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健康心理教育

青少年健康心理教育

青少年健康心理教育

青少年健康心理教育范文第1篇

(一)现有的一般特点

身体方面,青少年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身体、身高、面目等)、生理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特征的出现和成熟等三方面.

心理方面,随着青少年生理上的成熟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心理上也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自我意识增强

2.智力发展显著

3.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4.情感的发展与现实的矛盾:(1)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2)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3)求知欲强与辨别能力低的矛盾(4)情感与理智的矛盾(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二)新有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技术也随之迅速的发展起来,在这数据化的时代,青少年对于新事物的接触也随之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因而极易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生理方面,新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发育提前.具体:

1.身高有明显的增长,身体外形逐渐成人化

2.内脏机能增强

3.性特征的出现呈提前趋势,性成熟、性意识增强.

4.心理方面表现出的特征有:(1)网络成瘾.由于青少年的自身的保护意识和自控能力的相对薄弱,再加上这一年龄阶段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于网络,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2)青少年犯罪现象.总的来看,处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精力旺盛,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对变化莫测的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是由于面临的种种压力,其心理处于不稳定的焦虑状态,再加上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比较薄弱导致青少年容易犯罪.(3)人际交往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青少年越来越缺乏与他人面对面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产生一些人际交往的问题和障碍.

二、心理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意义

心理健康不仅仅有助于青少年各种素质发展的重要中介,而且它本身就是当今现代学校教育所强调的青少年全面发展素质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学心理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主动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青少年的主动成长

在探讨组织行为研究中的主动性成分时,指出了主动性个体与被动性个体的区别,主动性个体较少受环境的约束,而是主动改变环境;他们能辨别有利机会,并采取一些主动行为,直到他们能带给有意义的改变,他们会采取积极地行动来影响周围的世界.而被动的个体却表现出相反的特点:他们消极地对环境做出反应,消极适应环境,甚至被环境所塑造;他们是无法识别机会,更不用说抓住机遇来做出改变.因此,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主动性个体会尽可能的获得较好的成绩.

对处于过度时期的青少年,中学心理教育可以提供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以及青少年学习过程与规律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如何根据他们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来有效地学习、解决问题.因此心理教育使青少年从“要我学”的水平提升到“我要学”的水平,对青少年的主动成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有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1.学习方面

现在由于学习中的竞争太大,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抄袭作业,在考试中作弊,厌学、逃学的情况在增多.对学生上述学习问题需要运用心理教育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指导.

2.生活方面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学校的心理教育可以促进个体很好的应对生活中发生的矛盾、冲突,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正常发展.

3.社会适应方面

心理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心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具备与人良好的沟通与交往能力,克服与陌生人沟通和交往产生的恐惧感和不安.

(三)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对青少年传授一些青春期生理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使青少年正确认识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对青少年保持身心健康的建议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并且学业负担相对重,因此,每天吃好早餐、保证充足的睡眠、饮用充足的水,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本前提.

2.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为了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对于心理教育课我们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开办座谈会、室内或室外活动课、或者进行专题讲座等等,以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青少年健康心理教育范文第2篇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1、过渡性:从幼稚向成熟过渡,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与依赖织、充满矛盾的时期。首先,在身体的发育方面,青少年已经基本具备成人的特征,但实际上他们正处在发育迅速期,还未达到完全的成熟;其次,在思维水平的发展方面,他们逻辑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学习系统、全面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但又很不深刻,很不全面。他们开始比较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但自我控制及自我监督的能力还不高。

2、闭锁性:内心世界逐步复杂,从开放转向闭锁,开始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也失去了童年时期的外露、直爽、单纯和天真。青少年希望被人理解与其闭锁性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孤独感。

3、社会性:和儿童相比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带有较大的社会性,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这些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其中家庭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的教育、父母的示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对他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都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些外部环境不仅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积极的有利影响,也会给他们带来消极的不良影响,阻碍着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4、动荡性:青少年的思想比较敏感,有时比儿童和成人更容易产生新思维及改变自我的新愿望。然而,青少年也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品德不良往往容易出现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比例较高。各类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从青春期起开始逐年增高。

二、青少年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方面

青少年A段,由于认识水平的不足、学习能力与观察能力、想象力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足方面的问题,最终造成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局面。

2、情绪方面

学青少年往往会出现管理不好情绪的问题,常常出现焦虑、抑郁、紧张、易激惹等情绪表现,这些负面情绪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常见的情绪问题还包括他们难以表达和排解自己的负性情绪,因而形成软弱的个性,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3、意志品格方面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还体现在意志方面,往往表现为意志不坚定、不主动、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等,从而形成消极、软弱、被动、胆小的性格特点,阻碍了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完善。

4、人际交往方面

孤僻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影响着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存在着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缺乏交往的主动行,与新同学交往时会有怯生的情绪,不好意思与他人交往,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圈子里。这些心理问题对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亲子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容易使其形成孤僻的性格。

5、人格发展方面

人格发展是青少年个性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自己偏离常态的严格要求,对胜利的过度苛求以及对事物看法的表里不一。自我同一性欠缺,责任和当当意识缺乏,人格独立性差,抗压、抗挫能力极弱,存在过度的自卑或自负心理等造成青少年人格发展偏差,严重影响着心理健康发展。

6、不擅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大多数的青少年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生理发展趋于成熟的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擅于倾听或者直接拒绝听从别人的意见,他们认为自身已经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自身定位的不准确是阻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更具有重要意义。

1、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人口压力、升学压力、职业选择压力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实施使得现在的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大部分的家庭模式为“4+2+1”,也就是说一个独生子女是在六个人的悉心照顾下长大的,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往往容易出现溺爱孩子的现象,会给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使青少年学生难以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肩负的历史使命艰巨而重大,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程及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因此,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一新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强调以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以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要宗旨的发展方向,促进青少年心理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教育工作的实施,另一方面教育工作对经济发展也有有利影响,而这一有利影响是隐性的,教育对国家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奠定了人才基础。素质教育思想就是一种以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的教育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素质教育有效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青少年终身发展的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也叫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身体、外貌、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正在脱离儿童特征逐步向成人过渡。繁重的学习任务及异往,人际关系等等系列成长问题也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烦恼和困惑,极易出现自卑、不安、焦虑等负性情绪和叛逆心理,对家长和教师产生一种排斥感。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树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的助推器,是及时解决青少年成L困惑和心理危机的必要措施,是促进青少年拥有健康体魄和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保证,是推动青少年身心灵全面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4、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良好人格特征的需要

养成良好的人格特征是青少年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保证。保持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对自己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有助于他们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积极健康的心态有助于青少年提高学习能力,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在青春期阶段,学生往往会产生标新立异的想法,对待事物有较为偏激的不成熟思想,具体表现为自控能力差,没有自我约束能力,行为比较偏激、冲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的心理素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培养。

5、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阶段是个人成长道路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健康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在此时期形成。青少年阶段不仅是心理健康发展与生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最易受外界影响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对于事物的是非辨别能力还尚未成熟,因此在这一阶段,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迷惑。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帮助中小学生降低生活和学习中的不良诱惑,为青少年营造一个阳光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在以后成长的道路中受益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青少年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四、总结

青少年健康心理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17-01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导致留守青少年增多。由于家庭教育不足、部分人的歧视等原因,部分留守青少年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家庭教育差,行为偏差明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关爱和教导,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影响是巨大的。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的留守青少年,缺乏的正是来自父母的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如果在白纸上执笔写字的人没有认真练习写字,这张白纸上怎么会出现令人赏心悦目的书法?调查显示,家庭良好教育的缺失,容易让留守青少年行为存在着明显偏差。研究表明,由于留守青少年缺乏亲人的关注,容易出现退缩或冲动、焦虑、内向孤僻、自我评价不高、性情古怪等行为障碍。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留守青少年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的工作大多为高强度、低收入,工作时间较长,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因此,已经为人父母的农民工,要将子女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将对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交流,建立维系亲情的纽带,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将孩子不健康的想法扼杀在萌芽阶段,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健康、正确的人生观。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滋润孩子渴望爱的心灵。

二、社会原因影响,心理起伏较大

来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多数从事一些较脏较累的工作,他们的子女有时可能受到一些歧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被人看不起”给部分留守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让部分留守青少年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比如自卑、抑郁、敌对、孤僻。调查显示,留守青少年在敌对、心理不平衡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要解决这一类社会问题,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要歧视留守青少年,要引导和教育城市青少年正确对待留守青少年,共同关心爱护留守青少年。同时,社会应在法律、政策上关心留守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努力消除留守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的差别,让城市青少年和留守青少年从心底互相认同。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在生活上关心留守青少年,温暖他们的内心,在学习上帮助留守青少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与留守青少年家长经常沟通,建议他们从心理上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指导与帮扶留守青少年纠正不良的心理倾向。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学方法,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使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三、适应情况不良,产生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部分留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留守青少年不愿与城市青少年交朋友,不合群,而且留守青少年更倾向于将失败的责任归于自我,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在学习方面,留守青少年的焦虑程度明显比城市孩子要高。这需要教师用真诚的关爱来缓解留守青少年的不适应问题,一视同仁地关心所有学生,并在学习上多多鼓励留守青少年。比如,在班级里展示留守青少年的优秀作业,让留守青少年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抑郁、孤独感较强也是m应情况不良的一种表现,许多留守青少年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真心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不敢与人交流,对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多数留守青少年感到“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课堂讨论时怕自己语言不当不敢发言,课外活动时也不能很好地和伙伴们交流。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尽量让子女的生活具有稳定性,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学校,对于留守青少年的适应问题也要付出相应的努力,要倡导素质教育,加强专题心理健康辅导,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政府制定的相应政策也是很重要的,要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让留守青少年和城市子女有相同的待遇。这对增强留守青少年的归属感,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四、结束语

总之,解决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避免出现管教失序状态。城市的家长要对留守青少年平等相待,学校要充分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政府应制定一些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营造关爱留守青少年的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形成关爱留守青少年的工作合力,并教育留守青少年自立、自强、自律,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青少年健康心理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46-001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据报载,2011年9月19日,江西省九江市三名小学生仅仅因为害怕完不成作业被老师罚站,就集体跳楼自杀。据专家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五千万青少年中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占到21.6%;还有18%~35%的学生存在学习困难、厌学、恐学、逃学和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

二、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

1.性格扭曲与品格缺失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从小衣食无忧,所有的事情不用自己操心,所有的要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倍受父母宠爱,从小过着众星捧月的生活。性格放任自流,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学习和生活中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私与冷漠现象,他们在学校对所学知识不专心,没有学习热情,对集体生活冷眼旁观置身于外。冷漠常诱发孤僻,使之产生一种与世隔绝的心态,觉得一切百无聊赖,严重时,会诱发抑郁症,产生轻生厌世心理。

2.抗挫折能力较差

在当今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中,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很大,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每一次考试,学生的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好学生”的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由于青少年学生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遇到风险和挫折,心理堤坝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3.缺乏沟通交流能力

当今很多青少年是独生子女,很少跟其他人交流,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人际关系不协调。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孩子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感到孤独、寂寞。这些青少年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表现为极度苦闷,对外界不感兴趣,活动减少。

4.逆反心理表现明显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学生中较为普遍,听不进家长和老师的正面意见,嫌家长唠叨,强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因而,拒绝了许多正确的教导和意见。有的学生甚至不分青红皂白的盲目逆反,你说什么地方不能去,我偏去;你说“黄赌毒”不能沾,我偏试,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5.自控能力不强

在一些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出来的特性是,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不好,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神经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从家庭教育抓起,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家长,既要重视孩子的物质文化生活,更要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道德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念和行为对子女具有引导、示范作用,父母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从细微处入手,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做出表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经常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信任家长,把家长当作朋友一样看待,让孩子遇到困惑、迷茫时就愿意把心里话向父母诉说。家长应切实改变重智轻德的思想,不断帮助和教育孩子树立做人是为学之本,帮助孩子走好人生第一步。努力排除青少年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

2.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德育工作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道德教育。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真正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成为学生的道德表率。每一位老师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处处做好学生的榜样。学校要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经常反映学生的情况,动员家长多关心子女的成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3.社会各方力量要协同作战,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全社会都要努力净化育人环境。积极抵御西方的文化和道德利用各种方式对我国的渗透,坚决打击网络中的欺骗、暴力、黑帮、、吸毒、等内容。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进一步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同时,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清理和整顿文化市场,斩断社会黑恶势力伸向学校的黑手,使我们的青少年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社会各界要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对青少年的教育,建立各种校外教育场所。要树立全社会抓起教育的观念,高度重视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探索和建立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各种好的社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青少年健康心理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误区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30-02

一个人从出生到走上社会,其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子女对所经历的事件的认知与适应,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在我国约有17%到20%的学生存在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有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一、家庭教育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处于现代化、信息化与网络化社会中的青少年,大多聪明伶俐,兴趣广泛,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

1、一些家庭不能与子女很好的沟通。

近年来时有发生的中小学生辍学、轻生、暴力指向家庭等悲剧事件,使得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大问题。在心理咨询中有这样一位女同学:“我是一名初二女生,自从上了初中,我和我的父母总是说不到一块儿去。我的母亲一直对我要求很严格,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对我一讲再讲,有时甚至婆婆妈妈、唠唠叨叨,让人简直受不了;我的父亲工作地点离家较远,只有在周末才能回一次家,偶尔问问我的学习,从不与我谈心,也从不带我出去玩。我有时想,我的父母怎么不象其他同学的父母呢?但父母还总是口口声声说是为了我好……”

2、一些家庭忽视了子女的心理需要。

有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有求必应,想要什么尽量满足要求,零化钱之类的尽量多给,但是自己只忙于做生意呀,赚钱呀,连和子女坐下来聊一会的功夫都没有。物质的需求是一方面,而每个孩子的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家长在这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有的家长恰恰不能意识到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最佳的教育时期。

二、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个家庭教育的误区:

对子女溺爱心态的家长这方面尤其明显,这些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成为孩子的奴仆和孩子撒娇、任性的保护者。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有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研究表明,孩子的心理异常往往是由父母的心理病态引起的。人们发现,父母情绪低沉、抑郁,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后十八个月内,往往会造成孩子终生情绪抑郁。父母胆小怕事,忧虑重重,其子女也易于焦虑、害怕现实。

三、家长的不健康心理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

父母的不健康心理常表现为不好的生活习惯:如懒惰、散漫,做事拖拉;为人、做事不负责任,自私、不体恤、不关心他人等。父母的不健康心理,往往会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通过与子女频繁接触,不自觉对子女的心理产生影响。

1、影响孩子的认知

父母的不健康心理,例如,对待挫折的胆怯、退缩心理,意志品质薄弱等,都会渗透在其言谈话语、各种行为举止中,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思想观念产生“污染”,甚至完全同化孩子,促使孩子形成一种不良的认知模式。

2、影响孩子的情绪和情感

一些父母常表现出对人、对事敏感、多疑、担惊受怕、不切实际的愤懑等不健康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孩子在看待事物时就会不知不觉地与父母有“同感”,抱有同样的态度。父母遇事不能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无法使孩子的身心放松,结果可能导致孩子的病态情感。四、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氛围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说孩子是一颗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心理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分。

1、充分了解孩子,调整期望目标

每个孩子都有长处与不足,作为家长要因势利导,使孩子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与优势,健康成长。首先,家长应从实际出发,提出孩子能够达到的目标。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志向、兴趣、能力,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予适当的期望。其次,尊重理解孩子,相互沟通。再次,和孩子共同制订目标,鼓励孩子一个个实现,对孩子多进行正面强化,减少严厉的惩罚措施。

2、正确认识自己,保持良好情绪

家长应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家长应对自身的优缺点有正确恰当的评价,不要将不良情绪和烦恼带回家,或迁怒到孩子身上,甚至把孩子作为撒气的对象。家长应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现实,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在产生不良的情绪时要学会宣泄、转移,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

五、家庭教育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1、青少年的一些心理问题的成因往往是在他们的孩提时代形成的,让每位家长都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识,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