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医疗盈利模式

智慧医疗盈利模式

智慧医疗盈利模式

智慧医疗盈利模式范文第1篇

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上海医生成功为新疆一名患者实施了手术;第309医院的医生,通过登录iPad移动工作站,隔空指挥为突然陷入昏迷的病人实施营救;iPad电子病历服务商Drchrono获得来自包括俄罗斯DST创始人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在内的65万美元投资;美国连锁诊所One Medical凭借信息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顺利进行五轮融资。

这些看似并无关联的表象,却指向了同一个趋势:信息化最难啃的医疗领域,初显松动态势。从单项医疗IT类服务提供商获得风险资本青睐,到各软件大佬抢食医院云服务的智慧医疗市场,从三甲医院纷纷升级移动工作系统,到地方政府推进整合社会化医疗信息系统的种种措施,医疗信息化参与各方逐渐清晰,产业链条上下各环也日益成型。随着市场中有效供给与需求的逐步对接,医院的盈利模式有望改善,而在地方政府的助推下,软件服务商也将更快开拓成长空间。

电子病历先行发力

医疗信息化的第一步,是电子病历的推广,通过电子化的健康记录,不仅患者本身的病情和治疗记录得到有效跟踪保存,更可大幅降低医生及医院的工作量,方便及时做出诊断。围绕电子病历的信息价值开发,相关方众多,包括患者、临床医生、医院管理者、社区医疗、医疗保险、公共卫生、卫生行政管理者、科研机构等,均有望从中受益,而远程医疗、隔空诊断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或可同步实现突破。除此以外,电子病历更广泛的社会效益在于,立足于格式统一的电子病历,政府还能够利用信息平台和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交换与业务协同以及对居民健康的动态管理,“毒奶粉”之类的公共卫生事件将有可能在爆发初期即通过系统预警被发现。

在国外市场,已有不少独立的初创型公司定位为电子病历服务提供商。因为切入点位于医疗信息产业链的前端,盈利前景相对清晰,资本也接二连三对其抛出橄榄枝。总部位于硅谷的DrChrono,借助iPad平台提供电子化医疗服务,免费版应用即可实现多种功能:让用户输入电子病历、安排病人预约、口述病情转换为文字记录、拍照录像、撰写诊断并发送到药房等,以此减轻医生的工作量;而赖以收费的增值版,则为院方提供了更大存储容量及医疗账单管理等其他功能。

DrChrono在2011年2月创立时即获得67.5万美元的种子资金,后来又获得知名孵化机构Y Combinator的注资。另一家创立于2007年的Practice Fusion,业务同样是向医生提供云端电子化病历服务,包括记录出诊信息、查看病历、预约挂号、电子化开药、开化验单以及收取化验结果、查看病人在线健康信息等。成立初期的Practice Fusion一度以收费模式为主打,因盈利困难而濒于倒闭。但在奥巴马政府出台法案要求医疗系统实现电子化转型、并对实行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给予补贴之后,该公司又起死回生,并确立免费化战略扩大用户规模,进而吸引投资者,目前其用户人数超过10万,病历数据库更达千万份之多,且已成功获得数轮总计多达3600万美元的融资。

政府助力

综合医疗信息服务平台

尽管中国尚未有类似的专一电子病历提供商出现,但凭借快捷便利的优势,信息化应用已经在中国三甲医院等日益普及。来自第309医院的一个案例显示,当病人病情突然转危时,无法赶回现场的医生能在第一时间通过iPad登录移动医生工作站,在调阅工作站上记录的患者放射、超声、病理等影像,心电、监护、手术麻醉、放疗化疗、电子病历等临床诊疗信息,据此了解病人的实时病况及最新检验结果后,下达上呼吸机的指令,30秒后护士已经将呼吸机推到病床前。一项相关统计显示,926家受访医院中,七成以上已建立了护士工作站等信息系统,在实验室、放射科、心电图等关键科室的信息系统建设上,已有和准备建立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66%、60%、48%(附表)。

智能工作系统的应用简化了病情信息传递、整合等环节,对更快得到救助的患者好处自不必说,更提升了医生的诊断效率和医院管理的精细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医院的盈利能力。这一点体现在连锁诊所上更为明显,鉴于信息化系统的易复制和可操作程度高,使得连锁模式下的规模效应和成本节省能力成倍放大。

通常而言,常规诊所每名医生的支持辅助人员约为4-5名,而通过电子病历等信息化手段,美国One Medical Group的诊所仅需1.5人或更少。在降低诊所的管理运营费用同时,医生有更多时间解答患者的问题,医患双方的体验均有所提升。在盈利模式上,One Medical支持美国多数的保险项目,但会收取149-199美元的年费。该公司目前在旧金山和纽约运营着9家诊所,经过五轮总计4650万美元融资,2011年内其还将拓展至硅谷和华盛顿特区,新开5家诊所。

在中国,大部分公立医院受制于体制困境,连锁化复制的难度较高,医疗信息化对盈利能力的大幅度改善不够明显,而具备集成医疗信息化系统能力的各级政府,成为了建立标准的重要推手。一些先行的地方政府已着手建立区域信息服务平台,摸索信息化的可持续模式,如中山市政府就设计规划了三步曲,先由政府埋单建设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再通过数据的二次开发吸引医药公司、健康管理公司;同时基于个人家庭的终端业务,建立动态信息健康档案,实行收费管理。有消息称,这一方案既吸引了华为用友等软件类企业,同时还招来了联想之星、橡树德林、昆吾九鼎、迅翔投资等风投机构的关注。

尽管规划尚在摸索阶段,各环节从设计到具体落实显然还有差距,但这种超越单体医院、集成的社会化管理模式有可能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未来较长时期内,地方政府及至卫生部的投入都将是推动医疗信息化的主力军。而跨区域的医疗信息合作共享,对于医疗资源紧张且地区发展不均衡的中国,更意味着医疗资源的节约高效、医疗信息的精细管理等愿景有可能最终成为现实。

软件服务商将获高速增长

政府助推、医院踊跃尝鲜,巨大的增长潜力也给予了信息服务商值得憧憬的新空间,据IDC分析,2010年,我国医疗IT市场投资规模达120多亿元。未来5年,我国的健康信息服务市场将以每年15-30%的速度快速增长。计世资讯则预测,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入总额相对2010年将增长25.5%。而软件服务将比硬件获得更快的发展,根据GMP咨询的研究,从投资结构看,未来医疗信息化市场中硬件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而软件与服务的投资比重将逐年上升。

高增长预期吸引了产业资本的大举进军,国际厂商中,英特尔把数字医疗单列为平行于数字企业、移动市场的行业,其他如IBM、甲骨文(Oracle)、思科(Cisco)等也都成立了专业的医疗行业部门。国内厂商方面, 着眼于医疗信息化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如卫宁软件(300253)、银江股份(300020)等,已用业绩的高增长证实了这一市场的重要性与前景。主打业务涵盖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的银江股份,2011年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其中智慧医疗业务实现收入7236.29万元,同比增长208.47%。

智慧医疗盈利模式范文第2篇

计世资讯推出的《2014~2015年中国智慧家居(健康产品)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中提出,撇开喧嚣,溯本清源,健康产品是消费级智能家居市场当之无愧的“杀手”。兼具“高黏性刚需”和“用户基数广泛”特点,健康产品大数据应用如鱼得水,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具有饱满的想象空间。

可以说,健康产品不仅是智能家居短期发展的“急先锋”,更将成为未来长期市场的“中流砥柱”。

8万亿元健康服务业总盘子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从发现疾病、治疗疾病向积极检查身体、预防疾病转变,并产生了对健康管理干预生活方式的需求。我国高度近年来将健康服务业的关注度提高到历史最高点,将其作为深化医疗发展、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举措。

2013年10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数据技术肆意驰骋

大数据技术是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颠覆性技术革命。在智能家居的健康产品中,积累了海量家庭用户的健康数据信息,这些包含有居民个人信息、生命体征信息且持续快速增长的健康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价值。智能家居健康产品中存储的信息可以说是“世纪金矿”。

利用大数据技术在云平台对这些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处理,可为消费者提供高水准的个性化健康管理、远程专家诊疗服务,这对于提升居民个人健康管理水平、家庭医疗服务机构诊疗服务水平具有突出价值。大数据技术将助推智能家居健康产品应用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产品“先小而巧,后大而全”

伴随着我国对健康医疗行业的逐步放开,“拥抱互联网”已是大势所趋。

智慧医疗盈利模式范文第3篇

刘毅称,九安医疗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个人健康管理平台,为此把iHealth公司开到了美国硅谷,负责“硬件+应用程序(APP)+云”多维度的产品定义。8月9日,九安医疗还公告,将把云血压计与微信相连。对此,刘毅的看法是,让硬件具备社交能力或是未来移动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志鹏认为,移动医疗行业本身还未成熟,参与者普遍想掌控先机,九安医疗极力向移动医疗靠拢是一项战略性投资。九安医疗既有在未来成为领导者的可能,但也直面包括互联网巨头在内的众多竞争对手。

从代工走向自主开发

艾媒咨询的《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18.6亿元,预计到2017年底,相应的,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增长近5倍;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的市场规模为4.2亿元,预计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逼近50亿元,增长近10倍。

市场空间足够诱人,但切入移动医疗这一新兴领域的时机把握却并不容易。“做早了成为先烈;做晚了,你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刘毅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表示,“我们最初的时候想把健康管理引进血压计当中,把它跟PC连接。但这种方式市场推广不成功,1台也没有销售出去。”

遭遇挫折的刘毅随后便将眼光盯向了手机。2009年,九安医疗有了把硬件产品跟iPhone相连的想法,于是开始做样机。到了2010年4月第一次测试样机,很快就跟苹果取得了联系。与苹果方面商谈之后,九安医疗逐渐形成了“硬件+应用程序(APP)+云”的发展理念。

确定方向并有初步尝试之后,九安医疗的移动医疗转型更加快速。2010年末,九安医疗在美国硅谷成立iHealth全资子公司。2011年,其推出了首款iHealth产品,并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注册了iHealth商标。

对于iHealth的战略定位,刘毅称,目前iHealth系列已经覆盖了血压、血糖、体重、血氧和运动五个维度,希望利用由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洗牌机会,帮助九安医疗从传统的ODM、OEM制造商转变成移动健康的全球探索者和领导者。整体逻辑在于,以卖硬件为切口,先得到足够量的用户。在此基础上,形成配套的健康和医疗服务体系,最终打造个人健康管理平台。

三维探索:硬件+APP+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九安医疗在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iHealth之后,又相继于2012年和2013年于中国香港、法国开设了iHealth的分支机构。

在刘毅眼中,三地的最佳分工模式是由美国iHealth子公司负责产品定义,包括硬件及APP的(应用)软件开发及相关配套服务等,然后在中国利用研发速度相对快、成本相对低以及离制造工厂近的优势,做后期技术落地实现。

刘毅称,美国硅谷的iHealth子公司在承担产品定义重任的同时,还负责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美洲国家和地区的经营。之所以想到在硅谷办公司,“意欲在当地的氛围熏陶之下,真正产生创造力。”目前iHealth美国团队约有20多人,其中只派去了1名中国人。法国公司负责整个欧洲市场的相关事宜,中国香港公司负责亚太市场。

刘毅认为,移动互联网所改造的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有一个“乔布斯”的诞生。具体到移动医疗领域,目前以iHealth产品单点撬动市场的最大瓶颈在于:“怎么能够定义出符合消费者即用户需求的产品?”

“并不是说把你的产品与iPhone连上了,就能成功。连上之后,到底能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体验和价值?能让用户认可并持续使用?这是目前移动医疗行业内谁都没有做到的事情,还处在摸索过程中。”刘毅表示。

因此,对于“硬件+APP+云”的转型理念,刘毅坦言,目前尚处在积累用户的阶段,基本围绕血压和血糖两个方向为核心做APP,未来还希望硬件越来越“沉默”和后移,APP的用户体验不断提升和前置。

刘毅强调,打开移动医疗大门的第一步是把硬件和移动互联网相连,由此想到把传统产品智能化,添加数据存储、查询与分享等功能。但是,功能上的叠加变化无法真正开启市场。

为了探索硬件本身的附加值,6月25日,iHealth智能腕表成为首款与微信连接的可穿戴智能硬件。8月9日,九安医疗发公告称,iHealth云血压计BP5也将登上微信平台。

对于和微信合作的理由,刘毅称,是看中了微信强大的社交关系,让硬件具备社交能力或是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之一。以APP为发展核心与靠微信等社交平台连接硬件这两种方式都在尝试过程中,后期“哪个做得好,能让用户喜欢用,就以哪个为主。”

对于APP开发平台的选择,刘毅认为,iHealth在iOS和Android两大操作平台均有布局。随着Android系统用户占有量的扩大,下一步再推出新品时,两系统会同步提供服务。

和手机不同,医疗器械存在认证门槛和时间成本问题。刘毅介绍,九安医疗在传统医疗器械行业做了近20年,对相关的医疗器械认证标准都较熟悉,花费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可获得一款产品的认证。如果是其他创业型公司,由于不了解相关程序,通过认证可能要耗时2~3年。

将推进“B2B2C”模式

目前,iHealth系列主要的销售市场是美国和欧洲,在中国还没有真正开始销售,因为发达市场成熟度相比中国市场要早3~4年的时间。对此,刘毅认为,尽管理想状态是在美国摸索出商业模式后向全球复制推广,现实情况却是实时变化的,今后或会考虑在世界各地尝试不同的推广方式。

对于中国市场,刘毅认定突破口将是线上渠道。理由是,现有的智能硬件产品并未面向大众普及,在线上可能更容易找到对“早期产品”感兴趣的群体。反观线下渠道,寻找目标用户的难度和成本都更大。

记者获悉,iHealth系列产品的销售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目前以B2C为主,通过苹果和百思买等商业零售渠道卖产品;第二种为B2B2C,也是未来九安医疗想大力推进的模式,即跟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和大企业等合作,通过这些渠道把产品卖向用户。

刘毅这样描绘B2B2C模式:首先以硬件做入口,在获得收入的同时获取用户,并给予帮助卖出硬件的第三方一定比例的分成;其次,在积累足量的用户之后,引入第三方扩充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参与服务费分成。他举例道,今年5月,iHealth公司宣布与Intel和GE的合资医疗公司CareInnovations展开合作,iHealth会帮助收集美国65岁以上老人的相关健康数据,并将之提供给保险公司用作商业用途。

对于如此重视B2B2C模式的原因,刘毅强调,该模式能够帮助上述第三方企业和机构更简单地获取连续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第三方而言,在某些场合下的应用是其必需品。这样也将打通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的“最后一公里”。

徐志鹏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伴随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与向用户收费相比,向机构和企业收费会是相对成熟的商业方向。因为积累用户量和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一旦开始向用户收费,产品竞争力会下降得非常快。如果是面向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等企业收费,本质上是帮其降低成本、多方互赢。

不过,徐志鹏也提醒道,B2B2C的模式可拓宽盈利渠道、整合业界资源,但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看似是一条线”,实际上需要很多从业者参与。具体到九安医疗的转型案例,他认为,该公司做了多年的医疗器械生意,兼备硬件技术和医疗资源优势。因此,与纯做移动医疗的厂商相比,九安医疗凭借技术优势更能吸引到苹果等平台的巨头合作。但在大数据层面,作为医疗器械生厂商的九安医疗,与谷歌、苹果和百度等科技公司相比,处于弱势。

此外,徐志鹏认为,移动互联网强调营销和服务,在向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上,九安医疗或还需集成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优势服务商,未来有可能会在细分领域以并购或战略合作的方式提升综合实力。

直面互联网企业挑战

瞄准移动医疗这片“金矿”的上市公司并非九安医疗一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宝莱特、三诺生物等公司均有意分一杯羹。

宝莱特是一家专注于医疗监护设备和血液透析设备的厂商。在2013年年报中,宝莱特表示,在移动医疗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意加大研发和营销方面的投入,希望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并且“公司2014年将在立足于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基础上,将专业医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产品方向将围绕智慧家庭保健医疗和可穿戴医疗设备。”

今年3月24日,宝莱特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5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微康科技,该公司将专注于智慧家庭保健医疗和可穿戴医疗产品。7月23日,微康科技其首款可穿戴硬件——“育儿宝”,该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对婴幼儿的连续体温监测。

除此之外,2013年9月,主营血糖监测业务的三诺生物以120万元增资糖护科技,获得后者8%的股权。三诺生物表示,此举“有利于公司血糖监测产品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实现公司基于移动物联网平台的糖尿病预防、监测、诊断等数字化管理服务领域及相关云端数据建设等领域业务的开拓。”

对整个移动医疗行业的竞争现状,在刘毅看来,现阶段国内移动医疗领域并没有诞生杀手级应用,入局者的胜负尚难预料。一旦出现了杀手级产品,会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把目光再放远一些,当形成个人健康大数据体系后,还有可能对医疗行业产生颠覆性变化,甚至由现在的“B2C”向“C2B”模式演变。

当谈及与医院的数据对接、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壁垒时,刘毅的态度却比较乐观。他认为,移动医疗在初期肯定会有不被认可乃至被排斥的情况,也一定会有率先接受并尝试合作的医院。如果先行者能获得良好的效益并被复制,就有可能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变革。

面对移动医疗这一超级蓝海,先进入的企业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生态圈。徐志鹏分析称,企业这样做,均是想提前“占位”,以便在未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但这样的布局隐藏的风险也很多。最明显的是,IT巨头也在争抢先机,在此背景下,九安医疗这类医疗器械背景的厂商,其在移动医疗的高额投入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相应的高回报;另外,大力向移动医疗产业转型之下,九安医疗们放在传统医疗器械业务上的精力多少会被分散,也要警惕这部分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伺机侵占。

“要未来”还是“保当下”?

2011年,九安医疗开始向市场推出iHealth产品。和所有介入新业务的公司一样,九安医疗也承受着开支增加、但效益还未显现而带来的业绩压力。

2011年,九安医疗营业收入3.54亿元,同比增长18.56%,净利润2080万元,同比下降12.27%;2012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0.55%,但净利润骤降66.44%;2013年营业收入继续增长14.45%,净利润则亏损834万元。增收不增利的不利境况愈发严峻。对此刘毅坦言,iHealth系列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费用的逐年增加是导致上述情况的主因。

智慧医疗盈利模式范文第4篇

日前,中国移动浙江分公司推出基于4G网络的远程医疗系统以及一站式的物联管理平台等相关应用,为全面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开创了新的局面。其实早在2010年,浙江移动就曾在全国首次推出12580医院预约诊疗平台,引起广泛关注。 “借助互联网推进智慧医疗时机己成熟,并且要利用好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着力推动就医模式创新升级。”全国人大代表郑杰在全国两会上表示。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移动医疗等新型的就医模式正在成为新宠,并陆续在全国多地推广应用。

移动医疗速度与效率同行

随着4G网络、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智慧医疗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

2013年,浙江移动通过4G网络为医院搭建了远程医疗系统,实现了医生的远程会诊;又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搭建了120院前急救信息化平台,极大地提高了急救效率。

以首次第一时间获得救治的心肌梗死病例者为例。当时,安装了4G移动终端的试点救护车一到现场,见到的是一位呼吸困难的老年病人,急救医生初步预诊为心肌梗死,马上抬患者进车。上车之后,急救医生接通各种仪器,在一个平板电脑上输入患者身份证号,迅速调出他的电子健康档案,血犁、既往病史、过敏药物等一目了然;与此同时,救护车监护仪上所有生命体征信息也通过蓝牙同步到电脑上。为了进一步研判病情,急救医生立即与目的地医院、120指挥中心进行视频会诊,各方在清晰看到患者并共享监护数据的情况下,诊断出患者确为心梗,甚至将心梗的位置准确定位。当患者一到达医院,立马被推进了手术室,及时地抢救了过来。目前,中国移动还在进一步大力推进4G网络建设。从技术角度来说,4G的平均网速可达到80兆/秒左右,这将为提升各类医疗服务和应用的信息化水平提供有效支撑。

在武汉,早在201 3年5月,借势无线城市建设的东风,武汉移动就积极与天佑医院携手,以手机为信息化媒介,搭建起个人医护、医患互动、无线诊疗等环环相扣的智慧医疗平台,为市民健康铺就了一条医疗信息化之路。“武汉移动与天佑医院的合作将朝着华中第一家4G全覆盖医院的目标进发。”武汉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然,广州也不甘落后。日前,广州市多家三甲医院相继上线手机App软件。患者在手机上只需安装相应的医院软件后,即可在手机上完成预约挂号、排队叫号、缴费等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和看病烦等难题。除广东外,北京、上海、浙江的多家医院也已经上线了手机App应用软件。

多家商业巨头抢先布局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受青睐。而作为传统医疗和移动互联网相结合的移动医疗更是受到资本的热情追捧,甚至一些医疗门诊经营者也开始逐步把眼光瞄准这片新蓝海。一时间,各类的医疗App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长,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寻医问药也日渐成为消费者生活的新潮流。

在国外,不少大型公司也紧紧盯着这块“蛋糕”。日前,高通公司就成立了移动医疗部门“高通生命”(QualcommLife),并建立了一个技术平台,让移动医疗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对人们的用药和自我检测结果等数据进行整合,方便医生能够获得用户更加完整的健康信息。

而以色列LabStyle Innovations公司近日了一款新型手机血糖测试仪,糖尿病人可以实时监控自己的血糖水平。据该公司官网的消息称,这款名为Dario的血糖仪可以直接插入智能手机。它自带的一款软件程序,能实时记录、监控并分析使用者的血糖。为客户使用方便,该测试仪兼容苹果IOS和安卓系统。

近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以下简称GVR)对外的报告称,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的规模预计到2020年有望达到490亿美元。另据艾媒咨询的预测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

同时,据艾媒咨询的统计数据还显示,我国现阶段移动医疗APP己达2000多款。比如提供药品介绍和购药服务的“掌上药店”;满足专业人士了解专业信息和查询医学参考资料需求的“杏树林”;满足寻医问诊需求的“春雨掌上医生”;预约挂号及导医、咨询和点评服务平台,“就医160”等。

2014年1月,信息技术咨询公司的报告《中国医疗行业IT市场2014年10大预测》也指出,移动医疗系统在大型医院快速普及,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报告提及移动医生类应用系统(例如移动调取电子病历、移动诊断和会诊)。截至2013年9月,中国17. 5%的三级医院已经使用了移动医疗系统。

移动互联网的人力推动,正在改变着人们信息获取的方式,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及时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医疗、养生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加深,这种需求也将呈上升趋势。可以说,移动医疗正成为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热点,吸引了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被视为是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蓝海。

移动医疗应用落地成关键

尽管手机看病给用户带来了便利,但是依然存在不少的发展阻力和挑战。

首先,缺乏行业的监管。从实际发展来看,现阶段移动医疗领域的监管仍然可以用“空白”二字概括。比如移动医疗资格的认证与服务,如果通过移动医疗APP诊断,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将非常棘手,且相关法律文件也并无参考案例。

其次,当前用户的认知度偏低。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日前仅有8. 6%的用户了解移动医疗,而用户完全没接触过且不清楚的高达77. 1%。有业内人士则认为,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大众对医疗健康的积极关注,移动医疗得到了一定成长,但当前仍需要很多医疗机构和政府对移动应用、云计算等概念作进一步的引导和教育。

当前我国移动医疗APP的产品尽管已达2000余种,但绝大部分的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度并不高,且在较为缺乏具有医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情况下,直接导致了该类产品的研发受限。

智慧医疗盈利模式范文第5篇

我国互联网医疗面临的问题

目前互联网医疗面临信息不能共享、国家监管政策缺失、费用报销不能与医保接口、数据挖掘困难、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尚处在摸索阶段。

信息不能共享,标准不统一。“互联网+医疗”很难推进的原因之一,在于医疗的互联网都是一个个的“孤岛”,每个医院都是一座“孤岛”,甚至一个医院里面很多软件都不能共享。“信息孤岛”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体制问题,是医疗服务体系碎片化的反映,因为不同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互相之间都是竞争对手,他们是不会主动积极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的。公立的大型医疗机构如果不放开他们的核心系统HIS系统(即医院信息系统),医疗真的很难移动,互联网没有这样的数据,很难真正地改变整个流程。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缺乏顶层设计,加之国内医院体系庞大,当互联网医疗产品进入医院时,都要重新做系统接口,导致医疗IT产品复制成本和交付成本极高,这也同时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国家监管政策缺失。从政策层面出发,移动医疗行业如何监管?出现医疗事故由谁来负责?目前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国内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医疗是相对敏感且专业化程度高的领域。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控制较严格,当相关厂商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积累成规模时,一定会面临如何与相关法规相适应的困境。对于涉及医疗管理的智能硬件产品,如果得不到相关权威机构的认证,会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此外,如果能从国家层面认可移动医疗对于慢性病治疗,以及给医院层面带来的益处,移动医疗发展得当的话,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同时,甚至能帮助国家缩减医保支出、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因此,不仅政府应考虑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行业发展,大型医疗机构也可协助引导、推进这一产业。

现有远程医疗政策妨碍医生投身新型医疗服务模式。2014年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指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这一文件明确禁止医生自主进行远程医疗,将医生从事远程医疗的权限收归其所服务的机构。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医生和患者越来越多地能够越过医疗机构实体进行直接联系。这种实质上的个人行动和名义上医生从属于医疗机构的关系将产生越来越深的矛盾。尽管已经有相当多的优秀医生开始主动地进入新兴的医疗服务市场。但在现有人事制度下,他们作为公立医院职工,通过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获取的收入并不被现有体制承认,甚至违背现行法律和行政规定。这极大影响了优质医疗资源向这一领域流动的积极性,使得相当多的医生对新兴领域望而却步,妨碍了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的发展。

医疗费用报销问题。中国建设了全球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将近99%都已经被基本医疗覆盖到,在这样的体系下,人们都习惯医保支付。国内多个城市已在实施“智慧城市”战略,医保卡与交通卡、老年证及银行卡综合在了一起。企业在设计医疗支付时,如何与医保对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医疗大数据如何挖掘仍待研究。传统的临床科研数据,分对照组和试验组,但是真实的医疗大数据搜集起来没有如此理想的状况,真实的病人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怎么利用现有的数据来开展大数据服务于临床研究,是个问题。传统的医疗数据是以临床为中心的业务数据,现在结合互联网、健康物联网,以及气象环境、基因等数据,这些数据来源多元化怎样进行规范化处理,还有如何挖掘出非结构化数据的价值,也是难题。健康大数据要发挥作用,实际上需要做知识库的建设,但是现在的知识库都是基于现有的教科书、药品使用说明以及一些临床手册,都比较简单,今后要把医生的真实的看病经验也输入进来,才能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大数据挖掘。

相关智能硬件采集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现有的移动医疗服务和功能可满足用户的问诊需求,但通过监测数据进行行为干预,进而预防疾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一旦数据出现较大误差,给用户造成压力的同时,产品本身的推广也会受阻。此外,由于相关厂商多停留在借助不同的产品功能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阶段,用户粘性难有较大提升。

医药物流速度较慢。今天的中国药店跟便利店一样在全国多如牛毛,覆盖半径不足3公里。碰上急症就直接去医院了。而网购药品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患者拿到药品的时间短于传统的取药时间。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的仓储、配送都有严格的规定,目前参与医药物流的企业数量不多,目前的物流速度还没办法满足用户的急需用药需求,特别是跨城市的物流配送速度。

业内普遍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尽管互联网医疗行业异常热闹,但业内普遍没有找到适合自家的清晰的盈利模式。目前尚未有哪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始盈利,产业相关数据也不乐观。很多公司通过交叉合作探索向患者收费模式,试水市场反应,比如从患者需求切入,如提供挂号、问诊等服务,将其转化为购药行为,但无论是通过挂号、问诊还是健康管理,患者需求的转化率都极低,究其原因是用户粘性不高,大部分购药行为能通过医疗机构、实体药店等渠道完成,因此没能实现购药行为的电商化。同时,由于各合作企业间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也不愿意提供十分详细的患者记录和数据分析,导致合作以失败告终居多。目前独立运行的医药电商也无一家盈利,因为网上销售的多为单价低、毛利不高的非处方药,这也决定了该行业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几无可能。

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企业、医疗机构、用户等各方的努力,在整个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认为国家应加速出台相关监管政策、标准和相关配套改革,企业也应抓住大好时机,学习同行先进经验,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制定相关发展策略。

1.行业发展建议

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统筹和推动全国互联网医疗信息标准化工作,加快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构建医疗信息大数据平台;二是规范互联网医疗硬件和软件产品,加快实现设备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快出台互联网行业准入标准,规范行业准入条件,防止低水平重复开发。

改革医疗保险体制。医保经办部门应该通过尽快引入医保医师制度助推医生自由执业,使得医生不必再依靠公立医疗机构身份获取医保资格,引导优秀医生分流到社区、民营医疗机构乃至线上机构,利用包括互联网医疗在内的新型医疗服务组织的竞争和分流能力,形成充分竞争、分工诊疗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

加强行业监管。我们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加强行业监管:一是明确行业监管机构,加强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监管;二是出台相关细则,明确对互联网医疗主体资格审查备案、知识产权保护、纠纷处理、消费者维权等问题的解决办法;三是加强互联网医疗的信息安全管理,确保医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加强卫生、工信、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协作,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医疗健康服务与互联网的有效对接;二是推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培育壮大互联网医疗品牌;三是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切实将国家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医药物流。要大力发展医药物流,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完善医药物流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传统医药企业转型;二是做好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三是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抑制地方保护主义;四是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五是提升医药监管能力,严格医药市场监管。

2.企业发展策略建议

明确市场定位。移动医疗服务要找准利基市场。个人消费市场方面,一定是在细分用户群体上才会有发展空间。比如说孤寡老人、亚健康人群。可穿戴设备更要找准细分市场,医疗和健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做大而全的产品没有什么前景。

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切入点。互联网的特征为海量、高频、低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低成本、可标准化复制。而医疗的特征为相对低频、个性化、属地化、支付方与决策者不对等、易受政策影响。所以,医疗的特征决定了其将是一种用户数相对少、ARPU值相对高的生意,很难出现全国性的龙头。医疗行业是产业链条过于复杂的慢行业,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可通过三个方面切入移动互联网:一是通过提供便捷的导诊分诊,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各级医院医生的效率;二是构建透明的生态系统,降低体系内的信息不对称;三是在慢病领域提高用户黏性与数据的连续性。

加强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医院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效率太低。而解决此问题,可以从两条线出发:一是在云端,在互联网上为患者提供服务,让其在院外享受更方便的服务;二是为医院服务,合理分配和应用医疗服务。资源不均衡、信息不对称是催生互联网医疗商机的核心。企业应该重点把握数据的应用,并具有跨领域的思考能力,更多地将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能力与相应领域的专业经验相结合,是未来大数据应用的趋势。

加强网站宣传。针对用户关注度不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可采用多种推广方式进行网站宣传:一是SEO推广,二是利用各种方式发邮件或者信息给目标用户群体,三是两个或多个网站之间采用一些栏目互相推荐彼此网站的合作方式;四是利用专家营销,如请专家来坐诊或在医院网站里给专家增添博客等;五是利用百度知道、SOSO问答、地方性人气旺的论坛等方式来进行品牌宣传,或在新闻网站上发软文广告。同时,还应该经常举办线下活动,以此来弥补线上不足,如逢年过年推出一些优惠活动、大型义诊、发传单或者专家做客讲课等活动,并邀请媒体进行相关报道。

远程诊断、近处治疗相结合。有实力的医药厂商完全可以整合社会化的医院资源、医生资源,用户可以远程咨询用药,线下由被整合的医院医生进行治疗指导,同时可以推进医生P2P、移动用纸O2P等新商业模式创新,给予患者全方位用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