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口老龄化现状研究

人口老龄化现状研究

人口老龄化现状研究

人口老龄化现状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一、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这个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开封市常住人口有4676159人,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387239人,占总人口的8.28%,同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5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08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人口老龄化给开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此外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存在养老需求与资源不协调、养老机构服务单一等问题。但同时,大量老龄人口也给开封市的养老服务业带了来广阔的市场。对于开封市来说,养老服务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探索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新途径。

二、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开封市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由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可知,2014年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百分比为9.4%。而开封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百分比为10.2%。开封市的老龄化水平在河南省18个城市中占第七位,且高于全省水平,老龄化现状较为严重。

图2-1 2014年河南省各地区老年抚养系数对比图①

图2-1显示的是2014年河南省各地老年抚养系数。可以看出开封市的老年抚养系数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每单位劳动力要负担的养老压力较重。

2.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

截止到2014年,开封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21张,要达到国务院规定的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5张至40张的要求,则需要近2万张床位②。因此,开封市的养老需求缺口极大。不同消费水平,各种服务类型的养老机构的进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截至2015年底,开封市市共有养老机构151家,其中公办75家,拥有床位7935张,入住人数5658人;社会办养老机构76家,拥有床位9106张。③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开封市的养老机构公立与民办共同发展,良性竞争,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较高,并且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而且开封市积极进行了居家社区式养老模式的探索。养老服务业在朝着社会化、社区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政府规划

开封市民政部门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修订出台了《开封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等。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开封市提出了到2020年,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5张以上,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目标。开封市提倡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重视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政府规划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引导养老模式的居家社区化发展。

而在《开封“文化+健康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开封市将养老服务业的规划与文化底蕴相联系,提出打造趣味乐居城市、尊老孝老城市等。充分依托开封市的历史文化,利用信息技术和智慧城市理念发展开封独特的“文化养老”模式。这是开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又一个新的方向与规划。

三、开封市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前景

1.开封发展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优势

(1)开封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高

图3-1显示的是2009年-2014年开封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以看到,在2010年以后,开封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高于河南省水平。不难看出,开封市老龄化水平较高,因此对养老服务业的需求必然较大。

(2)开封市良好的区位优势条件

首先,开封市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地处平原气候适宜,环境优美,公共设施完善,适宜居住。

其次,开封是八朝古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老龄人口的人文环境。

最后,开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如图3-2所显示的开封及周边代表城市郑州和新乡在2010-2014年65岁以上人口数,可以看到在郑州的65岁以上人口不断增加,而且比开封老龄人口多。随着郑汴一体化的发展,开封与郑州的联系日渐加强,可以吸引大量郑州老龄人口在开封养老。

(3)政策优势

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业。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开封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给开封市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开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劣势

(1)开封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图3-3反映的是2013-2014年河南省各市人均GDP,可以看出在河南省的18个地级市中,开封市的人均GDP排13位,甚至低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开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开封市老龄人口在养老方面的意愿支出额会较低,从而阻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开封市养老服务业规模良莠不齐

截至2015年底,开封市共有养老机构151家。⑦而截止到2014年底,河南省城市养老服务机构有551家。⑧可以看出开封市的养老机构数量较多。但据实地调查,开封市的机构规模呈现出两极分化,床位在100以下的占多数,规模差距较大,且发展水平良莠不齐。

3.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亲属抚养的家庭养老模式,但是由于早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即“421”的家庭结构。这一结构使家庭养老愈加困难,老人的养老成为难题。而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模式给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模式既能满足由人口老龄化催生出的巨大市场,又能使养老服务业良好发展。因此推行养老服务业的社区化与社会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因此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可以顺应这一趋势,推行社区化与社会化,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其要结合地产、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等多行业,实现跨行业整合。全面建立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⑨。开封市在发展这一“中国式养老”时,要注重居家、社区、机构的相互补充;同时要实施好医养结合工程;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四、促进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养老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政府的大力号召和支持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养老服务业有着很强的地区性,因此要不断探索符合开封市习惯和特色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养老机构基础设施较差,因此要完善基础设施。二是,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普及,做到持证上岗,给老年人满意的服务。三是,大多数养老机构不能给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因此,要关注老年人内心的诉求,满足他们的身心需求。伴随着新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方式的兴起,养老服务业要想占据一定的位置,必须改进自己经营方式中的不足,积极发展和推广居家社区式养老模式。

政府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需充分意识到到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性。我们对政府提出以下建议:

1.养老服务业关系着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政府要认识到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产业的必要性以及在养老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2.同时政府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便规范逐步兴起的社区居家养老等养老模式。

3.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减少开封居民的负担。政府可以通过医疗补助制度和医疗保险等方式来对养老机构的具体服务给予资金补助,扶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4.除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养老服务业更好的发展,例如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兴建。加强对养老机构卫生环境方面的检查管理,改善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良莠不齐的局面。

5.开封应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开封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文化养老”,丰富老龄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形成自己在养老服务业方面的特色。

注释:

①《河南统计年鉴2014》.

②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政务信息,2014.

③开封网.2016.

④《河南统计年鉴2009-2014》.

⑤《河南统计年鉴2010-2014》.

⑥《河南统计年鉴2013-2014》.

⑦开封网.2016.

⑧《河南统计年鉴2015》.

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参考文献:

[1]张凌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析[J].学理论,2011(06).

[2]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6).

人口老龄化现状研究范文第2篇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老年女性养老问题研究 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金缺口问题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机制的创新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型养老模式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借鉴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农地流转问题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伊恩 G 库克,杰森 L 鲍威尔.老龄化城市社会:言论与政策[M].鲁哲,唐磊,海外学者视野中的中国城市化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47-266.

[8]杨青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人口老龄化现状研究范文第3篇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 2050 年, 全球老龄人口将增加到近 2 0 亿, 而60 岁以上的人口也将超过15 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而我国在1999年的时候,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2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且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比较多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一、关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探讨

目前,大部分学者通过分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以来,老龄化发展加速,且进程很快。如刘思敏(2011)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西方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三十多年的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徐文杰(2011)则进一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决定了老年人口分布的状况,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也相对比较严重。

二、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研究

1、“未富先老”。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具有“未富先老”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未富先老”是邬沧萍教授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总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又由于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GDP还不到世界的1%,中国人口庞大,并且又迎来加速老龄化阶段,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2006);田雪原(2010)则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未富先老”的特点始终伴随着我们,制定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政策等,必须考虑到这样的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冯慧阳(2011)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认为“未富先老”的特点是更加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刘士杰和原新(2011)则把“未富先老”认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未备先老”。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备先老”的特点。如李建民,杜鹏等学者(2006)则认为“未富先老”并不是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当前的老龄人口问题也是和“未富先老”无关的,并指出老龄化挑战的真正含义是“未备先老”。而穆光宗等(2011)则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外,还具有“未备先老”,“孤独终老”的特点。

3、区域发展不平衡。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如王志宝,李国平等(2013)通过分析了近20年的人口面板数据,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且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性比较高,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4、其他特点。其他学者则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人口老龄化的其他特点。如钱凯(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外,还具有老龄人口总量“多”,老龄人口的增速“快”的特点。史佳颖等认为(2013)人口老龄化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少子老龄化,因此中国的老龄化还具有典型的少子化特征。

三、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1世纪共分为三个阶段。如徐文杰(2011)认为,2001—2020为快速老龄化阶段,2021—2050为加速老龄化阶段,2051—2100为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穆光宗(2011)则指出,人口老龄化将伴随着21世纪的始终,而且2030—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时期。

而有的学者则从其他角度提出了我国未来的老龄化趋势研究。如贾云竹等(2012)是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女性化的趋势研究出发,认为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女性各个年龄段死亡风险的进一步降低,未来我国老年人中的女性化程度将会逐渐深化。

四、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两个方面的作用结果:一方面是生育率降低,另一方面是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如孙一(2010)认为人均寿命的延长,出生率下降是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学者对这两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看法确不尽相同。如吴红乔(2010)认为少子化是我国发生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而我国少子化的直接形成原因是由于生育率的降低;何建宁(2010)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和回归分析之后,认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而人口密度又是影响生育率的根本原因。

有些学者则从其他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如原新等(2009)采用假设模拟的方法再现了1982-2007年人口发展进程,考察了相关人口学变量: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惯性作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这三个变量中,人口惯性作用的贡献率为最大,为56. 06%;马骁骁(2010)则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在造成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原因中,经济水平和生育政策是两个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并认为即使中国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的促进作用仍要大于政策因素,但与国际相比,经济因素起到的作用仍相对较小。

五、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

(一)经济层面。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消费、储蓄投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等经济领域带来一定的影响。

1、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李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比例,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的供给和需求,最终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运行。何奇等(2012)认为人口老龄化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从积极因素转向消极因素,因此中国应当逐渐降低财政支出的规模,可将更多的财政资金分配到我国的公共教育领域。

2、关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中,有关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的研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王金营等(2006)通过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分析,将人口年龄结构引入了标准消费人的消费函数中,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均有影响,并且发现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会使人均收入提高所带来的消费水平增加速度减小,老龄化也会降低未来消费水平和比率;王森(2010)在将人口的年龄结构引入消费函数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的数据进一步解决了消费函数可能存在的伪回归问题,使模型对现实的解释方面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于潇等(2012)利用包含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并实证分析和讨论了中国的消费函数,对人口老龄化和消费之间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3、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学者们对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的观点不尽相同。大部分学者认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对提高会导致国民储蓄率的降低。如杜本峰(2007)认为人口老龄化会使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从而加大了资本积累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进而导致经济发展出现系列波动;刘永平和陆铭(2008)则以中国家庭中的父母自利性假设为出发点,得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使储蓄率下降的结论;而李中秋,王朝明(2013)同样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有负效应,且由于未富先老,城乡倒置的老龄化状况,使得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方面更加复杂。

有些学者不完全认同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负效应或者程度。如唐东波(2007)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的模型,揭示了人口老龄化一般会使得居民的最优储蓄增加的结论;王森(2011)则基于VAR模型的方法,使用了1979-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虽然对居民储蓄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大,贡献率仅占1%左右,而居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反而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比较大;毛毅(2012)则区分了当期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他是运用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当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为负的,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并没有显著影响;黄润龙(2012)认为多种经济社会因素影响了居民储蓄水平,而人口老龄化是是通过社会经济变量来间接影响储蓄水平,而且认为,老年人因为消费减少及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因素,会导致储蓄随着老龄化而增加;朱礼华,赵志勇(2013)运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和日本的有关方面数据,针对老龄化的储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储蓄效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并且中国近20年来的经验数据也表明,老年人口比率的上升提高了国民储蓄率,但是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展现出类似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储蓄效应,即人口老龄化将降低国民储蓄率。

4、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短缺,降低劳动生产率。但有的学者认为,针对我国具体的情况,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的阶段,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如祁峰(2010)认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生育年龄的人口多,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国家政府方面应该积极防范。并从老年人口与青年人口的状况对比,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5、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如彭秀建(2006)运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的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物质资本的低增长来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陆铭(2008)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将随着老龄化增强而下降,但如果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将会大大地减缓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齐传均(2010)则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下降、人口老龄化不利于资本形成、人口老龄化将削弱全要素生产力,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方面的不利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6、其他方面的影响。吴帆、李建民(2010)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代际关系影响角度,认为人口老龄化加深了社会代际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劳动力市场方面、社会公共资源分配方面、社会养老保障和待机利益关系格局等具体的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刘辉煌等(2012)利用因素分解和动态面板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近年来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并且人口老龄化和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二)社会层面。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同样也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田雪原(2007)认为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用于养老金及医疗支出的数额和比例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政府预算中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业支出则紧缩,必然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童玉芬等(2008)针对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就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做了定量关系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并预测了北京市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变动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林森,张军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对医疗保险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参保人员的结构老化,二是医保“隐形债务”的增加,三是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并参照了国外医疗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其他影响:包玉香(2012)从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角度出发,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引入了该模型中,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具有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等一系列结论。陈卫民,张鹏(2013)从人口年龄结构如何影响通货膨胀的角度出发,将人口结构引入一个生产者最优化模型当中,并经过实证研究,认为当老龄化程度较高时,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会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六、评述和建议

1、国内学者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以及老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有的学者提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着严重的区域间的不平衡,但是他们在分析这种不平衡的时候,并没有讨论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动)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2、有关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是大量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定量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定性分析的研究相比国外而言,还不是特别充足。

人口老龄化现状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龄老年人 生活质量 民族差异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高龄化趋势在我国严峻。人口学理论界在对老年人进行研究时,通常将80岁及以上的称为高龄老人。目前我国高龄老人已超过1900万。宁夏为少数民族聚居区,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6.6万。研究表明农村高龄老人QOL较差,本文从人口学和社会学角度调查分析农村少数民族地区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差异,为民族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提供参考。

一、对象

1.课题组于2016年7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宁夏农村地区三市六个民族乡镇60岁以上的老人560例入户问卷调查,其中高龄老人回族207例,汉族153例。老年人的资料来源为社区、村委会、养老机构等建立的健康档案及人口学资料数据库。患病者需有县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纳入标准:在本地居住2年以上,年龄≥80岁;意识清楚,能配合调查员完成问卷;排除标准: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者、重症和终末疾病者。

2.研究方法。自行设计人口学资料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婚史、子女数、男孩数、经济状况、自理能力、慢性病、健康状况、是否医保等。根据中华医学学会流行组会制定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建议》⑥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调查涉及的内容有:家庭和睦、生活满意度、日常生活功能、体能状况、心理卫生状况、居住环境状况、经济状况、社会交往、健康状况、营养状况、和生活习惯11个条目。对每个条目的子条目进行赋值,据建议标准确定等级,每项评为良、中、差三个等级,分别赋值为3分、2分、1分,总分为33分,分值范围11~33分。总分达30-33分为良,22~29分为中,11-21分为差。调查前统一培训调查员,一对一入户调查。回族调查323名,收回有效问卷301份,高龄老人回族207例;汉族调查310名,高龄老人汉族为153例。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进行x2检验、t检验等,P

二、结果

1.回汉高龄老年人的人口学资料情况比较,表1显示被调查的高龄老年人在性别、文化程度、自理能力、是否加入医保方面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O.05),其他方面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回汉高龄老人QOL各领域等级评分比较。回族组QOL评分低于汉族组,除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卫生评分为“差”的比例低于汉族组外,其余各项评分为“差”的比例远高于汉族组(P

回族组绝大部分领域得分低于汉族组。汉族高龄老人在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家庭和睦、居住条件、经济状况、营养状况、社会交往、体能检查、QOL得分平均分均高于回族高龄老人(P

三、讨论

本次研究说明,宁夏农村地区回族高龄老人的QOL总体得分低于汉族老人,和其他文献研究少数民族QOL高于汉族老人的报道存在差异。回族高龄老人在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家庭和睦、居住条件、经济状况、营养状况、社会交往、体能检查、QOL得分平均分均低于汉族高龄老人。

人口老龄化现状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房价 少子老龄化 人口结构 波动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房价的涨跌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高房价目前已成为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的难题。1998~2014年间,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由1996.7元/平方米上升至6413元/平方米,16年内涨幅高达321.2%。

分析我国房价高企的背后因素,对于剖析目前房地产市场现状以及政府如何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目前大量学者从多角度研究这一问题,主要可综括为以下几种观点:一、政策性层面:(1)城市化推进论,如任木荣、刘波(2009)认为,基于政府大刀阔斧式促发展的中国城市化导致了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通过增加住房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房价;(2)土地财政论,如许小年(2011)认为,基于提高财政收入的政府“招、拍、挂”的土地流转制度导致的高地价是房价快速上涨的决定性因素。二、货币流动性层面:(1)泡沫投机论,如陈国进(2013)等认为当前的高房价是肆意投机和房屋升值预期造成的经济泡沫;(2)国际金融论,刘莉亚(2008)等认为中国的高房价是由于人民币升值造成的热钱涌入所致;

然而,以上研究对我国房价持续上涨的解释力度并不足。如土地财政论,基于政府的垄断供地行为衍生的土地流转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价的上扬,但在2002年以来的我国房价持续迅速攀升期间,政府垄断供地制度并未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因此,用一种不变的变量解释迅速变化的变量,并不具备说服力。

伴随着城市房价高企的发展,我国人口结构悄然发生巨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4年末,我国0~14岁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6.5%,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0.1%,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因此可判定当前我国社会已面临“老龄化加速与严重少子化?”的人口现状。而据研究发现,少子老龄化的发展与我国房价波动竟呈现高吻合度。基于此,人口少子老龄化可能是推动我国房价持续上涨的重要动力。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老龄化“悲观论”

老龄化“悲观论”认为老龄化可能会导致房价下降,甚至面临奔溃边缘。Mankiw和Weil(1989),基于资产供给-需求的动态模型(M-W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冲击及其程度,其模型构建的理论前提是以消费-投资为核心的生命周期理论,其认为个人收入随生命周期变化而变化,具体表现为:老年期的储蓄率必将低于中青年期。因此,人口老龄化会减少一国居民包含住房在内的资产总需求,从而造成房价下跌。Modiglianni(1966)认为,为了实现生命周期内总效用最大化,经济人主体会在收入与所持财富的预算约束线下,通过平滑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和储蓄从而进行最优化选择。具体表现为个体的消费-储蓄行为伴随生命周期而改变:中年阶段的储蓄大于消费,会选择储蓄或投资;青年、老年阶段的消费大于储蓄,会选择借贷或出售资产。同时,与生命周期理论相关的含义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房地产等固定资产的价格。当中年人口比重上升时,存在对住房等固定资产的超额需求,导致房屋等资产价格上升;当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即老龄化程度加深时,存在对房屋等固定资产的超额供给,直接造成房价下跌,导致房市奔溃。Bergantino(1998)采用美国消费者财富的调查数据论证了生命周期理论的准确性。结论表明,人口结构指标对房产的动态均衡行为具有显著性影响。

(二)老龄化“乐观论”

老龄化“乐观论”认为经济体制自身的调控作用可以熨平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冲击效应。Brooks(2002)考虑了禀赋结构对老龄化及房价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他将人的财富禀赋细化为两种:人力资本等不可交易资产与房地产等可交易资产。在考虑了人力资本伴随年龄递增而不断衰减的现象,为了减少人力资本必然的风险暴露,人们往往会理性地调整资产组合结构,将股票等高风险资产转换为风险系数较低的房地产资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老龄化对房价的负向冲击。Walker和Lefort(2002)选取了秘鲁等新兴国家为样本,将养老金私有化改革对人口老龄化与资产价格关系的影响纳入研究范围,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养老金私有化改革会通过降低资本成本,从而减小资产价格的波动。

二、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1998年伊始我国才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加之我国少子化和老龄化等人口结构的转变现象出现较晚,国内讨论少子老龄化对我国房价冲击的文献相对较少。

史青青(2010)基于建立的代际交叠局部均衡模型,证明了在完全理性的市场中房地产投资收益率与城市化水平负相关,而与人口增长率无关。邹瑾(2014)深入剖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并将区域差异纳入研究范围,但其未考虑人口少子化和家庭结构微型化对房价的影响。陈国进(2013)等分析了中国人口抚养比与房价关联性,揭示了各人口抚养比与房价正相关,但其研究未基于我国人口少子老龄化的现状、所构建模型未设置控制变量及未考虑区域差异。高见(2010)选取人口抚养比作为重要变量,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冲击作用,但其研究结果表明各抚养比与房价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与国外有关文献结论相悖。刘学良(2011)剖析了人口结构因子对房价的影响及贡献度,并认为我国政府亟须警惕人口高峰过后引致的可能性住房需求萎缩和房市萧条。

三、文献述评及研究方向

综上可知,目前国内外的文献仅聚焦于人口老龄化与房产价格的关系,其观点基本可囊括为人口老龄化通过消费―储蓄及投资的生命周期变化对房价产生冲击,但因其理论模型大多建立在抽象假设的基础上,加之无法穷尽所有影响房价的因素,故导致关于老龄化对于房价的影响程度争议不断。更重要的,基于我国少子老龄化社会背景考察人口子结构变化与房价波动的研究少之又少。

因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对人口子机构与住房价格的关系予以实证并加以完善。一是基于我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演变的实际,选取相对应的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两个重要人口结构因子作为重要解释变量,探究少子化、老龄化对房价的动态影响。二是探究当期人口子结构各解释变量对房价变动的贡献度。三是将区域差异纳入研究范围,深入剖析少子化与老龄化在不同区域对房价的影响差异,从而深化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房价变动趋势的认识,既能大大丰富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的理论研究,也可以为当前政府的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注:“严重少子化”的核定标准:一个社会或者地区0~14岁人口占比为15%~18%。

参考文献

[1]任木荣,刘波.房价与城市化的关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009,(2):41-49.

[2]陈国进,李威,周洁.人口结构与房价关系研究――基于代际交叠模型和我国省际面板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3(010):40-47.

[3]费方域,史青青,朱微亮.人口红利与房地产收益率的无关性[J].经济学(季刊),2010,(1):27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