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大幅顺差,这既有其直接原因,又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因此,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是个综合治理工程。 【论文关键词】 我国对外贸易顺差 原因 对策 入世5年来,我国外贸顺差持续增加,在2005年越过1000亿美元大关后,2006年,我国顺差又达1774.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长期巨额的贸易顺差,引发了我国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诸多贸易摩擦,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也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探讨我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对策(1)就成为当前的迫切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直接原因 1.我国出口加工贸易持续大幅顺差 表1 2002年~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各年整理 表1表明,从2002年~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增长了2.27倍,与之相伴随,同期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增长了4.83倍;而且,2002年以来,每年我国对外加工贸易顺差在当年贸易顺差中的比重都在100%以上。可见,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大幅增长,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急剧增加的根本原因。 2.我国的进口替代能力加强 表2 2002年~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各年整理 表2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在2002年~2011年间出口增幅快于进口增幅,而且自2005年开始,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远落后于出口增长。这说明了随着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原料、零部件的国内供应比重在迅速增长,进口替代能力加强。这也是我国加工贸易急剧增长中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的关键原因。 3.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 自2001年底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后,WTO成员国中原有的一些禁锢我国优势产品出口的制度被取消,使得我国的出口能力在短期内得以迅速释放,出口规模急剧扩大。例如,2005年全球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取消后,我国当年纺织品类及相关物品的净出口额同比增长了31.1%,成为当年我国贸易顺差的最大驱动力量。 二、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深层次原因 1.我国对贸易顺差的观念滞后 我国曾长期外汇短缺,因此,政府一直把鼓励出口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使人们形成了“贸易顺差有利于中国”的观念。但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情况已完全不同于当初,截至2006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0663亿美元。然而,许多地方或部门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当初,体现在政策上,各级政府鼓励出口换汇、创汇的措施不少;鼓励进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励进口的措施则相对不足。 2.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走的是“以量取胜”的路子。我们利用劳动力优势,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推动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随着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国际市场上这类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由于我国这类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差,许多出口只有通过低价竞销才能实现。因此,伴随我国出口规模及贸易顺差大幅增长的是对外贸易收益的不断减少,出现了“贸易的贫困化增长”。 3.贸易伙伴国对其向我国进口的管制和限制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我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应该从贸易伙伴国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进出平衡。但美国等发达的贸易伙伴国,为维持其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严格限制其国内相关先进技术产品向我国出口,导致我国想要和需要进口的产品进不来,人为地扩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 4.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和内需增长不足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年的过度投资导致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而近年 来,由于相关改革不到位,我国居民住房、医疗等支出激增,引发消费信心不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一直居高不下,加之曾占国内需求总量一半的农村消费因农民收入增长放缓而剧减,使得国内消费品市场的长期低迷。国内供求的这种矛盾使得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迫使企业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尽量扩大出口,致使我国出口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增长不足又直接抑制了进口消费品的增长。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外贸的顺差。 三、解决我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对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国的贸易持续顺差既有国际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因此,解决我国贸易顺差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理工程。 1.切实转变观念 要解决我国对外贸易长期持续顺差问题,首先应树立“贸易平衡”的观念。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辨证地认识贸易顺差的利弊。事实上,长期的贸易顺差,会引发人民币升值,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从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矛盾。因此,我们要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水平较低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对外贸易,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今后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制定和修订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都应以实现贸易平衡为出发点,既鼓励出口,也要鼓励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进口。 2.切实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转向“以质取胜”,从根本上扭转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局面。为此,在继续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品牌意识,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加工为主向自有品牌生产、营销为主的转变;要积极推动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贸易的发展,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还应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变商品出口为技术出口,缓解贸易顺差。 3.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加大政策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实现我国结构调整的目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加强经济发展规划,严格防止重复建设,有效地缓解或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其次,进一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有效调控,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降低国内高储蓄率。再次,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效扩大内需。 4.加强同贸易伙伴的对话 政府应在深入分析我国产生贸易顺差各种原因的基础上,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对话,消除误解,推动贸易伙伴国在技术领域对我国出口的进一步开放,力争在解决我国贸易顺差的问题上获得贸易伙伴国的合作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2002年~2006各年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2006年各年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贸易顺差 增加 影响 对策

一、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表现和影响

中美贸易逆差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原因是:

(1) 美国总体贸易逆差日益扩大。从1997年的200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671亿美元,在数量比例上已经达到GDP的6%左右。由于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贸易逆差增长迅速,因此,中美贸易逆差受到美国的格外关注。

(2)美国进出口方面一个明显的总的发展趋势是出口乏力,而进口保持强劲增长。2000年美国经济衰退以后,这个特点变得更加明显。2003年,美国尽管经历了两年持续下降之后的出口之后,增速开始缓慢回升,但是即便如此增长率也只是4.5%。2004年度经济增长率达到4.4%,出口增长了12.3%,达1.15万亿美元,但进口增长更快,增幅为16.3%,达1.76万亿美元。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对美出口保持持续高增长的反差显得尤为突出。

二、对中美贸易巨额顺差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是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

(1) 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国对美出口的增长。

(2)日益扩大的中美贸易顺差实质上是原来东亚各国和地区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的结果。

2.对华技术出口限制极大的制约了美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因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所以使美国拥有最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同时对美国的进口项目方面具有很明显的影响。美国的优势在于高新技术,对中国进行新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出口限制不利于美国贸易赤字的减少。而在科技推动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则有利于美国贸易赤字的减少。但是,美国始终对对华高新技术出口采取高度管制的政策,并且是愈演愈烈。主要原因是美国方面基于所谓国家安全利益的考虑,对对华出口高新技术心存高度警惕。

3. 美国之所以存在大量的贸易逆差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美国的储蓄率偏低。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经济结构上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由于美国近年来收入分配结构不尽合理,是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导致求过于供。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总投资于总储蓄的差额要用贸易余额平衡,这就是贸易逆差和顺差的根源。所以对于美国高消费的结果,是总储蓄小于总投资,产生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

三、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的应对策略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外贸拉动向内需拉动过渡

外贸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短期内确实可以立竿见影地促进经济的成长,但是过分依赖外贸会使经济发展比较脆弱,弊端很大。亚洲金融危机表明,单纯依赖国际市场和外来投资,国内消费需求状况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必然加大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一旦国际市场和他国经济出现风吹草动或出口下降,就有可能引发国内经济发展的波动乃至经济危机。

扩大内需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实现贸易收支总体平衡。内需不足不仅使国内产能不得不到海外寻求市场,增加了出口,而且使国内市场对于来自其他国家的进口产品表现得比较疲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口,两方面相结合使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扩大,如果国内消费得到充分的挖掘从而快速增加,就会使中国的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顺差规模就会减少,自然就会有了缩减中美贸易顺差规模、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宽松的大环境。

2.建立中美新型贸易格局。

(1)实施结构互补、利益均沾的全球化发展战略。主要是从战略上处理好我国作为大国全面参与全球化所引起的国际摩擦和利益冲突问题。减少国际摩擦的正面冲突,致力于实现共赢的局面。

(2)积极推进相互依存、经济主导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在推进区域贸易组织是,我国应明确将取消加入世贸组织的一些歧视性条款为前提,从而从局部地区率先打破这些不利条款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

3.推行新的对外贸易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从贸易政策看,中国一直推行的是鼓励出口的保护贸易政策,在中国经济、外贸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中国有必要改变这种以量取胜的外贸政策,重视对外贸易效率的提高,由外延的向内涵的外贸发展模式转变。应采取措施推动进出口均衡发展,

从贸易结构上看,中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大,加工贸易由于两头在外,其对于国民财富增长的贡献和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都比较有限。但是由于加工贸易中的增加值就是外贸顺差额,其对外贸顺差规模有着非常显著的增加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加工贸易是增加外汇来源,解决就业的好方法,但是随着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同时加工贸易带来很多环境污染等情况,此时调整贸易方式、增加一般贸易的比重这一问题对中国而言显得越来越迫切。

主要政策包括:一要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二要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布局,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促进东、中、西部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三要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

参考文献:

[1]张鲁青、王立.五大热点左右中美经贸前景.国际商报,2005(1).

[2]王平.加工贸易发展中的原产地规则问题.财贸经济,2004(9).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长期均衡 协整检验

云南自古就是中国连通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对东南亚、南亚地区的辐射功能,使得云南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赵颖新,2007)。中国入世之后,云南省更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据云南省统计局统计,云南省对外贸易由2001年的19.89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33.7亿美元,10年来进出口额增长了7倍,年均增速20%以上,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贸易增速高于全国,贸易伙伴由2001年的107个拓展到190多个。“桥头堡”建设加速推进,云南正从对外开放的“末端”变为“前沿”。特别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来,云南省的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云南省商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云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60.5亿美元,其中:出口完成9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比全国出口平均增幅高4.3个百分点;进口完成6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2%。

理论界普遍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对贸易有影响(胡善磊等,2011),而通过贸易又可以发展经济(于彤彤,2011;张芬,2011)。那么,云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长期关系是怎样的呢?本文将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来实证检验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

一、变量选取和样本数据说明

本文考察的是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故选取两个指标,其中:对外贸易采用云南省进出口总额衡量,经济增长采用GDP指标衡量,数据均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年鉴》(2011)。由于云南省1998年以前的进出口总额为外贸业务数,且不含边境贸易统计数据,1999年起为海关进出口统计数,为保证统计口径一致,样本区间选取1999年~2010年。

在实证检验之前,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首先分别对两个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得到lnTRADE、lnGDP两个变量1999年~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下图。由下图可以看出, 2009年云南对外贸易有所下降,同时GDP增速减慢。其原因在于,2009年金融危机对云南外贸企业的冲击非常大,再加上国家限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使得云南对外贸易发展遭遇困难。此外,在1999年~2010年期间云南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在总体上保持着极为相似的增长趋势,初步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

1999年~2010年云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变化趋势图

二、实证检验

1.单位根检验

在研究经济变量的关系时,实际的宏观经济数据大部分都具有时间趋势,表现出非平稳的特征,如果直接建模可能会导致“伪回归”,也就是说,即使两个变量之间没有任何经济关系,但进行回归也可表现出较高的可决系数。因此,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借助EViews软件,首先对lnTRADE、lnGDP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

据上图可以看出,lnTRADE、lnGDP两个序列的均值都不为0,且都具有时间趋势,故检验时应该添加常数项和趋势项。而最优滞后期的选取标准则采用AIC准则,当AIC值为最小时的滞后期长度即为最佳,故滞后阶数最终确定为1。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检验类型中(c, t, k)分别表示带有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lnTRADE、lnGDP都是非平稳序列。但经过二阶差分后,2 lnGDP的ADF统计量小于10%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2 lnTRADE的ADF统计量小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因此拒绝变量2 lnGDP、2 lnTRADE具有单位根的假设,认为变量lnTRADE和lnGDP都是二阶差分平稳序列,故lnTRADE、lnGDP二者具有同阶单整性,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2.协整检验

协整理论认为,虽然很多时间序列变量都是一个非平稳的数据生成过程,即它们各自具有各自的长期变动规律,但是如果它们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高铁梅,2006)。本文用Johansen协整检验的分析方法来检验lnTRADE、lnGDP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的零假设为:

H0: , (至少有r个协整关系)

特征根迹统计量为

式中, 是大小排第i的特征值,T是观测期总数。依次检验这一系列统计量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

变量间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的检验结果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并不存在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而接受了存在1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这表明lnTRADE、lnGDP两个变量在5%显著性水平上是协整的,即云南省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被标准化的协整向量(lnTRADE,lnGDP,C)为(1.000000,-0.614399,-0.017588)。

云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可以用协整方程表示: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lnTRADE、lnGDP之间存在正的依存关系。在这种均衡关系中,云南省对外贸易水平的对数值每增长1%,经济增长水平的对数值就增长0.614399%,这说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云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正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是对外贸易发展推动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带动对外贸易发展,尚需进一步验证。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基于VAR模型来定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要求估计以下关于lnTRADE、lnGDP的两个回归模型: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通过受约束的F检验来完成的。首先,设RSSR是受约束的回归的残差平方和,RSSU是无约束的回归的残差平方和;再计算F统计量:

其中,m为线性约束个数,n为样本容量,k为包含可能存在的常数项及其他变量在内的无约束回归模型的待估参数的个数。

如果计算的F统计值大于给定显著性水平α下F分布的相应的临界值,则拒绝零假设,认为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反之,则接受原假设,说明不存在因果关系(李子奈等,2005)。云南省对外贸易(lnTRADE)与经济增长(lnGDP)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1999年~2010年云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注:**表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零假设,*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零假设。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1999年~2010年期间,针对云南省的对外贸易(lnTRADE)不是经济增长(lnGDP)的Granger原因的这一零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0538,小于显著性水平10%,表明至少在90%的置信水平上,可以认为云南省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成因;同样,针对云南省的经济增长(lnGDP)不是对外贸易(lnTRADE)的Granger原因的这一零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0014,小于显著性水平1%,表明至少在99%的置信水平上,可以认为云南省的经济增长是对外贸易的Granger成因。因此,可以认为云南省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双向影响。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综合前面的实证检验,可以得到三点结论:

第一,云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比较一致的增长趋势,且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向的依存关系。

第二,云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尽管各自的增长是非平稳的,但从长期来看,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第三,云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理是双向的,即表现出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因此,大力支持对外贸易发展,加大对外贸易的扶持力度,可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这种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多的是源于“出口扩张型增长”。同时,经济增长对贸易又产生正向的影响。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存量的变动以及收入的增加、消费偏好的转移等带来的经济增长,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对外贸易,可能使原来的贸易基础、贸易模式等发生改变,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2.政策建议

加快“桥头堡”建设,争取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必须正确把握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理及其内在规律,逐步实现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适时提高偏向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力度,最终促进云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抓住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云南跨越发展”的动员令,抓住桥头堡建设和沿边开放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沿边县市的对外贸易,把传统的“边民贸易”发展成为有规模、有秩序的“边境贸易”。

第二,继续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云南特有的地理优势,通过东南亚、南亚通道,把云南的对外贸易延伸至其他更远阔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目前云南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出口资源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贸易模式使云南的对外贸易企业在国际贸易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云南省外销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对外贸易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流、物流的支持,所以有关政府应该加大金融对外贸的扶持力度,以及加快建设口岸和边境的物流中心建设,使云南省的对外贸易有较为完善、先进的基础配套设施、信息网络支撑和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赵颖新.云南对外贸易发展问题及对策[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4):82-85

[2]于彤彤.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分析[J].经济论坛,2011(1):62-66

[3]胡善磊,齐铸,舒寿亮.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2011(5):95-97

[4]张芬.长株潭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5):131-134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 TPP 中美经贸关系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金融危机改变了全球贸易的原有增长态势。危机期间,全球贸易下降了17%,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衰退。危机之后,全球贸易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反弹,但之后马上进入了一个“新常态”。一方面,全球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滑落,危机之后全球贸易年均增长速度不到3%。另一方面,虽然全球经济处于缓慢复苏过程中,但自2012年以来,全球贸易已经连续5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二战后以来,除个别危机年份,全球贸易的增长一直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危机之前全球贸易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贸易自由化导致的贸易壁垒的不断下降,以及技术进步导致的通讯和交通成本的降低等有利因素,但如今这一常态被打破。

造成全球贸易增长乏力和增速低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原因,既有周期性因素,又有结构性因素

周期性因素又可以分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供给方面看,金融危机对全球信贷与融资市场的影响从供给层面会影响出口。此次金融危机期间,大量金融工具几乎陷入失灵的困境当中,大量企业突然面临融资约束,从而增加了企业供给层面的成本,最终导致国际贸易受到损害。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阶段,金融体系仍显脆弱,出口企业面对的融资环境仍很难根本上改观,出口能力有待提升。但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周期性因素当中对全球贸易影响最大的当属需求因素,需求低迷才是造成全球贸易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金融危机对发达经济体的冲击最大,尤其是欧元区表现最为明显,欧元区内贸易占全球贸易的三分之一,欧洲经济的衰退和之后的复苏滞后,对全球贸易的低迷造成很大影响。2012年后,由于能源、原材料等大宗产品价格下跌,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开始逐年下滑。可以说,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导致需求动力不足,是全球贸易增长速度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

需求因素虽然可以解释全球贸易增长速度为何明显低于危机前的增速,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贸易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这一现象。因榇有枨蠼嵌瓤矗贸易的收入弹性是大于1的,也就是说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应地贸易增长要大于一个百分点。有学者对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的收入弹性进行估算,发现虽然目前贸易收入的弹性较危机前有所减低,但仍明显大于1,这样来推算,金融危机结束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全球贸易的复苏也应该快于经济复苏速度,但事实正相反。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考虑一些结构性因素。

首先是贸易结构。当前国际贸易以制成品为主,在制成品贸易内部,投资品和耐用消费品又占据了绝大部分。在金融危机期间,投资品和耐用品的下降幅度远高于其他商品,耐用品贸易的下降是导致全球贸易衰退的重要原因。危机之后,需求的反弹作用在耐用品与投资品上又产生延迟反应,对此类产品支出增加的比例要低于总收入的增长幅度。由于国际贸易越来越集中于此类产品,因此贸易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为可能。

其次,与全球价值链相关的国际生产分割也被视为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此次全球贸易增长低迷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几乎所有的经济体在同一时间均出现出口与进口的增速下滑。解释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找到同时性因素,这一同时性因素与国际生产分割导致的中间品贸易有关。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分工深入至产品内部,逐渐形成了生产工序的国际化,以及所谓的全球价值链的联系。国际生产分割导致零部件、半成品这类中间品贸易的兴盛。金融危机前,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归功于中间品贸易。但是,国际生产分割体系逐步将各个国家的生产体系联系在一起,使得任何国家与经济体的供给与需求均依赖于其他国家的供给与需求,这就导致大国一旦出现巨大需求波动,势必产生全球性的贸易大波动,而且这一波动具有同时性。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因素之外,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将全球贸易增长低迷与贸易保护主义联系在一起,认为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经济复苏的缓慢,可能会刺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阻碍全球贸易的发展,就像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一样。但是,相比大萧条时期,此轮贸易下滑的原因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大萧条期间,各个经济体均采取了极端的保护主义政策,大幅提高了关税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而此次金融危机期间及之后的复苏期间,总体上看,关税水平的上升幅度是非常轻微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在于多年来各国在贸易自由化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而且在当前全球价值链和生产分割的国际分工模式下,本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会损害他国的利益,同样将损害本国的下游企业与本国的跨国公司。因此,贸易保护主义并不是影响全球贸易的主要因素。

全球贸易增长乏力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有所下滑

不考虑汇率变化的影响,除了2009年中国货物出口受金融危机冲击,出现了16%的负增长以外,2012年以前,中国出口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2012年以后,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开始急剧下滑,并且低于经济增长速度,2015和2016年更是连续两年出现了负增长。可以说,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与全球贸易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虽然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滑落,但中国出口占世界货物贸易的比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在不断上升,由2012年的11.0%上升至2015年的13.8%,明显高于位列第2、3位的美国(9.1%)和德国(8.1%)。这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主要受外部需求的影响,但所受到的外部需求冲击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应该是中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突出表现。

从出口市场分布看,美国和欧盟是中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2016年,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额分别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8.3%和16.2%。近年来,中国出口市场日益多元化。发达国家内部,中国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份额在下降,只有美国市场份额不降反升。与此同时,东盟、印度、拉美和非洲等市场对中国出口的贡献均有所上升,尤以东盟最为显著,中国对东盟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7.3%上升到了2016年的12.2%。出口市场结构的变化也再次印证了外部需求因素的重要性。

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已经取代加工贸易成为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2005年加工贸易的出口份额为55%,而一般贸易的出口份额为41%;2011年,一般贸易的出口份额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到2016年,一般贸易的出口份额已增长至54%,加工贸易的出口份额下降到了34%。贸易结构方面,中国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95%以上。2015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工业制成品总出口的18.6%,仅次于欧盟,居世界第二位。在工业制成品中,中国在办公及通讯产品、纺织品、服装三类产品的出口中尤其突出。

如何看待未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在一定的时期内,中国对外贸易也将面临大多数国家所面对的共性问题:外部需求乏力、贸易收入弹性的下降,以及短时期内的结构性问题难以改变,因此,未来几年中国对外贸易恐怕仍将维持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希望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或2012年前的高速增长势头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从需求方面看,虽然特朗普上台后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但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仍较为看好,加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经历了六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之后,2016年基本触底(尤其是俄罗斯和巴西),2017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很大可能止跌回升。从这些利好面看,结合中国主要出口市场近年来的变化趋势,笔者预测2017年中国出口将有很大可能开始触底反弹。

虽然外部需求是影响中国出口的主要因素,但从供给方面看,政府仍有必要对国内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目前中国在国际市场最具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为主,在劳动成本不断上涨的现实下,减轻企业其他环节的生产成本是需要政府认真考虑的。特别是,政府应当对私营企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私营企业2005年占中国出口的份额仅为15%,到2016年已经一路飙升至44%,接近2005年的3倍,基本上与外资企业平分秋色。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经历了显著下降:国有企业的出口份额从2005年的22%跌至2016年的10%,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也下降了将近15个百分点。毫无疑问,未来私营企业将成为推动中国出口增长的最大动力。

未来中美贸易摩擦程度有可能会加剧

1934年的《互惠贸易法案》奠定了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基石,即“公平贸易”(Fair Trade)。战后以来,美国在推行所谓的“公平贸易”方面可以说是多管齐下。早期,美国主要通过其主导的多边贸易谈判,不断削减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关税。美国还利用其势力,将多边贸易自由化延伸至传统贸易政策之外的一些美国具有明显优势的领域,如金融与通讯部门、与投资有关的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随着多边贸易谈判参与方的不断扩大和美国国际竞争力的相对衰落,美国通过多边主义方式推行其贸易政策的阻力越来越大,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除了多边主义之外,美国开始借助区域主义和单边主义,推行其贸易政策理念。美国由最初反对区域一体化的态度转变为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如与加拿大、墨西哥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同时,为打开一些贸易伙伴的国内市场,以对方对美不公平贸易为借口,威胁采取贸易报复的手段,迫使对方就范,臭名昭著的系列“301条款”就是美国典型的单边主义做法。

TPP是美国为主导未来全球贸易规则,将主要竞争对手中国排除在外的一个产物,更多地体现了地缘政治色彩。特朗普一上任就做出美国退出TPP的决定,这对中国既有有利的一面――将中国排除在游戏规则之外的企图暂时破灭,但另一方面,这是否又意味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将更多具有单边主义色彩?如果确实如此,那么未来两国之间“短兵相接”的机会将大大增加,贸易摩擦程度有可能会加剧。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在减少,但唯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有扩大趋势,贸易不平衡历来是中美贸易摩擦的热点之一,未来也难以避免。

从贸易政策制定过程看,影响美国贸易政策的非经济因素包括党派性、内阁组成以及利益集团等。其中,利益集团对美国贸易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在国会立法,还是权力委派(如反倾销、反补贴)方面都是如此。从小布什政府开始,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制定或实施过程中,利益集团的作用呈上升趋势,并且利益集团也在不断发生分化。原先支持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是一些劳工组织和与意识形态有关的原则组织,工商组织大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近年硪恍表中小企业的工商组织也加入了游说对华贸易保护的行动中。特朗普上任之后,随着内阁成员的陆续出台,其“美国至上”的理念将可能得到更多的体现,从而在政策制定上更易受国内利益集团的左右。

正如前文提到的,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分工的不断深化,将会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扩散,任何的贸易大战或贸易报复的升级都会造成“两败俱伤”。特朗普作为商人出身的总统,以及其内阁成员中诸多经商背景的人选,意味着他们既在维护美国利益方面高度敏感,又深谙讨价还价之道。与外交、军事领域相比,中美之间在经贸领域维持“斗而不破”更有可能成为“均衡”状态。

(作者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

【参考文献】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第5篇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当然,现在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出口贸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也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单独介绍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