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范文第1篇

由于唐守正勤于实践、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他在林业科研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个人也因此而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起享受政府专家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连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5年被聘为国务院参事。

刻苦求学勤奋钻研

1941年5月21日,唐守正出生于湖南邵东的一个偏远山村。1950年父亲去了台湾,母亲则携唐守正兄妹四人辗转来到北京。唐守正从小酷爱读书,尤其喜欢数学,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数学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高中阶段,他还对物理产生了兴趣。他既幻想着将来成为一名数学家,也向往着成为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理论物理学家。1959年,他报考了北京大学物理系。高考分数超出了北京市平均分数的一半,数学是难得的满分。但他却因受父亲的“连累”没有被北京大学录取。最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被北京林学院录取了。

在北京林学院读书的四年半时间里,他除了学好林学专业的课程外,几乎全部课余时间都用于自学数学。在数学启蒙老师符伍儒的帮助下,学习了统计专业大部分基础和专业课程。在写毕业论文时,他将学会的数学方法用于林木生长量估计,其结果得到导师的好评。大学生活是艰苦的,他每月只有8元钱的助学金。但相对于知识来说,他把钱看得很淡。有一次放暑假,学校组织唐守正等部分学生参加可挣些零花钱的勤工俭学活动,但唐守正选择了放弃,他要把勤工俭学的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看书做数学习题上。

1963年大学毕业后,唐守正被分配到林业部第二森林调查大队(现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工作,加入了森林调查队员的行列。当时,森林调查要一个样方一个样方实地测量,工作很辛苦,他每年春末到秋初要出去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做调查,到冬季才回来,这一干就是15年。在调查队期间,他跑遍了大兴安岭,跑遍了长白山,对整个东北的森林有了全面的了解,他把全部的热情和汗水倾泻在白山黑水之中。白天搞野外调查,晚上他就看书、思考和研究森林调查的新方法。他热爱森林,也热爱数学,他要用数学方法为我国的林业事业插上一对奋飞的翅膀。在“”时期,唐守正挨过批判,但他却未中断对数学的痴迷。有一次,工作组要他写检查,过了两天来看他的检查时,得到的却是一大堆数学公式,就是这些数学题陪他走过了人生低迷的沼泽地段。

如何把森调队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他一直苦苦思考的重要问题。唐守正充分利用工余时间,翻阅了大量的国外资料,找到了数学与林学的最佳结合点,提出并设计了“航空照片数量化回归森林蓄积量调查方法”,即直接利用航空照片和其他因子估测小班蓄积量的数量回归方法。这种调查方法是在我国首次应用与生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引进国际上通行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连续清查要求测量人员在野外精确测量林木的胸高直径,并要求其测量误差达到毫米级。由于树干形状的不规则性,引发了一场关于围尺和轮尺测径哪个更精确的争论。唐守正发挥自己的数学特长,把轮尺测树和围尺测树的实际操作过程用严格的数学语言描述出来,构建了一个轮尺测树和围尺测树的理论模型。最终,唐守正从理论上论证了轮尺各向测径的平均值都等于围尺测径的理论值,从而为这场争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学无止境 献身林业

多年的实践使唐守正深深地感到,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于是就想继续深造。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时,他的年龄已经超过了报考年龄。1978年一天早晨,唐守正走在去食堂的路上,忽然听到广播里说报考研究生的年龄放宽至38岁,唐守正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兴奋,他觉得这是命运留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他决心一搏。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被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概率统计专业录取了,师从数学家严士健教授,攻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硕士学位。对于这次机会,他格外珍惜,把全部时间、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三年之后,他顺利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他撰写的《自旋变向过程的可逆性》硕士论文解决了数学领域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在《数学学报》上公开发表,受到了国内外数学界的一致好评。

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唐守正又回到了他热爱的林业战线,走进了北京香山附近的中国林科院的大门。不久又继续师从严士健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当博士生那几年是唐守正最忙、最累的几年。在单位,他是林业部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的主持人;在北京师范大学,他是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白天干课题凌晨看书,天天忙到凌晨一两点钟。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他的工作、学习情况并不夸张。读博士期间,他主持的林业部重点课题“我国用材林发展趋势的研究”,提出了预测大面积森林资源动态的广龄转移矩阵模型,并首次对我国用材林资源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1985年,他完成了《多维无穷粒子系统马尔科夫过程的一些理论问题》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戴上了黑色的博士帽,成为我国林业界的第一位数学博士。

唐守正并未就此止步。1985年秋天,他从枫林尽染的香山脚下飞到了枫林环抱的加拿大新布瑞斯克州立大学,接受国际林学界的考验。他是新中国赴加拿大的第一位博士后。他的抵达被列入当年加拿大的林业记事中。一年的时间很快就在紧张、繁忙中度过了。唐守正交出了一张张高水平的答卷。他提出的“利用随机限制模型方法改进材积方程估计”,经验证可以提高外业工效30%。当他把用历史资料改进材积表的精度的研究结果交给加方研究人员时,对方情不自禁地称赞:“唐,你真了不起。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了多年没有结果。”后来,该论文在国际林学权威杂志《森林科学》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这所大学邀请他留下来继续搞科研,但他谢绝了加方的挽留,按期回到祖国。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回国后,唐守正确定了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林业统计与森林经理学。

身为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所森业经理与林业统计研究室主任、博导的唐守正知道,科研重要,培养人才同样重要,甚至比科研更重要。因此,唐守正将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了培养人才上。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诚实,这是唐守正经常对年轻人讲的一句话。对于年轻人,他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教给他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给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机遇。他为年轻人组织专题研讨班、英语业余学习班。在研究课题中,他带着年轻人干,教给思路和方法。年轻人解决了难题他会兴奋不已,遇到了问题,他就和他们一起解决。他要求年轻人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几年来,室课题组每个年青人都独立写出了论文,他所带的研究生都以优秀成绩获得学位。在分享成果时,他严格遵守谁干谁上名的原则,年轻人和他之间排名时,往往也是你推我让。就这样,他所领导的研究室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

言传身教家庭美满

唐守正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凡成就,而且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的家庭2001年还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妇委会授予的“五好家庭”称号。虽然家务和工作很繁忙和劳累,但唐守正夫妇互敬互爱,相敬如宾。唐守正的夫人李希菲是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所研究员,她非常支持爱人的工作,家中的一切事务经常是她一人承担。唐守正工作很忙,经常晚回来,但一到家就下厨房找活干。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3个儿子都非常懂事,深知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工作,从小就学会了做饭洗碗、买菜取奶等。每当一家人共进晚餐时,每个人都会谈起自己周围的新闻。面对物资的丰富和社会上金钱的诱惑,全家人认为: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信任和真情。每个家庭成员都愿意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唐守正夫妇非常重视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教育。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但他们认为拥有健康的人格对孩子更重要,如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做人正直善良和富有爱心等。孩子们的第一榜样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为了孩子,当父母的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多来年,对于义务献血、社会捐助等公益事业,唐守正夫妇都积极报名参加并付诸行动。1992年前后,唐守正家中经济虽然较紧张,但当国家号召捐助“希望工程”时,一家人都同意节俭些资助一个失学的孩子。

林业科学研究范文第2篇

    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林业对当地生态的重要性。同时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具体措施如下:国家从政策上大力扶持林业,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建立林业实用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基地,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一批先进的林业科技示范区和示范户,带动大家的积极性。林业建设起步于造林绿化、科技兴林,兴起于基地建设,开拓于林产加工和综合开发,为逐步建立起地区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耐旱树种的选育

    通过对比选择适合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稳定的造林种草模式,选择抗旱性强,优选适应本地区的环境以及具有相对比较高的有经济价值的树种。是通过杂交、基因工程等措施来培育新的树种;大力引进有发展空间的优良外来树种。通过高新森林生物药剂及化学品的研制,在林业病虫害防御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防止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林植被土壤干化

    人工植被自身生长环境中水分条件的不断恶化及林木自身生长条件中水分不断的缺失,导致自身生长不良,也造成了土壤理化性质的进度加快,有的还出现土壤盐碱化,同时也致使植被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所以要施加适合的措施,使林木植被形成良好、稳定的组织结构。比如使用生长调节剂、保水剂以及进行菌根的接种的方法,再加上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和改善树木的抗旱性等方法来完成抗旱的目的。具体方法是:在植被坡面上需要把所汇集的地表径流较长时间的贮存在根系分布的土壤中,才能充分发挥集水的水分使用效率。要利用秋天雨水比较大,降水比较多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储存水分到第2年春节干旱时使用。

    低产、低效林改造与更新技术研究

    在我国甘肃地区低产、低效林面积还比较大,同时也有很大部分的半熟或过熟林,林木更新和改造的任务相当艰巨,科研工作势在必行。在确保不会造成新的荒漠化前提下,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合理的疏伐、抚育、补植、改造与管护等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定向培育成用材林、防护林或经济林,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防治结合,突出效益

    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荒漠化;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育草等措施加快荒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恢复,遏制石漠化扩展,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同时,林业生态治理应与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注重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治理的综合效能。

    人工造林

林业科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昆明园林本科专业教学形式现状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52-04园林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及独立工作能力都有较高要求。通过对我省昆明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师大文理学院)共4所院校园林本科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实验、实践教学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见表1),总结其优势与不足,以期增进校际交流,推动各院校基本技能课程实验教学建设,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基本情况

1.在西南林业大学必修课实验教学设置中,《花卉学》共48学时,其中实验教学8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7%;《园林施工与管理》共48学时,其中实验教学8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7%;《城市生态学》、《三大构成》、《城市规划原理》三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没有明确。另外,在本校开设的21门专业基本技能选修课中,实验教学比重低于20%的课程有3门,占开设课程总门数的14%。

2. 在云南农业大学课程实验教学设置中,专业基本技能必修课程实验教学占相应课程课时总数的比例均在20%至90%之间。另外,在本校开设的20门专业基本技能选修课中,实验教学比重低于20%的课程有3门,占开设课程总门数的15%。

3. 在昆明理工大学必修课实验教学设置中,《设计初步》共64学时,教学计划中对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没有明确规定。另外,在本校开设的22门专业基本技能选修课中,实验教学比重低于20%的课程有15门,占开设课程总门数的68%。

4. 在云南师大文理学院必修课实验教学设置中,《花卉学》共54学时,其中实验教学15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5%;《园林树木学》共54学时,其中实验教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7%;《植物造景》共54学时,其中实验教学6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2%;《园林设计初步》共54学时,其中实验教学6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共72学时,其中实验教学12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7%;《工程制图》共54学时,其中实验教学6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1%;《园林工程概预算与施工管理》共54学时,其中实验教学6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1%。另外,在本校开设的25门专业基本技能选修课中,其中实验教学比重低于20%的课程共15门,占开出课程总门数的60%。(见表1)

二、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

整体上,4所院校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课时量都比较大,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充分反映了各院校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为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培养提供平台。其中西南林业大学单门课程实验教学课时占本门课程课时比例低于20%的有8门,占课程门数的19%,在21%至40%之间的课程有12门,占课程门数的28%,在41%以上的课程有23门,占课程门数的53%;同种情况下,云南农业大学低于20%的课程有6门,占课程门数的21%,在21%至40%之间的课程有12门,占课程门数的43%,在41%以上的课程10门,占课程门数的36%。两所院校建校时间早,传统基础学科资源丰富,尤其是生物学、林学、农学等教学资源建设比较完善,因此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昆明理工大学在建筑、规划、设计、工程类基本技能实验、实践教学资源优势也较其他院校突出;云南师大文理学院是云南省创建最早的“独立学院”,办学形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在其他院校中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不足

尽管4所院校的教学形式设置虽展现不同优势,但整体上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在实验教学设置比例低于20%的课程中,技能性较强的基础性课程偏多,如云南师大文理学院的《园林设计初步》、《工程制图》、《植物造景》、《园林工程》等课程实验教学均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1%左右。另外,西南林业大学的《城市生态学》、《三大构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云南农业大学的《园林建筑概论》、《测量学》、《城市规划原理》,昆明理工大学的《设计初步》、《建筑力学》、《工程概预算》、《苗圃学》的实验教学设置模糊,课时不明确等。

三、改革建议

1. 设置相对固定的教室作为专业教室,并按课程模块集中在一个区域为各学科带头人配备相应的工作室,基本技能课程实验教学以工作室为核心,为学生提供教学、实验服务场所。

2. 设定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训项目,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法,使学生高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到企业、由基础训练到创新的转变,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周期。

3. 构建校内外实习基地。教学实习中应做到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实习基地的构建应根据专业方向进行拓展。

四、结语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已成为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1]而教学形式的设置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园林专业的学科特点及园林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决定了园林本科专业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应适当削减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延长课程教学实习时间,有效实现实验、实习、实训交叉、融合与互通,调动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启发性”和“创造性”,[2]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林业科学研究范文第4篇

在我国林业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林业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经济问题备受重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的落脚点,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学科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国内林业经济管理学术界足够重视。

二、学科性质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探索与发展,经历了大约50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阵容逐步形成,然而该学科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1、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然而,中国林业发展与理论支撑脱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林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为名符其实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难以在林业中觅得一职。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缺乏学科基础林业经济问题研究一定要贴近林业技术,才能解决林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然而,我国林业经济学家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就决定了国内外林业经济研究水平的差异,也制约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尤其是林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使得国内林业经济学者难以关注森林经营活动效益最大化这一林业经济最根本问题。

三、学科功能分析

设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培育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管理政策优化提供决策服务。因此。该学科的功能体现在2个功能:其一,教学功能;其二,科研功能。

1、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教学功能不健全

培养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功能。然而在现实中,该学科并没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学无以致用,专业人才难以从事所对应行业的专项工作,使得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化之东流,也使得学科的长期发展后继无人,这无疑是教学的失败,也是基本功能不健全的体现。为实现学科的基本功能,即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功能,学科建设应与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紧密结合。

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虚化

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决策支撑功能缺乏实现的空间。迄今,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与林业生产活动实践脱节,难以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活动,这也是该学科教学毕业生难以在林业行业中觅得职位的原由之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科研功能的实现。既有待于科研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学科基于自身性质,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四、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开展科研活动,既是为具体的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也是将学科理论接受实践检验,寻求学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方针政策与与中国林业实际脱离。

1、研究对象未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未将中国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林权改革是中国牟取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所在,然而,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林权改革成效并不能从根本反应此项政策的优略,对于森林资源经营研究的缺乏,也决定了对于森林经营主体长期收益关注的缺位。

2、缺乏定量研究方法

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社会学者使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文献不断增加,出现了显着的数量化趋势,这是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科学性增强、研究成果质量提高的重要动力与途径。然而,在林业经济管理学领域中,定量分析方法的欠缺与中国该学科长期以来未能形成完备的理论构架密切相关,这也使得林业经济学领域与农业经济学及国外林业经济学领域之间的研究水平差距逐步扩大。

五、结语

林业科学研究范文第5篇

1.1现阶段林业经济与学科发展进度不符合

学科发展和建设仅仅拘泥于形式,没有深入进入学科改革和体制创新;学科的建设力度不够,导致学科真正的科研范畴、内容甚至理论体系存在很大的不足。所以相关林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上,远远不能为飞速发展的林业经济服务,导致林业经济高度管理人才的缺乏。

1.2林业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缺乏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起步晚,基础差,所以国内林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体系不仅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错误。科研如果没有一个完善正确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很难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并且对应学科建设因为制度和管理的缺陷,导致学科的基础研究缺乏,大家为了在短时间取得高的科研成果,都闭门造车,理论斑驳紊乱,缺乏了一个科研领域最基本的科研秩序。

1.3林业经济管理领域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

现阶段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水平度低,研究体系不完善,缺乏高效的研究手段。国内的高校以及相关的研究单位,现在研究的模式主要是2种,闭门造车,就是取壶画瓢,不注重于国外先进的科研人员和单位的技术交流,对于他们的先进知识没有充分的利用;拿到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就照搬,不考虑自身的情况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导致效果甚微。所以现阶段国内科研机构对于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应该不断的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研究出属于我们自己完善先进的理论体系。

2如何加强我国林业经济管理

2.1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优良师资

发展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必须加强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作为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培养优良师资,是发展学科的重中之重。只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对应的学科才能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对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派遣优秀的教师到国外学习,培养一些顶尖的学术带头人,建立完善的学科激励机制,有效的促进学科健康快速的发展,形成一种激流勇进的发展态势。

2.2培养高技术科研人员

对于高技术科研人员的培养,国内林业部门和高校需要联合建立完善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对应的战略目标,将人才培养真正的付诸于行动,为学科不断培养新鲜的血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对培养理念的创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很多地方林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林业经济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所以,传统的培养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现阶段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必须革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才能获得先进的研究理论;国外在很多方面,对于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了,所以没必要闭门造车,需要不断加强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的交流培养,学习先进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

2.3学科研究要满足当前时代需求

林业经济在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对于高端的林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有一些新兴领域甚至达到了国内空缺的地步。所以为了配合迅速发展的林业经济,满足林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单位和高校需要定向的培养人才,针对当前很缺乏的林业经济管理的一些领域,优先的发展和培养,对于学校和科研机构就需要随时了解我国林业的需求和发展动态,及时补充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一定要根据需求列出重点发展方向,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威望,还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林业经济飞速发展的需求。

2.4建设现代化实验室

实践出真知,理论最终都要付诸于实践,再伟大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验证,所以实验是科研必不可少的部分。实验室同样是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的基础性的硬件设施,针对国内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国家应该大力投入资金支持,建立起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科研环境的高水平重点实验室,这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展开科研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