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

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

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

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全球经济;谈判人才;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39-02

不断深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地将中国日益全方位地卷入到全球经济之中,国际商务谈判因而成为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国家和企业频繁涉及的问题,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就显得日益短缺。而国际商务谈判的严肃性、重要性以及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谈判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的活动,不仅要求谈判人员要掌握谈判的技巧,更对其自身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谈判的成败,往往更多地取决于谈判人员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言谈举止的综合表现,而不是谈判内容本身。因此,谈判人员本身对谈判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传统的国际商务谈判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谈判技巧的讲授而忽视了谈判人才素质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甚至是文化的纽带与使者,商务谈判人才至少应符合三大基本要求并具有六大基本素质。这些要求和素质的培养,应始终贯穿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的始终。

一、合格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的三大基本要求

1.高超的沟通能力。国际商务谈判本身是一种沟通方式,因此教学中必须首先向学生强调这一点,并逐渐灌输沟通的三个基本态度:尊敬、体贴和诚恳,这是保证谈判顺利进行的根本。商务谈判人才此时的重要作用在于,让两个本着各自利益而来的谈判双方,通过完整而无误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在实现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挖掘双方及其所代表的国家或组织的共同利益以促成谈判。高超的沟通能力对于商务谈判人员而言是异乎寻常的重要。同时需要强调的是,高超的沟通能力不仅仅只是语言的表达与理解,更深层面的应是对对方核心价值和文化观念的认同和理解。因此语言运用是否得当,信息传递是否恰当,理解是否到位,都是商务谈判中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商务谈判教师必须认识到,沟通能力一方面是先天的赋予,同时不可忽视后天的养成,课程中必要的案例展示和实战演练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十分必要。

2.规范的商务礼仪。国际商务谈判实际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交流,广泛地涉及到强烈的文化碰撞,而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谈判方式和谈判人员的言谈举止都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谈判的目的是为了合作,既然是合作就要求求同存异,要求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文化是必要的前提。国际商务谈判中,恰到好处的举手投足与礼仪礼貌,均会为谈判大大加分。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应在进入正式谈判场合前,有比较规范和严谨的国际商务礼仪的培养,形成对国际商务行为高标准、高素质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因文化差异及礼仪要求差异等造成的不必要的谈判僵局,降低谈判成本,提高谈判效率。

3.丰富的综合知识。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因肩负企业对外交流的重任,甚至有的时候是单枪匹马的作战形式。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会遇到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喜好的谈判对手。在一次谈判中,也有可能因企业成本收益所限而独立处理各种领域的问题。因此,合格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综合知识,即除了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应有海纳百川的本领,多方面涉猎各个领域、各个国家的文化知识,成为即精又博的专业人才。

二、合格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的六大基本素质

为实现以上要求,高校在培养国际商务谈判人才时,应更注重其素质培养,传递和培养一种国际文化视野和观念,而不是单纯谈判技巧和策略运用的教授。笔者认为,在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培养中,应高度重视以下六方面的素质培养和锻炼。

1.语言素质。国际商务谈判人员首选需要运用语言与谈判对手进行沟通和交流,因交流跨越国界,使得仅具备单语言能力,即仅自如流利地使用本国语言显得非常不足。为能更加无障碍地与来自其他国家的谈判人员沟通,需要从事国际商务谈判的人员突破运用语言的障碍,即能自如地运用其他国家语言,其中又以能否自如地进行口头交流作为首要培养目标。对国际商务谈判人才进行语言培养时,听是沟通首要和最重要的环节,能否听懂,是否会听,是谈判人员必须掌握的技巧和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对语言听力方面的培养,在听中学会抓核心、善归纳及演绎的本领。说是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第二大语言素质培养环节,在听的基础上,要结合所掌握的信息,运用各种策略和技巧,既要说的明白,还要说的有技巧;既能有效率地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又要做到运用语言实现策略的安排。

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美商务谈判 文化差异 策略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商贸往来活动日益频繁。商务谈判是对外商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单一文化背景下的谈判, 谈判过程是可以预见并可以准确把握的,而跨文化谈判更具挑战性,由于谈判双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各自文化差异对于谈判者的行为有明显的制约关系,因此国际商务谈判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各国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沟通。国际商务谈判过程实质是一种属于不同文化、不同思维形式、不同沟通方式的谈判行为。

本文以中美两国为例,比较其在商务谈判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谈判风格的异同。通过比较,使我国企业了解异国文化,有效克服中美商务谈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努力消除对外谈判过程中的障碍,顺利实现谈判目标。

二、中美文化差异在谈判过程中的体现

情感型和工具型。美国人受个人主义和平行人际关系的影响,其人际关系偏向于工具型。工具型关系是一种非个人的、非情感化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时间短暂,不牢固,不稳定。所以,美国人十分商业化,把每个合同的谈判与签订当作是一次单独的商业行为,强调利益的追求。中国人受集体主义和交叉人际关系的影响,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长期伙伴关系的建立,做事情习惯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讲究人情,讲究面子, 认为个人间的融洽关系对于谈判的成败有很大影响。

谈判开始阶段,美国人强调时效,往往直接切入主题,这常让中国人感到意外和唐突。因为中国人谈生意之初,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关系,他们习惯于进行一番寒暄,创造友好的谈判氛围。他们认为,只要能成为朋友,生意就成功了一半。正如商业圈的一句谚语“和气生财”中体现的一样。当谈判失败时,美国人会认为本次工作已经结束,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努力建立或维持关系,为今后的生意着想。

整体性思维模式和分析性思维模式。文化影响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 在思维模式方面中美两国也存在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将整体置于个体之上,从不离开整体来谈部分,中国人在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往往从宽泛的入手,然后逐步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美国文化的宇宙观是实体的宇宙观,美国人在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时,注重分析推理,强调和突出个体,认为整体只是个体的不稳定的合成体,往往从局部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

受整体性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人在谈判中常采用先谈原则,后谈细节的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从笼统到具体,先就总体原则达成共识,然后以此去指导具体问题的解决。认为总的原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当总的原则确定下来,才有可能就合同的具体细节问题进行谈判;而美国人受分析性思维模式的影响,谈判者倾向将谈判的主要内容分成各个部分,并逐一对具体条款进行讨论,直到对每个内容达到共识之后,才做出结论。他们谈判行为体现为:直面每一个内容,提供信息,阐述观点,不讨价还价。

高语境和低语境。美国是个典型的低语境(low-context)国家。在这种文化中,大部分信息是用明确而具体的语言或文字传递的。美方谈判者推崇以明确、坦率、直接的方式交流。而我国则属于高语境(high-context)文化,在高语境文化中,非语言交流是传递和理解信息的重要方式,如通过面部表情、眼神、体态、音调、环境等非言语形式进行沟通,这种非语言表达方式,不像语言和文字那样具有明确符号和意义,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很容易产生误解。

美国人在交谈或谈判中,喜欢直视对方,表示对话题的兴趣与认真的态度。中国谈判者则不习惯一直注视对方,此行为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和不礼貌的,他们会不时转动目光以避免与对方目光相遇。另外, 中国人喜欢含蓄而间接地表达见解,常用沉默表示自己正在考虑问题,或表示对某问题有看法,或者不同意某条款,这让对沉默持有消极看法的美国人来说,自然很难接受,若谈判过程中出现沉默,美国人会觉得觉得不自在,认为是冷场,常会失去耐心打破沉默,催促对方快速做出反应,以使谈判继续;结果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中美商务谈判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

首先,应树立跨文化宽容意识。跨国商务谈判中,谈判双方需加强文化谈判意识,对不同的文化不要妄加评论,要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和信念上的不同,学会了解和接受对方文化。文化的评判标准不同,各个文化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当不同文化在谈判场上碰撞时,要学会尊重双方文化。

其次,了解中美谈判风格的差异,掌握好交流技巧。在进入正式商务谈判之前,人们一般都会对谈判的进程产生一种预期。这种预期往往影响着谈判策略的选择。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语言及非语言行为、价值观和思维决策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有助于谈判者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之间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并且有效地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取得最后的成功。

再者,恰当使用语言,掌握好交流技巧。在整个商务谈判过程中,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谈判的成败。对外商务谈判中,掌握一国的语言更不能只是单纯的理解语言的表面意思,应清楚某些词语和短语在异文化中隐含的特殊意义,克服不同文化背景对语意理解的失误。同时,谈判人员也应掌握好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委婉、含糊、幽默、赞美等语用策略并选择适当的语言,促使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总之,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是一个核心理念,中美双方在进行跨文化商务谈判时,要尽力克服文化障碍,清醒地认识自我,恰当地了解他人,双方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彼此都可适应的经济文化环境,使谈判真正做到兴利除弊,扬长避短,达到合作互利。

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商务谈判;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87-02

一、引言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 or Bilingual Teaching)是高校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很多高校都对相应学科进行双语教学。《教育词典》(A Dictionary of Education)中定义“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同等熟练地使用两门语言的教学,每门语言的课业几乎各占一半。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是指在高校的课程教学中对非英语专业的部分基础课或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双语教学,具体指的是该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的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和成绩考核均采用外语和母语两种语言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此过程要求任课老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的媒介语,帮助学生掌握相应课程的学科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得到锻炼。国内学者对双语教学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上,也有部分涉及独立学院的双语教学。对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而言双语教学的研究还是处于发展初期,很多方面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在招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独立学院作为高等院校中的新生力量,开设双语课程科目一方面有助于吸引大量生源。

二、《商务谈判》双语教学在独立学院的主客观需求分析

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准确了解把握作为独立院校代表的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双语水平以及学生对《商务谈判》课程的学生期望和需求情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商务谈判》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主客观需求,即针对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水平和对该门课程的需求期望对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2012级和2013级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5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率为96.97%。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2012级国际贸易专业为115份,2013级学生45份。

关于2012级国贸专业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115名学生中大学英语四级400分以上的学生总数为112人,其中有44人的大学英语六级成绩在400分以上,其中106人,93%被调查者认为以自己目前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乐意且能够接受《商务谈判》课程以双语进行教学。

针对2013级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45名被调查的学生中35人大学英语成绩60分以上,占调查总人数的80%;另外,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0人,占总人数的89%,认为以自己目前所掌握的英语水平和能力,愿意接受《商务谈判》课程为中英双语教学。

从以上对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两个年级学生英语水平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学生英语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商务谈判》课程的双语教学具有可行性,大多数学生也非常乐意接受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为双语教学。另一方面,关于《商务谈判》课程的需求期望值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对《商务谈判》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学习诉求很明确,超过90%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能增加谈判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到自己的英语运用技能。99%的学生意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95%以上的学生希望该门课程的教学中能增加模拟谈判环节。97%以上的学生希望该门课程的考查方式能多样化,不要局限于传统的闭卷考试。

三、《商务谈判》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

《商务谈判》课程作为理论实践结合高度密切的学科,运用双语实施教学更加符合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市场需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工作:

1.以需求为导向,撰写双语课程教学大纲。独立学院的学生与公办高校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特征。根据以上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了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学习主动性,学习动机和就业压力等方面的信息,并结合《商务谈判》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商务谈判》双语课程教学大纲,以便能更有效指导实践双语教学。

2.选定教材,编写双语教辅材料。目前国内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通常可以通过使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自编教材或原版教材进行改编等方式实现。考虑到独立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国内目前关于商务谈判双语教材的缺失,《商务谈判》的课堂教学学生所采用的教材为国内权威的中文商务谈判教材,而英文原版教材作为教师的参考教材,任课教师上课时根据知识内容系统灵活处理商务谈判知识讲解时双语运用的比例,并编写中英版本的PPT和其他中英双语资料作为教学辅助。

3.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法。《商务谈判》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特征明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不能过于单一。笔者在对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将不同的教学法综合运用于不同类型知识的授课中,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教学效果评定标准来考核其有效性。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法如下:(1)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把课文中讲述的事情的场景再现于课堂,贯穿于课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置身于课本所讲的环境当中,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感受力,再经过教师巧妙设问,使学生得到预期教育效果的教学手段。《商务谈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实践环节体现在商贸沟通能力的培养、语言训练以及形成和巩固商务基本知识及技能等方面。具体在课堂教学中,涉及案例分析和模拟谈判中,教师对不同章节涉及的案例分析和相应的模拟谈判,根据具体内容设定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在参与其中,锻炼相应的实践技能。(2)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TBA,task-based approach)全称为“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能让学生主动起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去做。任务形式可以是对课文的内容做叙述和评述、查询资料以回答问题、专题演讲、专题写作,甚至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这种方式既锻炼学生的能力又给学生机会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调节。《商务谈判》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会涉及相应的商务活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对于这些章节的内容,教师可以运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教学。(3)交际教学法。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商务谈判》课程的实践技能体现在谈判上,实践操作中交际能力是谈判能否成功的一大要素,所以在实践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在相应谈判技巧的讲解与应用方面,便采用了交际教学法,鼓励学生用第二语言进行模拟谈判,以实战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4.教学效果评估标准多元化。教学效果评估是课程教学中要的一环,《商务谈判》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检验,科学地对双语的教学效果进行管理和评估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才能有助于促进独立学院的双语教学。鉴于《商务谈判》是理论实践结合相当密切的学科,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表现,本人制定了多元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评估内容书面和口语相结合,评估形式为教师评分和学生小组互评现结合。具体操作如下:

平时:案例分析+模拟谈判(英文)(教师评估+学生互评)

期末:谈判方案的制作(书面)+情景模拟谈判(口头)

四、《商务谈判》双语教学实践的问题和反思

在独立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的《商务谈判》的双语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双语教材的确定仍然是难点,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于公办高校的学生来说,没有那么全面,很难找一本难度适中的《商务谈判》双语教材。另外,根据调查结果,很多学校希望能参观企业的实战谈判,或参与模拟谈判比赛,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实战或实地考察资源相当有限,需要用模拟方式增加实践环节的训练,同时建立谈判模拟仿真的实训室。

五、结论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公立学院,双语课程的设置和开展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语言运用水平,在此导向下,《商务谈判》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需要做到三点合一,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下,将学科知识与教学对象特点结合,并在实践教学中,因时变通,因人而异,理论实践结合,合理分配双语运用比例方能有效实现该门课程知识传授与语言技能运用兼顾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钟生根.独立学院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定位探讨[J].时代金融,2013-11.

[2]洪英.独立学院中双语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科教文汇,2008-09.

[3]曹耘心.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及实践探索[J].科教导刊,2013-10.

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方向 探究式教学 合作教学

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直接地跨进了谈判领域。西方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企业和机构都把谈判学作为育才的重要课程。而也有很多人已经开始致力于研究谈判法则,如美国谈判学家费希尔、尤瑞、雷法等。

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务谈判学课程逐步开始进入我国高等院校,成为商学院学生的必修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国顺利加入WTO,中西方贸易日益频繁,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型商务人才,商务谈判课程日益受到许多相关专业的重视。商务谈判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更应该重视这类课程的教学。

一、教学过程分析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属于特殊用途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方向,而且还应该注重实际谈判能力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传授商务谈判的理论知识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探究式课堂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教学的主导,其主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提出、分析,最终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发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1]。

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过程中,纯理论教学只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死气沉沉地听,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可以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对讲解内容作简短的导入,例如讲述谈判案例,构建内容框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书中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丰富框架结构,使学生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他们的基础知识欠缺,对案例的理解没有深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加以引导。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案例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后,教师可以加以总结,从案例中总结理论,再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当然,案例教学并不应该成为主角,它只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辅助内容之一。因为每一则案例都有其特殊性,它只能反映谈判的某片断内容,并不能反映出整个谈判大局。因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带领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通过理论讲述使学生对整个商务谈判有全面的了解。

2.培养实际谈判能力

培养实际谈判能力包括谈判的语言能力以及谈判的技巧。通过商务谈判的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学生对商务谈判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还是比较理论,比较抽象的东西。如何将书中这种理论知识变为自己的实际谈判能力,那就需要亲自体验。模拟商务谈判是实际谈判的预演,通过模拟谈判,学生可以将书中的枯燥理论变成生动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商务谈判的各个环节,对于培养商务谈判的能力,提高商务谈判的技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模拟谈判中,我们要求其用流利的口语进行谈判。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积极收集各自需要的专业英语词汇以及谈判用语,培养其谈判的语言能力。

在模拟商务谈判的过程中,我们建议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目前国内外非常流行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激发小组活动中学生学习的潜能。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小组活动不同。传统的小组活动重视小组个人任务的完成,忽视小组的整体协调。而合作学习中的小组活动经过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始终受到整体监控。它将个人努力和集体责任结合起来,通过解决问题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任务对完成小组集体任务起关键作用。

在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模拟谈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选择熟悉的,具有真实性的情境让学生模拟。比如汽车销售谈判、房屋买卖谈判、服装销售谈判等,其中谈判过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如货物贸易谈判以及技术谈判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当然教师也可对每个议题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按规定完成即可。其次,教师应给每一位模拟谈判人员分配一个角色,让他们各司其职。同时每个谈判者的任务都影响着整个谈判过程的发展,这样给学生个人以适当的压力,促使其将个人责任和小组任务结合起来,鼓励其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并且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使每个成员有团队归属感。最后,教师应提出对谈判形式的要求,要求所有谈判程序一个都不能少。明确告诉学生谈判操作序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协调小组活动。并且谈判中要求学生从着装到最后的签字握手都必须要逼真,使学生真正融入这场谈判中。

谈判结束后,教师可将对学生的谈判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纳入总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之外的综合素质,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师可采用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多方位反映学生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的语言能力、谈判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3.培养跨文化谈判意识

文化差异对跨国谈判而言,是极其重要而又繁琐的变量。正如原中美合资天津奥的斯电梯公司的一位美方代表所言,“中国伙伴在谈判桌上表现出与我们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国人对合同或协议的看法,对合作伙伴选择的标准,对知识和软件的看法等等,都与我们不同,谈判有时会因此陷入困境……”对此,美国一位资深企业家甚至断言:“如果能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碍,美国对华投资、贸易量可以比现在增加两倍。”由此可见,探讨东西文化,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差异问题,会影响到谈判的进程和最终结果。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谈判意识。

文化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另一种是普通文化,即人类生活中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如风俗习惯、礼仪、禁忌、节日等。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不自觉地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熏陶和修养。

实践证明,英语专业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时,交际的主要障碍已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其文化和交际模式的适应性。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应引导学生自觉了解和适应英美国家的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在增强语感的同时,提高英美文化感[3]。

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丰富的教材内容直接体现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首先应挖掘教材中相关文化内容,利用课堂教学适当导入。如讲到谈判的准备工作一节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谈判场地的选择、谈判人员的着装打扮、谈判时间的确定等这些准备都必须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因素,否则会对谈判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西方人一般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在任何场合都要尽力避开它,如果你将与很在意这个数字的人约在有13的场地谈判或带有13的时间谈判,就会使对方不愉快,即使再周到的沟通策划也将失败。

其次,在课堂活动中设计适当的交际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置于英语语言之中,也置于英美文化之中,用英美文化思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可以设计谈判让步策略的情景。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在思维方式、谈判决策方法上也有差异。当面临复杂的谈判任务时,西方文化通常是采用“意大利腊肠策略”,将大任务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如将价格、装运、付款等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次解决一个问题,每次都有让步和承诺,最后的协议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而东方文化则往往采取通盘决策的策略,到谈判的最后,才会在所有的问题上做出承诺和让步,达成一揽子协议。通过实际的对话练习,学生就会理解并应用课文中的交际规则,逐渐培养起跨文化交际意识。除此之外,学生也应该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和扩充文化背景知识。

二、教学效果考核

教学结束时,可以从两方面来鉴定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的效果:一方面,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谈判的基本常识,是否掌握了谈判的基本用语,能否准确地将谈判中一些常用的句子进行英汉互译;另一方面,实践考试,从模拟谈判实践中,可以看到学生是否理解了谈判的内涵,能否有效地使用谈判的策略及技巧,能否用流利的英语准确地进行谈判,同时也能反映出学生在谈判过程中是否具有了跨文化谈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于勇.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教学与研究[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42-144.

谈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现象学 实地考察 访谈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Sense Sharing" in the Interview

YANG Lu

(Key Research Institute in University for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Southeastern Ethics Group,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terview is an important fieldwork research method, the way the researchers collected through oral conversation firsthand research where researchers from the. Phenomenological point of view to look at the interview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 subjects, the premise is that the language contained in the "sense" and researchers and by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that is through the "sense of sharing" can be achieved.

Key words phenomenology; fieldwork; interview

实地考察(fieldwork,又译为田野调查)是指经过人类学专业训练的研究者,以其自身为研究工具,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观察、访谈、居住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的过程。访谈作为实地考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研究者寻访被研究者,并且与之进行交谈、询问的一种活动,它涉及到被研究者内在的思想理念、意义建构的方式以及语言表达等。在访谈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沟通主要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现象学视角来看,语言在此处即为“意义”的载体,而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理解过程则通过“意义共享”得以实现。

1 语言即“意义”载体

现象学(Phenomenology),顾名思义,与“现象”有关,它源自希腊语phainomenon,其动词形式phainesthai意为显现或显示自身的东西,即自身显现者。①现象学强调,事物的显现方式是事物存在方式的一部分,事物像其存在那样显现,并且如其显现那般存在。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认为,“逻辑学以语言阐释为开端。”“意义”与“语言”可以看作一对显现和显现者,“意义”是“语言”的阐释对象,“语言”是阐释“意义”的载体。

胡塞尔在为《不列颠百科全书》写的现象学条目中明确指出,“现象学是关于所有可想象的先验现象的科学,它不是客观存在之物的科学,而是那些往相关的意向构造中汲取其存在意义和有效性的存在之物的科学。”②意向意义构成了表述的现象学特征,而表述的本质特性又蕴涵于意向意义之中。表述与意识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意识活动形式通过表述来呈现;另一方面,意识活动的意向性特征又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意义。胡塞尔认为,“某些与表达相联接的心理体验,他们使表达成为关于某物的表达。这些心理体验大都被人称之为表达的意义或表达的含义,并且,人们认为,通过这种称呼可以切中这些术语通常所指的意思。但我们将会看到,这种观点的错误……在每一个名称上,我们都可以区分这个名称‘传诉’的东西(即那种心理体验)和这个名称所意指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区分这个名称所意指的东西(意义,成为表象的‘内容’)和这个名称所称呼的东西(表象对象)”。③有学者解释,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义”可以理解为表象的内容,即事物名称所意指的东西,它经由意向性构成而成立,而意向性的构成包含了被表意的对象。④如此,语言和意义构成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语言作为表层,指向深层的意义;而事物在被语言所描述时,亦具有二重性,不仅包括言语指意的对象,也包括表述者的内心体验。

2 访谈者与被访者的 “意义共享”

按照胡塞尔的现象学,实地考察访谈中,被研究者的表意即为意向对象。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交流与理解建立在“意义共享”之上。一般说来,现象学方法的特点或基本原则是:第一,放弃一切偏见、成见、习惯看法,“回到事情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第二,直观人的认识活动中直接亲身体验到的东西;第三,对事物按其直接向我们显现的样子进行分析、描述,即对意识的现象学描述。

2.1 “无预设”是“意义共享”之前提

这种“无预设”访谈是一种以自然的态度,去沟通、去判断的研究。它需要研究者在访谈之前做到观念悬置(epoch浚嗨朴谥实难芯恐械摹白晕遗懦薄!拔拊ど琛狈锰敢彩且恢纸芯空咦陨碛氡谎芯空咦魑苍谥醭≈械闹魈褰薪涣饔肜斫獾姆绞健

观念悬置是现象学还原的第一步。现象学关心现象,即事物显现的方式。把握现象,必须将科学假设、研究志趣、价值取向等统统悬置起来。正如胡塞尔的说法,将一切预设置入括号中,并使之失去作用。⑤排除一切设定,停留在意识的内在之中,因为“内在是所有认识论认识的必然特征”。而这种观念悬置就是指暂时放下一切先验理论,真正寻求一种“在其中”的“纯粹体验”,“从自然态度中呈现的这个自我、这个意识、这个体验开始进行考察。”⑥因此,观念悬置可视为访谈、甚至所有人类学实地考察工作的思想前提。

胡塞尔主张在看待他者时,将其视为一个像自己一样的主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从这个位置看身边的事物,不同的人会看到事物不同的显相;不同主体间对共同意识亦有不同的把握方式和不同的清晰度。但是,仍可以假设一个包括自身的、共在的时空现实,也就是胡塞尔所讲的“主体间性”,亦即“意义”能够共享的基础。而访谈就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通过言语表述上的互动,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研究者在实地考察之前,需准备与被访谈者的共享知识。一般包括访谈对象个人背景、生活情态等,还包括考察地的地方性知识等。有学者认为,共享知识中最重要的是关于访谈对象的“生平情境(biography situation)”,即其生活史或生命过程以及经验。⑦奥地利社会学家许茨(Alfred Schtz,1899-1959)认为,“经验图式是一个意义脉络,它是我们过去经验的轮廓,概念性地包含着可于后来发现的经验客体”。⑧在访谈时,被访者会无意识地将生平情境带入其中,从而影响着访谈内容和访谈场景的意义。因此,了解这种共享知识,研究者才能准确把握访谈内容和访谈场景的意义,获得对访谈对象主观建构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并对此给出合乎逻辑与情理的解释。把握意义的传述逻辑,才能抓住被访者赋予访谈内容意义的脉络。

2.2 “意义”的本质直观与描述还原

胡塞尔曾提出现象学的“一切原则之原则”:“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中原初地(可说是在其机体的现实中)给予我们的东西,只应按如其被给予的那样,而且也只在它在此被给予的限度之内被理解。”⑨现象学的处理对象是“意识”,而意识中的对象是意向性的对象,它在意向活动中是被“意向性地”呈现出来的。因而直观也就是对意识状态的“现象学描述”,因为意识是“意向性活动”,而“意向性活动”表明,意识实际上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因此,直观也是一个显现与描述的过程。

由于现象学对意识的把握使用直观的方法,所以它的结果只能用描述性的方式来体现,这也可能是人类学研究中大量使用民族志(Ethnography)的原因。现象学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寻求绝对真理,而绝对真理是先验的纯粹逻辑,存在于纯粹意识中。而纯粹意识或现象所显现的,主要是直接经验中各种变化的东西,因此,只有通过还原的方法,才能从变动的意识流中把握事物稳定的内在本质和结构,从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在现象学还原后,客体已不再是纯粹意识之外的自在客体,而是作为内在的意识对象被先验现象学所体察。

访谈中的本质直观,即是对被访谈者语言所传述之意义最直接、最原始的解读。访谈者不仅要面对被访者语言背后的意识流,还要把握访谈的情境,结合被访者的语言信息及非语言信息进行研究。其中,语言信息既包括普通的话语,也包括某种情境下的委婉语;而非语言信息包括被访者在描述时的动作、眼神等。在描述性还原之时,研究者要避免抽象的、理论化的概括,而要为访谈情境及访谈内容留下详实、生动的文字描述,同时,也要描述认识现象所带来的感觉。对“意义”的描述还原即是访谈者与被访者“意义共享”的结果。

注释

①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34.

② [德]胡塞尔著[德]黑尔德编.现象学的方法.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70.

③ [德]胡塞尔著.逻辑研究[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0.

④ 杨善华.实地考察中被访人叙述的意义诠释之前提[J].社会科学,2010(1).

⑤ 德]胡塞尔著.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7.

⑥ [德]胡塞尔著.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5.

⑦ 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J].社会学研究,2005.5.

⑧ [奥]阿尔弗雷德・许茨著.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桓,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339.

⑨ [德]胡塞尔著.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