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小儿高热惊厥一般发生于患儿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在患儿体温不低于39℃时发生惊厥,临床主要表现为双眼球凝视、斜视、上翻以及意识丧失等,对患儿影响较大。目前治疗高热惊厥主要以降温、控制惊厥以及对症治疗为主,同时再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一般预后情况良好。有研究文献指出,对高热惊厥患儿进行病因分析后再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我院就此展开了对比性研究分析,探讨了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以及临床特点,总结了护理对策,现对其作如下详细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87例高热惊厥患儿,患儿中年龄最大为5岁,年龄最小为4个月,平均(2.7±0.8)岁,其中男性患儿48例,女性患儿39例,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患儿中年龄最大为岁5,最小者为9个月,平均(2.9±0.7)岁,男女患儿分别为21例、22例;对照组患儿中年龄最大为5岁,最小者为4个月,平均(2.4±0.7)岁,男女患儿分别为27例、17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对本次研究无影响(P>0.05)。87例高热惊厥患儿中,34例患儿为上呼吸道感染,26例患儿为肺部感染,20例患儿为感染性腹泻,另有7例患儿为其他原因引起发病。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入院后均采取降温、控制惊厥、合理用药以及确保呼吸通畅等常规治疗措施,在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入院后的治疗措施同对照组患儿,对患儿的具体病因进行分析后采取对症护理措施,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①对患儿的具体病因以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持续降温措施;在惊厥发作时需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将衣领解开,去枕平卧,并给予大流量吸氧,纠正机体缺氧状况,直至呼吸平稳后调节为小流量吸氧。发作期间需注意口鼻分泌物的及时清除,并在口腔上下齿之间置入纱布包裹的压舌板。②对惊厥中易出汗及嗜睡的患儿,护理时加强对患儿呼吸情况的护理,保证患儿呼吸道的通畅,并及时将汗液擦拭干净或将被汗液浸湿的衣物换下,保持患儿皮肤干燥;③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变化,保持对患儿的降温护理,若患儿体温高于39℃,则需要采取快速有效的降温措施,如利用洁净的被浸润的纱布在患儿额头贴敷,必要时可进行全身贴敷;④保持对患儿的生命体征监测,提前做好应对患儿病情变化的预案并采取急救措施,按照医嘱为患儿使用抗惊厥药物或是进行地西泮静脉注射;⑤保持病房空气良好流通,病房温度控制良好,及时调整患儿睡姿并对口腔分泌物进行清理,避免堵塞呼吸道;指导患儿进食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食物,在发热和大量出汗后需注意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⑥及时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家属的担忧、害怕以及焦虑等情绪,向患儿家属讲解高热惊厥的临床特点以及预防知识,告知家俑呷染厥可治愈且不会留有后遗症,避免患儿家属过度担心。年龄小的患儿加强非语言沟通,通过抚触、眼神、微笑等安抚患儿情绪,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可通过采用亲切的态度跟患儿交流,表达鼓励和关心,提高患儿的配合度。除此之外,还需注重患儿家长的心理疏导和安慰,获得其理解和配合。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高热惊厥发作次数以及癫痫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选择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检验,采用对比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t检验计量资料,并以(±s)表示,若(P

2.结果

经过治疗与护理,87例患儿均成功退热并治愈出院。观察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高热惊厥发作次数以及癫痫复发率分别为(26.6±4.4)min、(4.0±1.5)次、2.3%;对照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高热惊厥发作次数以及癫痫复发率分别为(37.1±6.5)min、(5.7±1.8)次、9.1%。三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高热惊厥为儿科常见急症,常跟急性感染所致体温急剧升高相关,在高热惊厥发作情况下患儿可能出现神志不清病状,多数患儿治愈后无后遗症,但也有部分可能反复发作,需加强护理。有关研究文献指出,高热惊厥反复发作可能会致使患儿出现癫痫,甚至对部分机体组织或器官造成损伤,从而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故需要及时高热惊厥患儿采取治疗措施,降低高热、控制惊厥并予以药物治疗感染,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在本次研究中,87例患儿中仅有7例患儿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高热惊厥,大多数患儿均由感染性疾病引发高热惊厥,其中又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而在患儿具体病因进行分析后再行对症护理措施,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综上,引发小儿高热惊厥的主要病因为感染,其中又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该病临床特征表现为惊厥反复、持续高热等症状,对患儿具体病因进行分析后行对症护理措施可有效缩短平均退热时间、减少惊厥发作次数并降低癫痫发生率。小儿高热惊厥综合护理中,一方面需注重患儿惊厥发作期的护理,一方面需做好日常生活护理,积极预防反复,加强对家长的知识宣教。综合护理是一种整体化护理措施,其通过心理疏导增加患儿安全感,减轻家长心理顾虑;通过惊厥发作护理、降温护理迅速改善患儿病情;通过饮食指导加速患儿机体康复,补充机体水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加强家长对小儿高热惊厥的重视,积极预防复发,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儿高热惊厥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机体血清生化指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合保温措施;婴幼儿;低体温;护理

婴幼儿具有体表面积大、血管丰富、易散热等特点,并且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体温变化快,在进行腹部手术时,腹腔脏器的大量暴露及冲洗散热增加,更容易导致婴幼儿围手术期低体温(体温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10例腹部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43例,年龄2~88.7d,平均(44.5±3.0)d,术前体温正常,体温36.90-37.61℃,平均(37.12±0.41)℃,所有患儿均无心肺肝肾功能异常,无凝血功能障碍。

1.2护理干预措施

1.2.1术前护理

1.2.1.1环境温度管理 一般临床上将21℃作为手术室的临界环境温度,只有保证手术室内温度高于21℃才能确保患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婴幼儿在低于21℃的环境中散热更快[3]。因此,在术前我们应保持手术室内温度维持在22~25℃,相对湿度50%~60%,消毒皮肤铺巾时,稍调高温度至25℃~28℃,手术开始时再将室温调到24℃~26℃,新生儿及早产儿宜将手术室室温保持在27~29℃。

1.2.1.2手术床准备 在婴幼儿进入手术室前应对手术床加温,给患儿手术全程提供温暖的环境。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循环水毯,即在患儿入室前在手术床上放置循环水毯,温度在35~38℃范围内,在患儿进入手术室前提前预热。部分基层医院使用电热毯加热,为了安全起见,须在冲洗腹腔前关闭电热毯电源。

1.2.2术中护理

1.2.2.1呼吸器加温:行插管全麻的手术患儿用空气进行通气时,可通过呼吸道带走约10%左右的代谢热量[4],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呼吸蒸发器加热,热化气体,预防呼吸道散热,可减少深部温度继续下降。

1.2.2.2液体、库血液加温输入:相关研究显示,静脉每输入1L环境温度下液体或每输入1U4℃库存血,会导致患者中心温度约降低0.25℃[5],因此,对于手术中需要输入体内的液体,都应加温预热到37℃~38℃。

1.2.2.3患儿消毒时除必须暴露的部位外,其他部位都应做保温措施,如用单层敷料遮盖或用手术薄膜包裹;手术进腹后除了尽量避免脏器的暴露,还要用温盐水巾将脏器覆盖,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进行腹腔冲洗时,冲洗液要采用恒温箱加热保证温度控制在60℃,再进行冲洗,患儿切口消毒时使用加温的消毒液,消毒后尽量擦干皮肤[6]。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全身情况,随时监测患儿肢体皮肤温度,体温下降及时查找原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2.3术后护理 手术完毕后,马上将被腹腔冲洗液、血液、患儿排出物等打湿的敷料和衣物撤除,并用辐射加热过的被褥保温,手术结束前1h提早通知ICU,将其室温调节至合适温度,加热保温毯,护送时将患儿置于温热的被子中,新生儿则需用温度为37℃的暖箱护送[7],同时应密切注意患儿体温变化情况,在预防低体温的同时应防止患儿发生体温过高。

2 结果

110例患儿均顺利手术,术中核心体温维持在36.5℃以上,未出现体温过低现象,围手术期体温变化范围(0.52±0.16)℃。

3 护理体会

由于婴幼儿独特的生理特点加之其相对较弱的温度调节能力,导致患儿容易出现术中的低体温,特别是开展腹部一些复杂的手术时,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为此,手术室护士必须要熟悉婴幼儿体温过低的影响因素,提高防范意识。本文通过给予婴幼儿环境温度管理、手术床准备、呼吸器加温、体、库血液加温输入、术中冲洗液加热、脏器保温、监测患儿肢体皮肤温度、术后护理等全方位保温措施来预防患儿腹部手术发生低体温,本研究结果显示,110例患儿均顺利手术,术中核心体温维持在36.5℃以上,未出现体温过低现象,围手术期体温变化范围(0.52±0.16)℃。

参考文献:

[1]谢小玲,祝妍华,黄小珊.术中低体温对婴幼儿患者腹部手术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1,11(8):805-806.

[2]李风玲,吴洪霞,潘庆华.护理干预对开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及其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6):3376-3378.

[3]钱文静,钱倩健.浅谈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害及防护[J].家庭护士,2007,5(4C):55.

[4]朱瑞芬,宋敬珍,肖向莉,等.婴幼儿全麻术中低体温的护理[J].研究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149-150.

[5]陈云超,张晖,温秀芬,等.循证护理在预防婴幼儿开腹手术中低体温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5):819-820.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秋季腹泻;小儿腹泻;常规性护理;整体护理措施

小儿秋季腹泻是临床较常见的儿科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以季节性发病为主要特征,为更好地对小儿秋季腹泻进行治疗和护理,近期我院采用整体护理的干预措施辅助临床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8月-10月在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秋季腹泻患儿126例,其中男性患儿73例,女性患儿53例,年龄4个月-6岁,平均年龄(2.5±1.5)岁,124例依据患儿发病时间及特点均明确诊断为小儿秋季腹泻,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排除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进行止泻、退热、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对症治疗。

1.3常规性护理甲组患儿62例,采用常规性护理措施,主要是遵医嘱对症处理。

1.4整理护理干预乙组患者64例,采用整体护理措施干预:①对确诊患儿进行严格的隔离消毒治疗,对新进住院治疗的患儿采用床边隔离的方法,预防发生院内感染,在对每一例患儿进行护理操作前均应进行消毒洗手;对患儿生活用品,其中包括衣物、尿布、毛巾及座便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对患儿的呕吐及排泄物进行收集和处理,防止发生污染。定时对患儿住院治疗的病房进行空气消毒及消毒液擦拭,防止发生交叉感染。②对患儿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观察和记录,其中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及脉搏、大便次数、性质和时间,并对其进行对症治疗:存在发热患儿应多补充液体,多喝水。对患儿的衣物和皮肤组织及时清理。③对患儿提高臀部护理,选用细水柔软的尿布,及时更换,保持生殖器及肛周的干燥和清洁,在患儿排便后均进行温水清洗臀部,如发生局部皮肤组织发红,应涂擦,4%鞣酸软膏及40%氧化锌油同时进行轻度按摩,增加局部皮肤组织的血液供应。④对患儿进行饮食干预:对患儿的饮食进行严格的要求并制定详细的食谱。⑤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印制及派发关于小儿秋季腹泻知识的小册子及宣传单,提高家属对秋季腹泻知识的掌握及认识程度。

1.5临床疗效评估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大便性状、镜检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大便仍稀水样,镜检正常;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大便仍稀水样,镜检正常或有脂肪球[1]。

1.6统计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χ±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结果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2.182

小儿惊厥为临床常见的急症, 病情严重者可存在远期的智能障碍, 更甚者为死亡, 其中婴幼儿较多, 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神经功能出现功能紊乱, 会出现突然局部或者全身肌群阵挛性和强直性的抽搐, 经常会有意识障碍[1]。若患儿出现持续或者频发的惊厥, 可能使患儿出现严重后遗症, 若得不到良好治疗, 会影响小儿的健康和智力发育。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给予相应护理, 促使患儿身体得到较快恢复。选取69例小儿惊厥患儿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8月收治的69例小儿惊厥患儿进行护理, 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38例, 男21例, 女17例, 年龄2~10岁, 平均年龄(5.2±1.9)岁, 25例患儿为高热惊厥, 4例患儿为脑缺氧窒息, 5例患儿为颅脑外伤, 4例患儿为癫痫发作。对照组患儿31例, 男19例, 女12例, 年龄1~11岁, 平均年龄(5.1±1.8)岁, 19例患儿为高热惊厥, 3例患儿为脑缺氧窒息, 4例患儿为颅脑外伤, 5例患儿为癫痫发作。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首先对小儿惊厥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 并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根据患儿的疾病情况及治疗情况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儿有效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 2. 1 呼吸道护理 患儿在病情发作时容易出现窒息、呼吸困难和误吸呕吐物, 根据这种情况需采取相应措施。患儿惊厥过程中要增加氧的需求量, 吸氧可缓解缺氧和脑损害的情况。因此在惊厥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对患儿松解衣领, 防止胸部紧束, 选择头侧平卧的姿势, 并将柔软物品放置在头部下方, 托起下颌, 避免舌后坠等情况[2]。一旦发现患儿出现窒息的情况, 要立即吸出呼吸道的分泌物, 采用人工呼吸的方法, 若痰液过于黏稠不容易咳出, 则选择超声雾化吸入, 达到稀释痰液的效果, 有助于排出痰液。

1. 2. 2 发热护理 大部分患儿体温都在38℃以上, 严重者为39~41℃, 全身有强直症状, 出现阵挛性或者局限性的抽搐。护理人员查阅相关文件采取护理措施。首先要选择镇静止惊的措施, 给予地西泮或者苯巴比妥类的药物[3]。拉好床栏, 防止坠床和碰伤, 有需要者还要约束四肢。同时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 及时采用药物和物理降温, 将冰袋放置在腹股沟、腋下和枕下, 冰袋外要包裹薄巾, 避免局部冻伤的情况。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儿的巡护, 及时发现患儿体温异常的情况, 体温下降后, 要及时减少药物的使用, 避免发热药物对患儿带来不良反应。

1. 2. 3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守护在患儿身旁, 以高度同情心和责任心安慰并解释, 使患儿和家属都保持良好心态, 并告知疾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 消除恐惧心理, 身体恢复后要叮嘱其经常参与户外运动, 提高身体素质。

1. 3 护理显效: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比较满意, 能够按照护理人员指导积极活动, 对患儿病情改善帮助较大。有效: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满意, 大部分指导都能够接受, 对患儿病情改善有一定帮助。无效: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不满意, 护理行为对患儿病情改善无帮助作用。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38例患儿, 护理显效24例, 占63.2%, 有效12例, 占31.6%, 无效2例, 占5.3%, 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31例患儿, 护理显效12例, 占38.7%, 有效13例, 占41.9%, 无效6例, 占19.4%, 总有效率为80.6%。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护理干预;措施;研究

本院于2011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了麻疹并发重症肺炎22例患儿,在给予患儿及时的抢救治疗的同时,予以所有患儿有效的护理干预,鉴于护理干预对患儿的治疗都具有显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8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22例,男性患儿有16例,女性患儿有6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4±0.15)岁。给予所有患者入院ELISA法检测之后,所有患儿的麻疹抗体均呈现为阳性,已符合麻疹的诊断标准而确诊是麻疹,再给予所有患者胸片检查后,显示出重症肺炎的症状。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休克症状,3例患者出现脑水肿,12例患者出现高热症状,并且伴有严重的咳嗽、头痛以及喘息等临床症状。而有19例患者是在第4d的时候出现的皮疹,表现为淡红色,于耳后、额部、发际处最为多见,并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躯干、四肢直至手心、足底。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均符合麻疹并发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给予患儿发热护理 由于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通常会出现高热的症状,而如果高热长期不退,就可能会出现惊厥的情况,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危及到患儿生命。出诊期,体温上升可达40℃,所以要严密监测患儿的体温变化,4h/次,必要时测体温1次/h,并采取温水擦浴或温水沐浴以及减少被盖等物理降温措施,并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针对麻疹并发重症肺炎的患儿,必须谨慎的使用退热剂,并且不能使用冷敷,或者是酒精擦浴的方式[1]。通常情况下,经发热护理后,患儿的体温都会逐渐下降,但是为了防止因体温下降过快而影响透疹,应使患儿的体温保持在正常状态。而针对高热持久不退的患儿,必须给予实施药物降温,可以予以外用小剂量的退热剂,或者是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就能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给予患儿降温同时还应让患儿多饮水,按时进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无刺激性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少量多餐。

1.2.2给予呼吸衰竭患儿的护理 ①确保患儿的呼吸道始终保持通畅是实施抢救措施的关键环节。给予患儿行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并定时进行叩背,2h/次。予以口服适量的化痰类药物,3次/d,连续服用5d。同时,为了防止患儿口鼻中的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必须及时予以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还可以给予患儿行雾化吸入配合溴环己胺醇[2]。②吸氧护理:根据患儿的呼吸困难程度,给予相应的面罩吸氧,或者是鼻管给氧。面罩吸氧时的氧流量为5~6.0L/min左右,而鼻管给氧时的氧流量为1. 0~1.8L/min左右。在给氧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严密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呼吸、心率以及意识、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情况,再对氧流量或给氧方法做出适当调整。

1.2.3给予心力衰竭患儿的护理 ①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定时查看并记录患儿的瞳孔、意识、血压以及心率等。如果发现患儿出现任何异常,应立即报告主治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治疗。②药物护理。由于强心剂有效的减轻患儿的心脏负荷,因此可以在医师的医嘱下给予适量的强心剂。同时密切观察和记录患儿的尿量,确保每小时尿量能够达到20ml。并严密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针对使用洋地黄制剂的患儿,应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心律失常、早搏以及心动过缓等症状。

1.2.3给予休克患儿的护理 针对出现休克症状的患儿,应予以行中凹,观察患儿的回心血量,并及时开通静脉通道,给予补液,合理调整液体速度,使患儿微循环得以改善。同时,给予患儿使用强心剂,以头孢哌酮联合葡萄糖注射液行静脉注射,2次/d。

2 结果

经我院护理人员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的实施,有21例(95.45%)患儿已成功治愈出院,有1例(4.55%)患儿因治疗无效后死亡,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讨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传染性。麻疹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特征等。当患上麻疹后,患儿的皮肤上会长出红色的斑丘疹,颊粘膜上也会出现麻疹粘膜斑,而且麻疹退去后,还有色素遗留沉着,并伴随着糠麸样的脱屑[3]。针对麻疹患儿,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就可能会引起诸如重症肺炎等严重的并发症。

重症肺炎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早期的肺纹理会明显的增多变粗,且在两肺下野的中内带迅速的长出双肺弥漫性网格状斑片状的阴影,给予肺部听诊后会发现湿性的音,且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会使患儿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

本院将22例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具体病症与实际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21例患儿经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1例患儿因治疗且抢救无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由此可见,给予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综述,针对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死亡率,对患儿的康复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缌惠,阮启荣,柳克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婴幼儿麻疹并发重症肺炎的护理[J].中国临床护理,2013,05(03):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