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

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

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

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范文第1篇

基层反映村民参与建设乡村振兴意愿不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参与建设乡村振兴的意愿,我县开展了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活动和村民调查问卷,对村民关于乡村振兴的意见进行了收集,通过引领群众提高对现代农村建设要求、特点以及现代农村农业发展趋势的认知,并根据各村情精准定位,科学合理做好村里发展规划。

主要措施:

一、坚持宣传为主导,加大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力度

1、成立宣传小组,通过进村入户、道路横幅等多样化进行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知晓度。

2、做好村民调查问卷工作,通过收集村民对乡村振兴的参与意愿、相关意见建议等,分析村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支持度,并整理出解决措施。

3、做好乡村振兴模范村的宣传工作,通过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让更多的村民了解乡村振兴工作对村内的建设、环境的改变及生活上的便利,从而提高村民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二、因村精准定位,科学合理做好村里发展规划

4、科学制定县级、乡级、村级的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以推进区域产业聚集为目标,以县域统筹、以镇带村为途径,科学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发展。着眼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助推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旅游观光农业打造、民宿农家庄园建设等,让农村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范文第2篇

会议指出,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是继承和发扬党管农村工作优良传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确保新时代农村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强调,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集中精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加强农村党的建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服务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更好服务群众,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

二、省委常委会会议主要精神

7月3日,省委书记于伟国主持并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我省贯彻落实意见。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确保新时代农村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总抓手,着力推动“十大行动”落实,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一革命四行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底线任务,扎实做好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着力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如期实现与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深化科技特派员、下派村支书制度等,让基层党组织

和基层干部更好服务群众。

三、市委常委会会议主要精神

7月24日,市委书记胡昌升主持并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

会上听取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情况汇报并研究部署了厦门市贯彻落实意见。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市委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专门调整成立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确保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在厦门贯彻好落实好;二是全面谋划部署农业农村工作,组织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印发市委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和推进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三是全面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立11个专项小组统筹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四是全力推动现代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制定《现代农业招商实施方案》,成功举行现代农业招商推介暨签约大会,取得良好反响;五是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村组织运行和工作机制。

对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会议强调要求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条例》,深刻理解精神实质、准确掌握主要内容;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厦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及工作纲要》,加快建设美丽、文明、善治、殷实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着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着力抓好现代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加强项目后续跟踪,争取项目早日落地;要着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四议”是指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 是指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和“六要”群众工作法,发挥“一约四会”(一约是指村规民约;四会是指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要切实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增强村级“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四、区委常委会会议主要精神

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范文第3篇

百年农村工作大事记

1921年9月27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浙江萧山衙前村农民大会召开,中国第一个新型农民组织宣告成立。

1922年7月,彭湃在广东海丰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3年5月,海丰、陆丰、惠阳三县很多地方成立了农会,会员达到20多万人;9月,湖南衡山白果地区农民成立岳北农工会。

1929年4月,制定兴国县《土地法》,“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24年7月3日,国共合作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正式开学。到1926年9月,在共产党人彭湃、毛泽东等相继主持下,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连续举办六届,培训70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

1925年10月,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告农民书,提出解除农民困苦的根本办法是实行“耕地农有”。会议强调北方地区工作的重要性,决定加强对北方革命的领导。会后,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成立,李大钊任书记。12月1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7年3月,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着重批评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央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会议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9月9日,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29日,起义军到达江西永新三湾村时进行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这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10月,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8年2月,毛泽东率部打破江西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地区的进攻。至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在创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10月5日,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由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30年1月,毛泽东在给林彪的复信(后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开始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12月——翌年4月,毛泽东先后主持制定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肯定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1931年11月7日-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朱德任主席。27日,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其他根据地也相继召开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级苏维埃政府。

经过三年多实践,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基本形成,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1936年《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纠正了王明关于地主不分田的相关政策。1937年《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将减租减息正式作为一项基本政策来解决当前的土地问题。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对减租减息政策进一步具体诠释,在工农民主政府时期尚未被没收土地房屋的地主可保留他们原有土地房屋的所有权;回到边区,被没收了土地房屋的地主可以分得一份和农民一样的土地房屋,可以享有正当的公民权益,地主可以将土地房屋租赁给农民,地租不苛刻的情况下政府将不加以干预。

1939年2月2日,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抗日根据地军民相继掀起大生产运动。

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包括发展生产在内,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实行对敌斗争、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整顿三风、审查干部、时事教育、“三三制”、减租减息十大政策,对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巩固抗日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再次规定,地主可以出租土地,地租需在战前原有地租的基础上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同时承认战前原有的借贷关系,年息不得超过一分半。这使地主的利益得到一定保障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农民受到的剥削和压迫。

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保障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有效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促进了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了抗战时期的民族团结,有力推动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进程,为抗日战争后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经验。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将全民族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变为“耕者有其田”政策,并指出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各解放区迅速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1947年7月17日-9月13日,全国土地会议在河北建屏西柏坡(今属平山)召开。会议由刘少奇主持,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中央批准。《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它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大纲公布后,解放区迅速形成土地改革热潮。

7月21日-23日,中共中央在陕北靖边小河村召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战略进攻的部署和解放区土地改革、财政金融工作等问题。毛泽东提出计划用五年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解决同蒋介石斗争的问题。

1949年3月5日-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全会规定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全会讨论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1952年9月20日-30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会议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会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很快开展起来。经过一年多的试点,195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将决议草案通过为正式决议。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1月15日,作出《关于在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1954年9月,政务院下达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的命令。国家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并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逐步取消。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报告强调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并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

1961年1月14日-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毛泽东在全会及此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会后,中央领导同志相继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到1965年底,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全面完成。

3月15日-23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农业六十条”),对农村政策进行调整。随后,工业、商业、手工业、科学、教育、文艺领域也进行调整,并相继制定了工作条例。

4月9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央精简干部和安排劳动力五人小组《关于调整农村劳动力和精简下放职工问题的报告》。到1963年6月,全国共精简职工1887万人,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人。

1962年1月11日-2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会议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加强民主集中制,切实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以迅速扭转国民经济困难的局面。

2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提出把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

3月20日,供应香港鲜活冷冻商品的快运货物列车从湖北江岸站开出。随后,上海、郑州也开通快车。

1963年2月11日-28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在农村开展以“四清”(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和通讯,介绍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的事迹。此后,“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展开。

1965年4月5日,河南省林县红旗渠实现总干渠通水。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成“人造天河”红旗渠。

6月26日,毛泽东在同医务人员谈话时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9月21日,中共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到年底,全国城乡医疗卫生网基本形成,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1981年11月,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

1973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包产到户等各种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就农业和农村问题连续发出五个一号文件。

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4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

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同意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提出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政策。

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从1985年起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1991年11月25日-29日,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

1998年1月,全国林业计划会议宣布,从1998年起,国家将实施以调减木材产量、保护资源、分流人员、提高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10月,我国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002年1月10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召开退耕还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在过去两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12月14日,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

2003年1月8日,胡锦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发挥城市对农村带动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成为历史。

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1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部署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为农民工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2007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指出,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008年10月9日-12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2012年12月29日,在考察河北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在考察湖南时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

2013年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常态”。2014年12月9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4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起在33个县(市、区)开展试点。

2015年2月13日,在陕西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讲话强调,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

12月18日-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讲话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1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十三五”期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6亿人。

4月25日,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通过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护和发展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

2017年10月18日-24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280人,特邀代表74人,代表全国8900多万党员,大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6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2019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于6月24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由中共中央于2019年8月,自2019年8月19日起施行。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是继承和发扬党管农村工作优良传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确保新时代农村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9年12月30日,国务院公布《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获得工资。

2020年10月26日-29日,中共五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12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脱贫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同志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干部职业化;现实价值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发展落实,作为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者和执行者的重要角色———村干部,其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发展形势和要求,村干部不得不转变传统行政管理观念,向服务者角色转型,这就为村干部职业化奠定了基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干部职业化得到推进和发展,对于基层社会的发展而言,主要有以下现实价值。

1合理吸纳乡村精英,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振兴战略可以说给乡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村干部职业化就是人才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体现。村干部职业化不仅有利于吸引乡村精英人才进入基层干部系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留住一部分精英为乡村社会的综合发展贡献力量,而且还有利于培育和提高村干部职业意识,推进基层管理方式不断创新。

1.1吸引并留住精英,培育优化储备型人才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干部职业化为村干部提供了比以往更加优越的岗位。首先,在社会保障方面,村干部职业化之后,其工资得到最低保障,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误工补贴,而是被纳入到乡镇政府的财政支出当中,这就为村干部提供了更好的工资和更加优厚的福利待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在个人发展方面,村干部职业化以后,村干部也将成为政府工作者中的正式一员,拥有属于自己固定的办公场所,严格实行坐班制,为村民提供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服务。此外,村干部也同样具备向上级晋升和参与培训的机会。这就吸引了大量的乡村精英竞选村干部,候选人质量得到提升也就意味着更加优质的乡村人才被吸纳进基层干部系统之中,从而也为培育和优化储备型人才提供了人才条件。

1.2村干部职业意识增强,管理方式不断创新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干部职业化之后,根据工作技术能力的差别进行专业化分工,又由于组织权力按照等级制度划分,每一个成员的权力都是有法律制度明确规定的,任何组织成员,都依据这种规则行事,上至组织的最高领导,下到基层普通职员,无不例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干部被纳入到基层干部系统之后,其行为规范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职业意识逐渐增强。在传统村干部治理模式下,村干部主要依靠地方性知识和人际关系完成各项村务工作,管理方式带有个人特点,随意性强。村干部职业化将村干部吸纳进基层干部系统之中,同时也是运用规范化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其工作,促使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该岗位的各项事务中。从村干部岗位角度来说,职业意识是每一位合格村干部的身份转变的门槛,职业化后的村干部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理论学习来提升其职业素养,增强工作钻研精神和职业意识,从而提高工作绩效,达到考核标准。此外,村干部职业化之后,职业意识增强,其管理理念也将与时俱进地发生改变,则会运用更加市场化和现代化的技术创新其管理村务的方式,如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等来与村民进行沟通交流以及信息公开,节约了时间成本,村干部的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2解决后顾之忧,扎实有效开展乡村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乡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许多复杂的新矛盾,传统治理模式下的村干部常会因为工资少,所承担的责任相对较少,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足,从而也容易引起村民的不满,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困境。村干部职业化之后,其最低薪资得到保障,工作积极性提高,作为一种更加正式权威的存在,其工作方式更规范化,公信力更强,也为开展乡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1村干部薪酬有保障,工作干劲增强在薪酬管理理论中,职工的基本薪酬形式主要包括基本业务薪资、绩效考核工资、激励工资、福利和保障服务等。村干部职业化之后,其正式被国家纳入到基层行政干部系统之中,其基本工资和福利得到提高,村干部本人和其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基本保障。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五个需要层级,村干部职业化之后,其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等逐渐得到满足,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村干部将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扎实肯干、积极工作,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了干劲充足的村干部,又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乡村治理向好发展。

2.2化解乡村社会矛盾,维护乡村社会安全

有研究者认为,村干部职业化是在乡村自主性力量不能完全支撑村民自治运转之下,国家的行政权力下沉到村一级,并且向基层输入资源以及公共规则的过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自然村普遍转化为行政村,村民之间的亲密关系逐渐淡化。在过去的乡村社会,涉及到利益纠纷时,村民们首先自己解决,解决不了之后才找村里有威望的乡绅、村干部等进行调解,但多半掺杂村干部个人与当事人双方的人情关系,根本的矛盾冲突未能得到根除,同时也为以后的冲突纠纷埋下了隐患。村干部职业化后,对于乡村社会矛盾的处理将更加规范化,采用与双方利益无关的专门化的调解人员进行矛盾调解,并坚持每一个矛盾有专人负责的原则,从头至尾跟进,确保将矛盾冲突以大化小、以小促和。村干部职业化之后,不需要凭借个人威望就能够促进矛盾调解,化解乡村社会安全危机。在此基础上,村干部职业化之后,乡村社会的治安保障体系也逐渐得到完善,为维护乡村社会安全提供了保证,在很大程度上也为村干部开展乡村工作扫除了障碍。

2.3促进乡村民生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

从村干部自身的角度来说,村干部职业化能够提高其积极性,增强工作干劲,创新管理方式,改善乡村民生,推动构建和谐新农村。根据新闻报道,广西乐业县正努力探索和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努力建设出一支积极主动、担当作为、能打硬仗的基层村干部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组织保障。如在每年的规范化管理中心,乐业县对村干部进行“菜单式”培训,通过实施“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的“四培养”工程,共培养了333名致富带头人、180名村级后备干部。目前,乐业县有41个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其中预脱贫村11个。可见,村干部职业化有利于促进乡村民生的发展,推进构建和谐新农村。

3引领乡村内涵式发展,推动有效乡村治理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发展,村干部职业化正逐渐被一些经济发展资源较丰富的乡村所接受。村干部职业化,有利于变革乡村治理主要体现在变革乡村治理理念、治理方式以及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

3.1变革乡村治理理念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干部职业化不仅为村干部提供了合理的干事平台,也实现了人才的优化组合,主要体现在其工作理念发生了变化:一是共建共享理念。在乡镇政府积极推动和引导之下,作为乡村社会当家人的村民被积极调动起来,村干部积极带头示范,号召村民、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乡村建设,而隐藏在这些社会各项力量背后的资源禀赋得到了更好发掘,经济、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等各方面优势也进一步显现出来,广大村民作为劳动者,将共享乡村治理成果,从而在其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二是协商共治理念。随着村庄合并规模扩大,村级事务的管理逐渐繁重,一些农村地区在自然村成立乡贤理事会,通过选举从群众中选出有较高声望、办事公道的人进入乡贤理事会,甚至不拘一格地吸收非农户籍的老干部、老教师及外出乡贤等社会力量的参与。村里重大事务首先由乡贤理事会成员与群众商谈,广泛协商提出解决措施,随后,及时召集村民小组会议提请批准,通过发挥自然村的亲缘人缘地缘作用,来解决村务管理中的一些老大难问题。

3.2变革乡村治理方式

村干部职业化,不仅有利于变革乡村治理理念,还能够促进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除了通过以上提到的共建共享、协商共治以外,“互联网+”村庄治理也是乡村治理方式的一个亮点。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来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发展互联网+村庄治理模式。每个村庄通过网格建设划分成网格区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及时收集和处理各类信息。此外,在乡村内部建立全村的统一手机微信群,通过微信平台及时公开村务、政务以及财政等重要信息。同时,村民还可通过网络留言等方式反映村里的各种问题,向村两委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村民心声。乡村治理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将村干部与村民很好地连接了起来,双方之间的互动性增强,促进了乡村治理模式向好发展。

3.3完善基层组织建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发展,农村社会需求结构和利益结构也逐渐多样化,现有村民自治组织体系的结构局限性也逐步暴露了出来,从而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自治组织管理体系,培育和丰富基层自治组织体系,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的自治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社会的自治功能。村干部职业化为乡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提供一批领军先锋人才,挖掘基层组织的潜力,促使其积极发挥作用,以村干部职业化带动构建基层组织体系,从而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首先,发挥乡村地区的村党支部在自治组织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以我国原有农村自治体系为基础,概括出诸如“四议两公开”等形式的自治组织体系并加以推广,其中涉及村里的重大事项,都需要按照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等程序依次进行。其次,充分发挥农村社会组织的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到乡村治理当中,发展成为乡村综合治理的重要推动力量,应该对其进行支持和肯定,为乡村治理共谋福祉。第三,积极发挥传统组织资源以及“新乡贤”的作用。承继传统乡村治理中的共和理念,将宗族及家族纳入村民自治框架,重视家族、宗族、村委会相互之间的协商共治。总体而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发展推动了村干部职业化,在此过程中,村干部职业化首先吸引了更多的乡村精英进入基层干部系统,同时也借此平台获得更多培训机会,从而提高了其职业意识以及专业素质。其次,村干部职业化在促进乡村社会大小矛盾化解的同时,乡村社会的安全性也逐渐提高。最后,村干部职业化促进了乡村治理理念变革、推动治理方式转变以及完善基层自治组织,推动乡村治理有效。可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干部职业化对于乡村治理产生了各方面的积极影响,这些积极影响又反过来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周.薪酬管理:理论、制度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王惠林,杨华.村干部职业化的生成机制及路径创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54-62.

[3]魏有华.纠正村干部职业化存在的认识误区[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25(3):38-41.

[4]贺雪峰.治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5]贺雪峰.行政还是自治:村级治理向何处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5+159.

[6]王向阳.改革开放后村干部职业化和行政化之路———基于我国东中西部乡村治理实践的考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6):26-33.

[7]高莉娟.乡村振兴背景下干部驻村精准扶贫研究述评与展望[J].地方治理研究,2018(2):66-77+80.

[8]刘耕宇.中国村干部研究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8):1581-1585.

[9]贺雪峰.论不同地区村干部性质的差异性[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7(3):44-49.

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范文第5篇

在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省委、省政府积极践行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从省直单位抽调500名干部组成50支乡村振兴服务队下沉基层一线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乡村振兴服务工作,如同众人划桨开大船,这个场面很好,但是要开好这只船,不是简单划桨的问题,应该形成体制机制,正如一只船内部的系统:动力系统、导航系统等都需要有。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体制机制都需要有。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努力做好组织机制的创新工作,使乡村振兴服务这只“船”行驶得更稳、动力更足。

在前期广泛调研和征求市委、县委意见的基础上,服务队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系统的方案。

一、优化内部组织架构,理顺体制。

服务队到达派驻地后,成立了队长为书记的党支部,选举产生了支部委员,做好分工安排工作;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将5个服务村庄分为3组,成立由处级干部为小组长的3人服务小组,这就形成队长总负责、小组抓落实的内部工作机制。

二、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促进服务队工作加速落地。

基层工作有其特点和规律,为促进服务队项目尽快落地,服务队在征求市委、县委的意见后,建立了市委、县委组织部门牵头的联系机制。县委还根据服务队的工作需要,派出由县直政法、财政、国土、水利等5个部门同志组成的县派工作组,县派工作组在服务队的领导下帮组协调解决项目落实中遇到土地、规划、设计、环评、政府采购等问题。

这就形成了服务队工作的闭环机制:重大项目,及时向市委、县委汇报请示;一般项目由服务队会同镇、村党组织研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县派工作组负责对实施方案提出建议并协助完成项目落地工作。

三、建立队内周总结、队县月联系机制,确保部署落地落实。

(一)队内周总结制度。

年初,各组在详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制定本组的年度工作计划报党支部会研究。通过后,各组列出时间表、任务图,实行挂图作战。每周队长主持召开例会,各组汇报上一周工作情况和本周工作计划,对计划任务未完成的小组帮助研究对策,确保各小组按计划完成年度任务,意向不落。

(二)队县月联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