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用电安全的基本要素

用电安全的基本要素

用电安全的基本要素

用电安全的基本要素范文第1篇

电气安全是安全领域中与电气相关的科学技术及管理工程。包括电气安全实践、电气安全教育和电气安全科研。电气安全是以安全为目标,以电气为领域的应用科学。它包括用电安全和电器安全,其基本理论是电磁学理论及安全原理。

由于电能应用的广泛性,电气安全也具有广泛性,不论生产领域,还是生活领域,都离不开电,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电气安全问题。电气安全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不仅与电力工业密切相关,而且与建筑、煤炭、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等各行各业都密切相关;再者,电气安全工作既有工程技术的一面,又有组织管理的一面。

电气安全评价包括有效性和经济性评价两个方面,本论文则侧重于电气安全的有效性评价。系统的电气安全有效性评价,是从电气安全角度来评价系统中各部分布置是否合理,各部分所采取的电气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合理,能否协调工作,整个系统是否存在电气安全的死区等。也即对工业企业现实系统中的电气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并预侧由于电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等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后果,从而提出电气安全措施和整改建议。

建立评价因素体系的原则

欲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科学的评价因素体系,必须先了解以下几个建立评价因素体系的指导原则。

一、科学性

科学能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建立电气安全评价因素体系,也必须能反映客观实际以及事物的本质,能反映出影响企业电气安全状况的主要因素。只有坚持科学性原则,获得的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评价的结果才有效。

二、全面性

对企业电气安全现状的评价是一种全面性的多因素综合评价,为了保证这一点,选取的因素应具有代表性。选取时应从评价对象的各方面着眼,尽管最后确定的评价因素不一定很多,但选择初始时,被选因素一定要多一些,全面一些,以保证有选取余地。

三、可行性

建立的评价因素体系应该能方便数据资料的收集,能反映事物的可比性,做到评价程序与工作尽量简化,避免面面俱到,繁琐复杂。只有具有可行性,评价的实施方案才能比较容易的为企业的安全部门所接受。

四、可比性

为了便于比较,评价因素应当量化。电气安全既包括电气安全技术又包括电气安全管理,即具有技术和管理的双重性,评价对象比较复杂,其中有些因素难以量化。但是事物的质是要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的,因此,评价因素应尽可能量化,只有量化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

五、稳定性

建立评价因素体系时,选取的因素应是变化比较有规律性的,那些受偶然因素影响大起大落的因素就不能入选。

电气安全评价因素分析

安全原理指出:在某种情况下,事故是否发生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但都有其深刻的原因,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事故是社会因素、管理因素和生产中的危险因素被偶然事件触发所造成的后果,这便是综合论事故模式的基本观点。基于这种观点,这些物质的、管理的、环境的以及人为的原因就构成了安全评价中的危险因素。

一、电气设备固有安全性

工业企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电气设备,它是带来电气危险的根源,且人们与之接触的机会很多。电气设备的固有安全性能直接影响了工业企业的电气安全状况。因此,在评价工业企业电气安全现状时,应把电气设备的固有安全性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权重的分配中需给予重点考虑。

二、电气环境

这里所说的电气环境是指对电气安全有影响的自然及非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雷电、静电等;非自然因毒主要指电气系统工作的场所的环境因素,如电磁辐射;易燃易爆、高温、潮湿、腐蚀、金属占有系数大等特殊场所。电气环境对电气系统的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评价工业企业电气安全现状时,应把电气环境放在较重要的地位,在权重的分配中需给予较重考虑。

电气安全评价因素的权重分配

一、权重确定方法的理论基础

在评价因素体系中,每个因素对实现系统评价目标和功能的重要程度各不相同。权重表示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或表示一种效益替换另一种效益的比例系数。可见,权重是综合评价的重要信息,应根据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即因素对综合评价的贡献确定。基于信息基础,可以选择定性的经验判定方法,精确的定量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混合方法确定权重。而这些方法的共同特征是“成对比”,而“比”得是否准确和一致是一个关键问题。“成对比”的主要方法是权的“最小平方”法和“特征向量”法。

二、电气安全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用电安全的基本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质安全 电力企业 高危作业 安全管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TM08 文献标识码:A

1.产生背景

1.1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务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力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安全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企业利润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部分电力企业在高危作业领域存在设备日渐老化、设施陈旧、应对安全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急需引入更为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并切实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规避、控制、降低生产风险。

1.2 践行安全生产,全面推进本质安全建设

本质安全,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过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的安全目标。近年来,国内安全生产领域都在积极发展贯彻“本质安全”理念,电力企业也在大力推进本质安全建设。但同时我们应看到,凡是有人参与的工作系统,就不能简单概括为单纯的技术系统,而是驮拥纳缁峒际跸低常其技术系统要素和人的要素是紧密配合的,对于具有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安全问题,必须考虑综合个体,涉及人、物、环境、管理等诸多要素的交互耦合,注重系统内外的交互和谐与整体性[1]。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以本质安全的核心内容与特色出发,建立符合本质安全基本特质及发展的安全管控体系。

2016年,为更好贯彻《安全生产法》等法规制度,国家电网下达了《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强化本质安全的决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决树立全员安全理念,把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员工素质作为安全工作的关键。作为电力企业,在涉及高危作业领域时,应将实现本质安全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做到正确把握本质安全的含义,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引入先进理论与技术,构建科学高效的安全管控体系,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安全生产队伍。

2.构筑电力企业高危作业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

2.1 电力高危作业的特点

高危作业是指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电力高危作业主要包括大量的大型特种设备、基建工程、杆塔架设、高空作业、电气操作等工作,专业程度与危险系数都比较高[2]。近年来,各级电力企业加强了安全研究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逐渐建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控方法。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电力企业针对高危作业的安全风险管理手段仍不够细致,生产过程中仍存在不稳定因素,是故建立一套适应电力行业特征、符合本质安全发展要求的高危作业安全管控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2.2 建立原则

应对电力企业高危作业生产,建立本质安全管控体系应本着“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预测性”四大原则,从“人、物、管理、环境”四个方面入手,建成切实可行、联动有效、针对性强、安全可靠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以下从“人、物、管理、环境”四个角度进行基本展开。

2.2.1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落实本质安全文化

首先,在企业内加强安全培训,建立一个系统的安全等级考评体系,将安全规范考试常态化,并使之与员工绩效挂钩。大力、深入地宣传本质安全文化,将安全理念与安全意识深入骨髓地植根于员工的工作之中。其次,在企业内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使安全生产责任到人,定期召开安全责任会议,使各级责任人明确安全目标与责任,强化安全监督考核,对于违章及安全生产存隐患并进一步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实现早发现,早排查,对于已造成安全事故的,进行责任追究,对于安全生产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予以奖励。

2.2.2 加强安全生产过程中“物”的作用,夯实电网安全设备基础,建立安全可靠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

首先,加强高危作业生产现场各种生产物资的安全管控,保证生产负荷量与人员数量相适应。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器具、设备的专项检查,定期维护和规范使用,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可靠。进一步强化“工作票”工作制度及安全监督,规范“工作票”填写规范标准,严禁无票、无安全措施作业。其次,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将新技术与新管理方法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ERP、RFID、财务软件、PMS等业务系统,实现物与系统的一一对接,从供应商、使用寿命等维度去开展设备运行状态全过程分析和流程优化,并逐渐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

2.2.3从深化管理入手,建成全方位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

首先,在管理中引入最新科技,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将信息安全纳入电力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利用信息化、自动化手段完成信息分析、信息采集与信息分享,形成及时反馈机制,建成高危作业预警系统,完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应急预案。其次,加强过程管理,全过程保障电力高危作业施工安全。加强作业现场管控,提高现场指挥、调度、控制能力,推行高危作业前的“双现场勘察”制度,全面辨识现场危险因素和作业风险。执行作业前三级(专业室、班组、工作组)的风险辨识分析与管控机制,所有作业都要实施风险辨识、风险评估的全过程闭环管理。第三,加强安全准入机制管理,对分包队伍及人员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避免资质不符合要求的队伍和人员进场施工。

2.2.4以本质安全理念为纲,为安全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土壤

作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面对自然环境时,首先应针对各种环境做好应急预案,如在面对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大规模停电事故等问题时做好安全生产处置预案并定时进行演练,推动应急演练制度化、常态化。其次,应加强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加强电力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与外行业之间的安全合作,加强与京津冀周边地区的电力安全生产、救援等方面的联动合作。在人文环境角度,大力推进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使本质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主动、高效、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电力企业安全文化。

2.3体系架构

2.3.1从“两个阶段,四个层级”出发,形成本质安全管理机制

应对电力企业高危作业的安全生产问题,我们要建立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应从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出发,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源因素,最大限度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降低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科学管理体系[3]。从风险分析与风险处置两个阶段出发,将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与反馈改进四个层级递进形成安全生产过程全闭环管理,即“两个阶段,四个层级”。

首先对高危作业安全生产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整个识别过程需事无巨细,不可出现遗漏;其次,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从事故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两个方面来综合度量安全生产水平,对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隐患的不确定因素及模糊因素进行评估,按照不同的风险等级划分出不同的风险类别,并按照风险等级和类别制定防范措施。风险管控,是风险评估的最终目标,但也最为复杂,应建立一套基于风险现实情况的最优解决方案;最后进行反馈,形成优化,做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与风险水平随时能控、可控、在控,形成优秀的本质管理机制并不断提升发展。同时我们在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时,应把设备及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所带来的风险与应采取的措施纳入风险评估范围,将本质安全理论贯彻始终。

2.3.2以指标体系为核心,构建本质安全管控体系

本质安全管控体系的核心事务在于对风险的评估,针对人、物、环境、管理等要素,构建一套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

人本质安全方面,通过分析人失误原因,探讨减少人员失误的方法,利用可靠性原理建立人可靠性分析模型,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模糊安全性评价公式;物本质安全方面,通过设备故障原因分析,建立设备可靠性与维修性公式与设备本质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环境本质安全方面,通过对环境分类,并对其中的具体影响因子分析,根据职业安全标准,对电力行业职业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管理本质安全方面,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讨论如何建立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对企业文化进行分析,最后以层次分析法建立安全管理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

2.3.3以PDCA模型为架构构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优化机制

我们具体应用了PDCA模型构建电力企业高危作业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纠正(Action)四个阶段。具体构建及工作内容展开如下:

计划阶段(Plan):制定特定的高危作业风险管控计划,建立专项风险识别数据库,进行风险识别。

执行阶段(Do):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最新的《安规》列出安全风险等级,并形成安全风险预案。

检查阶段(Check):安全风险管控,形成安全作业中全过程管理。使风险时刻处在可控状态之下,同时进行安全绩效监测并进行记录。

纠正阶段(Action):将本次作业出现的问题及细节进行反馈,将之与安全监督机制挂钩,进行奖惩处罚。对于可提升的部分进行反馈并改进。

综上,以上述四个工作阶段为基础,不断推动本质安全管控体系循环向上地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应对电力企业高危作业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本文旨在建立一套以本质安全理念为核心思想的安全管控体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各级电力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展示了一个将本质安全理念贯穿生产过程始终的安全风险管控平台。电力各级电力企业对本质安全管控体系进行了系统评估,根据体系PDCA架构原则,可以看到体系经过制定、执行、调整、反馈等过程后,已逐渐形成固定运行模式并不断开启了循环发展模式。在对最新的电力企业安全风险评估中我们可以发现,高危作业的施工现场加强了安全风险管控,标准化安全管理作业已有序展开并形成机制,工程安全流程得到了充分细化,整体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现场施工人员安全素质提高,安全意识加强,达到了施工现场安全可控状态。可见本质安全管控体系的建立,在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后,紧密贯彻至整个生产过程中,对提高高危作业安全水平,保护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公司管理水平与效益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未来,我们还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提高这个安全管控体系,以本质安全为发展核心,实现电力企业安全、高效、长远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x森.基于本质安全理论的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研究(硕士论文)[D].华北电力大学,2012.

用电安全的基本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电力员工;安全技能培训;移动平台;电力安全教育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3-0163-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3.073

安全生产是生产企业的头等大事。大量统计表明,人的因素仍然是事故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员工的安全技能素质始终是影响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首要因素。如何高效率、低成本地快速提升员工的安全技能素质已成为电力安全技能培训方案制定的重中之重。

中国社会在形态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一言以蔽之:“互联网+”将教育推进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

在这一变革的浪潮中,本文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电力员工安全技能素质提升方案,该方案针对于传统集中式安全教育的不足,用系统化的思维解析安全技能教育的各要素,重构安全技能素质教育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将“互联网+”理念贯穿到电力安全培训中,建立一个开放性的电力安全技能素质提升平台(APP)。

1 方案研究现状分析

安全生产一直是电力企业的最大的关注点和难点,快速、有效地提升员工的安全技能素质上安全生产的基石。为此,电力企业在员工技能培训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实际生产工作的需要依然有较大的差距。

1.1 传统电力安全培训

经过大量现实案例分析,传统电力安全培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1.1 培训体系的建设缺乏系统化工程视角的指引,只关注于构成员工安全素质的各个“点”,缺乏“面”的思维,以至于安全素质组成的各要素之间培训上的割裂,与发展不平衡,无法有效推进安全技能素质的整体提升。

1.1.2 培手段落后,培训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有规划但执行力差,培训最终流于形式。

1.1.3 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电子化学习,培训成本高;公司员工地理位置分散,不便于开展集中式培训。

1.2 移动学习培训

移动学习培训是继数字化学习培训后出现的又一新模式,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又一个新热点。经调研,本文就目前的国内外研究做了以下分析:

1.2.1 与传统信息化培训的趋势对比。移动学习具有传统网络不可比拟的优势,移动学习在未来3~5年内的应用将超过PC应用。

1.2.2 移动学习培训推广状况。

经调研分析,各行业移动APP推广应用对比如图1所示。由图1分析可知,移动学习APP刚刚进入推广期,用户累计效应尚未显现。目前,移动学习APP的开发尚未进入最高峰,产品间竞争尚不充分。

1.2.3 制约用户使用移动学习的因素。带宽和流量要求,是制约移动学习的一个因素。随着移动带宽不断增强、价格不断走低,带宽和流量问题在未来1~2年内会得到大幅改善。

与在线学习相同,目前“内容枯燥,无吸引力”是制约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学习的最根本的原因。

1.2.4 困扰开展移动学习业务的最大问题。移动APP的开发需要成本,尤其开发多操作系统的版本成本较高。“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是企业开展移动学习业务最大的困扰。

目前,移动学习还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在线教育竞争的加剧,一些创新性企业极有可能在移动设备上创造出新的模式,移动学习将呈现跨越式发展特点。

2 方案需求

相对于传统电力安全培训,所提方案将实现以下五方面需求的突破和创新:

2.1 突破时空限制的培训

所提方案可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将培训拓展到员工的生活、工作等所有场合,手段更为丰富,学员随时拿起手机即可参加考试,教师拿起手机就可以对学员进行培训。另外,企业员工之间可利用内置的聊天功能沟通考试心得,与老师交流疑难问题,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2.2 移动化的培训

本文方案所贯穿的“移动培训”这一理念将带来学员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彻底转变,主要表现为:通过引入移动培训模式,学员可以利用工作生活之余的碎片时间参加培训。传统培训体系中最难的是长期坚持学习,所提方案开发的APP能够根据老师的设置,每天定时推送一些题目和事故案例,学员花费较少的精力和时间即可完成任务。只要学员坚持使用该APP,将会达到长期培训效果。

2.3 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培训

APP根据安全教育学习的特征,在大量用户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行为进行建模。模型将综合上述因素为员工定制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在保证基础教育的条件下充分挖掘学员专业学习潜力,从而在大数据的辅助下实现人尽其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2.4 以用户为主导的题库建设

通过引入UCG(User Content Generate,用户主导内容生成)的内容沉淀机制,可以让学员参与到课件题库的制作过程中。学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随时将生产中遇到的违章实例、事故案例随手拍成照片、视频上传到平台上;经相关专家审核挑选后,则可以此为素材出题,纳入到课件题库中供其他学员共享使用。通过UCG内容机制,可确保APP中的试题新鲜生动,贴合工作实际。

2.5 实现充满趣味性的培训

本APP拟借鉴移动互联网的典型模式,引入抢红包、PK擂台赛、摇一摇等模式,让学员能以娱乐的方式参与到学习培训中。

3 方案建设

3.1 建设目

本方案拟建立一个具备开放性的电力安全知识培训、竞赛、考核的综合性培训移动平台(APP),借助于互联网、移动计算技术,把电力安全培训贯穿到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3.2 建设内容

3.2.1 培训管理。该部分为APP的核心培训功能。APP提供了灵活的课程管理机制,在课程管理的基础上,APP将依据于基于大数据生成的学员学习模型,根据学员的情况建立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学员打开APP即可按照培训计划学习自己岗位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可通过APP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

(1)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是整个APP培训的基础。教师可以从安全知识库中选择相应的知识点,设置学习课程。APP中内置课程库,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岗位、专业等方式进行分类课程管理;(2)培训计划管理。培训计划是一个APP化的学习路线图,对学员必须学习的知识内容、学习的顺序、阶段性考核点、要参加的考试等均做了明确规定。为加强培训的针对性,APP允许教师借助于学员个性化学习建模的结果,根据不同类别、专业、岗位员工自身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培训计划。

为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学员对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APP可提供学习情况监控功能。教师可以实时查看学员对当前给定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予以点评指导,学员可通过APP自动推送查阅。

3.2.2 考试管理。本APP可提供一套对线上线下的各类考试进行统一管理的考务管理体系。针对在线考试,APP可提供整个考试过程包括考前试卷组卷(手工、自动)、进行考试、试后判卷等一系列的循环技术支持。另外,APP可提高标准试题库,汇集各专业、岗位的试题并进行统一管理。

本APP考务管理模块设计的思路是,围绕着“互联网+”模式下的碎片化考核为核心进行管理。与传统教育下的考试不同,该考试模式具有时间空间的不确定性。在碎片化考核模式下,学员可在教师指定的某个时间段内对某个知识范围进行考核或者教师可指定待考核的试卷,将其作为考试计划分发给学员。同时,学员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做题,同时,系统可每隔一段时间自动汇总所有移动答题的结果,生成排名等各类报表,供教师使用。

3.2.3 趣味培训。(1)在线仿真模拟训练游戏。借鉴电力行业的虚拟培训理念,将安全培训中的学习和考核内容制作成内嵌有各类陷阱的小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用户进行学习。该系统为培训人员提供可直接动手操作的仿真设备和仿真环境,可增强员工安全意识,提高专业操作技能;(2)竞赛管理。传统培训方式下,为激励各单位的学习热情,通常不定时地在班组、部门、厂级中选派优秀员工作为代表,参加在线竞赛。针对这一需求,APP提供了对在线知识竞赛的支持,并设计规则保证竞赛的公平合理性。同时,系统提供了擂台赛模式,激发学员兴趣;(3)抽红包和摇一摇。为增强学习培训的趣味性,系统增加了抽红包和摇一摇的功能,作为学习、考试的激励手段。

3.2.4 学员评估。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能力胜任模型,对学员的学时、学分、课程学习记录、评测成绩等基础数据进行跟踪分析,采用人工智能推理评测数据其底层所蕴含的意义,对员工岗位能力胜任进行有效客观的测评,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能力鉴定体系,同时为员工、教师、管理者提供辅助学习、决策工具。该部分的功能包括:安全能力鉴定评估,薄弱点分析和群体安全素质水平分析。

对于评估结果,系统可形成各类数据分布图、趋势图,从而得出普遍性的安全知识掌握水平的变化、趋势情况,为决策者提供关于安全生产指导、决策方面的辅助数据。

4 结语

本文所提方案打破了传统安全培训的时空限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培训方案,为电力企业探索如何系统化地培养员工的作业安全技能,如何以人因理论为指导,全面、有效、切实地提升员工安全素质探索出一条新路。本项目所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对相关企业、乃至全国的电力安全技能素质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阳.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技术探索[J].中国高新技术

企业,2011,(28).

[2] 郭晓燕.电力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浅析[J].经济师,

2011,(9).

[3] 杨宝.电力安全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华北电

力大学,2013.

[4] 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

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

(1).

[5] 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

教研究,2016,(2).

[6] 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

展研究,2015,(20).

[7] 谭维智.不教的教育学――“互联网+”时代教育学

的颠覆性创新[J].教育研究,2016,37(2).

[8] 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

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

[9] 任剑岚.关于“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

用电安全的基本要素范文第4篇

1.安全管理、项目管理、施工安全、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在这之中占重要地位。一般项目管理部门应设立特别安全管理部门根据实际设置目标导向安全法规的建设项目特点,为了充分实现安全、规章制度必须分配给特定的个人安全责任。教育应该特别注意安全,施工人员上岗前必须解决,工人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安全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应涉及的操作程序、使用设备、应急处理、防护设备正确使用各方面的建设。

基本要求之一的培训评价分数:如果没有通过安全培训上岗。对安全设备的投资不能折扣,所有类型的紧急措施应保持在良好,应配备足够的安全监督人员和设备维修人员,这些都是基本的实现安全管理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安全。最重要的是建立施工人员“安全施工、预防”意识。此外,安全监督和人员要执行生产安全措施,需要给他们足够的奖惩权,安全工作绩效评价与工资奖金进行挂钩,可以使安全管理水平有效地提高。

2.对政治思想管理,政治思想工作一向都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电力企业员工在新的时期,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失去时代灵魂,就不能自觉认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也势必没有积极性、创造性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而,社会经济发展越是处于重要历史时刻,电力企业的改革也越是处于须要的阶段,深层次的社会思想矛盾越是尖锐的时候,越要对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目前,电力企业面临着新的形势,例如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社会大众对电力服务要求提高、打破垄断和标准提高等。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促发了电力企业深入改革,现代电力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同时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上述困惑和挑战。实践证明,改革与发展在现代电力企业中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电力企业改革深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观念更新起到促进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中,引导职工对市场经济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去认识和处理。从根本上解放思想、改变旧观念,改变思维定式,使职工的思想观念在市场经济的新趋势中能够适应,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可以推动电力企业发展。

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职工干部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得到双丰收。三是使电力企业改革得到保证。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协调,因此,在电力企业改革中职工干部积极主动地献计献策,从而使电力企业改革目标的全面实现得到保证。

3.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电能质量的项目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电力工程的结构安全符合设计及相关标准的要求;发电项目完成使用功能符合设计和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前者是管理的核心,后者是目标。我们通常指的是控制过程的质量管理,使两个处于受控状态,实现这一目标的建设项目。

电力工程不同于其他行业,该行业的突出特点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质量安全的要求、设备多、合作单位多、建设周期长、项目建设规模小而分散、施工单位素质参差等。电力工程建设涉及范围广泛的复杂的工程,有很多影响因素:人员、材料、机械、方法以及这些因素的环境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

4.对基层民主加强管理,基层电网企业工会工作的重点就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党与群众的联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工作的根本保证。当前基层电网企业生产经营艰巨的任务,如何加强和推进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工会的“桥”和“链接”角色,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激情和热爱电力行业,更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这些课题无疑是最紧迫。在新形势下,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利益关系调整,难免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影响和谐企业的建设进程。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需要基层电网企业要科学稳妥地解决,我们必须研究新时期民主管理中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

二、提高监督机制执行力度

1.项目法人在整个工程管理各个环节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指挥、协调。

2.必须充分授权给监理方,按照监理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监理代表业主履行应有的职责得到支持。

3.在合同执行和工程项目、设备的招投标中,纪检、审计、财务、法规等部门的监督作用要必须加强,腐败现象遏制发生,杜绝暗箱操作。安全监察及质量监督站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出来。

三、结语

用电安全的基本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电维修人员;专业知识;安全;沟通;职业素养

在机械管理工作中,机电维修人员的综合职业素养直接决定了相应工作的落实情况,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机电维修人员予以高度关注,确保能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有效了解新型设备维护要求,并且能具备较高的安全认知水平和管理能力,与此同时,机电维修人员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从而顺利完成机电维修相应工作。

1机电维修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素养

近几年,我国对机械人才的关注度逐渐增大,在相应培训管理方面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金,但是依旧存在机械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机械维修和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加之整体工作待遇有限,就会造成多数专业知识人才并不愿意从事相应工作的问题。为了全面提升机电维修人员专业技能,就要对专业知识水平予以关注,其作为基本素养需要受到重视[1]。尤其是在市场运行机制不断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机械设备向着更加智能化以及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维修人员不仅仅要了解相应的机械结构和运行原理,也要落实维修技能学习工作,才能在掌握现代化设备机电维修处理工作要点的基础上提高整体工作管理水平。首先,机电维修人员要明确工作基本对象,能结合实际情况判定故障环节,从而一定程度上完成设备修复处理工作,并且能有效判定诊断工具和诊断环境的更换。也就是说,机电维修人员要掌握专业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掌握新型机械维修技术,提升职业环境适应能力。另外,要在实践中顺应零件微型化以及组合精细化发展需求,提升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建立更加系统化的机电维修工作管理规划,优化维护效果[2]。其次,机电维修人员要保证专业知识覆盖面的全面性,不仅要了解电焊设备的工作原理,有效对其进行操作,并且掌握其常规化运行规律和运行要点,也要明确焊接设备的基本构造和结构,从而能完成基础维修工作。另外,机电维修人员要明确焊接设备的性能参数,且能借助对应管控工作流程分析焊接设备产生的规律,并且进一步判定故障的实际类型,为专业维修技术管理控制工作的全面进步奠定基础。最后,企业要明确认识到机电维修人员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制定相应的人才管理规划,落实定位培训工作,以保证相应人员能在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应工作要点。最关键的,企业要利用专业知识考核标准对机电维修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测试,有效提升其专业水平。

2机电维修人员应具备安全工作素养

机电维修人员除了要掌握知识内容,也要集中提高自身的安全工作意识,对于工作项目而言,机电维修人员具备的安全素养非常关键。尤其是近几年,机电设备逐渐向着制造和维护一体化项目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能落实动态化维护管理机制,确保结构和零件都能得到有效养护处理,提升运行参数的监管水平。另外,机电维修人员也要具备安全防护意识,能在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提升预防水平,从而提升故障预测管理效率,真正提高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机电设备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整体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也逐渐趋于专业化和智能化,这就需要机电维修人员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维修工作项目,也包括安全监管体系和管控落实情况,有效负责设备检查和维护工作效率,为后续提升整体工作管理水平奠定基础[3]。最关键的是,机电维修人员只有提升安全维护管理意识,才能秉持基本工作素养提升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对机电设备的故障敏感度也能有所提升,减少大修问题,并且能在设备出现故障前对其予以系统化处理和管控,确保设备稳定运行。除此之外,机电维修人员要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质量监督,有效完善并且调整相应参数的运行管理要求,以保证能维护设备运行效果的合理性,升级管控流程的基本效果。

3机电维修人员应具备理性沟通素养

对于机电维修人员而言,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安全防控意识都非常关键,与此同时,机电维修人员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因为维修人员通常都要和设备操作人员共同进行机电设备运行监管,这就需要维修人员能和操作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确保能针对具体问题完成对应分析,有效提升管控工作的实效性,也能减少问题的滋生和隐患的留存,实现管理工作效率全面进步的目标。另外,机电维修人员要从设备操作人员口中了解设备运行出现故障前的相关信息才能制定更加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维修方案,基于此,机电维修人员要和设备操作人员进行良性沟通,提升管控工作的基本效果,维护管理效果的同时升级管理水平。并且,机电维修人员要给予设备应用人员相应的辅助,确保能在提升具体工作管理效率的基础上,帮助设备操作人员能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问题,能有效对机械零部件进行衔接处理,并且调整其运行参数,优化设备性能管理效率,为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以及性能监督管控体系的全面进步创设良好的平台,从而保证机电设备能正常运行,实现经济效益和设备管理效益的共赢。因此,机电维修人员要保持良好的沟通素养,从而完善具体工作的落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