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儿垂钓古诗

小儿垂钓古诗

小儿垂钓古诗

小儿垂钓古诗范文第1篇

苏教版选编的古诗,大多抒发壮怀激烈的人文情怀,像《池上》、《小儿垂钓》这类童心盎然、童趣浓郁的古诗并不多见。诗中的小儿形象跃然纸上,读后使人恍然回到童年。对古诗的处理,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的体会入手,用自己的眼睛看小儿,即便隔着岁月的长河,循着诗歌的脉络,学生依然能够放飞童心,触摸和捕捉到诗歌中小儿的天真和烂漫。

一、了解小儿,疏言通文

对小学古诗教学来说,语言是一个难关。如何根据学情,让学生学得开心,读得用心,这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池上》,小儿偷采白莲,留下一路的浮萍竟浑然不觉。《小儿垂钓》里,小儿学着大人钓鱼,“路人借问遥招手”,却不知动静极大,依然会惊了鱼儿。这两个小儿在诗中都有生动的表现,但因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要想让现在的孩子理解诗中所描写的撑小艇、采白莲的意境显然是有难度的。如何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诗境,了解这两个小儿呢?

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先帮助学生疏通语言:浮萍是什么?大家看一下插图。学生认识到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我借此提出问题:“浮萍”两个字都是三点水,但结构有何不同?“撑小艇”的“撑”是什么意思?

我让学生根据“撑”的结构来理解:左边一个“手”,右边是“掌”,试着用铅笔画一下。想想看,“撑船”和“划船”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撑更吃力一些,而划则轻松得多。这说明小儿力气不大,撑着小艇很吃力。

师:我们来认识一下诗中的小儿。诗中是怎么称呼他们的?

生:一个叫小娃,一个叫蓬头稚子。

我借此让学生理解稚子的含义。通过疏通古诗的语言,学生对整体有了清楚的认识,初步了解了两个小儿的形象:一个撑小艇,年龄不大,但挺有蛮力,敢撑船;一个学垂纶,不是大人,但挺有耐心,会钓鱼。

二、感悟小儿,品读诗境

古语云,因文见义,因义明文。想要把文章读透,就必须从外到内,悟得内在精髓。尤其是古诗,理解诗意,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让学生进入诗境,才算是读懂了古诗。基于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走进诗境,体味诗境,身临其境,回到小儿的状态,做一回偷采白莲的小娃,学垂纶的蓬头稚子。

师:读完这两首诗,你对这两个小儿有什么印象?

生:小娃顽皮淘气,天真可爱;稚子活泼可爱,故作老成。

根据学生对小儿的初步印象,我就此展开悟读的旅程:“你从哪里看到小娃的顽皮和淘气?(“偷采白莲回”)你怎么理解“偷”?(不经人同意就采摘白莲)这池塘或许本来就是没人家的,可以随便采摘,但为什么要用“偷”字?(小娃瞒着大人去采莲)他为什么要采莲呢?(想吃莲子,想玩荷叶,想把荷叶戴在头上)”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猜度小娃的内心世界,不知不觉地融入古诗的意境。“从哪能看到小娃的可爱呢?(“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娃的船后面都是浮萍,他本来想躲着的,结果被谁看到了?诗人看到这,是什么表情?会怎么对小娃呢?(诗人笑眯眯的,因为小娃太可爱了。)”相对小娃而言,垂纶的稚子就显得老成多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透过字词来解读稚子的淘气、天真、可爱:“蓬头”、“学垂纶”——来不及梳头就急急忙忙跑出来钓鱼;“侧坐”、“草映身”——他想让草把自己挡住,这样鱼儿就不怕人而大胆地吃鱼饵了;“遥招手”、“不应人”——想说话但怕惊动了鱼儿,就招手要人家过来小声耳语。

三、丰富小儿的形象,表达童心

语文课堂是一种唤醒,也是一种激荡,更是一种表达。学生将情感投入课堂,就达到生本与文本、文本与人本的和谐共生,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同构共生。《池上》、《小儿垂钓》带领学生穿越时光的流水,体验古代孩童的童真和童趣,那么对现今坐在教室里的这些小儿而言,如何让他们和诗中小儿的形象对接呢?我抓住吟诵的形式进行引导:古人的诗歌是拿来吟唱的。(播放现代儿歌)你们想怎么表现这两个小儿呢?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表演。学生很快将自己融入其中,扮演诗中的小儿,和着音乐的节奏唱出《池上》、《小儿垂钓》的天真、可爱,通过哑剧的编排,使得短短的古诗一下子丰富起来。在玩闹中,我展开追问:课文将这两首古诗编排在一起,有何深意?学生对这两首诗的立意和取材进行对比,认为两者都是描写小儿的古诗,而且两位诗人对小儿都非常喜爱,字里行间流露着童真。

儿童的喜好就是玩,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和诗中的小儿那样淘气、天真,那么古诗教学就不再是背诵、默写那么乏味枯燥了,而是一个放飞童心的世界,一个有关童年的梦境。

小儿垂钓古诗范文第2篇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在一个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村头的小河旁的绿草如茵,远远望去一片嫩绿。在这美丽的草丛中,朵朵野花五颜六色,有的好奇的伸着脑袋张望这个多彩而神奇的世界,有的则昂起头,像是在向人们炫耀自己的美丽。旁边的大柳树在微风中开心地扭动腰肢,在和路人热情地打招呼。再看小河里,不时会漾起阵阵微波,那正是可爱的鱼儿在湖中嬉戏。一切都显得这么宁静,这么祥和,又这么富有勃勃的生机。

就在这个清晨,一个蓬头垢面的小男孩儿身着大人的灰布褂和灰布裤,拿着一个钓鱼竿,匆匆忙忙地走过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来到这小河旁。小男孩儿稳稳地坐下来,调换了一个舒适的姿势,然后用鱼竿潇潇洒洒地一甩,两只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河面,嘴里还不时地哼唱着:“我是一个小渔翁,我是钓鱼能手……”由于小男孩儿坐在草丛中,身材比较短小,茂盛的青草遮住了他的身子。远远望去,只露出蓬乱的头发。小男孩儿憧憬着自己钓上了几十条大肥鱼,回到家和爷爷奶奶一同分享着美味的鱼肉和鱼汤,爷爷奶奶表扬了他……突然,漂儿轻轻地晃动了一下,小男孩儿内心一阵狂喜,猛地一掀鱼竿,可惜的是,鱼儿受惊逃走了。小男孩儿不禁懊悔极了。他又坐下来,心想:这回,我可一定得沉住气,不能太心急。想着,他又继续全神贯注的钓起鱼来。

小儿垂钓古诗范文第3篇

古诗《小儿垂钓》是一首叙事诗,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作品。“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人仅用二十多个字就叙述了小儿钓鱼时发生的一件事,刻画了一个顽皮而又做事认真的小孩的可爱形象。在学习、改写这首诗的过程中,我始终紧握想象这根线,牵引着学生在想象的天地中去看诗中的画面,去听诗中的声音,去想诗中人所想,去做诗中人所做……

一、想象是读好经典的关键

在“读经典学作文”的活动中,首先要做的是“读经典”。在这里,“读”不仅是诵读诗词中的文字,还应包括理解诗词的内容。古典诗词有它独有的古典韵味。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读出这种韵味以外,最重要的是要读出它的感情。古诗词的感情是建立在古诗词的内容这个基础之上的。我们要想读准古诗词的感情,就必须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而想象是打开古诗词理解之门的钥匙。

对于《小儿垂钓》这首古诗来说,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读出这三种情感:一要读出小儿的可爱,二要读出小儿内心的焦急,三要读出诗人对小儿的喜爱。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小儿的可爱,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蓬头”就是指头发蓬乱的意思后。让学生展开了一次想象:小儿为什么会头发蓬乱?孩子们有的说是因为早起而忘了梳头,有的说是因为爬树而刮乱了头发,还有的说是在和小伙伴嬉戏时弄乱了头发。接着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们说出了“顽皮和可爱”之类的形容词。如果单光从字面上来理解,“蓬头稚子”就是指头发蓬乱的小孩。一个头发蓬乱的孩子怎能谈得上可爱呢?不要说可爱,甚至让人会生出厌恶的情绪。而诗人在此并不是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令人厌恶的孩子。如果没有想象,小学生们是体会不到诗中小儿的可爱的。但经过充分的想象后,一个顽皮又可爱的孩子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们的脑海里。学生们对诗句的理解就在这想象中完成了。接下来的指导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不少孩子晃着脑袋、微笑着朗读“蓬头稚子学垂纶”。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的脑海里此时正浮现着一个可爱的“蓬头稚子”的形象。

诗中,小儿钓鱼时有一段小插曲:一位路人向小儿问路,小儿只是远远地招手,并没有回答问路人。诗中只用了“遥招手”写出了小儿回应的位置和动作,其实在这“遥招手”的背后隐藏的是小儿一颗焦急的心。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我采用的是设身处地想象法。我对孩子们说:“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孩子们大多都在想:千万别吓跑了我的鱼!我又问:“那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孩子立刻说出了“焦急”、“心急如焚”等词语。如果没有想象,孩子们只看到了小儿招手的动作,而感受不到小儿焦急的内心。在指导朗读“路人借问遥招手”时,我让孩子们配上表情去朗读。只见他们一个个双眉微皱,面露焦急,有的还边皱眉边招着手,仿佛自己正是诗中的那位学垂纶的蓬头稚子。孩子们在想象中已完全沉浸到古诗的意境之中。

诗人胡令能为我们刻画这样一个顽皮可爱而又做事认真的小孩形象,足以说明诗人自己是多么喜爱这位“蓬头稚子”。因此,在朗读这首诗时,除了读出小儿的可爱和他“遥招手”时的焦急,整首诗都应透出诗人对小儿的喜爱之情。学完这首诗时,我再一次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我对他们说:“如果你就是诗人胡令能,当你看到这幅画面时,你想说些什么?”孩子们有的说:“这个孩子做事真认真!”有的说:“这个孩子真可爱!”我又问:“那你喜欢他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然后,我指导孩子们带着对小儿的喜爱一起齐读古诗。他们读得相当不错,达到了应有的朗读效果。

至此,孩子们在想象的帮助下已经比较理想地完成了“读经典”。他们在想象中读懂了诗的内容,读出了诗的感情,也进入了诗的意境,基本达到了我们学经典的目的。

二、想象也是改写古典诗词的关键

在“读经典学作文”的活动中,我想:“读经典”应该是“学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读好经典,才能学好作文。学生在想象中“读经典”的同时,也为“学作文”做了很好的准备。只是,我认为“学作文”除了“读经典”中的一些想象,还应有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还拿《小儿垂钓》这首诗来说,它留给学生的想象空间是让人无法限制得了的。

《小儿垂钓》是一首叙事诗。对于学生来说,改写叙事诗就是学习写记叙文。记叙文的四大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小儿垂钓》这首诗在这四大要素上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就拿时间来说,诗中没有具体交待时间的词句,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确定故事发生的时间。有个孩子根据“侧坐莓苔草映身”这句诗想象故事应该发生在炎热的夏天。他认为侧身坐在莓苔上的小儿被青草遮掩了身子,这说明青草长得十分茂盛,而只有在夏季植物才会生长得这么好。大家觉得很合理。另一个孩子则是通过观察书中的插图来想象故事是发生在夏季的。原来书上画着几棵高大茂密的树木,树下卧着一头大水牛,钓鱼的孩子光着脚坐在地上。大家觉得他的想法也很有理。至于是夏天的哪一天,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学生还有想象的余地。

地点这个要素在《小儿垂钓》这首诗中有比较明显地体现,孩子们可以从“侧坐莓苔草映身”这句诗中有所了解。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让孩子们对钓鱼者所处地方的环境进行了一番想象。有些孩子写到了远处的青山,有些孩子写到了茂密的树木、青青的小草,有些孩子写到了泛着微波的湖面……孩子们的这些想象为改写这首古诗增添了不少色彩。

《小儿垂钓》这首诗虽然只叙述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要想改写好这首诗,关键是要把诗中的“蓬头稚子”写活。我是从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活动这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在外貌这方面,诗中仅用了“蓬头”二字。我引导学生们展开想象,结果有了“圆溜溜的大眼睛”、“红扑扑的小脸蛋”、“黑黝黝的皮肤”、“穿着一身粗布衣裳”、“光着一双小脚丫”……“蓬头稚子”的形象变得生动起来。为了写好小儿钓鱼时的动作,我让学生边想象边表演。孩子们写出了这样的语句:只见他手握钓竿,眼睛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双手握着钓竿,目不转睛地盯着浮标……为了写好小儿“遥招手”的动作,我先让孩子们通过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再配上表情进行表演,有的孩子写出了这样的语句:他皱着眉,远远地朝着问路人使劲摇着手……而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想象是改写这首古诗最精彩的地方。我主要是从这两方面入手的。一是引导孩子们想象小儿侧身坐在草丛中钓鱼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孩子们想立刻进入到了诗中的情境之中。有的孩子说:“他也许在想: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的孩子说:“他也许在想:真希望今天能钓到一条大鱼。”有的孩子说:“他也许在想:今天我一定要钓一条大鱼,让小伙伴们都羡慕我。”孩子们的想象真是让人拍手叫好。二是引导孩子们想象小儿遥招手时的心理活动,这在前文中的“读好经典”中已有所论述,在此就不重复。如此想象,诗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是生动,而且变得丰满起来。

小儿垂钓古诗范文第4篇

养心明理

静心的功夫――垂钓

静坐、静养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养生方法。曾子曰:“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说,入静在启迪智慧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静坐外忘其形,内超其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可以达到的高超境界。

钓鱼就是一种静心的功夫。“湖边垂钓胜药补,养心养性病邪除”。垂钓时需要心情平静,环境宁静。静坐、静养中还可“冥思遐想”,是松弛思想的一种运动体操。冥想时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想像绮丽的风光、美妙的鸟语、灿烂的星光、壮丽的山川等等……这些对健脑提神大有好处。静则养心,乐则开怀。

清代曹庭栋云:“养静为摄生首务”,足见传统养生对静的重视。在垂钓过程中包括“形静”和“心静”两个层面。

先说形静。首先是安静,即垂钓周边的环境不得大声喧哗或有其他嘈杂的声音。声音过大或嘈杂固然会干扰鱼来觅食上饵,更重要的是搅乱了垂钓者的神志,使其心躁不宁、神虚精散,不能专注潜心。

再说心静。心静是垂钓养生的核心,首先必须排除一切杂念。现实生活中,人都得面对各种矛盾和欲求带来的精神压力和负担,所谓“一切病在于心”。人们只知道他有思想、意识,所以才显示出旺盛的精力,却不知道旺盛的精力正是由于没有思想、意识的缘故。其次要调息和意守,即通过调节呼吸、集中意念来控制身体的代谢功能,调节中枢神经而达到健身养心的目的。集中意念,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到浮漂,仔细观察其变化,迅速作出判断,果断起钩。垂钓活动表面看来处于静态,实际上是静中有动,静动结合。垂钓的意趣正在于此。

垂钓者的心境

“鱼儿鱼儿快上钩,没有大的小的也将就”,古老的祈求还在延续着。古往今来,无论达官显贵、骚人墨客,还是庶民布衣、樵夫野农,只要往水边一坐,不分贵贱,欲望皆同,可谓“在鱼儿面前人人平等”。然而,钓鱼者的心境却因人而异。有的临水而若有所思,钓翁之意不在鱼,是弃浮华、摒俗念,乃一种身心修炼;有的临水不语,一脸肃然,乃遇人生种种失意,借深潭静水而避之;有的临水放歌,极目远眺,陶冶性情,将郊野垂钓视若与大自然亲和的机遇,“乐不思蜀”;有的临水而躁动,是专为取鱼而来,心潮随鱼漂浮沉、杆梢摇,大呼小叫,攫取欲望表现俱足。

此四种垂钓心境,不言自明。缘何来水边?各有各的祈求。从实用角度看,第四种人居多,不钓多鱼不钓大鱼终日枯坐这水边有啥意思?此念虽未能免俗,却属为饱口福,不必苛求。而第一、二种心境,或因太高深,或因太寂寞,在垂钓者中概率甚低,在古代亦只有隐士与官场下野之人自赏此淡泊与落寞的心境,可谓曲高和寡。人们大多喜欢第三种垂钓心境,走近大自然,乐在盈盈一水间,与鱼儿斗智,与山水对话,在花香鸟语、风吟浪声中感悟大自然的暗示,其愉悦其旷达自然胜于掠鱼之乐。与大自然亲近是人类的一种本性,居尘世而有山林意,是现代都市人一种美妙的精神补偿。垂钓,正是这种亲近的最怡然随意的方式,当你的心灵与大自然契合时,鱼儿钓得多寡已经不重要了。

可惜,很多人难得能坚守住第三种心境,其原因一是立场不坚定随俗而居。二是虚荣心作怪。于是堕入近乎狂热的掠鱼活动中,总在与同行者暗比得鱼数量的多少;至于垂钓的旨趣,健身养心,陶冶性情之类,早已抛却脑后。“湖水滢滢波微微,柳荫下面一竿垂。钓翁注目视浮标,未知斜阳已映背。”这就是好的意境所在。垂钓,这项古老的健身养心活动贵在野趣,贵在与大自然的亲和。把垂钓贵族化、物质化,计较于得失,就流于庸俗了。而临水而思,怡然平和,与大自然无语交流,才是垂钓者应有的心境。

心理课堂

垂钓有五大益处

凡是参加过垂钓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得到身心的有效锻炼和无穷乐趣。概括起来,垂钓有以下五大益处。

一、动:钓鱼首先要动。天未亮便起床出发,背上行装从城市到郊外,或步行,或骑车,赶赴钓场,有时还要翻山涉水,这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垂钓中,不断地甩竿,投钩,或站或蹲,全身各部位都得到了均衡的锻炼。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锻炼是在钓鱼情趣的诱惑下,心甘情愿的不知不觉的运动。就连那些不善于吃苦的人,入了此道也会变得坚韧、顽强。

二、静:钓鱼需要静。这种静的妙处只有钓鱼人才能领悟到。那是一种原始的静,童话般的静,充满希望的静。当你在晓雾蒙蒙中选好钓点,甩竿投钩于水中后,便可端坐在岸边静观鱼漂的动静。此时,你会排除一切杂念,精神高度集中。人世间的烦恼和苦闷、工作中的紧张情绪都会一扫而光。

三、知:钓鱼需要很多天文地理和文化知识,这些知识虽然钓鱼人并不一定要完全弄通,但也要了解。钓鱼是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它既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又能使人变得手勤、腿勤、眼勤、耳勤、脑勤。

四、乐:垂钓过程会使你感到无比的快乐。如果钓到一条大鱼,你会高兴得手足无措,甚至会连邻近钓友的喊声都会听不见,而且,这种乐趣会在你的大脑中持续很长时间。

五、康:垂钓是一种野外活动,离开喧闹的城市,置身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之中,呼吸新鲜空气,沐浴柔和的阳光,动则健体,静则养心,乐则开怀。江河湖畔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很多,这种在城市里很难享受到的“空气维生素”,会使人增进快乐和长寿。

心念一束

善钓者谋趣,不善钓者谋鱼

俗话说:善钓者谋趣,不善钓者谋鱼。以一颗平常心去垂钓,才能悟出其中的乐趣,达到怡神养心的目的。垂钓者如何养得平常心呢?一忌“躁”。钓鱼,要的是耐心与细心。“稳坐钓鱼台”的“稳”字,是钓鱼的关键一字。垂钓多时鱼就是不咬钩,这时切莫急躁,要冷静下来。仔细检查自己的垂钓工具,看看钩、线、坠、漂等是否匹配,饵是否对路,并及时予以调整。要知道,鱼咬钩的因素有许多,不是什么时候、什么饵都吃的。二忌“贪”。垂钓是一项保健活动,和其他活动一样,要掌握好度,过分贪钓会因小失大。三忌“比”。有人比钓具,看谁的竿、轮、钩是进口的名牌,看谁的价格贵;有人比收获,看谁钓的鱼大,谁钓的鱼又好又多。相互攀比不足取,通过垂钓达到怡心养性,有份好心情足够了。

养心诗品

钓鱼有禅机

钓鱼与参禅有着密切关系。佛教禅宗《五灯会元》中的“钓鱼偈”,就是自称“三十年来坐钓台”的高僧船子和尚,自述其在垂钓中心专一境、妙悟禅理的一首禅诗。

钓鱼偈

[唐]船子和尚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首两句叙垂钓实况:“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前句表明钓者稳坐钓台居高临下;后句把垂纶入水激起波纹,以钓线为圆心层层荡开的景象描绘得生动传神。这是以动写静,反衬出万籁俱寂的宁静氛围,既是月夜垂钓的逼真写照,又暗示出佛家禅定的最佳境界,钓境与禅境密合无间。

后两句写垂钓结果:“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水寒而钓鱼无获,然而钓者却另有所获。上句的“静”字和下句的“空”字是全诗的诗眼,言在此而意在彼。禅宗认为,宇宙万物“四大皆空”,一切事物都无实体,修炼者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即可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满船空载月明归”不正反映了参禅者对“禅定”的潜心领悟吗?

船子和尚临终时曾以垂钓启发后人悟禅,授以“垂纶千尺,意在深潭”、“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钓尽江波,金鳞始遇”等禅机。这些禅诗,抒写了他一辈子在垂钓中参禅悟禅的心得,禅理钓趣水融,堪称钓鱼诗园林中的奇花异卉。

玩索有得

钓鱼谚语

民间有大量钓鱼谚语,都是经验的总结。讲选地:“要想钓鱼好,地势最重要,三分靠钓技,七分把塘找。”讲风向:“春夏迎风竿对浪,冬钓背风宜朝阳。”讲地势:“春钓浅滩,夏钓树荫,秋钓坑潭,冬钓朝阳。”讲雨晴:“春钓雨后早中晚,夏钓雨后满塘欢,秋天雨后钓中间,冬钓雨后回家玩。”讲时候:“春钓雨雾夏钓早,秋钓黄昏冬钓草。”讲经验:“钓鱼要找草,草多鱼窝好。”“草变青,鱼儿新,草变黄,鱼儿壮。”“水下瓦砾多,钓鱼不打窝。”

春末夏初和秋季都是钓鱼的黄金季节。春天选择太阳出来时,河面有阳光的

地方钓。秋季无论是晴天,还是刮风下雨天都能垂钓。夏天比较热,只有在下小雨或晚上才会有较好的收获,可在早晨和晚上5点以后垂钓。冬季气温低,鱼儿只有在暖阳高照的中午才会结群觅食。

1、春钓阳,冬钓午,夏钓两头,秋钓全天。

2、春钓雨雾夏钓早, 秋钓黄昏冬钓草。

3、水清如镜,钓鱼不行,水呈泥浆,钓鱼泡汤。

4、一日三迁,早晚钓边。

5、早晚钓近午钓远,天阴下雨钓边边。

6、方池钓四角,长池钓两腰,宽钓窄,窄钓宽,不宽不窄钓中间。

7、桥梁水闸旁,鱼儿排成行。

小儿垂钓古诗范文第5篇

姜太公钓鱼的方式特殊: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挂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姜太公此时年老穷苦,但他不是个平庸之辈,为何一直贫穷困苦呢?如果只图“将身货与帝王家”,获得封妻荫子,他早就发达了;但“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他渭水直钩垂钓,钓的是机遇良缘,钓的是圣主明君。用现在流行话说,姜太公钓鱼可称为“行为艺术”,事实证明这场“行为艺术”达到了预期效果,他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如鱼得水的他在耄耋之年终于大有作为了。《诗经·大雅·大明》中写道:“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尚父(即姜子牙)”指挥若定的神气溢于言表。《封神演义》作者许仲琳的《姜元帅赞》“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更是对姜太公一生功绩给予了高度概括与评价。

相比之下,孔子要痛苦多了,从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终不见用,甚至被当时一些人视为迂腐而不切实际的理想家。那么面对实现夙愿的姜太公,孔子怎能不感慨万千?《孔丛子·记问》记载的故事或许有所启示。楚王使使奉金币聘夫子。宰予、冉有曰:“夫子之道至是行矣。”遂请见,问夫子曰:“太公勤身,苦志八十而遇文王,孰与许由之贤?”夫子曰:“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然今世无文王之君也,虽有太公,孰能识之。”

古代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很多,但能像姜太公这样耐得住寂寞、懂得选择时机的人却不多见。几百年后“三顾茅庐”难道不是“姜太公钓鱼”的翻版吗?再看姜太公的处境,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睿智。年过古稀、贫穷困苦又还没什么作为的人若贸然去见周文王恐怕会自取其辱,“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他先发制人,取得胜利。李白《行路难》里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1]李白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与乐观。但不知李白最终是否明白:主动积极追求功名可能会更加艰难,像姜太公这样韬光养晦反而更容易赢得关注,获得成功。

二、庄子:“持竿不顾”,钓的是无为洁净、逍遥自由

濮水边垂钓的庄子没有姜太公那样潇洒。他槁项黄馘,饥肠辘辘。但“这则记载在《庄子·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在超凡脱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洁静的精神,又由这种洁静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2]

《庄子·秋水》中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其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面对楚王的盛情,只要他一转身,就可以得到别人梦寐以求的一切。可是他轻轻松松拒绝了在别人看来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选择了粼粼的濮水和从容的游鱼,选择了无为洁净的人生,超凡脱俗,孤标傲世。庄子的垂钓,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垂钓,虽然他需要的可能只是一条果腹的小鱼。可是他宁可像一只乌龟拖着尾巴在泥浆中活着,也不愿让高官厚禄来束缚自己,让凡俗政务使自己身心疲惫。虽然他生活很穷困,在道德上却非常富有。

庄子说过“道之真以治身”,就是说,道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是用来养身的。上面的对话就集中体现了庄子这一思想。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因此他拒绝了权势的媒聘,一心想他的《逍遥游》了。

三、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钓的是清高孤傲、永不妥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凡读过柳宗元《江雪》的人都会折服于钓者的那种在逆境中的倔强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这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

著名学者朱子刑认为:“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不在鱼也。”渔翁独钓寒江的意义在哪呢?“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的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些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3]

确实,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发起了一场除弊兴利的革新运动——“永贞革新”。他们以强国富民为宗旨,罢免贪官,严禁宫市,改革税制,削弱藩镇。这些措施沉重地打击了宦官、藩镇和地方豪强等保守势力,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体制,完全符合广大劳苦黎民的愿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可惜只维持了短短的146天,“永贞革新”便以失败告终,革新派成员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柳母卢氏来永州不到半年就不幸去世,柳的住所又连遭火灾。灾祸纷至沓来,诗人无限愤激感伤,悲苦异常,《江雪》一诗就是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