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型课特点

微型课特点

微型课特点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高中生物;教学效率;提升

2010年的“微课大赛”让微课资源在教育界掀起一股研究微课的浪潮,一线教师,学者,专家将微课资源整合到各个课程中,让微课成为教学辅助资源,助教学效率的提升。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师借助微课,进行辅助教学,解决课堂中的教学难点、重点,帮助每一个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薄弱环节,进行个性化学习,提优补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协助教师,帮助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生物课堂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微课解析

2013年胡铁生老师给出了全新的微课定义: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1]。微课是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资源,可以随时、随地、按需提供学生学习帮助,它独特的“短小精悍”特点让其在教学中能游刃有余,它在课堂中与学生亲密无间的接触,让学生在学习效率上立竿见影,让教师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学术上的微课常用类型

微课的研究经历了从定义解析到实践应用再到应用效果反思的几年过程,逐渐成熟。早期就有对微课的分类进行了界定,一般来说: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微课可分为课前进行复习的类型、新课开始导入的类型、知识深度理解的类型、练习加强巩固的类型、小结拔高拓展的类型;按照课堂教学内容划分为传道型微课、授业型微课、解惑型微课;按照微课的录制方式分为摄制型微课、录屏型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综合型微课;按照微课使用对象和主要功能划分教师专业发展型的微课、学生自主学习型的微课、社会大众学习型的微课[2]。在实际教学中,各种形式的微课都是穿插在一起使用,而且缘由教师的个人使用特点或者个性喜好方面,一般的教师都是有自己固定的几种使用类型,下面就常用类型微课的应用进行阐述。

三、生物教师常用的微课类型汇总以及应用

1.生物课堂解惑型微课解惑型微课一般是针对于重难点而言,主要集中于课堂中的一两个教学难点与重点。生物教学中,知识面广,涉及面宽,要想学生能面面俱到的学习到位也是很有难度的。知识学习是反复,反复,再反复的一个循环式的过程,更何况是生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更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实践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学习,此时微课的应用就能帮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能进行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由于微课的视频资源的反复播放的特点让微课对于重难点的讲解不费吹灰之力。在课堂中一线生物教师采用的基本上都是解惑型微课帮助教师辅导学生学习。2.生物课堂实验型微课高中生物课程中应用实验型微课目的是弥补没有真实实验的遗憾与实验过后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实验内容进行巩固知识的场合。由于课时、实验室等原因,一般实验课时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而实验型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物知识是非常具有帮助理解的作用,譬如“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一课完全可以通过视频微课熟悉显微镜各个结构以及对应的功能,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了解相关的注意事项,用微课视频完美展示待观察的各种细胞如脂肪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还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观察如何制作各种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与步骤,弥补教学中没有真实实验的不足。3.生物课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型微课因材施教分层型微课在生物课堂中应用很广,应用的次数也是最多,辅助教师进行全班性的辅助教学,因材施教,实现每个人的“个性化学习”。这类类型的微课不是一种微课,一般的都是由多种微课构成,基础知识类,重难点解惑类,深度学习类的……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而定,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主要是针对本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他们的喜好情况而定,没有规定的微课内容与微课格式,是一种混合性的微课辅助学习的课堂。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掌握程度千差万别,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要统一进度,就显得无能为力。一方面既要照顾到优等生的继续深入探究知识学习,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到学困生的狠抓基础薄弱知识的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就左右为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一般生物教师就愿意借助微课实现这样的分层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设计制作适合班级学情的微课,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知识可学,有机会提高,实现因材施教。总之,微课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是明显的,也是行之有效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借助微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卓有成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将微课辅助学生学习的功能物尽所值,还要在于生物教师如何使用,在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场合使用才能发挥微课的最大作用,需要教师不断的通过实践去摸索,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5):38-44.

[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4]肖安庆,李通风.例谈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4(5):27-28.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2篇

微课程 教学设计 ADDIE 教育信息化

微课程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为实现教育变革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提供了思路。微课程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微课程成为近两年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微课程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现有的微课程资源现状来看,缺乏规范科学的教学设计是现有微课程的短板。作为“产品级”的教学设计应用层次,要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探讨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显得非常必要。ADDIE模型是教学设计者和培训开发人员的一个通用过程框架,微课程的开发有必要以ADDIE模型为指导,为微课程的教学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提供保证。

一、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1.微课程是“产品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应用指向三个层次:产品级,课堂级和系统级。教学系统设计的最初发展是从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开始的,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当作产品来进行设计。从学习资源的角度看,微课程是继文本、图片、动画、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形式;从教学功能的角度来讲,微课程能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它也属于一种教学系统,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对微课程进行科学规范的教学设计显得非常必要。

2.微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

微课程内容的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程资源开发一般要经过选题设计、教学策略设计、课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2]。而系统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是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它的整体性原则、关联性原则、优化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为提高微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保证。

3.微课程的自身特性需要教学设计

微课程的核心特征体现在“微”字上,一是内容“微”,即选取一个知识点作为主要课程信息;二是时间“微”,即微课程的时间短,虽然国内外研究者对微课程的时间长短并没有明确地规定,一个比较认可的范围就是10分钟以内。“精和透”是微课程的另外两个特征,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一个问题讲精说透,让学生听懂学会,这是微课程的基本任务。因此微课程的内容选择、有效时间控制、围绕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策略等的确定都需要有效的教学设计理论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微课程有效完成它的教学使命。

二、ADDIE模型概述

1.ADDIE模型的发展梳理

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ADDIE第一次出现在1975年,它是由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中心为美国陆军设计和开发的培训模型,主要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控制五个阶段。如今,ADDIE模型已经成为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论,在国内外的组织培训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ADDIE模型的特征描述

ADDIE模型如图1所示。其基本特征是:①模型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阶段,其中评价阶段既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又渗透于其他四个阶段当中,即每个阶段都需要形成性评价;②模型中每个阶段又包涵相应步骤,而每个步骤又有具体的操作子步骤;③该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既要求系统性和整体性,但结合不同的应用环境又具有灵活性和动态性,有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在具体的应用情境,起点不一定必须从分析阶段开始,第二,每个阶段的子步骤具有因地制宜特征,不同的应用情境,各子步骤可以不同。

图1 ADDIE模型

三、基于ADDIE的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文章以ADDIE模型为基础,尝试构建微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如图2所示。微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型总体上也是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该模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结构,确保在实际微课程开发过程当中的灵活性和因地制宜。下面对该模型进行详细阐述。

1.分析阶段

分析阶段包括四个方面的分析,分别是学习需求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以及资源和约束条件分析。

(1)学习需求分析

微课程制作的起点必须从学习需求分析开始,当学生的学习现状不能满足和达到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期望的时候,就会产生学习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学习需求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反应;第二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点难点一般都有比较清晰的把握,教师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来确定学生的学习需求。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微课程使用对象是学习者,微课程制作需要考虑以下两点:①微课程的观众是谁?②怎么样保证观众轻松,愉悦的听完和听懂该课程?如果以上两点都考虑到了,微课程的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最基本的保证。

微课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学习者一般特征和起点水平分析。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在这里主要包括:年龄,认知发展水平,生活经验。不同年龄的学习者,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对学习指导的数量、教师讲授语言、教学方法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针对小学生的微课程就要尽量简单,生动,如果是录屏式微课程多媒体课件要形象,生动,如果是录像式微课程,教师的动作、教态要和蔼可亲,语言也要尽量符合儿童学习的需求。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也是微课程制作需要考虑的特征,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建立在自己的原有经验基础之上。

(3)学习内容分析

根据学习需求分析的结果,即微课程要讲授的知识点,即学习内容。微课程的学习内容分析主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确定微课程内容的学习结果类型,罗伯特・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大类: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其中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态度三种学习结果类型不适合用微课程去表达,而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这两种学习结果需要较高的认知能力和较复杂的操作步骤,较适合采用微课程的形式去表达和传播;第二,确定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关系,这一点对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尤为重要,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讲清楚某个知识点,并达到相应教学目标,平衡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4)资源和约束条件分析

资源和约束条件分析主要包括:时间,人员,工具,辅助资源等。根据学习者和相关部门需求,微课程需要在什么时间完成,以便于我们确定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所需要的时间。有哪些人员参加微课程的制作和评价工作?如果只是录屏类的微课程在此环节会比较简单,但是如果微课程属于录像类的,就需要相关人员配合来完成,摄像人员,后期制作人员等。工具和辅助资源在微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根据前期分析的结果,可以确定微课程的表现形式,微课程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分3种:录屏类、PPT自动播放类、录像类,而不同的表现形式所需要的工具和辅助资源也不一样。

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确定教学顺序、设计辅助资源、选择视频制作工具五个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对于短短几分钟的微课程,一开始直接告诉学习者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罗伯特・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讲到:教师不要以为学生知道教学目标,或者让学生猜测教学目标,教师应该非常明确告知学生教学目标。在微课程的实际制作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用一两句简单明确的话阐明教学目标。

(2)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按其功能划分,可以分为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和管理策略,而在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关注组织策略和传递策略。组织策略在这里主要表现在根据所选知识点确定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关键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配合最佳的教学内容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安排教学顺序

时间短、效率高、针对性强是微课程的立命之本,在学习资源大家族中,微课程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教学顺序是微课程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罗伯特・加涅的九个教学事件理论,对微课程的教学顺序安排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九个教学事件包括: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复习旧知,讲授新知,提供指导,组织练习,提供反馈,评定行为表现和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其中以下环节在微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引起注意,告知目标,讲授新知,提供指导等。微课程作为一种微型课程,在教学顺序上最后还应该加上课程的结语部分,每一个微课程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结语,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因此微课程的教学顺序如图3所示,其中引起注意和告知目标两个环节顺序可以调换。

图3 微课程的教学顺序

(4)设计辅助资源

微课程的表现形式不同,需要的辅助资源也不同,需要的辅助资源主要有:高质量的PPT课件;根据学习内容分析,以及所采用的教学顺序,设计纸质或电子版的教学过程脚本;有些微课程还需要简单的测试题,这里的测试题形式主要包括:需要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针对知识点的辅助练习题等。

(5)选择确定视频制作工具

可以支持微课程的制作工具很多,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选择不同的视频制作工具,选择和确定视频制作工具可以参见表1。

表1 微课程制作工具参考表

3.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是微课程制作的核心阶段,主要步骤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开发课程脚本、编制测试题、开发微课程。同样,不是所有的微课程在开发阶段都需要这四个步骤。

(1)制作多媒体课件

PPT课件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课件形式,开发微课程之前制作高质量的PPT课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PPT课件也是一种“产品”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应用,它的设计和开发同样需要教学设计理论指导。里主要强调高质量的PPT课件的特征:首先课件具有美感,给人一种简单,美观,风格统一,舒适的视觉感受;第二是课件具有较好的逻辑结构,应具备基本封面页,教学目标页,内容页,结束页;第三是课件应具备适当的交互和动画部分,适当的交互和动画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演示原理过程,辅助教师更好的讲授教学内容,确保较好的教学效果。

(2)开发课程脚本

开发课程脚本是所有微课程制作的必备步骤,逻辑清晰的课程脚本是微课程顺利录制的重要保证。大多数微课程需要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在开发课程脚本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以下课程脚本结构,如表2所示。对于不需要课件辅助的微课程,比如可汗学院式微课程,强调过程的操作性知识的微课程,其课程脚本结构参考表3。

(3)编制测试题

测试题的编制不是所有微课程制作过程的必要步骤,但是,对于中小学微课程,建议微课程教学设计者在微课程中提供必要的思考题,练习题。思考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来,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教师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告诉学生答案。练习题可以在课程的最后呈现出来,这里的练习题一般要求和学生面对面的同步课堂结合起来效果更好,比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就需要此类微课程。

(4)开发微课程

经过前面一系列的分析,设计以及辅助资源的开发,所有开发微课程的条件已经具备,确保了微课程的顺利录制。在微课程的录制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根据不同学习者的特征,教师要使用恰当的语言和措辞,甚至可以是幽默的。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面对一段教学视频,如果听到的是教师冷冰冰的,没有感情和亲和力的讲述,就很难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动机。其次,对于操作性知识的讲授,语速适中,操作过程要简单明了,不要有太多琐碎的动作,比如不断转动手中的写字笔,在屏幕上不要乱晃鼠标等;录制视频的环境要安静,不要有噪音。

4.实施阶段

微课程的实施阶段在实际的教育环境当中可能有以下情境:第一是上传至微课程制作者的博客,网易云课堂或者优酷等公共服务平台上;第二是上传至学校公共的学习资源平台上;第三是上传至上一级教育管理部门的学习资源管理平台上。国内微课程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一个较大的微课程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因此前两种上传和传播形式占多数。第一种上传和传播方式的学习者不够集中,但是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学习和观看,收益的学习者范围比较广;第二种上传和传播模式学习对象集中,学习者的准入机制不够开放,学习者收益面小而窄。第三种模式是一种可以弥补上面两种问题的比较好的方式,像网易公开课,爱课程这样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让更多的学习者从微课程中受益并提高。

5.评价阶段

微课程评价的重点是形成性评价。微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是指在微课程上传至网络推广使用之前,先在一个小范围内进行试用,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评价和修改微课程。根据微课程的特点,其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自评阶段,微课程开发者本人即教师在录制完微课程之后,先进行自我评价,发现问题,修改完善;(2)专家评价阶段,专家可以包括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专家或其他相关领域专家开展评价。这个阶段很重要,根据专家的建议,再次修改微课程。(3)一对一评价阶段,选定3-8个试用对象试用微课程,教师通过学生观看课程的表情,简单访谈,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微课程。形成性评价是微课程臻于完善的过程,以使其更好的适用于学习者。

四、结语

微课程“短、小、精、透”的基本特征,以及支持不断重复观看的视频特性,不仅顺应了信息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信息模式需求,也满足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习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和课程深入融合的教育实际需求,因此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要保证微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对微课程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文章从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分析入手,从学习资源角度、微课程开发的系统性以及微课程的自身特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对微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在梳理ADDIE模型发展和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ADDIE的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型,为国内今后一个时期的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提供借鉴,通过推进微课程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快速稳步发展。

――――――――

参考文献

[1] 乌美娜.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3篇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环境应运而生。进而促使社会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而微课程可以说是“微时代”催生出来的一种产物。微课程的产生主要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特点。传统的教学录制资源的特点是录制的内大而全,且比较冗长,学生学习起来很枯燥,且很难抓住重点,甚至有些疑点和难点很难得到明确的解答。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较,微课程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1微课程的容量小,内容比较单一

1.2微课程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视频长度一般不超过10分钟,因此具有时间短的特征。

1.3可以不依赖于其他方面的知识就能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即教学的信息、目的、价值均能在微课程中体现。

1.4微课程是一种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的单元。

1.5微课程是一种独立的、具有特定播放格式的一种可传播的媒介格式,便于传播和学习。

2.探究微课程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应用

2.1微课程在体育教学应用中的形式

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形式主要分为自主在线学习型、室内教学插入型和课后锻炼巩固型三种形式。体育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因为它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体育微课程教学更加具有它的独特之处,其资源形象、具体、生动,可以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和拓展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普及。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将跳绳的四个基本动作:“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形象的表现出来,可以增加学生的认知感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而且,利用课件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将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优美的动作技术、文字形象和语言解释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更加主动的去了解体育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修养。室内教学插入型教学最典型的例子是篮球规则和裁判方法的讲解微课程,可以通过语音解说配合漫画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共同理解篮球甚至体育的奥妙之处。课后利用课件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可以更准确地、形象地掌握正确的动作,进而增加学习体育的兴趣。教授可以根据在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难点和疑点,根据具体的难点和疑点制作成视频,或者将新技术动作以慢播放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分享到微视频的平台上,进而让学生充分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和动作,进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微课程在体育教学应用中的类型

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类型主要包括:讲授型、演示型、练习型和表演型四种类型。讲授型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中微课程教学类型,其本质是利用语言的传递功能进行体育知识的教授,即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体育的动作要领、基本动作原理、练习最佳形式和锻炼手段等等。而演示型教学是讲授类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属于感知类教学的范畴。教师可以将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动作或练习方式展示给学生,进而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感知知识的精髓和动作要领。表演型教学主要分为教师的动作示范表演和学生的自我表演两种。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复习,达到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目的。表演类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对教学内容重现,不但起到教学的目的,也起到复习的目的。

2.3微课程与体育课堂教学相结合

每个学校的课程都有自己的特色,其教学的理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微课程的教学和体育课程相结合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首先,微课程的引入不能影响体育常规的教学内容和进程,即微课程是对体育常规课程重点和难点的解释和补充,不能抛下常规课程只用微课程教学。其次,要结合不同学校的课程特色,选用可以体现该校教学特色的微课程进行教学。最后,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要对象,因此要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微课程进行教学,进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微课程的选择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因为微课程范围非常广泛,质量高低参差不齐,因此在选择微课程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注意教学对象,有的微课程适用于小学生,而有的适用于大学生。二是注意教学的主题,有的微课程教学主题与内容存在偏差。三是注意课程理解准确,有的微课程注重说教、有的注重演示,这些都不适合于教学。四是注意教学的环节全面,有的教学内容非常的单一,甚至有的只有开头,没有结尾。五是注意微课程的技术效果,有的微课程的播放画面或者音效不理想,使得学生不喜欢观看,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微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因此在选择微课程上要严格把关。而如果在选择微课程上有效地避免以上五方面的问题,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完全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对微课程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反思和建议

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挑战性,因为微课程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微课程的应用促进了教师的电子备课、可用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的应用,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微课程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微课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演示动作的难题,同时,微课程的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随时学习的理想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愿望,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反思,使得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掌握。虽然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很多现实意义,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方面,微课程在体育方面的资源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第二方面,体育相关的微课程的优质资源的共享平台需要进一步扩大,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第三方面,体育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提高,因为教学与学习互动程度上可以促进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普及性和流行性不够高。如果在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这三方面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微课程的应用程度会显著提高,并且从微课程的提高的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5.结语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课 ADDIE模型 教学设计

微课的内涵

1.微课的概念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对微课定义为:“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1]。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微课是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的微型课程,它以数字媒体为主要载体,以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对某一知识点(教学环节)而展开的完整教学活动,旨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辅之传统的教学设计、案例讨论、习题测试以及教学反馈等方法扩充教学内容。

2.微课的特点

微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微”。微课时间约为8分钟,相对于传统课堂授课时间短;微课内容小而精,只要求完成对某一知识点(教学环节)的讲授;微课资源容量小,多为20MB左右,表现形式符合流媒体格式要求,可实现网络流畅播放和移动学习。第二是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微课是在学科专业知识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专项课题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2],因而主题鲜明且教学目标相对独立;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微课讲授的内容更加具体。第三是泛在学习。微课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表现形式更加接近情景教学模式的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反馈与沟通可实现即时互动,同行之间的交流更能促进教师在学科的发展要求;微课不仅适用于在校师生,同样也适用于社会学习者,可广泛运用于在职培训、社区教育等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微课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价值

首先,微课是传统课堂的发展和革新。微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丰富了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微课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学生,既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微课通过互联网进行和共享,满足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需求,发挥了自主学习平台的作用。其次,微课共享为授课教师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微课不仅可以展示教师良好的教学风貌和教学水平,更能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3];学生和其他教师借助微课可以对微课设计与制作、教学方法与效果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与反馈,在交流与反馈中教师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促进授课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的提升。第三,微课是传统课堂的补充与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性的学习,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和效果,而且实现了自由学习、情景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同步性。

高职微课教学分析

1.设计原则

结合微课特征,从高职教学实际出发,高职微课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高职教育的主体为在校学生,微课的设计和开发首先要尊重学生,以高职教育基本需求为导向,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发挥微课教学的效用。

(2)知识性原则

知识性是微课的最基本属性,是微课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微课选题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并非所有知识点都适合做成微课,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课程中适合做微课的知识点(教学环节);另外,主题鲜明是微课设计知识性原则的重要要求,以简明的方式突出核心内容。其次,实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包括引题、讲解、扩展、思考等内容。最后,微课讲授知识要有延伸性,学习的过程并非全是新知识的吸收,而是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相互融合,因而微课内容要包括相近知识点的对比、交叉知识点的区分和学科前沿介绍等。

(3)整体性原则

正如前文所述,微课是对某一知识点而进行的完整教学活动,这里的“完整”应符合教学要求和教学环境,包括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反馈评价等,附之习题练习与相关辅学资料。

(4)最优化原则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最优化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整体性、关联性、动态化、综合化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最优化不等同于理想化和最好化,而是依据教学大纲,在充分考虑学校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微课整体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

2.关键要素分析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的差异主要是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制作的教学视频不受时空环境限制,可供学生自主、便捷和个性化的学习[3]。因而,对微课教学要素的把控则是关键。

(1)科学性要素

微课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全面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结构应涵盖讲授知识点的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和研究成果;讲授内容在突出重点知识的同时也应涉及相关知识链接;在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的同时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

(2)技g与艺术要素

微课画面绚丽固然能够吸引学生,但也会稀释教学内容,干扰教学节奏,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要坚持微课教学效果正面引导的原则,正确处理微课服务于教学的关系,避免出现因微课技术应用效应过炫而弱化教学效果的情况。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基本要素,它决定着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知识传递的顺畅性。微课的特征决定了它应比课堂教学赋有艺术性,微课的艺术性以科学性为统领服务于教学,同时又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

(3)情感要素

任何形式的教学过程都贯穿于知识传递和情感交流两条主线。微课教学中教师表现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呈现出的精神面貌和教学形象也会根植于学生内心,唯有将情感作为知识在移动互联网媒介中传递的桥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扩充学生的感知接受。教师的个性特质因人而异,在满足基本教学要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将有利于教学的个性特征与微课教学相融合,则会取得良好的微课教学效果。

(4)相对性关系

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的录制和讲授均无学生参与,但教师应保持正常课堂授课状态。一是“有”与“无”的相对性,做到心中有学生,营造课堂气氛;二是“快”与“慢”的相对性,掌握授课节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消化时间;三是“多”与“少”的相对性,做到合理布控时间,主题鲜明,重点突出。

基于ADDIE模型的高职微课教学设计

ADDIE模型属于培训课程开发模型之一,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要学什么(学习目标)、如何去学(学习策略)、取得的学习效果(学习评价),从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实施(Implement)、评估(Evaluate)五个环节来完成相关任务,如图1所示。ADDIE模型不仅清晰简单,而且具有系统性和发展性,能有效地将教学理论与教学情境相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是微课教学设计的基础,目的是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己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4],进而保证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需求。教学分析包括教学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与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教学需求分析,明确微课教学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相对于传统课堂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学习内容分析,根据教学单元的知识结构,将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以确定微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特征分析,教师要多途径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提供感兴趣、高效率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利用碎片时间来加强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

2.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和选择制作工具与辅助资源三个步骤。

第一,确定教学目标。微课短小精悍,教学目标必须开明宗义,让学生在目标引导下开展学习。同时,要对不同类型知识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概念和原理型知识目标强调领会,方法和技能型知识目标强调应用,情感和动作型知识目标强调感知。

第二,设计教学方案。微课的特点是“微”,重点仍是“课”,教学方案须具备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根据知识点设计教学流程,以精准的时间推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紧促生动,且不失内涵,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前沿理论和教学拓展。完整的微课教学过程应遵循罗伯特・加涅提出的“九个教学事件”理论,特别强调的是指导反馈和小结,这是梳理思路、巩固知识及强化效果的最有效环节。

第三,选择制作工具与辅助教学资源。微课表现形式多样,制作工具也种类繁多,例如录屏软件、PPT、手写板等。辅助教学资源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知识链接等,以上资源在微课脚本的整合下与微视频共同形成完整开放、交互翻转的教学应用环境。

3.微课开发

微课开发是微课教学是否成功的关节环节,需要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脚本开发、微课录制三项内容。

第一,多媒体课件制作。结合高职微课教学关键要素,好的PPT 课件应该是内容丰富、逻辑结构清晰、外观风格统一简明,且具备一定交互性和启发性[5]。结合教材资源辅之相应教学素材或知识链接,生成具体的多媒体教学内容,突出交互性和启发性,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程脚本开发。课程脚本开发是微课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表现方式的整体规划,是微课制作的依据。脚本开发内容包括屏幕编码、屏幕设计、布局说明、教学活动、素材使用、时间分配等。鉴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微课实践和应用中没有对微课脚本作出规范,建议参考较为成熟的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脚本设计模版或可汗学院模式微课程。

第三,微课录制。微视频是微课的主要载体,也是微课的核心部分,微视频的制作水平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心理感受,制作精良的微视频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者产生积极的视听觉效应[6],因此微视频的录制是微课开发成功的关键所在。利用录像设备录制视频,首先要布置好场景,空间相对封闭,避免无关因素干扰,光线充足且无强光,利用三脚架固定镜头,避免晃动。使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课,不管采用哪一种录制方式,均需要授课教师还原课堂情景,既要有镜头感还要有对象感,语言表述生动准确,且具有亲和力。

4.教学实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微课用于教学实践才能检验微课教学效果。高职微课教学中,在课前,教师通过学校网络平台或微媒体将微课给学生,以满足学生课前学习的需求;在课中,教师通过引导和提问来了解学生对微课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困惑点,引入翻转课堂模式,以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和即时指导来完成微课教学任务;在课后,以微课习题、学习交流、知识拓展等形式完成对微课教学知识的巩固。

另外,教师可以将微课于自己的微媒体、网易公开课等公共服务平台,以满足开放性学习和交流的需要,也可在教育管理部门的资源平台上,以满足更多学习者的需求,如陕西全民终身学习网、陕西社区教育网等。

5.微课评价

微课评价的目的是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因而涉及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各阶段。分析和设计阶段是前提,开发与实施阶段是核心,而评估阶段作为保证,彼此互为联系,密不可分[7]。微课评价将会随着微课的发展不断革新和改进,微课教学的设计和制作应始终围绕“应用教学”和“心怀学生”的初衷。分析阶段主要是评价微课的教学目的、内容是否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匹配。设计阶段主要是评价教学方案是否突出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与工具是否支持教学方案。开发阶段主要评价课件和脚本是否能实现教学效果,视频录制是否体现出教学重点与教学策略的一致性。实施阶段评价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自评,由制作教师自行评价,发现不足与缺陷,及时进行修改与完善。专家评价,聘请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专家、技术专家等相关领域专家来评价,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再次对微课进行修改[8]。学生评价,学生是微课评价的主体,通过3名至5名学生对微课的学习,获取微课受众对教学效果实现程度的感知评价,可通过发放评价表和访谈的形式开展,以此来确定微课教学实施策略。

结语

微课是伴随教育信息化发展到Web2.0时代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与表现形式[9]。微课教学在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实践意义。ADDIE模型对于微课设计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五个阶段的交互性与循环型保证了微课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顺利完成。随着移动技术与教学应用的发展与深入,微课必将成为泛在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第4期,第36-42页。

[2]徐海芳:《初探高教育中微课的应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第88-90页。

[3]周丙锋、谢新水、刘星期:《高校微课中的教学要素及教学效果评价》,《现代教育技术》2015年第9期,第30-36页。

[4]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年第4期,第33-35页。

[5]卜彩丽:《ADDIE模型在微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模式研究》,《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24期,第90-93页。

[6]陈辉、刘和海、董擎:《基于ADDIE模型的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设计》,《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4期,第89-93页。

[7]陈雯卿:《基于ADDIE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商业文化》2014年第17期,第78-79页。

[8]余乐、黄安心:《“微时代”开放大学微课的设计与开发――以〈管理学基础〉微课为例》,《内蒙古电大学刊》2015年第6期,第82-88页。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三维影视后期特效;微课内容设计

一、引言

三维影视后期特效课程是三维动画重要的分支,其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使用三维软件和后期合成软件制作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三维影视特效。三维影视后期特效课程体系主要融合三维模型制作、三维材质贴图与渲染、三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特效、动画后期合成这五大模块。这五大模块教学系统庞大,每门课程的重点、难点多,并且课程内容之间循序渐进、相互渗透。作为组成三维影视后期特效课程体系的五大部分,所有的课程都是三维影视后期特效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融合这五大模块知识点制作出具有冲击性的三维影视后期特效很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课程体系庞大,知识点众多,学生掌握能力有限;二是课程之间衔接训不强,未构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三是课程课时不够。微课的出现能够解决以上三个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在三维影视后期特效课程教学改革中,采用线上运用基于网络学习的微课加线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三维影视后期特效的创作。主要思路是,首先构建整体课程框架,以三维影视后期特效整体制作流程为主线,以案例教学方式对案例进行调整,做到一个案例贯穿三维模型制作、三维材质贴图与渲染、三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特效和动画后期合成五大模块。案例选取完成后,设置微课课程内容,并进行微课课程录制。录制完成后在学习通上,供学生在课前学习。课前学习内容有疑问的,通过QQ群和学习通进行线上指导答疑。之后,在线下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制作,对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线下指导答疑。

二、三维影视后期特效课程微课课程内容设计

(一)精心、慎重选题要体现三维影视后期特效知识体系的重点、难点和课程整体之间的连贯性,同时也需要考虑知识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同时微课的讲授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三维影视后期特效课程包括三维模型制作、三维材质贴图与渲染、三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特效、动画后期合成这五大模块。这五大模块不是一门课程可以完成的,所以,在整体的课程改革中,需要对这五大模块所涉及的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以三维影视后期特效为核心,选取这五大模块所涉及课程中具有代表性及制作特效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将课程内容微型化,考虑各课程知识点的重点、难点,选取典型案例作为选题。同时,各门课程知识点需要连贯,将模型、材质贴图、渲染、动画、特效及后期合成贯通,整合成三维影视后期特效课程体系的知识面。

(二)微课内容设计微课内容设计是三维影视后期特效课程微课设计的核心环节,整体微课内容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授课对象分析三维影视后期特效课程授课对象是动画专业大三学生,涉及的课程除《动画后期合成》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其他的三维动画课程全部在大三下学期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整体三维课程全部集中,学生对于三维整体课程的接受压力很大,而且整体课程的课时少。同时,此部分学生,大部分没有任何三维基础,没有使用过三维软件,也没有制作过三维影视后期特效。所以,在此基础上,微课的课程内容需要从三维基础开始讲授。同时因为《动画后期合成》课程在大三上学期授课完,学生对于合成知识的内容会有所淡忘。所以,在三维动画与特效课程中,需要将后期合成的内容融合进来。2.制定教学目标以能够运用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和后期合成软件完成三维影视后期特效创作为整体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在《动画后期合成》《三维模型制作》《三维材质贴图与渲染》《三维动画与特效》课程中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动画后期合成》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动画后期合成概念、制作流程及技法和后期合成制作方法。《三维模型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道具、场景和角色模型制作的基础知识,掌握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中的建模模块。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建模方法完成道具、场景和角色模型创建。《三维材质贴图与渲染》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材质、灯光、贴图绘制、UV拆分、摄像机及渲染的基础知识,掌握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中的渲染模块。能够运用材质、灯光、贴图等知识点,完成视觉效果渲染输出。《三维动画与特效》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三维动画基础知识,能够运用三维动画软件中的骨骼系统、绑定系统完成道具、角色的动画制作。并掌握三维特效制作,包括粒子特效、动力学模拟、流体特效以及其他特殊效果。3.划分教学单元各课程的课程目标制定好后,根据课程目标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划分教学单元。《三维模型制作》课程划分为三维模型制作概述、场景模型制作、道具模型制作和动画角色综合创作四个单元。《三维材质贴图与渲染》课程划分为三维材质贴图与渲染概述、灯光与渲染、材质与渲染、UV与贴图四个单元。《三维动画与特效》课程划分为三维动画与特效概述、三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特效三个单元。《动画后期合成》课程划分为动画后期合成概述、动画后期的剪辑制作、动画后期的合成制作三个单元。三维影视后期特效课程体系由这些单元组成,每个课程单元相对独立,同时相互贯通。4.微课内容体系化适当选取案例,按照学生的学习认知顺序,将《三维模型制作》《三维材质贴图与渲染》《三维动画与特效》《动画后期合成》微课视频连贯,将三维影视后期特效课程的微课内容体系化。以实景融合案例为例,将带有动画效果的三维角色和实拍场景融合,并在此画面中设置粒子从天而降碰撞地面效果。在《动画后期合成中》讲解摄像机跟踪方法,结合E3D完成静态三维物体实景融合微课内容,掌握三维合成的初步运用。在《三维模型制作》课程中完成角色模型微课内容。在《三维材质贴图与渲染》课程中完成角色的材质贴图微课内容。在《三维动画与特效》课程中,完成三维角色模型的绑定和动画制作及粒子碰撞的微课内容。同时,在此课程中完成三维动画在后期合成软件中合成的微课内容。据此,一个案例贯穿整体三维影视后期特效课程体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三维影视后期特效课程体系中微课以录制屏幕的方式进行,在微课的录制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出镜,课程录制的主要是操作步骤。微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对大部分知识点进行讲授,遵循导入、讲解、小节、作业四个步骤。整体微课时长不超过10分钟。对于超过10分钟的内容,将视频进行分段,每段不超过10分钟。教学过程中的讲解语言进行设计,保证讲解语言的表达准确,条理清晰。在导入环节讲解本节微课的学习目的、案例效果等内容,时长不超过1分钟。在讲解环节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制作的知识点和操作流程。讲授语言流畅、有条理。小结环节对整体案例的制作和知识点进行整理,并对制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说明。最后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