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干部推荐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年以来,省信用联社“万名农信干部下基层”活动热火朝天地铺开,市信用联社通过组织领导与宣传发动,充分调动起广大干部员工“背包下乡”、走村串户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以及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3月30日,市信用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38996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72639万元,存贷总额突破66亿元,规模居银行业首位。
连日来,市信用联社领导小组带着为“三农”办实事的心情,前往莲花、航头、大同等地调研走访。莲花镇齐平村上坞宅自然村42户村民因前段时间的连续大雨,居住地遭受泥石流和山体塌陷,“村两委”从年初开始就对村民住房进行集中规划安置,因资金问题一直影响着工程进度,市信用联社理事长张云峰一行在走访调研中得知该情况,及时与当地政府和“村两委”磋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确定实施以每户村民享受不同的政府政策补助额度作为授信依据,迅速为该村经济合作社和有需求的24户村民进行了授信,提供信贷支持。市信用联社主任倪鸿斌一行,在航头镇召开的航头镇信用村、联络员座谈会和银企座谈会上,与航头镇党政领导、6个信用村书记、大店口片6个村的信用社联络员、以及17家企业负责人等60余人共同探讨航头经济的发展,并就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成长、服务新近引进的十大招商引资项目进行深入交流。在大同镇,市信用联社副主任刘日文深入走访稳健钙业有限公司,实地考察并摸清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运作需求。领导干部下基层,坚持“同工作、同生活、同讨论”的方式蹲点调研,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拉近了和农民的距离,更加深了与中小企业的感情,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服务三农,最重要的是提升支农服务的能力和效率,解决资金问题”,市信用联社信贷管理部负责人张锦芳说。据悉,至3月末,市信用联社已已走访调查中小企业1215家,农业龙头企业49家,行政村25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32个,农户(个人)39154户,完成农户(个人)授信20450户、金额22.35亿元;完成小企业授信415家、金额13.15亿元。切实丰富“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活动内涵,实实在在掌握第一手资料,贴心服务于千家万户。对于市信用联社对高山农民下山脱贫的大力支持,大同江头村从事竹制品加工的一位竹农一直感激满怀。他说“我是从海拔520米以上的高山上,响应市政府号召,移民到山下的,当初移民时信用社给我们贷款建新房,这回我要做竹制品加工,信用社又帮了我的大忙,有了这笔钱,今年资金上就没有问题了。”
市信用联社正是以这种“住下来、蹲下去、沉下心”的调研方式,踏踏实实做工作,勤勤恳恳谋发展,为市信用联社的工作开展注入了新活力,在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方面,充分调动和发挥了自身灵活、快捷、贴身的优势,“万名干部下基层办实事”活动的广泛开展,更好的诠释了联社一贯秉承的“立足三农,服务”的服务理念。
一、目前干部考察工作不足的表现分析。
一是考察手段“单一”,接触面窄。考察时,主要采取“一听(领导班子成员述职)、二测(民主测评)、三推(民主推荐后备干部)、四座谈”的方式进行。实践中,座谈考察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机关干部中,即使对乡镇领导班子考察,也是以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中层正职为主,而与领导班子成员直接服务的对象和基层群众参加个别谈话的不多,考察组接触的对象范围偏窄。二是考察内容“笼统”,方法简单。现在所采用考察干部内容基本是印象分。在具体操作上,没有做到因人、因事、因地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也没有进一步地细化考察细则,更没有提出不同岗位职责对不同领导干部能力的要求,而是很笼统且原则地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和“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结果测评,内容包罗万象且大而全。民主测评时,与会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凭印象测评出来的干部民意,其真实可信程度不高。三是考察方法“老套”,了解不透。考察干部时大部分是座谈和个别了解被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勤政廉政、工作实绩、开拓创新等方面的情况,从谈话的有效率来看,反映情况雷同的(思想表现好、实绩突出、勤政廉政等)要占很大比例,原因在于有的即使了解真实情况的不愿说、不敢说;也有的不了解情况,与被考察对象工作上接触并不多,说不出所以然,反映的材料也是“二传手”。同时,考察组绝大部分时间没有直接深入到群众中去,很少核实有关资料,以致情况了解不透。四是考察材料“一律”,较少个性。目前,干部考察材料往往使用主观性语言多、客观性语言少;共性化语言多、个性化语言少;反映显性的多、分析隐性的少。特别在评价不足时,避重就轻,不分析岗位需要,如:工作中有时有急躁情绪;性格内向;缺乏行政工作经验(原来就没有行政工作舞台)等等,考察材料千人一面,画而不像或雾里看花。
二、目前干部考察工作不足的原因探究。
1、创新的意识不强。干部考察重点是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总体把握,《干部任用条例》对于干部考察环节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具有较强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封闭性,因而带来在干部考察方法上的程式化,缺乏创新的勇气。一是以票取人,可以减少责任风险。考察主要是以民主测评的“优秀率”、民主推荐的“得票率”来作取舍、定升降的,至于其中的情况是否真正反映民意、真实可靠,不作深入的分析。然而实际情况往往现象掩盖本质,有的干部工作踏实,能力突出,但不善于与人沟通,特别是在工作过程中难免较真、碰硬,损害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加上能力突出,遭到这些人的妒嫉,因而测评中形成了不少的“出气票”。还有的干部工作不认真,但善于乔装打扮,迎合蒙蔽同行,“你好,我好,大家好”,工作上搞搞花架子、树点“形象工程”,却被视为“能人”、“好人”,由此得到许多“人缘票”。这些“民意票”比较难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反映干部的德才情况,但对于考察组,却不敢“越雷池”,以票定优劣,比较稳妥。二是封闭运行,可以减少泄密危险。干部考察工作对保密的要求很高,考察的深入程度和进展情况“外界”是不清楚的,尤其在领导班子换届考察、较大的人动前更为明显。在干部考察过程中,一但某些环节被“创新”或者提前“突破”,不仅可能会对当事人产生伤害,甚至给拉票者提供可乘之机,而且影响党委选人用人决策。因此,循规蹈矩成为考察组首选。
2、洞察和识别人的能力有差距。古人云:一流之士,识一流之人。考察人的人,应该是识人的高手,看问题能够入木三分,分析问题高人一筹。因此,考察人的人,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要树立公道正派的工作理念。评价干部要有战略眼光、全局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考察干部要处理好动态与静态的关系、直接与间接的关系、主要与次要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显绩与隐绩的关系。这就对考察人看问题的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察人在撰写考察材料时,要善于突出个性,把握对考察对象的评价分寸。
3、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够。由于多种因素,干部考察过程不够深入,带来知人不深、察人不细、用人不准。一是考察“例行公事”。考察年年搞、年年搞考察,考察目的不具体,特别是考察人分组分工相对稳定,工作方法“老套”,对被考察对象多次考察印象深刻,以致走形式、不深入。二是集中考察时间仓促。集中考察往往是对一个班子考察2-3天,基本属于测评、推荐加座谈,个别特殊情况难以摸透。三是考察拾遗补缺。个别时候因工作需要或班子结构需要,定点、定向考察,考察实际就成了补充材料、完善程序的过程。四是考察作风欠扎实。考而不察,考察组大部分时间坐在“家”里,而不去被考察对象的工作一线,接触的主要是班子成员、中层正职干部,听听一些情况,这样的考察叫做“井底的葫芦——看似沉在底下,其实还是浮在上边”。
三、创新干部考察工作的几点构想。
1、要把干部考察的对象由“平行线”转变为“金字塔”,形成立体化考察结构。以往我们考察干部所接触的只是一个平面——机关干部及工作人员、事业单位负责人、村主要干部。所谓“金字塔”考察模式,就是开展民主测评、民主推荐,要分层次和不同对象,第一层次:领导班子成员;第二层次:机关工作人员;第三层次:基层干部群众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第四层次就是与被考察对象直接共事、经常接触的普通群众。通过“金字塔”式的考察,对被考察对象,可以更全面了解,这样就避免了测评和推荐在一个平面上、一个活动范围内所产生雷同效应。
一、干部考察工作不足的表现分析。
一是考察手段“单一”,接触面窄。考察时,主要采取“一听(领导班子成员述职)、二测(民主测评)、三推(民主推荐后备干部)、四座谈”的方式进行。实践中,座谈考察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机关干部中,若是对乡镇领导班子考察,也是以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中层正职为主,而领导班子成员直接服务的对象和基层群众参加个别谈话的不多,考察组接触的对象范围偏窄。
二是考察内容“笼统”,方法简单。现在所采用考察干部内容基本是印象分。在具体操作上,没有做到因人、因事、因地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也没有进一步地细化考察细则,更没有提出不同岗位职责对不同领导干部能力的要求,而是很笼统且原则地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和“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结果测评,内容包罗万象且大而全。民主测评时,与会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凭印象测评出来的干部民意,其真实可信程度不高。
三是考察方法“老套”,了解不透。考察干部时大部分是座谈和个别了解被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勤政廉政、工作实绩、开拓创新等方面的情况,从谈话的有效率来看,反映情况雷同的(思想表现好、实绩突出、勤政廉政等)要占很大比例,原因在于有的即使了解真实情况的不愿说、不敢说;也有的不了解情况,与被考察对象工作上接触并不多,说不出所以然,反映的材料也是“二传手”。同时,考察组绝大部分时间没有直接深入到群众中去,很少核实有关资料,封闭运行,以致情况了解不透。
四是考察材料“一律”,较少个性。干部考察材料,是对一个干部的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等方面的真实评价,是对一个干部形象和能力的“画像”,必须突出个性,然而,干部考察材料往往使用主观性语言多、客观性语言少;共性化语言多、个性化语言少;反映显性的多、分析隐性的少。特别在评价不足时,避重就轻,不分析岗位需要,如:工作中有时有急躁情绪;性格内向;缺乏行政工作经验(原来就没有行政工作舞台);……考察材料千人一面,画而不像或雾里看花。
二、干部考察工作不足的原因探究。
1、创新的意识不强。干部考察重点是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总体把握,《干部任用条例》对于干部考察环节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具有较强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封闭性,因而带来在干部考察方法上的程式化,缺乏创新的勇气。一是以票取人,可以减少责任风险。考察主要是以民主测评的“优秀率”、民主推荐的“得票率”来作取舍、定升降的,至于其中的情况是否真正反映民意、真实可靠,不作深入。然而实际情况往往现象掩盖本质,有的干部工作踏实,能力突出,但不善于与人沟通,特别是在工作过程中难免较真、碰硬,损害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加上能力突出,遭到这些人的妒嫉,因而测评中形成了不少的“出气票”。还有的干部工作不认真,但善于乔装打扮,迎合蒙蔽同行,“你好,我好,大家好”,工作上搞搞花架子、树点“形象工程”,却被视为“能人”、“好人”,由此得到许多“人缘票”。这些“民意票”比较难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反映干部的德才情况,但对于考察组,却不敢“越雷池”,以票定优劣,比较稳妥。二是封闭运行,可以减少泄密危险。干部考察工作对保密的要求很高,考察的深入程度和进展情况“外界”是不清楚的,尤其在领导班子换届考察、较大的人动前更为明显。在干部考察过程中,一但某些环节被“创新”或者提前“突破”,不仅可能会对当事人产生伤害,甚至给拉票者提供可乘之机,而且影响党委选人用人决策。因此,循规蹈矩成为考察组首选。
2、洞察和识别人的能力有差距。古人云:一流之士,识一流之人。考察人的人,应该是识人的高手,看问题能够入木三分,分析问题高人一筹。“怎样选人”是方法和手段问题,“选什么样的人”是个政治立场问题,是出发点和归宿,考察干部综合性很强,政治性也很强,因此,考察人的人,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要树立公道正派的工作理念。评价干部要有战略眼光、全局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考察干部要处理好动态与静态的关系、直接与间接的关系、主要与次要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显绩与隐绩的关系。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考察干部不能象过去那样事无俱细看人,眼光要改变,什么不看学历看能力,不看过程看结果,不看民意看数字,不看支流看主流,更有甚者把一种消极腐败的东西,作为干部的优点或优势来衡量,这就对考察人看问题的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察人在撰写考察材料时,要善于突出个性,把握对考察对象的评价分寸。
3、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够。由于多种因素,干部考察过程不够深入,带来知人不深、察人不细、用人不准。一是考察“例行公事”。考察年年搞、年年搞考察,考察目的不具体,特别是考察人分组分工相对稳定,工作方法“老套”,对被考察对象多次考察印象深刻,以致走形式、不深入。二是集中考察时间仓促。集中考察往往是对一个班子考察2-3天,基本属于测评、推荐加座谈,个别特殊情况难以摸透。三是考察拾遗补缺。个别时候因工作需要或班子结构需要,定点、定向考察,考察实际就成了补充材料、完善程序的过程。四是考察作风欠扎实。考而不察,考察组大部分时间坐在“家”里,而不去被考察对象的工作一线,接触的主要是班子成员、中层正职干部,听听一些情况,这样的考察叫做“井底的葫芦--看以沉在底下,其实还是浮在上边”。
三、创新干部考察工作的几点构想。
1、要把干部考察的对象由“平行线”转变为“金字塔”,形成立体化考察结构。以往我们考察干部所接触的只是一个平面——机关干部及工作人员、事业单位负责人、村主要干部。所谓“金字塔”考察模式,就是开展民主测评、民主推荐,要分层次和不同对象,第一层次:领导班子成员;第二层次:机关工作人员;第三层次:基层干部群众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第四层次就是与被考察对象直接共事、经常接触的普通群众,他们对被考察对象“德、能、勤、绩、廉”的情况最有发言权。通过“金字塔”式的考察,对被考察对象,可以更全面了解,这样就避免了测评和推荐在一个平面上、一个活动范围内所产生雷同效应。
为进一步规范公司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实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参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关精神,立足工作需要和我公司干部队伍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适用范围
选拔公司中层干部(各部门正副职)
二、选拔任用干部原则
1.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2.坚持职工公认、注重实绩原则。
3.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4.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5.坚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原则。
6.坚持依法办事原则。
三、岗位人选产生范围
1.本部门内部产生
2.全公司范围内筛选产生
3.面向社会招聘产生
四、程序
(一)召开民主推荐会、进行个别谈话推荐
1.下发召开岗位人选民主推荐会的通知
2.召开岗位人选民主推荐会
①参会人员:总公司职能部门负责人;部门骨干以上人员;部门一线职工代表。
②与部门骨干以及部分职工代表进行个别谈话。
3.整理会议及谈话情况,并将会议及谈话情况内容汇报给总公司领导,请总公司领导审查。
4.通过部门民主推荐、个别谈话后,若仍无合适人选,即开始在全公司范围内筛选。由人事部门提出建议人选,报请总公司领导审查。
(二)总公司考察
1.总公司安排人员通过民主测评及与本人谈话、与职工谈话等方式了解拟提拔人员的有关情况。
2.形成考察材料报总公司领导审查,考察材料内容主要包括:拟提拔人基本情况;工作成绩、能力特长;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情况;主要缺点和不足。
(三)讨论决定
1.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讨论人事任免,形成决议。
2.形成会议纪要。
(四)任前谈话
总公司领导与拟提拔人进行谈话。
(五)任前公示
①对拟提拔人、拟提拔岗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②公示期结束,无影响任职的问题,即起草正式任职文件。
(六)廉政考试
我县结合实际,创新措施,全面学习贯彻“四项干部监督制度”,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三学并举,实现制度知晓全覆盖。一是集中导学。各党委(党组)将四项监督制度纳入中心学习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专题学习,集中辅导。全县509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对四项监督制度的精神实质和重点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把握。二是个人自学。组织编印学习资料,发放党员干部人手一份。开通手机学习平台,让“四项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覆盖广大党员干部。截止目前,发放学习资料3000余份,发送宣传信息400余条,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测试促学。县委组织部统一印制测试题,由各乡镇、各部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进行学习效果测试后,将测试成绩送县委组织部备案。对测试成绩较差的单位,县委组织部将约请有关同志谈话,进行提醒督促,切实做到学习传达不留死角,宣传教育不留空档,真正使一般党员干部基本掌握其精神和重点内容,明确令行禁止内容,领导班子成员和组织(政工)人事、纪检监察干部能够将其入脑入心,准确运用、自觉贯彻。
六项追究,跟进选任工作全过程。为深入贯彻落实四项监督制度,县委建立健全干部推荐、考察、考核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推荐、考察、考核工作纪律的,从重从严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一是对不按规定程序或“带病”向县委推荐干部的;二是阻扰、制止组工人事干部、纪检监察干部对选人用人问题进行调查核实的;三是对接收到反映有关拟人人选问题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违法违规问题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核实以及不如实向上级组织部门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相关信息的;四是对不按规定程序和范围进行考察、更改伪造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的或隐瞒、歪曲、泄露考察情况,提供虚假信息及不实材料,以及接受考察对象或其托请人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劵、支付凭证等影响公正考察干部的;五是对利用职务便利违反规定干预下级或原任职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泄露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有关情况的;六是对在干部推荐、考察和选举中拉票贿选或参与、帮助他人拉票贿选,一经查实,取消有关拟人人选任职资格,并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
三位一体,确保干部监督全参与。通过建立健全电话举报、来信举报和网上举报“三位一体”的干部监督举报网络,搭建干部监督信息收集平台,充分调动“两代表一委员”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广泛收集对干部选拔的基本条件、任职资格、方式程序、推荐测评和考察组公正考察情况的监督信息,确保广大干部群众监督信息的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