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商务的管理

国际商务的管理

国际商务的管理

国际商务的管理范文第1篇

一、文化观与国际商务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文化观

文化观简而言之就是有利用价值的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利益需求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文化观也在跟着改变。因此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观不是一成不变的,管理者在进行商务活动活动时,一定要结合时代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谈判或管理。文化观很大程度地决定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商业观等。

(二)国际商务管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商务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国际商务管理应运而生。国际商务管理的内容包括寻找合适的商机以及对于市场风险的准确判断及方案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当前,各国都加快了国际商务事业的发展步伐,要想长久地发展本国经济,在国际市场分一杯羹,必须要重视国际商务的管理过程。

二、各国国际商务管理中的文化观差异

(一)时间意识差异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往往更喜欢旧的事物,正所谓“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因此,中国人很重视旧友,会经常维护与老友的关系。例如去一个地方旅行,比起游玩,更重要的行程是去看望朋友。相比较之下,美国人则不太留恋于己过去的事物,无论辉煌或失败,美国人更多地把眼光放在未来,永远在思考下一步做什么。美国的民族文化具有典型性,目标性强,习惯当天事当天毕,今天应该解决的事,绝对不会拖到明天完成。而中国则相反,中国社会以人情导向为主,往往会超出规定期限完成任务,节奏较慢,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霍尔曾经将人类的时间观念根据文化差异分为典型的两种:多向记时制及单向记时制。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大多中国人采取多向记时制的文化模式,而美国人则采用后者。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外敞开大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少大城市纷纷开始学习国外先进的时间观念,逐渐向单向制转变。

(二)自我意识的差异

受传统文化礼教的熏陶,中国人讲宄戒骄戒躁,时刻保持谦虚的姿态,以大局和集体利益为重,而美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感受,重视个人自信心的树立并且相对来说更加追求自由。具体地可从美国人的一些常用句型看出,美国人通常在表达对某件事的观点时,会先阐述下自己的看法,充分显示了美国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对比之下,中国人则更喜欢去引用前人的语言,以表示谦虚,其实某种意义上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不敢表述自己的观点,引用别人观点出错时,自己无需承担什么责任,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才失去自己独特鲜明的个体个性,扼杀了不少人的创新积极性。美国人比较注重在自我肯定中实现自我价值,例如,在同样面对赞美时,美国人会说,谢谢,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而中国人则会谦虚地进行自我否定,在美国人看来很费解。

此外,美国人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由于在群体环境中,要顾及大局,很难发挥个人特长,因此美国人更喜欢独立的方式,去实现自我价值。在社会关系这方面,中国与美国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的社交关系比美国正式些,注重等级划分,在自己被划分的层次结构里参照其他人来调整自己的言行与做事方式;而美国人则对等级层次划分没有这么明确,比较注重平等自由的社交关系,社会等级对他们而言并不是很重要。

(三)友谊观差异

中国有句古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中国人对友谊是非常重视的,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朋友意味着志同道合,有着相似的追求或理想;情感上能够相互依赖,生活中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可以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也能相互搀扶走出人生低谷,这才是能被中国人称为朋友的人,而其他最多只是以同事、同学相称。相比教而言,美国人的对朋友的定义就肤浅多了,不管是密友还是点头之交都可以被他们用朋友来进行笼统概括,由于美国人相对比较独立自主,不是很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因此很少有深交的朋友、密友。在性别方面上,美国人交友时不是很看重性别,只要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有投机的话题,无论男女都可以成为好友。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女有别,所以在交友时,尤其是密友深交这种关系,一般以同性为主,大多数人不相信异性之间存在纯洁的友谊关系,在交友时也会主动回避这种关系。而美国人则不这么认为,友谊与性别无关,就算性别不同还是可以有相同的世界观,相同的兴趣。因此,在美国人眼中,男同事跟女同事一起单独去出差或参加会议,并不会引起非议,而在中国,很多人都会对这种现象持猜测八卦态度。美国人会广泛性地建立友好关系,但都不会太深入,能被他们称为密友的,大多都是学生时期认识的,相对而言,很少有人会跟工作上的伙伴建立朋友关系。美国人不是很擅长经营友谊关系,有的时候,即使是曾经的密友,关系也会在一两年之内冷淡,并不会刻意去维护这种关系,一切都顺其自然,某种程度上,还是体现出美国人不是很重视友谊。相反,中国人则很看重友谊,对于值得深交的朋友,必然会悉心维护这段友谊,在中国人心目中,朋友应该是一辈子的,一起成长,一起感悟人生道理。

三、国际商务管理中的谈判交流技巧

商务谈判是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最关键的一步,谈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合作关系的建立。商务谈判属于一种经济交流,由于经济与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谈判者在谈判时,仅仅掌握谈判技能是不够的,还要事先对谈判国的文化、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尤其是商业习惯做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做到谈判时心中有数,张弛有度,迎合对方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谈判成功,建立商业合作关系。在进行商务谈判活动时,一定要充分重视文化差异对谈判活动的影响。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以及商业心理,很容易阻碍谈判进程的发展,谈判内容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因误解而产生分歧,最终谈判关系破裂。不同国家在进行谈判时,风格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亚洲,亚洲大部分国家的谈判者在进行商务谈判时,比较重视感情,一般在谈判前都习惯先相互沟通交流一下,对彼此作初步了解,奠定合作的基础印象,在谈判过程中,双方的友情会很大程度地决定他们的最终合作关系。而在西方国家,谈判者大多谈判者对友情比较漠视,在谈判时,喜欢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谈判的具体环节,不会作太多沟通交流,一切遵循利益至上的准则,在他们眼中,衡量的标准只有经济价值。当谈判进入决策环节时,中国往往是由权利最高者来确定合作关系,而美国人决策者根据每个环节中谈判者的建议,最终确定是否通过谈判项目。

在国际商务管理活动中,有很多文化差异因素影响着跨国谈判,这种文化差异的体现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价值取向因素、思维方式因素、风俗习惯因素等。

(一)价值取向因素

价值取向因素是指当个体与社会外界在某些方面如利益关系产生矛盾时,通过对自身优劣势的分析寻找适当方案从而促使问题解决。价值取向因素对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所持的观点有很大影响。

(二)思维方式因素

思维方式因素是指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从小灌输的教育理念以及思想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因此地域的人的思维方式往往大相近庭。所以在谈判过程中,谈判者要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到对方的心理需求,自己也才能更加针对性地开出谈判条件,达到互赢效果。

(三)风俗习惯因素

风俗习惯因素指不同的确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谈判者一定要注意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切忌无理冒犯。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适当利用习惯可以迅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表示自己的诚意。

一个成功的跨国商业谈判者除了要具备专业的谈判技能,还需要掌握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因素,并且学会利用这些文化因素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谈判技巧,促进谈判达成协议,最大化实现双方的利益。

四、小结

国际商务的管理范文第2篇

一、商业银行环境金融业务管理的国际经验

(一)业务专职机构与负责人

银行的决策主要是通过银行董事会所负责,对于环境金融业务的管理而言也是如此。在实际的情况中,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当由银行董事会以及首席执行官进行全面负责,这也是保障环境金融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董事会层面必须准许并且明确环境金融的发展战略方法、目标,审核环境金融的相关报告以及目标完成进度,对实行情况进行适时地监督。

在国外银行中,已经有相当多的银行已经建立与社会风险、环境保护等相关的机构或部分。例如,近些年,汇丰集团董事会便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委员会,花旗集团建立了由银行经理与高级银行家所组成的社会政策与环境审查委员会。社会风险与环境的实际管理情况需要由专门的社会风险管理部门以及环境金融业务管理部门所共同进行。在国外,这些部门普遍会邀请一些风险研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一同负责。

(二)借贷款程序

以国外荷兰银行为例,任何一个项目即使是通过了环保部门的审核,也不能直接就进入实施环节,而必须由银行的内部所设置的环境风险管理部门按照项目实际的国际标准以及银行政策进行社会风险以及环境破坏评估,并且会对评估结果未能通过的项目拒绝对其借贷款。

按照交易性质的类型,银行的社会风险管理团队以及环境金融业务管理部门所实行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假设某个项目与国际的标准有关系,则银行会分析该项目是否符合国际的标准;如果项目与国际标准无关,则无需遵循国际的标准,但是需要分析该项目是否与银行内部的环境保护要求相符合,并且将当地法律当做一项要求进行审核,只有通过两方面的审核之后才能够实行借贷款。

(三)贷后的信息监控

贷后监控是贷前审查工作的后续工作。商业银行在签订相关合同之后,银行仍然需要保留对项目的后续监管权力,并且需要定期的履行这一权力。银行方面需要定期的对项目进行审查,保障在贷款期之内不会发生合同规定以外的环境污染、破坏行为。只有贷后信息的有效监控,才能够真正实现环境金融管理。

二、商业银行环境金融业务管理的经验启示

(一)传承可持续理念,实现国际标准

我国商业银行对环境金融的研究与探索已经有多年时间,在环境金融管理中,主要是以可持续理念为主进行发展。例如,兴业银行便在2008年宣布实行赤道原则,成为我国第一家岂止至今实行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同时,各个商业银行也在针对环境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尽可能的规避非环境保护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金融机构针对环境问题开展金融业务的首要任务,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传承国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并将环境金融当做是发展重点项目,将环境问题归纳到战略成长中。在实际的管理中,除了需要按照国家相关倡议与协定以外,还需要尽可能的提升行为准则与监管严格性。除此之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环境业务的监管而言,还可以将国际标准纳入到常规监管标准中,如此便能够使环境金融业务管理真正实现国际标准。

(二)提升战略高度,成立相关管理机构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需要一定程度的提高对环境风险的认识与关注,在当前背景下抢占环境金融市场,尽快制定全新的投资决策要求与程序,保障环境金融业务能够真正实现。为了保障银行环境金融发展在战略上得以提升,必须长远规划绿色信贷,以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参考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实际经验与情况,让董事会从管理层面制定环境金融战略方向与工作目标。与此同时,可以在董事会的扶持之下,建立专门负责环境方面的管理部门,并赋予该部门一定的评估、分析以及要求等权限,使金融服务、产品以及金融政策、标准等均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三)提升创新能力,完善环境金融服务与产品

应用并创新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与产品是促使环境保护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知识将低碳业务作为主要的绿色信贷产品。对此,就需要由我国国有4大银行带头,创新并实施更多的环境金融服务以及相关产品。发达国家许多银行已经相继推出各个类型的环境金融服务与产品,并且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满足了以环保为方向的客户要求。对于国内而言,商业银行需要在当前基础上,创新环境金融服务,注重环境金融的包容性,不仅要提高对中大型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于零售业务而言也需要同样高度重视。

(四)完善环境管理内部体系,提升风险控制效果

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提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质量。一方面是通过降低银行自身的办公能耗以及采用绿色建筑来降低银行对环境形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将环境要求与环境金融理念尽可能的纳入到分支部门、业务操作流程、政策制定以及组织机构当中,从而提升商业银行自身的环境管理内部管理能力。对于我国而言,这样的方式也十分奏效。银行董事会可以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程序、内容尽可能的纳入到银行的日常运行活动当中,重点是纳入到绩效考核、信息管理等环境,提高对贷款前企业的调查、放款时对企业的审核以及放款后对企业的监控等。如此,便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商业银行内部的环境管理能力,从而提升对环境破坏风险的控制效果。

国际商务的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保理业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12403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外贸进出口也发展迅速,截止201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达26.43万亿元,我国外贸出口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外贸出口呈现良好发展情况,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走势难以掌握,全球范围内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2015年我国外贸出口发展还是面临很多的积极因素,出口还是稳步增长的。在看到外贸出口增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赖账的风险性。

在我国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际保理业务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风险的防范也成为重要课题,因此国内外学者都积极研究国际保理业务和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Charpentier(2003)分析了保理和信用保险的竞争性和互补性,指出应从应收账款管理的整体概念,充分利用两者的特点以互补,尤其是在保理业务中可以借助信用保险转移风险。王杰(2013)认为我国保理业务存在法律不健全、保理意识有待改善等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提出的建议有:提高国际保理业务人员的培养和加强风险防范,以达到加快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目的。因此,针对国际保理业务的问题,本文以国际贸易出口背景下的国际保理业务为出发点,研究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期望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帮助商业银行科学高效的开展国际保理业务,防范国际保理业务风险。

2 我国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2.1 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现状

目前,国际保理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就《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2010的修订版本中定义:“根据保理协议,供应商为了获得融资、账户管理、资信调查、托收、买家信用担保等服务,而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而目前普遍接受的解释是:指出口商采用赊销、承兑交单等方式销售货物,把应收账款的债权转让给保理商,由保理商提供应收账款催收、信用风险担保、进口商资信调查、销售分户账管理等服务,而出口商转让时可以获得70%-80%的预付账款与100%的贴现融资。

我国国际保理业务迅速发展,图1显示我国保理量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378,18百万欧元,上升10%,并且我国国际保理量占世界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如图1所示,国际保理业务发展前景很好,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的保理业务结构存在问题,如图1国际保理与国内保理的对比,国内保理量明显比国际保理要高,并且每年差额逐年增加,而且有持续增长之势。

图1 中国国际保理与国内保理的比较(单位:百万欧元)

资料来源:国际保理商联合会。

2.2 我国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国际保理业务风险依据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本文仅把风险分为国家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中国的商业银行对国际保理上风险管理已采取了许多措施,也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国际保理业务风险商业银行不是采取设立专门的风险防范措施,而是对于国际保理业务中的不同风险采取具体的风险防范手段。

首先,商业银行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对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比如中国建设银行,建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中国交通银行设立了[1+3+2]风险管理委员会,且下设信用风险、市场与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与反洗钱三个专业风险管理委员会,各个管理部门都有统一的管理规范,相互合作管理风险;工商银行实施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控制国际保理业务的全部风险。

其次,商业银行分别对信用风险、外汇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分别制定详细防范方法。比如中国银行为了降低海外机构信用风险,通过完善国家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加强评级管理,强化限额管控,完善国家风险监测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潜在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管理,有效控制了信用风险。

最后,加强风险高级计量方式实施,通过采用较高级的风险计量方式,达到更好的度量风险,为有效控制风险提供可能。比如中国建设银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和评估实际风险状况,就信用风险计量来说,已开发完成包括违约概率(PD)、期限(M)的内部评级模型、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建立起包括16级PD和5级LGD的两维主标尺以及由上述风险参数计算的风险加权资产(RWA)、预期损失(EL)、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ORAC)等工具。

但是,我们在取得良好发展的情况下,也应该看到所存在的不足,只有不断完善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更好的促进国际保理业务发展壮大。

3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正在不断完善,各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加强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水平,但由于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处于初期,风险管理水平和经验还不足,与国际先进的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国际保理业务风险识别存在的问题

风险识别是对国际保理业务风险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只有良好的风险识别,才能最大程度减轻风险。对于国家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较难识别,特别是信用风险识别难度最大,信用风险主体多,包括出口商、进口商、进口保理商的信用风险,在国际保理业务中,要准确、及时识别是比较困难的,主要的问题有:

一是缺乏识别的优秀人才。如表1所示,各大银行人员结构,可以看出各大银行人员学历多集中在本科和大专学历上,并且股份制银行本科与大专的相对比例要高于四大行,本科比例相对较高,学历高低影响识别能力。国际保理业务涵盖国际贸易、银行、法律、计算机等领域,需要从业人员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规则、国际贸易结算、国际商法、惯例等方面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和熟练的英语运用等等。目前,很多相关从业人员一般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国际保理培训,在实践中也缺少实务方面的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国际保理业务的顺利进行,也可能导致从业人员不能识别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

二是没有有效的识别方法。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起步比较晚,虽然其他业务也需要风险管理,但是由于业务不同,需要形成针对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识别技术。现行的识别方法主要基于财务分析,据了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识别大部分基于财务因素,但是国外的先进识别技术对非财务因素给予足够重视,这限制了运用先进风险识别的方法。

数据来源:2013年各大银行年报整理。

3.2 国际保理业务风险度量存在的问题

对于风险度量,我国风险度量的观念比较落后,缺乏定量测量风险,风险度量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也比较差,从而计算结果的可信度比较差。比如信用风险度量,传统的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主要有“5C”原则、OCC贷款评级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等,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风险度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一逾二呆”、“五级分类”信用风险度量法、贷款风险度和信用等级评定,度量方法相对于国际方法是比较落后的,并且信用风险度量的方法更多是依靠信贷业务员分析企业财务数据、经营状况等,然后进行综合评定,主观性较强,影响度量的结果。

3.3 国际保理业务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施分业经营,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受到制约,商业银行缺乏再担保,必须独立承担风险,成本相对较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保理风险管理中,普遍需要采取抵押品的方式。对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对进出口商、对手保理商的信用评估能力和资金流动的监控能力比较差,对于进出口商和对手保理商的信用评估只能采取事前的审查,而不是事前评估与事中的动态监控结合,并且传统的信用等级评定都是以企业的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作为标准,而国际保理业务同一般流动资金贷款性质上存在本质的差别,这就会导致评估缺乏准确性、科学性。对于国家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商业银行大部分采取事前调查评估风险,而在业务过程中,忽视风险变化过程,增加了损失的可能性。

3.4 国际保理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国际保理业务风险控制存在几个问题:首先,对于风险控制方法,国际保理业务采取审批授信等直接控制方式,而不是直接控制与以定量分析等间接控制相结合的方式,缺乏定量分析风险,并且强调事后被动的监督管理,而不是事前主动引导管理和事后被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其次,对于风险管理途径,商业银行采取末端治理型管理的方式,而不是源头控制型管理与末端治理型管理相结合,风险控制途径狭窄;最后,对于风险管理机制,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控制体系,尽管每一银行都有风险管理机构,但是比较单一,且都是对全部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缺乏独立的业务风险管理部门,并且需要拥有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4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国际保理能够得以蓬勃发展应得益于市场经济中存在较好的信用体系,建立信用体系是国际保理建康顺畅发展的基础。一是加快信用立法工作。信用立法不仅应该涵盖信用方面,对信用中介也要提供一定的保护,为了社会信用体系的良好发展,应该出台相关信用的法律法规,对信用中介组织的成立、操作和运行也要进行规范。二是加快企业征信系统建立。企业征信体系的展开首先可以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通过银行等的客户信息体系,可以得到客户的信贷情况、信用情况和拖欠还款情况等信息,然后,通过国家在全社会展开企业征信操作。当企业征信系统建立成熟,数据开放给需要的部门使用,达到数据开放利用,发挥数据的作用。

4.2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基础条件

4.2.1 培养国际保理风险管理人才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注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条件。国际保理风险管理工作需要熟悉国际保理、国际外汇市场、世界经济动态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管理人员,需要对风险管理、识别、度量、评价、决策、控制方法与操作都有一定的了解,国际保理风险管理人员最好能做到在种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国际保理风险发生之前,能够准确预测,主动采取避险措施,使银行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一方面,对国际保理业务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员工激励机制。

4.2.2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电子化建设

通过资信调查,国家保理业务风险管理可以详细了解进出口商的情况,而资信调查则依靠可靠信息来源和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的技术,即采用EDI技术,通过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加强客户信息管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与FCI其他成员、国内外银行建立信息交流系统,通过计算机终端进行数据的传输,逐步加强自身信息建设,完善电子化。

4.3 积极加入FCI,加强交流与合作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协会的数量相对较少,缺乏与其他保理商的交流合作,在风险管理上也缺乏其他保理商的协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加入FCI,加强与国外保理商的交流合作,学习他们风险管理的技术与经验。其次,应该加强风险研究,国际保理业务收益较高,伴随着风险性也较大,加之其业务复杂、风险种类较多,因此,风险控制难度较大。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研究能力,可以召开国内外保理商的风险交流会,共同探讨风险管理办法。

4.4 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模式

首先,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商业银行应该完善进出口商的资信调查系统,分不同部门进行审核,确保结果的正确性,对于相关数据也要善于运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对于每一项业务,都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动态的监督管理,然后把信息系统处理结果传输到需要的部门。其次,完善管理组织架构,商业银行设立独立的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部门。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可以较为独立的执行风险管理职能,较少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客观的对风险进行管理,并且由于管理部门专职进行风险管理,专业性较强。

4.5 尝试与保险公司合作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体制,因此,在国际保理业务中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会受到种种限制。尽管如此,我国商业银行还是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与保险公司进行不违反规定的初级的合作。比如,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替出口商在出口商所在地的保险公司购买保险,并通过保险公司了解某些贸易纠纷的原因及进口商可能的欺诈行为,当发生损失时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补偿,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其次,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己在国外的机构或商,在进口商所在地购买保险,当发生不确定事故时,可以得到补偿。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把风险分散出去,从而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尝试与保险公司合作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需要有关部门给予政策上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刘双燕.中国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2]王杰.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现状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3,(3):6465.

[3]吕鹏.国际保理的起源及在国际国内的开展情况[J].现代商业,2007,(2):6263.

国际商务的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问题;策略

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财务管理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稳定性。与国际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相比,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说,与国际商业银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球逐步发展成地球村,我国想要实现经济与国际接轨,就必须重视对于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实现商业银行运行的现代化、国际化、专业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我国的经济实现稳定的发展,商业银行实现国际化运营。

一、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理念有待更新。商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仍然没有将这一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首先在财务管理理念方面就没有实现更新。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仍然实行的是经费制度,对于财务成本控制不足,并且资本管理能力十分有限,这就使得银行的项目成本大大提升,不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效益。虽然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中,并不重视对于网络科技的利用,实体的经营网点很多,实质上,在信息时代,完全可以减少实体网点的建设,将资金运用到项目的经营方面,这样大大节约的成本。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理念仍然有待提升,国际的商业银行一般实行的是扁平化的财务管理方式,他们重视的是银行收益的最大化,并且在对于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会重视资源的有效安排,不白白浪费任何资源,同时也对于财务进行风险的评估,在稳定的财务环境之内进行财务管理。

2.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在财务管理方式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我国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单一,已经不再适用于国际的发展需要。在一些商业银行中,对银行财务进行管理的人仍然是财务会计,主要的工作就是对于财务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这样的工作内荣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国际商业银行在管理财务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管理会计,这类会计不仅仅要对于银行财务状况有基本的了解,还要负责对于商业银行进行财务的预算、财务的使用规划,而且还进行银行投资项目的控制,这是我国财务管理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财务管理方式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的财务管理还停留在成本控制的发展阶段,很多国际商业银行已经实行了对于成本的有效管理,实现了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中,主要是各个部门的财务管理部门对于该机构的财务状况进行管理,这样不能够实现部门之间财务状况的透明化,并且不利于公司对于财务情况进行整体的掌握。

3.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有待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模式采用的是分级负责制,就是在每个地区都会设有分行,分行接受总行的领导,并对总行负责,总行会根据各个分行的经营管理状况对于各个分行进行管理,这样的模式之下使得一些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不能够实现一体化的管理,愿意就在于总行财务管理部门接受的是总行行长的领导,而分行的财务管理部门只接受分行的领导,这样就导致财务管理容易出现混乱。在一些国际商业银行中,实行的是财务的垂直管理模式,即总行的财务管理负责人直接领导分行的财务管理人员开展各项财务工作,这样可以大大增强了总行与分行之间的联系,并且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构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策略

1.更新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理念。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商业银行对于财务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十分明白这一点,这就要在银行财务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有效控制风险,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重视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重视对于财务管理风险的控制,保障在风险的可控范围内实现资金的有效运转,同时要进行合理的成本规划,对于各个部门进行有效地成本,实现银行收益的最大化,进而推动商业银行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应该明确最终效益获得的多少是有银行的资金风险、成本、收入共同决定的,只有从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中走出来,才能够提升我国金融领域的国际竞争实力。

2.改进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方式。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想要实现商业银行的发展和进步就一定要重视财务管理方式的转变。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做到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这样可以使得中央和各个地方商业银行的财务信息在同一个网络信息系统中进行储存,实现财务的透明、全面管理,并且商业银行的负责人可以随时对于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动态的监管,根据财务状况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银行发展策略。同时,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拓展财务管理领域,重视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不断改进财务管理方式,实现银行管理能力的进步。

3.完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想要提升我国的金融实力就应该重视对于我国财务管理系统的完善。在工作中应该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实际的状况,在现有的财务管理体系上进行体系的改进和完善,这需要商业银行共同的努力才能够实现最终成熟的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完善的财务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稳定、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

三、结语

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财务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商业银行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我国的金融市场状况来看,我国的金融领域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根据社会形势,不断发展和进步,推动我国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卢莉琼.对完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6,01:83-84.

国际商务的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发展

新经济时代,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基于Internet上的电子商务活动,国际贸易也出现了网络化趋势。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无纸化交易、成本低、快速、便捷等优势,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贸易方式。世界各国、WTO和世界其它一些经济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极为关注,因此探索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电子商务是新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从广义上讲,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可定义为: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从狭义上讲,电子商务可定义为: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的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上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优势在于消除了商务伙伴之间的时空差距,将各个企业独立存在的信息以最便捷的方式连结在一起,从而真正建立起一种贯穿于企业之间的协作,以此获取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最大化。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贸易运行机制的革新

电子商务创造了一个以信息交换为媒介的网上虚拟市场,形成新的国际贸易运行机制。

1、电子商务中,产品和服务的表现都是数字信号,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的界限变得模糊,同时电子商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解除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交易双方的限制,改变了偏远地区的公司在传统国际贸易运行机制下难以克服的区位劣势和竞争劣势。

2、世界市场上的信息充分性进一步增强,因不完全信息或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世界市场垄断进一步削弱,市场机制将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世界市场中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促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动态的资源优化配置;电子商务下快捷的信息流动,减少了国际贸易交易的不确定性,校正世界市场发展的盲目性,为减少国际贸易决策的时滞和失误创造了条件。

二、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方式的转变

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国际贸易运作模式。在国际电子商务中,交易各方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通过直接面谈方式或当面交换方式来达成和进行国际贸易交易。电子商务采用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是一种创新的国际贸易方式,它将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2、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也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实现对以纸质贸易单据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改革,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方式。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既可节省大约90%左右的文件处理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的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还可节省利息开支,成本优势十分显著。纸质文件的处理工作带来的问题是:错漏多、效率低、费用大。电子贸易恰好可以克服这一障碍,为企业节省开支。可见,电子商务的确可以帮助国际贸易企业改革国际贸易流程,实现国际贸易管理的数据的电子化、信息的实时化和效益的规模化,提高国际贸易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形成新的国际贸易管理模式,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三、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贸易营销

电子商务引起市场营销的巨变,促进国际贸易营销创新,产生新的市场营销形式一一网络营销。与传统的国际营销方式比较,国际贸易网络营销的主要特点是:

1、网络互动式营销。电子营销帮助企业同时考虑客户需求和企业利润,寻找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和满足客户需求最大化的营销决策。网络互动的特性使客户真正参与国际贸易营销过程中来成为可能,客户在整个国际贸易营销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客户的参与选择主动性得到加强。在电子商务中,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密,甚至牢不可破,这就形成了一对一的营销关系,这种营销关系无疑是高效的。

2、网络定制营销。随着企业和客户相互了解的增多,销售信息将变得更加定制。电子营销的发展趋势是将大量销售转向定制销售。一些大跨国公司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网络提供这一服务,比如戴尔公司的网络销售无疑是成功的。

3、网络营销与工业化时代的营销有显著区别,传统营销中最常用的是两种促销手段:传统广告与人员推销。网络营销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网络营销的主动方是客户而传统营销的主动方是企业。网络营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遵守“网络礼仪”的同时通过对网络利益的巧妙运用从而获得一种微妙的营销效果。

四、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宏观管理

电子商务的发展必将给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国际贸易的管理带来新的要求。根据已有实践,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的国际贸易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口商品配额实行电子招标。实行出口招标,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等可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企业投标资格的确定;可以及时检查、跟踪、反馈、调整招标商品使用情况,有效提高国际贸易管理效率;可以实行对招标商品配额的动态管理,解决配额使用不高的问题;可以实行网上抽查,取消违规企业投标资,使同等数量的商品的卖价和出口额增加,规范贸易秩序,净化经营环境。

2、实行网上申领发放进出口许可证。这将是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使政府行政管理上一个新的档次,有利于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增强透明度,减少腐败。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许可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实行全面的进出口许可证核查,这样可大大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省费用。

3、海关管理的电子化和企业电子报关。对于我国海关来说,开展电子商务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二是提高进出口企业的办事效率,给企业提供方便,同时杜绝逃税现象。

4、电子商务与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是国际贸易中某些商品进出口时的必须环节(法检、废物进口等),它与外贸经营单位、运输部门、银行、保险、出口商品生产企业以及国内外其他检验机构有着密切的业务联系。检验检疫的信息化管理也提高了管理效率,为企业节省了宝贵的通关时间。

5、实现外贸企业全过程管理的电子化。电子商务的核心内容是信息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国际电子商务的交易前期是交易双方通过因特网进行交流,洽谈确立,交易后期是电子付款和货物运输及跟踪。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电子商务的出现已经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可以预见,电子商务将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业务运作的主要方式。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完善,其在推动世界经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错过了电子商务的运用就等于放弃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