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教育的定义

生命教育的定义

生命教育的定义

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第1篇

论文摘 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长期以来,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生命教育是缺位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走上社会的青少年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不知所措,最终导致心理防线崩溃,为轻生埋下祸患。所以,青少年生命教育亟需得到关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

?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生命教育是缺位的,人们普遍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人生存意志的影响。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学业为主,缺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实,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由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许多青少年走上社会后,却不知如何应对随时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自社会、家庭、自身等方面压力的增大,更使得他们面对困难茫然四顾,遭遇挫折不知所措,最终导致心理防线崩溃,为轻生埋下祸患。今年以来的富士康“连跳”事件足以震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教育中缺失了什么!其实,早在2005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就在《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谈到,中学生每 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调查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1]?因此,只有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告知孩子,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悲剧才不会重演。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接受过“生命教育”的孩子,同等条件下,其心志的抵抗力明显高于其他孩子。所以,生命教育亟需得到关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教育理念肇始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早在1968年,他便积极倡导并实践其生命教育理念??[2]?。随着全球自杀率的不断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预防自杀协会共同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世界预防自杀日”,生命教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

?对于生命教育的界定,有多种不同的提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广义的界定,即一切与青少年生命有关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一是狭义的界定,即针对青少年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近年来港台地区开展的生命教育、发达国家开展的生命健康教育都是属于后一种。2005年3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3]?这是中国政府教育部门第一次明确定义,当然也是对生命教育的狭义界定,本文生命教育也取其狭义之意。

?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1.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日益发展,文化日益多元,观念日益开放,资源日益丰富,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同时,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生命教育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社会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更大程度上需要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青少年作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人才,只有自己拥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才会好好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

?2.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根基。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只有拥有健康的生命这个根基,才能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和塑造,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与此相伴,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重视生命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3.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果青少年在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就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当代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正视青少年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实际,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在学校,生命教育可以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上,生命教育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家长,一定要有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渗透生命教育。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和美好,才会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才会努力去想办法提高自我和他人的生命质量。而社会,作为生命教育的大环境,必须越来越承认教育应该是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统一性教育,给孩子一个清洁宽松的成长的环境。

??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n]北京科技报2005.8.5

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生命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的发展;关注生命;生命关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在物质文化以及生活水平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对“人”越来越关注,越来越注重人的感受,生命、人权、人性和自由也得到进一步的尊重和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时而起,紧跟时代的步伐,把“以人为本”、“生命关怀”和“尊重生命”吸收进理论研究当中,并把理论研究成果积极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使之得到检验与发展。

一、生命存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起点

存在是发展的前提,雅斯贝尔斯认为,个人获得存在的途径是阐明存在、实现存在,因为只有明白存在的意义才能实现存在。人类从古至今对生命存在一直都非常重视,人类的发展是生命存在的最好体现,然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被标准化和规范化了,教育失去了其本身应具有的纯真本质。人的能力与个性被“标准化”,被死板的题型或几个简单的数字符号所束缚,人成为知识的储存设备和考试的机器,他们本身的自由、个性和创造精神都遭到了严重破,没有了生机与活力,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消失殆尽,唯一残留下来的是考试,是束缚,是制度化的样式。所谓的“人”这时只不过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中介,一个载体,一个工具,扭曲人性,把人变成单纯的手段,忽视了人作为人的价值。教育也失去原有的起点,原有的意义,成为机械的教育。“以人为本”马克思理论教育理念的及时提出,在充分关怀生命、尊重生命的基础上,把人的自由、个性和创新精神从更深的层次挖掘出来,把人从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之中解脱出来,使人重新找到其生命活动的真正价值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生命存在的珍视,使“人”充分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与此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对生命、人性、自由、创新十分崇尚的环境氛围,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时代潮流、时代主题。

西方有位哲人这样认识教育:教育就是你学过的知识在过了很多年淡忘之后所剩下的那个东西。因为知识可以遗忘,只有通过知识而融化在生命中之中的意义,才是永远的、终身的。所以,我国学者黄克剑先生把教育的使命归为“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亦是如此,只有把马克思义理论教育贯穿于生命的整体发展之中,而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忽视生命的存在,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如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补给生命养料一样,是人的生命渐渐成长的过程,是使生命全面、均衡发展,人们不断追求其人生价值,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富含创造活力的新人的过程,是人为彻底摆脱制度化、标准化、符号化、工具化艰辛斗争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以生命存在为起点,以能够促进人的生命和谐发展为教育内容,以精神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为宗旨,走向对生命更加深刻的理解,实现所有生命和谐地共同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

中国的教育文化源远流长,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不够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形成了固定的文本教育范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人本精神缺失现象。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之间,一直以牺牲个人发展的价值为代价来迎合社会需要,培养出的只是缺乏独立人格,缺乏鲜明个性和创造活力的人,导致了马克思主 义理论 教 育“目中无人 ”现 象 的存 在 ,只 中书本,不重人本,严重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发展下去不仅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目标的设定过于高远、单一,以及在教育内容以及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也难以摆脱实用主义和艰涩工具化的取向,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们对个人独立价值的培养,要求我们必须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目标重新进行定位。即把“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出发点,把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高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提。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日益呈现出人本价值取向的特征,以人为本更引人关注。主要表现为尊重人的个性、关注人的社会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其目标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象是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目标。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与个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更是如此,社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社会中“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注重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充分挖掘个体人的发展潜能,不是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而是作为发展对象来培养。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生命个体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根本目标。

三、关注生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精髓

现代社会,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的生命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代人却面临着从未遇见过的生命存在与自身发展意义上的困境。精神上受到压抑、束缚的人们渴望从中解脱出来,人的问题也更加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以人为本”这个理念的提出也更加具有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向“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但顺应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在教育规范化的今天,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越发引人重视,应对教育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社会环境以及实践活动的影响给予极大的关注。人们发现目前教育中越来越缺乏尊重、关注个体生命的人道意识和人本理念,人成为存储知识的工具,一股力量正在慢慢吞噬着原本生机勃勃的个体生命。因此,我们应该从生命视角重新理解和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贴近现实的人、生动的人,提倡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关注生命,使学习文化知识和人的自身发展和谐统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被动接受过程转变为主动学习实践过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目标,从而体现它的人性关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执著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以培养具有独立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活力的新人为己任,通过生命整体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依据生命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独特性、和超越性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善、和谐与发展的境界,引导生命从迷茫走向清晰。现如今,学生对自身成长,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越发强烈。特别是在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竞争如此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人才素质的判断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命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由知识层次提升到生命层次,这是一场深层次的观念变革。通过这样历史性的变革,促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真正向生命敞开,促使我们的学校引入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切实把尊重人,发展人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成为真正“人”的学校,并让所有的生命在这里焕发出自己独特的光彩。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进步,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尊重生命的发展需要和内在规律,充分发掘个体生命发展的无限潜能,鉴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生命理念。然而,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却淡漠了人的存在,忽略了让人实现自身的价值的需求,太注重生命以外的东西了,而没有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是以往教育的弊端。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生命的不断成长,把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使人从模糊的生存状态走向清晰的存在发展状态。我们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要为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服务的,理应对人的生命成长历程给予全方位的把握,既要关注人的过去、也要关注人的现在和未来,让他们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如何共同生活。

四、生命关怀是马克主义理论教育的坚定立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的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也更丰富、广泛和深刻。个体的人首先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认识生命的意义,掌握生命发展的规律,协调自身的行为,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控制外部行为,使世界为人类造福。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生命潜能和价值的开发、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和精神生命的人本关怀,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基础性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成为创造幸福人生和人类社会进步、和谐的重要工具。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面对生命存在的现实,主动承担起自身的时代赋予的责任;以培育具有积极、良好的生存方式,具有主体意识,自主、自立能力,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个体为己任;从整体出发,以更深层次的眼光进行自我改造,以长远的发展眼光促进生命的成长;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完善生命,关怀生命,把人的生命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理想。这正如人类的生命存在需要理想,人生需要目标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需要理想,也需要目标,更需要有坚定的生命立场。

生命关怀,这~人本理念的提法,是对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立场和思想的一种时代革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人们加快了为生命的全面发展而行动的步伐,以全新的生命观、教育观、价值观、人本观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以积极的生命关怀作为基本的行为方式,不断提高生命的质量和价值,从而也更加有力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的生命关怀立场。

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生命

1、生命化体育教学的诠释

体育教学活动是一个随着体育科学的建立而出现的自然现象,也是一个有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在中国最早的《体育教学论》著作中(王伯英等著),对体育教学的定义:它以学校体育教学这一特定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探讨和阐明体育教学的本质、过程、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揭示体育教学质量。关于体育教学的权威定义:第一种:所谓体育教学,乃是指学校教育中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得以积极主动地通过掌握技术技能、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及自然或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促进其个性发展的教育过程。第二种:体育教学是一种以体育教材为中介使学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掌握体育知识及技术技能、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以促进其身体、心理、社会等适应能力且使之得以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有学者从生命的角度,将教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绕过人的生命直接企及知识目标的教学;第二种,利用人的生命为有效掌握和发展知识技能服务的教学;第三种,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人的生命自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本研究认为体育教学生命化应该是以尊重生命、关注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为目的,实现体育教学生命的价值取向。本文生命质量是指自然生命的质量(基本身体形态、生长发育与体质状况等)、精神生命质量(态度、情绪、意志品质与价值观等)和社会生命质量(自我实现程度、社会适。

2、体育教学生命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生命化特点更为凸显。体育教学不仅将目标定位于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学生精神层面的生命,教学中强调学生非智力因素,如顽强意志力、探究意识、协作能力等,即学生社会生命的提升。在体育教学中,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能够协调发展和完善。体育教学的鲜明特点即实践性,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身体运动,体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是一种动态过程。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生命在于运动。”“动”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的主要特点,生命的价值、意义和智慧都在“动”中得以体现。

第一:体育教学环境是动态的、开放的。

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而言犹如空气和水,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体育教学环境作为学生主体直觉背景,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生命源于自然,生命发展需要空气、阳光。体育教学使学生在自然中呼吸自由的空气,享受阳光照射。体育教学环境需要物理环境是复合的,需要场地器材等等这些与阳光、空气、水、树木与草地等自然环境紧密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也是复合的,空间变化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动态变化。体育教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生命的自由与激情在体育教学动态中的释放。

第二: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是体育教学主要活动形式,老师通过自身内化的知识与技能展示给学生,用内化的生命价值,唤起学生活动的激情与兴趣。通过师生的互动,身体交流逐步把学生学习的技能知识转化为生命的价值,为学生生命的完善与发展投入资本。

3、从教育角度审视体育教学师生关系

毋容置疑,体育教学和生命关系密切。师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手段。由于近代体育思想都是以学生为关注对象,而忽视体育教学中另一有生命的群体—体育教师。从以下三方面讲:

一、体育教师不能等同于“运动员。”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一部分大学生进入校园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某些项目体育技能而且水平很高,面对这样一个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如何实施体育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技能更优化,这是摆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技术水平高的大学生会用“高水平运动员”的标准来要求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来说是一种巨大挑战。

其二,体育教学注重生命科学性。

体育课上,体育教师所承担高度安全责任意识是其它课程教师无法体会到的。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超重儿、心肺功能与体质差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因运动量不适而出现异常现象,为了避免意外事故发生,高度责任心与安全意识每时每刻都让体育教师坚守着课堂。这对于体育教师是一种无形心理压力。

其三,教学中的困惑。

长久以来因“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好多人眼中体育课就是简单的“蹦蹦跳跳”,不用备课、不用批改作业,没有任何含金量。以至于体育教师在劳动价值、社会地位与职称晋升方面有时无法得到认可。这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伤害。以上体育教学思想,虽然用“快乐、健康、天性”来表述但仅仅是生命的一种表达,不代表生命的全部,体育教学生命化是生命发展与完善更深、更广的内涵。任何一个学科教学定位从生命角度审视体育教学,是人类回归生命的要求。冯建军强调教育中几个方面:“人文教育的失落,缺失了生命的另一半;教育与生活的割裂,丧失了生命的意义;绝对主义的客观知识,泯灭生命的灵性;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培育无根的生命;压抑规训,自由的生命;生命不能承受病理性教育之重。”狄尔泰从历史文化哲学视角解读生命:“自然我们解释,生命我们理解。”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命的意义。基于传统体育教学对生命意义理解肤浅,从生命深度发出对体育教学回归教育本义的呼唤。

4、总结

体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象形字角度来诠释“体”即“人”与“本”的结合,即体现“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生命意义在于对教育本义的回归。关注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并非单纯看见生命的存在,而是挖掘体育教学中个体生命潜在的精神能量。体育教学中存在两个有生命的个体,一个是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占据主体地位;两个有生命的群体:教师与学生,都需要生命的尊重与关爱,不仅要注重他们自然生命的发展,更要注重他们社会生命的发展与完善。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层面上的公平与和谐。

参考文献:

[1]丁留国.学校如何实施生命教育[M].文教资料,2006,(5).

[2]闫守轩.论教学中的生命关怀[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5).

[3]英,洛克著.教育漫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

[4]杨文轩等著.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5]杨文轩等著.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6]张伯苓著,王文俊等编,张伯等.教育言论选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7]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式兴起,成为教育的一门分支学科,之后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为“生死教育”(life-and-death-education),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国,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至20世纪末已基本普及。20 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引入我国,于是我国的生命教育扬帆起航,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研究成果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本土化特色。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体现身为“人”的本真的价值,就是对生命的关怀。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强调人类自身内部动机的主导作用,注重对人的内在价值的研究,对生命教育有着启示与借鉴,是生命教育的直接理论基础。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本身的复杂性规定了生命教育丰富的内涵。因研究者所处社会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的不同,对于生命的理解也会不同,生命教育的定义与内涵尚未达成共识。

到底何为生命教育?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生命教育做出界定,大致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生存教育。包括生命意识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它着眼于从外在的、自然的向度来定义“生命”,把“生命”看成是人的生命存在,强调人要尊重生命,包括爱惜个体自身及他人的生命,甚至是整个大自然的生命。二是生命价值的教育。站在社会的立场上,关注社会生命与类生命,强调生命意义的升华,以寻求个体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1]

基于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关爱生命,鼓励学生珍爱生命;引导学生发觉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生命,提高自身生命质量,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健全的人格的一种教育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目的是使他们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和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既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既关注自身生命,又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既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又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主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通过对健康的整体人的潜能、价值的研究,以实现完满的人性;主张以对个人或社会有意义的问题为中心,呼吁社会对人的关注,以助于改善人际关系等有关社会问题,使人“才能有最好的生活”。主张把理性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把生命看作一个整体,而教育就是实现“在认知上,在情感和需要上的一种统一性质的学问。” [2] 代表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主张有: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

马斯洛创建了自我实现心理学,以人性观(性善论或人性本善轮);价值观(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动力观(动力论或需要层次论)作为自我实现心理学有三大理论基础。它的需要的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高峰体验论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

(二)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

罗杰斯建构了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实现倾向为动力,以成为充分发挥机能作用的人为目的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他开创了“以人为中心治疗模式”或“来访者中心疗法”。

在教育上,罗杰斯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被誉为二战以来最有影响的三大教育学说之一。罗杰斯也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而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这种潜能。据此,他把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转移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把“以病为中心的心理疗法”运用到教育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或“非指导性教学”,并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除此外,奥尔波特倡导的以成熟的、健康人的动机作为核心的健康人格心理学;强调有机体、心与身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强调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选择的重要性的罗洛?梅的存在心理学;布根塔尔的存在分析心理学;强调通过激发人的内在能量和意识极限促进人的发展的超个人心理学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都可借鉴并应用于学校课堂教学等领域,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生命环境等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生命教育的启发与借鉴

生命教育要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指导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学生民主、自由、个性、创造性的发展。要建设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我们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吸取营养。

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小学生是长身体、积累知识的时代,又是探索未知、充满好奇的时代,因此在学习中他们会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思想得到老师的认同,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赞赏,同时更加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围绕需要层次展开:

第一,加强学校安全建设,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例如,某小学就非常注重消防安全教育,自编了一套消防健身操,既强健了身体,又让学生时时具有消防安全意识;在每层的楼梯入口都会放置消防安全用品和工具,并展示模拟的消防安全人员的英勇形象,给学生以客观直接印象,认识生命的可贵,从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第二,因地制宜地增设生命教育课程。改变以往以语数外等主课程为主而忽视生命教育的课程结构,因地制宜地增设生命教育课程。如重庆市上浩小学,充分利用和创设有效的学习资源开展生命课堂教学,在关于十二生肖的美术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创造了一件件优秀的十二生肖小动物作品,既突出了学生个性,获得了成就感,又激发了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爱,从而不断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普及和建设。心理学知识囊括了诸多生命内涵,可以在课堂上把有关生命的内容与学生分享,一起探讨最佳的生活方式。还可适当开设野外拓展的营地,定期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生活训练,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把握能力。

第四,利用校本资源,认识生命历程。如果有条件可以创建一个生命体验室,让学生置身其中观摩并体验生命成长的历程,增强对生命的热爱,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的生命价值感和培养对父母养育的感恩情怀。生命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要让学生在情感上而不仅仅是在认识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体味到生命的价值。总之,人本主义视角下的生命教育要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生命是富有整全美追求的,而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的,因此,生命教育的目标则在于改善人的生活、充实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对于指导师生去追求美好人生、实现美好人生、创造美好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生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生命教育的最终追求。[3]它不仅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方面汲取理论营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能认识生命,关怀生命,进而超越生命。

【参考文献】

[1]冯建军,武秀霞.生命教育:研究与评论[J].中国德育,2008(8).

生命教育的定义范文第5篇

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教育的对象广泛,其中:党组织自身是主导、广大党员干部是重点、革命军队是关键、人民群众是基础,主要通过革命报刊引导、党校系统培训、组织建设巩固、整党整风净化、生产生活渗透、自我党性修炼这些方式方法,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信仰教育、阶段性共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为革命服务的目的性、履行宗旨意识的人民性、融入群众生活的实践性、运用载体方式的大众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历史经验主要有:教育目标与党的历史使命契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与时俱进、组织建设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基本规律有:理想信念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适应,与个体理想信念形成机制相适应,同党性、人民性教育相适应。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教育的当代价值。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教育要遵循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原则,以人为本,内化于心,以信为本:外化于行,实践自觉:固化常态,反复施教。要以学为先,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任务,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看家本领”、修好党史国史“必修课”、坚定四个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问题,坚持“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的本质认识、树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信念、贯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行动依规。要以实践为根本,抓牢理想信念教育的突出环节,宣传教育是前提,实践养成是关键、长效机制是保障。要以生活为基础,改进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思想引领与渗透结合开展组织生活教育,说服力与感召力结合开展日常生活教育,教化力与亲和力结合开展网络生活教育。

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能否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理想信念教育要有效吸收历史经验,科学把握理想信念形成和教育规律,根据新环境、新变化、新问题,改进完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