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

近几年,商务部门启动了“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作为湖南省第一所地方性职业技术学院,笔者所在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06年6月13日被湖南省商务厅批准为“湖南省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在建设基地实践中,我院深刻地感受到:重视和加强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很有必要;高职院校要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务求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对经济社会和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当今世界,虽然各种矛盾和斗争层出不穷,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元文化的融合,政治上谋求和平与对话趋势的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也愈来愈快,“地球村”的概念日渐深入人心。可以说,不论地球上哪个角落,人与人“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都成为历史。我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周边邻国的外贸总额连年攀升,人员交往日益密切,迫切需要提高外派劳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

(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外派劳务不仅能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传统友谊,共同维护世界和平,而且有利于推动双方特别是劳务输出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湖南省来说,6500多万人口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000万人,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永州市也是如此,570万人口中,富余劳动力达100万人。如果在增加国内经济总量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努力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那么,就能极大地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有效举措

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兴于20世纪80年代,并且,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水平较高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管理,都亟待加强。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的开展,对增强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1、拓宽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出口畅才入口旺。高职院校要扩大办学规模,抓好就业这一民生工程,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近年来,尽管高职院校为国内人才市场培养了一大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人们用人观念的守旧等原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不尽人意。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工作的强化,无疑会减轻高职院校的就业压力。

2、开阔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视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必须要走出“象牙塔”,走“开放式”办学之路。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一方面加强了学校与商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为高职院校发展搭建了国际平台,无论教育理念,还是培养目标与定位;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手段与方式;无论专业建设,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无论就业观念,还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模式,等等,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境界,因而,加强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不仅对学生有利,对家长有利,对社会有利,对高职

院校的自身壮大和发展也十分有利。

二、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一)狠抓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高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才能保证外派劳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我院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具体突出了“五个加强”。

1、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是外派劳务技能培训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我院根据省商务厅湘商合作[2006]32号文件精神,继续保持农业类各专业的优势的同时,重点加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工程、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建设。目前,我院的生态养殖专业已被评为部级教改试点专业,园林花卉、模具设计与制造已被评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被确定为院级重点专业。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培养一流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我院一是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近两年,共引进优秀人才17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副高以上职称2名。二是大力培养在职教师。我院出台了优惠措施,鼓励在职教师上学历、上职称,仅2007年,就有5人通过正高职称评定,13人通过副高职称评定,有10人获得硕士学位。

3、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一是狠抓常规教学。常规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学校领导、教务处、督导室和各系部齐抓共管,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加强教学检查与督导,规范了教学管理。教师相互听课,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普遍提高。二是积极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院确定每年的4月份和10月份为“教学质量月”,主要开展外聘教师公开课竞赛、教学示范岗培训对象公开课竞赛、学术讲座活动和学生技能竞赛及第二课堂活动等。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宣传发动有力、组织工作有序、内容丰富多彩、活动效果显著,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大力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加强专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我院每年都要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2007年外语系主办了“第四届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和“第二届商务日语专业会话及技能比赛”,组织毕业生在深圳“世纪皇廷”进行实习和实践教学,并签定了“定单培养”协议,参加省四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取得三等奖和优胜奖,参加“湖南省第四届中日文化节”日语竞赛和作文竞赛获得优胜奖。经贸系组队参加了永州市会计知识电视大赛,获优胜奖,组织全系学生参加了全国会计知识大赛网上答题比赛。农学系成立了专业兴趣小组,协助冷水滩区仁湾、岚角山等乡镇春防、秋防60多人次,为种养大户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印发技术资料10000多份。计算机系成功争取到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永州报名点和考点资格。数控机电系举办了首届机电文化艺术节,参加学生达800人次,组织400多名学生参加省级通用工种和市级特殊行业职业鉴定,过级率达98%。我院在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组织的国家职业技术鉴定所年检年审中,达到优秀等次。由于上述活动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参与学生众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结合,学与用结合,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

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培养学生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就必须要搭建让他们真刀实枪练本领的平台。我院重点建设了“一场四园两中心”,即集约化良种猪场、水产生态园、蔬菜栽培园、花卉苗圃园、优质水果园、数控模具实训中心和植物组培中心。其中集约化良种猪场现有存栏母猪1000多头,年发展牲猪3万头,年出栏牲猪2万头。水产生态园面积57亩,蔬菜栽培园25亩,花卉苗圃园50亩,优质水果园100亩。年产值可达3000多万元,年创利润300万元。“一场四园两中心”是我院产、学、研、推、训相结合的良好基地,同时也为当地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了大量的良种和科技服务,发挥了良好的教学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加强科研工作。科研不仅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我院一直积极鼓励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从事科研活动。仅2007年我院就申报省科技厅课题5项,立项4项;申报市级科研课题15项,立项13项;申报省教育厅课题1项,已立项。全院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35篇。

(二)狠抓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外派劳务技能培训的质量。我院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管理工作。

1、加强常规管理。学生处加强了学生工作的宣传力度,严格按照《永州职院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考核评比制度》对各系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考核评比,做到每天一检查、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末综合评定,评出了各系学生管理工作成绩和排名并予以公布和表彰,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2、加大助学、奖学力度。学院想法设法为贫困生创造勤工俭学机会,仅2007年就开辟5个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安排学生12人。积极为学生办理保险理赔业务,共办理42起,理赔金额26793.76元。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定工作,2007年共评定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总计199.8万元,有效地保证了不出现一个人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院经常组织大型文艺晚会、“校园文化艺术节”、普通话竞赛、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2007年的“三下乡”活动中,接受义务咨询7000余人次,赠送农业科技书籍800余册,发放农业科技资料9000余份,举办科技讲座7场,解答疑难问题50多个,得到了团市委和永州市科技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4、创新学生工作方式。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处组织院学生会编辑出版了《学生工作半月刊》。经贸系等系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对阶段性工作进行小结。不少系每天由各班学习委员将当天学生到课情况交系学生工作办,系里老师第二天找旷课学生谈话,这对促进学风好转起到良好的作用。我院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即每位教师联系一个寝室、一名贫困生、一名后进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具体困难,温暖了学生心灵,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

三、求真务实,将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构

我院被省商务厅挂牌后,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院长挂帅,副院长分管,教务处、学生处、系部共同参与,就业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外派劳务技能培训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宣传、招生、培训、外派等各项管理制度,规范运作;完善外派劳务服务网络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与经营公司全力合作,密切配合,推动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省属地方高校 总会计师 委派机制

一、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总会计师委派的运行现状比较

目前我国高校总会计师设置方式有两大类:第一种是教育部部属高校全国公选模式。教育部曾在2012年、2013年公选了两批共16所部属高校的总会计师,职级为实职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异地或异校交流任职。主要程序为个人报名、资格审查、职业综合素养评估、面试组织考察(德能勤绩廉)、公示任职人选、正式任命上岗等。第二种是省属高校模式,这类模式又细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委派制,由主管部门和组织部门考察,异校交流任职,专职总会计师(实职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以陕西省 11 所省属高校为代表,这种模式下,高校设置实职副校级总会计师,由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及财政厅考核任命,但总会计师必须异校交流任职。总会计师受校长委托,分管财务和国资等经济工作。二是内选制(本校任职),这种模式下,按照是否兼任财务处处长,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总会计师兼任财务处长,正处级、校长助理或享受副校级待遇(非实职),如天津市、黑龙江省等。另一种是专职总会计师(正处级),不兼财务处长,协助校长(或副校长)分管财务工作。

分析对比上述设置模式,笔者认为,教育部部属高校全国公选模式和省属高校第一种选拔模式相对更合理,这两种模式下,能够较好地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应是今后高校总会计师设置的主流和方向,但由于现实中多种因素制约,其推进速度缓慢;而省属高校第二种模式仍属总会计师设置的大多数,这种模式下的总会计师不是副校级实职干部,而仅为中层干部,系执行层而非决策层,职权和话语权很有限,总会计师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二、地方高校推行总会计师委派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高校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于高校总会计师职务设立的表述,仅仅是“试行”,没有硬性规定高校必须设立总会计师岗位。教育部和财政部2011年的《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同样未明确达到何种条件的高校必须设立总会计师职位,即没有相应的强制性要求。目前有陕西省、上海市等在逐步推行地方高校总会计师制度,但是总体上仍处于试行阶段,总体方案中没有明确高校必须设置总会计师岗位。此外,传统观念认为高校资金管理不像企业那样复杂,也不像企业那样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无需专门设置分管财经工作的副校级总会计师岗位。

(二)副校级职数编制限制,推行总会计师制度可能受阻

《办法》规定,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总会计师条例》指出,凡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在行政领导成员中不再设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职。地方高校是教育事业单位,教学和科研是其主业,副校级领导的配备也以这两类人员为主,如果设立副校级总会计师岗位,必然就要挤占其他副校级职数。传统观念认为,教学、科研背景的副校级领导对学校的发展更为“有用”,在组织部门没有专门明确增加相应副校级职数的情况下,副校级总会计师岗位一般让位于其他副校级领导,所以,在总会计师岗位副校级编制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地方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会遇到很大阻力。

(三)总会计师职务在高校的地位总体偏低

从目前地方推行总会计师的总体情况看,总会计师在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地位偏低,话语权较低。有的地方高校尽管设置总会计师职位,但是没有按照有关制度的规定赋予总会计师相应的职权,因此不能真正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有的地方高校设立副总会计师职务,一般由财务处长兼任,因为副总会计师仍属于学校中层领导,没有达到副校级领导的层级,并不能全面参与学校经济管理和分析决策活动;有的地方高校虽然设置了总会计师或副总会计师,但却未能进入校级领导班子,或在领导班子中排名末位,造成了高校总会计师的地位总体偏低的结果。

(四)缺乏能够胜任高校总计师岗位的管理人才

高校总会计师职务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岗位,需要有会计、法律、金融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背景,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领导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管控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高校总会计师人选,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勤奋敬业的精神,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财经理论水平,既是学校财经管理工作的专家,又要符合干部任用条件的副校级领导干部。诸多因素导致我国能够胜任副校级总会计师职务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还比较缺乏。高层次会计管理人才的匮乏,也是地方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推行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完善地方高校推行总会计师委派制的措施

(一)完善现有制度,明确要求高校必须设立总会计师

目前现有的制度都没有明确说“必须”设置总会计师职位,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的《陕西省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办法》仅仅是“经批准设置总会计师的高等学校,由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陕西省教育厅、财政厅2011年联合出台的《陕西省高等院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 (试行)》也属于逐步推行阶段,没有强制性要求高等院校必须设置总会计师。因此建议地方高校的主管部门在制定或者修订总会计师管理办法时,能在制度中明确,地方公办高等院校“必须”设置总会计师职务岗位,并且提高发文的级次,以此来提高总会计师委派制度的执行力。

(二)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规范,增加高校总会计师副校级职数

由主管部门向省属地方高校委派副校级总会计师,必然要增加高校的副校级领导职数,如果能够彻底解决总会计师的编制问题,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建议地方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应当取得组织、人事、省级机构编制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专门为地方高校制定统一规范,增加设置副校级总会计师职数1人,这样有利于地方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的顺利推行。教育部2011年在其直属高校中首次实行东南大学等6所高校总会计师全国选拔试点,职位全部为增设,2013年对其直属武汉大学等10所高校公开面向全国选拔高校总会计师,做法也是增设1名副校级职位;而陕西省在2011年向省属11所高校委派总会计师时,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就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即及时增加副校级编制1人。教育部和陕西省成功的案例必将为地方高校委派总会计师起到引领和示范性作用。

(三)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提高高校总会计师地位

随着地方高校经济业务活动的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简单的会计核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经济管理要求,筹资投资等财务管理活动逐渐增多,出现了高校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和评价等财务会计新课题。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重视提高总会计师在单位的地位。对于总会计师在单位的地位总体偏低的问题,主要应当通过授权的方式来解决。凡是属于总会计师的职责和权利,应当全部授权由总会计师负责执行,改变总会计师只能涉及会计领域和财务管理的传统思想,赋予总会计师副校级管理职权,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授予总会计师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招投标、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要让其能够独立发表专业意见,提高总会计师的地位和话语权,使其能够真正参与学校全面管理和决策。同时,也要对总会计师进行考核监督,按照考核结果予以相应奖惩。

(四)组织高校总会计师资格认证,规范任职资格和条件,加强后续教育及后备人才选拔

随着地方高校的内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化,地方高校的资金来源从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发展到以高校自筹和社会自筹为主,财政拨款为辅,地方高校资产规模、资产组合和管理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科学高效地管理地方高校的财务工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高校总会计师应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加强领导和架构建设工作,积极参与高校的审计工作、战略与风险管理工作和新型的财务关系管理活动,从而达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以促进地方高校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因此,高校总会计师的任职资格和任职条件认定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实行高校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办法,从基本条件、专业技能、执业能力、执业道德等方面对申请人员做出考核认证,符合要求的颁发高校总会计师资格证书,作为主管部门选拔任用总会计师的重要条件之一。

另外,也要加强高校总会计师的职业后续教育工作。地方高校因其特殊性,总会计师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主管”,地方高校总会计师不应仅仅是资本运作的高手,还应该熟悉教育规律和科研规律,要敢于坚持原则,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就必须加强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总会计师的自身素质。因此,地方高校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委派的总会计师进行后续教育,结合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Z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试行)[S].2011.

[2]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S]. 教人(2011)2号,2011.

[3]高红梅.修订《总会计师条例》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N].中国会计报,2011-05-06.

[4]罗晶晶,惠赞瑾.推进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正当时[N].中国会计报,2012-03-02.

[5]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办法[S].2013.

[6]孔祥忠.“三严三实”指导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服务体系建设[J].商业会计,2015,(19).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东 高职院校 教师 共产党 派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36-04

本研究对广东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共产党和派近五年来党员发展状况的抽样调查与分析。本研究的调查母体是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和派1996年至2011年新党员。本次调查是非全面调查而非全面调查,共抽查5所高职院校。调查主要是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同时也通过直接观察、访谈、查阅文献等途径获得各种直接经验和第一、第二手材料。共向6所高职院校发出问卷6份,收回6份,有效问卷6份。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的若干因素,供高职院校教师中共组织建设和派党组织作参考。

一、近年来广东高职院校教师共产党和派党员发展状况概述

(一)共产党和派党员发展的数量对比

近年来随着广东高职院校的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人数急剧增加。其中,派新党员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中共新党员的人数却相对稳定,表明中共新党员处于负平衡的增长状态,教师中共党员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教师人数的增长。

(二)共产党和派新党员的性别分布

一般而言,教师党组织发展中男女党员要协调发展。如果某一性别的党员占了大多数,就意味着另一性别的教师加入这一组织的几率减小。从实际调研来看,广东高职院校中共新党员中的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与之相对,派新党员中女性比例却显著高于男性。这表明广东高职院校派新党员中女性占了多数,在今后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女教师加入。

(三)共产党和派新党员的年龄分布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教师的年龄结构是其中一项要素,同样,在教师党员队伍中,教师党员的年龄结构也是很重要。从年龄分布看,派新党员50岁以上的比例显著高于中共党员;派新党员30―49岁的比例极显著高于中共党员,派新党员20―29岁的比例极显著低于中共党员。上述情况表明,30岁以上派新党员的比例显著高于中共新党员,派新党员是中青年和中老年教师占了绝大多数,而中共新党员却是青年教师占了绝大多数。

(四)共产党和派新党员的职称分布

一个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仅取决于该组织是否团结,而且取决于该组织成员素质的高低。从职称的分布上看,正高职称中共新党员的比例比派低,副高职称中共新党员的比例也低于派;中级职称中共新党员的比例比派略高;而初级职称中共新党员比例极显著高于派。这表明中共新党员高级职称的比例低于派,在派新党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相对较多。而中共新党员当中,初级职称的教师占的比例则相对较高。

(五)共产党和派新党员的学历分布

从学历分布来看,派新党员高学历的比例比中共新党员高,尤其是具有博士学历的派新党员比例比中共高,而本科学历的民主新党员比例却比中共低。结果说明,派新党员中高学历的比例相对较大,而中共新党员低学历的比例却相对较高。

二、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党员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和派新党员的构成及数量与质量等方面各有其不同特点。影响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党员发展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共产党组织在高职院校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近年广东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随着扩大招生而不断壮大,教师人数增长明显。根据调查结果,教师中共党员发展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一方面,近年来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和影响有弱化的趋势,教师党员的优越感、荣誉感在下降,而党员的责任感却在上升。有相当部分教师觉得如果成为共产党员后需要肩负起更多责任,在各项工作都要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在考虑是否加入共产党时就出现了犹豫或自卑。

另一方面,近年来高职院校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受一定影响。高职院校按组织条例和高等教育法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系部)则实行主任负责制,使党组织在重大决策、干部人事、保证监督、思想工作、业务工作等各方面发挥好领导核心或政治核心作用,以贯彻实施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系部主任负责制,成为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党组织建设的核心与关键。然而由于党组织在决策、决定和考核评定等工作中没有很好地发动党员,从而使党员的作用有弱化的趋势,党员在群众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的趋势,甚至于出现除了交党费和过组织生活外,其他与一般群众已无多大区别的现象。以往党员领导群众,党员带领群众,党员号召群众的境况已不多见。

(二)高职院校基层共产党组织发展教师党员的工作力度不够

任何一个党组织都必须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广东高职院校基层共产党组织发展教师党员的力度不够,从而使得近五年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新党员比例呈下降趋势,尤其表现在中青年教师党员、女性教师党员和高学历高职称党员等方面。

从年龄分布看,派新党员30―49岁和50岁以上的比例分别高于中共党员,而29岁的比例却极显著低于中共党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归结于部分中青年及中年教师的心态与想法的结果。部分中青年、中年教师认为现在才来申请加入中共党组织,就成了年长的“年轻预备党员”,感觉面子有点过不去,如果申请加入不成功则面子上就更过不去。然而,由于加入派更快捷、方便,年龄相对大一些的教师,甚至一些青年教师在派教师的动员下,填一张表就很容易就加入派。对此,高职院校基层共产党组织必须改变以往的工作观念和工作方法,主动做好服务,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尤其是要加大发展中青年教师党员的力度。

(三)高职院校基层共产党思想工作的力度不够

调查结果表明,具有正、副高职称的教师新党员中,派高于中共,而初级职称则是中共高于派;同样,派具有高学历教师的比例要比中共高,尤其是具有博士学历的比例显著高于中共,而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却低于中共。这说明基层共产党组织在发展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入党方面工作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没有注重做好中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基层党组织在思想工作中往往只重视青年教师,而对中年、中青年教师没有很好地进行引导,使其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了解,积极向中共党组织靠拢。其二,没有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有些教师在入党问题上存在误区,如认为不入党一样能做好工作,认为入党的门槛很高。部分教师甚至存在入党会影响业务工作等错误认识。

从近五年广东高职院校教师共产党和派党员发展状况看,高职院校中共党组织今后必须加大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力度,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不断巩固和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增强党员的荣誉感,使中共党组织成为广大教师的热切向往。在发展党员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尤其是要注重做好具有高级职称、高学历教师的思想工作,积极主动接触、引导他们,使其积极向中共党组织靠拢。加大对优秀教师发展的力度,数量与质量并重,从而改进高职院校教师党员队伍的结构。

三、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

针对近年来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党员的发展现状,各级党组织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巩固和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中共组织建设。

(一)加强教师党组织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党组织中实行院党委―系(部)党总支―党支部(教师)这一三级管理体系。其中,教师党支部处于最基层的地位,它既是高职院校党组织的主体和细胞,但同时也是其中最薄弱的一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职院校党组织建设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党支部。要摆正院党委、系(部)党总支和教师党支部这三者的位置,更好地发挥三者的各自作用,使院党委、系(部)党总支和教师党支部真正成为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全方位领导和参与基层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教师党组织思想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程度不断提高,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也不断增多,部分党员无法廓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垂而不死、腐而不朽”,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疑虑困惑,导致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少数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甚至放弃了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要从思想源头上解决党员的理想信念问题,加强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使教师党员从思想上、行动上能领导、带动群众和感召群众,使教师党组织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摇篮。

(三)为教师党组织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由于相当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无办公经费、无办公场所、无办公设施,使教师党支部的运作受到了影响。因此,要从物质条件上保障教师党组织建设,加大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投入,使教师党支部成为具有强大战斗力、名副其实的基层政治核心。

(四)从学科建设上加强教师党组织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的业务工作主要是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师党支部中绝大多数党员都是业务能手,是教师中的优秀分子。要注重加大吸收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力度,教师党组织要主动出击,专门为骨干教师配备联系人、介绍人、主动教育引导骨干教师,使他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条件成熟的尽快介绍入党,提高教师党员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比例,改善教师党组织的组成结构与人员梯队。

四、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组织与派组织建设相互促进的对策思考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思想建设

要把“五个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派思想建设学习培训的主要内容,不断健全学习和组织生活制度。“五个教育”即基本理论教育,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多党合作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形势政策和任务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要围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活动,注重教育效果,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要强化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理念,通过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用适当范围的交流作为检查考核手段,促进自身不断学习提高,努力成为学习型个人,建设学习型组织。鼓励和支持各派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和发挥作用。通过设立调研课题、开展征集“金点子”等活动,发挥其智力优势,社会影响力,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首先是组建一个有战斗力、凝聚力的优秀班子。一是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的带头人,二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其次是注重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着眼于派的新老交替和干部队伍的长远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而不是临近换届再找人。一是科学制定工作规划,建立后备干部队伍数据库。二是高职院校党委要主动搭建平台,为其创造锻炼提高的机会。再次是发展高素质新的成员。要严格标准,把好发展成员的“入口关”,克服完成任务的思想,处理好发展与教育、数量与质量、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关系。高职院校党委也要合理配置政治资源,把一部分优秀教师留在中共党外,以有计划地壮大参政党的力量。

(三)以规范化、科学化为目标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加强各派自身建设的保障。建立一套适合高职院校派自身特点的科学规范的运行制度,不仅能把好的经验和传统,好的做法以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发扬光大,同时按制度办事,又能有效地推动和规范自身建设。当前主要是建立健全基层组织领导班子议事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组织生活制度、发展成员考察培养制度、党派成员思想状况分析及谈心制度、建言献策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有些要靠高职院校党委统战部门来协助制定,有些要靠党派组织省委、市委来明确和规范,有的可以由派基层组织自我决定,如奖励表彰可以有多个层次。

(四)以加强对高职院校派工作的领导来构建良好的党际关系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建设。重点建立党委领导与派负责人座谈会、情况通报会,派负责人参加学校重要会议,党员领导干部与派代表人物联系交友等制度。保证学校党组织加深对派情况的了解和指导,同时保证党派成员及时了解学校党委的意图和中心任务,共同团结奋进。二是加强对派基层组织政治领导,促使其团结带领各自成员,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立足本职,在各自岗位建功立业。加强对派成员思想政治引导,对不正确的或不适当的思想观点,通过充分说理,做好教育引导。对于个别事关政治方向、原则问题的思潮,在萌芽阶段就必须旗帜鲜明的给予批评纠正,以保证广大派成员与我党一起团结前进。三是拓宽派发挥作用的平台。如参政议政的平台,保证党外干部在院、系各级组织中的一定比例,邀请派成员担任学校相关工作的监督员,积极推荐优秀代表人物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建言献策的平台,可以通过校园网,电子信箱等把重大事情听取意见与日集校情民意、开展建言活动结合起来。四是坚持遵循照顾同盟者利益的原则,为派开展工作和自身建设创造条件。将派的活动经费纳入学校预算,为派活动提供固定场所,对派基层组织负责人给予适当的工作量补贴,支持派成员外出学习培训,节庆日统战部开展走访慰问等。

(五)以高职院校派民主监督作用的发挥促进高职院校中共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高职院校派基层组织民主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助于提升中共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政治联盟,派具有自身独特的视角,能够对共产党提出一种独特的监督。高职院校派的民主监督因其具有层次高、范围广、形式活的特点,从而对高职院校中共党组织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党委要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派的民主监督,保障其民主监督权利的落实。要营造良好氛围,乐于和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让派人士能够讲实话、诉实情,做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要在知情、沟通和反馈环节中增强主动性和互动性,采纳合理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加强督办落实,对暂时难以落实的,做好解释(下转第144页)(上接第138页)说明。对善意的但不完全正确的批评要给予包容,充分调动和保护好其民主监督的积极性,维护校园民主氛围。

高职院校派要不断增强民主监督意识,创新民主监督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民主监督水平。派作为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对国家的兴衰存亡负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样,高职院校派基层组织,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一样负有责任和义务,他们与高职院校党委荣辱与共。因此,高职院校各派要自觉发挥对学校党委的民主监督作用,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真正成为高职院校党委的诤友。同时要按照“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要求,开展研究型监督,要深入调查研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民主监督更加科学合理,促进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2011年立项课题“广东高职院校教师共产党和派党员发展状况调查”(GZZZA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裕和,韩锐.广东高校教师共产党和派党员发展状况调查.岭南学刊,2003(11)

2.王建青.高校党的建设与派自身建设相互促进探讨.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3.单联民,涂晓群.支持高校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科长 委派制 问题 改进

会计委派制是为了规范经营者行为,维护所有者利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而进行的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为进一步加强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促进医院健康发展,目前,在医疗机构中也逐步实行会计委派制。委派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总会计师委派制度、总会计师与财务科长委派制、财务科长委派制。其中,实行的比较多的是财务科长委派制。

一、医疗机构财务科长委派制的优点体现

医疗机构财务科长委派制强化了财务监控力度,提高了医院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激发了财务科长工作热情,对提高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财务科长委派制度的实施,引入和强化了外部监管,逐步形成以外部与内部监管相结合的双重监管体系;还可以摆脱委派财务科长与派往医院间的人事依附关系,提高委派财务科长的工作独立性。通过财务科长的集中培训和相互交流,可以全面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管理经验,促使财务工作逐步标准化。

二、医疗机构财务科长委派制的弊端

(一)会计职能重点发生偏差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医疗机构实行财务科长委派制,着重强调了委派财务科长的报告权,这就使得财务科长委派制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职能重点偏差的现象。委派财务科长既要履行单位财务负责人的监督职能,还要发挥财务科长的财务核算与管理职能,工作精力受到限制。

(二)委派财务科长责权执行不力

为确保委派制的成功推行,要求委派人员履行单位财务负责人的一切职责,同时,也给予配备较大范围的权限,包括:对违反国家财经纪律、法规等行为的制止权与纠正权;列席医院党政联席会议,参与重大业务计划、经济合同等事项的审议,负责各种经济合同、协议的会签;对所在单位会计人员提出任免建议等。但是,委派财务科长毕竟是医院的中层干部,工作主动权掌握在院方,履行权限时会受限,权限履行不充分,职责履行就很难保证。

(三)委派财务科长与审计尤其是内部审计职能发生交叉

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经济核算、管理控制、评价鉴证、服务。其中,经济核算、管理控制职能与委派财务科长职能发生交叉。与单位财务负责人权限发生交叉。委派财务科长额外授予的制止权、纠正权、审议权、会签权、任免建议权也是本单位财务负责人的职能。与总会计师职能、权限交叉。由此,会导致相互推诿现象,不利于医院内部管理。

(四)委派财务科长主观能动性不足

首先,因为委派财务科长是“外来和尚”,只注重自身职责的发挥,不关心所在医疗机构的经营成果与管理效率,没有全身心的扮演好“管家婆”的角色,不利于医院的健康发展。其次,委派制一旦形成后,财务科长们很难再跳出这一“轮回”,淘汰、晋升的几率明显减少,个人的工作热情也会受到影响。最后,由于定期轮换的要求,委派财务科长为各单位服务均是“阶段性”的,而非“长久性”,所在医疗机构也不愿意为外来人员培养教育过多的埋单,使委派财务科长专业素质、管理能力再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完善医疗机构财务科长委派制的建议

针对财务科长委派制中发现的这些弊端,本文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统一会计委派制形式

无论是财务科长委派制、还是总会计师与财务科长相结合的委派制,都存在上述弊端,为此,本文提出统一委派制形式,即一律实行总会计师委派制,发挥监督与管理职能,财务科长由所在医院选任,从事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其可行性与优越性有:从政策层面看,实行总会计师委派制完全可行。国家财政部、卫生部联合的财社[2010]306号《关于印发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三级医院需设置总会计师,其他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设置。”从实践经验看,实行总会计师委派制成效显著。首先,根据各地市实行委派制实践经验,实行总会计师委派制,能够保证委派人员责权利配套,顺利的发挥委派人员职能。其次,国家《总会计师法》明确规定:“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不得再设置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职。”因此就避免了委派人员与相关岗位职能、权限交叉的问题。最后,实行总会计师委派制,将财务人员真正提高到了“内当家”的地位,委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使改革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主管部门、接收单位与委派人员三方合力

首先,要使三方形成目标一致的合理,关键是靠制度。本文认为,应建立委派人员选拔任用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违规报告制度、业绩考核制度、人员激励制度、权限约束制度、任用回避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以制度约束三方行为,自然形成合力;其次,制度执行过程中,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权衡与变通,推进制度和谐、高效的运行。再次,接收单位、委派人员应注重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将主管部门制定的考核目标自觉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确保改革顺利进行、成效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民.对完善企业集团内部会计委派制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60-62

[2]冯凯.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工作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4:333-335

[3]朱晖,李乐波.实行财务委派制的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院,2012,12(1):116-117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2003年度,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1.73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02人,单位公派5144人,自费留学10.92万人。由于上半年发生SARS疫情,联系国外学校、办理签证等受到影响,另外,教育部加强了对留学中介的监管,去年了13个留学预警,克服了一些人的留学盲目性,因此,2003年度出国留学总人数比2002年降低了6.3%,其中自费出国留学人数降低了6.8%,国家公派与单位公派的出国留学人数基本持平。

2003年,我国年度留学回国人员总数首次突破两万人,为2.01万人,其中国家公派为2638人,单位公派为4292人,自费留学为1.32万人。2003年留学回国人数比上年度增长了12.3%,其中自费留学回国人数增长了15%,公派留学回国人数增长了7.4%。

改革开放2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我国出国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部作为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全面、系统地做好留学人员选派、在外管理和回国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教育部汇报清华大学工作时做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指示,教育部立即就留学生的选派原则、选派方式和选派规模等具体事项做出规划,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公开考试选拔出国留学预备生。1979年,教育部成立出国留学培训部和集训部。1988年,教育部成立中国留学服务中心。1991年,教育部支持成立了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1996年,教育部成立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实行“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国家公派留学的选派和管理办法。1998年,教育部会同公安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制定了《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

为有效管理在外留学人员并为他们提供良好服务,教育部迄今已在38个国家驻外使(领)馆设立了55个教育处(组)。各教育处(组)指导成立了中国留学人员联谊组织2000多个,以及300多个在外中国学者专业学术团体。为加强与在外留学人员的联系和沟通,1987年,教育部创办了《神州学人》杂志,1995年增设电子周刊。

为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教育部先后设立了“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教师奖”、“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一批项目。1996年,教育部设立了面向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的“春晖计划”,2000年底又增设了“春晖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近年来,这些项目在规模和效益上不断拓展,共资助或支持了21,000多名优秀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