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院校贫困生档案管理

一、艺术类院校贫困生档案管理的内容

与普通院校相比,艺术类院校学费相对偏高,在收费标准不变的前提下,艺术类院校贫困生数量随着招生总量的急剧增加而不断扩大。为了能够更好的保障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就需要寻求一套良好的贫困生管理机制来保障社会资本的有效运行。毫无疑问,档案管理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艺术类院校贫困生的档案管理,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贫困生的认定标准问题,另一个是信息数据库的动态管理与整合。

1、明确艺术院校贫困生的认定标准

针对目前艺术类院校贫困生认定标准不够具体,认定贫困生困难的问题,应该优化艺术类院校贫困生认定机制。只有优化艺术类院校贫困生认定机制,才能有效解决艺术类院校贫困生认定难问题,提高资助资金使用效率。

优化艺术类院校贫困生认定机制,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艺术类院校贫困生认定机制必须具有科学性。这就要求在认定艺术类院校贫困生工作中综合考虑学生家庭各方面的情况,考虑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以能够直接影响认定工作的因素为主要指标,既要真实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在校表现,又不增加认定工作的工作量。二是艺术类院校贫困生认定机制必须具有可行性。三是艺术类院校贫困生认定机制必须具有综合动态功能。这就要求根据变化经济形势和人均收入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日用支出逐年修改认定贫困生的指标。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完全掌握申请资助者的经济信息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学生的自律,减少乃至杜绝“假贫困生”的出现。优化贫困生认定机制还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制度。在自律无法起作用的条件下,外在监督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对于信息数据库的动态管理与整合

在确立了以上标准的基础之上,必须准确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建立和完善贫困生档案。在学生进入高校后,要尽快收集与申请资助者有关的家庭经济情况信息: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出具的家庭经济贫困证明及班主任、辅导员和同学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在校的消费状况,申请资助者的生源地、家庭人口数量、家庭人口职业、家庭收入和学杂费来源情况等等,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贫困生档案,并根据变化了解实际情况更新相应信息。

由于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是动态变化的,对学生贫困程度的区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而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要做好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管理工作,应清楚掌握贫困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这也是贫困生认定以及资助管理工作的前提,需要高校建立完备的贫困学生信息资料库,包括贫困生基本信息、个人申请、家庭所在地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所受资助的记录、诚信记录、跟踪回访记录与动态管理记录等内容。这个工作可由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完成,通过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共享民政部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相关信息。学校要开展定期的贫困生普查及跟踪回访工作,做到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同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投入,要实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财务处和各学院(系)的贫困学生信息数据共享。

二、艺术院校贫困生档案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性

1、建立贫困生与资助者之间的沟通渠道

事实上,尽管艺术类院校目前已有一套相对稳定的贫困生资助制度,但是这一制度更多的是从普通高校的实践当中引用而来,不一定“因地制宜”。相反,为了能够促进贫困生与资助者之间需求与供给的有效沟通,需建立一套适合艺术类院校的个性化资助体系。

作为贫困生管理的重要环节,档案管理为贫困生与资助者之间架起了有效的沟通平台。首先,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准确反映了贫困生的现状以及资助需求,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而言,艺术学习是一个高投入、慢产出的过程,所以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地投放到真正需要的人当中。其次,资助者往往并不担心钱的问题,相对而言他们更加关注资金的有效利用,所以一旦建立了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那么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效果就可以清晰直观的反映在资助者的眼前,增加了可信度,为资助者与学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平台。这是一个能够进行双向选择,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者“三赢”的重要手段。

2、促进艺术院校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

建立艺术院校贫困生档案管理体系可以进一步促进艺术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艺术院校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绽放光彩的艺术平台,较普通高校学生来说,艺术生具有更强的表现欲望,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掌声。在众多艺术佼佼者中,艺术贫困生在享受美好舞台的背后,现实的窘迫与之形成了极大落差。在这种形势下,很容易引起艺术贫困生群体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进一步发展为心理疾病。因此,尽早地建立艺术类院校的个性化资助体系,可以有针对性地从艺术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层面入手,在给予资金补助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实现贫困生的心理脱贫。

在建立资助档案的基础之上,我们高校需要对资助者提供的并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资助,更为重要的还是对于其心理健康方面长久的关注,在进行档案管理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对贫困生群体进行一定的情绪管理,定期的走访、调查以及举办相应的座谈活动,了解贫困生的现实需求,以此更好地提升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建设。

三、艺术院校贫困生档案管理的完善建议

对于如何提高艺术院校贫困生档案管理的水平,我们主要从技术、制度等方面来提供相应的建议。首先是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其次是可以参考相关的制度,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的考评。

1、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档案管理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也随之提高。面对数字化的档案工作,档案人员为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必须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及时补充相关档案知识,增长技能。学校可通过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及时为档案管理人员补充一些档案管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使学校的档案管理水平和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保持在同一个高度,确保机制与人员的共同发展,促进学校档案管理水平。

2、促进档案管理数字化

随着校园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档案资源信息化、档案信息网络化、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为此,艺术类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科学手段,提高档案搜索率与利用率;同时,强化档案人员的电子信息归档意识,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校园数字化建设总体规划当中。

3、建立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考评机制

高校教学评估,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通过系统地搜集学校教学的主要信息,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理念,针对艺术类院校的贫困生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的考评,设立一定的资助目标以及标准,从贫困生管理的全面性、持续性、完整性等方面入手,对于艺术类院校的贫困生管理工作进行考评,这既能够促进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也能够树立艺术院校档案管理的权威形象,进而促进贫困生个性化资助机制的不断建立与完善。

总之,艺术类院校建立完备的贫困生资助档案不仅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掌握在校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实际需要,还能从客观上分析出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时有效地解决贫困生学习和生活问题,做到“因人施助”,让广大贫困学生上得起学,读得好书,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l]赖李霞.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法制博览,2012(7)

[2]安冰.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王平.中国高校贫困学生新资助体系的实施现状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6)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第2篇

【摘 要】通过分析目前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与管理中存在的片面化、碎片化、简单化和固态化的问题,剖析导致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与管理的困局,全方位提出如何构建贫困生档案建立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档案;长效机制;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增加,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日趋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能否落到实处,能否为真正的贫困生解燃眉之急。因此,本文从目前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剖析导致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与管理的困局,得出从纵向上建立“小学- 中学- 大学”贫困生档案,从内容上完善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横向上实现贫困生档案信息共享;并对贫困生每年的档案进行动态管理。

一、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基本上遵循生源地材料证明、班级民主评议、班主任辅导员院级审核和学校审核四级审核制度,这在贫困生的认定程序上形成了完备的组织程序。但是,由于每一认定环节在认定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致使这些环节基本上都流于形式。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困生档案建立的片面化。贫困生档案建立的片面化主要表现为:1. 贫困生档案建立仅依靠进入大学时的家庭基本情况及材料证明。纵观各个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基本上都和得到资助的贫困生一致。在全国随机选取的72 所高校,对720 名一线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教师和2480 名直接参与资助政策体系实施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64.88% 的教师和57.72% 的学生认为贫困生建档学生数与实际贫困学生的人数完全相符或大体相当。从现实的贫困生资助指标来看,基本上是每个院系的学生人数的10%-15%,而贫困生在院系里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样不可避免的是在贫困生多的院系,有一部分的贫困生得不到资助,也就建不了贫困档案;贫困生少的院系,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让部分不是贫困生的学生得到贫困生资助,建立了贫困生档案。从大一新生贫困生认定的时间来看,基本上是开学后的9 月份到10 月份,学生刚刚进入学校,互不熟悉,班级民主评议就流于形式,主要的审核就是学生上交的生源地贫困证明材料。基层生源地贫困证明材料因为人际关系的作用和基层地方政府某些办事人员“分国家财政一杯羹,送顺水人情”的错误认知,虚假资料大大增加。所有这些,都使得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与实际贫困生的人数、真实状况大有出入;2. 贫困生档案的建立过度重视物质方面。从目前的贫困生满足的条件来看,主要是家庭属于低保家庭。从我国低保水平的发展来看,尽管最近几年低保水平有所提高,但仍远远低于人的最基本的需要的优先顺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这样可能使特困生能得到资助,对非特困生的贫困生可能就得不到资助,从而可能错失了建立贫困档案的机会。同时,过度注重贫困生的物质消费和物质资助,忽视了其精神文化的消费,加剧了精神贫困和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贫困生档案建立的碎片化。从各大高校对贫困生建立档案的阶段来看,主要是对大学阶段贫困档案的建立,而且与中学时期的贫困档案呈现出断裂的态势。在目前的中学,一方面由于贫困生得到的专项资助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对于建立贫困档案尚无硬性规定,贫困档案仅仅是烂熟于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心中,而无纸质档案存在。贫困生档案建立的碎片化增加了大学时期贫困生档案建立的信息陈本、核查成本,增加了贫困生资助认定准确的难度,为以后贫困生的资助、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三)贫困生档案内容的简单化。大学贫困生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 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及证明材料。高校学生在进行贫困生申请的时候,要对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的具体情况、家庭的收入情况以及家庭的困难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并且还要递交家庭所在地的贫困证明材料等等;2.“宿舍- 班级- 院系-学校”各级审核结果的纸质材料;3. 贫困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得的各种资助情况;4. 贫困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心理健康状况。从档案建立的基本内容来看,主要是对申请贫困生专项资金资助的学生及家庭的基本资料、审核资料的存档,而这些材料由于上述的原因,很容易作假。这些简单的档案内容一旦作假,并成为贫困生得到资助的凭据,不仅影响资助政策的导向、时效,更是让学生对学校各级审核资料者产生不满,从而建立对社会认识的错误判断,并可能强化学生的错误认知。

(四)贫困生档案管理的固态化。目前,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基本上是在大学一年级开学后的一两个月就开始进行了,并且一劳永逸地资助下去。以后每年的贫困生申请、审核都基本上以大一时候为参考,进行评定。这种固化的档案管理方式,让贫困生资助成为一潭死水。曾经的贫困生因为捐赠、家庭条件改善等情况而不退出,因羞于表达、捍卫自己自尊心的真正贫困生无法得到应有的资助。因此,只有破除贫困生档案管理的固态化,才能真正为贫困生服务,提升国家对贫困生资助的效率。

二、定位不清导致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与管理困局

当前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认定困境、资助不到位等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各个层次的具体管理者、执行者对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定位不清所导致的。2007 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颁布,以及以之为核心的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基本形成。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新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可见,国家颁布的新政策一方面是让学生不能因为贫困而辍学;另一方面是在教育的过程中,维护教育公平,尤其是维护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权。教育公平体现在以人为本。更确切地说,资助贫困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育人。依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生存需求到价值实现逐层递增,但无论如何在哪一层面的需求上,人任何时候的需求都是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皆需的混合需求。对于今天人均GDP 已经近42000 元人民币(2013 年数据)的中国人来说,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的条件下,更需要的是精神需求的满足。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环境来看,经济困难致使这类学生勤奋、坚韧,同时又具备自卑、虚荣、自我封闭、冷漠、攻击、高度敏感、多疑、焦虑、依赖和嫉妒等消极心理的特征。因此,对于贫困生的资助,要从育人的宗旨出发,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征,采取人文关怀、隐蔽的资助方式,在物质和精神资助并重的前提下,更侧重于精神的资助。高校贫困生资助范式把经济资助看成了万能的助困器,忽略了资助的“育人”本质,生搬硬套将其置于“公开”的框架,用机械的方式诠释公正公平的内涵,不考虑贫困生的真实感受,“没有真正发挥其引导人生、建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使贫困生资助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模式很难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

三、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与管理的长效机制的构建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果,解决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必须在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与管理方面建设长效机制。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与管理的长效机制的构建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从贫困生档案建立来看,在纵向上与其中学贫困档案相衔接。要求从中学建立学籍档案开始,给每一个学生建立贫困档案。在贫困档案里注明是否为贫困生,其是否曾经接受过社会资助,资助的力度如何等等。从初中开始建立贫困学生的贫困档案,其信息搜集成本低——学校的学生老师基本上都是贫困生家庭周边生活的人,更能详细地掌握贫困生家庭经济生活情况,按其当地经济生活标准是否为贫困生则了然于胸。这时候开始建立的贫困档案的信息更真实、有效。当学生因转学、升学离开原来就读学校时,其贫困档案与学籍档案一起随其转移到将就读学校。这样,高校录取了新生以后,在转来的档案里面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哪些学生是贫困生、哪些是特困生、哪些是次困生,不仅建立了全面的贫困档案,还减少了目前大学里贫困生档案建立的信息搜寻成本,节约了人力与物力。

(二)从贫困生档案建立的内容上来看:资助要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并重。在强调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更要强调精神救助。在精神救助方面,主要针对贫困生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因为经济的贫困让他们产生深深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容易意志消沉,对失败的恐惧胜过对成功的希望),提升自我效能感。高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个性化的资助方式,不断提高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帮助贫困生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

(三)从贫困生档案的管理来看,要实现贫困生贫困档案信息共享。贫困档案信息共享是帮助贫困生高效率获得资助的前提。

贫困档案首先要电子化,这就要求建立贫困档案的中学和高校先实现纸质贫困档案的电子化,为信息共享走出第一步。高校的贫困档案要与学校财务部门、银行等等部门信息共享,从而提升贫困生入学的快速通道。同时,依据贫困档案信息共享,可以跟踪贫困生的生活消费状态。通过细化现有的每一项内容,利用校园一卡通的信息监控学生的饮食消费及日常校内消费;通过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的了解等搜集贫困生信息,剔除已经建立贫困档案的非贫困生信息,在个人诚信档案里记录相关非诚信信息。

(四)实现贫困生贫困档案的动态管理。针对目前高校对贫困生贫困档案管理的固态化,要实现对贫困生的育人宗旨,就必须实现贫困生贫困档案管理的动态化。贫困生贫困档案的动态化管理实际上就是在贫困档案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针对贫困生每年的基本日常生活消费、学习消费等记录,以及家庭经济生活有无出现大的变动,学习情况等综合进行考评,决定是否再次进行贫困资助。在贫困生毕业之后,与其单位贫困生贫困档案信息共享,跟踪其收入状况、家庭生活状况、诚信状况(主要是看是否偿还助学贷款)。也可以与其所在的社区实现其在校贫困信息共享,把对其的贫困资助由学校转移到社区,帮助其成长。

参考文献:

[1][2] 姜旭萍,郑俊. 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 湖北社会科学,2009(11).

[3]刘昕.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与管理分析.兰台世界,3013(11).

[4] 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gov.cn/zwgk/2007-05/23/content_623615.htm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significance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take shihez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xiaolin, chen feng中国论文联盟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shihezi university an example to analyse the significance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from aspects of its necessity, collection, management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or students' achievement; management

1 建立贫困生档案的必要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贫困生是指大学生在经济上仅靠家庭的资助完不成学业者,经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相关的证明,并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最后经过学校考核认证的学生。据调查显示,目前,石河子大学在校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25%,特困生人数的比例在15%左右;农、林类专业贫困生人数的比例超过30% ,特困生人数比例超过15%。尽管石河子大学在学费的收费标准上,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其收费标准各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学费大都在 3100-3500 元,部分专业如艺术类则高达6000元,再加上住宿费、书本费、生活费等各种日常开销,这样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左右。这笔教育费用的支出对于一般家庭都已经很难承担,更不用说贫困家庭了,高校扩招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上学的机会,同时高校贫困生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贫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贫困生的生活、学业,并损害着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的贫困生基本生活难以保障,个别贫困生吃饭穿衣问题都甚为严重,到了大学,学校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的是吃饭问题。这些学生因为经济上的负担重,也导致了其心理上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由此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因此部分学生便成为“双困生”。这种困难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严重影响,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存在隐患。我们要积极建立健全贫困生的档案,为对贫困生进行关心、爱护、帮助、教育和引导,提供更便捷、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依据。

2 贫困生档案的收集和管理

2.1 贫困生档案的收集

对于刚刚被录取的大学生,在收到通知书的同时还会收到一份家庭情况调查表,用于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在表的最后必须附加街道和乡镇级以上民政部门的盖章方才有效,如有特殊情况可以附加其他相关的证明材料。对于已经入校的学生,通过学生本人和所在班级收集学生及家庭方面的有关证明材料,如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成绩、是否有挂科情况、每个月生活的平均消费水平、获得资助情况、其家庭成员和经济收入以及家庭开支、 是否孤残、 是否单亲、学生所在生源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的有关证明材料等材料。由学校学工部门和各学院的学生工作办公室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资料,进行心理测试并整理汇总上报送助贷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贫困生档案中入库学生情况也在随时间变化要不断的更新,如因特殊事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后可以进入贫困生库,家庭情况好转的学生就要退出贫困生库。所以,在收集材料的方法上要采取来源定向收集和跟踪收集相结合的办法。

2.2 贫困生档案的管理

(1)资格条件复查。贫困生档案的管理不是固定不变的过程,每学期应该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审查,看看其家庭情况是否有好转,是否有其他特殊情况等,有条件的话,还要不定期地进行随机抽选,随机抽出一定比例的贫困生,再通过信件、 电话、 实地走访以及网络调查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有欺诈行为的,一经核实,立即取消其所取得资助资格,并收回资助资金。若情节比较严重,学校应依据有关的管理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并在全校范围进行通报批评。

(2)尊重学生的隐私。贫困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敏感的群体,经济上的压力,往往会造成心理上的自卑和压抑,他们通常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即使自己再艰难,也不愿意轻易向别人表露,用以获得资助,同时又非常敏感和多疑。因此,为了给贫困生健康的成长的环境,贫困生档案的管理就要在一定范围内就个人隐私等相关方面情况进行保密,尽量不要给贫困生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3)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不仅要在经济提供资助,心理上提供关怀的同时,更不能忽视贫困生的人格成长。由于贫困生被贫困所困扰,有的人能经历住贫困的考验,在各种磨难中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更加有毅力,有的人却在艰难困苦面前出现了人格的畸变、分裂,这是令我们担心的。应建立相应心理咨询室,帮助贫困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发展观,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平台引导贫困生健康茁壮成长。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3 建立贫困生档案的意义

(1)建立贫困生档案可以为资助贫困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贫困生档案的建立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生活条件是否真正贫困。在贫困生档案库里,要有贫困学生个人的家庭收支情况介绍,要有个人申请材料,要有学生所在班级的同学、班委和相关负责老师的贫困等级认定,要有学生生源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的有关贫困情况的证明材料,有贫困生的资格复查报告。这些材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证实贫困生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材料为依据,在相当大的情度上能够使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中国论文联盟

(2)建立贫困生档案能够为帮助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提供参考。在贫困生档案里的心理方面的部分资料,可以使老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不同的学生遇到同样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更好的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办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使贫困生客观的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使贫困大学生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心理历程。

(3)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贫困生档案,对于提高贫困生得就业机会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许多用人单位要审阅学生档案。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就是通过从学生经济困难、接受学校和社会帮助、接收爱心人士捐助后,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全过程反映,而学生思想和心理的飞越过程是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因此,一份客观、公正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贫困生档案,有助于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学生,对贫困生本人应聘也有很强的推荐作用。

4 结语

建立高校贫困生档案,可有效地全面了解,准确掌握在校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激励他们刻苦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中国论文联盟

参考文献

[1]王平.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管理与作用[j].兰台世界,2008(1).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贫困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143-02

贫困大学生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劣势。以2014届毕业生为例,毕业生总人数727万,据统计,当年贫困生占总人数的1/5左右。也就是说每年将有140多万的贫困生面临就业问题。据北京大学“高教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的调查显示,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率相对较低,约低于正常家庭毕业生的13%,可见,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贫困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积极探索解决贫困生就业的有效措施,应成为社会积极关注的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其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在帮助贫困生就业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用社会工作理论分析贫困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以社会角色的角度探讨促进贫困学生就业的途径,是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有益尝试。

一、高校贫困的界定和类型

贫困大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①在实事求是、规范程序的原则下,首先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然后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指导下成立班级认定小组,进行民主评议,确定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3档,在此基础上由学校进行最终评定。其认定标准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上述是在国家层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相对比较笼统,是一个总纲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的高校主要依据学生在校每月生活费的支出、家庭人均月收入、学生缴纳学费情况、学生家庭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来确定。其中,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也就是在吃、穿、用、行等方面的消费支出较为客观、准确地体现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就目前全国平均状况来看,一般月生活费低于200元的为特殊困难家庭,在200-500元之间的为困难家庭,500-800元的定为一般困难家庭。

二、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社会工作理论来源于西方,至今有近200年的历史,目前这一理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以体现,尤其是在应对一些社会突出问题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于社会工作的定义有多种说法,概括起来可以称为:“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1]其特点有: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活动;运用的是较为科学的助人方法;是一种助人服务活动。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一个重要的领域,主要是指学校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在校的全体学生,特别是面临经济、心理、学习困难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在此理论下,就高校情况来说,也就是辅导员、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等人员运用社会理论的工作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潜能,协助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构筑教与学、成长与成才的和谐环境,实现学校、家庭教育功能,共同为高校贫困生服务。除了校内学生工作人员外,也有人认为可以通过社会网络的作用,挖掘贫困生问题的内在资源,引进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就业心理上进行全方位的帮助。

不管是从何角度对学校社会工作进行定义,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实务,是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其服务的对象是学生,社会工作专业人士是实施者;主要运用理论和方法有:访谈法、小组工作法、个案法、效果评估法、社会政策倡导等;工作内容包括提供学生发展性、教育性、预防性、改善性、补救性以及维权性等服务;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立志成才。

三、社会工作理论在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中的实践

(一)用社会工作方法提高贫困生就业能力

高校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如学习之余做兼职,学习时间减少,成绩不够优秀;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素质拓展上,特长不够突出;生活上自闭,交际能力不强;心理上自卑,很少参加学校和院系开展的集体活动。这些实际问题如果在就业前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对他们就业竞争力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影响。作为学生工作者应积极学习和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如个案工作法、小组工作、效果评估等,帮助贫困生度过就业难关。

个案工作是学生工作者按照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到困难的学生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其减轻压力、提高其综合能力。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能很好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其作用有两点:一是能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优势和不足,使其从心理上能接受自己并做必要的改变来挖掘潜能,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二是可以直接给予物质帮助,减轻其生活上的压力,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自己和求职中。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对高校贫困生进行个案工作时要遵循尊重、关怀和接纳的原则,本着真挚诚恳的态度,才能到达到预期的效果。”[2]

小组工作,也叫团体工作,是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通过集体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其目的是使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提高自己各种能力,能较好地协调和发展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促进个体与集体的共同发展。小组工作的形式可以以座谈、沙龙、活动、小组讨论或课程等方式进行,如把有共同需要的贫困生安排在一起进行辅导,集中解答相关问题;再如以班级为单位,把贫困生置于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根据观察每个人的不同,在实际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帮助;再如把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开展团队活动,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等。

效果评估是通过深度讨论、参与式活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个人需求和存在问题,为提供有计划的帮扶提供基础依据。可以通过开展自立自强演讲比赛、心理情景剧大赛、诚信感恩教育等活动,发现自己在勤俭节约、社会责任意识、自立自强、团结意识等方面优点,并对其他方面的优势加以提升。

(二)以社会角色的角度拓展贫困生就业资源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缺乏获取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必需社会资源的能力,使得他们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影响了整体能力的提高,或者学习不好,或者综合素质不强,这些问题都影响着高校贫困生就业。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各类资源,积极与政府、学校、社会、学生家庭沟通,扮演资源链接的桥梁,形成全社会支持贫困生就业的资源网络体系,构建有利于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为此,需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着手。

学校是促进贫困生就业的直接责任人。学校负责大学生就业的队伍主要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各学院学生工作分管领导及辅导员等。其中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负责大学生就业的专门机构,负责就业市场的开拓、各类招聘会组织、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贫困生就业帮扶等工作。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有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的职责。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就业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助困与育人脱节;各部门间缺乏协调与配合: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足等。面对这些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都需要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高校内部促进高校贫困生就业的合力。

家庭因素对贫困生就业的影响。特别是在就业观的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父母职业观念对大学生求职选择中有深远影响。作为家长,一是要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和政策,熟悉行业发展前景,明确企业的职业性质和岗位要求,尽可能进行科学指导;二是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及性格特点,尊重自主选择的权利,尽可能地让兴趣与职业相吻合;三是调整期望值,调整对就业区域和薪酬有合理的预期;四是“抛弃盲目呵护、过度溺爱,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状和环境的发展,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愿望与现实、竞争和风险的关系。”[3]这就需要高校学生工作者建立贫困生档案,保持与贫困生的家庭紧密联系,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形成学校与家庭促进教育的合力。

社会政策环境对贫困生就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社会层面的就业网络包括政府、军队、社区、企业等,贫困生就业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首先,国家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特别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为贫困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应届毕业生可以应征入伍,考取警察、消防等岗位。再次,基层农村和社区提供的岗位有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公益性岗位。最后,企业在吸纳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主体作用,积极提供适合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吸纳贫困生就业,是各类企业要履行的社会职责。

作为学校社会工作者要整合各种资源,使得全社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学校要做好全方位就业服务,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能力;贫困生家庭也要转变观念,引导孩子合理就业;社会要以实现贫困生充分就业为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各类企业要把吸纳更多的贫困生就业作为社会责任,为其提供相对稳定良好的工作岗位。总之,充分利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努力探索促进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的良好措施,尽力把贫困生就业问题解决好。

参考文献:

[1]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经济困难生 资格认定 有偿资助

高校经济困难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呈逐年增长趋势,对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使其顺利完成学习,融入社会关系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进行有效资助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机制程序不完善。

目前对经济困难生的认定机制及程序不够完善。首先,加入经济困难生档案,学生必须提供生源地开具的家庭经济状况的证明,这是对经济困难生认定的必要条件。但实际情况是,有些非困生利用家庭关系,可能很容易就搞到一纸证明,而有些真困生开具家庭经济状况证明反而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要经过班级民主评议,由于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家境并不确实了解,单凭学生消费状况,使得班级民主评议往往流于形式。

再次,认定标准难统一,实践中难操作。学生家境困难具体情形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父母双亡或只有单亲,经济来源少,或是经济上没有依靠,生活困难;二是家住偏远落后地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多子女家庭,父母或在家务农或出去打工,子女学费负担沉重;四是城市中因企业效益差,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五是家庭成员残疾或长期重病,缺乏劳动能力,医药费负担较大;六是突发性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变故[1]。这些家庭在保证基本生活的同时很难负担起子女上大学的费用,但他们家境困难程度相互之间缺乏比较度,而且证明材料真伪难辨,家庭收入难以核实,以致经济困难生资格的认定成了高校助学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二)学生心态较复杂。

受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学生心态越来越复杂,不贫困的学生可能更希望加入经济困难生档案,而真贫困的学生却可能会拒绝加入经济困难生档案。

1.真困生拒报。

有些真困生可能出于自尊,可能习惯于家境的艰难,拒绝资助,也有的可能认为接受资助,有如接受施舍,因而拒绝如实反映情况,我们盐城师范学院有一女生,年年学业综测排在班级前几名,但家境较困难,据熟悉她的同学反映其家中有姐弟五人。她春秋经常穿一件已洗得发白的蓝色外套(现在只有一些老人还在穿),冬春始终就一件棉袄。但她从不接受资助,总是说把资助让给更需要的同学。

2.非困生谎报。

加入经济困难生档案,就可能获取国家励志奖学金,励志奖每人是5000元,还可以获取各项无偿资助,其中国家助学金是人均2000元。所有这些只需提供生源地出具的一纸证明,学生几乎不需付出多少成本。在利益面前,有些非困生心理很不平衡,于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变成贫困生,挤占助学资源。现实生活中,非困生瞒报、谎报其影响要比真困生拒报来得更严重,因此,建立经济困难生资格的有效认定机制重点就是防止非困生的瞒报与谎报。

二、建立经济困难生有效认定机制

(一)规范生源地认证程序,提高证明材料的可信度。

首先,要在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认定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建立当地经济困难户的电子数据库,与高校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其次,建立问责机制,强化认定机构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证明材料的可信度,从源头上确保经济困难生资格认定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高校引入市场机制,优化助学体系。

经济困难生资格认定过程中之所以存在瞒报、谎报、不报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非困生而言是可以获取无偿资助,对经济困难生而言可能会有伤及自尊的感受。为此,高校助学工作在注重教育公平同时,可引入市场机制,优化整合资源,提高助学资金的利用效率。建立以有偿资助为主体、他助与自助相结合、重在自助的助学工作体系,不断减少无偿资助,提高学生获取资助成本,如可将补助与勤工助学、义工相联系。为贫困生争取多设立一些助学、助研、助管的岗位,将补助打到勤工助学报酬中或是作为一定量义工的回报。采取劳动所得形式进行资助,对贫困生而言,既减轻了经济压力、锻炼了实践技能,同时也并没有伤及其自尊心,学生往往会觉得心安理得,一些困难生对加入经济困难生档案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负担;而一些非困生由于面对的不再是免费的午餐,需付出一定的成本,依据成本收益理论,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谎报的几率。引入市场机制,有助于经济困难生资格的有效认定。

另外,校学生处应定期对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进行核实,完善对在档学生的外部约束机制。对同学反映较大的一部分困难生进行排查,并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等机会,到一些学生家庭所在地进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地走访,如学生反映属实,要严加惩处,如确系贫困,则要表示关心和慰问。

(三)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高校应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并与全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相配合,完善约束机制。将贫困生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学业成绩、在校品行等情况记入经济困难生个人档案,并将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与全国个人信用体系联网,如发现学生瞒报、谎报,作为个人征信污点,记入征信系统,从而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学生就业、一生的发展相联系。学生就会进行成本利益核算,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非困生瞒报、谎报的风气。同时,在学生中进行形式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诚信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明确国家资助工作的宗旨目的,激励他们要以诚为本,诚实做人,树立诚信观念,助人观念,而不要因利忘本。社会征信体系与诚信道德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困难生资格有效认定的内部约束机制的形成。

经济困难生资格的认定是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以有偿资助为主体的助学体系,同时完善经济困难生信息档案的追踪调查制度以及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一定程度上应该能避免非困生瞒报、谎报现象,从而使有限的助学资源助其所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