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发展趋势;推拿手法;绿色消费;绿色医疗;儿童

小儿推拿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治疗方法,可以说与人类的文明史共存,在人类抗击病魔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到近代由于西医的传入与发展,特别在儿科领域,抗生素等药物的出现与应用,使人们看到许多急症和感染性疾病能得到有效医治和及时控制,于是对包括推拿在内的中医治疗有所忽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西药的毒副反应、大量耐药菌的出现和非器质性病变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等,西医的某些不足之处日渐显现,从而使人们对这两种医学体系有了审慎的思辨,在重新认识西医的同时,也重新发现了中医的闪光点。

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采用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动向和趋势。近年来,人们开始倡导整体治疗观念,提倡自然疗法和绿色医疗,推拿作为自然疗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绿色消费理念促进小儿推拿的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破坏的关系。如何将资源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既要使目前一代人得到最大的、持久的利益,又要保护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要,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些生态学家在1980年提出的。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把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结合起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新模式,很快取得全人类的共识,并成为人类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明确选择,于是出现了一种以简朴、方便和健康为目标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以“绿色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活方式。

绿色消费是人们在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对人们行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绿色医疗消费是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概念的更新和对抗生素的担忧,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消费[1]。由于绿色消费才开始兴起,其本身尚未呈现出稳定的特点,特别是绿色医疗消费对许多人来说依然是非常陌生,再加上绿色医疗中主要是针对慢性疾病、亚健康患者,对急症、重症存在一定缺陷,致使许多人在生病时首先选择静脉用药。但从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患者家庭分析,家庭生活水平较高,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对儿科绿色医疗消费格外关注,他们对抗生素的应用非常慎重,在孩子生病时,首先选择推拿。在医生告之需要抗生素时,也配合推拿而缩短抗生素的应用时间。这说明绿色医疗消费的形成是随着其生活质量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形成的,而绿色医疗宣传教育、科普知识推广具有提高人们绿色医疗意识的作用。当然,绿色医疗消费意识的上升不是一种从天而降的偶然现象,也不仅仅靠宣传教育手段就能达到,它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产物。绿色医疗消费是一种有益于人类自身健康发展的新思想,也是21世纪的主要潮流。

2临床疗效确定了小儿推拿的学术地位

以三字经流派推拿为例,阐明临床疗效对小儿推拿的作用。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自1955年建科以来,以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小儿疾病,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系统的治疗方案。如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小儿风热感冒,临床取穴:平肝清肺10min,清天河水10min(热重改用退六腑10min),顺运内八卦5min,治疗3次,有效率96%,治愈率72%;临床观察了60例伤食呕吐患儿,治愈5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90%,有效率为96.7%。总之,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采用推拿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其经济效益近5年来,平均每年以33.8%的速度持续增长。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在急性发作期采用药物控制症状,在临床症状消失后,进行保健推拿以提高患儿自身抗病能力,待3~4周后再次进行推拿,以减少感冒次数,从而起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扩大了临床治疗范围,提升了小儿推拿的学术地位。

3小儿推拿的发展方向

3.1继承前辈在小儿推拿领域中的诊治经验,向更高、更新、更广的医疗技能空间发展所谓更高,就是指小儿推拿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疾病的原因、病机、辨证施治手法理论等的研究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这是小儿推拿向前发展的根本任务;所谓更新,就是指小儿推拿疗法的适应范围将向新的领域挑战和拓展,象当今较为多见的小儿肥胖症和被世界医学界公认的疑难杂症——小儿脑性瘫痪等将会在未来取得较好的疗效,这是小儿推拿向前发展所追求的新目标;所谓更广,就是指小儿推拿在未来将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成为盛况空前的世界性医学,这是小儿推拿学科向前发展的美好前景。

3.2为小儿保健养身、增强体质提供全新的医学途径,这也是时代赋予小儿推拿的历史新使命当今,小儿推拿疗法正以它独特的手法、神奇的功力、显著的效果,为儿童保健要从小儿抓起,尽早打好健康基础方面,小儿推拿有着许多潜在的优势。小儿推拿疗法并不是以消除原始致病因素及逆转病理变化为特长,而是从总体上对小儿的各种机能状态进行整体性调节,从而起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消除疾病前的“亚健康”状态,这对增强小儿体质和提高防病能力起着决定作用。

3.3小儿推拿的发展前景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采用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动向和趋势。

小儿推拿迎合了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作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易接受且有效的自然疗法,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被人们所认可与接受。其操作简单,凡通过系统学习和培训者,基本上都能掌握手法操作,当然要求施术者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并非易事;其施术方便,不论何时何地、条件优劣,都能对求诊儿童施治;其疗效灵验,在诊断正确和手法得当的前提下,通常都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其费用低廉,比起针、药来要相对便宜,既免除患儿的服药困难,惧怕打针之苦,又节省医疗费用,迎合儿童的医疗和保健需求。因此,小儿推拿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倍受世人瞩目,也将成为较有潜力的国际医学交流热门学科。

【参考文献】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范文第2篇

1月6日临近十一点半,在山东省中医院小儿推拿科坐诊的乔建君扫了一眼记录本,上午给15位患儿进行按摩,“今天雾霾,门诊相对轻松”。

乔建君一边说,一边熟练的自桌上取了爽身粉涂在患儿手部,“前一个孩子是斜颈,推拿能‘松解粘连,活血化淤’,这些天的按摩已经有了效果;这个孩子生病毒疹,之前头脸症状明显,现在已基本消失”。乔建君的手法看上去很轻盈,推、拿、按、揉、摩等一系列动作分别运用在患儿双手、前臂、背腹等位置。整个推拿过程大约持续二十分钟。

在小儿推拿中,穴位推拿的轻重和次数相当于汤药的剂量。小儿推拿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轻重缓急有严格要求,一分钟按揉多少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上推还是下运都要根据病情来定。

其实,推拿是治疗疾病的古老方法,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4世纪,关于按摩和儿科的知识已有文字记载。从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推拿治疗“婴儿瘈”和“癃”的记载。按摩盛于隋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记载有用于小儿的膏摩方。

到十六世纪末,四明陈氏在前人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小儿推拿作了总结,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保婴神术》,又称《小儿按摩经》,被收录在《针灸大成》中得以流传。从此,小儿推拿独立成科。书中记载的手法有15种(包括小儿按摩八法),穴位40多个。基本上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特有手法和特定穴位。书内重视望诊,提出补泻方法,“视病之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至清代,小儿推拿同时被推广到保健养生层面,熊应雄所著《小儿推拿广意》是当时最完备的专著。自后,小儿推拿相关著述层出不穷,理论的分歧衍生出不同派系。在山东,小儿推拿分三大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原山东中医学院附院的孙重三、青岛市中医院的李德修和青岛市中医院附院的张汉臣。治疗方面,孙老在辨证前提下取穴时随症加减多,手穴配伍体穴;李老认为祛邪为先,多用清法,善于根据五行生克原理选穴;张老强调扶正祛邪,清补兼施。例如补肾兼清板门,小天心兼揉一窝蜂,还对内八卦进行研究。

相对于针剂和药物治疗,推拿以无毒副作用著称,被家长当做“绿色疗法”广为接受。“辩证准确的基础上,我们一般治疗会以推拿为主,还有拔罐、脐贴、膏摩、耳穴等,必要时也配合药物治疗。”

小儿推拿能治哪些病?

乔建君1985年参加工作,早期从事成人和小儿推拿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不久后专攻小儿推拿。当年喜欢文学、英语和写作却误入针推专业的年轻人转眼已在小儿推拿事业中工作了28年。

“喜欢这项工作是个渐进的过程。”因为擅长古文,乔建君对医学古文和四部经典有特别的兴趣,学起来驾轻就熟;因为喜欢英语,每当遇到来学推拿的外国留学生,她总是用英语直接交流讲解,也在工作中找到了乐趣。更令乔建君惊喜的是,小儿推拿疗效惊人,简单的手法往往能够安抚患儿哭闹,且许多病症的疗效有待观察和探索,这让乔建君乐此不疲。

据乔建君介绍,小儿推拿主要是通过按摩来疏通经络,适用于肺系病证(发热、咳嗽、哮喘)、脾系病证(泄泻、痢疾、呕吐、厌食、积滞、便秘)、心肝病证(夜啼、汗证、小儿抽动症)、肾系病证(遗尿、尿频)及其它如疰夏、软组织损伤、肌性斜颈、臂丛神经损伤等小儿疾病的治疗。

同时,小儿推拿有只属于小孩的推拿特定穴位和手法操作,“小孩肌肤柔嫩,脏气清灵,经脉丰富,对穴位刺激的敏感性、感知度要高于成人”。如七节骨、天柱骨、胁肋等穴位推拿12岁以下孩子才有感应,手法上有猿猴摘果、二人上马、黄蜂入洞、水底捞月、天门入虎口等,针对儿童患者,手法的取名也形象有趣。

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新疗法、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许多专业人士希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小儿推拿加以研究。比如中医院就研发了推拿发力学信息、计算机处理系统等,可以用来测量分析推拿手法力学信息,并且研究相关的生物效应,目前已应用到教学和临床中。

但在乔建君看来,中医不可以用现代科学解释:“中医的历史即是人类的历史,但是西医的历史只有近百年,永远解释不了中医。”她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专业的扩展和探索上,治疗病种也在逐年增多,比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炎、小儿抽动症、麦粒肿和霰粒肿等。“推拿对于扁桃体炎、鼻炎、发热、腹泻等,无论年龄大小,大多都有疗效。临床上经常出现患儿和家长一起治疗的现象。”

由于小儿推拿的绿色疗效,许多家长根据所了解的碎片化信息开始“DIY”推拿。乔建君认为简单的保健推拿可以,但不能盲目依靠推拿来进行治疗。“选用推拿穴位,针对何种病症应用何种手法都是有讲究的,医生经过专业学习和临床经验才能较熟练的从事儿童推拿,家长最好不要盲目操作。”

功法推拿的“导引保健术”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自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清人也将小儿推拿推广到养生保健的层面。据了解,目前小儿推拿主要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其保健功能虽然得到认可,却囿于医疗条件和认知程度等原因被忽略。在这一方面,丛日超自认走在了前列。

丛日超是乾润恒私人健康托管机构的创始人,也是一位“私人医生”。他擅长“功法推拿”,对0到8岁儿童尤其有效:西医治疗幼儿黄疸,往往先用泻药以退黄疸,其后止泻往往造成患儿的肠绞痛,疗程长的能达到一个月,而丛日超推拿一天半,黄疸指数从7.2直降到0.2;急性肺炎患儿在医院吊水两周仍然高烧,送到他这里推拿两次,第三天一早便嚷饿;腹泻以致肝功能受损的幼儿,被他推拿一个小疗程,状态好得让西医们难以置信。

功法推拿不算神秘,与传统中医的“导引”极有渊源。古人认为导引即“摇筋骨、动肢节、长气血”,具有治疗和强身防病的作用,名医华佗就在“导引”理论和经验基础上创制了五禽戏,“导引”的练功之法与中医的骨伤科、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期的推拿专业学生需要练气功,现在随着学科的变化,大多数的推拿演变成单纯的手法,不再以气功作支持。”自1998年后,丛日超一直坚持练功,每天晨起,陈式太极拳、易筋经和少林内功都要走一遍,寒暑未断。但功法推拿对自身功力有所耗损,用功过度对身体无益,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丛日超对每日的工作量有所控制。

“功法所产生的气能够引导血脉运行,对经络的疏通有引导作用,在起作用下,穴位的敏感度也随之上升,效果因此翻倍。”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丛日超发现,相较于成年人,8岁以下儿童抵抗力差,但自愈力强,“医典提到‘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功法推拿则能够引导患者自愈力的爆发,从而有病治病,没病‘治未病’,将孩子的自愈力提升到最高程度,增强儿童抵抗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简易小儿推拿方法

摩腹改善脾胃功能

可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地顺时针移动,每次1到3分钟。通过做摩腹,可以有效改善孩子的脾胃功能,起到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也可经常通过揉按足三里,起到健脾益胃、强壮体质的作用。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可以用拇指端按揉,每次1到3分钟。

捏脊健脾胃通经络

可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施术。从长强穴开始,用双手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督脉两侧,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前后顺序,自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捏一遍。如此循环,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到 6遍。

按揉迎香穴宣通鼻窍

当孩子感冒或鼻塞时,可以通过按揉迎香穴宣通鼻窍。

迎香穴的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家长可以用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3指则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1到 3分钟。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儿推拿学术争鸣手法穴位推拿流派

前言

小儿推拿体系的形成,起始于明代。随着小儿推拿学术的发展,对其认识及体会也就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不仅导致了学术争鸣,而且推动了小儿推拿整个学术体系的深入发展。有关小儿推拿的学术争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小儿推拿手法的认识

自明·徐用萱提出“掐筋”单一手法及“龙入虎口”、“苍龙摆尾”等复式手法后,历代医家多有演绎,手法也渐趋增多。如《小儿按摩经》载单一手法8种、复式手法28种;《幼科推拿秘书》载单一手法42种、复式手法13种;《保赤推拿法》载单一手法12种、复式手法86种[1]。对此,不少医家,如夏禹铸、龚廷贤、周于蕃、钱祖荫等提出异议,认为手法过繁,不便掌握,对临床无效者应予删除。张振还从临床实际出发,对以往手法进行梳理,删其重复,正其错误,补其阙漏,将小儿推拿单一手法归纳为按、摩、掐、揉、推、运、搓、摇8种,复式手法归纳为凤凰展翅、二龙戏珠、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飞经走气、苍龙摆尾、赤凤摇头、水中捞月、按弦搓摩、猿猴摘果、天门入虎口、运水入土、运土入水13种,切合临床实用。

复式手法是将多穴位、多种手法联合运用的手法,因其疗效较单一手法和穴位更为显著,所以备受儿科推拿医家的重视。但自明代创立至今,由于历代医家对其理解、师承不同,所以,对该法的操作大相径庭,存在“同名异法”[2]的现象:有的差别不大,如运土入水,一法运至小指根,另一法运至小指尖;有的却大相径庭,如猿猴摘果,一法在手背操作,另一法则牵拉双耳;有的只有2~3种方法;有的却高达6~7种之多,如黄蜂入洞[3]:“屈儿小指,揉儿劳宫。”(《小儿按摩经》)“一掐心经,二掐劳宫。先开三关,后做此法。将左右二大指先分阴阳,二大指并向前,众小指随后,一撮,一上,发汗可用。”(《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即《小儿按摩经》的黄蜂出洞法;“风门穴拿之即黄蜂入洞是也。”(《小儿推拿秘诀》)“黄蜂穴在中指根两边,将大指根掐而揉之。”(《万育仙书》)“以儿左手掌向上,医用两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将二大指在三关六腑之中,左食指靠腑,右食指靠关,中掐旁揉,自总经起循环转动至曲池边,横空三指,自下而复上,三四转为妙。”(《小儿推拿广义》)“婴儿脏腑有寒风,试问医人何处攻,揉动外劳宫将指屈,此曰黄蜂入洞中。”(《幼科铁镜》)“洞在小儿两鼻孔,我食将二指头,一对黄蜂也。其法屈我大指,伸我食将二指,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幼科推拿秘书》)此外,对补泻手法认识自古也有争议:有以手法操作方向规定补泻的,即下推、旋推、逆时推、向心推、向指根推为补,反之为泻,如《小儿按摩经》、《幼科铁镜》、《幼科推拿秘书》等;有以手法操作时的轻重缓急来定补泻的,即轻缓为补,反之为泻,如《厘正按摩要术》等;当代以上海、湖南等地为代表的医家[4],则采用“旋推为补,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的补泻方法;而以山东为代表的医家,却主张“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来回推为清(平补平泻)”的补泻方法。

五经穴[5]居小儿五指末节螺纹面,自拇指至小指依次为脾、肝、心、肺、肾经。关于五经穴的补泻推法,古今医家也持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向指根推为补,向指尖推为泻(清),如《幼科铁镜》、《推拿三字经》、《小儿推拿学概要》等;二是向指尖推为补,向指根推为泻,如《小儿推拿广意》、《推拿功法与治病》、《推拿问答》等。鉴于此,以李德修为代表的“三字经派”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五行生克理论,提出了折中的推拿方案,如心为君主之官,心经有火不宜直接清心经,以清天河水代之;肾涵先天真水亦不宜清,如欲清肾火,以清小肠代清肾经;肝为将军之官,宜平不宜补,补肝经用补肾经代之,如肝火太旺,应健脾和胃。但当代小儿推拿名家金义成则持实在而慎重的态度:“究竟手法的方向,……怎样才为补,怎样才为泻,尚有待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并不能因此就不讲究手法的方向,……对于手法补泻实质问题的研究也当积极进行。”

此外,对于手法的运用,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的。如“二龙戏珠”[3]一法,《小儿按摩经》最早记载:“二龙戏珠:以两手摄儿两耳轮戏之。”而《万育仙书》则认为:“二龙戏珠:温和法,医用两手摄儿两耳轮戏之,又用两手指在儿两鼻孔揉之”,可以看出,《万育仙书》是在《小儿按摩经》基础上添加了“用两手指在儿两鼻孔揉之。”因鼻为肺窍,揉鼻部可以温肺散寒,故可加强该法之温和功效。再如“按弦搓摩”[3]一法,《小儿按摩经》载:“先运八卦,后用指搓病人手,关上一搓,关中一搓,关下一搓,拿病人手,轻轻慢慢而摇,化痰可用。”而《幼科推拿秘书》却认为:“以我两手对小儿两胁上搓摩至肚角,积痰积气自然运化。”前者以手上操作为主,针对痰气产生的相关脏腑肺肝脾进行治疗,是为远治之法;而后者为了化痰、顺气,提高其对咳嗽、痰积、哮喘等症的临床疗效,直接在与肝相关的胁肋、脾胃所居的脘腹及肚角以及肺之所居胸廓操作,则系近治之法。用现代眼光审视,这种由远治到近治,由手上操作到胸腹、胁肋操作,不能不说是手法的进步与发展。再如“黄蜂入洞”一法,《小儿按摩经》载:“屈儿小指,揉儿劳宫,去风寒也。”《幼科推拿秘书》称:“洞在小儿两鼻孔,我食将二指头,一对黄蜂也。……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而《小儿推拿辑要》则谓:“先用葱姜汤,擦鼻两旁十数次,……再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可以看出,《小儿按摩经》是在小儿手上操作,而劳宫为八卦之所居,五脏之所过,揉之可以平衡阴阳以疗风寒邪气所侵;《幼科推拿秘书》将“洞”定格于鼻窍,直接在鼻孔处“揉之”,较前已进了一步;而《小儿推拿辑要》则先用葱姜汤擦鼻两旁十数次,然后再于两鼻孔揉之,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认识

小儿推拿穴位包括传统“经络学说”中的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等。小儿推拿特定穴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合小儿特点的一组穴位,它们不象十四经穴那样有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而是大多数分布在头面和四肢(特别是双手),具有点、线(如前臂的“三关”、“六腑”)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肾”等)的特点。自徐用萱《袖珍小儿方论》提出“大敦”、“中臁”、“涌泉”、“仆参穴”、“承山穴”等小儿推拿特定穴后,历代医家多有阐发。如《小儿按摩经》将小儿推拿特定穴概括为“穴法不详注,针卷考之甚详”,并补充至50余个;《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载57个;《小儿推拿仙术》载63个;《小儿推拿广意》载72个[6]。由于穴位趋繁,导致“一穴多位”以及定位模糊等现象的发生。“一穴多位”,如大肠穴[3]:《万育仙书》载:“大肠穴,在食指根节。”《幼科推拿秘书》载:“大肠穴在食指外边。”《厘正按摩要术》载:“掐大肠侧,大肠侧在食指二节侧。”《小儿推拿广意》载:“食指端肝,三节大肠。”《推拿三字经》载:“大肠真穴在食指外侧上节。”《推拿指南》载:“大肠穴,在食指正面第二节。”定位模糊,如“阴阳二穴”的定位,《小儿按摩经》认为:“于手背上四指节从中往两下分之。”《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则认为:“横纹两傍,乃阴阳二穴。”再如“猿猴摘果”一法对“果”的理解:《小儿按摩经》认为“果”为“螺狮骨上皮”;《秘传推拿妙诀》认为“果”即两手腕横纹处;《小儿推拿广意》则将“果”定格于“小儿双手及前臂”等。对此,不少医家结合自己的心得对以往特定穴进行了梳理,如夏禹铸在《幼科铁镜》“掌面水底捞月中引水上天河图”注文中指出:“大指面属脾,画家画手掌,不把大指画正面,乃画家之正法。前人只得以脾土字,写在侧边,后人误认,以讹传讹,遂以大指之侧边为脾。”并认为“推三关、退六腑、运八卦,男女均在左手”;张振《厘正按摩要术》除对小儿手上的特定穴位加以归纳整理,将以脏腑命名的穴位均列于手五指掌面的一、二、三节外,更认为“欲求穴道,非图不明”,故特列《铜人》十四图于前,其后附有正身图、覆身图、阳掌阴掌图、足部图以注明,为后世取穴提供了范例。

关于小儿推拿流派的认识

所谓“推拿流派”,是指世袭相传的,有其自身特色和风格的关于推拿操作与运用的群体。目前国内发展比较充分,影响较大的儿科推拿流派有山东地区[7]的推拿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推拿流派及张汉臣推拿流派,北京地区的小儿捏脊流派,上海地区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地区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除此以外的小儿推拿的众多流派,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囿于狭小的区域,还有的缺少理论总结和著述,因而大都流失了。现将上述各流派简介如下。

推拿三字经流派以山东青岛市中医院已故老中医李德修为代表,李德修是清末胶东著名推拿名医徐谦光的四代传人,继承了徐氏推拿学派之精华并有所发展,著有《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一书。该派常用穴仅三十有余,其手法亦较其他学派简单,归纳起来只有推、拿、揉、捣、分合、运六种。主张取穴少而精,还强调用“独穴”治病。所谓“独穴”,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只取一个穴位多推久推,以得效为度。在辨证上主张祛邪为先,重视小儿纯阳之体,取穴少而多用清法。认为小儿虽然“稚阴稚阳”,抵抗力不足,但是“纯阳之体”生机旺盛,易趋康复。因小儿患病临床多表现为实证或虚中夹实之证,纯虚者较为少见,所以论治小儿,实证用清法,虚中带实亦多用清法。在处方取穴上,因小儿具有“脾常不足”、“肺脏娇嫩”、“肝常有余”等生理病理特点,根据木能克土,“木火刑金”之理,临床取穴常常首选平肝穴,治疗呼吸道疾病喜取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运八卦、一窝风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常用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大肠、运八卦、清板门、揉外劳宫等。

孙重三推拿流派以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故老中医孙重三为代表。孙重三20岁时拜老中医林椒圃为师,以林氏的推拿手法为基础,结合个人的临床实践,编著有《小儿推拿疗法简编》、《通俗推拿手册》等书。该流派常用的穴位有70多个,手法以按、摩、掐、揉、推、运之法最常用,搓、摇多做辅助,手法轻巧、柔和、渗透,并继承了林氏“十三大手法”——摇斗肘、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水底捞月、飞经走气、按弦搓摩、二龙戏珠、苍龙摆尾、猿猴摘果、擦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赤凤点头、凤凰展翅、按肩井等。在取穴上,该派多用手穴加体穴,治疗呼吸道疾病常用“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及二扇门、肩井、风池、肺俞、运内八卦、膻中、按弦走搓摩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多取推脾土、分腹阴阳、运内八卦、侧推大肠(即清大肠)、推上三关、天门入虎口、推天柱骨、足三里、摩腹、拿肚角、揉脐及龟尾、推七节骨。总之,该派治病首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诊病强调闻诊和望诊,取穴灵活,手穴配伍体穴,随症加减多,相辅相成。

张汉臣推拿流派以山东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故老中医张汉臣为代表。张汉臣17岁时拜民间艾老太太为师,著有《小儿推拿概要》一书。该流派选用的穴位有70多个,但常用的仅10余个。手法有推、揉、运、分、捏等。在辨证上该流派注重扶正,祛邪亦不忘扶正,认为小儿“稚阴稚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治病过程中必须时时顾护正气。在处方选穴上,该流派选穴配伍较多,且常首选补肾水,治疗呼吸道疾病善用小天心、一窝风、补肾、清板门、清天河水、逆运八卦、揉二马、揉小横纹(即掌小横纹穴)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常用补肾水、揉二马、补脾土、揉小天心、揉一窝风、逆运八卦、推四横纹、清板门、清大肠、清天河水、挤捏神阙。此外,该流派善于与现代医学结合研究小儿推拿,对治疗消化道疾病之首选穴补脾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证明推补脾土使胃酸度有明显的增加,对胃蠕动以及对蛋白质的消化均有明显的促进。

小儿捏脊流派以北京地区已故担积专家冯泉福为代表。冯泉福为冯氏捏积术的第四代传人,其弟子李志明根据其学术思想编著《小儿捏脊》一书,并将捏脊疗法的主治范围扩大,通治小儿诸病。该流派手法有八种,称为“捏脊八法”,即捏、拿、推、捻、提、放、按、揉八个基本手法。捏脊手法亦分补泻,捏脊从长强穴开始至大椎穴结束为补法,反之则为泻法;若捏一遍补法接着再捏一遍泻法,补泻法交叉进行则为平补平泻法。捏脊,因其长于治疗儿科积聚一类疾病,又称为“捏积”,故该流派对小儿积证有其独到见解,将积证分为4型[8],即乳积、食积、痞积和疳积,并指出捏脊疗法旨在通过捏拿患者督脉(因十二经脉隶属督脉),达到经络的良性感传,加之刺激膀胱经上有关的俞穴,恢复受损之脏腑,疏通阻滞之气血,从而使停滞之食物得以运行消化。小儿捏脊流派在北京地区影响颇大,冯泉福有“捏积冯”[9]之美称。

海派儿科推拿[10]以上海地区小儿推拿名家金义成为代表。金义成对推拿发展史、历代推拿文献颇有研究,以儿科推拿见长。著有《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图解》、《海派儿科推拿图谱》等书。海派儿科推拿学术特色在于兼收并蓄,着重创新。该流派手法除了继承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等传统八法外,还融入了上海地区的一指禅推拿、法推拿、内功推拿三大流派的手法,并称之为“推拿十六法”。在治法的运用上,除了传承“汗、吐、下、温、和、清、补、消”八法之外,提出了“通”法的应用,揭示推拿能使“寒热咸和”,具有“开达抑遏”、“疏通气血”、“开关利气”的功用。在临证时强调“痛则通”、“不痛则不通”,根据“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原理,而寻求病症异常的反应点,以痛为输,通过在痛点的治疗,达到祛除病痛的目的。在理论上,基于推拿以手法为防治病症的主要手段,加之小儿特定穴位有点、线、面之特点,且穴位和部位同用,因而提出了“穴部”的观点。此外,对于小儿推拿对象的界定,金义成根据其个人经验特别指出,小儿推拿穴位和复式操作法的应用,主要是针对6周岁以下的儿童,对3周岁以下的效果更佳。对于6周岁以上的儿童,其取穴和手法可相应采取类似成人推拿的方法。

刘开运推拿流派以湖南地区推拿名家刘开运为代表。刘开运出身中医世家,苗汉后裔,御医后代,家族业医已三四百年,祖传中医、草医、推拿三套绝技,融汉、苗医药于一炉,独树一帜,尤擅长儿科推拿。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学》一书。该流派在手法上以推揉为主,拿按为次,兼以摩、运、搓、摇、掐、捏,称为“刘氏小儿推拿十法”[11]。临床上刘氏往往将揉法与掐、按相结合,形成复合手法,其常用形式有三种:揉中加按法、揉按法、掐后加揉法。肺俞、膻中、乳根、乳中、中脘、足三里、涌泉等穴部多用揉按或揉中加按法,偏重于止咳、平喘、止呕、止泻、止痢;百会、人中、承浆、四横纹、一窝风等穴部多用掐后加揉法,偏重于止痉、止痛、醒神;龟尾、神闭等穴部多单施揉法,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刘开运在小儿推拿的辨证立法推治运用中,擅长运用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之理,确定其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12],以作为指导临床推治时取穴、主补、主泻的依据,并且在临床具体运用中以推五经多用。

总之,明清时期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历代小儿推拿医家对《小儿按摩经》的理解、发挥不同,所以也就对小儿推拿包括穴位、手法、操作方法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乃至形成小儿推拿的不同流派。历代小儿推拿医家对小儿推拿的不同认识,丰富了小儿推拿理论体系,并为小儿推拿的理论和临床继续向前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24~33.

2廖军.小儿推拿复式操作“同名异法”源流考[J].中华推拿疗法杂志,2003,(3):18.

3金义成.小儿推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157,139,160,62.

4查炜,顾一煌.论推拿补泻的影响因素[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5):166.

5袁洪仁.论直推小儿五经穴的方向补泻法[J].按摩与导引,1995,63(6):34.

6王云凯.中华推拿大成[M].河北:河北科技出版社,1994.47~50.

7殷明,孟宪军.齐鲁小儿推拿流派特色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7):1192.

8冯泉福.话说捏积[J].北京中医,1985,(6):54.

9吴栋.忆捏积专家冯泉福[J].北京中医,1992,(2):9.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推拿流派婴幼儿腹泻理、法、方、术临床观察

婴幼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的儿科疾病,其有效的治疗方法亦很多,推拿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我们运用两种不同流派的推拿方法治疗婴幼儿腹泻97例,并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症证诊断疗效标准・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泄泻的诊断依据及证候分类标准。

1.2一般资料:A组42例,来源于1993~1995年山东省立医院推拿科门诊患儿,其中男28例,女14例;1~2岁3例,6个月~1岁29例,6个月以下10例;30例患儿治疗前曾接受过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B组55例,来源于1997~1998年山东省立医院推拿科门诊患儿,其中男28例,女22例;1~2岁5例,6个月~1岁41例,6个月以下9例;42例患儿治疗前普遍接受过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

为说明A组与B组的疗效是否有差异,首先将两组患儿的病程进行比较(见表1):

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X2=0053,P>005,说明两组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无明显差异。

1.3辨证分型(见表2)。

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X2=072,P>005,说明以上两组患儿按中医寒、热、虚、实辨证分型后无明显差异。

2治疗方法

A组:根据俞大方教授主编的《推拿学》中所记述的推拿法进行治疗。

B组:根据赵钅监秋教授编著的《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中所记述的推拿法进行治疗。

3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小儿泄泻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判定标准,作如下评定:治愈为经治3d,大便次数及性状完全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为经治3d,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全身症状明显减少,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有效为经治3d,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症状好转,全身症状减轻,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经治3d,大便次数及性状均未改善,甚或加重。3.2治疗结果:按疗效标准对两组疗效进行判定,结果见表3。

将两组的总有效率、痊愈率数据经统计学处理X=153,P>005说明无明显差异。

4讨论

小儿推拿疗法的萌芽,成长和形成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期。据历史记载,它与中医理论有渊源关系,它首先有穴位,而后以理论加以论证,所以最早时期,对这种疗法虽有记载但较零散,到了明清时代,小儿推拿形成了独立的学术体系,并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完善了小儿推拿独特的理论体系,即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辨证为原则,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中医讲究理、法、方、药,推拿讲究理、法、方、术,而在小儿推拿中的“术”是历代医家最为注重的,它既是临床治疗成功的关键,也是小儿推拿疗法的基础,正是各代医家对“术”的倾心研究,使我们现在能够领略到这么多不同风格的小儿推拿学术流派。

笔者仅以两种不同小儿推拿流派对婴儿腹泻的治疗作了初步临床探讨。由小儿推拿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何种派别,其理法是一致的,所以以上两组派别,虽然在取穴、手法、操作上大相径庭,但其辨证按型施治却是一致的,婴儿腹泻主要病变在脾胃。《幼儿集成》中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所以治疗腹泻应着眼于脾胃。以上两组在治疗时均按中医理论将患儿进行辨证分型,两组患儿在病程上,无明显差异,治疗时均遵循“治病必求其本”、“标本兼治”等原则,且两组在每一型的治疗原则亦相同。如湿热泻,均为清热利湿,调本止泻;寒湿泻,均为温中散寒,健脾止泻。从临床疗效观察数据证明,以上两组的总有效率,痊愈率均为优良,统计学处理P>005均无显著性差异。

两种流派在治疗的具体方、术却有明显不同,各具特色。以伤食泄泻为例,A组治疗时,取补脾经、揉中脘、运内八卦、揉板门、摩腹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清大肠、揉天枢疏调肠腑积滞,配揉龟尾以理肠止泻[1]。B组治疗时,取运八卦消宿食、降胃逆、清胃、清天河水清胃热,消食导滞[2]。从以上举例中可以看出,A组的手法运用多样化,取穴亦较多,可谓面面具到;B组则取穴少,手法简练。小儿推拿的发展方向应是家庭保健,相比之下,在痊愈率、有效率相同的情况下,B组治疗方法以其取穴少,手法简练,操作方便,更具有适用性。

参考文献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儿推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6-0050-01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的常见多发病,好发于学龄期儿童,尤以3~7岁小儿多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特征,常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或继发于胃肠道炎症之后,临床症状以腹痛为主,可伴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或便秘等[1],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小儿推拿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180例患儿全部为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科住院患儿,其中男103例,女77例;年龄2~7岁132例,7~13岁48例,临床表现为单纯性腹痛58例,伴发热71例,伴呕吐27例,伴咳嗽流涕32例,伴腹泻23例,病程2天~8月不等;全部病例均B超检查确诊肠系膜淋巴结炎,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0例。2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B超诊断标准[2]: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示,淋巴结最大切面的纵径>1cm,横径>0.5cm,纵横径之比>2cm。临床排外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及阑尾炎,腹膜炎,肠梗阻等其他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西医常规静脉滴注头孢类抗感染,利巴韦林或炎琥宁抗病毒,维生素K1解痉等治疗,配合中药“厚朴”热庵包热敷腹部神厥穴,中脘穴,每日1次,每次20 min。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取穴:补脾经,胃经,揉板门,推三关,退六腑,摩腹,摩中脘,拿肚角,捏脊,揉脾俞,肾俞。10次为1个疗程,第1周每天各1次,每次40 min,以后每周1次,共4周完成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B超复查正常;好转: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B超复查淋巴结纵横径缩小;无效:症状及阳性体征无好转,B超复查仍有异常。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4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小儿免疫功能活跃,当细菌或病毒感染后,其病毒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激发机体免疫反应,引起淋巴结肿大。现今儿童偏食,爱食零食及饮料等,易损伤脾胃而致病,故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儿科主要病种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脾胃薄弱,经脉未盛,易为各种病邪所干扰,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后,皆可使气滞于脾胃肠腑,六腑不通则致腹痛;本科采用小儿推拿疗法,取其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特点,通过手法对人体体表的直接刺激,产生热效应,推动了气血的运行[3],故《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以上穴位中补脾经及胃经能健脾助运、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推三关及退六腑和用可以平衡阴阳,摩腹、摩中脘、拿肚角均可散寒止痛,捏脊、揉脾俞、肾俞可增强体质、强身健体,诸穴合用可达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之功;说明小儿推拿疗法在腹痛的治疗中至关重要,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2~1363.

[2]孙彬,陶静,初洪钢.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