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儿眨眼睛的治疗方法

小儿眨眼睛的治疗方法

小儿眨眼睛的治疗方法

小儿眨眼睛的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频繁瞬目;常见病因及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的飞速增长,电脑、电视、手机使用的增加,多种因素的影响,因频繁瞬目而就诊的儿童越来越多,瞬目也称眨眼,是眼睑的正常反射,可分为自发性瞬目和反射性两种类型。是双眼睑不随意的同时闭合和睁开的运动,是维持眼表正常功能,角膜,防止异物进入眼内的自身保护性措施,正常自然状态下人们每15-20秒眨一次眼,称自发性瞬目,完成一次瞬目运动约需0.3-0.4秒,间隔3-4秒[1],当眨眼次数及表现超过一定范围及限度时,给人以频繁眨眼的异常感觉,甚至有的患儿出现嘴角及眉毛连动,用力挤眼,耸肩等异常动作,影响仪容,许多家长认为是孩子学的坏毛病,责骂孩子,结果不但孩子症状没减轻,反而有加重趋势,延误了治疗。且很多学者认为频繁眨眼只是一个临床症状,且在很多医院并未引起眼科医师的重视,有类似症状患儿就诊,也不做详细检查,多以“结膜炎”而给予抗生素滴眼液点眼,很多患儿症状没有缓解,给家长带来了压力,也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在临床检查过程中,很多频繁瞬目大多能找到病因,因此对其诊断治疗不容忽视。只要临床工作中认真细致的检查并针对病因采取恰当的治疗,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因频繁瞬目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386例,年龄3-14岁,男275例,女121,均以频繁瞬目为首诊症状,发病时间2天-3个月,发病突然,主要临床表现为难以控制的频繁眨眼,自述多伴有眼痒、眼睛干涩、异物感,有的伴眼红、频繁揉眼。个别患儿伴有嘴角及眉毛连动,用力挤眼,耸肩等异常动作。首先详细询问病史,记录患儿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有无看电视、玩电脑过久等诱因,有无偏食、近期精神刺激,有无鼻炎等,每一位患儿都进行视力检查、眼位检查,寻找可能导致频繁眨眼的各种原因,如裂隙灯检查眼睑位置、有无倒睫,睑板腺管有无堵塞,结膜有无、滤泡,角膜荧光染色有无角膜上皮点状着色,泪液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等,视力低下患儿散瞳验光。如有眼表疾病,如眼睑内翻,给予缝线矫正,眼睑霰粒肿手术切除,睑板腺管阻塞给予按摩,过敏性结膜炎给予帕坦络滴眼液点眼,避免诱发过敏的因素,干眼症患者思然眼水点眼,衣原体感染、沙眼应用敏感抗生素眼水点眼。屈光不正患者散瞳验光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对于偏食、生活习惯不良的患儿纠正其不良习惯,补充钙锌,注意写字姿势,注意手眼卫生,尽量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向患者家长讲解频繁眨眼的原因,配合治疗,避免责骂孩子,消除患儿紧张情绪。

2结果

386例频繁瞬目的患儿中,患有眼表疾病的235例,其中包括沙眼、滤泡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结膜炎186例,睑缘炎、内翻倒睫、霰粒肿等眼睑疾病39例,点状角膜炎10例,采取对因治疗,解除局部刺激症状后瞬目症状逐渐缓解,有效率100%,各种屈光不正192例,单眼屈光不正71例,双眼屈光不正121例,其中近视眼132例,占42.17%,远视眼108例,占37.7.%,复性近视散光37例,占12.46%,复性远视散光32例,占10.22%,复性远视散光25例,占7.99%,混合散光16例,占5.11%,近视眼给予散瞳验光,佩戴合适眼镜,远视大于1.5D减去生理性调节度数配镜,及散光超过1D者给予全矫配镜,20例与神经功能系统有关,排除眼表疾病及屈光不正,临床表现为除频繁眨眼外,多伴有皱额、撇嘴、耸肩,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请神经康复科协助治疗,家长配合医生及时提醒孩子,帮助孩子自我控制,症状好转,10例与经常用手搓眼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经家长督导后症状好转。

3讨论

瞬目也称眨眼,是眼睑的正常反射,是双眼睑不自觉的同时闭合和睁开的运动,可分为自发瞬目和反射性瞬目两种类型[1],是维持眼表正常功能,使泪膜均匀分布眼球表面,避免眼球表面干燥,防止异物进入眼内的自身保护,当受外界刺激,引起的眼睑运动称反射性瞬目。当瞬目次数超过正常范围则称频繁瞬目。瞬目反射弧是角膜、结膜感受器-三叉神经-大脑皮层-,传出神经为面神经,由大脑皮层支配,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且角膜感觉神经末梢异常丰富,敏感性高,这一特点决定了频繁瞬目发生在3-14岁儿童区间,且易受外界环境、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扰。

通过本文病例的分析,眼表疾病及屈光不正是引起频繁瞬目的主要原因,下键内翻倒睫,睫毛贴附于角膜上,引起患儿流泪、畏光,结膜充血,频繁眨眼;沙眼、滤泡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结膜炎、睑缘炎、等易引起睑板腺管阻塞或睑板腺分泌物减少而引起泪膜功能不稳定,引起患儿眼睛有异物感、眼痒、烧灼感,结膜干燥症感眼睛干涩等刺激症状引起瞬目增多,时间长了,有的患儿变成了一种习惯,尽管刺激因素已解除,仍感觉眨眨眼睛会舒服些。除眼睑、结膜、角膜疾患引起泪膜功能异常外,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看电脑等,荧屏快速闪烁的画面也会刺激视觉中枢兴奋性增高,瞬目次数增多,当精神过分集中于电视屏幕时,瞬目次数减少,泪膜容易蒸发,引起眼干不适。还有少数患儿偏食引起缺乏微量元素、维生素引起泪膜稳定性差,从而导致眼部各种不适症状诱发瞬目增多。

屈光不正是引起频繁瞬目的另一重要原因,患有屈光不正时,眼睛总处于调节状态,引起视疲劳。屈光不正中,小度数远视、近视、或混合散光、复性散光占比例较大,轻度屈光不正患者引起视疲劳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视觉器官为了代偿屈光不正而过度努力所形成的一系列综合反应,通过不断的眨眼,改变了角膜曲率,视物感到清晰。而高度数的屈光不正多伴有明显的视觉障碍,视力下降明显,他们也放弃了企图改变其视觉功能缺陷的主观努力,眼睛容易放弃调节因而不引起典型的视疲劳症状。

还有一种与神经功能系统有关,排除眼表疾病及屈光不正,临床表现为除频繁眨眼外,多伴有皱额、撇嘴、耸肩,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可划为小儿多动症范围,可能与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有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应该请神经康复科协助治疗,需要家长配合,切忌训斥、打骂孩子,要多鼓励孩子,耐心诱导。再者,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睡眠不足,如偏食、不讲卫生,经常用手揉眼、看电视、电脑时间过久等都会引起瞬目增多,因此要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限制电脑电视的应用,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儿童瞬目还与心理因素有关,临床观察中发现,有的患儿家长越是斥责瞬目越频繁,而当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时,瞬目会明显减少,所以家长要积极配合,明白频繁瞬目的原因和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减轻患儿的思想负担,减轻、消除患儿及家长的焦虑情绪。

总之,儿童频繁瞬目的原因很多,治疗也不同,最常见的是眼表疾病及屈光不正,也可多种因素同存,眼科医师不能忽视这一常见临床症状,要以严谨的态度,认真询问病史、合理细致的检查,积极寻找病因给予恰当治疗,家长发现孩子频繁眨眼,也应及早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随访,会取得良好效果。

小儿眨眼睛的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要检测视力,必须教会孩子认准视力表上E字的方向。婴幼儿不会说话,即使3岁幼儿,也难以理解和表达,采用主观法检查视力有一定困难。这可怎么办呢?没关系,我们在家里也可以检察婴幼儿视力,即采用月龄发育观察法。具体做法是:

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遇强光会闭眼,瞳孔对光反射阳性(瞳孔遇光先缩小,几秒钟后又恢复)。

新生儿半个月时,以手电灯光从半米远处逐渐移近,可引起少量辐辏反应(逗眼)。

宝宝一个半月时,能注视较大物体达几秒钟之久。

两个月时,宝宝的眼睛可追随人或手,并很容易引起辐辏反应,瞬目反射(眨眼)也开始出现。

3个月时,宝宝的眼睛可追随移动的物体,头也随之转动,均为有意识注视。

4个月时,宝宝能看自己的手,有时可用手接触物体。

6个月哺乳时双眼能盯住妈妈的脸,并随之转动,辐辏反应时间延长,不再发生斜视现象。

8个月时,可伸手去抓他想要的奶瓶、玩具等,并能较长时间注视物体。

1岁时,会拣出细的棉线。

2岁时,对天上的飞机、飞鸟有较强的兴趣,走路时能躲开障碍物。

如果必须对宝宝的眼睛进行认真检查,可到儿童医院眼科或眼科医院,采用视动性眼震法来估计视力,对3岁以上会说话的儿童则用儿童图形视力表。近年来应用视觉诱发电位进行检查,能准确反映宝宝的客观视功能。

小贴士

4个简单方法判断小儿视力

1.有无瞳孔对光反射;2.用手突然接近其眼部,看有无瞬目反射(眨眼);3.对小玩具有无兴趣并追随,进而伸手去拿;4.用一只手掌挡住小儿的一只眼时,引起婴儿的极大反感,说明该眼视力较好,否则小儿不会拒绝。

怎样预防宝宝近视

近视病因虽有遗传因素,但不注意视力卫生的环境因素也是近视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从婴幼儿开始,认真保护宝宝视力。一般父母要做到“五要”:

1.跟孩子一起阅读或画画写字时,要注意让宝宝姿势端正,不要在走路、乘车或躺着时看书;2.宝宝阅读时要有充分的光线,印刷品要清晰易辨;3.桌椅高矮要适合宝宝坐姿,眼与书本之间要保持0.3米距离;4.不提倡宝宝上网,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要避免宝宝过度使用视力;5.要改善室内采光条件,包括采用天然光和人工照明设备。

宝宝得了近视怎么办

小儿眨眼睛的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习惯性抽动表现为肌肉频繁抽搐,这种毛病常发生在面部和颈部周围。除了像晓晓那样爱抽鼻子外,还有些小朋友常爱不自主地眨眼睛、皱眉、歪嘴或努嘴、耸肩、肩颤、点头、摇头、敲打肩膀手臂,有的孩子还会不停地咳嗽、打嗝儿、喉部发出“咯咯”的声音。有些孩子只有一种毛病,有的孩子同时有几种毛病,比如摇头、眨眼、努嘴等同时出现。有些孩子还伴有遗尿、夜惊或口吃等症状。抽动性毛病在6岁~7岁的孩子中发生的比较多,男孩多于女孩。

起初,孩子有这种毛病,家长们常常认为是孩子故意调皮捣蛋,总免不了要斥责孩子,责令他停止这些行为。但孩子只能勉强克服片刻,过会儿就又重复上述动作,因为他这种动作已成为习惯,一下子要求他改变是不可能的。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毛病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疾病引起的。比如,晓晓曾经患感冒,鼻子不通气,于是总是吸鼻子,等到感冒好了,抽鼻子的毛病却留下来;明明曾因患眼病,引起眨眼动作,这个动作开始有保护眼睛的意义,但时间久了,眼病虽早已消除,而眨眼习惯却养成了。诸如此类,许多疾病虽已治愈,但由疾病引起的一些不良习惯却固定下来,还有如咽炎引起的吞咽,感冒引起的咳嗽,消化不良引起的打嗝儿等。还有些孩子引起抽动的原因是服饰不合适,比如领口太紧引起的转头动作,袖子不舒服引起敲打肩膀手臂或肩胛部,皮肤瘙痒引起的耸肩。

有些孩子的抽动习惯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如受惊,遭到打骂,或者亲人突然死亡,家庭里争执,受到歧视或环境中的某些紧张气氛带来的外部刺激等。这些都可能使孩子精神过分紧张,情绪不愉快,引起抽动。有的孩子性格发展不平衡,常常不能心平气和地处事,于是把抽动作为愤怒、急躁、欲求没有满足的一种发泄。有的孩子谨慎怯懦,心情过分压抑,当受到别人嘲笑、斥责或当众解答问题时,便精神紧张、不能自制,因而产生抽搐动作。有些小孩子是出于好奇,以模仿他人的抽动作为游戏取乐,不曾想慢慢养成了抽动习惯,积习难改,反被他人取笑。

孩子的这些毛病,往往引起家长的厌烦。有些家长急于制止孩子抽动,会严厉地或没完没了地斥责孩子:“不要抽鼻子!”“做什么怪样子,难看死了!”“老是眨眼睛,烦不烦,讨厌死了!”这样做并不能使孩子有所改变,反而会引起孩子的精神紧张,情感压抑。越是叫他不动,他越是紧张得无法控制自己,抽动得越厉害。要知道,孩子的抽动动作完全是不自主的,他并不是故意和你作对。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一味责怪孩子,那样就太冤枉孩子了。

当孩子抽动时,家长千万不要着急,更不能打骂惩罚孩子,最好的办法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看喜欢看的图画书、电视;让他做游戏,特别是孩子喜欢的运动型的游戏,比如打球、捉迷藏、打仗等游戏。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于游戏,全神贯注地去做时,就没有时间去抽动了。由于心情愉快,情绪放松,慢慢地,这些动作就能逐渐减少。

小儿眨眼睛的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通过游戏,解决孩子的问题

小孩很喜欢模仿别人,比如模仿眨眼睛,模仿瘸腿走路,模仿结巴。7岁的小安活泼可爱,就是有一个毛病―总爱眨眼睛,爸爸和妈妈为此非常苦恼,带他去看医生也没用。通过玩游戏,只用了一周时间,就解决了问题。

小安很喜欢托马斯火车和面包超人,我就买了两个玩偶。第一天,我把玩偶放在他面前,让他选:“你玩一个,我玩一个。”他选了托马斯小火车。接着,我对玩偶说:“托马斯小火车,你知道小安最好的朋友是谁吗?”小安说:“是佳佳。”我又对玩偶说:“托马斯小火车,你知道小安白天都做什么吗?”小安回答说:“知道呀,小安在上课!”连续问几个问题后,我问:“托马斯小火车,你不能眨眼睛哦,怎么跟小安一样?”小安很自然地说:“对啊,小安是跟同学学着眨眼睛的……”通过玩玩偶,我知道了小安眨眼睛的原因。而在此之前,爸爸和妈妈怎么问他,他都不肯说。

第二天,我做了一个托马斯小火车的面具,让小安戴在脸上。他当“火车头”,我是“车厢”;他在前面开,我在后面轻轻转动他的身体,我们满屋子开,玩得特别开心!趁着他高兴时,我问他:“托马斯小火车,小安最爱的人是谁呀?”小安一边高兴地开火车,一边回答:“妈妈、爸爸、爷爷、奶奶!”我接着说:“托马斯小火车,你可要睁大眼睛好好开哦,小安最爱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都坐在车上,不能让他们受伤……”玩了一天后,小安眨眼睛的频率开始减少。因为小安被赋予了“保护他最爱的人”的责任感,在潜意识中,他知道如果眨眼睛就不能保护他爱的人,于是自我改变的动力与能力被激发了。第三天,我在小安的面前放了一面大镜子,小安可以透过镜子看到后方的状况,更专注地“开车”,再次强化自身的信念与能力,更大幅地减低眨眼频率。连续玩了一周的游戏之后,小安不再眨眼睛了。

分别时,我对小安说:“小安,叔叔告诉你一个秘密:你的眼睛又大又漂亮!如果你能不眨眼睛,面包超人和托马斯小火车就会在床上等你哦!”我悄悄叮嘱小安的爸爸和妈妈,把新买的玩具藏在被子里。等小安回到家,发现面包超人和托马斯小火车就趴在床边等着他。他开心死了,大声地喊:“叔叔没骗我!”而从那以后,小安再也没有眨眼睛眨个没完了。这个游戏,治疗师首先用玩偶突破小安因为父母而产生的防御心态,让他跟托马斯小火车放心地沟通与互动,再利用这种平等的交流途径,对他的行为给予引导与调整。

对于喜欢欺负人、捣乱的孩子,可以和他玩用吸管画画的游戏。方法很简单,在桌子上铺一大张白纸,摆一个颜料盘,把每种颜色的水彩都挤一点,用水调匀。然后绑住孩子的双手,让他含着吸管,蘸着水彩在纸上喷画。因为游戏有一定挑战难度,所以孩子一般会非常感兴趣。在孩子喷画时,爸爸和妈妈可以在一旁捣乱,给他制造各种困难,让他体验被人捣乱、被欺负时难受的滋味。玩出这种感受,他就有了同理心,就不会欺负同龄的孩子,故意给别人捣乱了。如果扰时,小孩愿意继续努力,在充满困难的环境中坚持完成他的画作,还能激发他坚持突破的能力。

通过游戏,

了解孩子受到的伤害

很多孩子受到伤害后,心中有太多的恐惧,不敢说出来。这时候,游戏的作用非常大。

有一次,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小云来我这里做咨询。本来性格活泼的孩子,突然不愿意上学了。我拿出彩色的超轻黏土,陪她一起玩。小云捏了一张脸,一般人会用浅黄色、肉色来捏,但是小云捏出的脸却是青色,而且脸上的神情是惊恐的。我知道,小云肯定是遇到了一些事情。接着,我陪孩子玩OH卡,OH能反映她的潜意识。我把OH卡正面放在桌子上,让她随意选,小云选择的是“老师”。我问:“老师做什么了?”小云浑身发抖地说:“老师关门,关窗户……”我怀疑孩子可能是遭到了老师,联系孩子的父母报警。经过警方调查,小云的老师,曾经过多个女童。

玩黏土,也可以帮助修复亲子关系。6岁的强强因为爸爸管教方式太严厉,一看见爸爸就躲。爸爸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缓和亲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只好带着孩子来做游戏治疗。我对强强说:“用你手边的黏土,做一张爸爸的脸,你心中的爸爸是什么样的?”强强捏了一张爸爸的脸:眉毛皱着,眼睛瞪得很大。他小声说:“爸爸正在发脾气。”我又说:“再做一张爸爸发脾气时,你自己的脸。别着急,慢慢来……”接着,强强捏了一张脸:小嘴瘪瘪的,一副很委屈的样子。强强说:“爸爸瞪着我的时候,我想哭。”

我慢慢引导他:“爸爸很好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你想象一下。这张发脾气的脸是过去,他现在已经变了,你来捏一个新的爸爸……”强强想了很久,捏了一张新爸爸的脸。“修改后,爸爸变成什么样了呢?”强强说:“嗯,爸爸笑了。”我又问:“爸爸笑了,你和爸爸更亲近了,对不对?”强强点点头:“对!”“爸爸变了,那你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如果你是快乐的,会是一张什么脸呢?捏一个新的强强吧!”这一次,强强捏了一张可爱的笑脸,而且颜色非常明快鲜艳。

之后,我让强强用“快乐的爸爸”,盖住“发脾气的爸爸”;用“快乐的强强”,盖住“委屈害怕的强强”。做了这个动作后,强强的心情明显放松了:“我喜欢这么做。”我让他捏一根线,把“爸爸”和“强强”连起来。强强非常用心地将两根绿色黏土条搓成了一根绳子:“这是一根非常坚固的老树藤,我和爸爸永远不会分开……”做完游戏治疗后,强强终于消除了内心对爸爸的恐惧,渐渐和爸爸亲近起来。而强强爸爸,也真的变得“好”起来,就像他捏的“快乐爸爸”一样。

不管是黏土、说故事或是画画,都是用“隐喻”传达孩子心中的创伤与问题。在孩子的创作过程中,配合治疗师的引导与正反两面的沟通,让孩子从负面的状态中转化成正面的感受,再从正面的基础上,强化提升其效果。特别是利用“线”的连结,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沟通交流管道,以此达到改变的效果。

通过游戏,

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

对于需要关注的孩子,父母可以和他玩“支援前线”的游戏。如果孩子欠缺勇气,那么就让他站在前面,家里每个人都从自己身上取下一件东西,亲手给他系上。比如,爸爸给孩子系上一条勇气鞋带;妈妈给孩子系上一条勇气围巾……一个接一个地排队给他系。就像武林大侠发功,把勇气一点点地传送到孩子身上。既能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增强孩子的信心,又能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当小孩缺乏勇气时,代表他自觉目前的条件与能力不够。利用玩游戏的方式,逐步地提升他的能力与“装备”,实质上就是逐步建立他的自信。

“家庭农场”也是一个不错的亲子游戏。家庭农场的土壤和肥料都是有机无污染的,占的空间很小。每天父母抽出10分钟,陪着孩子翻土、播种、浇水、施肥……玩这个游戏,父母要保证买来的种子是一定能生长的,否则,孩子看见种子死了会很失望。有了“维护农场发展”的共同目标,往往会激发全家人的向心力。另外,也可以让忙碌的父母,每天用10分钟全心全意地陪伴小孩。

爸爸、妈妈和孩子,还可以玩“黏土小车”的游戏。准备彩色黏土和一个小车形状的相框。每个人分别用黏土捏出自己的脸,把“脸”贴在相框上。一起商量,怎么用彩色黏土来打扮“小车”,捏一只雪白的小兔子,捏4只七彩的车轮,捏些花朵和风车……做好后,请孩子对着相框讲故事:车上都有谁?大家要去哪里玩?会玩什么?遇到什么事情?用黏土捏脸,是为了强化每个人在孩子心中的印象与感受,了解孩子内心对家庭成员的看法。而说故事的过程中,可能会隐喻孩子遭遇的挫折,比如有大恐龙挡路等等。这个游戏,既能增加亲子互动与沟通,还能锻炼孩子的想象力。

小儿眨眼睛的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以运动、语言和抽动为特点的行为障碍综合征。本病多见于小儿,其症状可见频眨眼睛,头、躯干、上下肢的小抽搐,喉部发出奇特的叫声,或者个别音节、字或句子说不清楚,或说出骂人的话等。中医文献中无此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瘛”、“颤振”、“慢惊风”等范畴。近5年,笔者采用针药并举治疗本病46例,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46例患儿均来自本院门诊,年龄6~14岁,诊断符合《临床神经病学》[1]多动秽语综合征诊断标准。其中,男37例,女9例;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3年。全部病例临床表现为不自主发出“哼”、“啊”等声音,伴头面部和全身多部位抽动,如眨眼、皱额、撅嘴、吐舌、蹙眉、摇头、耸鼻以及蹬踢足、屈肘、弯腰等,抽动多从头面部开始,有或无秽语。

2 辨证分型

心火内炽型:28例,表现为多动善怒,挤眉弄眼,喧扰不宁,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大声叫喊,甚至狂妄大骂,舌绛,无苔,脉弦数或洪数。肝火上炎型:11例,表现为做事虎头蛇尾,游戏时不能耐心等待,抢夺他人东西,多动不安,挤眉弄眼,抬肩踢腿,日夜不知疲倦,甚至殴打小同伴,舌质红,苔厚腻,脉细弦或弦数。脾肾两虚型:7例,表现为纳呆厌食,心烦多动,不能长时间学习功课,玩耍有始无终,做事不加思考,不能静坐,夜寐不安,自汗或盗汗,四肢发冷,流涎梦多,遗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细缓。

3 治疗方法

3.1 中药治疗

3.1.1 心火内炽型

予清心安神汤:莲子心2 g,广郁金、赤芍、栀子、蝉蜕各6 g,生地黄30 g,薄荷叶、甘草各5 g。随症加减:口舌糜烂、口臭者,加生石膏30 g、黄连3 g;目赤多眵、腹胀便秘者,加大黄、黄芩各10 g;狂躁打骂人、睡眠不好者,加安宫牛黄丸,每次1/3丸,日2次,开水化服。

3.1.2 肝火上炎型

予平肝镇静汤:珍珠母、制鳖甲各30 g,生百合15 g,钩藤、夜交藤、生白芍、炒酸枣仁、生地黄、柏子仁各10 g,当归、玉竹、炒白术各6 g。随症加减:口舌生疮者,加生石膏30 g、龙胆草6 g,去炒白术、当归;大便燥结、小便黄者,加白茅根30 g、大黄10 g,去白术、当归、鳖甲;失眠多梦者,加朱砂0.6 g,分2次冲服;发热狂躁者,加羚羊角粉0.6 g另煎频服,或珍珠粉0.3 g冲服。

3.1.3 脾肾两虚型

予健脾益智汤:生黄芪15 g,党参、益智仁、枸杞子、炒酸枣仁、熟地黄各10 g,炙远志、石菖蒲、五味子各6 g。随症加减:纳差厌食者,加炒白术6 g、谷芽10 g;大便稀溏者,加煨肉豆蔻6 g;心悸者,加龙眼肉10 g;遗尿者,加楮实子、升麻各6 g;四肢发冷者,加熟附子、桂枝各6 g。

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10 d为1个疗程。共治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2 针灸治疗

取穴:内关、神门、丰隆、百会、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太冲。眨眼加丝竹空、攒竹;摇头加翳风、天柱;尿频加气海、鱼际;耸鼻加印堂;撅嘴加承浆;流涎者,针刺地仓。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采用30号1~1.5寸毫针,局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依次直刺或斜刺穴位,有针感后留针30 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再进行下一疗程,共治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4 临床疗效

疗效标准:治疗后症状消失,精神状态佳,在诱因作用下不发作为痊愈;发作的频率明显减少,症状波及的范围明显缩小或发作的间歇期明显延长为好转;症状发作的频率、波及的范围有一定的改善,在诱因作用下易发作为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结果痊愈21例,好转10例,减轻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67.39%。

5 讨论

现代医学对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清楚,认为可能与精神因素、遗传、胚胎发育及感染造成的大脑基底神经节发育及功能障碍有关,缺乏相应的药物进行拮抗。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位在脑与肝、心、脾、肾,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本在于脾肾不足,其标为心肝火旺,虚风内动。肝开窍于目,肝胆属风木二经,内寄相火,肝藏血,故血不足则风内生,而频眨眼睛。脾胃虚弱,血乏生化之源而生风,则出现不自主地张口或噘嘴。肝气横逆,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上逆于脑,蒙蔽神志,故见秽语不止。笔者认为,心火内炽型多因家教过严,劳多逸少,导致气滞郁结,心火内炽,火扰神明,心神不宁。肝火上炎型多因娇惯过度致怒气伤肝,肝火上炎,心神被扰。脾肾两虚型多因病久身虚,脾肾两虚,心肾失交而致。笔者根据辨证分型分别治以清心宁神、平肝镇静及健脾益肾之法,而达到解肝郁、补肝血、健脾胃、化痰浊、熄肝风的目的。针刺内关、神门、百会宁心安神;太冲、百会平肝熄风;公孙、三阴交、中脘、丰隆、足三里健脾胃、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祛湿化痰;三阴交、足三里还具培元扶正之功。针药合用,作用协同,功能互增,共奏平肝熄风、祛痰化浊、宁心安神之效,临床收到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