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精选

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幸福”的建设,努力践行体育亲民、体育便民、体育利民的宗旨,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推进城乡社会体育资源均衡配置,着力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全民健身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使体育成为人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树立良好的生活理念,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公共体育设施更加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基本健全。

(一)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数显著增加。城乡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达到40%,其中16岁以上的城市居民达到2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15%以上,老年人和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不断提高,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

(二)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使市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人数比例明显增加,城镇居民优秀标准达到15%,农村居民优秀标准达到10%。继续落实“阳光体育工程”,使在校学生在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市民人均寿命提高到75岁。

(三)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不断改善。基本建成“一场、一馆、一池”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全县319个村建有健身场地。农民健身工程试点乡镇2个;50%以上的乡、镇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00%以上的乡镇、社区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全县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

(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形成规范有序、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完善体育总会、体育单项协会等体育社团,并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50%以上的社区和30%以上乡镇建立体育指导组织,各乡镇、文体专干覆盖率达到100%。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

(五)进一步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壮大群众体育骨干队伍,积极吸引专业体育工作者和其他社会体育骨干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500名以上。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组织,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等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养全面健身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自愿服务队伍,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全面健身志愿服务三级组织体系。

(六)丰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打造全民健身运动常态化体系,大力开展健身操(舞)、骑游、徒步走、乒乓球、太极拳(剑)、健身秧歌、健身腰鼓、羽毛球、门球、棋类、武术、三人篮球等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特色群体活动,坚持每四年举办一届全县运动会、一次老年人运动会,每年举办全县中学生运动会,带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七)强化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建设。继续实施、巩固、创新“假日体育”、“广场体育”、“民俗体育”等品牌。坚持举办每年一届的“龙腾狮跃”闹元宵活动。各乡、镇加大全民健身品牌建设力度,利用传统节日、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和体育比赛,带动各地全民健身活动整体推进、广泛开展。

(八)科学健身指导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城乡居民养成科学的体育健身行为,通过日常体质测试,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高全民健身的质量和水平,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行为基本养成。

三、工作措施

(一)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全县各乡镇政府和相关单位要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全民健身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平台,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体育活动加强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二)强化社区体育。积极推进社区和乡镇农村全民健身工作。要充分整合、利用辖区内的各种资源,修建、完善体育健身场地,配置体育健身器材,巩固基层社区各类文体中心、健身俱乐部、健身指导站等组织,形成多元化、多层面的体育组织体系和设施体系。

(三)抓好农民体育。继续实施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体育示范乡镇”等惠民工程。各乡镇普遍建立农民体育组织,坚持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定期组织体育骨干深入农村,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靠健康,奔小康”的观念,引导农民将传统健身方式与现代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锻炼。

(四)加强青少年体育。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学校体育实行监控体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90%的学生掌握1到2项体育技能。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定期开展学生体质测试工作,每学年至少举办1次全校性的运动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营地建设,办好各类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

(五)重视老年人与妇女体育。高度重视老年人与妇女体育工作,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和妇女健身站(点)。积极创新老年人和妇女体育健身方法,引导老年人和妇女参加适合其特质的体育健身活动。定期举办老年人和妇女体育运动会、妇女健身展示大会,加强对老年人和妇女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和妇女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老年人教育机构要开设体育课程。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

(六)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工作。要以各训练基地和特殊学校为依托,培养体育骨干,加强对残疾人的体育健身指导,不断拓展残疾人的健身方法。大力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积极参加各级残疾人运动会、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聋人运动会。

(七)创新职工体育。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拓展体育文化的内涵,创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体育模式,逐步改变职工体育由总工会、行政部门主办的传统做法,将原来集中、统一的活动下放到基层单位,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引导更多的职工参与体育锻炼。坚持工间操制度,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可定期举办职工全民健身运动会。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小型多样的健身活动。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的互补机制。

(八)传承民间传统和少数民族体育。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强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定期开展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优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要积极申报《省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及群众体育活动品牌》。

(九)发展协会体育。体育总会要积极协助体育部门抓好各单项协会工作。指导协会抓好领导班子建设、专业骨干队伍建设和协会管理规范化建设。坚持协会重大、重要工作和活动报批制度,鼓励协会开展各项竞赛和活动。支持协会开展合法的社会融资和市场运作,向市场化、实体化、产业化发展。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级体育协会的指导服务,坚持协会年度工作考评制度,强化财务监管和年度检查。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根据国家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保障政策的规定,结合实际,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县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和日常考核体系,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要采取政府购买、政策扶持、政府送器材等方式,逐步扩大体育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

(二)加大全民健身事业资金投入。县级体育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

(三)加快城乡基层体育健身设施建设。规范建设管理“全民健身路径”,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一场、一馆、一池”公共体育基础设施,扩大全民健身工程的惠民、利民范围,提高便民程度。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时期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城乡基层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有地可用、有地可建。根据实际情况,拓展体育健身场所,为人民群众健身提供便利,切实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完善体育场馆开放制度。体育主管部门要把免费开放的公共体育场馆名称、开放天数、具体时间及相关要求等在醒目位置向社会公布,并形成制度。

(四)建立基层健身管理体制。依托业余体校等建立基层健身指导机构和管理体制,积极发展基层体育组织。对基层组织的建设,政府要在体育设施、活动经费、活动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并鼓励社会其他团体、个人对基层体育组织提供捐赠和赞助。

(五)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定期举办群众基础好、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的群众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重点突出群众体育的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继续办好具有特色的传统全民健身活动,并为群众体育提供必要的场地、经费、组织保障条件,支持、鼓励人民群众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六)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服务工作。继续组织和开展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宣传,防止社会体育指导员流失。鼓励体育工作者以及社会热心人士利用节假日时间,自愿深入基层指导群众进行体育锻炼。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事业经费预算中列支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经费,用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业务交流等工作支出。

(七)加强科学健身的指导力度。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网络和数据库”,开展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定期举办国民体质测评、咨询等公益活动,深入社区、乡镇发放健身资料,宣传健身知识,传授健身方法,增强健身意识,提高科学健身素养。

五、组织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本计划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由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成立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协调机构,推动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工作。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第2篇

一、面临的形势

(一)建国40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采,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科学技术和监测管理还比较落后,有关的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这些问题,应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三)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

二、目标和任务

(四)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五)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要求,积极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到本世纪末,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程度不同的各类地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都应有所增长,人民体质明显增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逐步加大,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的改善。

(六)依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体育改革。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满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对象和重点

(七)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

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继续搞好升学考试体育的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

(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

(九)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十)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十一)实施《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进一步发展部队体育,增强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部队体育骨干。部队在搞好自身体育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支持和帮助驻地附近的居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十二)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

(十三)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注意做好劳动强度较大、余暇时间较少的女职工的体育工作。加强对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

(十四)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十五)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

四、对策和措施

(十六)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为重点,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切实抓出成效。

(十七)加强宣传工作,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十八)加强群众体育的法制建设,认真执行现有体育法规,有计划地制定并实施社会体育督导、群众体育工作、体育社团、场地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

逐步完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制度,加强对工人、农民、少数民族、残疾人以及各类学生运动会等的组织和管理。突出群众体育运动会和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十九)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二十)体育部门要改善资金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费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开发适应我国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等市场。

(二十一)实施体质测定制度,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

(二十二)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二十三)加强人民体质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要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要增加对群众体育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健身实践的转化。

(二十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体育场地设施或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并且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五、实施步骤

(二十五)本纲要采取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的方式,从现在起到2010年分为两期工程。

第一期工程自*年,分为三个阶段:*年为第一阶段,进行宣传发动和改革试点,初步掀起一个全民健身活动热潮。*年为第二阶段,通过重点实施、逐步推进,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年为第三阶段,全面展开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并普遍取得成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二期工程自*年,经过10年的努力,把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二十六)本纲要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国家体委负责组织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广大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广大市民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为建设经济繁荣、城乡秀美、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的幸福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年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具体目标任务是: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2%,其中16岁以上城市居民(不含在校学生)达到8%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以上。在校学生每天至少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提高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2、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明显增加。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达到20%以上。每年完成抽样100人的体质测定工作。

3、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改善。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形成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建成全市一流的体育中心。逐步完善农村基础体育设施,每年完成2个以上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0个以上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设施。各类体育设施利用率、开放率有较大提高。形成各类体育设施合理布局、互为补充、面向大众的网络化格局。

4、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根据全民健身活动发展需求,成立体育运动协会,新增单项体育协会5个以上,每个单位、乡镇建有体育组织,社区、行政村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

5、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发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500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和技能有较大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开展,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6、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广泛开展学校、农村、社区、单位体育活动,实现健身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目标。组织举办县第七届运动会,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妇女健身比赛、学生运动会、老年人健身比赛、残疾人运动会,每年举办“全民健身日”等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做好全民健身宣传工作,努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7、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较大增加,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

三、工作措施

1、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传媒方式,开办全民健身栏目,举办科学健身讲座,制作全民健身公益广告、宣传画,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节庆体育活动,加强全民健身社会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树立体育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2、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纳入学校教育考核主要指标。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青少年健身和运动理念。办好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传统学校,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3、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将城市社区体育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做好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体育健身公共服务。

4、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各级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作用,利用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办好基层农民运动会。

5、广泛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充分发挥行业体协、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开展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职工体质测试活动。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互补机制。

6、全面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办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和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老年人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机构和体育设施。

7、办好群众性体育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地就近”的原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主题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组织举办好全县性综合性群众体育比赛活动,改革群众体育比赛活动办赛模式,简化形式,淡化锦标,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健身,勤俭办赛,促进广大群众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大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年)》,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由体育主管部门安排使用的公益金,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加强关键领域和基础建设,解决突出问题,保证重大全民健身活动、器材购置的经费投入;对于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的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

2、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全民健身事业。

3、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投入。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野等自然条件,建设室外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户外运动设施。城市建设要考虑居民出行方便兼顾健身、休闲需要,建设更多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提供多种便利条件,促进居民体育健身活动。

4、提高各类体育设施利用率。各类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确保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使用效率。实行全方位开放,防止公共体育设施被挤占、挪用。

5、支持基层体育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加强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依托业余体校、公共体育设施建立县级全民健身指导服务组织。乡镇要建立健全体育组织,各单位工会要支持职工体育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6、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吸引、组织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各项管理服务工作。

7、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湖南大学群众体育全民健身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是国家发展社会事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体育健身计划,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规划。通过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学校在体育竞赛和群众体育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们通过调查和理论分析,认为湖南大学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中,有着如下一些方面将给我们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有深刻的启示。

1树立新观念,推出新内容,采取新措施

1.1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要树立新观念。

体育的观念,是人们对体育的总体看法。从学校各级领导的角度来看,认为体育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改善体育环境、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条件,应当重视开展体育;从学生的角度看,体育既可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也可激发学生参与文明、健康、多姿多彩的新生活的热情,把体育看成与自己健康的身体、文明的生活、高尚的修养紧密相关的内容,从而踊跃参加体育。据专家的调查,湖南大学的体育价值观有如下的特征:一是体育价值观由模糊认识和单一功能认识转为较清晰和多方面、高层次的认识;二是娱乐价值观结合健身价值观向多元化、多方向发展;三是交往价值有了很大的升华,认为体育成为友谊的纽带和桥梁;四是集体协调的价值观,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五是荣誉价值观,己成为同学们共同的观念。

1.2推行全民健身,要推出新的内容。

长期以来,学校群众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受竞技运动模式的影响。这种充满了“竞技”性质的体育,难以满足广大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因此,必须开阔视野,推出新内容。要打破竞技运动的框框,创造各种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满足不同需求特征并真正起到强身健体作用的体育活动内容。例如,湖南大学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实际情况,广泛发动和组织学生参加登山运动和定向越野这一“热门”运动,举办比赛、培训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有针对性地满足了广大学生的需要,使这项新兴的体育活动项目在全校广泛开展,参加人数之多、活动面之广、吸引力之大,都是比赛项目难以比较的。

1.3推行全民健身,要采取新的措施。

要彻底改变一切依靠行政组织和行政命令的作法,要坚持自愿原则,不采用强迫手段,不搞一刀切和多头并进的形式主义。要采取各种学生乐于接受、衷心拥护的新措施去吸引和引导广大学生心甘情愿地参加,这样方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湖南大学建立健全各种体育俱乐部并发挥其作用,改变以往一切依赖学校职能部门——体育部的做法,使学生体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湖南大学“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在1995年10—12月试办过程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开设的篮球、足球、技击俱乐部,人数达1220人;其中篮球俱乐部有八支球队,参加篮球裁判培训学生达87人;足球俱乐部有学生球队27支。从这一事实可看到,发挥“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作用,是使学生群体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的有力措施。

2认识要高,开展的内容层次要高

2.1湖南大学从各级领导到普通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己从过去强身健体的范畴,扩展到现在的终身体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范畴。各系院根据本单位实际,制订了广泛开展本单位体育的决定,并明确指出“体育是民族精神的厨窗,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关系到强国富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事”。许多学生把体育喻为“文明的标志、精神的寄托、友谊的桥梁、强身的手段、学习的保证”。

2.2全民健身体育的发展,要尽量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高水平的需求。过去我们普遍认为,只有竞技运动才有提高的问题,群众体育只是普及的问题。其实不然,群众体育也同样面临着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在高校、随着学生的物质生活的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的需求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学生体育需求的高水平,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广大学生观赏高水平的体育表演和比赛;二是指各系院大量吸收高水平运动员,学生们常把本系院体育队伍水平的高低与本系统的声誉联系起来;三是指学生的消费水平高。根据这一现状,我们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时,应正确认识和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密切注意广大学生体育需求的新特点,善于组织和开展高水平的体育活动,不断地引导全民健身向新的高度发展。

3要造大声势,产生大影响,获得大效益

这是指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抓住适宜的机会,举办大规模的活动,造成大声势,产生大影响,获取大效益,并以此来牵动学校领导、各部门对体育的关注和重视,形成全校动员,人人参与的格局,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的开展。如湖南大学1996年成功地举办了集体育、文化、知识为一体的“体育文化节”等大型体育活动;1995年还试办了“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吸引了1220人参加。这反映了湖南大学生乐意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希望看到自己产生轰动效应的场面。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各校各系各人都在寻找机会表现自己,宣传自己,以引起社会的注意。因此,通过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宣传自己的意义,显示自己的力量,争取自己的地位,有积极的意义。

4体育活动内容和竞赛活动形式要多样化

4.1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当前大学生的余暇体育生活有如下的特点:

大学生余暇体育生活的多样化。学生们以不同的特征表现人的个性品质,摆脱了干篇一律人的人格模式。

大学生余暇体育生活自由度增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兴趣选择自己所需的体育活动内容,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大学生余暇体育生活的领域进一步拓宽。学生们由兴趣爱好单一,转变为多样性、广泛性、兼融性。

正是上述特征,使得湖南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从增强体质为目的的高度上升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高度。

4.2学校群众体育的竞赛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竞赛活动是检阅和促进学校群体发展的重要措施,湖南大学各级群体工作部门因势利导,从多方面组织开展群体竞赛活动,使竞赛活动多种多样,常年不断。

湖南大学群众体育特征和成功的经验,给予我们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很好的启示。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群众体育”并不等同于“全民健身”。后者的内容与外延,远远超过前者,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发奋图强,勇于创新。我们深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社会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全民健身将会开展得富有特色,生气勃勃。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第5篇

(一)全面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推动群众体育覆盖延伸

一是大力开展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活动。二是继续结合全市“抓百村促千村”工程,加快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三是大力加强全民健身俱乐部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四是积极推行阳光体育工程,努力提高市民身体素质,举办*市第五届运动会。

(二)积极备战省十二运会,加强竞技体育备战攻关

一是继续抓好省十二运会备战工作,狠抓自训项目,引进优势项目,做好项目队调整、补充,落实教练员的责任制,积极申报安徽省跆拳道训练基地。二是贯彻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规范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专项特色学校的管理,做好体育特色学校招生工作。

(三)加大体育销售力度,规范体育市场管理

一是进一步扩大体彩销售市场,增扩网点布局,加强宣传培训,强化网点管理,力争体彩销量完成省局下达的任务指标,努力实现电脑体育销售逐年增加。二是进一步规范对体育市场的管理,根据《安徽省全民健身条例》的规定,严格体育行政许可项目的验证和审批,加强游泳池等健身场所的安全督查,检查各健身场所的安全措施,确保体育营业性场所无伤亡事故发生。

(四)加强对体育场馆的管理,推进场馆管理规范化

一是加强对建成后的健身馆和游泳馆的管理,提升体育场馆管理水平。二是推进区县体育场馆建设。三是实施市体育馆常年对外开放,引导市民参加体育锻炼,发挥体育“窗口”作用。四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学校等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安全规范、秩序良好、各方受益的开放制度,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缓解广大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

(五)促进体育旅游深度结合,全面打造品牌赛事活动

一是继续办好“四大”国际品牌赛事活动——第四届中国国际山地车节、第五届中国国际登山大会和第二届“*论剑”等活动。二是充分发挥现有的体育场地资源和竞赛管理人才优势,积极申办一大批全国、洲际、国际性高水平体育赛事,进一步提高办赛水平,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三是积极探索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联合举办重大赛事,加快培育体育竞赛市场,着力打造知名度高、影响力大、有一定上座率的传统赛事、品牌赛事。

(六)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加强机关建设

一是积极争取各级部门支持,把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体育活动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推动体育事业进步。二是大力推行服务基层和为群众办实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基层体育部门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体育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强机关内部建设,抓好机关创建工作,做到依法行政、政风评议、党风廉政建设、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文明创建等工作都有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