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升创新意识

提升创新意识

提升创新意识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意识;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67-02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创新方法并解决新问题,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本文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培养和实践等方式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一、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标准》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人们在对实质问题进行揭示时会产生估计,在对客观规律进行探索时会产生推测,在对命题结论进行寻找时会进行揣摩,这些凭个人想象完成事情的思维方式被称为猜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探索新知时通过猜想完成,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数学思维也得到锻炼,良好的探索精神得以培养。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直接将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出来,让学生先对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大胆的猜测,然后让学生对不同的图形的内角度数进行测量计算,随后进行操作验证,确定结论的正确性。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猜想、计算、验证,使问题解决的时间得到大幅度缩短,同时使学生探索问题的意识得到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二、引导学生展_想象

在创造过程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因素,它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并提供适当机会丰富学生想象力,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时教师就设计了让学生探究土豆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其中有同学认为把土豆放在有刻度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杯子里面,土豆的体积与水上升的体积相同,也就是排水法:也有同学认为可以把土豆切成一立方厘米小块,然后根据土豆和小块之间的倍数关系,最终算出土豆体积。通过对学生想象力的引导,学生解题思路得以拓宽,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同时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得以较好的运用与渗透。

三、引导学生实践操作

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在对创新意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更是发明创造的来源。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动手实践学习活动能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就需要在教学时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揭示求知难点、深化认知的过程中积极动眼、动口、动手。教师在日常对学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引导他们手脑结合,进行实际操作,或者在实际生活中引用所学到的知识,这样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通过量、剪、拼、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的实际操作中发现规律,并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化抽象为直观自主探索获得新知得出结论。培养了创新意识的同时,直观推理能力和主动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较好的培养。

四、引导学生合理迁移

创新意识实质上就是指为了自己发展的需要,运用已有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而大部分的数学知识之间都有关联性和可比性,具有共同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有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回忆类比,进而达到联想和迁移,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思维得到激活。例如,“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通过知识迁移的引导,使学生将一个情景中学到的知识、原理迁移到另一个情景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种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还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想要真正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就需要教师改变“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观念,逐渐变为“老师带着学生寻找知识”。给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有效途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以及智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就是运用知识,作为中转站,起着知识与能力的沟通的作用。知识的运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含义深入理解以后。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使一些实际问题得到解决。例如,学生在对商不变的性质学习以后。很多笔算题目可以通过这个性质的运用进行解决:360+60等同于36+6,利用商不变性质进行口算,这种方法也算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是通过老师的巧妙设计和合理安排下运用,比如一道题目多种解法,一道题目多种变法和一道题目多种问法等,进行思维的逆向训练,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多角度考虑问题等等,这些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

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智慧出在人的手指尖上,这是国外一位教育学家在20世纪提出的。学生在日常的实际操作中,身体动作只占一方面,主要是紧密联系着大脑的思维活动。直观动作形象性是小学生思维的典型特点,在实际操作时,不仅要对所操作目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比较,还需要对其进行抽象和概括,从而使思维得到发展。因此,想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就需要在教学时给予学生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揭示求知难点、深化认知的过程中积极动眼、动口、动手。想要引起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就需要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通过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数学的课外活动,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寻找可以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发掘,努力探索,深入思考,随后进行有效解决。学生之间也可以不断进行交流,不断进行切磋,相互启发,使创新思维得到有效提升。数学课外活动有非常多的方式,比如开展数学知识宣传、数学专题研讨、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兴趣调查,等等。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第2篇

摘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善于归纳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联想比较,培养学生在联想和比较中创新,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用心观察动手操作联想比较归纳发现

数学素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用心观察感知身边数学

数学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做出决策的能力。怎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的呢?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能力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如教学六年级《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课前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银行去参观,并以学生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从银行去取本金时还会多出一些钱呢?”、“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采用这种的调查式学习数学,学生还会觉得空洞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学生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却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把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中的思考。

教学“比和比例”时,我们有意把学生带到广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广场边的树木的高。树木高上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

生1: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

生2:拿绳子量,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生3:这可是个好办法,好像“曹操称象”那样,可是树木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呢?……

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适时取来了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

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

生4: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我补充:必须要在同一时间内。

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竿长∶树高=竿影长∶树影长……此时,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我有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运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多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长期坚持使用这种探讨式学习,学生还会认为数学没有用吗?

二、动手操作发现身边数学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和生活。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如教学六年级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包含关系。再通过把盛满沙子的圆锥形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的创新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绝对是创造。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归纳出了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我出示长方体的实物,并演示提出如果少掉一个底面的一个面,请学生思考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前面的一个面,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两个底面,这时的四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少掉了两个底面,这时实际只要求什么?那一种物体只要求出四个面?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说出求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并知道少掉两个底面,实际上只要求长方体的侧面积,通风管即只要求四个面。这样通过运用实物和教具,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联想,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联想比较应用身边数学

在教学实践中,如让学生能针对某一问题,通过类比思维去解决,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比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句数量关系句:“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比女工人的人数多1/4”,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一句数量关系句进行联想,改变成内容不变但叙述方法不同的数量关系句,学生经过讨论,即很快能说出:

(1)、男工人的人数是女工人的人数的1+1/4=5/4;

(2)、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与女工人的人数的比是5∶4;

(3)、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与男工人的人数的比是4∶5;

(4)、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是男工人的人数的4/5;

(5)、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5/9;

(6)、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4/9;

(7)、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比男工人的人数少1/5。

这样学生很快能将比与分数进行融会贯通,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道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想象和比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有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面对数学问题,不应靠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而是让学生集思广益展开讨论,解决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给那些肯钻研、爱学习的学生留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全体学生探索、创新知识的过程。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难以理解。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互相讨论:为什么要加上4呢?一位学生通过“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展开了联想: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了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要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例子,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展开讨论后,能不理解吗?

四、归纳发现创造身边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发现,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如在教学了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后,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我启发学生能否将圆面积的推导公式和圆柱体的侧面积推导公式的过程进行联想和联系,概括出求圆柱体表面积的公式。学生经过讨论并用学具操作,很快想出,因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近似长方形的长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圆的半径,因此,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即可为:S=2πΥ×(Υ+H)。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心观察,感知身边数学;动手操作,发现身边数学;联想比较,应用身边数学;归纳发现,创造身边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7-0014-02

0引言

创新意识引领民族不断前进,是国家走向富强的重要指标,而人才创新能力则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国家和民族提高生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创新时代的环境下,报纸编辑作为舆论媒体的重要导航标,在整个社会的创新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新闻资源的有限性、报纸刊物针对的人群覆盖面的狭隘性和社会上不同杂志社发展方针的相似性,报纸刊物在市场中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日益上升,这就给报纸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纸编辑如何将创新型思维通过报纸这一纸质载体渗透到舆论导向中,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了创新时代下报纸编辑共同面临的棘手难题。

1 提升报纸编辑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意义简述

国家发展需要创新精神、报业的发展亦是与创新精神密不可分。就报纸刊物而言,创新可以理解为所报道新闻观念的与时俱进、刊物排版的与众不同、报道内容的推陈出新等。但近几年来,随着以微博为首的一系列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以报刊为代表的传统纸质刊物也面临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报刊读者在面临着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媒介时选择了新兴起的网络媒体、报刊的读者数量正处于逐年下滑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大量的报业媒体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不流失读者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陈出新以谋得更大的市场经济效益,逐渐成为了报业媒体共同面临的棘手难题,更是每一位报纸编辑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报纸编辑需要明确的认识到,虽然多样化的新兴媒体具有传统报业媒体不具有的一系列特点,但报业媒体同样有着独属于自身的天然优势,例如纸张的质感与触觉、新闻报道的可保存性、甚至是超出网络媒体的报道深度与视觉形式。若是报纸编辑能够发挥出传统纸质媒体独有的天然优势,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借助于新时代下网络这一发展平台,合理利用一系列手段进行报刊的创新,将会对于整个报刊行业乃至整个纸质媒体有着极其显著的现实意义。

2 提升报纸编辑创新意识的策略分析

报纸编辑作为报刊杂志的灵魂人物,其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高低对读者数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如上文中所论述的,若要适应当今创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报纸编辑就需要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从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入手,最终达到提升报纸质量的最终目的。

2.1 秉承现代化的编辑技术,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

好的新闻素材就像是一块璞玉,想要晶莹成器,就需要精细雕琢。而一名合格的报纸编辑就像是雕刻师,从新闻素材到最后的新闻报道,只有经过报纸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方能成型。优秀的报纸编辑会在琢磨中设计,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使璞玉变得玲珑剔透,最终形成优秀的新闻报道。实际上,考虑到报纸是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开放式系统,编辑活动需要与外界进行各类大量和持续的信息交换,如政治动态、创作动态、读者反馈等这类信息交换是维持编辑活动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想要在竞争中争取优势、掌握主动权,就需要报纸编辑对这些数量大、范围广、杂乱无章的新闻素材进行搜集和核实检查,并且分类处理,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最后再将各种信息系统地、规则地排列组合,写出具有感染力与深刻内涵的新闻报道。可以说,这种现代化的编辑技术正是创新时代下很大一部分报纸编辑所欠缺的。相关的报纸编辑需要立足于此,用现代化的观念和编辑技术武装自己,在体现编辑美的多重内涵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编辑技术,继而达到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的最终目的。

2.2 建立起独特的品牌意识,打造报刊的创新品牌

在新的创新时代的背景下,相比于繁多的网络媒体,报纸刊物的数量规模并不庞大。而相较于网络媒体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报纸刊物这种以文字信息为主、图片为辅的传播方式也难以取得较优秀的效果。因此,报纸编辑人员可以从打造报刊的创新品牌入手,通过建立起独特的品牌意识,帮助报纸刊物在读者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实际上,中央传媒大学针对读者的调查显示,读者在阅读刊物或者论文时,首先接触和关注的是它的外在形式,其次才是内容,所以刊物的形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兴致。只有树立自己特有的风格,从封面、版面和印刷等方面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才能真正地吸引读者。相关的报纸刊物的管理人员可以组织报纸编辑人员进行品牌知识的专门学习,帮助其了解如何建立起报纸媒体的品牌效应,帮助其明确只有建立起报纸刊物的独特品牌,报纸刊物才能在与新兴网络媒体的竞争中取得更大的核心竞争力。

3 提升报纸编辑创新能力的策略初探

在创新时代这样一个新时期下,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报纸编辑的工作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如卫星传稿、电子采编系统等等。而报纸编辑如何在工作方式的层面上,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样值得广大的报纸编辑进一步思考与

探究。

3.1 加强电子信箱系统的使用,提升编辑工作的时效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电子信箱的使用频率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作为传统的稿件邮寄系统的有力替代者,电子信箱系统不仅拥有了传统的稿件邮寄系统难以比拟的快捷性与方便性,更是让作者与编辑之间的双向交流变得毫无障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报纸编辑需要进一步加强电子信箱系统的使用,多通过电子邮件来与记者和通讯员之间进行迅速的联系。这不仅可以避免新闻稿件从采编到编选整个流程中因传统邮寄或口头传达出现的文字错误,更可以使得所获得的新闻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发表,进而极大地提升编辑工作的时效性。

3.2 充分发挥传统报业媒体的优势,取得更优质的编辑

效果

报纸编辑人员的工作对象就是稿件,稿件的优秀与否直接影响整体报刊的质量。所以想要做出优美的报刊,优秀的稿件是基础条件。好的稿件必须做到言语通顺精炼,主题明确,条理清晰,结论明确。而鉴于报刊的严谨性和权威性,稿件还需具有科学性、内容真实性和推理上的严密性并且具有较高的审美和研究价值。而就报纸刊物而言,报纸编辑相较于网络媒体 编辑而言,往往具有更优秀的文字表达功底,网络媒体编辑虽然拥有极其快捷的网络媒体平台,但就文字表达而言,考虑到网络媒体发展的特殊性,在表达方面还显得较为浅显。在新媒体时期,报纸编辑也只有通过进一步坚守传统报业媒体的优势,通过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不具有的媒体公信力,方能抗衡新媒体的冲击。同时,报纸编辑也还需要进一步充分发挥传统报业媒体的优势,坚持以精辟的言论和权威的分析作为整个报刊的立足之地,从而维持自身在信息内容上的优势,并取得更优质的编辑效果。

3.3 重视网络稿件的编发,引发读者共鸣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一个呼吁创新的新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覆盖面最广的媒体平台,其中蕴含的海量的信息资源在帮助网络媒体编辑的同时,同样也给报纸编辑人员提供了非常巨大的信息资源。如果报纸编辑能够在具有许可权的情况下,合理利用互联网这一发展平台,对其中所蕴含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编,再配以合适的图片资料,那么在最终的报纸刊物上,必定会取得图文并茂的编辑效果。这种编辑效果在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美化报纸版面的同时,还能够极大地引发读者共鸣,使得报刊的读者数量获得一定的提升。基于此,报纸编辑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合理利用现实采编稿件的同时,也重视网络稿件的编发,以引发读者共鸣为最终目的,以源流并重为手段,最终提升报纸刊物的读者数量。

4 结论

呼吁创新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具有百年传承的传统报业媒体面临了新的挑战,如何从理论中不断创新,如何在实践中开拓进取,也成为了每一位报纸编辑共同面临的棘手难题。现阶段,报纸编辑需要从不同角度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充分发挥传统报业媒体的优势的基础上,借助网络这一巨大的媒体平台,帮助报业媒体树立起有效的品牌效应,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样,也只有深刻理解创新工作的必要性,借助于有效的创新途径,新媒体时代下的报纸编辑才能为传统报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

力量。

参考文献

[1]曾志.新时期报纸编辑工作的创新[J].新闻窗,2012,7(4):12-13.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第4篇

理清课程教、学、测评的相互关系,合理设计贯穿课程教与学全过程的测评方案对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化有重要意义。在对课程教、学、测评一体化设计时,首先应结合远程教育理念,正确理解教、学、测评的关系。其次应对教学对象有全面的了解与把握。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使得其学习过程有很多特殊之处。所以课程测评要贯穿课程的教与学,成为课程教学的“天然组成部分”,真正实现以测评促教、以测评促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趋于“开放式”的评价手段有可能符合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课程“测评”要区别于“期末考试”,应是一种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机制,包括教师评价、同学评价以及自评、期末考试等内、外在的综合评价。

因此,我们以教学改革为契机,在2007年主持“英语视听说(1)”课程时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测评一体化设计。该课程的教-学-测评一体化设计突出体现在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的一体化设计。

鉴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课程考核方面侧重能力考核、兼顾知识考核。具体来说,形成性考核包括网上记分作业和课堂表现。形成性考核实施办法与期末考试在许多方面保持了一致。而期末考试试卷包括视听笔试和口试两部分,各占50%。

整体上看,“英语视听说(1)”课程教-学-测评一体化设计中的“教”,主要是指面授辅导教师帮助学习者理清单元学习交际功能、组织与指导学习者进行听力训练和口语活动、训练学习者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管理教学;“学”,主要是学习者学习语言和语用知识、进行视听说训练、完成平时口语作业和网上记分作业、积极反思学习状态;“测评”,则包括外在评价与自主评价,贯穿教学过程,多角度、多层次评价方式综合作用于教学过程。通过一体化设计课程的教、学、测评,以考促学,以练促学、助考,把期末考试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对工作的影响等化解到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既保证了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也符合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特点。

教-学-测评一体化设计和实践至今循环了5个年头,通过分析2007至2010年“英语视听说(1)”课程考试情况,可以看出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一体化设计、多种测评方式贯穿教学过程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化,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

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可能发生的情况,譬如,由于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在学生合成成绩中比重相当,一旦形成性考核办法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失去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真正意义上的测评、督促,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合成成绩不错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不好。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因素很多,课程主持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分校面授课教师的教学状态,寻找原因、分析问题,协同课程面授教师把好形考关、做好教学工作,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教授自主学习方法,指导其进行学习反思,使课程的教-学-测评一体化设计得以有效实施。

杨焕宇(上海电视大学信息与工程系):注重因材施教和因课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发展。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方法,但在我们国家,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教育资源比较缺乏,因此很难做到完全的因材施教。

对于从事开放教育的老师们来说,学生是比较特殊的,也因此在教学中遇到很多特殊的问题。我校开放学院近几年一直在开展“教改试验田”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面授的班级开展教学改革的试验平台。因此我所在的信息与工程系,在为每个班级配备辅导员的同时,为理工类专业还配备了专门的专业指导教师,由计算机专业的专职教师来担任,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特别是新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目的进行调研,以对他们进行专门的专业指导。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第一学期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任课教师,并由于从2010年开始一直担任该专业的专业指导教师,我开展了更多的调研工作。在课间,我有时也会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如名校的计算机类公开课视频,来帮助学生提高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根据得到的信息,我们对不同背景和水平的学生给以不同的任务。担任专业指导教师的经验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我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好的互动,能根据他们的学习的状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我认为在将来需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可能的话还要与其他的同事一起,帮助不同的学生设计个人的学习计划。

“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又引出了“因课施教”。因为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有不同的体系,有理论的也有实践的,有软件类的也有硬件类的。因此,我认为,应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对于开放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已从事计算机行业工作,对不同课程的兴趣不同,对课程内容要求更新更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了解不同的学生对不同课程的学习兴趣,把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应该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适应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具体的实践工作结合起来。

高凌云(上海电视大学闵行一分校):探索分层项目式教学

作为一名电大的教师,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学习什么?怎样的教学才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有学习的愿望,但他们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相差很远,而且不同的学生处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职校政治教育 创新教学 创新性

职校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倾向于专业知识技能,对政治课并不感兴趣,从而使政治课很容易成为一种摆设。如何让职校的政治课迸发出更强大的活力,有效提升职校学生的创新性,是摆在职校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果职校政治教师还抱着传统的教师口授、学生耳听笔记的教学方式不放,就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政治课的乏味和枯燥。所以,新时期的职校政治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引导学生发掘政治课的魅力,用政治课的灵魂与魅力吸引学生,从而让更多的职校生对政治课产生兴趣。下面,我结合多年的职校政治课教学的实践,谈谈如何提升职校生的创新性。

一、提升职校生创新性的涵义

提升职校生的创新性是指职校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着力指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职校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情况、解决问题,敢于在思维上标新立异,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深化对政治知识的理解。

二、提升职校生创新性的基本措施

政治课教学必须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政治课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全新的创新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政治素质基础。这就要求在职校政治课中不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培养和提升职校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敢于在思维上标新立异,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1.着力放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职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不断提升职校学生的求新、求异、求变意识,从而强化职校生创新活动的原始动力。

(1)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挖掘新意。从职校生已经掌握和熟知的旧知识出发,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断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教授“规律的客观性”这一知识点时,我就举以下教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价值规律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的经济规律,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不是也存在着价值规律?是不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已经消灭了价值规律?通过创设该问题让职校生有效区分价值规律的客观性及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客观性。

(2)转换切入点挖掘新意。从职校生已知的政治知识出发,通过转换切入点的方法不断挖掘新意。比如针对如何战胜风灾、水灾等自然灾害,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矛盾转化角度去看待问题、思索问题,引导学生从拉动内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角度重新认识灾区重建,从而让学生不断转换切入点挖掘新意。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要着力引导学生依据现有知识去挖掘新意。先验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是指从自身狭隘的经验出发,形成对具体事物的片面看法和观点。在职校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先验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探求的欲望。比如:将生活中的“钱”与经济学上的“货币”进行类比。又如:将日常所说的“物质”与哲学上的“物质”的相异之处进行类比,有效引导学生依据现有知识不断挖掘新意,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另一方面要着力引导学生转换角度挖掘新意。引导学生不断从事物的另一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创新。比如:以“没有小偷,就没有更加完善的锁”为例,启发学生从事物的另一角度寻找答案。

2.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时可创造,事事能创新。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外,更要具备创新的能力。提升职校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着力提升学生主动积极求知的能力。新时期,新形式,新要求。主动积极求知的能力已经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能力,这也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条件。职校政治课应该重视提升学生的自我求知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引导、重视讲解、重视鼓励、重视讨论,尽可以地少开展传授、少实施讲解、少进行批评,真正使职校生乐于学习、善于创造、长于创新。

(2)着力提升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每时每刻都发生着社会热点、发展难点,这就要求职校政治课教学不断有针对性地贴近热点、难点,从而让学生迎着热点、难点,主动获取信息,积极开展创新思维。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升职校生对信息的敏感度,不断强化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通过组织专题辩论的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在辩论过程有效捕捉对己方有利、有用信息的能力。

(3)着力提升学生良好思维的能力。只有职校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结出创造性之果,这就要求职校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能力,通过正面引导、积极鼓励的手段,不断训练、培养和提升职校生的发散性、逆向性、批判性、系统性思维。在此基础上,职校政治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强化解放思想,改正学生不良的思维定势和思维习惯。

总之,职校政治课应该不断结合学生的实际,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着眼于职校生思想活动的可塑性、多变性等情况,在帮助职校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价值标准、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职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淑萍.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M].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