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范文第1篇

(一)教学资源的丰富与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不同步

初级层次的师资资源均衡的达成并不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步实现,高质量的教师资源能否化为高质量的教育成效,关键在于教师主体的全方位专业素养提升,实现专业知识的丰富、专业能力的加强和专业实践的深入。教师队伍建设究其实质是“人”的建设,与教学硬件资源优化存在根本差别。也就是说,人的差别很难通过行政调拨与加大财政投入来改变,只能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来实现。加之现有教师再培训与专业素养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定了农村教师的主体专业素养提升还需要时间,因此教学的物质资源的丰富并未带来城乡基础教育质量的均质发展,亟待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步跟进,防止农村教师队伍发展的滞后成为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短板”。

(二)农村教师待遇提高与社区周边的生活质量提升不对等

改革开放后,国家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教师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在农村和小城镇,教师的工资与其他行业相比,属于同区域较高水平。工资待遇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村教师个人“小康”生活的实现,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生的追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这需要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社区文化等众多因素的配套对接与支援,以达成物质生活、职业工作及精神追求的全方位提升。而目前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的整体质量决定了农村教师待遇提高与社区周边的生活质量提升二者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文化生活、精神层面的丰富与愉悦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问题较为突出。

(三)频繁的人才流动不利于教师扎根农村学校

为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促进教师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国家采取县域教师流动制,鼓励城区教师和应届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支教,高校免费培养师范生等多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充实了农村教师队伍,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和专业水平不高的现实。县域流动与支教的教师流动性大,农村学校很多时候成为他们暂时的栖息场所,等流动期满或支教任务完成后,绝大部分城区教师都会选择离开。以服务农村教育为培养目的的免费师范生与农村教育硕士学成后难以长期投身农村教育,新教师的成长与扎根农村教育也需要一个较长时段的锻炼与考验,况且教师具有自由流动的权利与主体意识诉求,采取行政调配与鼓励教师到农村发展的管理措施促成的教师向农村的流动,并不能保证教师全身心融入农村学校。

二、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一)凝聚学校文化的关键

学校与文化关系密切,是文化传承、传递与保存的重要场所,而文化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因其特殊的文化教育使命与任务,决定了其是一个深受文化浸染的地方,一所学校的长足发展离不开文化作为长驱动力。学校的组成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教育团队,教师是学校团队的主体成分,也是校园文化创设的中流砥柱。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发展中的创造能力和主人翁精神,发动教师全面参与文化建设进程,营造学校文化底蕴,提炼校园文化特色,生发校园文化主人翁的自豪感。加深教师对农村学校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学校周边农村社区域情,综合学校发展历程与特色,提炼学校特色文化。发挥文化团体的聚合作用,通过发挥文化的聚合作用凝聚教师个体,挖掘团体文化的向心力,增强教师对农村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并最终在文化的感召聚合下,一心一意投身农村教育。

(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基石

农村学校优质师资相对来说比例小,绝对数量少,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教师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优质师资数量少或难以长期投身农村教育,农村师资队伍专业素养整体水平欠佳,就会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最终会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下降。以城乡基础教育师资的可持续均衡发展为出发点,发散城市众多的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的辐射范围,发挥原有农村学校优质教师的领头羊作用,城市、农村中小学双管齐下,协作并进,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养成,摆脱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师资发展的困境,克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难题,清除师资质量提升的障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使广大农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诉求得以满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城乡教育统筹深入发展的保障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师资均衡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与农村的义务教育师资的质量差异成为制约城乡教育水平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直接相关,与教师职业道德、工作热情和工作投入度密切相连,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又要注重培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重视教师的工作激情的保护。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可以深入促进城乡教育统筹,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统筹城乡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不是农村教师城市化,而是在实现城乡教师地位平等的基础上,融洽城乡教师关系,实现城乡教师共同发展。

(四)促进教育公平的突破口

人们生活水准提升至小康后对于义务教育的诉求已不仅仅停留在教育公平的层面,同时还要求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结构已难以兼顾人们对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双重诉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教师整体质量的高低能从根本上决定教育水平的发展高度。城乡可持续师资建设的新型模式力求城乡教师在业务培训、经费保障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多方合作,携手进步,为城乡学生供应平等教育条件及教育机会,保障城乡学生共同享用同质的教育资源,为城乡学生共同拥有水平相当的教师队伍提供了前提,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从而为破解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三、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扶持农村教师发展的配套体制改革

目前国家就是通过行政调拨与倾斜支持、强化管理与配套服务的措施,保证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均衡。在城乡教育资源特别是硬件资源方面实现基本配置均衡后,更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巩固已有成果,促进城乡师资的持续均衡发展。首先,完善相关政策,保证教师发展需求。对农村薄弱区域学校进行优先补偿,对“特岗计划”及免费师范生项目中的教师及支教教师满期留任的,相关支持服务措施要及早出台,激励更多人才在农村学校任教,让这类教师住得久远,教的安心,活的舒心。其次,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职业热情。要形成城乡师资队伍共同进步、持续发展的长远有效机制。鼓励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研究部门、社会相关部门和教育管理机构多方合作,共同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成长发展新模式。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职位晋升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农村教师发展创造条件。第三,发展农村文化,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强化学校周边社区的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完善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满足教师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立足本校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水平

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专业发展水平,是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可持续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要发挥好农村学校本校教师为主体的自主造血功能,生成促进农村学校发展的自有生力军,依靠农村基层学校本土教师的主体力量。重视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让教师从主观上愿意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事业,为农村教育发展奉献力量。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建立支持教师专业提升的配套服务机制和注重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立足本校的教学研修和实践活动,组建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的合作研究单位,从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教师积极自我反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教育理论的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做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革新校本培训方式方法,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其专业身份认同和职业自豪感,实现其教学理想及教育价值。

(三)发挥学校特色文化的聚合功能

每所学校因其发展历史、所在地域及领导风格的不一,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具有文化的陶冶、导向、凝聚与教育四大作用。教师人在学校,身心就会时刻受到学校文化的熏染。通过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凝练校园文化品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大教师对于本校的校园文化就会形成广泛认同。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发动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将其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强化新进教师对学校文化底蕴的认识,促进教师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用学校文化熏陶人,留住人,以校园文化增值的方式提升学校竞争力。

四、结语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范文第2篇

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和陇南市西和县启动实施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专家引领、自下而上应需培养本土专家和种子教师,在示范引领帮助乡村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积极巩固项目成果,进一步扩大项目影响力,在借鉴该项目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甘肃省实际,调整培训策略,以“全覆盖、抓重点、补短板、创特色”为工作思路,重心下移,推出乡村教师培训“组合拳”―“三计划两工程”,构建“335”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县教育局、县教研室、学区、县督导室、县电教部门的作用,形成“研训一体,绩效跟进”的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打造甘肃省教师培训品牌,形成教师培训特色,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校长整体素质和水平,建构甘肃省教师培训新体系,从而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立足现状,借鉴经验,构建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

目前,甘肃省总人口2 628万,有55个民族成分,辖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其中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58个,插花型贫困县17个,贫困县占全省总县数的87.2%。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义务教育学校10 517所,其中农村学校8 544所,占81.24%。面对甘肃省农村覆盖面大,农村教育发展后劲不足,乡村教师队伍还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水平低、职业认同不高、专业发展通道不畅等诸多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和瓶颈,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吸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经验,以导师制为依托,建立一支县级教师培训团队,以县乡两级学习资源中心为平台,开展送教下乡、结对帮扶、交流指导、集中培训等方面的活动,逐渐形成学习支持、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为支撑的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在团队建设上,整合县级优质教师资源,打造学科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在工作方式上,推行导师制,划片包校,督培同进,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培训模式上,重心下移,以县乡两级学习资源中心为平台,送教到校;在具体活动中,望闻问切,实现对农村学校教师听说评课的针对性指导。

二、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

在借鉴吸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甘肃省启动实施“3计划2工程”,包括: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甘肃省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把这些作为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有力抓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区域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市州、县区、学校对教师培训的整体谋划、设计和实施能力,激活一线教师广泛参与的热情,初步形成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

1. 甘肃省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

2013年,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纳入两渗透一否决”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在深入化、常态化上狠下功夫,启动实施以“甘肃教师学苑”“陇原优秀教师群英馆”为主要内容的甘肃省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开展阅读经典、艺术鉴赏、学习楷模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培养广大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价值理想,全面提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内涵修养和业务能力,促使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的讲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以渊博的学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儒雅的形象影响人,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在本职工作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措施有:用3~5年时间,面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实施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通过微信、手机报、微博、电子图书、网上图书馆等多种方式,为广大教师提供免费数字读物,营造教师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和带动广大教师自我升华,优质施教。

2. 甘肃省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

这一计划的培训对象为58个连片贫困县区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主要通过在陇原名师所在学校和58个贫困县建立“双向工作室”,采取“分片包干、结对帮扶”的方式,充分发挥陇原名师对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的引领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用三年时间为贫困县区培养1 200名左右的学科骨干教师,在连片特困地区打造一支校内拔尖、区域领先、省内有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优教师后备队伍,带动和促进特困地区学校发展。

3. 甘肃省万名农村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这一计划的培训对象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初中、中心小学、村学、教学点正副校长。通过网络研修、专题讲座、主题研讨、实地观摩、影子培训、挂职实践等多种方式并举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建立“全员培训、递进遴选、骨干提升、挂职锻炼、高端研修”的培训机制,对1万名乡村校长进行网络培训、3 000名校长进行骨干提升培训、1 000名民族县寄宿制学校校长进行专项培训、600名校长进行挂职培训、200名校长进行高端培训。通过建立名优校长网络研修平台,及时解决乡村校长教育教学领导与管理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全省乡村学校打造一支以德为先、管理科学、注重学习、引领发展、能力较强、爱岗敬业、关爱师生的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队伍,增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后劲,为农村学校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4. 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这一计划的目的是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2014起至2017年,建立符合信息技术教育特点、适合甘肃教师培训实际需求的新模式。以推动应用为目的,以“国培计划”为依托,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按年度分级、分类、分层、分岗实施培训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试认证任务。至2017年年底,完成不低于50学时、30学分的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升工程。

5. 均衡城乡优质教师资源“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培训对象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主要是以城市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依托,用3~5年时间,在全省打造100个“金色教苑”乡村教师研修基地,组建由1 000名学科结构合理的省级名优教师组成“金钥匙”导师团,通过“乡村教师走出来、名优教师走下去、网络空间联起来”的培训研修方式,针对全省乡镇及以下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基于课堂、有针对性培训,培训与评选紧密结合,培育10 000名农村学校“种子”教师,使之成长为省级农村骨干教师,成为师德高尚、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关爱学生、服务于农村的基础教育学科领头人,引领农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三、强化管理,明确责任,构建立体式、宽口径乡村教师培训联动机制

为充分调动区域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市州、县区、学校对于教师培训的整体谋划、设计和实施能力,激活一线教师广泛参与的热情,按照“省级统筹、市州管理、县区实施”的原则,细化责任分工,积极打造领导团队、管理团队、专家团队3支团队,初步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资金重心下移、培训重心下移3个重心下移,逐步形成省、市、县、学区、学校5级联动工作机制。

在送培项目确定上,按照“省级统筹、市级协调、县区实施、落点学区、以校(师)为需”的组织管理和申报原则,自下而上申报审核,自上而下统筹促进,以市州为单位上报审定。

在导师来源上,按照“县域导师为送培主体,缺位(科)层级递补”的导师构成原则,克服交通、生活、时长等不利因素,降低成本,确保质量,重在解决“导师从哪里来、送培到哪里去(为什么)、导师缺位(科)怎么办、由谁具体组织、质量如何监控”五个问题。

1. 职责分工

按照“省级统筹、市州管理、县区实施”的原则,“百千万”计划实行属地化管理,县区教育局为计划实施的主体。

(1)省项目办负责项目规划、经费支持、项目监管、绩效评价、专家团队组建等工作,进行项目整体设计、基地和导师团成员遴选、培训相关标准的开发等。

(2)各市州项目办负责“金钥匙”导师团遴选、导师送教活动和“金色教苑”基地学校审核推荐工作,本地域导师团教师和基地的业务指导和管理等工作。

(3)各县区项目办负责乡村教师在“金色教苑基地”研修的人员遴选、训后使用与考核,“金钥匙”导师团教师工作实绩考核等工作。

(4)“金色教苑”基地学校负责参训乡村教师培训、训前调研、训后指导和网络研修等工作,导师团成员负责包干学校乡村教师培训、训前调研、训后指导和网络研修等工作。

2. 业务指导

“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实行“省市联动,以市为主”的业务指导机制,市项目办组建专家团队,在省级专家指导下,对“金色教苑”基地培训和“金钥匙”导师团的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3. 考核管理

(1)建立人选信息库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逐级建立基地校长、培训者、教师人选考核档案和“甘肃省‘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人选信息库,进行跟踪指导与考核。进入信息库的参训教师、导师均按照《甘肃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认定办法》(甘教师〔2013〕49号)有关规定,计算培训学分,作为年度考核、荣誉称号评选、职称评定等主要任务之一。

(2)分级分类考核

包括:基地学校、导师、县项目办负责对参训教师的考核;市、县项目办负责对基地学校的考核;市、县项目办、基地学校校长、受益学校校长和参训教师负责对导师的考核。

(3)管理机构考核

实行层级制考核管理制度,由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计划全过程进行过程性督导考核。

四、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构建重保障、接地气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1. 着力抓德风塑造,培育有高尚情操的好老师

这一目的是全面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乡村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重视发挥乡村教师以德化人、言传身教的作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乡村教育正确导向。

2. 立足抓源头建设,培育有干事活力的好老师

甘肃省始终把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实行学历、专业、岗位“三步走”递进战略。严把学历关,高定位“起步”;严把相关相近专业,高标准“走步”;严把岗位需求,提促供需一体,高精准“正步”。

3. 致力抓待遇提升,培育有扎根基层的好老师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有助于乡村教师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以提高经济待遇为抓手,认真实施“省属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以奖代补”政策;另一方面,以提高精神待遇为支撑,在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向农村教师优先倾斜,在园丁奖、师德标兵、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等评选时给农村教师留有一定比例,并专门设立省级农村骨干教师评选项目。

4. 强化抓交流锻造,培育有综合潜质的好老师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美国;乡村教师;措施;启示

[中图分类号] G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78 -02

doi:10.3969/j.issn.1671- 5918.2016.01.036

[本刊网址] http://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在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高质量方面高度重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以此来加快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基础教育的发展。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对加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也有启示。

一、建设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克林顿政府为了在未来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对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于1994年开始了新一轮教育改革。199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优秀教师挑战法案》,明确要加大财政投入,推动教师的培养和专业化发展;2002年小布什政府出台《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强化对教师的考核、奖惩,退出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以提高师资质量,产生了深刻影响。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出台《力争上游计划实施纲要》,要求健全师资的招募和对优秀教师的奖励,重点是规定学区要加大对在乡村地区工作教师的奖助;2012年出台《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承诺提供巨额资金,提升经济低迷时期教师的工资,使其安心工作。然而在这些旨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法案不断出台的同时,美国乡村基层教师的流失率不断刷新,留下来教师的还有很大比例是不合格教师,这都严重影响了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二、建设的具体措施

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乡村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归纳概括起来有一下几点。

(一)加强乡村教师的职前选拔,保障数量

美国教育界认为要想建立完善的乡村教师保障机制,关键在于如何确保有足够数量的毕业生自愿去乡村任教。为此,美国政府大力推行实施“家乡教师项目”计划,这个项目的做法是:各州教育部门从当地乡村生源高中毕业生中选拔愿意去乡村任教的人员,然后到地方社区大学和州立综合大学定点接受培养,学成考核合格后按照协议直接返回乡村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违者将处以罚款并计入个人诚信系统。同时美国政府为了使这个项目具有吸引力在项目各个环节提供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毕业生参加这个项目,从源头上保证了乡村教师的培养数量。

(二)制定严格的乡村教师培养标准,保障质量

美国教育部委托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制定了专门针对乡村教师的培养体系标准。在课程设置上规定参加乡村教师项目的人员必须接受四个方面的相关课程学习。第一,普通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为未来乡村教师提供基础性的文理知识;第二,学科专业课程,即与将来所要任教的学科相对应;第三,教育专业课程,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与技能、教育实践等,为未来的乡村教师提供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体现其师范性;第四,有关乡村的情感知识教育,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乡村文化、责任感等相关精神层面的与心理层面的教育,加强对乡村的认同感,确保将来乡村教师的到岗率。美国教育部认为乡村教师如果留岗率过低,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对美国乡村基础教育也是严峻的挑战,单纯依靠增加收入是不可行的,在职业稳定性上,当收入一定或者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心态感受和精神追求等因素比收入的影响程度更为明显与积极。所以,在乡村教师培养标准中,对学员进行乡村文化情感教育的课程就占有一定比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尽量促使其大多数将来从事乡村教育。

(三)完善的乡村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美国各州对专项培养和自愿从事乡村教育的教师实施标准化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美国《优秀教师挑战法》规定:凡是志愿去乡村从事教师工作的,都必须是在大学接受过三年以上教育的联邦和各州承认的学历,这只是资质门槛。然后要经过三个阶段的考核:第一阶段,达到学历要求的人员参加所在州统一举行的有关教师水平的能力测试,合格者聘为实习教师;第二阶段,实习教师从教一年后可申请正式教师资格认定,合格者授予教师资格证书,担任初任教师;第三阶段,持有正式教师资格证书的参加教师招考,合格者试用期一年后,转为正式教师。这些环节的实施就是要确保合格的师范生或者其他人员进入教师岗位,对乡村教师的严格认证制度是发展乡村基础教育,提高乡村师资质量的必要前提。

(四)在经费和其他配套制度上提供保障

留住乡村教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但是经费和其他制度上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美国政府提供专项资金用来支持乡村教师的招募、培训、学习、实践等环节的实施。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是留住乡村教师的最直接也最实用的手段,美国政府打破了过去学区单一的工资体制,根据教师知识能力进行工资改革,增加教育部下属各种项目直接向乡村学校的拨款力度,2000年克林顿政府签署《乡村教育成就项目》法案,力图消除教育拨款的不公平,款项直接投入乡村学校,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师资质量,在偏远地区的地方教育部门可以根据乡村教育实际自主使用资金。乡村教师拨款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针对乡村教育发展实施的拨款法案,对推进其乡村教育发展意义重大。联邦政府还设立了各种奖励机制和项目,为乡村教师的发展搭建交流经验和知识的平台。如向愿意去乡村任教的毕业生提供学费返还或贷款免还等支持;向在师资缺乏的偏远地区任教的教师提供奖励和更高的待遇;为愿意继续深造的乡村教师提供奖学金和其他费用。同时还有各种项目支持,如乡村信托基金会的“全球教师奖学金项目”,专为乡村教师而设立,每位乡村教师每年5000美元,鼓励参加再学习或者外出交流;2002年美国教育部设立“高质量教师计划项目”,对乡村地区培养高质量教师提供专项资金支持;2007年,美国教育部又成立“鼓励教师基金”,用于支持乡村地区师资质量的改善,重点是在偏远地区、印第安人聚居区任教的教师。这些财政上、政策上的措施经过实施,极大地提高了乡村教师的质量。

三、对我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美国政府近些年来旨在加强乡村师资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使得师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对乡村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对我国的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有重要启示。

(一)在乡村教师的选拔上,要严把质量关来确保学习动机和质量

为确保乡村教师的留岗率,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要选拔有志于乡村教育工作的毕业生,如我国的“特岗教师计划”尽量选拔农村出身的、愿意去农村任教的毕业生,给予优先考虑。因为这些人更了解农村,对农村有强烈的家乡情感,愿意回家乡从事于教育工作;在如对于愿意参加各类“农村教师专项培养计划”的愿意毕业后去乡村任教的人员给予优惠政策,在毕业后加强对其就业的监管,对于不愿意去乡村任教的,则要返还学习期间的一切费用,不享受其他优惠政策,其违约要计人个人诚信档案和就业系统,确保培养后农村教师的留岗率。第二,要改革乡村教师教育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多方面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以实践技能为突破口,切实培养优秀师资。第三,乡村教师培养要结合乡村教育实际,让学生接地气,通过对乡村教育实际的考察,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实现对乡村教育的引领。

(二)制定严格的乡村教师准入门槛

为解决乡村教师师资的短缺问题,我国近些年来在中西部广大地区实施了“特岗教师计划”和“三支一扶”、“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等,选拔一大批志愿从事乡村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充实了广大乡村教师队伍,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要完善细化各类计划的具体操作步骤,严格选拔人员,防止质量低劣的人员进入;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招募人员工作现实情况的监督,严禁在职不在岗和“吃空饷”的现象的出现。对于非师范毕业生愿意去乡村任教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教学技能的和教育知识的考察,毕竟这些毕业生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有条件的地方要确保招募人员都持证上岗;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原则上也要保证招募人员受过正规大专学历教育,要确保志愿从事乡村教育人员的质量。

(三)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乡村学校之所以难以留住人才从事教育,一个关键因素是待遇较低,所以提高乡村地区教师待遇是稳定教师队伍最有效的举措。目前,我国中小学实行的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几部分组成。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执行的是国家统一的标准,城乡差距不是很大,但是在绩效工资和津贴补助、社保等辅工资的差距就较大。因此在基本工资制度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情况下,关键就是加大绩效、津贴和社保的改善力度,尤其要在乡村偏远地区实行教师任教津贴制度,专门向在农村乡镇初中、小学、村小、教学点工作的教师补助,体现越是艰苦地区津贴越高的政策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可实行“岗位+津贴”补助机制,补助额度的60%按岗位考核,40%按业绩表现考核,这样一方面可以平衡一个省域内教师的收入;另一方面,条件越是艰苦补贴越高,可以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偏远艰苦地区任教,稳定教师队伍。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差异;贵州省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职业道德素质,不断优化知识能力结构和提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为适应时展的需要,中学物理教师必须按照素质教育要求,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己。这也是从管用一生的传统学校教育向贯穿一生的现代社会化教育转变的需要以及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而提升中学物理教师素质的关键一环在于加强其继续教育。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贵阳市城乡物理教师为调查对象,对贵州省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比较研究。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及问卷分析

本研究选择了贵阳市辖区内的省、市、县、乡、村级约400所中学的物理教师(包括重点中学及普通中学的物理教师)作为调查总体,向其中20所中学的物理教师发放了58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问卷58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67份,有效率97.8%。在城乡教师的界定方面,将所在地为省城、地市、县的教师划分为城市教师,学校所在地为乡镇、村的教师划分为乡村教师。问卷统计显示:调查对象中青年(20~29岁)、中年(30~39岁)、壮年(40~49岁)、老年(50~60岁)教师的人数分别为135人、243人、143人和46人;男、女比例约为1.81∶1;拥有研究生、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教师人数分别为2人、131人、384人、50人、0人。此次问卷调查中共涉及5个与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有关的问题,分别是:教师所在学校的有关信息,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与管理,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内容教法,对继续教育的评估。

二对贵阳市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问卷数据分析

1.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

问卷数据显示,贵阳市不同区域的中学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普遍比较清楚,但城乡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对继续教育能够更新物理知识、扩大物理视野的认识上,城乡教师的比例分别为79.6%和81.3%,城市物理教师中有79.6%的人认为继续教育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乡村物理教师持这种观点的人占76.7%。另外,在城乡物理教师中,认为继续教育能够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的人分别占70.1%和66.5%,认为能够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分别占66.5%和54.0%,而认为继续教育能够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师德水平的城乡物理教师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较低的,分别占45.5%和40.5%。可见,乡村中学物理教师中有更多的人认为继续教育能够更新物理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而在城市教育发达区域的中学物理教师则对于继续教育能够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自身素质与教学质量有更为明确的认知。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城乡中学物理教师对于参加继续教育对教师的主要影响的认知也是有差异的。如在对继续教育能够使自己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的认知方面,乡村中学物理教师要略高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占83.5%,城市教师占80.2%);在对继续教育促使知识和能力结构产生变化的认知上,城市教师高出乡村教师4.5%(其中乡村教师占73.3%,城市教师占77.8%);对继续教育使人格得到完善的认知上,城市教师比乡村教师高出8.3%(其中乡村教师占13.3%,城市教师占21.6%);在对继续教育可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认知上,乡村教师高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占59%,城市教师占47.3%);对继续教育能够提高工资水平的认知上,乡村教师高出城市教师6.8%(其中城市教师占14.4%,乡村教师占21.2%)。城乡物理教师这种对于升职和增加工资的要求的差异反映出他们在生活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教师的生活水平要高于乡村教师。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继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方面,城乡物理教师也存在差异。城市教师认为工作任务重、继续教育没时间的占67.7%,乡村教师持这种观点的占57.5%;认为学习地点太远、交通不便的城市教师占10.8%,乡村教师占12.0%;认为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的城市教师占7.2%,乡村教师占5.5%。这些数据说明:城市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工作任务重,没时间去接受继续教育;乡村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离继续教育地点远、交通不便。

2.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内容

城乡物理教师目前在继续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现代化的交流手段、设备还不够充实,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等。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教师的信息交流要略胜于乡村教师(其中,城市教师占54.5%,乡村教师占51.2%);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缺乏对新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其中,城市教师占53.9%,乡村教师占47.2%);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需要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城市教师中34.1%的人认为继续教育中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较少,而乡村教师持这种看法的人占48%;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加需要新颖的教育观念,如城市教师认为继续教育观念陈旧的占30.5%、乡村教师占35.2%;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加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如城市教师只有24%的人缺乏计算机知识,而乡村教师此类知识不足的人占到了30.5%;城市教师更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城市教师认为自己知识老化的占25.7%,乡村教师占20.5%。这些数据说明,乡村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落后于城市,而城市教师更渴望不断更新、优化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在城乡物理教师中,有70.1%的城市教师最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新进展,持有这种观点的乡村教师只占61.5%;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62.7%〔城市〕、58.1%〔乡村〕);乡村教师也较城市教师更需要教学信息搜集与处理的理论(40.3%〔城市〕、37.7%〔乡村〕);城市教师较乡村教师更需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44.9%〔城市〕、40.7%〔乡村〕);乡村教师较城市教师更需要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理论(38.3%〔城市〕、29.3%〔乡村〕)和有关制定教学目标的理论(30%〔城市〕、23.4%〔乡村〕)。调查数据显示,城乡物理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想学习的课程有: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乡村教师所占的比例比城市教师高3.6个百分点(53.9%〔城市〕、57.5%〔乡村〕);社会科学类知识理论,城市教师比乡村教师高4.3个百分点(44.3%〔城市〕、40%〔乡村〕);职业技术类,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高16.9个百分点(23.4%〔城市〕、40.3%〔乡村〕)。可见,城乡物理教师在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3.继续教育的评估标准城乡物理教师较普遍能够接受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为:教师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71.5%〔城市〕、67.7%〔乡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明显更新(58.7%〔城市〕、66.5%〔乡村〕);教师知识有所拓宽(53.9%〔乡村〕、51%〔城市〕);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43.1%〔乡村〕、40.3%〔城市〕);受训教师所教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22%〔乡村〕、14.4%〔城市〕)。这些调查数据说明,乡村物理教师比城市物理教师更加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三对贵州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城乡中学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水平。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城乡物理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必不可少的环节。持这种看法的乡村教师所占的比例高于城市教师,分别为59%、47.3%。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职务后,工资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在这方面乡村教师所占的比例高于城市教师,其比例分别为21.2%和14.4%。这些数据在真实地反映出城乡物理教师真实想法的同时,也给教育行政部门及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提高城乡物理教师尤其是乡村物理教师的工资待遇。这是激发城乡特别是乡村物理教师主动性和热情的关键之举。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2.对继续教育的相关建议。对于贵州城乡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差异,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办学形式,因时、因地制宜,有区别地加以处理解决。第一,对城乡物理教师分级、分地区进行继续教育。针对城乡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差异,可以以城市和乡村为分班标准来开设城市班和乡村班,并分别安排与之相适应、能够满足各自需求的课程。第二,在充分处理好工学矛盾的前提下,采用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的短训方式。其中,以自学为主,分段集中面授为辅。这种短训每学期最好安排在寒暑假期间,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5~7天),最多不能超过两周(15天)。另外,可以利用城市教师离继续教育地点较近之便在双休日进行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组织为期1个月至半学期的物理教师脱产研修班。第三,为减轻乡村中学物理教师的经济负担及克服其交通不便等困难,在县(市)级设立继续教育培训点,以送教上门等形式在双休日开设短训班,组织授课教师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授课。第四,继续教育形式可电教化、多样化。如采用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形式,或通过考察研究、教学观摩等方式,也可利用引导教师操作实验,进行案例教学、合作教学或自学辅导等形式开展继续教育。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合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所以,对于继续教育投入不足的区域,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其教育投资,改善其继续教学设施。3.对继续教育课程和内容的相关建议。针对贵州城乡物理教师在继续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的需求差异,本文建议:在充分考虑学以致用、讲究实效的前提下按需施教。具体而言,对于城乡教师都非常需要的课程,可以开设必修课。如开设解题教学方法研究课,加强对中学物理教师在解题教学观念和方法上的培训,使其尽快摆脱“题海战”,并引导学生撤出“题海战场”。有区别地安排选修课。如给乡村教师班专门安排开设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理论类的选修课程。对于选修课可采用“菜单式”的方式将课程提前发放到教师手中,供有需求的教师自由选课。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针对性、新颖性、实效性和深刻性”,以提高城乡物理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为服务目的。这就要求继续教育培训部门要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加强资料信息中心的建设,确保为乡村物理教师提供丰富、新颖而实用的教学科研资料,不断开设出深受广大城乡物理教师欢迎的好课程。同时,还应按需聘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承担继续教育的教学任务,以满足城乡物理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相关知识的渴望和需求。

四结语

本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城乡中学物理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贵阳市城乡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贵州省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这对于我们研究贵州省乡村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有区别地加强其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贵州省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仅供参考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对于此类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也为“贵州乡村教学名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事实依据。

作者:金耀辉 单位:贵州省教育厅贵州教师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晓华.论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范文第5篇

一、现阶段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盐城市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仍是当前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

1.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我市现有的教育发展空间仍不能完全适应城市化的发展要求。一是农村办学规模小,办学成本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多数村小校园功能分区不合理,办学条件和质量落后。二是市区学校生源饱和,热点学校招生矛盾突出,有大班超额现象。校舍矛盾较为突出,有的学校不得不把多功能室改成教室,以满足学生入学需求。三是城市规划中教育的发展空间考虑不够。从现状来看,城区学校空间都比较小,随着新城建设加快和城区人口的大幅增加,教育资源紧张、教育用地与学生的比例失调的问题将日益凸显。

2.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一是城乡师资力量失衡。农村学校老龄教师比重大,年轻教师配备不足,流失严重,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教法陈旧、观念落后,较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二是教师学科配置不齐。有的学校存在学科结构性缺编,特别是音体美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缺少,素质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三是由于学生少,学校公用经费不足,不能支付教师外出参训的经费,给教师培训带来较大困难,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学前教育优质化、公办化水平有待提高。许多幼儿园和农村办园点办园条件简陋,师资力量不足,办园质量得不到保证。幼儿园公办化在今年有了明显进展,每镇有一所公办省优幼儿园的目标基本得到实现,但公办园数量仍然偏少。二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通过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校安工程”“改薄工程”的实施,我市城乡学校的硬件差距明显缩小,农村学校校园环境面貌有了显著改善,但要拉平城乡学校历史形式的巨大差距还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学校装备现代化建设水平。三是农村学校办学质量有待提升。有许多农村学校因为条件差,缺少人才,办学思想、管理方法、教学理念落后,加之生源数量减少,缺乏竞争力,质量始终没有得到大幅的提升。

二、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是构成城乡差别的基础性原因之一。统筹城乡教育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维护农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举措。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加大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力度,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1.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大市区教育要统一规划,打破“一城五方”的现有格局,形成大市区整体教育发展计划,并在落实上集中力量,统一行动。不仅要抓好市区中心区域和新城学校配套建设规划,更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周边农村学校合理布局和现代化建设上;加大村小改造建设力度,尽快缩小其与城市学校、镇中心校的差距,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就近入学和“上好学”的愿望,吸引农村学生回流,减轻城市学校入学压力。要在市区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城乡学校集群发展计划,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推进合作交流,实现统筹发展。

2.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县区本级财政保障教育经费逐年增长的同时,按照义务教育责任承担情况,统筹大市区教育投入,把资金投放重点放在发展农村教育上,大幅增加农村学校建设专项资金,加速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使农村学校在“十二五”末全部达到省教育现代化Ⅰ类标准,全力推进优质均衡。同时,由市委、市政府主持,研究完善我市流动人口入学办法和弱势群体教育帮扶机制,保障弱势群体公平入学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3.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全市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一要加强教师编制管理,合理放大师生比,建立在职教师轮训制度。二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搭建网络教师培训平台,方便教师岗位培训。三要紧密师范类院校和基础教育的联系,提高师范类院校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提高师范生培养水平。四要研究完善教师城乡交流制度,逐步推进教师均衡配置,最终实现城乡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均衡。五要建立全市统一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和标准,建立完善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保证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六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为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提供便利,鼓励支持优秀教师扎根农村。七要有计划地招聘公办幼儿教师,使公办幼儿园每班至少配一名公办教师,公办幼儿园公办教师比率逐步达到50%。

4.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公办化、优质化。一要严格新建幼儿园审批标准,优先在非法幼儿园、薄弱幼儿园附近布点建设优质公办园。二要在各街道、镇合理布局建设省优公办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创建省优幼儿园,落实幼儿教育公用经费和建设贴补资金,降低收费,提高学前教育普惠性。三要建立完善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合教育执法机制,使教育联合执法行动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强化非法园取缔执法工作,坚决打击违规办学行为,保护依法办园。

5.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坚持素质教育办学方向,完善办学水平评估考核机制,创新视导督学责任制,开展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和常态办学水平评估,全面落实城乡教育统筹。加快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和规律、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可衡量、有针对性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单独设立农村教育发展奖项,引导城乡教育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