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范文第1篇

摘 要 课堂教学是贯彻课程标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加快课程改革和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也应从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估入手,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来实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增进学生的健康。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评估 优化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本文从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做出了探讨。

一、优化教学目标,掌握目标设计方法

如何优化教学目标,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

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的身体是服务社会的前提。“健康第一”既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又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是体育与健康课堂的主要目标。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健康目标,把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转化为体育课堂目标,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2、体育与健康目标。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都要以体育与健康目标为依据。体育课堂目标是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并结合学习领域目标、水平领域目标而综合制定的。因此,必须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来设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以实现体育目标和科学化、系统化。

3、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不同需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决定了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体育基础来制定教学目标,如:学生完成1000米跑都困难,教师却要求他们完成5000米跑,这是不可行的。学生的身体特征有一定的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这也决定了学生在各阶段的不同需要,因此,教学中应据学生在各年龄段的身体特征和不同需要来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4、体育教学资源。体育教学资源包括很多,主要是教师、学生及场地、器材。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中人的要素,场地和器材是物的要素,两者缺一不可。对农村中小学来讲,人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基本上都配备了专职的体育教师,但由于资金匮乏,物的问题很难解决,所以要依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开发研制既花钱少,又简单实用的体育器材,来充实体育教学。如:自制接力棒,就是用树枝截成段,长短粗细和标准接力棒差不多,用红油漆涂上颜色,这样简易的接力棒就制成了。我们还可以开发接力棒的不同功能,如标志物、投掷物等。

二、优化教学内容,优选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中,只有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增进学生健康的总体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实效性,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是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且对学生体能的提高有帮助,如选择过高,多数学生完成有困难,甚至不能完成,就会挫伤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相反,教学内容选择过易,多数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就会失去体育教学的作用。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有几个原则:1、实践性原则。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要把大多数教学时间用于体育活动实践,只有多实践,他们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要避免用过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讲授,要给学生留更多练习的空间和时间。2、灵活性原则。每堂课的教学都应指向多种教学目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更要重视运动技能目标。因为在完成运动技能目标的同时,其他目标都能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3、区别对待原则。在教学中,要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避免那种不管学生是否喜欢该项内容,只按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的做法。

三、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为完成和实现一定教学任务和目的所采用的一切方式、途径和手段。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体育教学来讲,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做到六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改进错误,有利于学生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六个有利于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而且还是学生学习方法选择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科学合理,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把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有机结合,才是教学方法优化的良好体现。现代体育教学不再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的模式,而是向着通过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练习的方向发展。这既可使师生互相提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又达到了优化教学方法的目的。

四、优化教学评估,完善课堂管理

由于体育课的性质、目的、内容不同,评估的标准亦有不同,如一节以游戏活动为主的体育课的评估标准与一节重点学习运动的体育课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同是一项学习内容的课,由于要表达教学目标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说,评估一节体育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教、学、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需要传授哪些知识技能,学生学习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

2、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理解教材是教好体育课的基础。如:一节快速跑途中跑的课,教师不强调步长和步频,而仅利用迎面接力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就只学会迎面接力,而不知快跑的内容,这就是教师领悟教材错了,这节课就不成功。

3、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自主学习;学习途径;学习条件

“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说,自主学习是基础,是关键。“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在实践中大胆探究,敢于创新。

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的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以实现学习目标。目前,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仍有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服从命令,被动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而自主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自身为主体不受时空及教学环境限制,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运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何引导学生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

一、培养自主学习的途径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体育新课程强调“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师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要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主动感知、领悟体育魅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应该在“引导”上下工夫,“精讲”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上,使学生从心里能够自觉、经常进行自我练习、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发展。

创造学生学习兴趣空间。兴趣是所有学习活动的源泉,能为学习提供强大的驱动力,是上好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教学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兴趣,而不是传授本领上,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想方设法去激发与培养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学习从枯燥乏味变得趣味横生,让学生爱上运动,爱上体育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满足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表现机会,真正让学生拥有主动权、自,为自主锻炼创设良好的兴趣空间。构筑课堂学习环境。教师亲切,语言有感染力,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课堂中的学生是有情感、有性恪的人。因此体育课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种自由、轻松、民主、融洽、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创造出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民主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到教师的亲切与激励、期待与挚爱,从而形成课堂亲和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每位学生充满希望。

二、培养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学内容要切实可行,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且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都能参与,都愿参与,都可参与,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是体育健康课成功的关键,是身体实践活动的核心。所以,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教学方法要灵活新颖,根据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方法应该有的放矢。例如在学习选修教材(介绍性、观赏性内容)时可采用的教法有:

(1)实地观摩法:有组织实地观看比赛,尝试赛场气势,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自评互评的能力。(2)多媒体教学法: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动作更直观、仔细、清晰,变抽象为形象,死板为主动,低效为高效,逐步提高自学自练的能力。

又如在学习基本内容时,常采用方法有:(1)游戏法:增设情节或规则提高练习兴趣。(2)简便法:降低动作难度或场地器材规格,提高成功率。(3)处方法:针对性纠错或保健与健康。⑷想象法:自主学习的脑电影演练。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动性,还应该对个体差异明显的学生采用个体教学形式;基本技术、技能采用分组教学形式;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基本素质,采用集体教学形式,等等。

探索开展自主学习是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很好途径,自主性学习有利于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现出学生的独特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热情,能大幅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健康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学;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85-02

大学体育教学是我国体育教学体系中相对较高的阶段,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均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教育也是学生教育的末尾阶段,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多大程度继续坚持锻炼,这些均依赖于高校学校体育工作的最后努力。从这些角度上讲高校体育工作在学生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在现实学校教育体系中均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也备受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但是,时下我国高校体育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很多学校的体育工作不能够达到预期标准,存在很多问题,并制约了当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有序发展。

一、新课标实施后我国教学方法改进较少依然处于落后状态

2001年和2011年我国依次颁布并实施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本轮课程改革的主要议题便是改变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现实,倡导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等。为了更好地开展新一轮课程标准,我国曾多次组织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并且多次委派专职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进行授课,来传递新课标的一些理念与现实的教学方法。时下高校存在的一大主要问题便是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很多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依然按照传统教学的方法进行传授,传统教育最主要的体现便是应试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所能够采取的方法多是讲解法和识记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好的应付考试。传统的体育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也以练习法为主进行授课,为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很多体育教师忽视学生的兴趣,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意味的进行教授,学生迫于教师的威严和考试的压力只能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学生在体育方面也往往是被动练习。新课标之所以倡导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是基于应试教育过于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新课标为了提高学生的素养,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转而注重合作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的实施。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离开学校也能够不断学习,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方法如果得当,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更加出色,因此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的革新,采用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利用优质的方法进行体育教学,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二、新课标实施后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没有能够很好的得意实现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便是,倡导实施健康第一。健康第一的的主要内涵便是,与任何事物相比,健康的地位均要处在第一位,没有健康一切都会失去,而拥有健康才会拥有一切。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在现实的体育学习与锻炼过程中注重自身的健康,在现实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向学生灌输一些健康理念,让学生习得一定的健康方法,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摒弃一些不良的健康行为,而是更健康地生活。在现实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健康第一理念的灌输不是很好,在教学中依然采用老三样进行授课,为了增强体质,仅仅知道多做跑步练习,如何科学进行跑步,在跑步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法等等这些东西几乎不对学生进行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肥胖的学生也会向教师请教如何通过运动进行减肥等问题,教师的答案往往多是多打球,少吃肉,这些话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如何科学指导学生锻炼,如何让锻炼惠及学生自身等这些问题,以及一些科学方法均很难实现。很多教师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低头教授运动技能,带领学生进行身体练习,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科学锻炼的传输以及健康方法的掌握,使得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运动技能突出,但健康意识淡薄,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三、新课标实施后过于注重教学工作开展而忽视了体育文化观念的宣传

新课标实施后,高校很多教学工作的开展均逐渐开始像新课标靠拢,严格课程设计,加大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力度,并有意识的开始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兴趣,这些均是新课标实施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所出现的一些积极变化。但是在成绩的取得的同时也不得不看到,当前我国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同时,缺失了必要文化和观念的支持,再多的课程改革,均很难改变现实情况。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安排到标准理论上没什么问题,问题是教育体制和社会风气,以至于体育课不被重视以及体育强度无法达标。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已经到了畸形的地步,而体育课更是畸形的弱化趋势。单单就体育课本身而言,如同教育一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自发学习、向善、为社会所需的教育目的。体育课也是一样,让人自发的提升身体素质,形成向善健康的氛围。而现在体育所达成的目的和应试教育一样,模式化,死板化,敷衍化。而且还得为应试教育让路。

四、新课标实施后缺少能够很好完成新课标任务的体育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体育教师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掌握着较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在上体育课时才能够得心应手。而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大多都是其他科目的兼职教师,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难免在上体育课时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甚至就连最基本的队形、口令、步法、简单的技能技巧都无法传授、训练。就拿我校来说,全校在编教师50名,其中体育专业教师2人,在校学生多达900多人,要上好体育,从何谈起?那么,体育课上让学生打打篮球、踢踢足球、捉捉迷藏、自由活动等就是很自然的现象了。

五、新课标实施后安全教育的影响

全国上下齐抓安全,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诚然,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视安全无可厚非,但过分强调安全却对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安全没有问题,其他一切工作不会有大问题;若安全出了问题,一切将被否定。”就拿体育课来说,它本应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能将生命与运动有机融汇,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与运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并在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坚毅、自信、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在空间上虽然一般它在户外进行,但却要像其他课程一样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各种形式的运动与训练技巧,有时甚至是较为激烈的项目竞赛。

六、结语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高级阶段,对于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有序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更好的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我国教育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教学方法改进较少依然处于落后状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没有能够很好的得意实现;过于注重教学工作开展而忽视了体育文化观念的宣传;缺少能够很好完成新课标任务的体育教师和安全教育的影响。只有以上问题得以解决,我国的高校的学校体育教学才能够更好的开展,为国家培育出更多体质出色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 体育教师 特点 任务

一、前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体质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大,由“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转变,教材质量逐渐提高;体育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注重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学习的成功改革经验,这主要归功于参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体育教师。

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主体――体育教师

1.体育教师在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方面的特点

教师是课程实践的核心人物,他们在课程实施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同样,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中也起着核心作用。他们虽然在教育及体育方面的理论水平不及体育学科专家,但却具有体育学科专家没有的优势:首先,他们与学生接触更广泛,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日常交往行为,最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其次,他们掌握了体育课程实践的第一手资料,而这正是体育学科专家所非常缺乏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体育教师所决定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1)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是体育教师工作程序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就必须完全地执行课程专家所编制的方案,而是应该在一定具体的现实条件下,从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对有限的课程资源作无限的探索。因为影响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不仅受学生主体需要的制约,而且受学校场地、器材、师资、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在体育课程方案的实施中,不能也不可能复制或照搬课程方案,必须经过体育教师的再创造过程,他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学校条件、学生特点、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度调整。为了保证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他们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

(2)开发成果以各种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主,开发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

与体育学科专家不同的是体育教师开发的主要成果不是体育教材,而是各种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或者说是如何实施体育课程的具体方案。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时刻面临着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如何根据课程要求选择课程内容;第二,如何使所选择的课程要求适应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第三,如何将课程内容通过体育教学来具体实施,实施的具体目标、程序、步骤、方法、形式是什么等。这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环节,即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课程内容调适和体育课程内容应用。这三个基本环节的连续推进,每一步都涉及资源的开发问题,都必须以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作为前提条件和基础。由于体育课程实施的环节是连续不断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每个环节中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也是连续的和动态的,而且每个环节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经验和成果,反过来又为下一轮体育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和参考。只要体育课程实施不结束,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活动就不会终止。

(3)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与专家之间的合作是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主要方式。

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教师并非独自探索,他们除了要接受体育学科专家的指导并与他们合作外,还要与本校或外校体育教师等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本质上是体育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学习,其合作的基本形式包括对话、信息交流、经验共享、座谈会、专题讨论、协作研究课题等。无论采用何种合作方式,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信任、支持、交互作用和开放性的交往越理想,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实施的效果就越明显。体育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是我们期待的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但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如专家是否愿意、有无时间参与合作等。

(4)课堂教学既是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主要途径,又是推广开发成果的主要途径。

课堂既是进行体育课程和教学研究的平台,又是推广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果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体育是在课堂实践中所开发的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都可以通过体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来检验效果、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有些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如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实践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没有师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互动与交往,就不可能实现这一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2.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任务

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找到了一条理想的途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就是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开发程度和范围将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上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体系和载体,形成了“专家设计课程、教师教课程、学生学课程”的模式。这不仅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手脚,使他们变成了固定的体育课程内容的传授“机器”,而且使得最宝贵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经验被白白浪费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将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模式,充分释放出体育教师的“能量”,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人”。

(1)对体育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体育教材也是如此,虽然它是体育学科专家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和一定原则编写的,但要进入体育课程成为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还必须经过体育教师的再次和多次开发。体育教师对体育教材的二次加工过程,实际上需要解决以下几个矛盾:第一,使体育教材内容具有适应性,即使体育教材能够适应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第二,使体育教材内容问题化。在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未知的热情。第三,使体育教材结构化,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各种体育知识和身体练习的基本结构和要素,知道事物之间的关联,并能举一反三。第四,使体育教材内容生活化,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他们的学习起点,使教材回归生活。

(2)积极开发特色性强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并将开发成果系统化。

除了体育教材的二次开发以外,体育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开发其他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特别是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学校特色和学生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各种内容新颖、形式多样、适应性和操作性强的体育课程内容。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将这些开发的内容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并争取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材。

(3)要重视隐性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

更加关注隐性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所谓隐性体育课程内容,就是指隐藏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里的那些关于体育情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以及学生人格(心理、性格、社会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隐性体育课程内容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隐性课程内容也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的、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将体育课程内容中隐含的、不确定的课程内容开发出来,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它们直接源自学生真实的生活,有些内容资源甚至可以说是学生集体智慧的象征。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将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不仅应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同时还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过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效地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

(4)总结与反思体育教学活动。

有些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然而当这些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时,则出现了很多问题。有时教师教得力不从心,学生学得也很吃力;有时课堂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学生学无所得,课堂教学如“走马观花”。之所以这样,原因就在于他们忽视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果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因此,体育教师除了重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成果外,还要学会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自我总结与思考,要善于通过课后教学记录、与他人交流教学心得、自我反思等,从实践中总结出有利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各种经验。只有这样,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当然,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外,还要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如体育学科专家、学生、学校其他课程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如业余体校教练员、运动员等。在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尽量“人尽其用”。

参考文献;

[1]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

遵义师范学院作为百年传承发展的地方院校,已为本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经过遵师人的不懈努力,学校教育从2001年开始逐渐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发展。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引进培养师资队伍,构建学科发展团队,加强学校课程教学建设,创建发展新校区,使整个学校的教学环境发生了质的飞跃。学校课程教学由单一的专科教育向本、专科教育发展综合迈进。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根据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提出了“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本科体育课程教学发展模式,通过学生的运动参与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遵义师范学院应用转型的发展,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现有大学体育构架内,实现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发展,成为遵师体育人思考探索的问题。

1.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发展历程

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由最初的传统体育课程教学,逐步发展成为以校本教材为主题的课程教学,因地制宜地结合学校特色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推进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学校的情况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使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更加丰富多元,基本满足不同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发展的需要。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经历三个阶段的建设发展,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形成阶段、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建设发展阶段、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阶段。1.1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形成构建阶段。遵义师范学院经历了从专科到本科的发展历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由专科课程设置,逐步向本科课程设置转化,其内容有篮球、排球、体操、田径、武术、健美操等运动项目。随着学校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快了学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组织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尝试。打破原来的班级授课制,根据学生姓别差异进行男女分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生理特征学生体育学习发展的需要。1.2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建设发展阶段。按照遵义师范学院“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本科办学理念,从2006年开始,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性探索,提出了“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教学发展模式。修订了新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实行大学一年级进行普修,大学二年级进行选项,大学三年级进行修学分的大学课程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重在健康”的课程教学发展理念,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作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发展根本,以教师人格魅力,实现对学生生理、心理、运动、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促进。充分挖掘课程教学内容资源,满足学生不同个体体育学习能力发展的需求。1.3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阶段。遵义师范学院在教育部的总体规划下,学校对2015级学生进行应用转型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桥头兵。根据学校的要求,制定了新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重在强化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应用,由课内教学向课外辅导练习拓展。将原来的36学时改为课内教学16学时,课外实践教学16学时,即(16+16)体育课程教学运作模式,突出了体育课程的课外实践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延伸。大学体育课程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到教育部规定的15项以上,其项目内容根据不同的学期、年级、学生对象形成递增式发展。项目内容有篮球、排球、足球、定向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排舞、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瑜伽、散打、健身气功、围棋、武术段位制拳类、器械类和太极拳类等。

2.教育部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总体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策,民族复兴之根本。为了更好的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人才,国家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保障性文件,并于2014年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践行的相关工作。要求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并实施,并提出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保证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同工同酬。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中阐明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是学校教学改革、优先落实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纲要》要求“大学本科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不少于144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其他年级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由此可见,《纲要》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与解读,它是保证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应用转型发展中体育教学工作具体实施的理论依据。

3.遵义师范学院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发展探讨

3.1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学校决策部门经过大量的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它校成果,系统研究形成的课内教学16学时与课外实践16学时相结合的体育应用转型教育发展模式,对2015级学生开始进行实施。经过2年的教学与实践,在课程内容设置、学时分配、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教学训练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课程教学经验。对整个课程教学模式的贯彻实施,课外实践环境没有落实到位,没有达到学校提出的应用转型发展要求。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课内学习是基础,是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和自我竞技能力培养的推进平台,为学生良好的品德意识、智力开发、审美思维、运动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帮助,而课外体育实践是课内教学发展的拓展深化,需要教师的组织与监督,在《纲要》中就明确要求,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周不少于三次。3.2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模式建设。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发展,需要继续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重在健康”的教学理念,在构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过程中,强化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应用。课程教学以大学一、二年级开设选项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为课程教学建设发展模式。加强推进篮球、排球、足球、定向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排舞、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瑜伽、散打、健身气功、围棋、武术段位制拳类、器械类和太极拳类等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落实、创新与发展。按照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要求,加强课内体育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竞技水平;以课外实践教学为拓展,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运动健身习惯的养成建立发展平台。学校体育应用转型发展,要以应用型人才、职业服务为发展目标,建立多元的大学体育课程应用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体育文化活动、训练及竞赛,打造校园体育精品课程,有效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应用转型发展。3.3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建设。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就是以学生身体锻炼为服务平台,教师采用有效合理的教育方法、运动手段,满足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养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沉淀体育文化科学健身知识,满足学生体育学习能力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能力。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既是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还有对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评价,三者相互联系,互为促进,互为发展。对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评价,重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组织管理与实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应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前沿知识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重在体育知识能力、品德行为的考察评价,通过考察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竞技能力、品德素养等进行综合评判,它包括课堂表现、课外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测试等诸个方面。3.4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离不开科学研究,它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腾飞的翅膀。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应用转型发展,需要科学的研究,谋划体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训练和竞技比赛。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前沿科学知识理论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及竞技比赛中,传统的经验及思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体育发展的社会需求,建立体育科学研究队伍势在必行。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研究队伍的建设,从课程设置、微课开发、精品课程打造、运动训练、竞技比赛方面进行建设,以“教学—训练—高水平运动队—科学研究”为一体化发展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与回归研究,多渠道多视角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体育应用转型也要为地方体育经济建设服务,加强学校体育学科团队与地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开发,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红色文化、户外健身运动的研究、开发,引领时代特色,促进地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推进地方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体育文化品牌的建设,并形成校园体育文化资源,丰富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何德超,李华禄.遵义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成效与对策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1(6):122-125.

[2]范维.贵州省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分析[J].体育世界,2014,(2):13-15.

[3]王波.遵义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J].搏击(体育论坛),2015,7(6):20-21,24.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N].教体艺[2014]4号,2014(6).

[5]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N].教体艺[2014]5号,2014(7).

[6]刘礼国,马雪.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15,33(2):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