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响生育的因素

影响生育的因素

影响生育的因素

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学习;影响因素;依据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Modern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cal

Rao Ji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

【Abstract】Zip Code 435002Abstract :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use of literatur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 obtained : the impact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cal facto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 First,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sports learning and affect sports learning external factors .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reform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

【Key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cal Factors Affecting basis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37-01

前言

“学习”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变化,即有机体从经验方式引起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心理变化。从狭义上讲,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文化和知识的过程。影响现代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影响体育学习的内部因素,二是影响体育学习的外部因素。

1影响体育学习的内部因素

1.1认知因素影响学习的认识因素主要有认知结构或迁移,认知发展水平与智力的个别差异。

1.1.1认知结构的迁移对学习者的影响: 人类的学习,尤其是学生的学习,通常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学习、新的学是以原理的学习态度为基础。原理的学习状况,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即是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而原理的学习状况,对后继个别学生都会产生影响作用,这就是迁移的影响。先前的学习,对后继的学习影响是倾向迁移。而后继学习对原来的学习也会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影响称之为逆向迁移。人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通过迁移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如原有的认知结构,利用固定的观念,即后继学习产生积极的正迁移.对新的认识的学习与保持,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反之亦然。

1.1.2认知发展水平与智力个别差异对学习者的影响: 认知发展、智力个别差异、认知结构的变量,从本身上讲遇然不同。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学习的直接结果,而智力个别差异则是学习者个体自然成熟、个体的日常经验与学校教学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具有阶段性的发展特点。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学习准备程度的高低,影响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适应性;同时,对学习者学习内容的深度、方法等都会产生影响。例如,现代大学生的体育认知发展倾向直觉地理解成抽象的关系,抽象的关系是他们亲身经验的逻辑延伸,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般变量间的关系。所以低年级大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施教的方法也应该体现具体的直观性。而智力发展个性同样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学生智力情况不仅影响学习者所接受的知识数量,而且还影响他们学习的质量。一般说来,智力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往往形成学习定势速度较快,也较容易领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过程也较为持久。

1.2影响体育学习的非认知因素: 非认知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人的认知过程又起着始动的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包含着引起人们兴趣、情感、意志和人的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因素,他们都会对学习产生影响。

1.2.1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倾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大学生学习的内部力量,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的过程、学习效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具有强化学习动机的大学生,一般说来往往都保持着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毅力。

1.2.2人的性格也是影响学习者的因素之一。性格是指一个人最鲜明的、量重要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对人的现实态度及其与人们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如果大学生具有耐力和韧劲,兴趣又专一,则他的体育学习行为往往就会持久。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也会出现一鼓作气完成某项任务的劲头,甚至具备不解决实际问题不罢休的思想。而那些做事无长性、性格不稳定的大学生,往往在学习上浅尝辄止,知难而退,学习兴趣也易转移,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与自己形成的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意识之间发生着关系,对这种切身经验或反应就是情感,而引起这种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就是情感过程。对大学生而言,总是在一定的情绪情感下从事学习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情绪和情感作为影响学习的内在影响力,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积极的情感经验有:喜欢、愉快、高兴、满意等等;消极的情感经验有:烦燥、厌烦、灰心、没兴趣等。消极情感体验往往会抑制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大学生学习。

综上所述,非认知因素以综合作用的方式,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效果与经验,并于认知因素共同构成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

2影响体育学习的外部因素

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大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大环境、学习内容与安排、教师的教学风格特征等。

2.1学习的环境: 就大学生所处的社会与群体环境来说,主要是指班级情况及其学校班内、校风等,对大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紧迫感,从而刺激其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其学习。而一个轻松和谐的班级,则会令大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下自觉接受学习。相反,如果一个班级笼罩着敌意或嫉妒,则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负担,甚至会产生对学习的萎缩情绪和消极态度。前两种环境中大学生只要适应了竞争环境,并在竞争中相互帮助,积极进取。则不仅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帮助,还会产生一种社会性的大团结,对大学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需求直接影响大学生所选择的学习方向;性别的不同。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需求。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很大。

2.2学习的内容: 大学的学习内容,即教材、课程安排等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学习的难度、内在逻辑性等学习内在结构也会对学生学习造成影响。

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影响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因素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为体育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体育活动中的师生交往是指学活动参与者或交往主体(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语言为中介的多向、多边、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往来或沟通以及情感交流和达成认同一致的相互理解。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通过对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调查得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个体因素、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的媒介及双方之间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就成为影响师生交往的主要因素。?

1.体育教师的素质因素?

体育教师的素质因素包括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基础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笔者试从这三个方面来逐一分析。?

1.1 体育教师的人格。

从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来看,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包括成熟的自我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性格。自我意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创造性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由于体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青少年,所以对青少年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循环,而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去探求适合自己教育对象的方式和方法;良好的性格主要表现在公正、诚实、热情、果断、自律自制等。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仅影响其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而且还决定了其是否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1.2 体育教师的心理基础。

体育教师的心理基础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交往时所具有的知识基础、智能水平和心理状态。这些方面是体育教师顺利进行教学交往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

1.3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体育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交往和互动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了解不同,教师对学生采取教育的方式和行为也不同。因此,教师要正确地了解学生,及时地防止和纠正对学生了解上的误差。教师应该正确的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学生的发展过程、智力和体力、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个性上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2.学生的因素?

学生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交往活动的主体之一,其自身的条件因素对师生交往必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因素主要是指学生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个人在集体中的自我感觉、人际选择等方面。?

2.1 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

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是以一个能动的主体而存在的,主要表现于他在学生生群体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而他所处的地位与角色对他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及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在体育活动中,运动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在运动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运动群体中的地位较高,也较有人际吸引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与教师、同学的之间交往比较顺利,也积极主动。?

2.2 学生的人际选择。

人际选择指的是在接触群体中由于某些人对其他人表现出明显的喜好憎恶而相互接近或者疏远的现象。在一个学生群体中,有些学生很受欢迎,很多人愿意与他交往,而有些人则得不到同伴同学喜欢、选择,这样就会产生孤独感。因此,学生的人际选择是影响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以身体活动、体力活动为主,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力量、速度、灵敏等体能水平和协调、优美的技术水平,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暗示、模仿、感染吸引等影响力作用,而这对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人际认知和人际选择是有影响的。有的学生过于忧虑自己在体育运动能力的弱点,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卑,心理重,这种对自我的认识使得在与其他学生交往时,个体在行为上畏畏缩缩,影响到与同学的顺利交往。?

3.课堂教学气氛?

体育课教学气氛是指在体育课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否顺利进行教学所产生的群体情绪心理状态。积极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且影响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进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在积极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行为将会营造一种易于采取活跃的、自主性积极的环境。课堂教学气氛可以分为“支持性气氛”和“防卫性气氛”两种。“支持性气氛”立足于信赖与支持关系,“防卫性气氛”立足于不信任和攻击关系。作为同学关系要素的是接受(同学之间接受性程度)和势力(同学之的集中程度),作为师生关系的要素是亲和性(表示教师个人对于学生作出的亲密的程度)与控制(教师对于学生行为控制的严格程度与范围)。而在这些要素中,“接受”和“亲和性”与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教学气氛,形成接受性、支持性氛围是促进师生交往,活跃学生行为的要素。?

4.教学信息及沟通媒介?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与互动过程是主体间信息传递、接收、加工、反馈的过程。这里的信息是一种教学信息,如教学内容、情感态度、意见等。教学信息传送的方式、程序过程的特点影响教学信息传送效能。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是通过特定的媒体和中介即媒介而发生和展开的。教学信息本身的性质及其沟通媒介对师生之间的交往影响极大。体育教学活动中有许多趣味与娱乐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体育游戏、跳绳、球类活动等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因为这些教学内容的传递基本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性活动如小组练习、集体协同活动而完成的。而教学信息传送的效能又制约着教学过程师生交往互动的成败。因此,要确保教学信息传送的畅通性、有序性和有效性,采用多向交往和沟通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体育教学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运动;兴趣影响因素

前言

体育作为“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在整个青少年时期极为重要,对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兴趣培养的问题,从教育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它既是教育理念在身体活动中的行为体现,又是人格心理在体育范畴的价值升华。因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自觉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成功的标志,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学校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为了全面了解影响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其产生原因,寻找和探索相应的教育方法与对策,使体育健体育心,培养“成人”的作用在高中生身上得以充分发挥。本文作者试图对高中生及其社会和家长对体育的态度,认识及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全面分析影响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寻找和探索相应的教育方法与对策。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影响体育运动的因素

2.1.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体育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其效果要经过日积月累,才会显示出来,带有稳定性、持久性和积累性。

在现代的社会中,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正在不断的渗透于学校领域,对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1.1学校对体育运动的影响。体育运动作为学校教育的子系统,在教育和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和体育两个视角来审视体育运动的地位,从而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建立现代体育运动的观念。在学校广泛开展体育运动,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是实现全民健身的重要目标之一。

2.1.1.2家长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同样有着广泛的影响,其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孩子以后能否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家庭环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因为家庭环境是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方面着手,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真正的认识到体育的本质。

2.1.1.3 场地与设施因素。体育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为实现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提出了可能,同时在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调查分析发现,我们知道学生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满意程度比较低,场地和器材的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由于近年来,许多学校缺乏全盘计划,不顾实际的扩招,超出了自身的实际能力,造成了学校的场地和设施严重缺乏。另外,人多地少的现状,容易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慢慢的很多学生因为这些原因放弃了原本爱好的体育,使得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因此,要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锻炼的环境。

2.1.2 学生自身因素。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的提高,在西安的高中学体重偏胖的学生在逐渐的增加,而身体偏胖的学生在体育课上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标准完成锻炼任务,在学习中被其他学生嘲笑,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引起这部分学生内心产生抗拒的心理,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样一些体质差、体弱多病的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2.1.2.1 高中生的年龄、性别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高中生不同于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学习的目的不断的明确,从而对参与体育运动产生了间接的兴趣。此外,他们在对待具体的运动项目的学习和训练上,逐渐形成了兴趣的分化性和选择性,在学习过程中,对那些较为复杂的,具有一定的技巧性,需要开动脑筋的项目动作逐渐产生兴趣。男生多喜欢球类运动和武术,女生则喜欢技巧性的动作柔和、优美的项目,比如健美操和韵律操等。由此可见,高中生在体育兴趣的选择性上,既与运动项目特点有关,也与学生年龄、性别以及学生的认识能力等因素有关。

2.1.2.2 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而体育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体育兴趣,体育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所以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放在首位。

2.1.2.3 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与运动兴趣。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认识到了体育运动的益处,也感受到了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因此体育运动兴趣很高。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占5%,建议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1.3教师因素。体育教师是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队伍和具体成员,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如何、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关系到他们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其作用和影响往往比一般的文化课教师更全面、更长远。包括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责任心和对价值功能的认识情况。

3.结论

3.1 对体育运动有大多数学校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有少部分还要提高重视的程度,说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学校有密切的关系。

3.2 父母的“关爱”使得他们只注重文化课,而忽视了体育运动的意识,对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有直接的影响

3.3体育场地和设施很充足的比较少,不充足和缺乏的较多,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

3.4 学生自身对体育的认识不充分,影响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3.5 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责任心、教师对体育的态度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4.建议

4.1 提高学校领导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让其明白体育在新时期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行动上加大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和投入。

4.2 结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开发、培养适合该年龄段的体育运动项目,引导学生健康、积极、主动、自发地进行体育运动。

4.3 对教师素质进行整合,加大对素质教育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使全社会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4.4 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师感召力,注重体育运动兴趣的早期培养和激发,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魏雪 平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纪浏 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教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曲宗湖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聋生 社会适应行为 影响因素 教育对策

社会适应行为又称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为了适应外在社会环境、文化的要求和内在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在生活、学习和交往等实际活动中学会选择的问题和行为,也是个体独立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程度的能力水平的反映[1]。

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听觉障碍儿童,个体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自己的历程。如何保持与周围人的和谐关系,保持良好的心态;如何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这一切都要求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良好的社会适应是个体在社会中生活自由幸福的保证,也是保持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听觉障碍儿童因听力损失造成沟通障碍,其心理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缺乏辨别和分析判断能力,善于模仿而不加选择,易受不良行为影响而不计后果,自主性差而从众性强。当缺乏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及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时,听觉障碍儿童容易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甚至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研究听觉障碍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在校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对策。

一、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适应行为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平衡或不平衡的状态。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个体因素

影响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个体因素包括聋生的性别,听力丧失程度,以及其所掌握的社会技巧,等等。有研究结果显示,听觉障碍男生的社会适应优于听觉障碍女生。听力损失程度影响听觉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2]。听力损失在70―80分贝的听觉障碍儿童在社会适应上往往出现问题,因为处于此听损程度的听觉障碍儿童,其听力刚好界于清楚与不清楚之间,容易有焦虑、猜疑等不适应现象[3]。另外一些研究发现,在参与需要与他人互动的活动时,听觉障碍儿童的社会技巧表现低于同龄的一般儿童,一般而言,善于运用社会技巧的听觉障碍儿童,其人际和社会适应会更好。特教教师认为,在他们目前所教的特殊幼儿中,有75%的幼儿需要学习更多与年龄合宜的社会技巧,这些技巧包括对话、问答、与人交往的能力等[2]。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聋生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在家庭里,聋生经历最基础的社会化发展过程,家庭对聋生的社会适应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和影响作用。不少研究发现,父母双方或单方是听觉障碍者的聋生的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发展优于父母是健听者的聋生,究其原因,是因为前者可以毫无困难地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互动。此外,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依赖周围人尤其是父母的接纳和教养态度,若是在被接纳的环境中成长,聋生的社会适应心理发展也相当顺利,因此接纳和沟通是聋生社会适应心理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5]。

(三)学校因素

学校不仅是聋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他们系统获得社会知识、社会经验的主要场所,通过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和训练,学校可以补偿聋生基础社会化的不足。在学校对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对聋生社会适应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主要是人际环境,它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教师对聋生的态度、期望等,对其学习和日常行为表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此外成熟、富有经验的教师所树立的积极的社会形象,对聋生的自尊、自信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融洽和谐的同学或同伴关系,也有利于聋生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具体表现在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学习;促进正面自我概念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聋生间的依恋感、归属感、同盟感,促进他们建立友谊,以群体的方式适应主流社会[6]。

(四)社会因素

由于社会中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不足,聋人群体在社会交往、就业、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受到很多的阻碍与限制。社会中一部分人因为对听障者不了解,而对他们存在着歧视和偏见,加上大多听障者因自身障碍而极端自尊和敏感,所以在交往中容易形成一种不融洽的人际氛围,从而降低交往的意愿,不利于他们融入社会。社会环境中种种阻碍聋人社会交流交往的不利因素也对在校聋生产生着影响,交流障碍是聋生最大的适应障碍,是他们融入社会的最大阻力之一。因此,创设有利于聋生与主流社会沟通交流的外部环境是提高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关键。

二、促进聋生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教育对策

(一)培养聋生良好的人格特质

有研究结果表明聋生社会适应总体发展较缓慢,这与其人格特质有一定的关系。在聋生人格的发展中,自我意识是核心内容,积极稳定的自我意识,尤其是自我形象,对他们的学校适应乃至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适应等各个方面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要从培养聋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入手,来塑造他们良好的人格特质。

首先,父母要尽快学习手语,及时与聋生交流,引导聋生接触社会,扩大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引导他们与健听儿童建立友谊。其次,教师要注意与聋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聋生要多鼓励、赞美,少责备。教师要引导聋生之间友好相处,建立融洽的同伴关系。

(二)增加聋生的社会信息量

由于听力上的缺陷,聋生获得的社会信息较少,而社会信息获取的不足使其社会认知和社会态度产生偏差,因此,丰富聋生的社会信息量是发展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一项基本内容。

由于听力障碍,聋生主要通过视觉来感知和获取外界信息,利用视觉能够对因听觉缺陷导致的认知不足起到补偿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听觉与视觉的转换,在恰当的社会情境下将原先必须用听觉获取的社会信息转变为通过视觉来获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集中的、有目的地向聋生传授他们难以获得的社会信息,这也是增加他们社会信息量的好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阐明一些道理:聋人可以和健听人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获取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大多数健听人并非看不起聋人,而是因为在彼此的沟通上存在一些困难,聋人可以借助纸笔、手机短信等方式积极与健听人进行交流。

(三)深化聋生的社会体验

聋生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往往缺乏了解,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所引起的他人和社会反馈缺乏诸如羞耻感、内疚等情感体验,这是造成一些聋生社会行为失范的一个原因。再加上外界对聋人格外的宽容和保护,因而他们往往难以获得真正的社会体验。在促进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注重用多种方法努力使聋生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比如对于有偷窃行为的聋生,教师可以要求其在全班同学面前检讨自己的错误,并对其做出适当的惩罚,表面看来这样的处理方法会伤及学生的颜面,但对于聋生这一特殊的教育对象,此种做法可以深化其社会道德体验,使其对社会道德的认知更加牢固,社会道德体验也会更加强烈,对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发展聋生对词汇的理解与表达

语言是社会沟通的工具,掌握和发展语言能力能有效改善聋生社会交往的质量。聋生对语言中抽象的社会内涵缺乏理解,导致社会认知肤浅,缺乏社会性的行为动机。在语言教学中,应结合聋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创设各种具体的社会情境,来揭示语言的抽象含义,促进他们的深刻体会。比如教师在教授“热爱”这一词语时,可以通过角色表演、新闻报道、电影电视等情境创设,帮助聋生理解“热爱”这一词语的抽象内涵,引导聋生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的高度。

(五)培养聋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顺畅良好的沟通是聋生适应社会的具体行为,在发展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教育工作中,应特别注重传授和培养聋生与健听人之间沟通能力与技巧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培养聋生的语言沟通能力。笔谈是聋人与健听人之间沟通的主要方式,也是聋人特有的沟通交流方式,笔谈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聋生的语文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要培养聋生在沟通交流方面的技巧,比如选择和采用何种语言形式来进行交流,如何调节交流的气氛,如何“倾听”对方的陈述,以及如何做出适当合理的反应,等等。这些沟通交流的能力与技巧有助于聋生有效弥补因为听力损失而带来的沟通不畅,使聋生获得较大程度的交往自由,获取更多的社会信息。

(六)创设有利于聋生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外部环境

对聋生社会适应的培养是一个巨大、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联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才能使聋生的社会适应行为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首先,父母要注重培养和训练聋生的独立生活能力,鼓励他们参加家务劳动或社会公益劳动,使他们在劳动中受到启迪和感悟。其次,在学校中应开设专门的社会适应教育课程,通过听障文艺,如哑剧、课本剧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聋生的社会适应行为进行培养。最后,社会各方要为聋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在交往中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帮助聋生适应社会,促进他们良好的发展是社会和教育的基本责任。面对在校聋生社会适应不良的严峻现实,教育工作者应该紧密联系家庭、社会等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促进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洁,聂衍刚,王晓敏.青少年社会适应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39-42.

[2]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167-169.

[3]丁秀雄.听觉障碍儿童人格特质之探讨[J].特教园丁,1992,3:26-27.

[4]卢明.特殊幼儿之社会技巧教学策略的探讨[J].嘉义师范学院学报,1995,(9):539-560.

[5]林宝贵.听觉障碍教育与复健[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2:507-519.

[6]张宁生.听力残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85-187.

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体育课 学习兴趣 影响因素

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从事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既可以引导,又可以培养。对学生来说,过分的紧张情绪压抑、紧张的师生关系、单调的学习过程,都会导致他们自我表现能力和兴趣的抑制,情绪低落,甚至发生恐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既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又要给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在这种愉悦的气氛学习,学生能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进而树立自信心,形成兴趣。

一、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限制。

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一些身体特别胖或特别瘦小的学生及一些身体和智力有缺陷的学生,由于运动能力低下,学习动作感到困难,就难以领略体育课学习中各种练习的乐趣,也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甚至达不到体育课的最基本要求,从而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失去信心,对体育课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因素的制约。

教师因素可以分为体育教师因素和其他任课教师因素。(1)体育教师因素主要在教学中缺乏情感,或教育方法不当,或缺乏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讲解和准确优美、轻巧娴熟的示范动作等,会使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2)其他任课教师不支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有些任课教师往往利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文化课的补习,使学生缺少必要的锻炼,导致体质下降,运动能力下降,从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3.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的简单。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中心,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优劣来片面评价。这一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局面是教学方式单一。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为了学生的安全,同时为了应付身体素质的抽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简单,缺乏新意,教学方法简单呆板,练习手段重复,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锻炼激情,导致学生感到体育课索然无味,毫无兴趣可言。

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措施

1.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上课松松垮垮,对学生放任自由,讲课精神不振,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的教学事业心。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跃跃欲试。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有助于学生转变态度,改消极怠工为积极参与。

2.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区别对待。

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并区别对待。每个学生在人格上和教师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因此,教师对他们要一视同仁。然而不同的学生在体力、心智及家庭因素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要鼓励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完成具体任务。一个教学班,几十名学生,不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性格不同,而且他们对体育课的态度和体育项目的爱好也不同。教师不仅要统一安排教材内容,而且要因材施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发挥特长,才能更深刻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

3.教材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教材的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要原因。每节课周而复始地重复练习,学生产生了厌倦之感,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消失。教师要对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加”或“减”的调整,“加”主要是着重增加实用性、趣味性强,与全民健身运动一致的内容,走向综合化、多样化和生活化;“减”则是减去内容简单重复、动作复杂和技术要求偏高但实际价值并不大的一些体育内容或降低技术要求标准,如取消高低杠练习,降低竞走、铅球和跳高等项目在教学中的技术要求。对女生体育课的内容要尽量安排刺激性小,难度适中,运动量、动作频率便于自我调节的项目并注重全面身体锻炼。

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一项十分细微和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门艺术。因此,体育教师要改进教法,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美,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不失时机地因人、因材、因地施教,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效地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中的全过程,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葛燕,孙志强.从学校体育现状谈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J].成才之路,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