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石材雕刻教程

石材雕刻教程

石材雕刻教程

石材雕刻教程范文第1篇

黑玉石雕刻是西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可能是受到中原文化和印度雕刻技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的工艺,亦是玉与石并未严格区分的一门雕刻技艺。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2013年的这一天,在雪域高原西藏拉萨市,西藏牦牛博物馆主体工程完工,并接受海内外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西藏牦牛博物馆建设的人士的捐赠。

 

这一天,西藏蓝雪工贸公司总经理曲尼贡布为牦牛博物馆专门制作的玉石牦牛雕刻艺术品如期完工,并将其赠送给了即将建成的西藏牦牛博物馆。

“小货郎”投身民族艺术行

康巴汉子曲尼贡布的老家在四川省德格县藏区,按照家乡的传统,曲尼贡布十几岁就外出经商,他们曾将江南沿海地区堆积在库房里的布匹、鞋帽等轻工产品销往尼泊尔、印度,赚得钵满盆满。

 

而当他的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并已经在拉萨成家立业的时候,由于尼泊尔政局动荡,好几车布料的销售款都打了水漂。鞭长莫及、心灰意冷的曲尼贡布想到在西藏投资开发民族品牌生产玉石产品,他相约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学者朋友阿旺次仁到内地和西藏各地考察、调研玉石雕刻艺术文化。

 

石头在西藏随处可见。现在能见到的西藏最早的人类艺术遗迹就是西藏岩(石)画。西藏的玉石雕刻技艺历史悠久。据古书记载的民间传说,聂赤赞普曾将天降的经书、塔模等佛教圣物封存于洞中,并以黑玉石雕刻佛塔作盖,于是便有了西藏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件黑玉石雕刻作品。黑玉石雕刻是西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可能是受到中原文化和印度雕刻技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的工艺,亦是玉与石并未严格区分的一门雕刻技艺。

 

在曲尼贡布的老家德格附近有个地方叫扎溪卡(即今川西石渠一代扎溪河流域)自古就是藏族石雕文化的繁盛地,至今还有以家族和师徒组合形式承揽佛教信物石雕工艺的宝贵人才在藏区各处宗教圣地流动劳作。

 

机缘巧合,曲尼贡布在拉萨找到了几代从事石雕石刻艺术的来自扎溪卡的两位优秀艺人,自此开始了双方的合作。

刚开始,曲尼贡布是想利用开发成熟的西藏仁布玉和琼结玉为主要原材料。后来才找到了最适合自己想法的黑色蛇纹石玉。

当时是曲尼贡布的企业和西藏达孜县职教中心联合办学培养人才。当曲尼贡布为心仪的石材四处奔波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家在达孜县帮堆乡的学员们向他推荐了当地山上出产的一种奇特的黑色宝石(当地艺人多用作宗教品雕刻用料),经西藏相关机构鉴定为蛇纹石玉。

 

阿旺次仁后来告诉我们,蛇纹石玉是人类最早认识和利用的玉石品种,在中国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就已出土了大量的蛇纹石玉器,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大、产地最多、应用最广泛的玉石品种之一。

 

蛇纹石质玉的质量评价一般从颜色、透明度、质地、块度等方面进行。一是颜色越鲜艳越好,越均匀越好;二是透明度越高越好;三是质地越细腻越好;四是块度越大越好。蛇纹石质玉产地多、品种多、产量大、硬度低,是中低档玉料,远不如翡翠、软玉珍贵。因此其价值应特别注意做工的精细程度。

 

迄今为止,曲尼贡布和他的公司是在西藏从事蛇纹石玉开发和加工工艺的唯一一家企业,麾下聚集着一批西藏最好的蛇纹石玉雕刻艺人。

“这是藏族人的手艺,一定要学好”

今年25岁的晋巴次旦是玉石雕刻厂的师傅,虽然年纪不大在西藏黑玉石雕刻方面却已经算是个“老人”了,他的技艺已然超过了师傅们,成为西藏黑玉石雕刻的第五代传承人。

 

晋巴次旦告诉记者,他的家在日喀则仁布县,在学西藏黑玉石雕刻之前,他就已经跟着一个河南师傅学习了几年绘画和汉族玉石雕刻,当时主要雕刻麒麟、牦牛等动物。

就在晋巴次旦进入仁布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绘画和雕刻的同时,在拉萨做生意的曲尼贡布开始接触西藏古老的传统技艺黑玉石雕刻技艺,他了解到作为西藏传统文化之一的黑玉石雕刻,并没有很好地保存和发扬,也没有专门开发这方面产品的工厂。曲尼贡布找到两位在拉萨已经小有名气的雕刻大师,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岗德林村成立了西藏蓝雪工贸有限公司玉石雕刻厂。这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厂,主要加工西藏黑玉石等工艺品。

 

而在几年后,晋巴次旦的玉石雕刻技艺终于学有所成了,这时候他以前的老板听到西藏蓝雪工贸有限公司玉石雕刻厂正在招收学习西藏黑玉石雕刻的学徒,他觉得这是藏族人自己的技艺,他告诉晋巴次旦你有这方面的天赋,一定要学习西藏传统工艺,并且想办法把它发扬光大。于是,他带着晋巴次旦来到拉萨,拜师在传承人土登加措门下,正式踏上学习藏族传统玉石雕刻之路。

 

晋巴次旦一再说,“这是藏族人自己的手艺,所以一定要学好才行啊。”

已经有绘画和雕刻基础的晋巴次旦,学起西藏黑玉石雕刻来非常快。学习黑玉石雕刻的基础,是学习绘画,从最简单的祥云、莲花等图案,到佛像头部的比例,再到整个一尊佛像的结构、线条和比例。聪明勤劳的学徒,光是学画画都需要两年的时间。有了一定绘画基础的学徒,才能开始学习黑玉石雕刻,这个过程也需要三至四年。

 

黑玉石雕刻过程非常繁杂,第一步当然是上山采石。这种石头质地精密、细腻透明,一般产于拉萨河中游北岸墨竹工卡县境内的帮堆乡,但是产量非常少,很不容易找寻。石头采回来,先根据要雕刻的佛像或者香炉等形状大小切割,切割好的石头首先在表面涂上一层白灰,然后按照尺寸比例画出基本的线条,进行粗加工,雕刻出佛像的大致模样。“接下来是细加工,也是整个雕刻过程中最繁杂最谨慎的部分,技艺较好的雕刻师,心中已经有了一尊佛像的样子,不需要再画,靠记忆和感知来雕刻。不熟练的雕刻师,要画一层,雕刻一层,再继续画继续雕刻,这样重复十几次,才能完成。”晋巴次旦说,这个过程需要非常细心和谨慎,要全神贯注,从佛像的头部开始往下依次雕刻,粗的地方用小锤子细细地敲打,细的部分就用刀子慢慢地刮磨。“一旦走神,一锤子敲下去,把不该敲掉的部分敲掉了,很可能一件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九十的作品就被毁了。”想起那些“废品”,晋巴次旦还心有余悸。

一尊约莫20厘米高的佛像,需要4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最大的一尊约莫1.2米高的佛像,三个人差不多雕刻了一年,才完成。细加工完成之后,就用牦牛皮进行抛光,然后上油,有的还需要在佛像上镀一层金粉。最后一道工序是开光,这样一件黑玉石雕刻工艺品才算完成。

 

晋巴次旦说,加工这些石雕制品,其传统的手工加工技法大致有以下四种:“捏”:就是打坯样,也是创作设计过程。有的雕件打坯前先画草图,有的先捏泥坯或石膏模型。“镂”:是根据线条图形先挖掉内部无用的石料。“剔”:又称“摘”,是按图形剔去外部多余的石料。“雕”:是最后进行仔细的琢剁,使雕件成型。

 

晋巴次旦

告诉我们,结合传统的习惯,还可将石雕制品按雕件表面造型方式不同分,又可以分:

浮雕 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体感的图像,是半立体型的雕刻品。因图像浮凸于石面而称浮雕。根据石面脱石深浅程度的不同分,又分为浅浮雕及高浮雕。

圆雕 是单体存在的立体拟造型艺术品,石料每个面都要求进行加工,工艺以镂空技法和精细剁斧见长。

镂雕 也是一种雕塑形式,也称镂空雕,即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现物像的部分留下来。当然还有透雕等其它雕刻方式。

玉石雕刻是一项工作量大、周期性长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技术,雕刻人员从早到晚都要盘腿坐在垫子上进行工作,晋巴次旦每天要工作8个小时。但是每天早晨,他还要趁着大脑清醒、思维活跃的时候,读一会书。“主要读一些跟西藏文化和佛教历史有关的书,比如西藏雕刻的历史,我雕刻的某个佛像的传说故事,这样可以更好地向别人介绍西藏黑玉石雕刻,也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西藏黑玉石雕刻。”晋巴次旦说,白天工作结束后,他还要跟其他学徒一起学习两个小时画画。

 

晋巴次旦讲述从艺故事

尽管专家认为西藏蓝雪工贸公司现有产品主要为“十一世纪成型的南亚风格”,但曲尼贡布一再说他的理念无疑是开创具有西藏本土风格的玉石雕刻艺术,而且作为商人他很喜欢“人要衣饰,佛要金饰”这类的古训。作为公司主要技术把关人,晋巴次旦对此并非完全赞同——

 

“我到了蓝雪工贸公司以后才开始正真从事藏族黑玉雕刻工作,这就必须要求有唐卡艺术功底,我们就白天学雕刻技术,晚上学习唐卡绘画。不仅是学线条了,特别还要学习大象、山羊、金翅鸟等动物和树叶、山水等自然景物,因为佛像周边都要雕刻这些东西。你光知道雕佛像,不懂得这些技艺你就只是一个瘸腿艺人,在我看来反而要把学习这些放在前面。当这些东西用我们的手立体地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可比画在纸上还要漂亮多了。这样学了六年。我自己感觉刚开始就抓大件比较舒服,因为怎么拿都顺手,而且线条比较粗糙,容易掌握,一开始就雕刻小件反而不得要领,容易毁件。 所以我要说我在这里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扎巴、巴桑、土登嘉措老师等,特别是扎巴老师经常教育我们、鼓励我们。土登嘉措老师技术高超,他带我们两年多,他的先辈是康北大德杂巴珠仁波其的高徒,有比较完整的传承谱系,现在我也是他的传承人之一,他对我们提高绘画技艺帮助很大,我们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请教,那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

 

晋巴次旦认为,黑玉石雕刻最大的难点是要把平面的设计稿如何以立体的雕刻作品表现出来。把平面的设计稿放到四四方方的石材上很容易,但是一刀一刀的下去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愿‘立’起来太难了,也会浪费很多石材。所以首先必须要有好的绘画基础,能把平面设计稿的立体关系理解透彻,包括图纸上看不见的镂空部分等。

 

黑玉石优点很多,是雕刻佛像绝好的材料。第一它材质不是特别细密,容易雕刻,第二,它很容易出颜色,它本身底色很好不说,当把佛像雕好后用砂纸给它打磨,然后上藏青油反复磨擦,多上几次油以后石料充分吸收油份,颜色越来越好看,然后就可以上金饰或彩饰。

 

从信徒或佛家的角度讲人要衣饰,佛要金饰,一般佛像制品都要作装饰。但晋巴次旦认为保持石料本身高贵的颜色是最好的也是最美最自然的,这在欧洲早期艺术中体现得很明显。“我去年参加全区非物质展示活动,因为我们的玉石作品涂抹了太多的东西,很多观众一看就说是木雕的吧,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黑玉石雕刻不了解,另一方面就说觉得粉饰太多反而把石雕艺术的特点湮没了。”

石材雕刻教程范文第2篇

石雕在莆田的发展可上溯到唐宋时期。唐朝时莆田就有很多寺庙,寺庙里有很多精致的石雕作品。尤其是建于五代末的枫亭塔斗山的天中万寿塔,各塔层石块都有石雕图案,如大力士、蟠龙、花卉浮雕,佛像、金刚力士等,并饰有卷草花纹,莲花覆瓣等。当时的石雕艺术大都有严谨粗犷朴素的艺术风格。宋朝时莆田的寺塔石雕作品更多,雕艺更趋精美、细腻。到明代,古建筑、古墓等都出现更精巧的石雕作品,石牌坊上的人物形象、车马动态、花卉形状,云龙浮雕等,工艺更精美、风格更细腻,很受后代人广泛赞誉。清代的莆田石雕更是巧夺天工的佳作。

自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和民间信仰的盛行,使佛教和中国本土的道教及其他民间宗教在各地日益昌盛。城乡各地遍布佛教,道教及其他民间宗教的寺庙宫殿,也相应出现了大量以宗教为题材的壁画、石雕,木雕、金银铜铸、泥塑等优秀作品。佛教以深奥的道义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甚至可以说佛教本身就是一块光彩夺目的瑰丽珍宝,而莆田的石雕传统工艺也正是与佛教及妈祖文化的传播同兴衰。悠久历史长河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古迹,拥有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为艺人们制作石雕传统人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莆田作为中国的“石雕之乡”,凭借着本地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雕刻技术,通过塑造栩栩如生、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与感情,套用石雕界前辈的话说就是“注重神韵、讲求适形、精雕细琢、善于线描,不拘一法、题词丰富,巨细应手”的七大艺术风格。莆田的石雕艺术家们善于博取各家之长,又结合本土特点,不断尝试创新,开创了独具一格的石雕艺术。

莆田石雕发展到现在,使用的石材种类繁多,如花岗岩、砂岩,青石,汉白玉等,只有深入了解它们的特点,因材施艺,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让莆田的传统石雕工艺在雕刻领域绽放出新的艺术之花。

我从事玉石雕刻艺术已有20余年,列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佛像雕刻中的观音题材更是情有独钟。从各地的石窟寺庙的观音造型到各种民间艺术雕塑以及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卷,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观音形象超凡脱俗,圣洁神秘。在观音雕塑中,汉白玉的运用尤为突出。汉白玉因其通体洁白,质地纯净,给人一尘不染的美感,浑然天成的气质与观音形象甚是相配。

观音题材的作品不计其数,怎么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观音造像讲究雕琢工艺精湛细腻,刀法线条既含蓄又刚劲,人物肌圆骨润,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因此怎样因材施艺、取长补短、巧加雕琢就成为观音创作成败的关键。就我的《坐鳌观音》而言,从初期的选材、构思阶段到后来的创作过程,始终把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精神贯穿其中。传说古时东南海域出没一物,龙头,龟身、鱼尾,甲壳金烂烂,体态硕大,蛮力无穷能喷射水柱,人称鳌鱼或金鳌。它常兴风作浪,颠覆渔舟,淹没村舍,吞食人畜。观音获讯,慈悲大发,前去除害。她备下绢索,将手中所持柳枝削成九个倒刺金钩,挂在绢索一端,置入泥人腹中。金鳌又至作乱,见一女子迎它款款而来,喷水柱击她不倒,涌海浪淹她不没,怒而张口扑咬,观音乘势将泥人抛入鳌口,被囫囵吞下,泥人入鳌腹即化,观音牵动绢索,怪物被九枚金钩扎住五脏,疼痛难忍,愿伏罪,观音遂踏鳌而去。《坐鳌观音》呈现了己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观音发鬓高绾、披戴巾兜天衣,一手抚鳌,一手持瓶,带着芸芸众生的寄托,承载着善男信女的美好心愿坐鳖而去的情形。作品整体气度上怡然大方,于深沉坚毅中透出超凡睿智的神韵,而汉白玉的材质更衬出观音超脱于三界,纯净无暇的品质。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甄龙友题《观音像》。把观音作为“西方美人”,说明观音已从定德之像转变为美女观音,是将天国的神降至人间来,艺术家赋予她更多的人间气味和美感。我的《如意观音》就是以此为基础创作的。《如意观音》以立式呈现,做“S”型的扭曲,腰肢柔软,身体修长,侧身向外,充分显示了女性的曲线美,以及她多姿妩媚的神韵,高雅、秀眉、长目、巧鼻、小嘴、笑而不露,脸部丰润而尊容和善,其慈悲、救苦的内在心灵和外形美达到高度统一。

观音信仰在民间历久不衰,那些信众们对观音菩萨的崇拜,其实是一种对“真善美”的希望和追求,而雕刻这门艺术也是艺术家对“真善美”追求的直接表现是对佛理禅意的真情流露。

石材雕刻教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雕塑

1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木雕艺术

1.1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梁架木雕艺术

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骨架形式,梁架包括柱、梁、檩、枋、椽以及附属构件等,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精湛雕刻不仅满足了结构功能的特点,而且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梁架上的木雕一般是在梁、檩、天花和藻井中体现。古代中国建筑天花和藻井的装饰复杂而华丽,尤其是宫廷建筑中常用浮雕、线雕的工艺手法装饰龙纹或雕刻倒悬盘龙,用来营造宫廷建筑的华美之气。

1.2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檐下木雕艺术

檐是屋顶向旁伸出的边缘部分,由于檐下的结构异常复杂,其下的斗拱、额枋、雀替等构件也成为了能工巧匠们关注的焦点。

斗拱是传统建筑中以榫卯结构交错叠加而成的承托构件,到明清时期演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构件,匠师们常将其雕刻成龙头、凤首、象鼻等各种形象。额枋是用于建筑物檐柱柱头间的横向构件,具有承重的作用,浮雕、镂空雕、线雕是额枋部位的常用雕刻手法。雀替在传统建筑中位于柱头与梁、枋交搭处。其雕刻工艺以镂空雕刻为主,雕刻题材多选用花卉鸟雀和卷草龙凤。

1.3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门窗上的木雕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中,窗隔往往以拐子龙纹、菱花、直棂作为主要纹饰,而门上雕刻艺术最常出现在垂花门的“垂花柱”上。圆形的垂花柱多为莲花、摆柳等雕饰,而方形的垂花柱通常四周以“鬼脸”装饰,做四季花之类的雕饰。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建筑上的木雕艺术不仅是宗教精神与哲学文化的融合,更加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

2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石雕艺术

虽然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以木为主,砖石为辅,但对于古代建筑的台基、塔座、柱头、等石构件常施以装饰性的雕塑,以达到美化和突出建筑物的政治、宗教主题的目的。早在汉代瓦当上就出现了文字以及动植物的纹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带来丰富的素材,佛教雕刻艺术开始遍及全国,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均为中国建筑雕刻史上的绝世珍品。唐代以后,石刻艺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这时的石刻分为立体雕和平雕两种,立体雕多为雕塑品,常见于屋脊上或建筑前方的动物雕塑,平面雕刻则多出现在建筑的外墙或石窟壁画中,造型生动、惟妙惟肖。宋辽时期建筑雕饰可分为雕刻和彩画两种。这一时期的雕刻柱础雕饰最多。元代砖石建筑发展迅猛,雕饰更为繁缛,内容丰富,天王像和各民族文字、经文咒语也成为了元代建筑石刻雕饰的题材。明清佛塔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建筑雕刻达到了颠峰,牌坊、石柱雕饰精彩绝伦,线条丰富而流畅,构图相当完美,曲阜孔庙大成殿的蟠龙石柱是明清建筑石刻的典范。

石雕艺术在历史的长流中不断的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着中国独特的美学文化,成为建筑历史上独特辉煌的一笔。

3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砖雕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雕刻艺术手法主要有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等,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寺塔、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由于南北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民居砖雕在风格、手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就造就了风格迥异的砖雕流派。

3.1徽州砖雕

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封建礼法的制约,徽州民居不追求建筑的对称、工整和恢弘的气势,而以典雅、精工和秀逸见长。因此,徽州建筑在雕刻装饰上极尽工巧之能事,尤其是门楼、八字墙对砖雕运用,更是别具地方风味。徽州建筑的建筑立面常以浅刻、透雕、圆雕、捏塑等手法雕刻出独幅或成组的画面,在灰瓦粉墙的映衬下画面尤为突出,无论是立体化还是平面化的门罩这种雕刻艺术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徽州门楼砖雕、马头墙、深宅、天井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徽州民居建筑文化。

3.2扬州、苏州地区砖雕

石材雕刻教程范文第4篇

刘家寨位于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汇处,地处河北省涉县偏城镇中心。其整个建筑群体坐落在太行山东麓,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是北方一处不可多得的山寨式建筑群(图1)。刘家寨建筑群占地16600m2,寨内有七门圪廊、四十七个分院。其分院平面形式继承了北方典型传统民居四合院形式,而在民居建筑的细部装饰上又呈现出手法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尤其门面装饰艺术更是因利用精湛的技艺呈现出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二、门面雕饰

1.石雕

刘家寨传统民居的门面石雕装饰中,石雕主要集中在门枕石、上马石、门两侧墙壁以及柱础等的艺术处理。刘家寨门墩上的装饰题材很多,有植物,如莲花、草等;也有动物,如麒麟、狮子、马等;还有直接雕刻以吉祥符号。门枕石亦称谓门墩,其承托木门和门框的石质构件,作为功能构件,在建筑中不可缺少。门墩设置在门口,较小的门枕石多以长方柱体为主。中等体量的配置雕刻吉祥的动物,常以狮子为主。其直观雕刻的艺术形象可以看出院落主人的审美情趣,同时增加了民居的美学价值。雕刻技法主要以平雕、浮雕和圆雕为主。平雕比较简单,常常用来雕刻卍字、回纹、丁子锦及万福万寿符号等其他装饰图案。浮雕多用在了抱鼓石、门面墙壁、陈设敦等石雕构件的主要图案,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圆雕亦称为立体雕刻,用于刘家寨门面作为装饰的并不多,主要是门面两侧的石狮雕刻。其中在刘家寨各户门前具有代表性的装饰就是狮子,自古以来狮子勇猛威武的形象深刻在人们心中,它不仅有凶猛彪悍的外表,而且它变化多端的体态、丰富多样的造型也深受人们喜爱。院落主人放置圆雕雕刻的石狮在门口两侧,在守护院落的同时,也增强了家宅门面的气势,亦有吉祥之意,寓意事事如意。其中刘家无名院落门前放置一对石狮抱鼓石雕。其雕工精细,体态雄健。石狮昂首挺胸,两只体型姿态不同,呈蹲坐状,气势强大。其中一个抱鼓石在一侧运用古代宗教的吉祥符号“卍”,后用简单的花纹装饰在符号的四周。另一侧则直接修以花草,进行简单装饰,从而突出石狮的主导地位。由于各种原因,石狮已经没有了头部,但是从门口两侧的上马石上雕刻的狮子咬锁头部造型来看,抱鼓石狮头部的雕刻应该十分精湛,为此我们感到十分惋惜(图3)。

2.木雕

刘家寨传统民居木雕通常表现在建筑的门户、门框、门楣、门板、匾额等处。其装饰题材有植物、动物、人物、吉祥图案以及宗教神话等图案。其构图疏密有度,立体感强,图案精美,造型生动,反映了主人公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素养。木雕一般采用浮雕、彩绘、透雕等几种艺术表现手法。图4所示的民居门面的外檐使用花罩,其运用透雕的雕刻手法,图案一侧雕刻有龙,一侧则雕刻为凤。龙凤本为原始人类的一种图腾,之后便为皇帝专用,民间限制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龙凤渐渐被民间使用开来。图中雕刻的龙凤神态活灵活现,其所表现的含义为龙凤呈祥,雕刻细致,雕工精湛,其寓意是祈求为家人兴利而除弊。其中明楼院的雕刻最为代表,门面采用浮雕、彩绘、透雕并用的表现手法,看起来更加活泼而富有生动性。门面前檐额枋彩绘装饰华丽精美,描绘了香炉和云纹等与宗教神话相关的文化素材,不仅保护了建筑材料避免长期受风吹雨淋容易损坏的困扰,还增添了美观的效果。这类题材多用于文人墨客的居所。门面雕刻部分以一幅人骑在鹿背上的浮雕为主,旁边附以人物聊天惬意的场景。两边主体以荷花浮雕为主,周围附以书籍、瓶子、云纹、书籍等。在门窗上交叉分布着梅花枝干,犹如树上长出的一般,其枝干交叉的空隙处,把雕刻好的梅花镶嵌在上,使门窗看起来精美华丽。整个画面色彩淡雅,图案协调统一,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信仰,而且布局紧凑且主次分明。整个画面表现出来的既有吉祥之意,也有步步高升之意(图5)。

3.砖雕

刘家寨传统民居的门面砖雕部分继承了北方传统民居粗犷豪放的传统风格。在刘家寨传统民居中砖雕广泛运用于在门楼、屋脊、影壁墙、院墙以及山花等,各个部位的砖雕都有不同形式和内容。图案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常以人物的福禄寿喜、植物、动物,也有地方流传的民间故事为主。雕刻风格有细腻的、粗狂的、简约的、复杂的等,其雕刻工艺十分精湛。刘家寨民居大门的戗檐砖雕,是砖雕的重点表现部位。虽然多以自然界的花草为题材,但是花草的种类却不尽相同,有兰花、牡丹花、荷花等。虽然图案比较简单,运用简洁的植物进行雕刻装饰,却也表现了以简胜繁的艺术特点(图6)。其中刘家寨的将军第门面砖雕引人入胜。砖券门洞周围花边以浮雕竹竿形象弯曲进行雕刻,在竹竿的内侧则修以简洁的立体花边,外侧花边直接用曲线进行雕刻。门楣板嵌于框内,刚劲有力的字体“将军第”端坐其中,并且附有年月以及身份。门楣板上方雕刻的额枋、垂柱、斗拱及檐等,雕刻细致,轮廓清晰,可见当时的匠师们技艺精湛。通常门楼立面砖雕使用较多,图案整齐严肃,疏密有致,构图均匀(图7)。

三、匾额、楹联装饰

刘家寨传统民居门面匾额、楹联有着深厚文化内涵,并且具有冀南这一地区特色。匾额大小随门框形式、大小的不同而变化。刘家寨传统民居拱券式大门的门匾多以石雕或者砖雕的形式安放在门头之上,对建筑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建筑发人深思,引人联想。其观念多为儒家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主张自省、教育后人等题材最为繁多。刘家寨民居门面上的“笃礼崇义”四个大字,是要表达主人要准守礼仪节制,崇尚道德信义的传统观念。其后应对应的是“怀渊守贞”四个字。另外门头题字为“庆有余”,出自《周易•坤•文言》,寓意要继承先代的恩泽,常常积德行善,有对自身起着警醒的作用。还有题字为“整齐严肃”,寓意展现主人的一种人生态度,时刻保持衣帽整齐,神情端正严肃,时常检查自己,为人处世要谨慎严肃。除此之外,以“将军第”直接命名的匾额,字体苍劲有力,直接显露出院主人的身份和威严等(图8)。图8匾额楹联的形式不同于匾额,匾额多以横状,楹联则为竖直状。楹联在民居建筑中起着点题立意、启迪世人、陶冶情操、托物言志等作用。其内容多数与历史文化内涵、主人身份象征、理想及愿望等有关,而且皆有一定的主题性。如图9中门洞两侧的青石板上雕刻一幅对联:上联“祖武箕裘家声麟凤”,下联“皇猷黼黻国器圭璋”,雕工细致。上联的意思是继承祖上的丰伟事业使家族的名声就好比麒麟凤凰一样,简单说就是继承家业将家族发扬光大;下联的意思是在朝为官拥有无数御用贵重玉器,寓意是在朝为官者尽职尽责,受到赏识和重用,也颇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意味,对联整体表达的是要“忠君报国,光耀门楣”的愿景(图9)。

四、结语

石材雕刻教程范文第5篇

一、霍去病墓石雕刻的由来

霍去病,西汉名将。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先后六次出击匈奴都大获全胜。被封为“骠骑将军”和“冠军侯”,对汉武帝欲为其营宅褒赏,他豪迈拒绝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表现了崇高的为国忘我精神,深得汉武帝刘彻的赏识。但他英年早逝,卒年二十三岁。霍去病的英年早逝,使汉武帝极为痛惜。为表彰其卓越的功勋,特赐陪葬茂陵并“为冢像祁连山”,以独特的设计和气势宏伟的石雕群,建成了一座纪念碑式的墓冢,象征将军生前征战过的祁连山,为了更符合山区实况,便雕刻了许多兽类散置山上,以做点缀,现存完整的有立马、卧马、跃马、卧虎、卧象、蛙、鱼、野人、怪兽食羊、人与熊、野猪、蟾蜍等十四件石雕。

二、霍去病墓石雕刻的分类

霍去病墓石雕刻是主题性作品,为了表现特定的主题,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歌颂将军生前丰功伟绩的立马。立马后世称为“马踏匈奴”,一切情感表达皆由此展开。另一类是除立马之外的诸石雕塑,它散置于墓冢域周围,还有一些石块散乱立于冢上。

三、在教学中应突出以下重点

1. 雕刻立意巧妙、手法含蓄。

作者为了表现将军生前的丰功伟绩,并未直接表现将军跃马横戈,而是将立马和匈奴首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战马昂首挺胸,匈奴首领仰卧马下,使人马上联想到将军驰骋疆场的勃勃英姿。高度地概括了将军一生辉煌的戎马生涯,与直接表现将军的形象相比,更精练、更有表现力,也更含蓄;其他动物,如跃马的激动,伏虎的机警,卧牛的驯良等无不耐人回味。作者用浮雕与线刻的手法分别表现肢体、头部五官和须发鬃毛等重要的细部特征。把人与动物内在的生命力、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给观者以无尽想象。

2. 造型随形赋意、因材施雕。

由于霍去病墓石雕刻手法质朴,与写实性雕塑相比造型有诸多不同,同学们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有疑惑和不解。教学中应着重强调墓石雕刻是根据天然石块大体的形状,赋予其适应的动物形态,稍加雕刻便成型,不仅外形肖似,而且神质的意似。“艺术家要模仿自然,并不是真正去刻画那自然的表面形式,乃是直接体会自然的精神,感觉那自然凭借物质以表现万物的过程,然后以自己的精神、理想情绪、感觉意志贯注到物质里面制作万形,使物质精神化。”霍去病墓石雕刻正是这样。如卧虎,石头的外形是长而圆的,上面的起伏好像老虎背,表现卧虎的形象恰到好处。由于形的赋意解决得好,以至于老虎身上的花纹浮雕、线刻等辅助手法,与天然石头浑然一体,神形兼备,为世人赞叹。其余诸石雕刻也无不这样造型。

3. 意象雕刻,因材施技。

霍去病墓石雕刻是在形体赋意的基础上,用浮雕、线刻等手法充分表达“意”的形象,也就是说在天然生成的动物形体上,作者用浅浮雕加线刻等手法表现动物的前后足、耳、口,尤其注重对口鼻、眼耳的特征表现。头部以下其他部位略施雕琢,有些地方的细节很难分辨是原来的石形还是人为加工过的,技法和作品自然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妙趣横生。

4. 因势取舍,简约概括。

从汉代遗留下来的造型艺术品来看,总体给我们的印象是简约概括。这与汉朝强硬的对外政策以及自信的民族心态有关。霍去病墓石雕刻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作者在塑造形体时,根据要表达的主体势态而作形体上的取舍加工,但又不是面面俱到,造型简约概括、大气沉雄。如立马,取势端直,背部的曲线为弓形,强调马骄傲的雄姿和松弛自信的心境,胸廓宽大而强壮,身下不镂空,强化了团块感和一种向上的势,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其余诸石雕刻也无不如此,手法上不留痕迹,随势而为,为古代石雕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