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

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

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

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范文第1篇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2

会计电算化实质上就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录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手工记账已无法满足企业提高效率的需求,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来代替手工记账。那么怎样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至今仍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也是现实社会对中职学校的普遍要求,是中职学校本身适应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

一、目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已广泛应用到会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课程已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

会计电算化教学既不同于会计学科教学,也不同于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现行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侧重于学生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认为,会计电算化教学就是给学生讲解会计理论方面的内容,至于计算机知识、会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等操作实践的内容是实践环节的事,从而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指导严重脱节。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以讲授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缺乏与具体会计软件操作使用上的衔接;要么以讲授某种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过程为主要内容,忽略了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还有的以讲授程序编写或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要内容,会计的内容少之又少。这种不同课程之间系统性和连贯性较差的问题,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正确。而教学目标不明确不仅会影响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编排等问题,也会导致教学内容深浅程度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2.教学内容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初级会计实务人员。基于这样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注重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能力的训练。

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能力本位不突出, 仍以学科为体系, 知识为本位, 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际系统操作水平培养不够, 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专业理论偏深, 知识陈旧, 跟不上财经政策的调整与变化。由于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跟不上, 职业技能的训练力度不够, 影响了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形成, 部分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必要的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 不适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需要, 实践环节缺乏等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原理和会计电算化实务两部分。会计电算化原理涉及较多计算机知识,如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知识。因此,会计电算化原理讲授的内容本来就枯燥而抽象,尤其是会计软件的设计和开发部分。但不少中职学校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采取简单的课堂讲授,不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缺乏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难以理解其中原理,久之也就丧失兴趣,教学效果因此大打折扣;而电算化实务部分目前的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环节只是进行了较简单的分模块实验,而缺乏将系统的一整套企业会计业务结合财务软件进行综合训练,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手工处理流程与计算机处理流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如何将企业中一整套系统的会计业务运用财务软件进行完整的账务处理。

4.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会计软件不断的发展, 已逐步应用到电子商务领域中,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在很多学校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会计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知识,自然无法熟练应用这个现代工具进行教学与研究;而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财会专业知识,自然适应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需要既精通会计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的人才,在师资队伍中极其缺乏,成为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发展的瓶颈。

二、解决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帮助学生打好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综合性的课程,要求学生既具有牢固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和财务软件的应用技能。中职校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掌握会计软件的实用型人才。学生经过培养后,应该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一般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 能够对常用的会计软件进行日常的维护,初步具备自学应用各种会计软件的能力。

会计电算化实质上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的过程。换句话说,会计电算化工作实质上是会计工作,只不过借助了计算机这种手段而已。只有具备了计算机和会计两方面知识的人员,才能适合各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包括计算机内容,更要包括会计内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重点在于怎样将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与计算机的应用很好地衔接起来。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程度,要求学生在学习电算化课程之前,首先把会计专业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课程学深、学透, 把握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够做到浅显易懂、牢固掌握, 同时也为今后的会计上岗工作奠定基础。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不能仅仅只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一门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的教学。中职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术和能力为主,以操作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能力素质教育,因此,中职学校要合理安排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设置,应该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定位为一门会计专业课而不是计算机专业课。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计教学应以财务会计软件的操作原理为主要内容,而计算机教学应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既然中职学校已将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会计电算化实用人才,即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所需要掌握会计软件实用技能的会计人员,那么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就应该着重讲解及流程,关键是原理要讲透,而不能硬性按流程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懂得每一步骤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才能记得牢靠,也才是真正掌握了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目的,也才能在掌握一种财务软件操作的基础上,对其他财务软件也会用同样的原理去操作。

3.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应摒弃传统的“知识靠教师传授”的观念,改为教师引导,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做法。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同等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知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在初步演示讲解完基本操作方法之后,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同学分别轮换充当账套主管,会计,出纳,完成指定的会计业务。业务处理任务完成之后,再分小组归纳总结学习心得与操作注意事项。同时,也可以运用比较法教学,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面掌握,把一整套手工处理的会计业务资料运用财务软件进行相关业务处理,通过两种实习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会计电算化教学手段应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优势,教学中的会计电算化原理课程部分,应尽量采取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对信息社会发展的积极反映,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将传统方式下难于表达的图形、事物等,借助于多媒体,立体、动感、形象地传达给学生,既避免了内容的枯燥性,又能够激发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会计电算化实务教学环节,应建设专用的实验室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如果教师本人对软件操作不够熟练,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快速、准确的答复,就会造成实训课程效率不高。

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改革方法

1引言

在信息化技术渗入经济领域后,一些带有信息化的经济活动逐渐开展起来,会计人员与其他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地学习新型信息化会计核算方法,提升会计核算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科学化程度。而高校也积极地做出了改进,以便于使学生能够预先对信息化的会计工作环境有效适应。很多高校相继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添加了电算化课程,以便培养出更多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会计从业者。本文根据对现代高校开设的电算化教学工作的了解,谈一谈该类课程在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2电算化课程的现有教学问题

2.1教学方法欠缺针对性

从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这一角度来对电算化课程的开展效果进行研究后发现,很多负责讲授这类课程的教师并没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从会计领域之中电算化技术的本质来看,这门学科属于交叉类学科,其囊括了计算机技术、管理学、会计学一级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人员也研发出了各种财务会计管理软件。我国的会计人员改变了原来使用的记账方式。高校的会计课程内容出现变动之后,教师应当找出更适合电算化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但是很多教师却没有对教学方法做出改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很多教师仅仅将理论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也是选用示范性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切实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在面对这种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时,教师应当改变原有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加以融合,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操作计算机完成财务处理的工作,

2.2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

从电算化教学的具体内容来看,一些高校还存在基本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在课程开展支持并没有具体化教学目标,虽然有高校提出了要培养出“高级管理者”或者“高级专业人才”,但是这一类的教学目标非常模糊,导致教学内容也比较宽泛,甚至有教师在电算化课程中仅讲授编程方法与财务会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这两方面的教学内容仅仅只是电算化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教师应当对电算化教学的内容进行扩充,将审计基础知识、金融事务、银行会计等内容添加其中,确保电算化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3改进方法

3.1明确教学目标

在开展带电算化课程改革工作时,教师要先设好各个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将各种需要使学生拥有的财务管理能力添加到教学目标之中。同时避免教学目标出现片面化的问题,尽量给出综合性的教学目标。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内容差别较大。对于本科教育,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应以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为主,理论知识为辅,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的方法和技能,了解并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及会计软件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财务会计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力。

3.2确定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会计电算化课程还应设置相应的实验课,介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通用的、全面的商品化财务软件。目前,基于因特网的B/S(浏览器/Web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第四代财务软件是国际财务管理软件发展的主流趋势,是高校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适应网络时代的新需要。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教学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基础、会计电算化内容及结构与基本模型、会计数据分析与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与管理、系统控制与计算机审计等几大部分。另外,为了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软件的功能和实务操作的基础上,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能力。向审计电算化方向拓展,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延伸。为使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确保数据功能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正确、完整、及时和有效,应介绍有关电算化系统的内部审计内容。

3.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除了做出以上两方面的课程改进工作之外,电算化教师还应当选择出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课程内容与实践教学加以融合。其中,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当前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使学生将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进行结合。教师可以在财务软件应用的课程之中,引入使其的企业财务管理案例,使学生能够自行分析案例,还要给学生提供计算机设备,使其用财务管理软件来帮助案例中的企业解决各类财务管理方面的困难。学生在软件操作过程中可以对理论知识体系的薄弱之处加以巩固。还可以将小组讨论法与案例教学法进行融合,使学生可以在电算化的课堂上积极讨论,教师要采用联机的方式给学生示范标准的操作方法,并指出难点以及易错点。在学生完成所有的操作之后,教师还可以给出简单的案例完成课堂考核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效了解,并鼓励学生自觉进行课后练习。

4结语

在现代电算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同时还是其学会操作各种会计工作中常用的软件。与以往的会计工作相比,电算化的会计工作可以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使会计人员能够对财务以及资金变动开展科学预测。电算化技术的加入也推动了我国的会计工作发展。本文从高校的现有电算化课程的主要问题以及课程给个方法对电算化课程进行了相对全面的分析。在下一阶段的会计教学之中,教师需要转移教学重点,优化电算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教改 能力目标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日趋深入,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制定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即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

广东省对会计从业人员资格审定时要求除具有免试条件外,必须取得省级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或珠算五级证书。在国家和广东省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的深化,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结合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性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骨干课程。

二、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关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完善措施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已经在戴仕弘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教改项目。会计电算课程完成了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根据会计电算化的能力目标建立项目训练体系,并在实际教学中开始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软件方面,我院已与广东用友软件有限公司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广东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给我院赠送了价值116万元的U861ERP软件,并制定了“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为更进一步提升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水平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软件和师资基础。

高职高课程改革任职而道远,作为一所高职高专院校,既要比中职类院校更重视能力本位的教学思路,又要比本科教学更重视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方面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尚需要完善的方面。

1.弱化会计电算化的考证,加强会计电算化在就业实践性的应用

对于高职院校考证能够体现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有效证明,也是学生就业的一个敲门砖,但我们所开的课程并不是考证培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考证的意义而忽视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与培训,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维护能力,能借助现有计算机系统熟练的掌握相关应用会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做好会计数据收集、存储、加工和传输等工作,并且能够为会计软件的升级换代提供相关的专业意见。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品牌是比较多,学会使用一、两个财务软件并不是电算化会计教学的主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原理都是相通的,用发展的眼光看会计电算化课程,是让会计电算化课程能够做到一通百通,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实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能力型”教育的高职教育目标。

教学内容面向学生未来就业的实际应用,弱化考证概念。考证理念可以作为推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推动器,但不是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全部,更不能将高职高专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变成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培训课程。

2.弥补教材不足,完善面向就业领域的项目设计

目前,在用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材是广东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委会编写的初级会计电算化教材,内容没有根据2006年新公布的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更新,内容陈旧,作为考证教材尚可,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课程就有点不足了。

由于教材偏重于考证内容,内容与实际公司中常用的基本模块和功能相差甚远。例如,在教材中重点内容是建账、基础设置、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六大模块,而进销存模块、账表的查询、反记账、反结账、自动转账业务却没有任何介绍。这些内容恰恰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中经常使用操作的基本技能。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没有得到任何培养。

为了弥补教材不足,没有针对性的弱点,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可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补充教材,完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内容。补充教材的内容主要根据学生就业后使用较多的模块和较常用的功能。相关信息资源可以通过广州城建职业就业指导中心的分析数据获取。

3.改善教学软件不足,建议采用网络版教学软件或增加实用性较强的电算化模块

目前的教学软件注意是会计电算化考证使用的附带光盘软件,而且是单机版软件,其稳定性和实用性都不足。一方面,开始使用电算化软件的企业都采用的是网络版的电算化软件,因此,软件与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脱节;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模块与实际企业主要采用的模块脱节。在实际企业中进销存模块即销售模块属于比较重要的一项模块,一般企业在购买总账模块后就会买到销售模块,但对于工资模块和固定资产模块很少购买,但是对于销售模块的内容由于没有相应的软件进行配套而忽略的这方面技能的培养。在学院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新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增加网络版教学软件的应用,同时增加进销存模块。

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建议

1.深化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以项目任务教学模式实现良性互动

深化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继续完善以项目任务教学模式,实现良性互动的教学效果。在建立能力本位的项目时,每个项目可以形成一个单项能力点,也可以将单项能力点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核算体系的综合能力的训练。每一大节课都有相应的任务项目需要完成,并且进行评分,通过任务项目驱动,实现能力目标。同时针对学生就业的行业,补充不同行业的会计电算化能力本位的教学项目,完善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改革。

2.增加网络版教学软件,开展会计岗位教学模式,实现仿真实务教学

在学院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新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增加网络版教学软件的应用,同时增加进销存模块。在实训课程的阶段,能够实现公司工作环境下的全真仿真实训,可以实现不同会计岗位角色的实训,通过轮岗的方式更好的实现会计电算化体现能力目标的整体课程设计和单元设计的相关项目。

3.扩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资源,建立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网络交流平台

在网络中建立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平台,由该课程的骨干教师进行维护。平台包括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各模块的能力训练项目,会计电算化考试信息,学生有问有答等内容。建立会计电算化网络交流平台,一方面,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教学资源可以达到共享和积累。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课程要求操作性较强,学生如果在课外训练时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交流平台得到及时解答,如果问题具有共性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4.基础会计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课程及实训相结合

基础会计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课程在会计核算体系方面具有相通性,在教学中可以实现二者的转换。在课程项目资源方面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在相同项目资源的基础上分别通过基础会计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两种模式完成,对基础会计的核算体系更加清晰。合理地将手工核算的方式与方法运用到电算化项目中,要通过系统全面分析与设计,让学生在项目教学中感受两种会计数据处理方式的转化,进一步掌握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操作方法,并且实现了手工会计核算向电算化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化。为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顺利地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从而最大限度缩短学生上岗的适应期。

5.以就业为导向,将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学技能引入到后续课程中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不仅限于一学期能力的培养,鉴于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毕业面向的工作岗位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会计岗位,在实际工作中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账务处理的情况较多,因此,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华,引入到毕业设计课程及毕业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以突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

首先,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计划筹建财务咨询公司,在校内创业园中办公,向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注册,财务咨询公司所以工作人员均由学生担任,并由具有丰富会计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老师担任场外指导工作,主要对校内经营单位,校外周边经营单位的外帐进行记账和财务咨询工作。在记账方面,采用手工会计账务处理与会计电算化软件账务处理双管齐下,扩大会计基础与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实践方法的应用,使学生能都对手工会计核算与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的区别与联系有了一个更感性的认识,更能突出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其次,将毕业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学习任务与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实现会计电算化课程与高职高专后续课程相相结合。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设计已经突破原有的一份调查报告或会计类小论文的形式,将就业导向的思想贯穿到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综合的考察高职高专毕业生对会计账务的处理能力。对一家中小型企业一个月的真实经营业务进行建账、核算、记账、结账、出报表并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实践操作,全面体现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毕业生在实际会计账务处理方面的能力。在账务处理所采用的工具方面,不拘一格,手工记账法与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并用,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延伸到毕业设计课程中,更好的实现了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将毕业生进入企业开展工作的排他性影响降到最低。使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

总理在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召开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座谈会上强调,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2010年9月13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培养适应地区发展的需要的人才,增加学生就业能力,更坚定了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方向,从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实施的过程和效果看,已初见成效。

参考文献:

[1]邢菁,浅谈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4)

[2]王莹,当前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会计电算化主要课程范文第5篇

我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和大部分中国其他高职院校一样,适度介绍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知识,本着理论够用原则,重点讲解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注重会计电算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零衔接;注重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老师启发学生灵活变通,通过掌握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提高应用其他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该课程的这种教学设计,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方式。

目前,我校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一样,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上做到了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理论指导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部分内容的讲解采用接受学习模式,部分内容的学习采用探究学习模式,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进行有机融合。整个教学设计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其中的某些环节由教师通过现场演示或讲解来完成,另外还有一些环节则由学生通过主动讨论或动手实践等自我探究活动来实现。比如说在讲解会计电算化各个模块的操作流程时,教师首先对整个流程的重难点进简单讲解,同时对于操作要点进行演示,然后,由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操作要点并参考财务软件中的帮助功能,独立完成对财务软件操作流程的学习。

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组织和设计上,做到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小课堂教学上,实施起来却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现在各高职学校大部分教学机房是50-60个机位的机房,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采取一个老师在整个班级一起上课,整个教学过程全部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教师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操作,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操作,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这种教学方式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各个操作步骤,但大部分情况教师仍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被动接受教学,造成学生只顾记操作步骤,没时间思考下一步怎么做,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自学能力。而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和案例教学法等等,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情况决定了应该使用何种方法。尽管教学方法比较多样,但因本课程是一门既会操作又懂维护的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以上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固然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仍显不足,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2.会计电算化的跨学科复合型决定从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教师,一方面要有丰富的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要有融会贯通的计算机知识。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精通掌握这两门学科的老师少之又少。会计电算化课程也多由从事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承担,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知识,所以无法把会计软件在企业财务预算和决策中的作用讲深、讲透,尤其是涉及软件开发的知识点也只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他们可以很清楚讲解怎么运用,但是会计方面的知识欠缺,致使不能使学生真正地学会。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的教师,不仅具有会计方面的知识,同时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方面的运用能力,这样才能胜任这份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校和国内大部分其他高职院校一样,复合型的该课程教师稀缺,所以也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

大课堂教学,是指对原有的课堂教学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的一种教学形式。从纵向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具体为:课前尝试探索学习、课中交流互动学习和课后实践应用学习。从横向看,将具体一节课中的课前、课后两环节延伸到课外,使课堂更加丰富和饱满,更具探索实践的时间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大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式是由课前的尝试探索学习、课中的交流互动学习和课后的实践应用学习三个环节构成的。传统课堂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一般仅停留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大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探究方法、锻炼思维、形成能力、获得经验、体悟思想,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意识、合作意识、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教学具体指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师生教和学的双主体作用,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活动,配合相应的实践、体验活动,更加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高校教师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提出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从内涵上是指立足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入手,积极探索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自觉体验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技能的目标。从具体教和学的方式上,课堂教学由传统单一的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堂讲堂、学堂实践、体验大课堂的模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课内课外结合,课堂教学从学生原来的被动学习、被动接受转入主动学习、主动接受,从学生独自学习转变成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提出和讨论学习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形式。从评价方式方面,由原来的期末考试单一评价方式改为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受过程结合起来,使评价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化,标准更加富有弹性,通过评价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充满期待,唤起让学生愿意学并且能够学的愿望和积极行为。大课堂环境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就在于学生学习态度及行为的转变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将来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我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大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通常由150个同学一起上课,一个主讲老师和两个辅导老师同时上课,既有老师的讲解演示又有学生的参与,在满足知识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探寻知识的能力,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来指导其言行举止。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

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立足点在课堂,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学则是必要条件,目标是增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增进学生对该类课程的体验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形成会计电算化操作的基本技能。离开了课堂教学,离开了学生必要的参与则难以产生发自内心的体验;离开了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则难以培养好该课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大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把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教结合起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实现学和教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培养目标。

我校在2013年末完成了MCPC(现代实战中心实训室)的建设,可同时容纳超过200个学生上机操作学习。MCPC建成后,会计电算化专业就积极建议在MCPC开展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教学的探索,以提高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并获得了相关领导的支持,在2014年3月份开始,顺利地在MCPC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大课堂教学。

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课程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师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环境下,经过不断探索,我们主要从课前的尝试探索学习、课中的交流互动学习和课后的实践应用学习三个环节来构建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教学。

1.进行课前尝试探索学习时,要求教师先给学生确定好方向和目标,即根据知识的认知结构、重难点,形成一节课的要点。要点是知识的生成点和突破点。通过要点,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进行尝试性、探索性的自主学习。

如系统管理,本课的操作技能点主要有建账套、增加操作员、设置操作员权限、启动子模块等,重难点是建账套和设置操作员权限。根据这个单元课程的认知结构和重难点,我们把本单元的要点定为建账套和设置操作员权限,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本和操作,掌握好这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学生预习后,在掌握了这单元的建账套和操作员权限要点后,同时就带动了学生增加操作员、启动子模块等的学习,达到全面了解该单元的目的。

当然要点也不一定要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发现并确定。通过要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去探索,才不会使探索没有了方向和目标。

2.课中交流互动学习即交流课前尝试探索学习中探索得出的知识方法、思维方式、活动经验。课中的交流互动学习应包括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如说明与阐述、讨论与辩论、现场操作与演示等。教师在课堂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协作者、指导者,情感的共同发展者。

在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教学时,一般是三个班的学生同时上课,一个主讲老师,两个辅讲老师,主讲老师负责课程的讲解和操作演示,辅讲老师负责学生的疑难答疑。这种做法可以做到讲授、演示、实训操作指导同一时间进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接上例:学生在课前尝试探索学习后,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这时,课中的交流互动学习就可先请学生交流尝试探索的过程及想法,接着交流汇报是如何做好建账套和设置操作员权限操作的。最后再总结反馈这些问题的特点和操作方法。

3.课后实践应用学习,我们学校通常是布置相关的课后操作练习题目,让学生能灵活掌握和应用课前、课中学到的各种知识技能,做好课后操作练习,加深和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技能。

四、进一步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我校会计电算化课程采取大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优点:一是能做到课堂上老师讲解、老师操作演示、学生操作、老师辅导答疑四者同时进行,有力地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为了弥补师资水平不足的缺点。我校既熟悉会计专业知识和电算化软件的操作,又有融会贯通的计算机知识的老师只有两个,每学年都需要5-6个老师同时教会计电算化课程,通过大课堂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可以一起协作,发挥各自的优点;课后也很容易集合在一起商量教学的各种新想法和解决新问题,这样就弥补了师资水平不足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