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力工业特点

电力工业特点

电力工业特点

电力工业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企业群众;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286-01

一.引言

和谐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发展之需,和谐企业的本质是规范化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企业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各种社会思想相互碰撞,再加上智能手机、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元价值思想观念蓬勃发展。在此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就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企业内部而言,有针对性的发挥工会在

加强电力企业内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电力企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电力企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性之外, 还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既不能游离于党组织的整体部署, 也不能与党政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简单雷同。工会要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工作特点,充分认识、把握和运用好优势, 真正发挥工会在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联系群众密切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将工作做到群众中去, 贴近群众的需要。企业工会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企业群众队伍内部进行的、全体群众都参加的教育活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是企业工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工会拥有活跃在基层、扎根在群众中的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其次,工会能够从大多数群众的愿望出发,根据群众的不同层次、不同个性、不同爱好,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实现群众的广泛参与。可见,工会浓厚的群众化氛围, 能够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充分调动群众建设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民主特色突出

充分的民主性是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特点。工会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原则,通过依靠群众、发扬民主,沟通党与群众的联系,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工会进行企业民主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工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一方面,工会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强调会员群众有权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参与企业管理, 工会组织要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并接受他们的监督另一方面,在组织机构上,工会“通过代表制自下而上结合起来,是富有效率、充满活力和充分民主的组织体制”。工会组织的广泛民主性, 能够对群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工会能够通过民主的力量把思想政治工作更扎实地做到群众中去, 切实树立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使群众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激发他们投身企业改革发展的热情与活力当中。

(三)阵地优势明显。

企业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不是靠空口说教,而是利用载体,利用多种多样的教育阵地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来开展工作。工会拥有一套独立的宣传阵地和文化活动场所, 这是工会满足群众精神需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 也是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工会阵地的独特优势,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渗透在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之中, 可以把思想、道德、观念等无形的东西融入到有形载体之中, 能够增强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使其充满说服力和渗透力。

三.企业工会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化措施

(一)发挥阵地优势

企业工会在进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教育中,往往需要一定的载体作为支撑,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群众的有序开展,这就突出了企业工会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重要性。首先,企业需要利用独立的宣传组织以及活动场所的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变观念

企业工会作为联系企业和群众的桥梁,为确保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实现企业和群众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就必须提高企业相关领导和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激发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因此企业工会首先需要帮助群众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使其树立新思想的意识。其次是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从之前的被动转为主动,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式进行正确的判断,主动出击,最大可能解决一些可预见的问题,避免给后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制定预防性管理机制

往往很多工作风险和突况都是在我们可预见范围之内。为了将可预见的问题提前处理好,省去不必要的办事环节和麻烦,确保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有序性,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性管理机制。企业工会在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时,需要对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对相关部门及其人员进行有效的协调,制定可行的方案,使企业与工作之间达成利益的共识,为企业生产过程和发展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企业工会要切实处理好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努力化解现有的矛盾和冲突,让群众真正的意识到企业工会的重要性,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另外,企业工会还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先进思想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工会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企业自身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工会应该坚持工作的原则性、整体性、针对性、时效性以及灵活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对该项工作的认识,制定相关的管理机制,开展内涵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确保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保证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向群.如何发挥工会工作优势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2014,03:70.

电力工业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大学;“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形成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34-02

学科是大学凝聚方向、汇聚人才、创新科技的平台,一所大学学科及学科体系的生成、构建与发展体现了学校的传统特色、战略规划与发展目标。这个过程既遵循着知识分化与综合的内在逻辑规则,同时又受到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者的冲突与博弈共同推动着大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华北电力大学具有鲜明特色的“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正是学校在传统行业学科积淀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而对学科进行整体设计、战略规划、着力建设的结果。这个特色学科体系的构建、形成和发展全面推动了学校的学科转型,引领着大学事业走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行业特色型大学特色学科体系建构的典型意义。解读与剖析“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路径对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特色学科体系建构与发展的背景、规划与思路

1.行业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背景

“大学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成长历程是在紧密依托与伴随着行业发展的历史中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也因此在与行业相关的主体领域中积累与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专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大批行业特色型大学开始从单纯的行业办学走向广阔的社会平台。以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分界点,随着大部分中央部委的行业所属院校划转教育部直属或地方管理,行业大学的办学目标、发展方向、就业面向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个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一方面,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的行业特色与龚断地位逐渐趋于弱化;另一方面,学校发展目标的改变使得单一的优势学科不足以支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科建设必须在遵循自身发展逻辑与适应社会与国家需求的驱动下战略规划、科学发展。特别是对于高水平大学而言,建设一个优势特色学科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国家电力行业创办的一所院校,学校建立以来一直紧密围绕电力工业的生产运行来设置专业,形成了浓重的行业办学的特色,学科面向较为单一。2003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调整与改革大潮的末期,华北电力大学的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从电力行业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失去行业依托的华北电力大学办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体现在支撑学校发展的学科建设上。学校通过充分的研讨、分析与论证,形成了学科规划的战略指导思想:一是坚持立足行业、突出特色,充分尊重学校的传统和历史,抓住优势和特色学科这个纲,不断强化和提升特色;二是做好学科规划的前瞻性,紧紧把握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和凝炼新的学科发展方向;三是要以优势学科为基础,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促进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建设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推进学校从行业优势转化到学科优势。

2.特色学科体系的规划与思路

作为一所行业性院校,多年来华北电力大学立足于为国家电力工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服务于国家电力工业的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学校在电力、动力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优势,“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热能工程”先后入选国家重点学科,这是学校多年来建设与积蓄的重要成果。因此,“电”就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电”字不变是华电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前提。这是学校在经过科学论证与充分探讨之后达成的共识,也是学校建设特色学科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要构建面向新世纪的适合学校特色的学科体系,这批以电为主的传统优势学科也应该是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的起点,也是学校构建特色学科体系的重要依托。

同时,知识的发展有着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规律,从科学的含义上,“电”的学科可跨科学、工程、技术三个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电”字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加深,电力学科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华北电力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集中于火力发电与输电领域,但是,21 世纪之后能源问题成为国家乃至世界共同面对的突出问题。随着矿物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低碳能源的开发、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等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电力工业从火力发电到水电、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成为趋势,这给华电学科的生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和广阔的空间。为此,学校审时度势,敏锐地捕捉到了能源问题在21世纪的核心地位,及时从顶层设计上科学规划,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学科布局上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新的增长点,提出了“大电力”的概念,开始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构建起“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

二、“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的构建、形成与发展

“大电力”的“大”在什么地方?如何谋划“大电力”学科体系?需要依据学校的学科基础在学科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进行顶层设计,并通过有效的策略促进学科生长点的发育、成长,渐次形成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华北电力大学在充分论证与谋划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学科发展思路,并通过学科点的布局与学科组织的驱动,逐渐构建并不断丰富、完善了“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

1.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做大做强

传统优势学科是一个学校多年发展的精华与积淀,也是其他学科得以滋生发展壮大的土壤。学校长期依托电力行业,在电气及热动方面积蓄了较强基础的学科优势,这是学校学科体系的主干学科,学科建设目标是做大做强,并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学校采取“以项目形式建设学科”的方法,依托“211工程”建设,集中资源不断加强优势学科建设。2002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入选部级重点学科,同时,省部级重点学科增加到7个;2005年,热能工程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学校新增“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和“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校在加强传统优势学科纵深发展的同时,不断根据国家能源电力发展的新的方向,吸引、融和最新科技发展成果,衍生出新的学科方向,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十年来,学校在传统优势学科上承担了“973”、“863”、国际合作等大量部级重点课题,研发出多项重要的科技成果,并成功申报并建设了“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学校在电力系统保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大型机组仿真、电厂厂级信息监控、洁净煤技术、电力节能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特别是在电磁兼容技术、大机组协调控制技术、高压设备安全以及电力市场理论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以新兴能源学科为生长点,学科拓展

进入21世纪,能源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清洁能源的开发成为新的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成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未来社会的重大战略需求。为此,学校作出迅速反应,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明确了以能源电力领域为主的学科发展方向,在学科布局上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新的增长点,从引进人才、组建团队、发展学科开始着手,大力培育发展新兴学科。

2002年针对核能将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比重加大但人才短缺的情况,学校率先组建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引入了“863计划最大工程项目――中国实验快堆副总工程师”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并于2005年组建了核工程学院,成为全国第五个拥有核电的高校。针对国家大力发展水电、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战略需求。2004年,学校引进了水电专家组建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05年,学校成立了以“”学者为带头人的能源与环境研究所(后更名“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站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大气、水、能源有效利用、防止环境污染方面等问题。2007年,学校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可再生能源学院,先后高起点、有特色地开办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极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学科,引来了一大批发展势头良好的海内外博士团队,在这些领域开展教学和科研,并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积极致力于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短短几年内,学校积极应对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为增长点,拓展了一批新兴学科,取得了大量突出的成果,成为华电学科体系中令人瞩目的亮点,完成了学校由单一学科向特色学科体系的发展,成功地带动华电的学科实现了转型。

3.以文理学科为支撑,交叉融和

“大电力”的“大”不仅在于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电力学科群,而且需要打造一流的基础理科与特色,满足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因此,学校在学科的顶层设计上以能源电力为核心,促进了“电”与“非电”的渗透与融和,使工、理、文、管、法并行发展,构建了服务于能源经济发展的特色学科体系。

学校的管理学科适应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突出电力技术经济与管理方向,着力为电力行业培养经济和管理类高级专门人才;数理学科着力为工科发展提供支撑,打造一流的基础学科,与动力、电力等学科开展交叉复合性研究;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学科,立足为能源电力服务;环境工程与能源动力学科相结合,成立了能源与环境研究院,着力解决当前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能源与环境基础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人文学科结合能源电力开展研究和教学,打造特色文科,其中法学专业以能源立法、涉电法律作为学科结合点,在国家的能源、资源保护领域独树一帜,参与国家《能源法》起草工作;学校依托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建立了“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致力于能源发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果。

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学校加快发展环境、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学科,涉及到物理、化学、力学、材料学、信息等一系列与电力领域相关的诸学科领域,并注重机械、电子、材料、控制信息及文理学科与能源电力学科的结合,凝练了新的学科方向,催生出一批充满生命力的学科生长点。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还通过组织驱动的策略,在体制上进一步促进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和,组建了电气与信息、能源动力与机械、计算机与控制、管理经济与法学、环境与资源等几大学科群,形成了以强带弱、优势互补、交叉互动、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推动了学校的学科转型,实现了由单一的工科发展到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等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构建起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

三、“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的成果与启示

“基于学科,发展大学。”十年间,学校的学科点增长迅速,学校新增了30多个专业,本科专业达到62个,其中11个为特色专业;拥有2个部级重点学科,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2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119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取了以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4个部级11个省部级平台,科研经费增加了20倍。学校新增了国家“”学者7人、“长江学者”2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节能减排、智能电网等领域承担了一批国家“973”“863”“重大支撑”“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2011年,学校的“电力科学与工程”正式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标志着学校学科建设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大电力”学科体系的构建、形成、丰富与完善具有深刻的创新思想与启示意义:

第一,这是学校以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办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加强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的重要成果,也是学校在遵循知识体系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国家、社会战略需求准确把握的科学方略,体现了学校在学科建设规划上的科学性、前瞻性与战略性。

第二,这是学校按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以学科建设带动学校全面发展的战略成果,体现了学校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坚持特色发展的正确选择。新能源作为华北电力大学事业发展的显著增长点,引领学校走出了一条从依托行业到引领行业的成功之路,并为学校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拓展了学校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广阔发展空间。

电力工业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大客户;负荷;特性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9-013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量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随着用电负荷以及用电量的不断增加,电量的峰谷差也在不断的扩大,使得电量的日负荷率不断的下降,从而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电力大客户不仅使电力企业的重要客户,而且也是电力企业调整用电负荷的主要对象,对电力企业电网系统的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电力企业必须要对大客户负荷特性的研究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我国电力企业必须要对大客户负荷特性的研究引起足够的重视。

1 我国电力企业负荷特性指标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

电力企业负荷特性指标在电力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电力企业并没有建立规范统一的负荷特性指标体系,电力企业在进行大客户负荷特性的分析过程中,采用的指标都存在这一定的差异,为各地区大客户负荷特性的比较带来了严重的困难。②电力企业没有对典型日进行统一的规定,从而使得典型日大客户负荷特性的指标无法进行横向的比较。③传统的负荷特性指标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大客户负荷特性的指标,需要对其进行快速的发展。④我国电力企业大客户负荷特性指标的选用没有对国外指标的选用进行参考,使得大客户的负荷特性指标无法进行国际间的比较。

2 如今我国电力企业采用的大客户负荷特性指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量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使得电量的负荷超载,影响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要采用相对应的负荷特性指标,加强大客户负荷特性的管理,从而确保电力系统正常的运行。现如今,我国电力企业在大客户负荷特性分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特性指标主要有以下15个:①最高负荷,也就是指电力企业在每日、每月、每季度以及每年所记录的负荷中,最大的数值。②最低负荷,电力企业在每日、每月、每季度以及每年所记录的负荷中,最小的数值。③平均负荷,电力企业负荷时间数列时序的平均数,即:报告期供用电平均负荷=报告期的供用电量/报告期日历的小时数。④负荷曲线,将所有发电厂、电力系统所承担的有无功负荷,按照实践的序列绘画成图,即符合曲线,如图1所示。⑤负荷率,也就是电力系统中平均负荷与最高负荷的比例。负荷率=报告期的平均负荷/报告期的最高负荷×100%⑥电力企业平均的日负荷率,首先要将电力企业报告期内的每日负荷率进行相加,然后除以报告期的日历日数,就得到了电力企业的平均日负荷率。⑦最小负荷率,也就是电力企业报告期最低负荷与报告期当日最高负荷之间的比率。⑧峰谷差,电力企业报告期内电力最高负荷与最低负荷只差。⑨峰谷差率,电力企业报告期内日峰谷差最大值与电力企业报告期内最大日电量的比率。⑩月生产均衡率,也就是电力企业报告月每日的平均电量与报告月最大日电量的比率。11年生产均衡率,电力企业每个月的最高负荷与最大一个月最高负荷乘以12的比率。12 最高负荷的小时,电力企业发电量与报告期内最高负荷之间的比率,即电力企业最高负荷利用小时=发电量/发电最高的负荷。 13同时率,及电力企业最高负荷的综合与组成单位最高负荷之和的比率,对两者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描述。 14 不同时率,电力企业负荷曲线用户最高负荷总和与电力系统综合负荷曲线最高负荷之间的比率。 15 尖峰负荷率,即电力企业报告期内用户平均负荷与电力系统用户最高负荷的比率。

3 电力营销过程中大客户负荷特性的分析

3.1 电力大客户日负荷率与日最小负荷率

电力大客户负荷特性的日负荷率以及日最小负荷率数值的大小,不仅与用户的性质、组成、生产班次、生活用电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而且还与电力企业负荷的{整措施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电力企业中不同的用户以及电力系统,它们的负荷曲线都是不同的,从而使得和值也是不同的。

同时,随着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的用户构成,工艺特点以及用电方式都将会发生不断的变化,不同种类用户在电力系统的所占的比重也会不断的改变,使得电力大客户的和值也发生变化,但是随着和值的变化,电力系统的总体趋势就会减小,并趋向于其中一数值。

在工业用户中,有色金属冶炼业、石油工业、原子能工业以及化学工业等都是属于连续性用电行业,在用电的过程中由于工艺的相关要求,电力系统在一昼夜内必须要连续均衡的为用户提供电量,而用户的日负荷率则不会受到其它外来因素的影响,只是受到用户本身的用电设备影响。在工业用户中,它们的日负荷变化是非常小的,日负荷曲线也都是根据着一定的变化规律而变化的,存在这一定的峰谷差,工业用户过程中每天一般情况下都会有2个或者是3个高峰负荷时期,冬季的高峰负荷一般出现在上午9点、下午2点以及晚上的7点,其中早上9点高峰的负荷是一天高峰期中最大的。而出现这种现象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工业生产班组交接以及休息所引起的,在工业用户中一般交接班和休息时,电力的负荷是最低的,正式上班期间,负荷就会不断的增加,并逐渐达到高峰。但是在一班制和两班制的工业用户中,用电高峰时期与三班制的负荷高峰时期也是不一样的,一般会推迟1~2 h,由此可见,工业用户所采取的生产班次不同,用电的负荷曲线也是不相同的。

3.2 电力大客户的月负荷率

电力大客户的月负荷率主要是由用电企业在每月、每周内停工休息、生产作业不顺、设备维修等不均衡性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用电企业的月负荷率还会受到负荷调整的影响。根据相关显示的数据来看,在大部分的用电企业中,企业月负荷率的变化都是不大的,除非企业中引进了新的设备并投入到使用中,负荷率才会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各用电企业之间的月负荷率的差距都是非常小的,特别是在电力系统供电不足的情况下,企业的月负荷率会得到更多的改善。

3.3 电力大客户的季负荷率

电力大客户的季负荷率不仅与企业年负荷曲线的形状有关,而且还会受到年最大负荷出现的时间所影响,但是一般情况下负荷的季节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的负荷曲线和年最大负荷出现的时间,所以企业的季负荷率值与日符合率有着一定的关系,电力企业的日负荷率越高,季负荷率也就会越高。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营销的过程中电力企业加强大客户负荷特性的分析和研究不仅能够调整大客户的供电量,而且还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电力营销的过程中,电力企业要加强大客户负荷特性的分析,通过分析和研究对电网的负荷曲线进行改善,从而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电力工业特点范文第4篇

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使命,地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奇缺,而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由于不能学以致用又难以就业。因而,实时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背景,2013年初,教育部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6月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从国家层面上开始探索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工作。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被教育部列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首批改革试点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凝练专业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根据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重庆实施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教兴渝支撑等战略任务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汽车电子的专业特色、突出应用型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完整的人”教育、强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专业课程安排“精专实用”,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2特色专业建设定位和目标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创办以来,立足西部地区,面向电气工程及相关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明确应用技术大学及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学校“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发挥信息学科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在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拖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等专业领域,从事电力系统、电机控制、电力—电子电气设施设备和控制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应用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实践性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专业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为主线,积极开展“四位一体”(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综合教学改革,始终坚持“传授知识与探索创新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凸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形成全方位推进改革的专业建设体系,努力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成为应用技术大学试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示范专业。

3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该符合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应与学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相适应。

3.1以市场需求为抓手,凝练出专业特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秉承“乐教、乐学、创造、创业”校训精神,以就业为导向,凝练出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汽车电子的专业特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强交流能力、专业创造、多学科融合、国际视野和多元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起到人才输送和储备作用,服务于信息科技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2以“电气—自动化学科群”为平台,凸显

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积极开展学科布局结构调整,统筹各学科发展规划,逐步形成“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科群”。该学科群可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突出跨专业的(或意义更广的)综合性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综合性课堂讨论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开放性实验与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年轻教师业务素质的综合培养,有利于资源共享。

3.3以行业背景为依托,加强专业建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紧紧围绕电气工程技术,立足重庆,服务西部,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突出电气技术特点,强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以培养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汽车电控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专业定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建设输送优秀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

4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4.1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建设

传统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国防教育三个环节,设计简单,主要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提升为中心,以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为中心。所以,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适用于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也不适用于应用技术大学。对此,学校人才培养实行三位一体,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有机融合,围绕中心,努力培养“完整的人”。最大的特色是学生课外教育实践和课堂教学并重,同等地位。专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通识教育重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完满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格、气质和综合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情商。该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按照学校面向应用、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探索建设校企共同培养、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的培养机制,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该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努力建设校企合作和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对技能训练比重大的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探索多种“工学结合”形式。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技术》等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电机与拖动控制》等课程,结合柔性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验实践环节中参与生产活动,培养实现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其对企业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对“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4.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专业为导向,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并调整课程内容。基础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东西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始终贯穿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既要保证传授最基础、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能力,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专业构建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汽车电子两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其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模块主要包括《供配电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其新技术》《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等课程;汽车电子模块主要包括《现代汽车电控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汽车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现代汽车电控系统课程设计》等课程。

4.3教材建设

教材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因素。选用合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该专业教材采取选用与编写出版并重的方式,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实际,积极参与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编写时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突出应用型本科教学特色。目前本专业教师已经编写出版了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之一《现代控制理论》,此教材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13年11月出版,为工业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和21世纪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规划教材。此外,本专业多名教师已与重庆大学出版社签订合约,参与编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涉及的课程教材有《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技术》等。这些教材是突出应用型大学特点的核心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材,对于培养具备工程技术基础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4.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中最根本的建设,师资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传统的高职院校强调专业课教师要是“双师型”教师,对应用技术大学而言,仅仅“双师型”专业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三能型”的专业课教师,既能讲理论,又能指导实训,还能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建设“三能型”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关键点。本专业采取培养与引进并举,重视教师的实际经验导向,重视教师的企业生产管理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努力加强“三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4.5实习实训模式建设

本专业采用“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维一体的实习模式。让新生了解行业全貌、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企业管理工作流程和产品结构;让高年级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深入专业现场实际,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的设置、职能,了解设备的构成、性能和运转原理,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为毕业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该专业实训一般包括:教室与实训室合一的基本技能训练,生产工厂与实训室合一的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与研发服务合一的创新及研发能力培养训练三种实训模式。让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开发项目,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团队精神;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开展单片机、PLC等各种技能比赛,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共同发展,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方向,也是不断增强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5结语

电力工业特点范文第5篇

工程造价专业是教育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增设的热门专业之一,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目 前,几乎所有工程从开工到竣工都要求全程预算,包括开工预算、工程进度拨款、工程竣工结算等,不管是业主还是施工单位,或者第三方造价咨询机构,都必须具备自己的核心预算人员,因此,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就业前景好。

华北电力大学于2010年开设工程造价专业至今已经7年。华北电力大学作为一所以电力、能源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综合性大学 ,在专业设置和培养上秉承学校大电力学科的建设目标。我校的工程造价专业也是针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在电力系统工程设计、施工、计量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毕业生。

在详细调研电力施工企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提出了工程造价专业PDCT目标教学体系。围绕PDCT(PowerDesignCertificationTeacher)目标体系积极探索改革并研究和尝试新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造价类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造价专业PDCT目标教学体系中P(Power)代表具有电力特色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构建;D(Design) 代表以课程设计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C(Certification) 代表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认证工作建设;T(Teacher) 代表教学团队建设。这四个维度涵盖了工程造价专业的课堂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社会衔接和教学团队建设,全面系统地提出具有电力特色的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的方向和着力点。

一、构建具有电力特色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工程造价人才培养应具备素质基础上,结合华北电力大学办学特色,深入探讨具有电力特色的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依据人才培养体系,围绕传统工程建设造价和电力工程建设造价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改革。

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建筑工程和建筑安装工程的建设程序、设计、材料、施工工艺及组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电力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及其管理方法;掌握电力建设工程和安装工程定额与预算,工程成本会计,工程承包与投资报价等工程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通过分析调研,确定以变电站建设、安装为代表的体现电力特色的。

二、参阅以课程设计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

围绕课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开放性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一)实验教学向综合设计型转变;突出实验实践教学的创新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物训练与虚拟训练相结合,固定训练与开放训练相结合,工程训练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二)实习基地建设,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建成一批相对稳定的能满足工程造价专业电力工程实践教学需要的实习基地。

三、加强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认证工作建设

作为教育试点行业,在华北电力大学工程造价专业学生中已经开展了“双证”制教育工作的尝试。目前我校c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和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电力工程造价员”双证书教育试点工作已连续开展2年,已有96人取得电力工程造价资格证书,推动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毕业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对“电力工程造价员”双证书教育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和探索,找出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得大部分学生毕业就能达到“电力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水平,毕业就能独立执业。同时与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联系筹备造价员资格认证工作。

四、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师资培训,以科研促进教学,成果显著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撑点,更是专业发展与壮大的组织保证和源动力。目前工程造价教研室基本实现了教师博士化,全体老师中除3人在读博士外,全部取得博士学位。其中近3年毕业博士2人,取得高级职称1人。教师就读学校广泛,包括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大学等名校,学缘关系好。多名老师在中电联、电力公司等部门担任专委会委员或承担岗位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