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文第1篇

副省长陈海波在讲话中强调,县域经济新的发展定位给我们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今天会议确定的发展目标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过去我省的县域经济只是在省内进行横向比较,现在就要以全国百强县为参照,放在全国来比较了。对于下步冲击全国百强县行列,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必须要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县域经济当前的发展态势都很好,已经到了冲击全国百强县的时候了,必须要瞄准全国百强县的指标体系,加快发展。二是必须要走跨越式发展路径。现在各地都重视县域经济,都在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也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全国县域经济竞争,有更多的县市进入全国百强行列是一个省经济综合实力总体水平的标志。我们一定要打破常规,实现超常规发展。三是必须要以“三项重点工作”为龙头推进县域经济上台阶。发展工业要抓好园区建设,抓好产业集群发展,抓好农业必须要突出实施“一县一品”战略,推进城镇化要进一步加强县城建设步伐。我们要结合进全国百强工作,把各项指标都发展上去。四是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要积极引进域外发展要素为我所用,包括资金、项目、技术,也包括人口,保持高速增长。五是要对重点县市在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最大的自,政策要倾斜。

县长孙占和在座谈会上作了发言。孙占和说,20*年底我县就明确提出努力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翻一番”要求。这个奋斗目标是我们通过科学研判确定的,既是客观需要,更是现实可能。根据目前发展现状、发展潜力,我们力争在2011年进入全国百强县。

孙占和说,从发展条件看,我县有潜力有能力跻身全国百强县。一是,发展环境更加有利。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对外开放峰值已到转移到我省沿海地区,必将有更多的政策和资金为我所用。随着滨海公路、盘锦新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我县的政策“引力”、区位“引力”将空前增强。二是,经济发展态势强劲。20*年全县实现GDP12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3亿元,增速都在4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实现了翻番。今年上半年全县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8%、56.5%、147.6%。三是,发展的空间支撑不断强化。我县现已形成了以辽滨沿海经济区为龙头的临海、临路、临市三大经济带,拥有大大小小18个园区,近期总的规划面积达到150多平方公里,这对于占全国百强县数量较多的江苏、浙江、广东等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地区而言具有明显竞争力。尤其是通过辽滨沿海经济区的产业集群牵动和水城建设拉动,县域经济总量将迅速做大做强。目前,辽滨沿海经济区共签约入驻项目117个,计划投资总额91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73亿元,其中计划投资总额超亿元项目62个,计划投资总额883亿元,实际完成投资64亿元;已开工项目73个,有31个项目已投产运行。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文第2篇

我们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也面临金融危机过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要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开拓创新,突出特色,狠抓关键,统筹规划,强化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三大”目标,突出加快县域工业化、县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做到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经济手段与组织措施“五个”结合,坚持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全面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形成比拼争先、跨越发展新格局。

一、工业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县域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远远没有完成。要把工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为大工业配套,农产品加工和三产服务“三大”重点,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培植壮大支柱产业、优势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结构产业集群。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定位,办好工业园区,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县域工业主要载体、高新技术孵化区、城市建设新区。

二、城镇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先空间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县域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要围绕城乡一体化,科学县域资源,增强城镇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大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做好县域、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把发展县城、中心镇作为重点,发展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共享、产业互补配套和资源高效配置,发展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区域配套的卫星城。每个县选择2-3个基础较好、具有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前景好的建制镇,完善城镇交通、供水设施、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把城镇边角带、空闲地、水沟、河道当作资源建成景观,使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明星镇。加快县域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植要素市场,完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发挥各县地域人文特色,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推广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统服务行业,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有条件地发展房地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三、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区(带)。发挥龙头企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变化,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农村水、电、路、医、学,搞好环境绿化,加强污染治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按照“三业并举,四轮驱动,三化承载,举措到户,机制保障”的要求,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晋星创建。

四、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

“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县域穷人多、素质低是主要问题,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打破城乡户籍界限,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使进城农民享在上学、就医、住房等方面逐步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可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义务。

五、科技进步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科技、信息、人才“三大要素”短缺,是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要加大先进实用技术引进、开发和推广力度,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科普教育,加强科技推广应用。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措施。加强人才建设,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用得上、留得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类人才。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创办企业,或以技术入股、合作攻关等方式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和经营活动。引导和鼓励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基层领办企业。

六、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既注重引进外地大企业,又注重培育本地小企业。消除一切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清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为,在市场准入、监督管理、发展政策上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内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使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唱主角,从技能培训、贷款支持、就业援助、社保补贴等方面,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进行创业,形成小老板群体,小老板社会。

七、招商引资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不论壮大农业规模,还是引进工业项目、改善城镇基础设施,都需要招商引资强力推进。要选准县域发展主攻方向,抓住金融危机过后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全方位开展区域经济技术合作。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招商引资上,要以更大的胆略、更灵活的办法,拓展招商思路,广开招商渠道,实现利用外资规模、质量新突破。通过招商引资,高位嫁接,使县域经济也有大企业,也有大老板。突出各自特色,发挥各自优势,与全市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衔接配套,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制造能力和对外贸易水平。

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资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发展县域金融服务是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支持金融机构在县域设立经营网点,加快推进村镇银行、合作银行试点步伐,探索发展民间信用合作组织和融资互助组织,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县域投资主体授信额度,金融组织在县设立的分支机构在当地吸收的资金,主要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继续发挥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政策作用,引导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民间借贷比较活跃地区,允许贷款利率浮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不上浮。创新信贷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支持按市场运作方式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推动银企合作,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九、发展社会事业是加快县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各级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社会事业。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支持县办职业技术学校。抓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搞好乡镇卫生院和计生站等卫生设施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农民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十、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县域发展的根本动力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导内外资参与县域企业改制、重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农业开发。加大县乡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按照精简、效能原则,清理编外人员,减少财政供养,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完善配套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支持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到企业建设上来,改变以征为主的土地使用模式。在旧城改造、工业园区建设中,鼓励农民利用宅基地自建高楼。盘活农场、林场以及事业单位闲置土地,提高土地资源效率。按照“能放都放、权责统一”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的原则,将投资项目决策权下放给各类投资主体。除国债项目、财政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以及国家限制类项目外,其他项目不再审批。

十一、维护社会稳定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重心下移,强化基层,落实责任”的要求,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明确责任,落实任务,排查调处化解各种矛盾。本着“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及时发现矛盾和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扎实开展平安县、平安乡(镇)、平安村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防止影响全局事件的发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防止重大恶性事故发生,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二、加强领导队伍建设是加快县域发展的组织保障

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把县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一支甘于奉献、勇于拼搏、求真务实、带领群众致富的过硬队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准配强县、乡(镇)党政正职。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班子中熟悉经济成员比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发挥党组织在带领群众致富中的作用。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领导班子成员原则上要任满一届。改进干部考察办法,把考察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职务调整的重要依据。垂直管理部门在县、乡(镇)的机构党的关系实行属地管理,其领导干部任免,事先征求并尊重所在县、乡(镇)党委意见。垂直管理部门要自觉接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地方党委、政府要支持垂直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做好本职工作。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文第3篇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予少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强县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和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十一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县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开创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着力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突出解决给排水、清洁能源、道路、通讯、电力、住房建设等实际问题。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构建平安县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有文化、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认真搞好“百乡千村”试点,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各级政府和帮建单位要在制定规划、项目融资、促进增收、乡村建设等方面帮助基层办实事、做好事。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切实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水平,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广泛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实行集约化生产,不断提高单位资源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培育一批种植业大县和畜牧业大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安全优质农产品基地。坚持粮牧主辅换位,继续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生产,全面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规模经营,提升农产品基地建设水平,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集中力量把优势品牌做强做大。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

(三)加快工业化进程。坚持工业强县,把工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发展格局。依托农产品优势,大力发展粮豆薯、畜禽等农产品加工业。依托煤炭、 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矿产采掘和加工制造业。依托生物质能和风力、水力资源优势,发展绿色能源工业。依托口岸优势,发展进出口加工业。推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产品链条,实现多层次加工增值。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整合品牌资源,引导县域企业依托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发展。积极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辐射和扩散,发展配套产业,尽快在大中城市周边建成一批工业卫星城。加强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产业合作,搞好规划衔接,避免恶性竞争。防止工业污染,努力降低能源消耗。

(四)加快城镇化步伐。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突出特色,构筑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完善城镇载体功能。支持区位条件较好、主导产业突出、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城,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镇。坚持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城乡统筹、产业互动的格局。大力发展旅游、物流、运输、商服、文化、信息、中介等第三产业,建设一批全国知名的专业市场。整合城镇优势资源,提升城镇功能,增强反哺农村和农业的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水源地保护和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项目建设给予重点支持。

(五)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搞好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增强乡村服务功能。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落实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和社会保障政策。推进和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培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营销组织,鼓励合作经济组织多样化发展,不断壮大农民企业家和经纪人队伍。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兴县之路,创造亲商、安商、富商的优良投资环境。积极扩大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与合作,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招商引资升级。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引导和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进行资源开发和国际工程承包。大力开发国际市场,发展进出口贸易。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继续放宽准入领域,精简审批项目,落实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从事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传统农业,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实行集约化经营。支持高新技术、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出口创汇、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发展,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健全和完善县域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辅导和培训,提高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整体素质,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

(七)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合公共财政资源,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加大投入,保持地方和民族特色,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20__年,全省所有乡镇和一半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或沥青路。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看病难、农民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彻底消除中小学和乡镇卫生院危房,确保农村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县域卫生保健能力,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改善通讯、供电、供水设施,切实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强化防洪、消防等公共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安全消险能力。继续扩大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的普及率,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八)加快城市辖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统筹县、县级市、城市辖区、垦区、森工林区等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辖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城市辖区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搞好规划。根据城市的总体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辖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功能,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区旅游业。支持社区经济和家庭经济发展,为扩大劳动力就业安置创造条件。不断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城市功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各市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调动城市辖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九)大力推进县与垦区、森工林区、油田、矿区合作共建。要充分发挥县、县级市、城市辖区、垦区、森工林区、油田、矿区各自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县与各方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全面合作,共同发展。合作共建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行政推动为辅,合理调整各方的利益关系,努力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相互带动、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完善合作共建的组织协调机构,建立“规划相互衔接、信息相互沟通、工作相互信任、发展相互支持”的长效 合作机制。省里对合作共建项目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二、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一)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原需县审核、市审批或管理的,一律改为县审批、抄报市;原需市审核、报省审批的,一律改为县审核、报省审批,同时抄报市。由省管理的项目,可采取授权或委托方式交由市或县管理,向省有关部门备案。县直接向省有关部门报送计划,直接审批原来由市审批的政策性税收减免,直接向省有关部门申请利用国家和省资金的项目。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属于省有关部门发放的证照,由县有关部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报批、核准,抄报市。省直部门要依法进行行政审批,公开办事程序,规定办结时限,提高办事透明度。

(二)实施财政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核算到县、结算到市”的财政管理体制。从20__年起,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政策外,继续实行省对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额度一定三年不变政策,各县增收的财力全部归县支配,政策性以外增支因素由各县消化。继续实施提高税收返还比例政策。从20__年起,对各县上划财政收入比上年增收部分,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返还比例。从20__年起,对县(哈尔滨市所辖县除外)实行上划省级营业税超基数返还政策。从20__年起,对新建的中央和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电力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省与县分成;对改扩建的中央和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电力企业增值税留成部分,以上年为基数,超基数部分实行省与县分成。认真落实国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政策,除国家给予的“三奖一补”转移支付资金全部分配到县外,省财政也要加大对县的支持力度。按照“性质不改、渠道不变、突出重点、综合投入”原则,有关部门要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外贸发展、旅游、农业产业化、绿色食品、农业开发、中小企业发展、重大项目前期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和信用担保资金等,加大对骨干财源项目的支持。采取前期费用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县域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外贸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和区域性中心市场建设。

(三)改进建设用地管理。在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改革用地报批管理,确保县域项目建设的用地需要。优先保证县城及中心镇、县域重点加工型项目和产业集群、农业园区所需建设用地。县域内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不足的,由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从预留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调剂解决。工业项目建设占用耕地,所在县政府和建设用地单位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不能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可由所在县政府采取依法缴纳耕地开垦费的方式,申请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省内易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并依据规模和效益对重点项目的用地价格给予优惠。允许依法取得集体建设用地采取出让、转让、作价入股等形式有序流转,原建设用地转为耕地的,可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使用通过置换取得建设用地项目,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履行用地审批程序。按照矿产资源规划的总体要求,加大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力度,特殊重大项目可以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加以解决,支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四)加强金融服务。加强诚信安全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县域经济发展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扩充资本规模,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和资金供给能力。各级财政要对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统一法人社。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降低农民融资成本,合理调整信贷周期。科学谋划项目,为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投放搭建安全、高效的运转平台。支持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发挥民间融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鼓励和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拓展业务领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建立信贷投放激励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奖励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银行机构。进一步增强省、市政策性担保实力,鼓励有条件的县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支持民营资本进入融资担保领域,支持各级供销合作社参与组建农信担保机构,提高为县域经济发展融资担保能力。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县域经济直接融资渠道和规模。积极推进县域保险业发展,扩大农业相互制保险试点范围,支持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做强做大。

(五)继续实行帮扶弱县政策。在继续执行原有扶持弱县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凡需报请国家批准的建设用地,在报批阶段,经省国土资源部门报国土资源部审核同意后,基础设施项目的控制性工程可先行用地。对重要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可作为单独批次报批用地。在农村水利、县乡公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实行重点倾斜。实行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四位一体”帮扶弱县。继续支持社会各界以“光彩事业”等方式参与帮扶弱县。对于弱县新上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0万元、具有可持续创税能力的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奖励县级政府。退出弱县的县,原扶持政策三年内稳定不变。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六)加大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坚持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建立县科技投入的保障机制,增加县本级科技投入,改善基层科技基础条件。全面实施院、校、所(站)与县开展科技共建,并给予资金支持。支持县域企业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支持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组织实施好“星火富民”、“粮食丰产”和“科技入户”工程,办好“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示范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继续实行“村村大学生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落实好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的优惠政策。扩大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在县域内的定向招生规模,每年选送一批基层科技人员到省内院校培训。县以下的职业技术教育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新增劳动力都有一技之长。实施县乡实用人才工程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设立县域优秀人才奖励资金,重点奖励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第一线优秀人才。鼓励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 通过兼职、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为基层提供技术服务。支持科技要素参与分配,切实落实收益分成、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分配政策。

三、加强和改善对县域经济工作的领导

各级地方党委要切实把县域经济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研究新情况,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抓好推进落实。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选配好县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并保持相对稳定。进一步加强各级县域经济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设,扩大其在制定规划、管理项目、整合资金、强化服务方面的职能权限。积极支持基层在改革发展中的探索和创新[!],帮助总结经验,保护好基层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进一步加强对发展县域经济实绩的考核,对连续三年考核综合排序跃入十强县、退出弱县及位次前移的县、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行列的县给予奖励。对任职时间较长的优秀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加大选拔力度,在晋升职级方面予以倾斜。对工作不力,连续两年不能完成责任目标的主要领导,视情况予以调整。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文第4篇

为进一步加快陕西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陕西开放与发展促进会与省中小企业局联合组成课题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创新机制和实施措施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中小企业是带动县域经济的火车头

到2007年底,全省中小企业107.66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3353户;实现增加值2050亿元,占到全省GDP的38.5%;实现营业收入6343亿元,利润总额4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9%和19%。中小企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类型中发展最快、成长性最强、最活跃的一支经济力量,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陕西省发展中小企业,壮大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中小企业总量少、发展慢、龙头企业少、创新能力低、核心竞争力弱、融资难等仍然是全省县域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4个百分点,也低于西部的重庆、广西和四川。全省县域平均GDP32.4亿元,相当于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58.5%,江苏的21%。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深感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差距过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陕西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从县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来看,县域之间发展差距悬殊

从全省看,区域发展失衡,南北差距扩大。近年来,陕北部分能源资源富集的县区,县域经济发展迅猛,财政收入急剧增加;而关中和陕南山区的一些县区,经济落后,财政拮据,靠转移支付度日,无力支持发展,县域之间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按有关统计资料,省内地方财政收入最高县竟然是最低县的190多倍。

(二)从产业结构看,单纯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

从全省情况来看,经济规模和财政收入较好的县区基本都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丰富的县区,天然资源的优势为这些县区带来滚滚财源,为这些县区赢得十强、百强的荣誉。但从产业结构看,涉油、涉煤、涉气产业比重过大,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极不合理。志丹县连续三年蝉联陕西十强县和西部百强县, 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24.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亿元,但绝大部分来自涉油产业,同期中小企业上缴财政1.3亿元,只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1%。

(三)从工业园区的建设看,园区定位和基础设施建设良莠不齐

多数县区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尚欠完善,生态环境不够理想,不能很好满足企业入驻的要求;有的园区定位不清,各类企业混杂,缺乏企业间的有机联系和互补互动作用,降低了工业园区对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对投资建厂的吸引力。个别县区对工业园区的认识模糊,概念不清,既没有适合工业企业入驻的标准厂房,又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把简易仓库区引入几家手工作坊式企业就误认为是工业园区。

(四)从发展理念看,对发展县域经济的认识和指导思想差距较大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从调查看,由于发展理念不同,对发展县域经济的效果大不一样。延安宝塔区按照“依托城镇、面向市场、服务城市、致富农村”的发展理念,发展大轻工,拓宽大旅游,培育大流通,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使中小企业成为区级财政增收的有力支撑。旬阳县遵循“河源文明”的理念,一手大抓龙头企业的发展,一手大抓环境保护,取得县域经济和县域环境的双丰收,今年前三个季度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3.77%和58.09%。

发展陕西中小企业的保障机制和促进措施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更新思维、创新机制上走出一条新路子,采取针对性措施,鼓励创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积极壮大县域经济。

(一)强化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1.总结经验,扩大扩权强县的试点范围。县区(镇)两级政府是县域经济的决策者,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从陕西省和各地试点的经验看,扩权强县,实现财政体制的省管县,是进一步唤发县级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体制上激活县域经济的活力,带动县域经济驶入高速发展快车道的有效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议扩大扩权强县的试点范围,更好地解决县区(镇)权限和功能不对称的矛盾,并在总结前一段15个扩权县经验的基础上,把扩权强县的各项试点继续深入下去。有的省在财政体制省管县的基础上,催生行政体制改革,进行省管县的试点;有的在发展工业园区的基础上,进行区镇合并试点,进一步实现行政体制的省管县,以减少行政层次,提高行政效率,这些可作为扩权强县试点的借鉴。

2.发展充实创业和风险保障基金,加强全民创业的激励机制。要从机制和政策层面鼓励农民离乡离土,落户城镇创业立业。当前由于沿海外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紧缩生产,使陕西大量在沿海务工人员回乡。这些回乡人员由于较长时间在外地务工,视野开阔,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正是创业的最好种子。要建立和加强全民创业的激励机制,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制订创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务工回乡人员在家乡办工业、搞三产,变出外务工为在家乡创业,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到城镇打工。

3.实现金融创新,建立健全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机制。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老问题。陕西一方面企业资金紧缺,一方面银行存贷差大,资金外流严重。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除采取财政贴息等一些扶持政策外,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和金融工具上有所突破,在争取大型金融机构支持的同时,大胆试办适应中小企业融资要求的新体制、新机构和新金融工具。

――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实现银行的本土化。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实现银行的本土化,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资金外流的根本举措。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中小型银行资金较少,无力为大型企业融资,为搞活资金,增加盈利,从客观上决定了只能和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本土中小银行对当地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拥有信息上的优势,有利于解决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信贷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当前陕西有3个省辖市分别成立了城市商业银行,还有7个省辖市没有组建,而且覆盖面小,还不能覆盖市管各县。建议各省辖市在财政资助和城市信合组织的基础上尽快组建起各自的城市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额,扩大覆盖面,并在此基础上整合组建全省的城市商业联合银行,以在全省范围内调动头寸,增加信贷额度,减少信贷资金流失。

――充实地方担保公司的资本金,加大放量。充实担保公司是当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最急迫、最现实的一个措施。据了解,目前陕西现有各类担保公司66家,不但数量不多,一个县平均不到1家,而且资本金少,担保放量小,一般只为1比4,撬动信贷额度有限,不能满足中小企业信贷要求。为进一步加快信用担保公司建设步伐,应以政府投资参股的形式吸引企业和个人出资,发展政策性或商业性担保公司的数量,充实各类各级担保公司的资本金,加强与银行的协作沟通,扩大放量,增加信贷额度,解决当前中小企业创业和经营活动的急需。

――降低市场准入条件,开放民间金融机构。当前陕西民间借贷活动频繁,这种地下金融借贷活动,不但利息高,而且合约不规范,极易产生不良经济纠纷,影响社会和谐。要按照央行和省政府办公厅先后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和《扩大试点小额贷款公司的指导意见》精神,积极扩大试办小额贷款公司,尽快使地下民间借贷活动阳光化。对条件较好的县区,可通过自然人和法人共同投资的办法,试办比小额贷款公司规模更大、经营更灵活的股份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提高陕西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水平。

――创新和利用金融工具,活跃金融市场。为多渠道多形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试办利用一些市场经济中常用的商业信用形式,如期票、透支、票据贴现、应收账款质押等,以扩大中小企业融资形式。

――强化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是企业和银行合作的助推器。由政府和银行共同协商认证陕西有信誉的中介机构参预中小企业和有关银行之间的合作,把授信企业信用的评估、财务报表的审查、经营活动的监管等事务性工作委托中介服务机构,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银行办理信贷业务的效率和贷款的安全性,也使企业增加信贷的时效性,提高信贷的效益。

――进一步发挥准金融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典当行和租赁公司这些准金融组织的作用,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补充。现代典当业实质是一种抵押融资形式,抵押品可以是不动产如住宅、门面房、通用设备等,也可以是动产如珍宝、有价证券等。优点是手续简单,时效性强,可以解决企业一时之急需,缺点是兑现率低、额度小、融资时间不能过长。设备租赁多采用融资性租赁方式,它相当于一次性贷款分期还款,可以缓解因创业或企业技改所需设备而又缺乏购买资金的困难。

4.实现土地流转,解决工业园区的用地问题。在这次调研中,有关县区普遍提出建设工业园区的用地问题,土地已成为建设工业园区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加大土地的流转置换,通过旧村改造、宅基地置换、破产工矿企业场地利用、川道河滩治理等办法,挖掘土地潜力。如志丹县和延安宝塔区的新建工业园区,就是在少量征地的基础上,主要改造河滩建设起来的。

(二)促进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1.选择重点,具体指导,做好县区工业园区的建设规划。规划是工业园区建设的基础,规划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工业园区建设的经济性、适用性和生态性(包括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做到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实现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就必须首先是规划的生态化,就是把生态观念贯穿到规划的全过程。工业园区规划起点要高,视野要宽,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布局的要求,实现城乡的有机衔接。

2.把发展中小企业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进一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省上已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抓好的一个方面。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造就了气候明显的三个经济地理区域和四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潜力巨大的发展条件。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适应性强,覆盖面广,既是能源富集区各市县的辅助产业,又可以成为全省大多数市县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3.把发展中小企业和实施百镇建设工程相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园区的建设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既是实现城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推动小城镇向高层次发展的动力。省上投资2亿元实施百镇建设工程,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把发展中小企业和实施百镇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具体条件,可以围绕中小龙头企业和关联企业,推动实现城镇化;也可通过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充实小城镇的规模,更好地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4.把发展中小企业和开拓市场相结合,不断完善市场服务体系。陕西生态资源丰富,绿色产业是陕西一大优势,如关中和陕北的苹果,早已名闻遐迩;陕南的富硒茶、柑橘、食用菌,也是产量不菲;这次调查中看到,黄姜和魔芋,都已开发出了系列产品。但由于市场开发不够,地域品牌知名度不高,名牌效应不显著,使一些产品销售不畅,制约产量的增加和产品的大量输出。市场开发落后是影响陕西农副产品发展的一大障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财政扶持,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把发展中小企业和开拓市场结合起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信息灵通、服务周到的农副产品市场网络。

5.把强县和富民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强县富民,实现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也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需要。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过低,和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一直是困扰陕西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国家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文第5篇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树立正确理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科学把握“小”与“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县一级,难点也在县一级。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关键要靠2000多个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虽然在思想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坚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过分关注经济总量和规模、拘泥于局部利益。如在项目取舍中态度不够坚决,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力度不够大,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小利益”与“大利益”之间的关系,自觉把县域经济的发展置于全国发展大局来考量,并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真正做到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

辩证认识“舍”与“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今日之“舍”,图的是明日之“得”。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首先就是要解放思想,消除观念束缚,正确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彻底摒弃“唯GDP论”,更加注重发展的效益指标,实现发展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和项目,必须从长远发展的高度,舍得投入、舍得付出,为今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必须坚持以效益来衡量速度,舍得眼前利益,坚决舍弃质量不高、甚至是负效应的发展速度,对那些违背国家产业政策、能耗大、高污染的产业和项目。做到该关的关、该停的停。

正确处理“近”与“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持久推进。要全面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任务,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做到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立足当前,就是要牢牢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这一机遇,在继续推动经济平稳回升的同时,着力解决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层次偏低、过分依赖出口、资源损耗偏高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力争在提高发展质量上见成效。着眼长远,就是要多做打基础、重制度工作,坚定不移地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抓住重点环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以点带面、全力推进。

优化产业结构促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必须把做大做强一二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区位条件不同、发展水平不一,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整合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从我市来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实施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解决传统产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坚持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生产业、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和休闲旅游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整投资结构促转变。调整投资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今天的投资结构决定着明天的经济结构。受发展阶段、国情等因素影响,投资特别是政府性投资,一直被作为拉动GDP增长最直接、最有力的措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同比增长30.1%,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也达历史新高。当然在后危机时代,这样的结构需要调整,但调整结构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投资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投资结构调整特别是启动民间投资。浙江县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成份。但许多地方都存在倚重政府性投资、民间投资乏力的现象,地方政府举债投资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投资结构优化,坚持政府性投资、民间投资、外资一起抓。努力形成各类投资多轮驱动的格局。特别是要把工作着力点更多放在促进民间资本的投资上,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给民营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提升创新能力促转变:创新能力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对县一级来说,科技、人才资源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这是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不利因素。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抓住当前科技、人才资源开始由大城市向小城市流动的机遇,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积极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引进各类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谋求长远发展的主动权。我们余姚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推进自主创新,今年用于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将在5000万元以上。

扩大对外开放促转变。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化时代。经济开放程度对经济活动的范围、强度以及生产率等起看决定性的影响。对县一级来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颓彻底抛弃保守、封闭的发展理念,以更大的魄力来推进开放,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当前,重点是做好“请进来”、“走出去”两篇文章。“请进来”,就是要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一起抓,搭建平台,创新方式,千方百计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千方百计引进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营销采购、中介服务等机构,促使本地企业提升发展水平,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走出去”。就是要积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提高对外经济合作能力,特别是要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购兼

并、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向外扩张,拓展发展空间。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突破难点障碍

建立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核导向、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保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努力在体制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

完善考核导向机制。对县一级来说。我们不但要按照上级政绩考核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抓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符合本地实际的政绩考核体系,以科学的考核导向,真正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作了一些积极探索,如去年在修订完善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体系时,根据当地实际,扩充和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容和分值,起到了比较好的导向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对政绩考核体系进行调整完善,使考核经济指标能充分体现又好又快、好字优先的要求,促进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