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服务业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范文第1篇

近年,网络的发展一日千里,不仅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应用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简单地说我们处于网络时代,已不能道出其中的微妙之处。现在,我们处于社交网络时代。

社交网络时代,适者生存

社交网络的浪潮感染到商业领域,立即让整个商业领域几乎面临全新洗牌。《哈佛商业评论》有篇文章曾经写道“传统营销已死”:包括广告宣传、公共关系、品牌管理以及企业传媒在内的传统营销手段都已失效。的确,社交网络的实时、无序以及不断的自我进化特性,一方面滋生了新的商机,新的企业借社交网络迅速出位,另一方面,也让很多传统型企业措手不及。好在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意识到,以观望保守的态度来对待社交网络的演变已经不合时宜。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在社交网络时代重新理清、定义自己的一切,做出适者生存的选择。

比较尴尬的是传统企业。由于目前无论在传统的应用领域还是社交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短时间聚合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用户的社交网络案例,这让传统企业艳羡不已,蠢蠢欲动。然而,由于他们的经验几乎全在传统营销领域,面对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经常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

此时,对传统企业来说,选择好的网络传播服务就格外关键。

颠覆传统,驾驭网络时代变化

由于社交网络的普及性快、渗透性强,任何人都很容易卷入到这个浪潮之中,然而感受变化容易,驾驭变化却难。传统模式下企业强调的是对其品牌的控制与管理,而且传播方式一般都是单向的,互动性、交互性、实时性比较弱——当然这与他们选择的传统媒体和传播渠道的特性有关——因而对受众的重视程度相对比较简单、平面化。这样的情况在社交网络时代难以为继。

事实上,社交网络时代对传统企业擅长、常用的方式都有相当程度的颠覆。因此,传统企业针对产品的社会化运营和社会化设计往往显得比较薄弱,因为他们开始总是倾向于简单地照搬传统做法,或简单地认为社会化网络是盛产以小搏大案例的圣地,强行拷贝那些所谓取得了网络营销成功的企业的做法,不少服务公司出于投机的动机也推波助澜地采取简单拷贝方式推销其服务。尤其当某个企业凭借社交网络取得突然“成功”,一时站在口碑之巅时,外加众多服务公司以惯有的取巧演变力,传统企业便以人云亦云的方式而实质却削弱了传统企业已有的品牌影响力进行短视的“拷贝”营销,例如当年“凡客体”盛行之时,很多广告服务公司经常被要求“也来一个”。这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从大量的网络营销见到雷同、重复、无聊的案例不断出现的原因,其营销效果可以想象。

当你开始去照抄、复制别人的看似成功的案例的时候,成功本身就已经开始变异、变味、动摇。不能真正驾驭,就只能是快速地出个名,很快也就落得不光彩的退场、被冷落。成也网络,败也网络——这也正好是社交网络另一个特性。

做实品牌,传统企业实现全新突破

广州卓岳奇尚广告有限公司从一成立就聚焦网络营销,对网络营销有较深入的理解,在服务实践上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卓岳奇尚的服务非常强调内涵,这也是卓岳奇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由于网络传播是一个新生事物,即使那些有很多年经验的广告公司对此也很茫然,也在学习中,服务公司的历史和规模也对此无能为力。如果不善于学习、不静下心来去构筑服务的内涵,对网络传播的理解便只能基于传统传播的经验。很多客户为此花了很多冤枉钱。

卓岳奇尚认为网络传播的核心在于渗透式传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文化,其核心是帮助客户在社交网络时代,进行渗透式传播,帮助他们以此为契机,实现品牌的全新突破,从而让领先品牌进一步领先,让后来者居上。

这正是社交网络时代神奇之处。只有抓住了这个可遇不可求机会的企业,才有可能在新的商业环境下获得实在的、长足的进步。“客户的成功是检验服务的最好也是唯一的标准。”作为华南最领先的互动营销公司和中国最具网络媒体优势的公司之一,卓岳奇尚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每次服务客户时,卓岳奇尚都会做足功夫,从品牌内涵、品牌形象、品牌体验三个紧紧相扣的环节,设计出适合客户发展需要的网络传播解决方案。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因为有了乔布斯和社交网络(当然不止这两个因素),品牌、品牌建设或品牌实践重新具有了新的含义,重新有了创新的可能性。一个品牌包含三个紧密相连、互为因果的因素,首当其冲的就是品牌内涵,这要由企业家或企业去完成;第二是品牌形象,主要由设计师完成;第三是品牌体验,由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完成。只有这三者做得好、做得均衡的公司,才会取得巨大成功。卓岳奇尚的服务,正是将这三者整合在一起的网络营销。

何谓品牌内涵?品牌永远需要企业家和企业,是他们的价值观、对卓越的坚持和品位等内在因素决定了品牌的内涵。这一点,乔布斯给我们上了丰富生动的一课,乔布斯之于苹果公司,正是企业家之于品牌内涵最好的案例。简言之,企业家的内涵决定了品牌的内涵,企业家对品牌承担着第一责任人的角色。

在网络时代,内涵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因为所有的东西在社交网络时代都会放大,没有内涵,经不起放大的,最终会错失网络传播的良好时机而尝到苦果。品牌绝不是简单到有一个名字和商标就行,绝不是简单到花费很多金钱去重复性地投放、去轰炸媒体受众的视听而已。

很多优秀的企业,由于不理解这一点,哪怕拿了一手好牌也不知如何去打,面对这种情况,实在令人惋惜。

现在,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但也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作为品牌持有人,必须认识到,光有品牌而没有品牌体验,光有产品而没有品牌效应,都不足以图霸市场。这个时候是引导消费者品牌消费的良机。

社交网络时代,品牌意识和营造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我们见到的多数是传统企业借用网络这张皮做传统传播的事,这样的做法首先会造成传播效果不明显;其次,由于忽视了对品牌内涵的理解和打造,反而会将其固有的负面因素放大,从而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品牌效应流失。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对那些有准备的传统企业,社交网络时代是打造新形势下中国品牌的天赐良机。这个机会要变为现实,其实质是趁早做实品牌。何为做实品牌?即:第一,做实品牌内涵;第二,做实品牌形象;第三,做实消费者的品牌体验。这三个方面做好,传统企业的品牌能够获得的财富前景就不可限量。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护士礼仪;内涵建设;护患交往;人性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186-02护士礼仪是指护士礼貌、仪表,是护患交往过程中的约定俗成,并为一定的医院交往环境和患者在医疗消费过程中所接受的一种医院文化和医德修养。礼貌是表示敬意的通称,是待人谦虚、恭敬的态度,是人们良好交往的初始情感体验。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姿容,包括人的服饰、仪容、姿态,可在人际交往中给他人留下第一印象。现代护士礼仪可以从护士的个体形象、礼貌、仪表、言谈、举止、姿势等各方面展现出来,并融入护理职业行为和服务工作之中,对护患关系的改善、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现代护士礼仪作为一种现代医院文化模式,是研究护理工作过程中护患交往艺术规范的学问,既可纵向传承,又可横向借鉴与融合。本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护士礼仪规范化、制度化、形象化是现代护理职业的一种职业象征[1]。1.护士礼貌用语是护患交往的基础

在护患交往中,护士礼貌待人,文明用语,既可体现护士良好的礼仪修养,又可彰显护士对患者的尊重、同情,并对建立融洽、和谐的护患关系起到一种引领作用。病人作为实实在在的社会人,罹患疾病期间,不仅需要精心的治疗和护理,而且需要理解、关心、体贴和尊重。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现代护士礼仪要求护理人员面对患者,迅速进入职业角色,坚持和蔼亲切、生动体贴的礼貌用语,融健康教育于一体,籍以创设双向交流场景,使患者身心得到慰藉和安抚,情感和心理享有满足感,进而主动或乐于护患交往、护患沟通,乃至护患关系自然进入一种良好、和谐的氛围。如当患者怀着不安的心情住进医院,病区的护士面带微笑地对他说:“您好!我是本病区的护士某某,如您有什么需要请告诉我,我会尽可能满足您的要求……”患者从护士话语中的“您好”、“请”等礼貌性用语中感到温馨、体贴、信任,可以有效地减轻和消除紧张情绪。再如“我给您整理一下床铺,请您到床旁椅上座一会可以吗”;“请您准备好,我要给您打针了,不要紧张,一般不疼”。这样的文明、礼貌用语,自然比过命令、强硬用语一百倍,患者没有不配合的道理,而且很舒适地接受治疗和护理,治疗、护理质量自然上升。

护士礼貌用语是护患交往的基础,无论在接诊、检查患者,还是在治疗、护理环节中,拥有和坚持礼貌用语,可以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便于营造双方的愉悦心理,使护患真诚交往,护患关系自然和谐无恙。2.实施现代护士礼仪,营造护患相互尊重氛围

首先,护士礼仪着装,凝聚天使的自信与骄傲,凝练其职业形象,可使患者充分审视护士人体美、体形美,从而产生对生命的美的感受,感染其美好的康复愿望,相形之下,也能更加完美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其次,护士作为职业女性,自然、清雅的淡妆是自尊自爱、热爱生活的直接体现,更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可以激发理性患者的康复和端正人生的态度。再者,兼有礼貌言行、文明举止、专业美学资质,拥有信心、能力、可靠等职业三要素,可以综合体现现代护士礼仪,使其成为护理职业艺术,成为整体化、程序化护理的重要内涵。

将现代护士礼仪运用于整体化护理程序中,可以更好地展现护士尊重患者的工作和职业风采。一方面,可以体现对患者及其生命的尊重,使患者得到心理抚慰;另一方,增加患者的信任感,赢得患者的尊重。护患相互尊重是高质量护理工作的前提,不容抹杀。如:护士在接待入院患者时应起立相迎;护士在与病人交谈时,不可坐到病床上;护士在较窄的走廊中路遇病人,应停步侧身请病人先行;护士在非探视时间接待来探视的病人亲属时应起立,耐心说明病区制度,介绍病人病情,请病人家属留言,改日来探望;当病人出院时,值班护士、护士长应热情将病人送至病区门口,挥手道别。护士礼貌待人,可使患者在与护士的交往中,呈现快乐、期望、羡慕等心理感受,从而对身心康复起到积极作用。3.护士的优美体态对患者富有感染力

体态实际上是一种形体语言。护士与患者交谈中,恰当地应用体态语言,使护理工作具有心灵的感染力。训练有素的护士的体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站:自然、挺拔;②坐:端正而稳重;③行:敏捷而轻盈;④操做:熟练而有序;⑤眼神:温和、沉稳、易接近;⑥表情:温柔而自然;⑦手势:文雅、得体。良好的体态可以给人以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美感,对患者富有感染力,对保持康复心理的稳定十分有益。4.护士仪表美是生命活力的传递体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于环境服务的内涵,在经合组织(OECD)和欧共体统计局(EUROSTAT)的《环境服务和产品数据搜集和分析手册》(1999)中,对环境服务的定义是:指针对水、空气、土壤、废物、噪声、生态系统等相关的环境损害,提供的度量、预防、限制、减缓和治理等服务。这是对环境服务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也是本文使用的环境服务定义。

欧盟的环境服务分类

GATT缔约方多边贸易谈判1994年乌拉圭回合结束时,欧共体成员国在世贸组织内制作服务贸易减让表时使用的是联合国中央产品目录的环境服务分类[6A.污水处理服务(CPC9401)、6B.废物管理服务(CPC9402)、6C.清洁及类似服务(CPC9403,如除雪、海滩清扫等)和6D.其他环境服务(CPC9404至CPC9409,涵盖了如废气净化服务、降噪减震服务、自然与风景保护服务和其他环境保护服务等)]。至今,欧盟成员国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的服务贸易减让表中对环境服务的分类仍然维持了上述分类方法。

2000年,欧盟在世贸组织中提出了新的环境服务分类办法,建议把环境服务分为核心环境服务和具有环境内涵的服务两大类。核心环境服务均为纯环境服务,分为七类:人类用水和污水管理、固体/危险废物管理、大气和气候保护、土壤和水的恢复及清洁、降噪和减震、生物多样性和景观保护、其他环境服务和附属服务。具有环境内涵的服务也分为七类:具有环境内涵的商业服务、具有环境内涵的研发服务、具有环境内涵的咨询、承包和工程服务、具有环境内涵的建筑服务、具有环境内涵的分销服务、具有环境内涵的运输服务和具有环境内涵的其他服务(详见下表)。用于内部统计的欧盟环境货物和服务手册(2009)则把环境服务分为环境保护型(CEPA)和资源管理型(CReMA)两大类并进而细分为12个子类。

欧盟环境服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由于欧盟的工业化进程位于世界前列,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较早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欧盟(欧盟前身是欧洲经济共同体,随后发展为欧洲共同体,然后发展成欧盟)的环境规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明显趋严,当时的环境行动计划规定了废物处理以及空气和水污染控制的最低标准。单一欧洲法案以及此后的一系列条约进一步强调了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欧盟各国催生了一系列关于环境规制的法规。例如,早期的德国1974年联邦排放控制法案,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1990年环境保护法以及21世纪的法国环境(2005-205号法律)等等。欧盟(欧共体)层面也诞生了一系列指令,例如,2004年的欧共体环境责任指令以及2010年的欧盟工业排放指令等。在鼓励创新方面,2004年,欧盟旨在推动绿色创新的环境技术行动方案正式启动。

随着全球和欧盟内部环境规制的日益趋严以及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欧盟环境服务业需求日益增长,促使环境服务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向公共服务与私营行业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而且私营行业的占比越来越大。在废物和废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型环境服务方面,基于合同的公私合营方式以及私营企业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的分包商方式日趋普遍。在空气污染和噪音管理等非基础设施型环境服务领域,私营企业之间业务日益增多,表现为污染型企业在聚焦主营业务的同时,将污染控制和治理服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环境服务企业。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基本内涵;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0-0017-05

目前,随着传统第三产业的更新升级及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强化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已成大势所趋。研究者开始聚焦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建设理念、发展机理、组织体系、育人机制、师资结构和运作模式等范式,本文查阅近10年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形成关于我国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建设的文献综述。

一、高职服务专业的研究现状与总体阐述

本文以CNKI全文数据库作为文献信息统计来源,分别以“高职服务专业”为关键词及“服务类专业”、“高职”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了从2005-2014年10年的所有载文,去除重复及无关文献,共检索到245篇文章,论文数量颁布年限见图1。

2005年以前对于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学者着眼点主要是高职专业设置及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随后几年我国高职服务类专业研究出现萌芽状态。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关注服务业及高职服务类专业的相关文章开始增多,研究成果逐年增加。2012年末国务院印发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的产业,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随后,各个地区先后根据自身区域发展出台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服务类院校、服务类专业作为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研究成果从数量上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国家文件政策的对相关论文研究数量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研究范畴与观点支撑

从发表的内容来看,我国近十年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教学模式探索、服务类专业与区域适应性、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服务类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等几大方面,具体见图2。

(一)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服务类专业课程研究、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及相关课程研究。许锋(2008)、张蔚(2012)等对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提出建议:改变粗犷型管理,建立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融入“爱心、服务、责任、沟通”等职业素养教育,以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1][2]。陈增荣(2008)、靳涛(2011)等以某一专业为例针对服务类专业特征进行课程创新或模式构建[3][4]。陈晓琴(2011)、朱晓卓(2014)等以导游服务专业、家政服务为例尝试建立“服务技能课程教学体系”[5][6]。

(二)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服务类行业的工作特点使得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更为注重服务意识和综合性职业能力。研究者从两个方面着手研究:第一,如何以服务业市场为导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吕晓梅(2013)认为现代服务业需要具有“创新性、环保性、信息服务性和知识性”的人才,因此院校应培养具有“多样的方法能力”及“积极的社会能力”的毕业生[7];高维春(2011)等根据高职学生就业调研就业市场,发现企业更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并初步设计了职业素质导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8]。第二,通过分析高职服务类学生及服务行业的特点,从而探讨如何加强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与服务意识的培养[9][10]。青玮等(2013)根据目前服务类专业学生在岗实际情况,提出要培养服务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赵欣(2013)认为,要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和要求建立完整的服务行业“职业人”教育体系[11];李云峰等(2013)提出高职院校要构建技术支持服务模式,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提供后期保障[12]。

(三)服务类专业建设与所在区域服务行业产业的发展适应性

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市场人才需求调研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关注专业设置如何与区域发展匹配。第一,大部分研究者从区域服务产业行业就业情况分析入手,如张建国(2007)根据浙江省三大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情况,分析得出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吸收就业能力,提出服务类职业教育发展应以就业为导向,灵活办学模式[13];李海宗等(2009)也提出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设置应为区域经济服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14];刘晓欢等(2012)认为虽然区域内第三产业的在校生数偏高,但仍然不能适应服务业需要大量就业人才的需求[15]。第二,研究者着眼于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情况的分析,如孙晓伟(2011)等指出为实现专业设置与新疆产业结构相适应,应设置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专业,而不仅仅局限于酒店管理、导游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专业[16];罗晓斐(2012)等以珠三角区域为例提出当前服务业类职业证书社会认同度较低,应根据区域产业结构情况进行服务类专业学生培养[17]。

(四)服务类专业体系建设研究

在统计的文献中,关于服务类专业体系研究的一共有19篇,主要集中在服务类专业群建设、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服务类专业建设推动因素及中高职衔接等方面。第一,服务类专业群建设。周丽等提出以现代旅游服务业专业群职业岗位和能力分析为依据,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18];宋英邦等(2011)首次提出服务类特色专业群的概念,认为具有明显优势和竞争力并由当地最具实力的行业作支撑的专业群为服务类特色专业群[19]。第二,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王雪等(2014)对服务业与服务性职业内涵进行分析,提出服务类专业发展不应局限于某个行业,在对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规划时要更注重学生的“软能力”[20];刘旭光(2013)指出服务类专业在建设中忽视了服务业特点,套用了建造业专业建设的模式,无法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21]。第三,服务类专业建设影响因素。吕胜男(2012)从旅游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及高职教育的普遍性综合分析,提出专业建设要从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的课程体系、完善的师资建设及综合评价体系几个方面共同实现[22];赵迁远(2012)、潘俊(2014)等认为技能大赛的推广举办能够推动服务类专业更适应区域现代服务产业发展需要,明晰专业定位[23][24]。第四,服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方玲玉(2011)认为中、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合理衔接的核心和重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要在分析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对接[25];金炳雄等(2013)以旅游服务专业为例提出中高职衔接要厘清中高职专业目标定位关系,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衔接体系[26]。

三、高职服务类专业的研究局限与应然聚焦

(一)研究局限: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研究的问题分析

综合而言,随着我国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研究越来越具有现实价值,研究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内容逐渐广泛,但由于服务类专业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成果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研究理论体系尚不健全

尽管学者们已经就服务类专业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作了诸多研究,然而,由于服务类专业尚处于发展成型阶段,其课程和教学体系依然不够规范,服务类专业群的架构尚未成形。在这种背景下,要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难度很大。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理论研究的薄弱,对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少数学者关注到服务类专业及专业群的界定、服务性职业内涵分析。很多研究成果没有理论依据,在未确定服务类专业包括的内容之前就开始分析特征,或服务类专业内涵还未分析明确就对专业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使得整个服务类专业的研究略显混乱,架构尚未成形,这阻碍了服务类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设。

2.研究方法使用仍显滞后

目前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基于现状,描述问题,提出对策。研究结果本身就是定性的材料,没有数量化,或者数量化水平较低,这直接导致重复研究严重,研究成果科学性不强,案例研究在方法设计上略显粗糙,不够完善。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持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尽管许多学者对高职服务类专业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在对与服务业发展关系、与区域适应性程度的实证研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以及与研究领域的横向比对分析等方向的研究仍缺乏让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及成果。

3.研究视角范围稍显狭窄

目前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实践呈跨越式发展,若要指导理论先于实践,就要加快引入及创新研究新领域、新角度。但从现有成果看,研究视角较狭窄,很多服务类专业文献理论深度明显不足,部分文章内容雷同,重复性研究严重,通常研究集中在已有成果多、研究者较多的领域,缺乏对研究内容的创新开拓。首先,由于第三产业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各地区服务类专业建设程度差别也很大,应尝试对服务类专业与所在区域产业的适应度进行考察,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服务类专业建设对策提供依据,而大部分学者都只关注某一院校或某一专业建设程度。其次,虽然对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大部分都是对课程本身进行研究,较少研究成果是根据服务类专业特色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开发或教学模式改革,没有出现一个能被服务类专业广泛接受的,突出服务类专业特点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体系构建框架。最后,部分研究是针对服务类专业的课程与区域服务业匹配与否进行分析,或以具体职业领域为个案提出改革策略,在宏观上对服务类专业与区域现代服务业经济如何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极少。

(二)应然聚焦: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研究的针对重点

1.建构理论研究体系:深化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基本内涵

我国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很多研究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应加强服务类专业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完善课程体系框架、深度探讨服务类专业发展的特征、本质及规律,进行理论方面的学术创新。我国高职教育近几年才迅速扩大,主要采取了“外延式”的发展模式,急速扩张规模,对专业发生发展规律与机制研究不够,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专业“外延式”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只有深化高职服务类专业的特色建设,鼓励地方高职服务类专业走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完善服务类专业建设的体制,优化服务类专业群管理机制,加强教学制度建设,高职服务类专业才能服务于地方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因此,如何进行高职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对服务类专业发展的内在致因进行探察,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健全服务类专业质量保障评估体系,将成为高职服务类专业进一步探讨的重点。

2.适时调整研究重心:注重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建设,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是目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点。高职院校与产业群如何共生存同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实现专业群和产业群的衔接,形成高职服务类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是地方高职院校实现高水平办学和特色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基于现代服务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及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可考虑构建服务业类专业群:金融服务类专业群、交通运输服务类专业群、旅游类专业群、现代物流类专业群、设计咨询类专业群、商贸服务类专业群、电子商务服务类专业群、家庭服务类专业群,同时对如何建立不同发展阶段的服务类产业高职专业群分类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探讨。加强专业群合作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对政府主导下的跨校强强联合专业群建设,共享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果与经验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寻找有效的合作方式。这将对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3.引入协同研究思维:加强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本身就是较难控制的动态系统,加之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设置较广,无疑使服务类专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研究难度增大,这也是对服务类专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成果较少的原因。未来十年,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应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正确地认识高职服务类专业与产业为什么要协同发展,在协同发展中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专业的发展。学者的研究视角应多关注服务类专业群与地方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提出结合地方经济社会与服务业发展方向的,能够推进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设置布局调整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根据现代服务业结构调整变化、技术进展和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跨校、跨区域强强联合,使专业发展与区域现代服务业真正实现协同发展。

4.立足现代研究视角:强化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组织体系

随着服务业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招生数每年都呈现大规模的增量,如何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保证和提高质量成为当前现实的问题。研究者应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视角,按照专业建设运行―组织―管理―监测―考核的研究路径,自上而下对服务类专业组织体系建设进行梳理,综合借鉴有关经济学、现代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为服务类专业创新研究寻找理论支撑,通过实证、定量研究进行相关的模型构建和理论提炼,充实服务类专业研究框架体系下的各个细分领域,促进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体系的完善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5.拓展比较研究视野:借鉴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国内外建设模式与实践经验

高职服务类专业研究不应只着眼本区域,本院校,而应拓宽研究区域,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服务业发展及服务类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找出规律。对高职服务类专业地区教育发展、中高职衔接、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等众多领域进行分析研究,以资借鉴,进一步深入挖掘服务类专业的本质特征。这有利于研究者在结合研究地实情后,对专业建设中的资金、信息、技术、师资、管理等因素进行更有效的配置,为打造区域特色服务类专业研究基地提供理论基础。

参 考 文 献

[1]许锋.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类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8(11):37-39.

[2]张蔚.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2(8):72-74.

[3]陈增荣,王星飞.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探微[J].职教论坛,2008(5):35-38.

[4]靳涛.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J] .职教论坛,2011(11):44-46.

[5]陈晓琴.“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导游服务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146-147.

[6]朱晓卓,陈延.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2014(1):14-15.

[7]吕晓梅.服务类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3(3):42-43.

[8]高维春,谭 旭,黄双龙,罗美苑.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7):58-61.

[9]徐初娜.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6):13-14.

[10]青玮,刘艳.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与服务意识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12):126-127.

[11]赵欣.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特点及培养思路探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12):43-45.

[12]李云峰,施元忠.高职教育“售后服务”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112-114..

[13]张建国.浙江服务类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7(7):142-145.

[14]李海宗,郭欲丹.关于浙江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问题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54-55.

[15]刘晓欢,陶济东,向丽.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9-23.

[16]孙晓伟,王金生.新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2011(6):18-21.

[17]罗晓斐,张晓燕.高职院校素能结合型服务类专业人才模式初探――以珠三角对外贸易行业为例[J].当代经济,2012(10):88-89.

[18]周丽,白娟.专业群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现代旅游服务业专业群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研究,2013(9):24-29.

[19]宋英邦,刘雪晖,王冬梅.构建高职服务类特色专业群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2):11-12.

[20]王雪,徐国庆.服务业与服务性职业分析及其对高等职业教育启示[J].职教通讯,2014(16):70-73.

[21]刘旭光.高职院校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12):124-125.

[22]吕胜男.旅游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9):74-77.

[23]赵迁远,田旺军.技能竞赛推动高职饭店服务类专业建设的启发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20-22.

[24]潘俊.技能大赛背景下导游专业建设的优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57-60.

[25]方玲玉.中、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衔接问题初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66-68.

[26]金炳雄,吴盈盈.中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衔接的抽样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中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9-92.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产业升级;内涵;内在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055-04

一、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研究

由于科技服务业是新兴产业,所以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的界定的研究,国内的学者观点并不一致,主要从两个方向研究。程梅青(2003)等人认为,科技服务业是指一个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他们在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定义上侧重于对目的的研究。而陈先荣(2005)等人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依托科学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业,具有高智力、高附加值等特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仅从科技服务业的服务手段进行阐述,却忽视了对服务对象的界定。

为将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界定全面化,同样要考虑其服务的对象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科技服务业涵盖的业务范围非常广,它的行业分类涵盖了研究与试验发展类、技术推广服务类、技术中介服务类(孟庆敏、梅强,2010),多种类别体现出科技服务业已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广、高度专业化与技术化的日趋独立的行业。经过对科技服务业国内研究现状和其服务范围的综合分析,我们将全面界定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科技服务业是一个区域内,通过利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及分析方法,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同时实现对科技创新的进一步推进,涵盖了科学技术研究、应用、转移等方向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综合。这样的界定包含了多方面对科技服务业的理解,同时提出了科技服务业存在的根本价值。

二、科技服务业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研究

(一)基于社会分工的互动机制

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种分工给社会带来了颇为巨大的价值。亚当·斯密曾指出:有了分工,多数工人都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分工产生同样带来了剩余产品,从而也为社会带来了交换条件(亚当·斯密,1972)。从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对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做了深入研究,得出了新增长理论:经济增长与进步就是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资源量的不断扩张与增长,以及由此促成的社会所创造财富的增长,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效果就在于此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与进步(樊志宏,2004)。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分工与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科技和服务渐渐地融入到制造业中。由于服务业具有难以模仿、难以竞争以及能够可持续创造价值等特性,因此,在许多发达国家那些原来附属于制造业生产内部的活动,例如产品开发、技术研发、管理咨询、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等逐渐被分包出去(钱书法,等,2010)。而依据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马克思,1867)。这便导致了科技服务的巨大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以及内部各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行业和企业构成了分工网络,为促使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则需要社会分工网络整体向前发展。

因此,在服务业发展由“内部化”向“外部化”演进(张海霞,2009)的过程中,科技服务业为现阶段产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从整个生产体系进行空间和资源上的协调配置(郑雄伟,2010),极大地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持续增长;而随着生产性企业面临着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市场竞争是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优化服务业结构和促进服务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何德旭,2007),由此,科技服务业也得以迅速发展。

(二)基于价值链升级的互动机制

产业价值链的分割和价值环节的外包实际上是产业成长边界的变化过程,产业的成长能力取决于其所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价值链的“微笑曲线”表明,加工、组装制造环节处于曲线的最底端,附加值最低,越往两边延伸——要么向上游的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专利标准、核心技术等环节延伸,要么向下游的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品牌运营等环节延伸,产业的附加值就越高。从其所需的关键性资源的角度看来,科技与服务都是上游和下游环节的核心要素,这两个环节的发展都表现出科技服务业的特征。科技服务业正是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上游与下游高附加环节,因此,积极培育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广东产业升级。

从国际分工看来,广东省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都是属于OEM型企业,这类型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分工的底层,并且陷入持续性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不利的恶性循环: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和响亮品牌处于“微笑曲线”谷底的企业对其上游和下游的讨价能力很弱;由于附加值低而没有能力在R&D上增加投入,就越是没有差异化竞争优势;又因为缺少非价格竞争筹码,越是靠降价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孔忠群,2011)。OEM企业要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必须在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中占据更高的地位,要主动承接跨国公司的价值链和外包业务,参与更高水平的国际分工,提升所承担的外包业务的层次(胡军,等,2005)。由于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使OEM企业很难让自身的研发部门专注于核心技术的开发,难以向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环节延伸。科技服务业通过承接制造部门高端环节的服务外包,依托其人才资源优势和专业化服务,进行技术研发,为制造企业提供其所需的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