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医药工程技术

生物医药工程技术

生物医药工程技术

生物医药工程技术范文第1篇

目前在国内许多省份的医药产业发展迅猛,都已是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福建省医药产业在其国民经济建设尚未形成支柱产业。这与改革开放的省份地位很不相称。越来越面临着的严峻挑战为该省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医药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将其培育成为该省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

福建医药发展优势

福建省医药工业从产品结构看,已有一批优势产品脱颖而出。如福兴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卡那霉素年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卡那霉素B为全国独家生产;硫酸奈替米星年产量为全国最大生产厂家之一;福建省厦门迈克化学实业有限公司近几年定位于医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开拓与发展,特别是在专利药的非专利产品的研发和工业化生产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五十多个国家近二百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加工生产的治疗爱滋病原料药“齐多夫啶”等产品都具有高附价值,为巴西政府招标产品,全部出口巴西。

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

中药是福建省医药工业的希望和潜力所在。借助中药现代化发力,加速福建省医药发展,加快提高中药的现代化、产业化水平。

(一)抓住中药提取、饮片、成药3个环节,全面提升中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鼓励研发一批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及使用方便的现代中药。(二)发展地道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三)支持有效单体、单味、复方中药等提取物开发生产,对地道药材,实行中药标准物提取产业化生产。(四)发展一批中药饮片名牌,建成现代化的中药饮片加工基地;以地道药材为重点,建立中药饮片生产点。(五)中药现代化需要有关部门、科研院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建立中药现代化技术中心平台,使其成为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的核心,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形成种植――加工(饮片)――提取(分离纯化)――新药研发生产的产业链。该省中药材、海洋资源丰富,拥有许多品牌中成药品种,加快中药现代化建议步伐是振兴和发展医药工业的大政方针,必须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生物医药是福建省医药“十五”发展规划工作中的重点发展医药新产品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是其近期重点突破的科技领域。目前已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企业和具有国际水平的福建医科大学医药生物工程中心等科研院所。基本具备了从克隆目的基因、基因重组、构建工程菌、培养、纯化制剂等全面的基因工程药物研发能力。神经生长因子(NGF)已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已投入生产。两个国家二类新药“重组人料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重组人料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GSF)”已实现产业化生产。还有一批国家一类、二类生物制品新药的诊断试剂也已投入生产。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新型复合型干扰素等多种基因工程药物也已进入实质性研制阶段。

福建省制药企业众多,从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的单位不少,但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十分分散。根据福建省现有专业从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研究单位的先进技术、科研力量,采取多种形势构建科研平台,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这个“科研平台”,加强技术创新,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基因工程药物,大力拓展生物医药前沿领域项目的开发,重点放在单克隆抗体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以及抗艾滋病药物等研发生产。

医药产业发展方向

加大力度扶持福建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采取有力招商措施,力争在“十五”末到“十一五”初引进1―2家跨国制药来闽办厂,引进先进现代微电子技术开发生产先进医疗设备,大力开发生产基因诊断芯片、基因诊断试剂、药物制剂新剂型。“十五”末到“十一五”福建省医药工业的10家省重点制药企业医药年生产总产值要力争达到10亿元以上;14家制药企业医药年生产总值要力争达到3―5亿元以上,并使其医药工业外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生物医药工程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课程;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11-0086-03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是该院生物医药系生物制药技术教研室根据教高16号文件要求,积极与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医药企业合作,根据制药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药物制剂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大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设置的创新课程。

一、课程简介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或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针对制药企业的制药卫生、制水、炮制、粉碎、筛分与混合、浸提、浓缩、干燥、生物药物预处理、细胞破碎等岗位,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任务为载体,设置了十个教学情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前处理的基本技能,形成“质量第一、依法制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职业素养,从而为考取高级药物制剂工、胜任制剂前处理岗位工作,完成制剂生产任务提供支撑。

二、课程定位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是一门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群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课程。目前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群(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药品食品监督管理专业及生物制药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等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300多人参加了本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对接的课程,也是学生进行后续环节高级药物制剂工综合实训和职业鉴定、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前的职业能力储备课程,是为了满足药物生产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及完成医药企业各类药品的生产任务而开设的。该课程也是一门与药物制剂工和药物检验工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可培养学生在医药行业企业的生产、质控、管理监督岗位,“零距离”从事生产和质量控制工作。

三、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药物生产、生产质控、生产管理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以药物生产工作过程与药物制剂前处理技术学习过程、药物生产工作岗位任务与教学项目任务高度融合为核心,课程教学项目适应高级药物制剂工考证的需要,实现课岗、课证有机结合”。

四、课程建设思路

本课程建设思路为:在分析现有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内容存在的弊端和对医药生产企业药品生产工作过程和生产岗位广泛调研基础上,以医药行业企业药品生产工作过程为向导,以药品生产职业岗位任务及药物制剂工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药品生产、生产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真实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以药品生产、质控、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宗旨构建课程内容,同时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阶梯式推进教学进程,完成教与学任务,从而顺利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医药行业培养从事药品生产、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五、课程内容体系

本课程按照药物制剂前处理工作过程,遵循职业技能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形成规律,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对完成药物制剂前处理岗位任务需要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序化,最后形成了药物制剂前处理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具体见表1。

1.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创新

经查阅近十年大量有关药物制剂、药物生产等相关书籍及高职高专、普通高校相关教材尚未发现与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相同的课程名称。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所设计的课程内容主要有中药制药、西药制药、生物制药等前处理技术,这些内容分散在上述不同书籍或高职高专教材中,内容繁多,大同而小异,即无论是中药制药、西药制药、生物制药的药物制剂无论制成什么样剂型,其前处理技术如提取、分离、纯化、合成、浓缩、干燥等基本技术是雷同的或者说是大同小异的,只有药物制成不同剂型的技术是有区别的。我们在选取设计教学内容时特别注意了常用性与共用性原则,主要选取设计的是中药、西药、生物药制剂常用和共用的前处理技术。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与相关课程药物制剂技术内容的主要区别是现行教材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是按剂型分章节介绍常用药物剂型的成型制剂技术,而无药物制剂前处理技术内容。本课程组大胆重构了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内容,将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课程内容中的药物制剂成型技术内容在另外课程中介绍,去除药物制剂临床应用和质量检验的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中药制药、西药制药、生物制药等制药过程中常用的、共用的前处理技术。

生物医药工程技术范文第3篇

作为关系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制药工业,近几十年来在欧美各国均以领先于各行业的增长速度而快速发展,医药产品高额的附加值也使得国际市场竞争异常剧烈。国外制药企业凭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一方面不断开发新的医药品种,一方面实行技术垄断,采用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先进的分子组装精制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

我国制药行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是极其严峻的。由于我国制药企业对于精制产业化技术的提升不够重视,使产品质量低于国外药用标准,许多药厂至今仍停留在高污染低水平的阶段。迄今为止,制药行业无法进入欧美等高端产品市场,而进入国际市场的医药都是原料药粗品,我国只有一个医药成品制剂通过FDA的验证,根据国际统计,医药成品的附加值是原料药的8~10倍。这样,我国企业以低价出口原料药,国外企业通过精制结晶后再以高价的成品药返销中国市场。显然,精制技术的提升已成为提高我国医药产品质量与产业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制药行业主要难点在于 :第一,近70%的固体药物都具有同质多晶行为,即存在多晶型及假多晶型(多种溶剂化合物)超分子结构的差异,往往只有一种特定晶型的药物才有生物活性、生物利用度高。也就是说对于药物,精制技术重要性不仅在于提升药物纯度,而且在于要保证药物晶型的唯一性,直接影响了药物产品的质量。第二,存在精细化工生产过程三废多、能耗高、物耗高等共性问题。如何实现产业绿色集成化也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针对我国医药生产中存在精制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差、国产医药产品在晶体形态学指标(晶型、晶习和粒度分布等)方面与国外产品的较大差距的问题,国家在“九五”及“十五”期间连续将重大医药产品结晶生产关键技术的研发列入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天津大学医药结晶工程研究中心根据国家科技攻关及省部级科技攻关等任务的要求,与国内几大制药企业开展“官产学研”合作,分别针对维生素C、普鲁卡因青霉素、7-ADCA、L-苏氨酸、A晶型盐酸帕罗西汀、地塞米松磷酸钠、盐酸大观霉素、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木糖醇、青霉素G钠、头孢唑林钠等重大医药产品,开展了“医药晶体产品分子组装及绿色集成产业化技术”的攻关研究,实现了这些医药产品精制结晶技术的突破,全面提高了这些重大医药产品的内在质量,并实现过程绿色化――达到节能、降耗、减排绿色产业化目标,取得了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为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升级、增强我国医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做出了贡献。该项目荣获200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实现由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创新的飞跃

据统计,85%以上的药物都是固体形态,且大多数临床应用的药物又具有结构特异性,其质量指标(如药效、生物活性与利用度、稳定性等)不仅取决于其化学组成,而且还决定于形态学因素,欧美药典及专利中已开始把药物形态学特征列为主要质量指标,如其微观分子构型与排列状态(对于固体药物来说即是晶胞参数、晶习、粒度分布、尺度效应等)。从结构形态学角度,药品常具有同质多晶(不同晶系或晶习)行为,其中往往只有一种晶型具有最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活性指标,此特征决定了医药晶体制备过程不再是常规结晶过程,而必须是针对特定的药物分子进行有序组装与规则排列,满足晶型优化与过程绿色化要求的过程。

按照所承担的“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等任务的要求,在我国著名工业结晶专家王静康院士的带领下,项目组与国内有关制药企业合作,在国外技术保密而无具体文献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针对维生素C、普鲁卡因青霉素、7-ADCA、L-苏氨酸、A晶型盐酸帕罗西汀、地塞米松磷酸钠、盐酸大观霉素、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木糖醇、青霉素G钠、头孢唑林钠等重大医药产品,实现了由分子工程研究起步,直至产业化创新的多尺度研发与绿色过程集成策略,成功地开拓了晶型优化的智能化调控和绿色产业化集成技术。

针对不同药系,本项目由实验室基础数据测定开始,经过程模拟分析,工程放大与过程设计,直至产业化:

首先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这些医药晶体产品的分子组装规律,其中包括晶体形态学、结晶热力学、结晶动力学与结晶流体力学的研究,采用分子模拟的手段分析了晶体产品分子组装过程中溶剂与医药分子在不同物理化学场条件下的分子动力学行为及相互作用,实验考察了结晶物理场条件(温度、混合、浓度、溶剂等)以及晶体表面特性(荷电、疏水性、原子及基团组成与排列等)对医药分子在晶体表面溶液边界层内的扩散与传递以及在晶面上吸附与竞争的影响,研究它们对不同晶面生长速率乃至最终产品晶体结构与晶形的影响,从而探明了这些医药晶体产品分子组装规律;

进而对绿色过程集成系统方案进行了深入实验筛选与模拟分析及优化研究,开拓与确立了上述重大医药产品绿色精制的耦合结晶新工艺及全过程优化操作时间表;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品种的结晶工艺要求及特点,通过进一步工程放大模型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和冷模试验方法,开发了带有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适用于上述医药产品分子组装的新型智能化结晶装置,完成绿色过程集成的放大设计;

最后分别建成了产业化生产线并完成生产试验和生产考核验收。

本项目研究测定的12种医药产品的绿色精制结晶生产线均一次开车成功。生产实践充分证明了所自主开拓的医药晶体分子组装方法学与绿色集成产业化技术的有效性、先进性及通用性均达到了高质、节能、降耗、减排绿色产业化目标。项目通过国家验收与省部级鉴定,专家一致认为产品质量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生物医药工程技术范文第4篇

2009年1月,凯鹏华盈(KPCB China)等几家投资机构对凯瑞生化公司进行了总额为1300万美元的第二轮投资。随后,泰格医药与启明创投则联合对专业从事临床研究数据统计的美斯达进行了投资(资金未披露)。2009年5月,凯鹏华盈再次发力,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南京金思特公司(已改名金斯瑞)投资了1500万美元。接连的投资事件, 足以体现生物医药行业潜在的成长性,其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基因药物的高科技公司更是获得了风险投资家们的青睐。

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整个生物医药行业(包括医疗服务)获得各类投资机构总额超过1.3亿美元的投资,约

占同期中国所有投资总额中的20%。

历史回顾与发展

从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来看,每一次医药技术的进步都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历史上,他汀类药物(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抗病毒类药物(90年代初)、以及21世纪初的生物技术类药物的大量上市都强有力地拉动了国际药物市场的需求。

从国际医药市场的总规模与年度增长率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医药市场增速略有下降,而据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 Health的预测,2009年市场仍能超过8200亿美元。

据统计,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30日,国内共有18家涉及生物技术(不包括生产原料药、中药或者综合性厂商等)的企业获得了投资机构的投资。其中专注于某一个特定高科技领域或者在某个细分领域做的比较出色的公司更容易得到投资机构的青睐,例如凯晟科技是专注在核酸与蛋白类药物的研发,北科生物则是专注于干细胞药物的研究。

研究与投资方向

世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在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之后,体细胞克隆、干细胞、基因治疗、生物芯片、转基因动植物等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新兴生物产业群蓬勃发展。其中综合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抗体工程等多种生物技术开发新药,代表了我国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其中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纳米医学、干细胞工程、生物芯片与生物信息技术、微小基因技术(如MicroRNA, RNAi)等都是目前学术与产业界的热点。

一般来说,平均每5000-10000个候选药物最终能上市的只有1个,而目前随着大规模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的发展和多种基因技术的改善,药物研发进程大大缩短,效率大大提高,其中离不开靶点定位、高通量分析等一系列支持。

生物医药工程技术范文第5篇

1、生物技术产业进入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1)新的生物技术公司不断涌现。随着跨国生物制药企业将研发中心向我国转移,以及一大批留学人员纷纷回国创办企业,近几年我国生物技术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如上海2003年新增研发型企业56家,目前中小型科技企业已达120家,年增幅80%以上。目前世界20强制药企业已有5家在上海设立了研发机构。又如,天津从事生物医药、诊断试剂、生化药物、干细胞研发、生产活动的公司有近 60 家, 其中多数是近年成立的中小公司。以上海开拓者药业为代表的专门从事委托研究(CRO)的企业,由于与跨国公司保持紧密联系,发展速度非常快。

(2)生物产业初具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目前,我国已批准20种基因工程药物,5种基因工程疫苗上市。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药物9种(含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基因工程药物与基因疫苗仿制品361个。全国现有生物企业7300家,2003年广义生物产业产值达到6000多亿元。其中,现代生物企业28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约640亿元。

(3)出现了一批高速成长、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开辟了世界医学超声影像学新的应用领域,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技术医疗器械,其技术领先国际3―5年,2000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当年最高奖),同年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预测,全球超声医疗设备市场需求规模2010年在200亿美元。由一批美国留学回国的博士、硕士创办的杭州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过8年的发展,目前已研制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妊娠、传染病、肿瘤标志物等四大系列30多种快速诊断产品,其中获得美国FDA注册文号28种,还通过欧洲CE、EN46001等质量体系认证,产品80%以上出口,企业销售额由1998年的0.21亿元迅速增长到2003年2.2亿元,预计2006年将达到10亿元,是全球生物诊断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此外,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云大生物技术公司等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4)拥有一批具有较大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目前全国有一大批生物技术科研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在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具有较大的产业化前景。例如,上海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在功能基因组、重大疾病新靶标、组织工程、干细胞、神经科学、转基因技术、生物芯片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成果。2003年上海有230个新药申报临床生产,其中国家一类新药比2002年翻一番。又如,湖南在疾病基因组学、干细胞工程等尖端学科上的技术水平基本上与国外同步;在国际上抢先克隆出第一个神经性耳聋致病基因,实现了我国本土克隆遗传病疾病基因零的突破;构建了一种具有自主专利技术的基因治疗新载体―――人源基因载体;中药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方面共获成果356项,研究开发中药新药127项;超级杂交稻研究已列入国家“863”计划,野生稻高产QTL定位和分子育种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水稻COI1基因和抗冻基因的克隆、小麦草酸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和抗菌核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将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产品。

2、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等领域,正在孕育一批新兴产业群

现代生物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卫生、化工、环保、能源、海洋开发等领域,在解决人类食物、健康、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我国看,目前生物技术主要应用于医药、农业领域,对1035家生物企业调查显示,72.14%的企业集中在这两个领域;同时,在生物化工、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等领域也有一批企业,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

(1)生物医药正在成为一些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长春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近4年来生物与医药产业工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36.8%,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石家庄2003年生物与医药工业完成产值34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28.5%;实现增加值216亿元,占全市GDP的15.69%。生物与医药产业已成为石家庄市的第一支柱产业。

(2)生物技术在农业中应用取得显著效益,对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陕西金坤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科技专家+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信息公司给、胚胎教授移、技术专家教、防疫有人包、牛羊中心配、产品企业收、风险公司保、效益农民得”,把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和企业经济效益,创造出一条以生物技术带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企业又得到快速发展的“金坤模式”。这样的企业在长春、哈尔滨、云南还有许多,表明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可以大有作为。

(3)生物工业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发展潜力巨大。生物工业主要包括生物化工、功能食品等,目前全国涉及工业生物技术企业有近100家,部分企业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如常州的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高效固定化酶柱式反应器,解决了复杂生物反应系统中物料循环套用的关键技术,在产业化生产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酒石酸年产量已突破4000吨,占世界总量的10%以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4)在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生物海洋方面也具有一批重要成果,产业化前景广阔。如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从野生麻风树果实中提取并加工出与柴油相近但更加环保的燃油,这种“生物柴油”不会出现“黑烟弥漫”现象。目前,麻风树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一带,每亩地可产麻风树干果650公斤,可提取加工出约180公斤柴油。该项成果的产业化将对缓解能源短缺,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又如,我国河南、黑龙江等地已具备了年生产能力达数十万吨燃料酒精的技术,乙醇汽油目前在部分地区开始推广试用。生物海洋方面,天津制盐工程技术研究院目前已完成了优良藻种的筛选和室内培养等多项科研成果,藻粉软胶囊产品现已批量生产。

3、各地纷纷推进生物医药园区建设,生物企业呈现集聚化发展趋势

初步统计,目前全国正在兴建的各类生物医药园区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有120多个。这些园区的建设促进了生物医药企业的集聚化发展,吸引了一批留学生回国创业,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上海张江经过6年的开发和建设,初步形成了企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模块组成的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又如,长春目前已形成以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为龙头,长生科技、金赛药业、长生基因药业、亚泰生物、长春海王药业、长春三九药业、吉林修正药业、长春博泰医药、东北师大基因工程公司等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企业群。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现有企业68家,占全省生物医药企业数的1/3左右。2003年园区产值和销售额均占全省医药工业的30%左右,初步形成了一批有区域特色的生殖健康药、肝炎药、戒毒药、肿瘤药、中药标准提取物及中药生产过程集成自动化等品牌集群。

4、我国在发展生物产业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

(1)生物资源丰富。我国生物物种在全世界居第三位,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如云南有15000多种高等植物,1704种脊椎动物,约100500种昆虫种类,分别占全国的50%、55%、67%、70%,被誉为“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陕西省有种子植物171科1143属,其中药用植物2730种。全国普查的364个重点中药材品种,陕西有283种,占77.6%,属于国家规定的珍稀濒危保护药材20多种。湖南中药材资源居全国第二,中药品种4900多种;药用植物种类2300余种,药材年总产量近2万吨,现有42个专业药材生产基地和两个部级中药材大市场,常年人工种植药材在180万亩以上。广东现有海洋生物大约3万多种,约7500种生物有药用价值。湖南中药品种4900多种,中药材资源居全国第二。药用植物种类2300余种,药材年总产量近2万吨,现有42个专业药材生产基地和两个部级中药材大市场,常年人工种植药材在180万亩以上。

(2)拥有大批优秀人才。我国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科研队伍,北京、上海等地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少有的生物智力密集区之一。以北京为例,有“四院四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有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占全国生命科学领域总数的41%;863等重大国家计划的经费每年约有1/3以上投在北京。特别是,我国有一批规模宏大的生物技术人才“海外军团”。改革开放后,我国共向国外派遣了32万余名留学人员,其中60%从事生物医学研究,许多人现在学有所成,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据统计,在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细胞》以及《科学》等生物医药杂志中,中国人为作者之一和作为主要作者的论文数占总数的57%。

(3)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对生物医药的需求增长很快。同时,我国又是农业大国,传统产业占相当大比重,解决农业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还是要靠科技,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酶等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4)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如上海在1993年就成立了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联席会议,并成立了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云南1995年成立了“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于2000年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化的决定》,累计投入生物资源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财政资金约5亿元。广州市政府成立了生物工程领导小组,出台了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近期规划和指导意见等文件。

许多地方都研究制订明确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如石家庄市组织制订了《石家庄国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和《石家庄“药都”建设总体规划》,提出要把石家庄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基地”。到2010年,基地生物技术及新药产业总产值要达到1500亿元;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新药港”,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一号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在税收优惠、资金扶持、风险投资、企业自主研发等方面制定了支持措施。

二、当前生物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有诸多积极因素,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生物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一是产品仿多创少,低水平重复生产与低价格恶性竞争并存。2001年,美国医药工业研究开发支出为305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8.5%。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支出为162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54%。而2002年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为21.6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95%。我国25种369个剂型的基因工程药物中原创的只有9种,6个基因药物有88家企业生产,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众多厂家重复生产导致低价格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难以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2002年全球最大的医药企业辉瑞公司销售额为451.88亿美元,最大的生物技术企业安进公司(Am-gen)销售额为49.9亿美元。而2003年我国最大的医药企业上海医药(集团)公司销售额只有150亿元人民币,最大的生物技术企业不足5亿元人民币,与跨国企业有巨大差距。

2、科技产业化率不高,“工程化”环节是瓶颈

生物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不少地区科技成果产业化率普遍不到15%,陕西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到5%。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工程化”环节薄弱。从发现、发明到产业化生产需要工程科学作为桥梁。目前我国生物产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科技产业化链条,主要是缺乏“中试、放大、集成”的工程化环节。云南蕴藏了丰富的生物资源,目前具有一批从事初级开发的科研院所和企业,但缺乏对实验室成果进行中试、放大、集成的工程化平台,缺乏集成单项成果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二是科技中介机构不发达,缺乏科技成果经纪人和有较高信誉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

3、生物医药园区分散、分割,有限资源被稀释和弱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正在兴建的生物医药园区有120多个,并且数量还在迅速增加。在这些园区中,除上海、深圳、长春、湖南浏阳等一些大城市的医药园区形成较强实力外,大多数园区发展资金匮乏、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规模企业少、具有市场优势的高技术产品少,远未形成专业化分工的产业积聚和链动效应。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势必造成我国生物产业有限资源被分散和弱化,加剧产业结构性矛盾,甚至导致生物资源流失、生物安全失控,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4、融资难、资金短缺,生物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美国生物技术企业资金一般来源于五个方面,包括私募资金、创业投资、风险担保资金、银行贷款、政府与企业投入。从我国看,目前我国私募资金基本没有;创业投资缺乏退出机制,投资于生物技术领域的资金很少;社会上为数极少的担保公司力量薄弱;许多生物技术企业因缺乏足够的资本金或担保,很难从银行申请到贷款。资金短缺、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为了推动生物产业发展,各级政府财政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投入,估计在100多亿元,但仍没有根本缓解企业缺资金的矛盾。究其根源,是我国目前没有建立起与生物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特别是风险投资机制。

5、生物企业税负偏重,缺乏优惠政策支持

(1)生物企业增值税负偏高。目前我国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对资本密集型的生物企业重复课税程度较高;生物企业主要是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增值税抵扣很少;由于生物制品流通企业不能享受增值率优惠,使得生物制品生产企业6%的优惠增值税率无法实行,这些原因造成目前生物技术企业税负偏重,如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公司的增值税税率达到16.32%,实际税负高于传统产业,与发达国家生物企业4―5%增值税税率相比,税负更是过重。

(2)由于生物企业从成立到盈利时间比较长,很多企业享受不到高新技术企业“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生物企业的人力成本和研发费用高,风险大,在目前企业所得税税前抵扣项目的规定严重不适应生物企业,如工资抵扣标准过低、研发费用无法抵扣等,加重了生物企业的所得税负。

(3)缺乏针对生物技术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的基本政策是1980年制定的,虽然有所改动,但仍存在税前扣除额偏低、税率太高的问题,同时缺少个人所得税的优惠。这虽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共性问题,但对生物产业来说,因其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而影响尤为突出。①我国个人所得税没有针对生物行业的特殊优惠,难以鼓励人才向该行业的集聚,更不利于吸引国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②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生物人员的再学习、再教育和培训对产业发展很重要,但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缺乏相应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③对稿酬所得、专利权等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都纳入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范围内,并且没有相应优惠,难以鼓励生物技术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活动。

在调研中,企业强烈要求参照国务院《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加快研究制订促进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1500余份问卷调查中,50%以上的生物企业将税收减免列为第一或第二政策需求。

6、生物资源面临污染、流失的危险

生物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直接关系公共安全等特点,是生物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世界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发达国家掠取生物资源的重要目标地区。据专家估计,我国生物遗传资源引进和输出比例大概为1:10,流失情况严重。近年来,为了抢占生物资源制高点,世界发达国家正采取各种手段,不断从发展中国家搜集、掠夺生物遗传资源,并通过对世界生物遗传资源的控制,达到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占有和经济垄断的目的,使生物遗传资源的原产国反而成了受害国。这种情形已开始在我国出现。比如,世界上90%的野生大豆资源分布在我国,但很多原产于我国的野生大豆资源被美国公司窃取,成为其专利产品,回到我国抢占市场。又如,中药是我国的国粹。但我国中药材市场混乱,厂家相互压价,洋中药利用我国中药材加工后大量返销我国。

此外,医疗体制改革滞后,新药审批时间过长,药品定价管理上也有不少问题等,都亟需改进、完善。

三、关于推进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生物产业是我国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域,应研究制订更加积极的产业政策,推动其快速发展。

1、成立国家生物产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我国生物产业发展

为加强生物产业的统一管理,克服目前生物产业链条被分割,资金、资源分散及其低水平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建议成立由一位副总理挂帅的国家生物产业领导小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药监局、国家工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组成,以统筹协调生物科技和产业化发展,统筹协调生物产业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统筹协调生物技术产品生产、市场销售和生物安全监管。

2、建设若干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培育创新型生物产业集群

目前,以上海、北京、长春、石家庄为代表的一批生物医药基地已初具规模,如果加以引导和促进,有可能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生物产业的重要区域。这样的基地既符合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又能对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对上海张江这样的生物医药基地,从规划和管理上应该因势利导,采取保护和扶持的措施,以吸引世界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和技术,努力形成积聚效应,加快生物产业发展。

3、研究制订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融资政策

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其发展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类健康、农业发展、绿色制造、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相关。许多专家指出,生物产业是关系到未来我国十多亿人口吃什么的大问题。应坚持“放水养鱼”的办法,研究制订支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类似“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包括投融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人才政策等。

4、加强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化平台建设

根据生物产业链的需要,加快公共实验室、动物实验中心、基因库、细胞库、种质库、菌种库、信息库、孵化器等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降低进入门槛。同时根据产业群落发展的需要,建设与之相对应的重要研究开发基地、工程研究中心、GMP中试基地、GCP临床试验基地,解决科技产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工程化瓶颈,使一批中小企业尽快发展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