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期刊评价;影响因子;世界一流科技期刊;WAJCI

2019年8月5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第10条提出:“建设世界科技论文引文库、专家学者库、科技期刊应用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全球创新指数,增强中国世界科技舞台的话语权。”可见,期刊指标已经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在当前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过程中,英文期刊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虽然业界人士对过多强调英文期刊有过提出过质疑[1]。,但是,在当前的期刊出版实践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英文期刊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行动中的确具有独特优势。目前,我国已经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科技期刊大多是英文期刊。而且,世界上最优秀的科技论文也大多通过英文期刊呈现。因此,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框架下,持续快速发展中国英文科技期刊,英文、中文期刊等效同质共同发展,努力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是必须要坚持和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期刊评价是促进期刊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正确理解和运用期刊评价成果是快速提升期刊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过程中需要努力关注和运用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界和业界人士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何满潮、佘诗刚等人[2]认为要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客观认识、恰当使用国内外科技期刊评价体系,避免将期刊评价等同于论文评价,避免盲从国外科技期刊评价体系。许莲华、肖雪山等人[3]也提出我们不应该将评价的权力交予外国人,不要被国外的评价体系绑架,而应该建立起一套适用于本国国情的较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可见,部分业界人士已经开始要求改变目前西方主导的期刊评价标准。本文按照这种思路,在当前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从期刊评价视角,探讨提升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路径和方法。

1正确认识和理解期刊评价工作

2020年2月20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评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任何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必须通过事业内部的评价活动来推动和完善。期刊评价活动也是推动期刊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40年来,以SCI影响因子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期刊评价活动成为国际主流的期刊评价体系。但是,以SCI和影响因子为导向的科研管理体系不断暴露出值得深入探讨的新问题。陆大道院士[4]甚至认为:“中国的科研资助方向正被西方国家的SCI所支配,我们的科研人员贫于创新、贫于思想!”部分业界人士也对这种“唯SCI”现象进行了批评。游苏宁、陈浩元等[5]批评了“唯”评价的现象:“当下不少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办刊人一心只为提升评价指标、被SCI收录、进入各种‘核心期刊’目录等,已经到了必须加以纠正的地步,真的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办刊的初心。”张品纯[1]明确表示:“不赞同用属于文献计量学范畴的期刊引证指标来认定和评价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冷怀明[6]也强调:“如果期刊人自己过度倚重以期刊影响因子为核心的期刊评价方法,以追求期刊影响因子为第一办刊要务,其必将导致科技期刊功能异化,最终远离办刊初心。”这种“唯”评价的倾向可能已经脱离了期刊评价的初衷。正确认识和理解期刊评价理论、方法、过程,并客观科学地应用期刊评价成果,可以帮助期刊事业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准发展方向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2正确运用国际期刊评价成果

期刊评价标准是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期刊办刊进展、掌控期刊发展方向。它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之分,重要的是我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如何科学利用这种工具。因此,本研究认为,不要过于看重指标,但要熟练运用和掌握,还要学会通过指标主动寻找与国际品牌期刊的差距,助力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现有条件下,中国科技期刊相较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期刊评价指标给了我们一把寻找差距的“尺子”。这把“尺子”首先衡量的是学术论文,在SCI被引入中国之前,国内对学术论文仅有主观定性评价,缺乏客观定量标准。SCI评价体系的引入,为学术评价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同时,也为期刊发展提供了一种尺度。除了SCI的影响因子评价指标外,国际上还陆续推出了诸如CiteScore、SCImagoJournalRank(SJR)、谷歌学术指标(GoogleScholarMetrics)、自然指数(NatureIndex,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等相关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此外,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近些年兴起的Altmetric评价指标体系——尝试将各种社交媒体,如News、Blogs、Twitter、Facebook、Wikipedia、F1000、LinkedIn、OpenSyllabu、SinaWeibo等的传播数据引入期刊、论文等影响力的评价。这些均是推进期刊发展的重要“尺子”,在实践中,国内优秀期刊应充分利用好这些“尺子”,以促进和推动期刊的发展。

2.1借助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对标国际顶级期刊

《NationalScienceReview》(《国家科学评论》)是我国第一份英文版自然科学综述性学术期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担任主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蒲慕明担任常务副主编,各学科知名学者担任副主编。该刊创刊之初就对标国际顶级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期刊。2017年,中国科学院网站了《“两刊”和国家科学评论SCI影响因子取得新突破》的专题文章,其中专门将《NationalScienceReview》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对比[7]。表1显示,《Nature》《Science》两刊的IF分别从2015年的38.138和34.661提升到2019年的42.778和41.845,而《NatureCommunications》和《PNAS》两刊,IF分别保持在12和9左右,且《NationalScienceReview》的影响因子已经由2015年的8.000提升到2019年的16.693,影响因子在这5本综合性刊物中的排序也由2015年的第5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三位,但从可被引文献量看,《NationalScienceReview》与其他4本期刊仍有较大差距。综上,基于影响因子、CiteScore等的期刊评价指标,已经成为我国期刊对标国际顶级期刊的重要标准或尺度。借助这些国际期刊质量和影响力标准,可以直观地查看我们与国外同行的差距,也能目标明确地落实前进的方向。当然,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分析和对比影响因子等指标,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着重内涵建设,形成一流、先进的办刊理念,相应提升编辑将帅人才素质,努力创新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举措,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期刊未来发展方案,促进我国世界一流期刊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2借助评价指标评估发文质量

长春光机所主办的英文期刊《Light:ScienceApplications》是我国近年来新创英文期刊的优秀代表,该刊创刊3年即进入SCI光学期刊榜前3位。《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在创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不以进入SCI为目标,而是立足于成为世界一流光学期刊。虽然不“唯”SCI至上,但《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并未放弃对评价指标的合理使用。例如,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团队提出用数字编码表征超材料的新思想,由于这一新的表征方式打破了超材料固有概念,《Light:ScienceApplications》为这一成果的发表提供了快速通道。这篇文章发表4年后,在WebofSciences上被引超过250次,还被ESI评选为热点文章。此外,姜澜教授的综述发表半年后被引超过10次,潘建伟院士的综述发表3年后被引超过80次,龙桂鲁教授的原创研究发表2年后被引超过90次,都是领域内近3年的高被引文章[8]。虽然杂志在发表这些文章时并未以被引数为目标,但借助WebofSciences的统计,可以清晰了解与掌握所发文章的相关指标,为后续的发文方向和重点提供十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3借助评价体系进行期刊发展规划

科技期刊的发展须有目标和规划,特别对新创办的期刊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当然,几乎每一本科技期刊都希望成为行业翘楚,初创的英文期刊更是以成为国际顶级期刊为目标。但是,何为顶级期刊?成为顶级期刊应有何种标准?这在主观范畴内很难说清楚。因此,在制定期刊规划和目标时,大多数期刊仍以影响因子作为对标和方向。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英文期刊《CellResearch》就将影响因子融入了刊物的发展规划之中。2006年,裴钢院士担任《CellResearch》主编之初,期刊影响因子只有2.1,于是他提出要打造一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的目标(初期目标是达到美国学会会刊的水平,影响因子5)[9]。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编辑部开始引进高水平编辑团队、加快审稿周期、为优秀论文开辟“绿色通道”。这些措施效果明显,2006年和2007年,《CellResearch》的影响因子分别突破了3和4,2009年达到8.151,2019年更是一举跃升到20.507。实践表明,以影响因子为目标,一定程度上倒逼编辑部改革的方式在《CellResearch》的办刊过程中收效明显。由此可见,期刊评价指标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过程中的一把重要标尺。通过影响影子的比较,可以让编辑部了解自己刊物与国际顶尖期刊的差距,也能看到刊物的进步,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信心。相关部门通过我国科技期刊进入SCI的数量,可以掌握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态势,为制定科技期刊的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期刊评价指标的各种数据,寻找我们与国外同行的差距,为我国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3中国科技期刊评价工作的创新实践进展

3.1相关部门已经自主研发了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年报》(以下简称《WAJCI年报》)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研制,研究对象是世界范围内传播较广、影响面较大、学术影响力较强的学术期刊。该报告2018年12月和2019年10月分别评价期刊13063种、13088种,包括英文期刊、中文期刊、西班牙文期刊、葡萄牙文期刊、德文期刊、法文期刊、土耳其文期刊、日文期刊,其中中国期刊分别为1616种和1429种,相比之下,SCIE仅收录中国大陆科技期刊241种。该报告采用影响力指数(CloutIndex,CI)评价期刊,反映各刊影响力大小。CI的变化代表了这个期刊相当于学科最大值变化速率的相对值。它是将期刊在统计年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双指标进行归一化后向量平权计算所得的数值。CI指标力求克服单一指标评价的片面性,使同学科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具备较好的可比性,其期刊分类包含了240个学科领域,其中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设置了177个学科领域类目,哲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设置了63个学科领域类目,交叉学科的期刊同时跨2-3个学科领域。该报告尽量使每个期刊都能划分到相对精准的学科里,以实现世界期刊在统一的学科中进行排序比较。该报告也提出:“排序不代表质量水平,但至少可以让中国学术期刊尤其是中文学术期刊在与国际期刊在大数据环境下同台比较之后,能够更客观地看到自己在世界学科发展中应有的影响力水平。”[10]《WAJCI年报》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具有国际视野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它并没有完全跟随西方的期刊评价指标,在指标设计和刊物遴选方面都体现了自己独到的创新。一方面,《WAJCI年报》收录的期刊语言类型较其他期刊数据库更为丰富。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期刊数据库基本以英语为主,即便有一些非英语期刊,数量也极其有限。而《WAJCI年报》收录的期刊则包含了多种语言,且数量不少。可以说,它的国际化水平相比目前的期刊数据库大为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国际化=英语化的习惯思维。如果这种思路能够继续保持,该报告必将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WAJCI年报》采用的CI指标,在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了发文量这个新维度。科睿唯安的宁笔博士曾经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下过一个定义:影响因子和发文数量都能达到世界前10%的期刊。然而,目前西方的期刊评价指标大多只考虑引用数量,没有加入发文数量这一指标。因此,这给一些期刊“做数据”留下了可乘之机。CI指标的提出,要求期刊既“强”又“大”。在当前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WAJCI年报》的出现和CI指标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有利于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营造一个更加风清气正的外部环境,同时,可以在客观上强化中国在期刊评价领域的话语权。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一个期刊评价体系从提出到完善,再到被国际科学界认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WAJCI年报》在期刊遴选和、数据采集等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国际认可度方面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无论如何,《WAJCI年报》的出现,体现了我国期刊界宽广的视野,假以时日,它很可能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3.2我国部分省份已经开启科技期刊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

2018年4月15日,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等机构起草的湖北省地方标准《英文科技学术期刊评级规范(DB42/T1329-2018)》[11](以下简称《规范》)正式生效——这是我国在标准层面对英文科技期刊评价研究与管理工作开展研讨的开端。《规范》提出,创刊3年及以上英文科技学术期刊的评级指标体系和创刊3年及以内英文科技学术期刊的评级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主要从法律法规、学术质量及国际影响力、编校出版质量、期刊获资助与社会经济效益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创刊3年及以上(内)的三级评价指标分别涉及18个(13个),打分采取单指标赋值,并通过总得分范围进行分级认定,适用于所有学科的英文科技期刊。《规范》是我国第一个地方英文期刊评价标准,也是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质量评级标准建设的开端。虽然该评级规范是一个地方标准,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可以看作是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评价标准建设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牌,不仅开启了我国区域对英文科技期刊评价标准体系的探索之路,填补了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评价标准制定领域的空白,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目前,该《规范》还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的空间,如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背景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规范》的应用实践,相关行业应加大推广力度,在评级应用中不断完善和修订,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建立起基于英文科技期刊评价工作的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为推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评价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标准层面的重要支撑。

3.3我国部分行业已启动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工作

2019年4月17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做精做强专家组”第二次工作会议公布了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释义》,该体系以“坚持政策导向、学术导向、质量导向、服务导向,突出中医药特色”为原则,为高质量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12]根据目前对该期刊评价体系的跟踪调研,其尚未被正式应用于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制定工作中。客观来讲,虽然这份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体系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在短时间内,不能承担主导国际期刊话语权的重任,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期刊评价指标启示。一方面,学会主导的期刊评价体系可以克服“定量评价”的弊端。目前的期刊评价体系几乎都是“大而全”的复杂评价体系。虽然期刊均按照学科进行了划分,但却只能按照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定量指标来综合计算、得出评价结果。虽然也有个别指标要参照相关学科学者的意见,但在实践中,其对定量的期刊评价结果影响甚微。而在这份《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释义》中,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了“专家推荐度”的指标,可见,专家主观评价已经纳入期刊评价体系。相比其他期刊评价体系,行业学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与本学科的科学家“近距离”接触,可以适度引入“主观评价”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客观评价”主导之下的“刷数据”等不端行为。另一方面,未来如果能够构建多元化的期刊评价体系,也有助于打破西方对于期刊评价的主导和控制。虽然我国正在试图建立自己的国际化期刊评价体系,但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而以学会为中心的期刊评价研究主体不仅能融合学者的要求,也更符合“碎片化”分工的社会趋势,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如果这种期刊评价体系能够推广,将在一定程度上“稀释”西方期刊评价体系在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我们今后不仅要在“中医药期刊”这种中国特色鲜明的学科制定期刊评价标准,更应该参与主导相关国际学会或国际组织提出的各学科的期刊评价体系。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范文第2篇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及对科研创新提升作用研究”(2013RKC02006)

作者简介:王丽丽(1978-),女,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E-mail:;

郭凤丹(198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E-mail:。*王丽丽、郭凤丹同为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赵文祥(1966-),男,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E-mail:

摘要:依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统计数据,对《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影响因子、年载文量、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及其它引用指标的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8~2012年,《山东农业科学》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上升明显,分别由2008年的0.480和938上升至2012年的0.796和2231;引用刊数、学科扩散指标、机构分布数、地区分布数和H指数总体也呈增长趋势,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变化幅度较小,年载文量保持在452~487篇;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分别为0.42~0.52和0.504~0.711,平均引文数8.26~10.79,均相对偏低。

关键词:《山东农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动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Q250.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2-0095-04

《山东农业科学》创刊于1963年,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学会、山东农业大学共同主办,创刊初期为季刊,16开本,5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1966年由于历史原因改为内部发行,1979年正式复刊并公开发行。随着形势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信息量不断扩大,1986年改为双月刊,2000年改为大16开本,2008年改为月刊,至2013年,已发展成为办刊质量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

创刊50年来,《山东农业科学》始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办刊方针,及时报道农业科研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期刊质量及影响因子逐年提高,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最新数据显示,其影响因子达到0.796,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在国家和省期刊主管部门组织的期刊质量评比中多次获奖,为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

为了揭示《山东农业科学》各种期刊评价指标的变化动态,选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1~5]2008~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山东农业科学》的主要被引指标和来源指标进行动态分析。

1数据来源及评价指标

以2009~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1~5]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山东农业科学》主要被引指标和来源指标2008~2012年的变化动态进行分析。

选用的指标包括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年载文量、基金论文比、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即年指标、H指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平均引文数。

2结果与分析

2.1影响因子的年际变化动态

某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为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通常,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5]。 《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影响因子逐年增加,由0.480增加到0.796(见图1),说明《山东农业科学》的学术影响力正逐年提升。

2.2年载文量与基金论文比的年际变化动态

年载文量是指来源期刊统计当年发表的全部论文数,常被用作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标[5]。2008年下半年,《山东农业科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全年仅出版9期,虽页码有所增加,但年载文量仍明显少于其余4年; 2009~2011年,年载文量逐年减少,2012年又明显上升,明显多于前3年(见图2)。在全年期数相同、页码相同的情况下,年载文量的多少受作者来稿篇幅的影响较大,篇幅长的来稿较多,则载文量相对较少。

基金论文比是指来源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5]。基金资助课题立足科学发展的前沿,瞄准科学发展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难题,具有理论创新性和深度推进的特点,这类论文的学术水平多比较高[6]。由图3可见,《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的基金论文比最低,仅0.504;2011年的最高,达0.711;其余3年变化较小,围绕0.650上下浮动,相对偏低。

2.3总被引频次、引用刊数的年际变化动态

总被引频次是指某种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登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可以显示所评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5]。由图4可以看出,《山东农业科学》的总被引频次逐年大幅上升,由2008年的938跃升至2012年的2231。

引用刊数是指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反映被评期刊被使用的范围[5]。2008~2012年,《山东农业科学》的引用刊数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295上升至2012年的439(见图4)。

上述结果表明,近年来《山东农业科学》越来越受到作者的重视,被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2.4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的年际变化动态

学科影响指标是指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全部期刊数量的比例;学科扩散指标是指在统计源期刊范围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5]。由图5可以看出,《山东农业科学》近5年的学科影响指标呈波动变化,2009和2012年较高,为0.52,其余年份均低于0.50;学科扩散指标则持续增长。表明,《山东农业科学》在本学科内的影响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而在学科间的影响范围正逐渐扩大。

2.5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的年际变化动态

地区分布数是指来源期刊发表的论文所涉及的地区数,按全国31个省市计数(不包括港、澳、台),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全国影响力大小的指标。机构分布数是指来源期刊论文的作者所涉及的机构数[5]。由图6可以看出,《山东农业科学》的地区分布数呈增加趋势,2008年仅为16,2011、2012年则达到23;机构分布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2010年最高,达186,2011、2012年分别为162和159,2008和2009年较低。表明,《山东农业科学》在地区间及从事不同工作人员间的影响正逐渐扩大。

2.6其他被引和引用指标的年际变化动态

即年指标为某期刊当年在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当年总数之比,表征的是期刊的即时反应速率,主要描述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5]。《山东农业科学》的即年指标除2008年明显较低外,2009~2012年的即年指标基本都在0.100左右波动(见表1),说明《山东农业科学》能够较快地被作者利用。

H指数是指被评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的论文中,至少有h篇论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山东农业科学》的H指数呈缓慢增长趋势,由6逐渐增加至8,表明其高频被引论文数正在增多(见表1)。

被引半衰期是指被评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反映的是期刊的老化速度。由表1可见,《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被引半衰期变化范围为3.78~4.70,说明《山东农业科学》被引的文献较新一半多是在3~5年内发表的,时效性比较高。

引用半衰期是指被评期刊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反映的是作者利用文献的新颖度[5]。《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引用半衰期集中在7~8之间,说明来稿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较新部分均在最近七八年内发表。

平均引文数是指被评期刊每篇论文平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可用来衡量该期刊的科学交流和吸收外部信息的能力[5]。《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平均引文数在8.26~10.79之间(见表1),与同类其他期刊相比偏少。

3讨论与结论

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是两个最常用的国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是由E·加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5],是期刊评估、核心期刊评定及SCI、EI等检索工具选刊的重要参数[7]。《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影响因子逐年提升,2012年达到0.796,与其他省的同级别农业科学期刊相比,仅低于《河南农业科学》(0.947)和《山西农业科学》(0.845),位居第三。

总被引频次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期刊被引用的频次高,说明该刊的利用价值高,同时体现出该刊的学术水平也较高[7]。2008年以来,《山东农业科学》的总被引频次大幅增长,另外,引用刊数和地区分布数也逐年增多,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山东农业科学》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年载文量也是鉴定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能够显示专题文献的发文密集程度,载文量大,说明期刊的信息量大[8]。因2008年涉及到《山东农业科学》改为月刊,年载文量无法与其他年份进行比较,所以仅对2009~2012年的年载文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山东农业科学》的年载文量有一定的波动,2011年最少,为452,2012年最多,为487。说明2011年发表的大篇幅论文较多,而2012年相对较少。

基金论文比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基金论文是受国家政府部门或各级基金组织提供科研经费开展科学研究的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科研论文形式表达出来的论文,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所代表领域的科研进展情况[9]。《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基金论文比为0.504~0.711,相对偏低。

另外,《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学科扩散指标、H指数、平均引文数也基本呈增长趋势,而学科影响指标、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则变幅较小。

综合分析表明,《山东农业科学》通过改月刊、适度增加页数、去除广告、选用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等措施使得自身的学术水平逐步提升,在科研人员中的影响力越来越高,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看出,《山东农业科学》的基金论文比仍不高,还需加大改进力度,通过与课题组经常联系并定期约稿,加快期刊的数字化建设等措施,更好地打造刊物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才能受到更多科研人员的青睐,吸引更多的优秀基金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09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09.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0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09.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09.

[4]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2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12.

[5]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3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09.

[6]陈新平,王志强,王珂,等. 《果树学报》2001-2006年主要文献评价指标分析[J]. 果树学报,2008,25(1):89-92.

[7]李晓萍,姜瑾秋,邢宝山,等.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4):270-272.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内5种学术期刊文献引证数据库特性的比较分析,并用其影响因子进行了部分管理科学期刊的排序比较,发现管理科学期刊排序出现了较大的错位现象,本文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术期刊文献引证数据库的来源期刊量多少和学科范围不同。

    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与水平,是科技期刊发展和生存的关键,因此关于科技期刊的质量评价成为科技工作者和期刊研究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国内几个大型文献数据库的开发成熟,它们各自推出了学术期刊的引证指标,当然也包括管理科学期刊。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各数据库推出的管理科学期刊引证指标进行对比,以期发现各数据库推出的期刊引证指标评价管理科学期刊的优缺点。

      一、五种期刊文献引证数据库

    随着国际性大型科学引文分析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全文文献数据库的推出,比较和评价国家、研究机构、团体以及个人宏观与微观研究绩效等工作不断发展。随着大型文献数据库引文数据积累成熟,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量化评价指标统计开始兴盛起来,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早研制并了jcr (isi期刊引证报告),使其迅速成为权威性的世界期刊评价工具。而国际性的科学引文分析数据库对分析中国科学研究状况缺乏普遍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部分部级科研机构开始推出自己的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由于jcr收录中国的科学期刊量少,不能从整体上反映中国数以万计的中文期刊的引文指标,国内各大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也开始推出各自的反映国内科技期刊引证指标的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始建于1989年,1990年首次对1227种统计源期刊包括影响因子在内的7项文献计量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正式对外了统计分析结果;1994年开始了国内期刊论文的引文统计分析工作,被其选作信息统计源的期刊包括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的重要科技期刊;1997年开始编辑出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设立了多项期刊评价指标,主要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文率、即年指标、期刊被引用半衰期。除了期刊基本引证指标外,该数据库还独创性地开展了一些期刊特性指标统计分析工作,如扩散因子、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比、他引总引比、国际论文比、平均作者数和引用刊数。该数据库有专门的管理科学学科类目,但收录期刊较少,2004年只收录了10种管理科学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始建于1989年,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有期刊600多种,扩展库期刊有300多种。被其选作信息统计源的期刊包括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的重要科技期刊。期刊引证指标附录在印刷版《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中,2005年开始单独印刷出版《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主要指标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基本相同。该数据库有专门的管理科学学科类目,但收录期刊较少,2004年核心库收录23种管理科学期刊②。

    1989年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原中国科学院西南信息中心)推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cqvip),收录期刊2000余种。2000年正式推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收录了1990年至今公开出版的科技类期刊5000多种,其中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核心期刊1500余种。2005年1月起,《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增加收录文、史、哲、法等学科分类的文章、期刊,形成社会科学专辑,目前收录中文期刊12000余种。2004年开始期刊引证指标统计,没有专门印刷出版期刊引证报告,期刊引证报告可以通过网络版浏览。期刊评价报告分为即年指标评价和期刊综合统计两部分。该数据库没有专门的管理科学期刊分类,管理科学期刊包含在经济管理类目下。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始建于1998年,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1998年来源期刊4%种,1999年来源期刊506种,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来源期刊均为419种,2004年、2005年来源期刊均为461种。1998年开始期刊引证指标统计,没有专门印刷出版期刊引证报告,期刊引证报告附录在印刷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中,主要有期刊影响因子、被引次数和当年被引指数。学科分类有专门的管理学类目。

    《中国学术期刊》( cnki)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收录国内6000余种统计源期刊,包括国内出版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期刊。2002年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试刊版,它是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对其中学术性论文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加工处理,经统计分析后编制的一部综合性跨学科大型科学文献计量年报。除基本的期刊引证指标外,还开创了一些期刊网络传播指标,如下载频次、浏览量、访问量,h指数等等。该数据库学科分类没有专门的管理学类目,但几乎所有的管理类重要期刊都有引证指标。五种期刊引证数据库的特性列于表1中。

         二、管理科学期刊引证指标评价比较

    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科学。从世界范围看,管理科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得到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单独把“管理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从此开始,管理科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才真正纳人到整个国家的科学研究轨道中去。1996年对管理科学发展进行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管理科学组升格为管理科学部,以及中国工程院成立工程管理学部。这也意味着管理科学地位为社会与科学技术界承认。

    然而,与其它学科相比,管理科学在我国仍然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反映在期刊上,管理科学缺少其独有的管理科学专业特点的管理科学期刊群。我国的管理科学期刊大多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管理科学未成为独立的学科建制,专业的学术期刊少之又少。在20多年的发展中管理科学学科地位逐渐确定,管理科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部分学术期刊慢慢向管理科学专业靠拢,成为展示管理科学研究成果的阵地。但由于管理学科交叉的特点,研究成果分布比较广泛,管理学与经济学、工学和数学期刊论文融合在一起。管理学科的专业期刊看上去又不是那么专业,迄今尚未形成在本学科得到共识的核心期刊群,甚至对于相对重要的期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认识①。国内几个重要的文献数据库都将管理学作为自己的学科范围,各自选出了一些管理学期刊。cssci数据库收录管理学期刊26种,cstpcd收录管理学类期刊10种,cscd收录管理学类期刊22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遴选和认定的重要期刊20种。cnki和cqvip数据库没有专门的管理学期刊分类。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管理学科期刊,以cssci数据库收录的管理学期刊24种(由于《经济管理》和《未来与发展》部分年份的影响因子缺失,故略去)纳人比较的范围。

    由于每年的cssci收录管理科学期刊影响因子未公布,本文分为两类排序比较,一类是cnki与cssci收录期刊2001 ~ 2004年5年平均影响因子排序比较;另一类是各数据库2004年影响因子排序比较。表2给出排序结果。

    从表中可以发现:

    (1)cnki与csscis年平均影响因子排序比较看,24种期刊排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错位。错位超过4位的期刊有《中国行政管理》、《管理科学》、《中国科技论坛》、《南开管理评论》、《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和《管理现代化》。排序完全一致的有4种期刊。

    (2) 2004年4个文献数据库各期刊影响因子也不同。整体上,cnki的期刊影响因子大于cqvip的期刊影响因子大于cstpcd的期刊影响因子大于 cscd的期刊影响因子。4个文献数据库各期刊影响因子的排序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错位。cnki与cqvip相比较错位超过4位的期刊有9种,分别为《中国行政管理》、《管理科学》、《软科学》、《管理工程学报》、《科学管理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科学学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和《中国软科学》。

    为什么同一种管理科学期刊会出现如此的反差,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可以从期刊影响因子的公式找到原因。决定期刊影响因子的最主要因素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年的被引用次数,其次是该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而决定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年的被引用次数的最主要因素是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学科范围和期刊种类的多少。而管理科学发表研究成果涉及的期刊范围是相当大的,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在1997一1999年对批准资助的443项项目的统计,发表的3320篇论文分布在901种国内外期刊中,19%的在1%种大学学报上①。而且管理科学文献涉及的学科跨度大,特别是经济学、应用数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等。正是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学科范围及收录期刊种类多少,影响了管理科学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年的被引用次数这一重要数值,如2004年收录期刊学科范围全和期刊种类多的cnki普遍大于其它类文献数据库管理科学期刊影响因子。收录期刊偏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且收录期刊较少的 cscd, cstpcd期刊影响因子小,并且期刊排序较无序。

    而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表面看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数值,但由于各期刊有正刊,还有增刊、专辑、专刊和特刊,同时期刊栏目有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学术动态、书评和领导讲话等等。期刊来源文献量多少也严重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但各大文献引证数据库在确定这一数值时,都根据自己的标准来确定来源文献收录量。比如,本文发现造成《中国行政管理》影响因子排序错位最多的原因在于确定来源文献收录量这一数值,cnki和cqvip两个文献数据库在计算2004年该刊影响因子时,对该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这一数值存在较大出人。由于该刊的文献规范性稍差,对于是否属于学术论文存在分歧,才造成了总数这一数值的出人。

      三、结论

    5种文献数据库都收录了管理科学期刊,并且都编制了其相应的期刊引证指标。但评价期刊影响力的影响因子这一指标却出现了较大差异,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各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学科范围及收录期刊种类的多少,其次是来源文献收录量的确定。

    目前利用5种文献数据库期刊影响因子评价管理科学期刊的影响力,都存在一些缺陷。特别是cscd, cstpcd收录的管理科学期刊样本量过少,收录学科偏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cssci收录的管理科学期刊样本量虽然较多,但只局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三个文献数据库不能充分体现管理科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及管理科学文献的广泛性。近年cqvip文献数据库在逐渐扩充学科范围,增加文、史、哲、法等学科,但其收录的期刊过于宽泛,非核心期刊过多,同时期刊引证指标编制开发较晚,还不够成熟。cnki文献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学科范围及收录期刊种类都较合适,但在来源文献收录量上过于宽泛。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范文第4篇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综合性的学科。在宏观上,环境科学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力图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的规律;在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蓄积的过程以及其运动规律,对生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世界各国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运用各自学科的经验、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发展并形成各种分支,这些分支学科的迅猛发展,使得环境科学在环境基础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表了很多相关的研究论文,这些在国内外环境科学类期刊。为了使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了解国内该领域代表最高学术水平的期刊,笔者对较为常用的期刊评价体系中收录的环境类核心期刊,从数量、影响因子、被引情况等进行了比较分析。

 

2评价的依据及数据来源

 

20世纪30年代英国化学家和文献学家布拉德福(S.C.Bradford)发现某一学科的在其它学科的期刊上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布拉德福猜测论文在期刊上的分布存在着某种规律:某一专业的大量论文可能集中分布在少数专业期刊上,而少部分论文则分布在与此专业较为密切的“边缘期刊”和其它的“普通期刊”上。并选择“应用地球物理学”、“润滑”两个专题进行验证。在经过大量统计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描述文献序性结构的定律,称为布拉德福定律,其基本观点是:某一学科的文献相对地集中在一定数量的杂志上,而剩余部分的文献则依次分散在其它相关杂志上,该定律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1971年,美国情报学家,SCI创始人加菲尔德(Carfield)在对“SCI”1969年第四季度收录的2200种期刊的100万篇参考文献后发现,被引率高的文章的24%来自于25种期刊,50%出自于152种期刊,75%出自757种期刊,被SCI收录的500种来源期刊的文献量2200种来源期刊文献总量的70%。证明了被引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同样具有布拉德福所揭示的集中一离散特征。加菲尔德将被引文献来源较为集中的152种期刊定名为“核心期刊”,从而开“核心期刊”遴选的先河。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关注文献计量学方面的研究随着核心期刊研究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图书情报学界、出版界、及科学研究管理部门等多方合作,运用核心期刊理论和方法,采用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专家评审等定量与定性地对国内核心期刊遴选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包括: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的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及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等。

 

以下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4版)(简称“年报”)的环境科学类期刊,以北京大学2011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六版)(简称“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13-1014)”(简称“CSCD”)[7]中收录的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评价系统:“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以及“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的对比分析,为环境科学工作者了解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选择、利用期刊提供客观的评价。

 

3统计分析

 

3.1收录的数量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4版)用文献计量学指标对4042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期刊进行了评估,其中环境科学类期刊(X1/X8)共66种。被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有27种,被CSCD收录的有24种,核心库期刊有20种,扩展版有4种。同时被中文核心期刊和CSCD收录的有22种。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的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与CSCD对比。《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的影响因子分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在综合统计源期刊基础上增加了中国部分博、硕士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与综合统计源期刊一起合称为复合统计源文献,并由此定义了“复合影响因子”。将科技期刊的引文统计源期刊扩展到了人文社科类期刊,与科技类统计源期刊一起总称之为综合统计源期刊,并相应定义了“综合影响因子”。这两者都是按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综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与CSCD两个不同的评价体系对相同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虽然不同,但影响因子的高低排序基本相同。两个评价体系影响因子最高的前4种期刊是:《湿地科学》、《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核心期刊”;评定问题;遴选方法;指标体系建设

“核心期刊”已经成为当前衡量一个杂志学术地位的基本指标。能否进入“核心期刊”的队伍,对一个杂志社,特别是学术期刊和技术期刊来说,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因为被评为“核心期刊”就意味着杂志学术水平被社会承认,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可以得到中国所有的高校、研究所等职称评定机构的认可。杂志能否进入“核心期刊”,更是杂志社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导航标!

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繁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增加,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1949年建国时,我国有科技期刊80种,1956年增至200种。1978年新闻出版署成立,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对全国正式出版期刊进行了重新登记,换发了新的期刊登记证,获准正式出版期刊6 000种,其中,自然科技期刊2 800种(占48%),10年增长了7倍。2005年经过整顿提高,期刊稳定在4 957种。[1]二是已办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期刊整体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期刊总量迅速上长的同时,如何有导向性提高期刊质量,成为期刊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评价“核心期刊”就产生了。

1992—2004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先后有4版问世。纵观4版《总览》中的核心期刊,特点显著:一是刊源数量不等:第1-3版《总览》的候选刊物约1万种,分别遴选出2 174、1 596和1 571种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约占期刊总量的21%、16%和15%。第4版《总览》待选刊源约1.2万种,最后筛选出1 798种核心期刊,入选率为15%。[2,3]二是核心期刊的筛选指标不同:编制第1版《总览》,主要采用载文量、文摘量、引文分析综合筛选;第2、3版《总览》增加了“影响因子”;第4版《总览》将“他引量”和“获国家奖或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2项指标纳入筛选指标,去掉了“载文量”。[4,5]

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引导效应不力

科技核心期刊是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期刊”战略的实施应该结合我国科技计划重点方向、科技发展的学科优势和新生长点的实际格局,遴选一批国内领先和国内重点培育两个层次,进行重点支持。可是,在我们现行的“核心期刊”遴选指标体系中,没有这方面的指标要求,使其学术引导效应严重不力。

(二)“影响因子”对“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作为“核心期刊”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的影响因子,与两个因素直接相关:一是分子,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次数;二是分母,该刊前两年发表的有实质性的论文和述评的数量。活跃的学科其期刊的影响因子要大大超过不活跃学科的期刊。有的学科领域的研究比较窄,从事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数不是很多,即便所有有关的科学家都加以引用,其引用次数也不会很高。所以,某一期刊的影响因子高,只能说明该刊的总体质量高,并不能得出该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质量都高。[7,8]

(三)科技“核心期刊”缺乏人力资本质量评价

纵观4版《总览》中的“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期刊采编人员综合素质评判指标缺乏。期刊业是知识密集的智力型产业,采编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期刊出版质量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刊人员素质的高低。有的科技“核心期刊”编辑部只有1个固定编辑,为了节约出刊成本,其他采编人员都是聘用无业人员,他们没有学术专长,也不懂期刊行业知识,只是完成错别字校对等低级工作。所以,科技“核心期刊”缺乏采编人员素质考量,“核心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受到极大的质疑。

(四)科技“核心期刊”的行业分类不明确

科技“核心期刊”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核心期刊”应该起到行业风向标的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发展,人们对科技期刊多样化需求增大,综合科技期刊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各种专业期刊应运而生。同一行业、同一研究领域可能出现多种刊名的科技期刊。这些期刊如何提升其质量,行业内的科技“核心期刊”的设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为同行业科技期刊标准化、规范化、高学术水准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三、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遴选原则与方法

(一)遴选原则

1.科技“核心期刊”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三年有效。这对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个动态激励机制。也给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评定办法的进一步改进留有一定空间。

2.严格科技“核心期刊”学科领域总量指标限制:同一学科领域最多一两种“核心期刊”,宁缺勿滥,使评定出来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该学科领域的风向标作用。

3.确保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学学术专家说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门独家评定。每次期刊评定,专家委员会人员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门”,以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

(二)遴选办法

1.遴选范围。创刊5年以上的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按国家有关规定,期刊社必须满足采编人员数量和质量规定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我国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具备集约化发展趋势、由全国性学术社团或科研机构主办的优秀科技期刊。

2.遴选指标体系建设。(1)定量指标:一是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各种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二是知名度指标,包括被国内外要数据库,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被国内外重要文摘期刊收录情况;被国内重要图书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图书馆收藏情况。(2)定性指标:一是编辑队伍考核。对编辑人员从数量到质量进行严格审核,这是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的基础。执行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必须具备该专业期刊高级职称或相当于该职称的学术水平,并在本专业有持续的在研项目,使其学术水平有不断的提高。其他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必要的数量都要有所要求。二是期刊编辑部要有良性的经济循环和较高的社会效益考核。三是期刊在评定期内的获奖情况,以及期刊中论文获奖情况。

(三)遴选程序

1.自愿申报。由期刊主办单位直接向当年的“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

2.资格审查。由“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按照遴选原则、范围和评定指标的要求对报送的“核心期刊”评定材料进行严格审查,本着宁缺勿滥的责任精神严格资格审查。

3.评审。对于资格审查通过的申请材料,交送当年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进行集中评审,由申报单位简介报送材料,然后进行评委质疑答辩,最后,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择优选出不同学科领域的科技“核心期刊”。

4.公示。由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评审通过的被选“核心期刊”进行为期3个月的公示。公示期内,“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于有异议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并进行严格处理,还公正于民。

5.审定。公示期满后,根据公示反馈意见,由“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反馈意见进行整理,上报当年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最后研究正式批准当年科技“核心期刊”,并向社会公布当年入选的期刊名单。

四、强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强化科技“核心期刊”组织管理体制

我国现阶段,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工作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政出多头,管理分散,即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各个部委、部分大学图书馆、还有一些经济实体都可以进行“核心期刊”的评定工作,形成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各自为政的局面。这不仅给科技“核心期刊”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增加了难度,也给科技界科技评价和人才激励造成导向混乱,无所适从。因此,必须强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统一管理和监督。笔者建议: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设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由该办公室牵头组织三年一度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和监督工作。

(二)实施科技“核心期刊”的分类指导,个性化管理

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性质的期刊,有时缺乏可比性。要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管理,应对不同类型的科技“科技期刊”实行分类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克服“一刀切”管理带来的弊端,使科技期刊遵循不同性质、社会功能、社会需要而科学合理地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对其实施正确引导和宏观管理。

(三)强化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风向标作用

在核心期刊的评审中,期刊指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杂志要想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提高杂志的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但是一个杂志要想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改变难度很大,很难想象许多高水平的论文会选择一个非核心期刊来发表。提高杂志影响力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让读者能更方便地读到自己杂志,杂志文章被人阅读的多了,引用的概率自然就会提高,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扩散因子也会随之提高。

目前,读者来阅读杂志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到图书馆查阅或自己订阅,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到互联网上查看,而且到互联网上查询的比例越来越大,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期刊编辑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扩散作用,提高期刊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朱晓东,宋培元,曾建勋.我国科技期刊现状及管理政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045-1049.

[2] 庄守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 林被甸,张其苏,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 戴龙基,张其苏,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 戴龙基,张其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公晓红,冯广京.我国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18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