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口老龄化发展

人口老龄化发展

人口老龄化发展

人口老龄化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机构 建设模式

一般认为,中国在2000年迈入“老年型社会”,至今已经经过10余年。据统计,199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6%。到2009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14%,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9%,都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步入老年型社会以来,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现状是人口寿命显著提高,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降,中国人口已经呈现出典型的老年型特征。[1]人口老龄化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条件的提高、社会稳定等因素带来的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二是政策、生育意愿降低、抚养成本的提高等因素带来的生育水平的下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同样源自这两个因素。

人口年龄结构: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逐渐显现,并不断加快,主要体现在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抚养比上。联合国人口司建议把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低于4%的称为年轻型,4%~7%的称为成年型,高于7%的称为老年型。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一)老龄化现象出现早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是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或者现代化。但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大大早于西方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仍然属于中低等收入国家。

我们将中日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在1960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仅为5.7%,尚未进入老年型社会,但是人均GDP已经达到8368美元,日本在1979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约为8.8%,人均GDP达到24299美元,但是中国2000年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GDP仅为1740美元。①这一特征一般我们概括为“未富先老”。

(二)老龄化现象来得快

衡量老龄化现象的速度通常有两个标准,一是在一定时期内,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百分点;二是老年人口从一个比例上升到另一比例所用的时间。如果看一定时期老年人口增长的百分点,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特征。1950年~198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平均每年仅提高0.02个百分点,1980 ~ 2010年,中国的这个比例平均每年上升0.1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呈现出加速的特征。按照学者的估算,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在2025年达到14%,这一速度和日本相当,但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的上升速度没有当时的日本快。

(三)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

理论上说,城市具有较高的生活条件和医疗体检,所以预期寿命较高,同时由于城市人口的平均知识水平高于农村,城市人口的生育意愿低于农村,再加之长年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城乡之间的差异,城市人口的生育意愿更加低于农村,所以,城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应该高于农村。但是由于近年来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城市定居,老人和儿童则在农村留守,如果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中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现象。

三、我国养老机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政策的推动,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养老机构建设起步较晚,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供需矛盾突出

从供需层面看,我国的养老机构存在看似矛盾的两个问题:一是总量上供不应求,二是床位利用率不高。首先,总量供不应求。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各类养老机构总床位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2.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水平。其次,结构性矛盾突出。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区域间发展不平等导致养老机构的地区利用率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养老机构需求旺盛,但供给有限,西部地区需求较小,床位利用率低;二是养老机构内部发展不平衡导致机构之间的床位利用率存在较大差异。公办养老机构的利用率远高于民办机构;三是城乡养老机构分布不均衡,城区养老机构床位缺乏,城郊和农村入住率不高。

(二)服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养老机构中服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技能;二是管理人员效率低下;三是服务人员性别比例失衡,女性远远多于男性。

(三)公私机构发展不平衡

公办养老机构是我国养老机构体系中的“主角”。但是这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管理效率欠佳。其次,我国的公办养老机构一般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其管理机制的改革往往不到位,造成管理的行政主导性强,管理效率低下。

四、我国养老机构建设新模式――PPP模式

PPP模式作为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方面有着传统攻击模式没有的优势,可以实现公共部门与NGO之间的优势互补,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将PPP模式引入养老机构建设可以有望解决仰赖机构供需矛盾以及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一)拓展资金来源,缓解供需矛盾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实现每千名老人20张床位的目标。按照这一目标,我国床位需求很大的缺口,要弥补这一缺口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

要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升改造现有养老机构就必须在政府财政主导下积极拓宽资金来源,保障资金的有效投入。而PPP模式的基本功能就是融资,这种模式能有效实现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结合,充分撬动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减轻财政负担。

(二)改善运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良好的运营能力是养老保险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我国目前养老机构整体管理能力较低,现有的资源没有有效利用起来。公办养老机构多为事业单位性质的福利机构,在管理体制方面行政主导性较强,管理方式僵化,服务意识较差。在养老机构的建设中引入PPP机制,可以综合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之间的优势,提高管理效率。

同时,由于私人部门的逐利性使得养老机构树立以服务对象为本的经营理念,更好地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相比于公共部门,私人部门有更多的管理技巧,提高管理效率。同时,私人部门可以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的聘用机制录取人才,并对人员开展系统的职业培训,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

作为公共部门,其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制定行业规则,加强行业监管,保证养老机构的公益性等。

因此将PPP模式作为养老机构建设的新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两个主体之间的优势,在保证养老机构符合国家整体规划的前提下改善养老机构的运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注释:①人均GDP按照2010年不变价美。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 郑伟,林山君,陈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08).

[2] 陈春,谢至,于旭辉.人口老龄化、产业转型和社会养老研究分析[J].中国劳动,2015(06):20-24.

人口老龄化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经济 协调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标志着经济与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中国而言,人口老龄化出现于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形之下,即未富先老,这和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因此,如何保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人口老龄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人口老龄化会改变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明确人口老龄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对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1]。人口老龄化和经济一样都具有全面性、公平性与持续性等特征,其中,全面性指的是经济的发展务必要全面,避免片面、局部、单一的发展,尤其要预防只顾发展经济而忽视全面发展人口、社会的局面出现;公平性指的是不仅要在同代人之间实现横向的机会与权利公平,还要在当代与未来多代人之间实现纵向的公平,这一点在老龄社会里显得至关重要;持续性指的是人口老龄化和经济之间有一致的持续性,人口老龄化在不断发展,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来支撑,老龄社会就很难良性运行。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之间是辩证的关系,两者并非截然对立,只要深入研究老年科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就能实现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一)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承受能力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本质在于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国家经济承受能力,以此作为解决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问题的后盾,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中国发展经济要重点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要提升经济增长质量,解决好经济增长效益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在保持经济以较大速度增长的同时凸显效益,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努力创造资本与技术优势,提高发展资本密集型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水平,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升劳动力素质水平,因为经济增长要伴随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接受教育的程度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所以要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并重点对劳动者加强继续教育,尤其要培养其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水平,且如果老年人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较高,他们在就业、保健、消费等方面就具备显著优势,这对减轻人口老龄化压力、协调发展经济有利。

(二)发展老龄产业,缓解人口的老龄化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还在持续加深,发展老龄产业的迫切性愈加显著,对缓解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老龄产业发展宗旨在于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提高其生活水平。老年队伍在持续扩大,老年人消费总额在GDP中占据的比重也逐渐递增,且老龄产业是比重较高的第三产业,它的繁荣对调节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份额有明显的作用[2]。在众多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潜力被认为是最大的,所以各地区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等环境优势,针对老年人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即银色旅游。可以提供符合老年人需求的老年旅游套餐,让他们在旅游期间吃当地的饭菜、住当地的民宅,使他们在感到温馨的同时降低旅游成本,从而吸引更多老年人旅游,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三)利用老年资源,变人口压力为动力

国家应加快开发并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让更多劳动力尚在的老年人参与发展经济,发挥出老年人的劳动潜力。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不但能帮助解决缺乏劳动力的问题,还能增创国家财富,将一些消费人口转化成生产人口,从而把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转变成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要加强研究老年学,大力发展老年教育,让老龄化更健康。人口老龄化在中国还属于新事物,所以在老龄政策的制定、老龄工作的开展、老年教育的发展、老龄工作者的培训、代际关系的处理、健康老龄化的实现等方面都急需老年学的指导。所以只有加强研究老年学,才能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进一步完善老年事业发展预警机制

一方面,要制定完善老年事业发展预警机制的相关指标体系,包括政府投入、老年人生活水平、养老金收支平衡等内容;另一方面,要建立监测样本点,通过分层整群抽样,依据一级(东、中、西部)、二级(城、乡)、三级(好、中、差)开展三级分层工作,将社区作为基本单位,在省内最少抽取约20类样本社区或样本村作为监测老年事业发展的基本样本点,并合理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预警监测的结果不仅要面向全社会公布,还要及时反馈给地方权力部门,以便及时调整政策,为健康发展老年事业保驾护航。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老年人是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给予其关注、关爱。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只有正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这一事实,并围绕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这一中心,不断发挥党和政府具备的主导作用,凭借全社会的力量统筹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从而实现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目的,才能有效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人口老龄化发展范文第3篇

摘要: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来势猛,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况必然加重国家的负担。人口老龄化还导致劳动适铃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进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就需要改革与完善社会养老保阵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提倡和鼓励家庭养老,并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组织老年自养。

 

关健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负担 养老保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口增长过快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过程来势猛,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使得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口2000年占世界的2L29%;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增加到4.2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那时世界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名是中国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国际上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翻番到14%,所用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前西德和英国为45年,美国预计要用75年,日本预计要用26年,中国预计也将用26年,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中国人口高龄化显著。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所有现象,即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又快于老年人口。19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足200万,200(〕年达到了12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0.88亿。

    3.中国将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时滞性。欧美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而来的,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从而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这是一种刚性的过程。欧美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制定了一系列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先富后老”;而我国进人老年型人口国家时,农村人口占64%,缺乏必要的物质、制度准备,可以说是“未富先老”。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龄化;经济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摆在我们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积极采取正确对策,对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会给经济增长、产业演变、文化进步、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影响。

1.1人口老龄化使社会老年抚养系数加大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加之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生育率持续下降并保持在较低水平,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降低,老年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被抚养人口不断增多,将直接导致抚养系数的提高、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加重。

1.2人口老龄化使社会养老保障压力剧增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社会供养矛盾突出。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社会对老龄化的承受力较为软弱,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致使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重在城市,而农村的覆盖面则相对较窄,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相对城市将更加突出,可见,在推进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措施的过程中,尤其是农村的力度亟待加强。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额和离退休费用呈连年猛增的趋势。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医疗资金的迅速膨胀。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这一问题随着高度老龄化的到来将变得越来越突出。

1.3人口老龄化使为老服务的社会需求快速扩张、加大

当前,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为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1.4人口老龄化对现代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挑战

由于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现在和未来一对青年夫妇正在面对或将要面对四位老人、八位老人或更多,即我们经常说的“421”“821”,这些老年人不但在经济上需要子女负担,而且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更需要子女、依靠子女,这会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高龄老人、病残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因此,加强社会保障和探索新型养老模式是一项紧迫和重大的课题。

2.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解决得如何对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2.1认清人口老龄化形势,增强全社会的忧患意识

全社会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紧迫性,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把握老龄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把解决老龄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法律法规,调整社会经济政策,积极做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各项准备。

2.2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基础

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当前,社会发展正处于总抚养系数低的时期,也就是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最有利于获取“人口红利”时期,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促进经济的腾飞,为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打好物质基础。

2.3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确保老年人生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得到提高

建设完善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老龄社会日益突出的养老医疗服务等矛盾的制度保障。要在健全和完善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广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努力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积极推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老年人养老、医疗问题的妥善解决。

2.4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政府应该制定和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和扶植老年产业的发展,吸引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向老年产业。要引入市场机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老龄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和个人生产和销售老年用品、开办家政服务、兴办老年公寓和托老所等老年福利设施,实施国家对老年服务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健全老年服务业发展规划。

2.5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新模式

要加快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步伐,强化社区为老服务功能,拓展为老服务领域,丰富为老服务内容,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周到、管理规范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各种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社区服务社会化。要把社会化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结合起来。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人口老龄化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业发展;对策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概述

(一)人口老龄化

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交,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物质资源的日益丰富,社会成员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加,人们逐步走向长寿时代,人类社会也开始出现老龄化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口老龄化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国际上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也就是说,如果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数的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数的比例达到7%,那么就表明该国家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指标

人口老龄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衡量。第一,从老年人口比重来看,一般来说,65岁对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是老年系数,这个系数是直接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程度。第二,从老化系数来看,这个系数是衡量人口老龄化所用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数,主要是指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是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第三,从抚养人口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来看,如果被抚养人口占抚养人口的比例重,也是直接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程度,这里的被抚养人口主要是指老年人和少年儿童,抚养人主要是指适龄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二、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导致农村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使得农村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技术设备的浪费,影响农村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和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新农村建设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需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密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步伐来进行建设。但是,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年龄结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留守老人和贫困老人增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阻碍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适龄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由老年人构成,加上农村留守儿童居多,农村的劳动力出现严重匮乏的局面,大量的土地也因此荒废下来,或者承包作为经济作物更种地。这种格局导致农业生产水平却没有得到实质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老化也直接造成农业劳动力资源不足,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农业发展对策

(一)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人口老龄化显而易见,政府应当从制度上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进行保障,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做好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工作,要从思想上改变以前农村人认为保险是白花钱这样的观念,认真做好扎实细致的宣传普及工作,广泛运用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介和舆论工具,采取板报、标语等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新农保制度的方针政策,使农村老年人自愿参保,积极参保。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要加强对农村养老的投入,总理指出:政府少上项目也要确保对养老保险的投入。所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财政实力增强,各地区要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投资额度。政府要制定出符合新农村实际情况的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村老年人养老做到有保障,有依靠。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