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小儿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儿童常见疾病,常因各种原因所引起机体的急性感染,使体温超过39.0℃以上,引起躯体不自主抽搐的临床表现【1】。相关研究表明,小儿在发生高热惊厥后,有25%~40%的患儿会再次出现惊厥现象,且长时间反复复发会对脑细胞造成损伤【2】。部分患儿还会遗留癫痫、智力低下、行为障碍等严重后遗症,是儿科常见的危急症。预见性护理是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进行综合性分析,采用PIO格式总结患儿现存及潜在的护理问题,并作出相应的护理干预【3】。本研究通过对高热惊厥患儿实施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都符合全国小儿神经学术会议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4】。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患儿23例,女患儿20例,年龄5个月~8岁,平均年龄(4.4±0.9)岁,体温38.5~40.0℃,平均体温(39.2±0.3)℃,病种:上感28例,腹泻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4例,肺炎3例。干预组中男患儿21例,女患儿22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4.7±0.7)岁,体温38.6~39.9℃,平均体温(39.3±0.2)℃,病种:上感26例,腹泻9例,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肺炎3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温、病种等一般情况,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儿常规高热护理措施,主要内容为治疗原发疾病、降温处理、饮食指导等。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儿高热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2.2.1 病情观察 高热惊厥多见于6~36个月的小儿,此年龄段患儿的言语表达能力不佳,因此,对于病情变化需要护理人与和家属双方密切观察。尽早发现患儿发热先兆,及时处理,避免造成高热。部分患儿在发热前表现为精神萎靡、畏寒怕冷、四肢末端冰凉及食欲不振等;多数患儿则表现为面色潮红、莫名哭闹、呼吸急促、头颅发热等。此时,护理人员需要为患儿及时测量体温和脉搏,查看体温情况,并汇报医生做好相应退热措施。同时,告知患儿家属不能单凭触摸患儿额头温度来判断患儿是否发热,应教会患儿家属通过正确使用体温计以及脉搏的测量来判断疾病。患儿夜晚休息时,避免影响患儿休息,应减少体温测量次数,可告知家属通过测量患儿脉搏来初步判断。告知家属不同年龄段,患儿正常的脉搏范围,同时告知体温每上升1℃,脉搏就会增加15次/分以上。

1.2.2.2 发热处理 患儿发热时,做好发热护理是护理的重点。当体温未超过38.5℃,应采用物理降温,如多饮温开水、温水擦浴、酒精擦拭、化学冰袋冷敷等;体温超过38.5℃时,应遵医嘱给予药物退热,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等;对超高热患儿发生惊厥时,应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患儿衣领,从患儿上下臼齿处放入开口器,及时清理患儿的分泌物,以呼吸道保持通畅。必要时还需给予约束带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遵医嘱使用镇静解痉、脱水药、退热剂等并使用冰帽等器械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必要时,在患儿高热惊厥阶段可以预防性使用退热、抗惊厥药物,但必须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1.2.2.3 健康指导:小儿高热惊厥的防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5】:1、加强患儿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2、当体温超过38.5℃时,积极采取各种治疗手段控制体温,是预防高热惊厥反复发作的重要措施。因此,护理人员需指导患儿家属储备几种常用退热药物,并能正确掌握各种药物使用途径和计量。同时,患儿家属还需掌握惊厥的紧急处理方法,避免患儿发生高热惊厥时,家属慌张抱起患儿往医院求救等错误方法。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患儿大程度上的损伤,甚至还会给患儿带来生命危险。

1.4 观察内容

①观察两组患儿的高热持续时间、复发频率及复发间隔时间。

②满意度调查【6】 通过对两组患儿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包括十分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类,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儿运用不同护理措施后,高热持续时间、复发频率及复发时间间隔比较

干预组患儿运用预见性干预措施后,高热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复发频率少于对照组,复发时间间隔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高热持续时间、复发频率及复发间隔时间比较(X±s)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5.3%vs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小儿大脑皮质功能发育未完善,弱小的刺激对小儿的体温中枢都能造成强烈的刺激,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机体不自主抽搐。张凤伟、王风玲【7-8】等人研究报道表明,单纯的高热惊厥对患儿发育无明显影响,但对近期记忆力能造成一过性失忆;高热惊厥反复发作,会对患儿的大脑发育带来严重损伤。因此,对高热惊厥的患儿采取预见性干预措施,对控制小儿智能损伤有积极作用。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门诊导医护士是病人病情突变时最先到现场的医务人员,这就要求导医护士在医生未到之前做出相应的急救处理,为抢救争取时间和防止病人发生意外情况。我院自2002年6月在门诊大厅设立了专职导医护士,门诊部自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病人突发病情变化33例,经过导医的恰当及时处理,均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33例,其中男23例,女性10例,年龄20~75岁,其中过敏性休克4例,晕针3例, 室息 2例,心脏急性发作4例,急性呼吸困难2例,高热惊厥6例,癫痫发作5例,出血7例。

    2  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急救方法

    过敏性休克4例患者用药前做皮试均为阴性。2例于给药后2 min内出现过敏症状,表现为:突然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测不到。1例于给药10 min后出现症状,首起皮肤红疹、瘙痒,继之喉头水肿,出现胸闷、呼吸困难、面色发绀、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脉搏细弱,血压为0。急救措施:立即停药,

    取休克卧位,保暖,遵医嘱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1 ml;给抗过敏药,如地塞米松10 mg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密切观察病情,对病人体温、脉搏、血压、尿量作好病情动态观察记录,直至脱离危险期。

    晕针3例患者均处于饥饿状态,坐位方式输液。其中2例在反复穿刺过程中发生,1例为初次输液病人。临床均表现为头昏甚至瞬间昏倒、意识丧失、心悸、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细弱、血压偏低。急救措施:改坐位为平卧位,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给氧,指压人中、合谷穴,数分钟后病人自行缓解。

    高热惊厥6例患者均为3岁以下病儿,其中1例有既往高热惊厥史,5例均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在38.5 ℃以上。临床表现为突然头后仰、意识丧失、眼球上翻固定、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紫绀、四肢抽搐。急救措施:立即给氧,指压人中、合谷穴,遵医嘱给予解热剂、解痉镇静剂,使病人侧卧,头偏向一侧,随时吸去口咽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联合降温。5例均在处理后3~5 min症状缓解。

    癫痫 5例患者,因突然摔倒在门诊大厅,随后出现强直性抽搐,两眼上翻,经询问家人病人间断性出现过伸舌、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或血痰、全身肌肉抽搐,伴颜面青紫等症状。急救措施:让病人就地平卧,解开衣领、衣扣,头偏向一侧,尽快将手帕或衣角置于病人口腔中,防止咬伤舌和颊部,然后立即用手车护送病人到急救部做相应处理[1-2]。

    3  护理体会

    加强动态巡视,强化对病情观察的意识,尤其是对该疾病关键的症状或当前突出的症状进行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先兆,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如过敏性休克病人一般最早出现皮肤过敏症状,如瘙痒、荨麻疹及其他皮疹等;高热惊厥病人的先兆表现为翻眼、眼球固定或颤动、面部和肢体小抽等;晕针病人的早期表现为头昏眼花、心悸、恶心欲吐、四肢无力。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医生采取救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紧急情况下护士应争分夺秒进行治疗及处理。同时必要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工作对于患者及家属也是必须的。可多向病人讲解有关自身疾病的知识,使病人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有全面的了解,并对极有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有充分的认识,能够识别病情突变的先兆表现,发生时的注意事项及简单处理方法[3]。

【参考文献】

  [1] 吕园仙.门诊治疗中心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医学,2004,254(1):107-108.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摘 要 目的:研究并分析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收治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20例,对患者实施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口腔眼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在内的全面性护理措施。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2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经过全面的护理,均治愈出院。患者住院时间20~42天,平均住院时间(31.5±2.6)天。痊愈4例(20.00%),显效10例(50.00%),有效6例(30.00%),无一例患者无效,临床总有效率100.0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应用皮肤、饮食、高热、口腔、眼部以及心理在内的全面护理措施,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疾病治疗以及促进患者恢复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红皮病型银屑病 护理 全面性

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以全身性皮肤的弥漫性潮红为主,皮肤表面往往分布有大量的糠秕样鳞屑[1]。细致且全面的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治愈与康复[2]。为进一步研究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本院收治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20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证实全面护理对于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有良好的价值,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2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5~53岁,平均(43.5±2.8)岁。致病原因方面,7例因药物使用不当引发,6例因普通银屑病加重引发,7例因长期服用激素药物后骤停引发。

方法:对患者实施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在内的全面性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皮肤护理:要求患者穿着绵柔舒适的棉质衣物,若皮肤瘙痒,切不可直接用手指甲或其他坚硬物品进行抓挠,防止患者皮肤受再次刺激。同时,需要注意环境的护理,做好对床单、衣物等贴身物品的消毒工作;②饮食护理:由于患者皮屑大量脱落,导致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流失尤为严重,因此需要注意从饮食方面补充以上营养物质,禁食辛辣、辛热以及海产品;③高热护理:对患者的发热症状进行密切观测,若出现高热,则需要通过温水擦洗、冰敷等物理降温方式进行护理,严禁以酒精擦拭皮肤,防止对患者皮肤产生刺激;④口腔及眼部护理:患者长期服用激素制剂以及免疫制剂,可能于口腔部位滋生念珠菌感染,因此需要做好对口腔的护理,以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同时,针对出现结膜充血症状的患者,以地塞米松滴眼液干预治疗;⑤心理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带病,难免产生负面、消极的情绪,需要护理人员做好与患者的情感沟通,通过讲座等方面,集中宣教,解决患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增强信心。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皮肤损伤改善程度对患者疗效进行判定。①痊愈:改善>90%;②显效:改善60%~90%;③有效:改善30%~60%;④无效:改善

结 果

2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经过全面性的护理,均出院。患者住院时间20~42天,平均(31.5±2.6)天。痊愈4例(20.00%),显效10例(50.00%),有效6例(30.00%),无一例患者无效,临床总有效率100.0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护理并发症。

讨 论

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发生率虽然较低,但病情危重,且病程具有反复性的特征,因而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同时,由于红皮病型银屑病病程较长,患者长时间处于带病状态当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一方面会导致病情的加重,另一方面会无法积极且主动地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4]。因此,为了提高对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诊治效果,就需要从护理角度入手,通过落实全面护理措施的方法,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个体化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在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进行全面护理的过程当中,具体的护理要点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口腔及眼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这几个方面,以上护理要点共同作用于患者,形成一套完整且全面的护理体系,因而对于促进患者遵医嘱行为效果显著。

本次针对20例红皮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2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经过全面的护理,均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1.5±2.6)天。无一例患者无效,临床总有效率100.0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护理并发症。以上数据充分说明,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应用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口腔及眼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在内的全面护理措施,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疾病治疗以及促进患者恢复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泽春,涂春,张璇,等.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的治疗和护理体会[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2):167-168.

2 宁花兰,方梅,缪畅,等.临床循证护理与阿维A联合窄谱UVB银屑病疗效的关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2-54.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泥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147-02

0 引言

桃冲矿业公司是马钢公司的铁矿石原料基地之一,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开采历史的的老矿山,为综合利用选矿厂产生的副产品尾砂,公司投资建成了桃冲矿业公司水泥厂。由于原料破碎、生料配料、粉磨、熟料煅烧、水泥配料、粉磨、包装、发散等生产过程;破碎机、辊磨机、球磨机、预热器、回转窑、篦冷机、皮带机、提升机等设备运转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了粉尘、噪音、高温等,影响着职工的身体健康,为此,本文对生产中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并采取控制措施,从而保证了职工的身体健康。

1 生产工艺及主要生产设备

1.1 生产工艺介绍 主要原料石灰石经破碎后入石灰石配料库,砂岩入砂岩配料库,尾砂入尾砂配料库。各种原材料经过库底配料,入生料立磨,出磨生料入生料均化库,均化后的生料经过五级旋风预热器预热和部分分解后进入回转窑中进行熟料的烧成,出窑熟料经过篦冷机冷却、破碎后通过链斗机输送入库。熟料、矿渣、页岩、石膏等经过库底配料入球磨机进行粉磨,粉磨后的水泥经过选粉机分选后成品水泥入水泥库,粗粉返回水泥磨再进行粉磨。成品水泥通过袋装和散装两种方式发运出厂。

1.2 主要生产设备 破碎机、斗式提升机、皮带机、生料立磨、煤立磨、预热器、分解炉、回转窑、蓖冷机、链斗机、球磨机、选粉机、拉链机、包装机、电收尘、袋收尘等。

2 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后果

2.1 粉尘 粉尘是水泥生产过程中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从原料破碎、配料、生料粉磨、熟料烧成、水泥粉磨,直到散装水泥发运、袋装水泥包装、运出等工序都有大量粉尘产生。通常,生料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约10%,熟料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1.7%~9.0%,水泥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1.2%~2.6%。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身体将会收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长期吸入生料粉尘可引起矽肺病,吸入熟料和水泥粉尘可引起水泥尘肺病。我国已将水泥尘肺列入职业病。

2.2 噪音 水泥生产过程中噪音主来源于所使用的各类机械设备,如破碎机、提升机、立磨机、球磨机、包装机等所发出的机械性噪声。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既可以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也可以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早期主要是生理性改变,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可以引起病理性变化。我国已将噪声聋列为职业病。

2.3 高温 水泥生产过程中的高温危害主要来源于预热器和回转窑的高温辐射危害,此环境中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靠出汗,汗液蒸发散热,如通风不良,机体蒸发散热困难,就可能发生人体蓄热和水盐代谢紊乱现象。

3 控制措施

3.1 防尘措施 保证除尘设施运行良好,定期和不定期对收尘设备进行专项检查,对不能满足现场环保和作

业要求的收尘器限期维护或更新;作业人员在生产现场

粉尘区域作业时正确佩带和使用防尘口罩等劳动防护用品;在粉尘作业场所的操作室内,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

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生产现场保持通风良好;应经常对岗位进行增湿,防止二次扬尘,减少危害;对长时间从事高浓度粉尘环境作业的员工给于主动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对接触粉尘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定期组织职

业健康检查。

3.2 噪音防护措施 在噪音超标岗位,安装隔音措施,如在休息室内墙安装隔音板,设置两道隔音门、双层隔音窗等;缩短每个工作班的接触噪声时间;作业人员进入现场强噪音区域时佩戴耳塞;在噪声较大区域连续工作时采取分批轮换作业;对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3.3 高温防护措施 缩短一次性持续接触高温时间;持续接触热源后,采取轮换作业和休息,休息时应脱离热环境,并多喝水;采取通风降温措施;配备防暑降温物品;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检查。

4 管理措施

4.1 制定职业卫生责任制,明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责任 矿业公司建立了包括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管理人员以及劳动者等各类人员的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明确了相关部门和人员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职责和要求,明确安全环保科为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4.2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矿业公司建立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包括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职业卫生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4.3 设立职业卫生公告栏,设置警示标示 矿业公司设立职业卫生公告栏,公布职业卫生有关规章制度,并将现场检测的粉尘和噪音结果在公示栏进行张贴,让职工了解所处的作业现场的危害。在粉尘和噪音严重的场所设置警示标识和文字说明。

4.4 加大职业卫生投入 做好除尘器、隔音室、休息室等防护设备设施的配备、维护工作,确保防护设施的有效。做好个人防护,按规定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并指导作业人员正确佩戴,并进行督促检查。

4.5 开展职业卫生培训,提高职业危害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和培训,使职工了解熟悉本公司、本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掌握职业卫生的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组织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考试,填写《职业健康告知卡》。

4.6 组织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做好职工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工的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存。

4.7 委托有资质单位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并根据检测评价结果进行职业危害治理。

4.8 编制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设施,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职业病危害事故。

5 结束语

水泥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粉尘、噪音、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但只要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采取强有力的防治和控制措施,就会减少职业危害对职工身体的损害,预防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邢娟娟,陈江.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辨识与控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136-137.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1.中医护理评估

中医护理的评估方法须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同时,要了解发病原因是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有关,还是因“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损伤相关脏腑,或由于饮食、劳倦、外伤所致。在基本分清寒、热、虚、实及病位、病因的基础上,才能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护理法则提供可靠的依据。因而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能运用中医理论正确判断。这绝非一日之功,临床实践中须在熟练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观察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具有中医特色的评估技能。

2、中医护理诊断

2.1中医护理诊断是对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情志方面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其诊断范围必须是在护理职责范围内能解决或缓解的问题。现代医学从健康自理能力方面、营养代谢方面、排泄方面、心理活动方面、活动锻炼方面、睡眠方面、感知能力方面、症状及体征等方面得出护理诊断,每一诊断有名称、定义及相关因素因素组成。

2.2 关于中医护理诊断的描述,不必强求全部采用中医理论,例如:自理能力缺陷与肢体偏瘫有关;知识缺乏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有关等。但某些护理诊断是从中医护理评估中产生的,其健康问题和相关因素是应用中医辨证分析作依据的,描述中可采用中医理论或增加中医辨证的相关因素,以更全面、细致地反映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2.2.1范例如:关于营养代谢方面的,可以提出辛凉解表饮食的需要与外感风热有关。以此类推,可根据患者的证候提出各种饮食的需要,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饮食指导。

2.2.2 关于排泄方面的,除西医护理诊断中的相关因素外可增加便秘与胃肠积热有关,或与气虚传导无力有关,与血虚津少有关,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有关等,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便秘问题;关于体温方面,可提出壮热(体温过高)、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畏寒肢冷等,可以更形象、准确地表述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其临床依据、相关因素各不相同,护理措施也完全不同;

2.2.3 关于睡眠方面,可提出不寐、多梦易醒、入睡困难、早醒等,其相关因素中的病理因素除西医提出的以外,可增加肝火扰心、心神失守、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痰热扰心、神不守舍、饮食不节、胃中不和等,护理措施内容也可更有针对性。但中医护理诊断还有待于专门的学术机构探讨和研讨,以确立一系列具有中国国情和中医特色的护理诊断。

3、中医护理计划

护理计划应包括护理诊断的陈述、预期达到的目标、准备实施的措施和健康教育,制定一份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计划,应遵循以下原则:3.3.1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护理对象及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细致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因而必须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掌握关键的信息。

3.3.2对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应进行最基本的辨证分析,确立其病因、病性、病位的前提下,才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3.3.3在制定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计划时,应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开展有辨证施护,应用中医传统技术。才能使护理对象获得真正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中医护理计划除以上介绍的护理诊断外,中医特色主要应体现在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中。

4、护理诊断范列

4.1体温升高(恶寒发热)与外感风寒有关;预期目标:患者无恶寒,体温降至正常范围;

4.1.2 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2)遵医嘱给予辛温解表中药,服药后喝热牛奶一杯或热稀粥一小碗,加盖衣被,静卧休息2h。(3)观察汗出、脉象及体温情况,若微汗出,脉静热退为顺,若大汗淋漓或汗不出,热不退,患者烦躁不安,应及时报告医生。(4)汗出后及时用温热毛巾擦干,必要时更换衣被。(5)给以清淡半流质饮食,可进葱姜热汤面、香菜肉末粥等具发散解表作用的食品,忌油腻煎炸食物。(6)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防止患者直接吹风。

4.1.3 健康教育 :(1)向患者讲解外感病须卧床休息的意义。(2)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解表药的服法及服药后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最佳药效。(3)向患者及家属宣讲热退汗出后应及时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被,防止受风的方法和意义,以免重感。(4)指导患者及家属调配饮食的方法,并讲解其必要性。

4.1.4 以上护理诊断是在恶寒、发热、咽痒、流涕、头痛、鼻塞等临床表现中提出的,其护理计划针对外感风寒证的发热制定的。能密切配合医疗,达到辛温解表、退热祛邪的目的,比一般的高热护理有更好的效果。

4.1.5 中医护理计划也有待于系统整理,可按“病”和“证”制定中医标准护理计划,以供临床实施。

5、中医护理实施与评价

在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问题进行随时评估的基础上,敏锐地发现患者有关健康问题的各种反应,应用中西医理论提出护理诊断,及时实施有效的中西医护理措施,并进行正确评价。

小结:

中医护理的开展,使整体护理内涵更丰富,整体护理模式的建设,也推动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中医整体护理模式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