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第1篇

一、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2004〕71号)的精神,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二)基本原则。

----以预防为主,部门分工负责,依托现有力量,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人员队伍。

----开展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实行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通过改扩建和新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实施重点干预,完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

----加强领导协调和指导,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三)工作体系建设目标。

----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

----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

----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70%,2015年达到95%以上。

----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到2010年达到70%,2015年达到85%。

----建立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并在精神卫生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到2010年,地市级及以上地区和80%的县(市、区)建立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2015年所有的县(市、区)建立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四)工作指标与目标。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50%;2015年城市达到85%、农村达到70%。

----在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中,居民能够方便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60%;2015年城市达到90%、农村达到80%。

----在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的县(市、区)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管理治疗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

----在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中,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

----降低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05年部分地区调查为13.4%-15.6%),到2010年降为12%,2015年降为10%。

----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2005年部分地区调查为30%-40%),到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

----提高精神分裂症治疗率(2005年部分地区调查为15%-30%),到2010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

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建设

(五)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

各部门分工负责,依靠现有的工作队伍和工作网络,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工作制度建设,提高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完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和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加大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力度,维护群众心理健康。

(六)坚持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健全完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承担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培训与指导工作以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管理工作。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精神卫生资源的配置应该首先满足重性精神疾病的急性治疗需要,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轻型精神疾病基本医疗服务的资源,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剩余的资源引导向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慢性治疗的方向转变,逐步实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间的功能分化。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急性住院治疗服务的资源,原则上应设置在地市级及以上的机构或承担地市级服务功能的机构中,县级机构主要承担门诊、应急状况处置和慢性治疗等功能。精神专科机构的建设原则上以改建和扩建为主,新增机构主要设在综合医院精神科。鼓励通过改建将城市适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调整转制为精神专科机构。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对精神卫生服务资源逐步实现地区资源的统一规划和服务质量的归口监督管理,开展精神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七)坚持发展全面的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健全完善社区康复机构。

在基层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做好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指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各类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功能训练、技能培训等康复服务。

(八)坚持重点干预,完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

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建设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设立重性精神疾病登记和报告制度,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随访、病情监测等社区管理工作。

(九)坚持做好特殊人群中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维护社会安定。

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充分依靠政府医疗救助体系和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依照有关规定做好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或者法定扶养人不具有扶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和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助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农村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监控管理政策,依法做好城乡贫困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和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管理工作,依法做好患精神疾病的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保(所)外就医和刑释解教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

三、完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的政策措施

(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的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机制。

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建立稳定的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机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精神卫生工作,鼓励单位、团体和个人资助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和支持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十一)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

卫生部门要会同人事等部门有计划地加强现有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水平和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的能力,积极开展非精神卫生专业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常见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积极开展相关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的能力培训。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本部门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人员培训,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教育部门要抓好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工作,落实相关教育课程安排,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尽快适应精神卫生工作的需要。

(十二)大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在精神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各地要制订政策措施,将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社区预防、医疗康复和管理工作。

(十三)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发展。

----卫生部门负责制定精神卫生工作的规划、规范、技术标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准入和管理;组织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技术指导;开展精神疾病调查和信息收集;指导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宣传部门负责协调宣传单位和新闻媒体,通过大众化的信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倡导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精神卫生的相关内容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与可能,按照建设程序安排精神卫生发展所需的建设投资;制定精神卫生服务价格政策。

----教育部门负责精神卫生人才培养有关工作;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

----公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控管理政策,依法做好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

----民政部门负责城市、农村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有关工作;依照有关规定做好城市“三无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工作;依法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对救助期间突发精神疾病的受助对象,及时联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救治工作;负责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的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和救治工作;开展精神残疾者生活、职业技能康复工作。

----司法行政部门与卫生部门共同制定和完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规范性文件;结合监狱、劳教场所的精神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加强在押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与卫生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监狱、劳教场所精神卫生工作政策,将在押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监狱、劳教所所在地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在当地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工作。

----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并安排有关经费,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研究促进精神残疾康复机构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

----人事部门会同卫生部门及有关部门,制定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

----劳动保障部门促进职工中精神疾病患者平等就业,防止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歧视,维护其合法的劳动权益,保证就业的精神疾病患者平等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待遇;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就医管理,切实保障参保人员的合理医疗需求。

----文化部门负责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独特作用,体现人文关怀,以健康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人们健康地进行文化消费;配合卫生、教育等部门做好预防、干预、控制网络成瘾的有关工作,加强对网络文化产品的管理,对容易导致成瘾的网络文化产品采取内容审查、技术监管等必要的措施。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精神疾病治疗药品生产流通的监管。

----政府法制机构协助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与精神卫生工作有关的法律(草案)、法规(草案)。

----科学研究机构负责有关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基础研究工作,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各级工会组织针对不同类别职工、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缓解职工因工作、竞争、失业、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切实维护患有精神疾病职工的合法权益。

----各级共青团组织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青少年精神卫生状况调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有效服务,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各级妇联组织代表妇女参与国家精神卫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推动实施,开展面向妇女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提供相关的咨询和维权服务。

----各级残联组织贯彻落实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协调推动“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开展精神残疾康复工作,推动精神疾病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设施建设,促进精神残疾者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依法维护精神残疾者权益,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精神健康意识。

----各级老龄组织研究提出开展老年精神卫生工作的措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中老年人群及其家庭成员和看护者中开展老年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工作,宣传普及老年性痴呆、抑郁等老年期精神疾病和常见心理问题的有关知识。

四、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神卫生立法 公共卫生 重点与难点 实践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77-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是一部确保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治疗、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精神疾病者快速康复的适用法律。

1 精神疾病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精神疾病的属性是公共卫生属性,同时也是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及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呈现上升趋势。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公众患有不同精神疾病的概率高达17%;卫生部最新估计,我国目前患有不同精神疾病的患者超过1600 万人。

第二,国际最大的公共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统计,我国由于精神疾病导致的家庭疾病经济负担在所有疾病经济负担的占比为14%,其中作为抑郁症仅次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单病种疾病经济负担的排列第二。

第三,精神疾病容易引发患者自杀、意外、暴力甚至吸毒酗酒。国外约有九成的自杀人群患有精神疾病。在我国,约有60%的自杀死亡人群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引发的交通事故、伤害事件、死亡、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有蔓延的趋势。

第四,精神疾病对于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形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与社会负担。绝大部分的精神疾病外在表现的病程是慢性的,精神疾病患者自己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需要长期治疗及专人照顾。假设我国每一家的人口数为3.1个人,则重度精神疾病会直接影响到5000 万个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及看护要耗费家庭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务。

第五,精神疾病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精神疾病经由影响神经内分泌、降低免疫力等方式影响身体健康。和正常的人相比,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极有可能伴有冠心病,且影响寿命。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充分考虑了精神疾病的公共卫生属性,进一步强化了政府与社会在预防精神疾病、治疗精神疾病及满足精神病人的生存条件等方面的重要责任。

2 精神疾病以预防为主

一直以来,精神疾病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预防为主也是我国开展卫生工作、促进全民健康的主要方针。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不断建立并健全了疾病预防、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但这一体系中并不包括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的预防通常包括三类预防,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三级预防。其中一级预防的预防目标是减少不同种类的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二级预防的主要预防目标则是降低各类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三级预防的主要预防目标则是减少精神疾病患者的致残率,降低精神疾病发生严重后果(如自杀、意外、暴力等行为)的发生率,并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精神疾病防治和监测负有责任。同时还强调:心理健康关系每人、每家,企业、学校、社区及家庭均要密切关注精神卫生问题,共同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为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3 公共卫生视角的精神卫生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公共卫生视角的精神卫生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一是对精神疾病患者开展的救治或救助的水平不高,精神疾病预防、精神疾病治疗及精神疾病康复服务体系均不完善,无法有效、系统地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二是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缺乏科学的管理与监督,造成精神疾病患者引发严重事故的事件屡禁不止;三是强制收留、治疗精神疾病患者的程序不健全,个别地方在强制收治患者时甚至会引起其亲属的质疑,“被精神病”时常出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4 公共卫生视角的严重精神疾病发病报告制度

国家通过此次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严格推行严重精神疾病发病报告制度。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能够依法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因为贫困,可由政府资助其参加基本的医疗保险,并优先得到医疗救助;符合相关条件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可以享有最低生活保障。

精神卫生法中的“严重精神疾病”是指精神疾病的症状比较严重,造成患者无法适应社会,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健康状况、无法完整认识客观现实的精神疾病。国家要提供给这些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以基本的公共卫生救助服务,如建立健康档案、评估健康情况、定期健康随访、调整药物剂量、对症治疗及生活技能培训等康复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在部分已经开展医疗救助或试点的地方,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可向民政部门申请相关的医疗救助。

5 结语

精神卫生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课题,同时也是广大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出台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解决现今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产生的诸多出问题,确保精神疾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确保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管理,减少人他们造成的伤害事故的发生率。通过精神卫生法,可以更有效地关爱精神疾病患者,促进患者及时、积极就医,避免病情延误或加重,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合理的治疗,早日康复,保障患者基本的人身权利与医疗救治。

参考文献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第3篇

医院增挂牌子的请示一市委编办:

为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及《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XX年-20XX年)》,落实“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的精神卫生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我市精神卫生工作,特申请在市民康医院基础上增挂“遂宁市精神卫生中心”牌子。

一、主要理由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精神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精神疾病治疗、康复和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近年,中、省、市各级政府对精神卫生防治工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等系列文件,以加快建立全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解决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一)国家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相继出台了系列法规。国家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要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加强精神卫生资源统筹管理,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遂宁市“xx”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遂宁市精神卫生中心,加快我市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

(二)从完善我市精神卫生管理机构及分工的角度来看,成立精神卫生中心是我市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市卫生、疾控部门已有针对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专门行政机构,但没有成立开展此工作的专门业务执行机构。这些年来,市民康医院抽调人员组建成立了“精防办”,开展了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重性精神病管理、医疗巡诊等工作,实际已经在承担精神卫生中心的职责。

(三)20XX年国家相续启动了三批次的“国家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项目”,市民康医院“遂宁市精神病医院迁建项目一期工程”建设项目被作为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纳入其中,并获专项建设资金。

(四)根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成立“XXX中心”需由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市民康医院增挂“遂宁市精神卫生中心”,已通过四川省卫生厅审核批准。

二、拟挂牌的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主要职责职能

挂牌后的市精神卫生中心,主要是在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的领导下,开展精神障碍患者的疾病预防、控制和管理工作。

(一)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XX年-20XX年)》及其他精神卫生相关法律法规。

(二)开展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精神卫生危险因素和常见精神障碍的发生、分布和发展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

(三)承担对全市精神卫生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并做好信息的报告、管理和预测、预报工作。为精神障碍预防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等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决策。

(四)承担全市精神疾病的预防与防治技术管理,对下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综合医院精神科、社区康复机构进行业务对口指导和疾防管理工作。

(五)做好“三无”精神障碍患者、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和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患者救治管理工作,维护社会安定。

(六)在全市精神卫生领域广泛开展医疗、科研和实习、带教工作。

综上所述,市民康医院增挂“遂宁市精神卫生中心”牌子,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条件成熟。请予批准为谢!

遂宁市民政局

20XX年7月7日

医院增挂牌子的请示二扬州市卫生局:

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病性病防治所的主要职责为指导全市麻风病、性病的防制工作;对外开展皮肤病、性病门诊诊疗工作;向群众宣传普及皮肤病、麻风病、性病防治知识。多年来我市的麻风病、性病防制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为决策层提供了很好的工作依据;皮肤病、性病门诊诊疗工作也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赞誉。但随着近年来麻风病、性病防制工作模式的转变,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皮肤病、性病门诊的就诊量日益增多,患者需求也不断增高的形势,皮肤病性病防治所目前的规模、人员、设备等已不相适应。鉴于此,中心拟在皮肤病性病防治所增挂扬州市皮肤病性病医院的牌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增加专业检测和诊疗设备、增设皮肤病性病相关的专科诊疗项目、增设病床、改善就诊环境,以不断提高我市麻风病、性病防制工作水平和质量,提升皮肤病性病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为此,特呈请示, 当否,请批示。

XXXXXXXXXXXXXXXXX

二〇XX年五月十四日

医院增挂牌子的请示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原名温州市精神病院(温州市民康医院),属福利事业单位。该院自20XX年创建以来,一直承担全市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疾病治疗、鉴定、巡回义诊等工作任务。20XX年7月市民政局向市人民政府提交《关于要求在市精神病院增挂温州市优抚医院的请示》(温民优〔20XX〕126号)(附件1),同年7月30日,市委、市政府就此事在全市双优工作会议进行研究,时任副市长王成云同志作出了批示,要求市卫生局和市编办提出意见,但一直未予增挂优抚医院牌子。20XX年,民政部将该院列入全国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名录中(附件2),中央财政每年拨给一定专项补助经费,用于医院维修改造项目。

20XX年11月,该院整体划转我局管理,并于20XX年3月更名为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根据温州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XX〕131号)精神(详见附件3),会议明确要求该院继续发扬公益特色,充分发挥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功能属性,切实承担起对城市流浪精神病人、“三无”精神病人、复退精神病军人、肇事肇祸和违法犯罪精神病人、贫困精神病人等对象的优抚、救助和供养等社会责任。同时,根据民政部《优抚医院管理办法》(第41号令),各地应根据优抚对象数量和医疗供养需求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内优抚医院布局规划。目前,浙江省宁波市精神病院已增挂了优抚医院、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疗养院牌子,浙南地区还没有一家优抚医院授牌。

鉴于上述情况,为更好地为全市精神疾病优抚对象提供医疗和供养服务,特要求贵办批准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增挂温州市优抚医院牌子。

妥否,盼复。

温州市卫生局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第4篇

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2

【摘 要】目的:进行社区干预可有效提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了解其。方法:通过对辖区内建档登记的72 例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采取相关的措施及干预,并且对社区干预前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进行社区干预后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要明显高于社区干预前。结论:社区干预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控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社区干预;重性精神疾病;生活质量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1]。据相关研究显示:重性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合计在1% 左右[2],复发率处于40%-50%之间。许多重性精神病人没有纳入社区管理的范围,患者复发率高,病情不稳定,精神病防治效果不佳[3]。仅仅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还需要社区干预以及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支持。本文着重选取社区这个社会角度,从社区干预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重点探讨,并且对社区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社区干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就职于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办公室(686项目办),对乌鲁木齐市七区一县的8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管理。本文以辖区内患者为例进行研究,在2013 年12 月至2014 年12 月这段时间总共登记了72 名重性精神病患者,患者的年龄在17-69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 岁,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有52 例,双相障碍患者有13 例,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有4 例,偏执性精神病患者有3 例。

1.2 方法

对辖区内登记的72 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干预管理,对这些患者每季度由社区专干进行一次随访,到社区做一次化验检查,每月到686 项目办取药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对其给予指导或者干预等,一般会给予服药维持治疗、心理辅导、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等措施。社区干预管理的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技术指导小组、②成立社区管理小组、③药物维持治疗、④心理干预、⑤应急处置。

1.3 调查项目及测量工具

首先要调查了解每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发病情况、病情、躯体健康程度、劳动能力、社区采取的干预措施等等一系列因素。通过生活质量综合评定(GQOLI-74),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定。GQOLI-74 评定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个维度进行评定,每个维度项目采取5 级(1 ~ 5 级),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越高。维度评分主要是由重性精神病医务人员在社区干预前后进行评定。

1.4 统计

对上述维度项目建立一个数据库,通过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计算t 值。

2 结果

进行社区干预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GQOLI-74 的评分要明显高于干预前(GQOLI-74)。见表1。

3 讨论

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的治疗方面,人们一般都是把希望寄托于精神病医院或者是医疗技术,但是仅仅依靠医疗措施是远远不够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在实现医疗计划的同时,还必须要依靠社会环境这个背景,通过综合性防治进行康复治疗,这样才能促进患者实现社会功能的康复。然而,精神病院是很难做到这些的,再加上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很多家庭都负担不了基本的费用。这也是精神病医疗患者走向社区的主要原因。

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社区进行干预前后,GQOLI-74评分数据有明显的变化,干预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要显著高于社区干预前,这也与郑宏强、江厚勤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也说明了社区进行干预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重大作用。

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干预主要是以社区为主,综合精神病院、家庭力量以及社会力量等,对精神病患者开展生理、心理、社会康复。患者的疾病防治不仅与药物预防有关,也与家庭、社会等各界对其的态度有关。社区干预是在坚持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建立巩固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一种实用的服务模式表明社区干预有利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社区干预是可行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S].2012.

[2] 胡林英. 精神病患者的权利保护与完善立法[J]. 医学与哲学,2014(01):92-94.

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第5篇

精神卫生作为我国医药卫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已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从什么角度、实施何种策略、采用那些方法,去加强和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达到“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

1思考一———公共卫生是精神卫生工作的基本属性

公共卫生是指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疾病、教育人们个人卫生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能够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1]公共卫生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社会性、公共性(公益性),精神卫生具有公共卫生的基本特征,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1.1精神卫生涉及面广,是人群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都源自同一英文名词“mentalhealth”,它是人的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精神卫生是此定义不可或缺的部分,明确指出了精神卫生的基本性质。人类生活的本质就在于人有精神生活,对精神健康的关注是对人的根本关注。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从儿童、青少年的语言发育、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学习问题、性心理发展,及青年的工作压力、就业、家庭、婚姻;到中老年的退休、空巢、躯体疾病等,都可能发生心理变化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人们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竞争、快节奏,由此带来心理压力和心理冲击;以及城市新移民和农民工的环境适应问题,灾害、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新型、酒精及网络成瘾等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反映出心理健康问题涉及面之广。

1.2精神疾病患病率高,对生命健康负担大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15岁及以上成人精神疾病患病率达15%左右,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在12%~14%;2009年上海市,对2万余名社区人群所开展的“上海市居民心身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初步统计结果亦显示,社区人群中心理异常者达15.7%。另外,精神疾病具有慢性化、致残率高的特点,在上海某中心城区的3878名重性精神病人中,经评定为精神残疾者高达1961人(占50.57%),据WHO报告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1%,而我国神经精神疾病则占疾病总负担的20%,位居各类疾病负担的排名首位[2]。

1.3精神疾病社会影响大,具有社会负外部性特征

精神疾病(或称精神障碍)既可表现人格缺陷或神经症,如惊恐、焦虑、抑郁、强迫、躯体形式障碍等,也可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上出现不同程度障碍,典型者出现幻觉、幻想等,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有少部分患者出现暴力冲动,乃至于肇事、肇祸,据报告统计2008年度上海地区的肇事肇祸发生率为0.5‰,患者和家庭除了长期的经济负担加重、因病致贫外,还会产生病耻感(stigma),担心遭到歧视、排斥;而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担心和恐慌则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尽管发生肇事、肇祸的事件不多,但有时其所造成的后果则是极为严重的,如上海某区发生的精神病患者劫持车辆撞人,某地区精神病患者闯入幼儿园伤害儿童等事件,所具有的负外部性是显而易见的,如不加有效控制对社会、政治、经济安全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2思考二———临床与公共卫生的融合是精神卫生服务的基本要素

由于精神疾病的独特性,所提供的精神卫生服务内涵与组织方式对其有效性有重要意义,如将临床精神医学专科对病人诊疗的要求与公共卫生对人群慢性病防治的要求相结合,对个体病人、精神障碍患者群体、高危人群及全社区人群提供系列和系统的健康管理,其经济有效则使全社会受益。

2.1社区人群的精神健康干预不仅需要公共卫生的技术,也需要临床手段

由于绝大多数精神疾病都是内因(易感素质)和外因(应激)、环境和遗传共同作用下起病的复杂疾病,至今未有明确的病因。通常在社区精神健康干预时,一是以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促进为主的一般人群的普遍性干预;二是以增强精神疾病的保护因素,减少危险因素等针对危险人群的选择性干预;三是针对发病前期人群,用特异性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对前驱期患者进行预防的指向性干预,以减少早期症状发展为完全的精神病,或者缩短精神病未治时间,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残疾率,改善预后。如何来提高精神疾病的预防性干预效果,从循证医学角度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马里兰州分部主任Lnsel博士认为:需要考虑从对广泛人群的全面预防到一种“抢占”(preemptive)方式转换的时候了。抢占式的干预目标是那些有着精神疾病高风险的人群以及那些具有亚诊断体征或症状的人群;近期而言,预防复发对公共卫生显得尤为重要。[3]这些前沿研究的结果或观点提示我们:在公共卫生的精神卫生服务领域针对不同人群与对象所需提供的服务也不尽相同,不仅需要公共卫生的技术手段,也需要临床方法。

2.2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需要临床与社会的结合

精神疾病如患病率最高的精神分裂症,其临床症状多变且有明显的复发倾向,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不仅是控制症状,而且要让患者保持稳定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使患者有可能回归社会并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其治疗过程应是长期和完整的,需要有药物治疗、心理和社会康复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才能达到上述目的;控制这类精神障碍,既要强调生物学防治手段,如药物维持治疗的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又不能忽视心理社会干预方法,如:个案管理、认知行为治疗、集体社会心理教育、社会技能训练等的不可或缺的协同作用。故所提供的服务,除了需要精神专科服务外,还需要提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所以无论在机构组织上,还是在人力资源配置与教育培训上都需要关注与公共卫生融合。

2.3预防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需要社区管理网络和医疗技术支撑

精神疾病患者的未治率和复发率居高不下,一直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2]有学者曾对某年度上海地区1068例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状况的研究分析,发现肇事肇祸的精神疾病患者中主要病种是精神分裂症(占73.03%),精神疾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相关因素有多种,其中与病种、病程、治疗效果、监护措施都有很大关系。预防和控制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首要是降低精神疾病的未治率和复发率,尤其是重性精神疾病;从国内外的一些经验表明:在政府财政支持与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有效的社区管理网络和有力的医疗技术支撑,(即公共卫生的社区服务网络和社区临床医疗技术服务的结合),是预防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的有效手段。#p#分页标题#e#

3思考三———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精神卫生,是卫生改革的基本策略之一

由精神卫生的全球背景得出的结论是精神卫生服务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提出挑战;更昂贵的专科服务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面临卫生资源的短缺,通过把资源转向花费更少、有较好疗效、能使大部分人口获益的服务,也能显著改善精神卫生服务[4]。

3.1无限扩大以临床为基础的机构化服务也难以满足精神卫生的服务需求

综观国际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史,可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社会保护阶段,对精神病人实行看管式的长期住院治疗,精神科床位数急剧;第二阶段是保护患者和关注大众精神健康阶段,患者有重返社会的可能,逐步重视预防工作。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前已开始“去机构化”,而我国目前则二个阶段的状况皆有之。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针对许多精神障碍,以社区为基础的治疗比住院治疗的疗效好得多。[4]有良好资源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具有可及性、减轻了精神障碍患者寻求帮助时的耻辱感和减少了侵害人权的可能性,能为许多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继续在社区生活的机会,避免精神障碍患者长期看管式的住院治疗,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劳动技能的过早衰退。WHO在《精神卫生政策与服务指南—组织精神卫生服务》中明确指出“改善精神卫生服务应该由大卫生服务和社区机构来提供。大型的,集中的精神病院必须被其它更为适合的精神卫生服务取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改革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专业和行政层面为卫生改革提供了政策导向。

3.2实施精神健康促进策略,提高社区人群心理健康水平

与一般健康、疾病一样,人群的精神健康与精神卫生障碍由多种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和生物因素决定。包括教育程度低在内的贫穷指标是精神卫生的高危因素;部分社区群体在失业、收入低、教育程度有限、工作有压力、性别歧视、社会排斥、生活方式不健康和物质滥用,成为精神卫生障碍的脆弱人群。在卫生改革中,精神卫生服务政策不应只关注精神卫生障碍,还应认识并重视促进精神卫生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以及行为问题。这要求用“大卫生”的观念去整合“宏观的精神卫生”服务,将精神健康促进同社会、经济发展一起纳入政府的发展规划。采取低成本、高效益并以证据为基础的促进精神卫生干预措施,如早期儿童营养与心理社会措施相结合的干预、学生的精神卫生促进活动、职业人群中的预防工作压力干预;向老龄人口提供社区支持、针对城市新移民和外来务工者的“社区关怀”行动等,实施心理健康进社区。

3.3多部门合作,促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