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球化环境 涉外会计人才 需求分析 培养策略

随着全球化经济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近年淼慕出口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外贸易的逐步发展,给各行业的涉外会计人才带来了发展空间,对这些涉外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在这个背景下,高等院校在培养涉外会计专业人才时,对专业能力培养和社会发展应当进行融合研究。

一、当前涉外会计人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会计人才的培养,通常情况下是为了满足企业经济管理的日常财务会计工作。会计专业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还需要通过实习工作的经验积累,逐步适应实践的工作要求。目前很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经济知识的培养,各课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如财务管理、电商管理等,导致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不过关,缺乏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不能准确了解到工作中的语言文字信息,从而无法适应涉外会计人才的相关要求。

二、全球化背景下涉外会计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涉外会计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涉外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是对涉外会计人员的学历要求。通过市场调查,大中型的企业都要求会计专业人才的学历要在本科及本科以上,也有部分企业要求专科及专科以上。根据这个结果可以得知,单位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学历要求并不苛刻,招聘单位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而非学历证明文件。其次是涉外类会计人员的专业背景,通过对400家企业的人才要求分析可以得知,有242家企业要求涉外人才具备会计专业,30家企业可以接纳非财会类的专业背景,另100多家企业没有明确的专业背景要求。招聘企业对涉外会计人才的职称资格证书也有相关的要求。半数以上的企业要求招聘人员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专业人才,一般都是财务主管类的工作岗位。最后,在涉外会计人员的工作经验上,大部分企业都要求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也有少数企业要求十年左右的工作经验。

(二)涉外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

涉外会计人才的职业素质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职业能力上,还包括求职者自身的工作态度和个人品信等。企业对涉外会计人才的要求,既需要会计人员对公司财务的日常管理,也需要密切联系其他部门进行合作交流,为企业的领导层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

三、全球化背景下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

高校在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凭借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在会计培养市场上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需求。各高校应当将市场的人才需求作为发展导向,建立起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制定出不同的培养方案。

(二)加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低层次会计人员就业难的背景下,涉外会计人才需求却出现上升趋势。涉外会计岗位的综合性要求学生既具备会计专业核算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英语能力和国际贸易知识。高校应当根据社会需求的趋势变化,对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创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作为目标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团队协调能力、会计信息处理能力、独立执行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涉外会计人才已逐步成为各行业涉外业务的重要力量。社会需求带动着教育向前发展,高校会计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应当密切关注社会需求,把涉外会计人才纳入培养的队伍中。同时,在具体实施中也应当注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国际贸易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并在教学中有效的组织实施。使得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涉外企业的发展培养出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范文第2篇

一、涉外法律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法律人才的国际化趋势将不可阻挡。中国法学教育下一轮的改革将主要围绕人文化、精英化、规范化、国际化目标展开,而国际化将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基本背景与动力。[4]目前我国法律人才极其缺乏在世界法律舞台竞争的基本功,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法学教育进入了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新阶段。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该计划把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以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了“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要求。涉外法律人才应当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质。

(一)涉外法律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所谓国际视野即具有国际的眼光或国际视角,国际视野是一种对文化的敏锐与包容,它包含尊重、同情及适应能力,是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度,是一种文化内涵和精神层次上的开阔、包容。[5]可以说,国际视野是涉外法律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及文化素质的综合体现。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当满足对他国法律文化的掌握,这不仅仅局限于对发达国家的法律文化的熟悉、理解,还包括对欠发达国家的法律文化的熟悉、理解;其次需要对他国法律实践环境的熟悉、对他国的社会特点和生活习惯的了解,以及对等文化背景、对法律实践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深刻认识;最后还应站在全球的高度,以开放的、客观的、包容的心态对待多元的法律文化,承认和尊重不同法律文化的差异性,在国际法律服务市场中有恰当的行为和态度,树立起遵守国际规则的意识,养成涉外法律服务中的文明习惯,提升涉外法律交往中的文明素养,既要不卑不亢,又要谦恭适度。只有具备了国际视野才有可能积极地参与国际法律规则的制定,并正确地运用法律规则,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

(二)涉外法律人才需要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国际秩序依照国际法律规则而建构,国际法律规则也是涉外法律服务和解决纠纷的基本准则。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其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与国外的联系日渐不可分离,涉外领域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目前已涉及经济贸易、运输、保险、知识产权、金融、投资、婚姻、继承等诸多领域。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涉外法律人才应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完善的知识结构、更强劲的实战能力、更广泛的适应能力。要拓展中国涉外法律服务领域,为中国融入全球经济提供法律上的支持,涉外法律人才要在知晓本国法律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领域,要通晓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掌握国际上民商事法律的基本规则,熟悉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WTO规则、国际司法协助等相关知识,还必须尽可能与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法律文化接触,锐意开阔视野,与国际接轨。

(三)有熟练的运用外语进行涉外法律服务的能力涉外法律人才主要从事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法律领域,有其特殊性。其“涉外性”要求必须掌握国际交流的工具,精通一门或者多门外语。外语是通向世界的桥梁,是进行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工具,也是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题中之意。要想在国际社会中生存、对国外的法律有正确的认知、准确理解他人的意思、妥善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周到细致的涉外法律服务,离开娴熟的外语都不可能实现。因此,精通外语是法律人能够应对全球化工作的需要,是其增加职场竞争实力的根本保证。当然,这不意味着涉外法律人才要通晓多国语言,因为这种要求不仅过高,事实上也难以做到,涉外法律人才所应具备的外语能力主要还是英语能力。英语在世界各国各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是国际活动和国际交往中使用最频繁的语言。法律人士只要能精通英语,基本上就能在国际法律市场上做到畅通无阻,游刃有余。

二、我国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之困境

(一)外语能力关是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外语能力在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只有掌握了外语这门工具,同时又兼具法律专业知识才能成为涉外法律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培养首先要解决外语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让学生以外语作为手段和工具来获取相关涉外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成为法学领域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然而,这一问题却是推动我国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目前中国大学生外语能力普遍较低,入校时外语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外语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据资料表明,有接近一半左右的学生对外语学习是没有兴趣的,但是因为各种考试和毕业、就业的需要,不得不进行外语学习,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始终没有兴趣。[6]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学生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不到10%。大多数学生即使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也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外语,不能与外国人进行语言沟通的“聋哑英语”成为中国英语教育的显性问题。在“外语能力培养”+“法律专业知识培养”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中,涉外法律人才的外语能力要求远高于一般性专业的外语能力要求。它在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之上,更注重实际应用法律外语的能力,如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获取涉外法律信息的能力,能用外语制作法律文书的能力,以及签订合同、解决经济纠纷、进行涉外谈判等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事涉外法律服务。

(二)涉外法律教师的缺乏是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一大障碍教师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因素,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流的教师队伍。当前我国法学教师队伍虽然整体实力在不断增强,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比例不断扩大,但是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一方面,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少国际眼光和国际法律规则的相关知识。在法学院系的师资队伍中,只有讲授国际法课程,如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教师才储备和研究了较多的涉外法律知识,一般教师只熟悉和掌握国内法律,对法律的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普遍缺乏认知和自觉。另一方面,教师普遍缺少法律实务训练。现有的法学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基本上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没有从事过法律实务操作,更遑论有近距离与涉外法律业务亲密接触的机会,因此无法提供涉外法律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教育,难以担当起培养高质量、能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竞争的涉外法律人才的重大使命。再者,法学教师队伍的外语水平不容乐观,能够运用外语授课的教师奇缺,即使是开展了双语教学的老师,由于外语功底不扎实,发音不准,听力和口语较差,双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缺乏必要的法律实务操作是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软肋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法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整地参与到整个司法流程,能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矛盾和问题,这样才能满足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需求。但是法学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却是当前中国法学教育的痼疾,实践课在法学课程体系中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就是作为最重要的实践环节的实习,现在一些院校都由学生自行安排。可想而知,这样的法律实践在时间和质量上都无法保证,使本已欠缺的法律技能培养大打折扣。落实到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层面,缘于实践机会、实践平台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涉外法律人才法律实务操作将变得举步维艰,无法有效满足涉外法律人才的实战训练要求。

三、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应对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是一项非常复杂、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很高,成本也将很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给予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大力扶持。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困难很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尽管步履蹒跚,迈出这一步是有意义的。

(一)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模式之一:国内-国外联合培养模式。这也是一条较为便捷的人才培养途径,目前国内很多其他专业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都走这条道路。笔者认为,采取“4+3”或“4+4”本硕连读方式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也不失为一条最佳的路径,具体做法是在国内用大学本科4年时间夯实法律功底,扎实外语基础,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再用3到4年时间选派到国外攻读硕士学位,在国外学习能有效克服国内资源不足的困难,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知识环境,有利于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国际交往的需求。模式之二:研究生培养。将有一定外语背景的本科生作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优质备选力量,在研究生阶段加以培养。这部分学生已有良好的法律功底和外语能力,作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具有先天的优势,可在一些有条件下的法学院增设涉外法律专业,该专业定位于高端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以具有多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熟练的涉外法律服务技能为目标,在生源的选择上务必求好求精。模式之三:建立专门的涉外律师培训基地。律师事务所是涉外法律服务的前沿阵地,而且律师有从业的经验、扎实的基本功,在市场的驱动下,律师事务所对涉外律师培养的积极性当最高且最易见成效。国家可以考虑建立若干涉外律师培训基地,研究和制定符合全球化背景下涉外律师能力建构的框架,对律师进行定期的外语和涉外法律知识的培训。同时,政府应当投入资金选派优秀律师到美国、欧洲、东盟国家等主要贸易地的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和高等院校学习,以强化其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和实战技能,提高国内律师的国际化竞争实力。

(二)快速提升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水平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但这也是目前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一大困扰,如何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解决涉外法律师资严重短缺的燃眉之急,笔者认为捷径有三。一是通过与国外法律院系合作办学的方式,充分利用外方的师资力量。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之间的校际合作办学,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全球化流动,在国际化办学如火如荼的今天,积极探索联合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通过互派教师,利用外方师资可直接推动法学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同时还可以带动国内师资的水平提升,推动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其二,向国内外招聘有经验的学者和律师任教,这是快速实现法律教育国际化的有效举措。国外学者或在外国从事涉外法律服务的中国律师熟悉国外法律、掌握涉外法律服务的实战技能,是涉外法律师资队伍最不可的忽视的重要力量。其三,加快培养涉外法律教学的专门人才。虽然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引进国外的师资,但培养本土的涉外法律教学人才队伍才是长久之计。目前需要加大培养力度以解决教学之需,虽然已有不少法学教师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或地方政府的财政资助到国外攻读法学博士学位、访学或研究,但基本上仍然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建议政府设专项留学基金,积极选派教师到国外学习。另外,利用合作办学的方式,派遣法学教师到国外的教学机构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使涉外法律教学队伍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成长起来。

(三)强化涉外法律外语的教与学综合运用外语能力是衡量国际化人才的首要标准。我国现有的法律外语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与全球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强化法律外语教学成了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高度重视法律外语的教学,制定明确的法律外语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目前许多法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中都开设有法律英语,但法律英语是选修还是必修课、课时量多少、使用的教材及考核方式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院校的差异很大,绝大多数的法律英语教学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方案应当将外语作为一项硬指标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以学生能自如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具备外语思维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最终能以外语为媒介开展涉外法律服务为目标。其次,加大外语授课的力度。涉外法律人才必须以法律外语教学为基础,应在教学计划中为外语教学设定不少于全部课程三分之二的比例,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方式之一为双语教学,之二为全外语教学。隨着我国留学归国人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引入国外的教师资源,运用外语讲授法律课程的障碍将会越来越小,一定比例的外语教学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法律和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加大涉外法律人才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必须克服现阶段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法律技能训练的通病。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拓宽涉外法律知识的外延,增加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经济贸易、涉外民商事纠纷解决、国际司法协助等与涉外实践联系密切的课程,增加涉外知识的含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明确涉外法律实践课的具体要求,以确保涉外法律实践课落到实处。推动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与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外向型企业、涉外争议解决机构进行密切合作,建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参与涉外法律实践的平台,提供处理现实问题的机会。另外,聘请上述实务部门的成员担任老师,使学生在涉外法律知识的储备上与涉外法律的操作上实现无缝对接。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范文第3篇

一、涉外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大纲》口语教学要求是学生能用英语流利地进行课堂交际,并能在涉外日常活动和职场场景中顺畅交流。这为培养学生的涉外日常、职场英语应用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英语口语情景剧教学法是指在口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以形象生动的场景呈现抽象的语言和内容,让学生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更多地感受英语、运用语言,逐步培养英语思维方式和英语口头交际能力。

然而,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课堂上普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传统的涉外口语课堂上,学生听得多,说得少,口语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自信心不足,甚至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出现学习焦虑和逆反心理。第二,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表现欲望不高,大家都不说,我也不想说。第三,口语课课时少,每周开两节,课堂练习机会有限,让学生课余时间练口语,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第四,口语教学中缺少中西文化差异的教学。传统的英语教学重视听、说、读、写等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学生往往善于考试,“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现象严重。当与外国朋友交流时,受母语影响,交流中出现语用错误、歧义,甚至造成误解。

二、涉外英语口语情景剧教学的步骤

1.灵活应用口语教材。大多数口语教材采用小对话和句型操练形式呈现。如果教师一味依赖教材,照本宣科,不补充一些医院情景的内容,与涉外护理联系,就很可能走进教而无用、徒劳无功的尴尬境地。唯有这样,i+1可理解性输入方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输出。

2.口语课堂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情景剧表演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自我主导英语学习和表演,参与积极性更高。教师认真分析口语教材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迥异的个性特征,选择可行性高的情景剧主题,拟定情景表演思路,布置口语情景剧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前,应该安排适当时间讲解情景剧创作的基本要素和表演的基本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创设不同的职业情境,能增强学生日后职业适应能力。

3.情景剧表演主题的确定和参与机会均等。情景剧表演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口语教材的情景剧设计或改编,另一类是涉外护理英语情境的创作表演。情景剧可模拟医院、病人、护士、病人家属对话,内容自选,分组表演,要求每人都参与,准备材料,编写台词和排练情景剧。情景剧表演可作为口语学习的一项任务贯穿于整个口语教学,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表演的机会。教师期末总结,与学生共同选出最好的作品,推荐作为表演节目,激发学生动力,增强学生的英语表演成就感。

4.情景剧表演的呈现。学生正式表演,投入表演角色中,教师和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应该认真聆听和欣赏,注意观察表演中的亮点和不足。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学生应该有对职业的理解和认可,更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5.情景剧表演的评价。表演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结合进行。评价不能只停留在指出情景剧中的语法、表达错误,应该把重点放在情景剧的流畅、连贯性,剧情的真实性,表演者的真情实感的表达性上,等等。语音、语调、断句、激情、语速、角色之间的配合等都是考核的内容。教师应该及时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在表演中学英语口语,在口语学习中表演。

三、涉外英语口语教学情景剧教学的优劣分析

1.涉外英语口语教学情景剧教学优点。教学实践证明,情景剧教学法有四大优点:一是模拟真实交际场合,彰显英语学习的乐趣和实用性。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更是交际的工具,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交际。情景剧为学生口语练习提供了真实的英语环境和氛围。二是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一门语言,学好后更能施展个人才华。情景剧表演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和扮演各种角色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口语水平能在参与情景剧表演中得到提高和发展,情感意识增强,思维能力拓展。三是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每个学生都是情景剧的参与者。分工合作,增强自信心。每个人都有任务,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都能从表演中找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四是听说能力并重,听说互补。口语能力和听力水平共同发展,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2.涉外英语口语教学情景剧教学的不足。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来看,情景剧教学法存有两点不足:一是对部分基础稍弱的学生是一个挑战。激励这部分想参加又不敢参加的同学参与是决定情景剧教学成败的关键,情景剧教学不能只是基础好的学生表演的舞台,应该是人人乐于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中玩乐,在玩乐中学习,一举两得。二是因为需要师生积极配合,共同完成,备课量大,耗时长,不适合每堂课实施。

综上所述,在英语口语课堂上,教师实施情景剧教学时应该扬长避短,着重让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洪秀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

[2]郑明亮.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探讨[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3..

[3]何精冥.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涉农外贸人才;人才培养;跨境电商

基金项目:2015年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基于跨境电商的涉农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编号:GX153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30日

一、贸易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变化

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外贸专业历来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服务商贸行业的中小外贸企业,具有良好的外贸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等职业素质、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及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单证制作、外贸跟单、外贸业务、进出口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等职业技能,进而能从事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外贸人才。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清楚地看出,依据外贸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外贸专业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国务院2015年《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41号)的,涉及到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等外贸类岗位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取消,意味着上述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适应新经济时代外贸发展趋势并满足外贸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另外,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中被广泛应用,其乐观的发展前景给传统外贸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一轮驱动要素,越来越多的传统外贸企业加入到跨境电商的经营行列,面对转型升级的压力,外贸企业对从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精通商务英语、具备电子商务经营能力,掌握外贸知识与技能、熟悉海外市场营销的复合型贸易通才成为外贸企业青睐的对象。然而,与外贸企业对电商外贸复合型人才巨大需求存在反差的是由于正处于传统外贸经营方式向跨境电商经营方式过渡的初期,既有的外贸人才由于知识结构与职业技能与现阶段贸易方式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呈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

基于上述外贸考证淡化与跨境电商强势发展对相关人才需求的双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更应当着眼于社会与市场,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与特色,以新贸易形势为背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针对国内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需求与企业对人才岗位的不同招聘要求,总结企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而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修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看来,除了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外,培养对象对有关于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应用技能、海外营销等综合专业技能的掌握也将成为培养重点。

二、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产品贸易中应用情况

(一)跨境电商发展情况。受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压力与日俱增,而跨境电子商务简化了传统贸易的中间环节,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成为近些年我国外贸发展的新主力军,而且与传统进出口贸易增速不断下滑的局面相反,我国跨境电商呈现异军突起的态势。据统计,2008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总额仅为0.8万亿元,2009年增长至0.9万亿元,增长率仅为9.2%,这之后,跨境电商呈现飞跃发展势态,交易规模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5%以上,最高达到33.3%,交易额也从2010年的1.1万亿元迅速增长到2015年的5.2万亿元,预计2016年将会达到6.5万亿元,除了贸易规模给传统贸易带来巨大冲击外,参与跨境经营的企业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截至2015年底,中国各类跨境平台企业已超过5,000家,通过平台开展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逾20万家。在这些卖家当中,以中小企业为主,我国的外贸企业使用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来自美国的EBAY、阿里巴巴的全球速卖通、环球资源网、中国制造网、兰亭集市等知名的外贸平台等,京东、腾讯等电商巨头也纷纷布局进人跨境电子商务行列。

(二)农产品电商跨境交易活跃。在国内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农业、物流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目前各类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新型交易模式层出不穷,农产品与图书、服装、3C电子产品(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等一样成为电商企业激烈角逐的热点,预计未来我国涉农电子商务将继续高速发展。截至2015年,我国涉农类电商企业达到3.1万家,但受困市场无序竞争、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只有1%的电商能达到盈利状态,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食品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给电商企业在产品选择、冷链保鲜、物流配送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催生了包括第三方商家入驻、自营直销、自建冷链物流等一大批新型网络零售业态,其中生鲜农产品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成为一大亮点。我国农产品电商方兴未艾,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在法律规范、诚信体系、标准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涉外交易流程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克服了传统农产品交易方式中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通过集成市场解决农产品交易难题。

三、涉农外贸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当前国内相关企业的农产品跨境电商商贸人才极为匮乏,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问题,与当下加快农产品跨境商贸发展的形势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涉农外贸人才培养院校与企业用人要求存在供需脱节的情况,现有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设置和外贸人才培育模式无法适应涉农外贸的需要,而传统的电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细分为电子商务管理与电子商务技术两个方向,其中商务管理更关注对学生市场情况调查、网络销售及推广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商务技术方向倾向于培养学生在数据库信息挖掘、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况且电子商务专业始终把国内电商发展作为教学和研究的重点,较少涉及跨境电商方面的内容,更没有细化到农产品电商贸易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涉农贸易的相关企业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农产品生产具有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导致农业外贸收益较低,与其他商品贸易在利润上存在较大差距,对跨境电商人才缺乏必要的吸引力。此外,一些涉农外贸企业自身的管理落后,企业文化建设薄弱,企业内部环境不利于外贸人才成长。

(二)成因分析。深入分析跨境电商发展形势下涉农外贸人才存在的问题,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涉农跨境电商外贸人才的培养缺乏合作意识。各级职能部门、相关高校及涉农外贸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合作意识或有效的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上过分强调院校的主导作用,缺少统筹协调,与企业实际及市场需求结合不紧,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二是企业对涉农外贸人才要求具有综合性素质,既要同时具备外贸与跨境电商经营的知识背景,又要熟悉农业及农产品等相关知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专业相对单一,无法适应涉农外贸企业的实际需要;三是在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实践平台发挥作用不到位,导致学生有效实践教学缺乏,实效性不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近年来农产品类跨境电商平台涌现,促进了涉农外贸迅猛发展。以阿里巴巴平台为例,目前该平台上农产品卖家数达到39万多个,跨境农产品销售增长率超过112%,跨境电商贸易的日益活跃助推了涉农外贸人才的需求缺口持续增大。综合分析涉农企业对开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一是对外贸易能力是涉农外贸人才的核心素质,涉农外贸人才必须具备同国外客户交流沟通的能力,熟悉外贸业务的相关流程,具有较强的国际间订单、物流、保险、结算、报检及报关等业务处置技能,而跨境电子商务只是实现对外贸易的手段和方式,因此应当将国际贸易的专业技能作为人才培育的重点方向,打牢涉农外贸人才培养的基础;二是注重对涉农外贸人才学习能力的培养。通常院校设置课程存在滞后性的特点,而跨境电商背景下,电子商务交易规则和先进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实务操作方面的能力,掌握学习新技能的有效方法,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才能适应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的发展要求;三是加强对涉农外贸专项技能的培养。要把农业知识与对外贸易、跨境电商技能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全面学习和综合掌握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模式与方法。

(二)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的知识背景要求。一是外语知识。由于涉农外贸工作需要面临大量国外的供应商或客户,具有扎实、熟练的相关外语书面表达和口语能力是基本要求;二是网络信息技术知识。涉农跨境电商外贸活动产业链长,服务保障要求高,整个过程始终要求从业者必须以现代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科技专业知识作为支撑;三是文化与法律知识。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便熟悉所在国农产品消费群体的思维模式与生活习惯;四是农业、物流及外贸知识。

(三)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的人才类型需求。涉农外贸企业需要的核心人才始终是国际贸易类的专业化人才,而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外贸易与跨境电子商务的结合日益紧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需要,外贸人才必须以国际贸易类人才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涉农电商外贸人才的细分,适应专业化和复合化的人才需求目标。对开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而言,希望涉农外贸人才更加专业化,从专业类型需求看,规模较大的涉农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主要需要农产品跨境电商运营类人才、农产品跨境电商网络销售类人才、农产品跨境电商技术类人才、农产品跨境电商综合管理类人才等四类人才,而一些中小型的涉农跨境电商外贸企业需要的多为复合型人才,要求这类人才既要熟练掌握外语与相关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行规则,精通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和发展动态及区域易习惯等,又要具备相应的外贸与电商实战经验和基本技能,更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龚宏伟.需求导向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高职涉农复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4.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范文第5篇

由于国内涉外护理专业开设时间比较短,缺乏与之相应的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考核标准,在课程设置方面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相当部分的高校依然采用的是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所选用的教材也以服务于公共英语教学的教材为主,缺乏学科针对性。以笔者所在的南阳医专为例,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每周4个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取所针对的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即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锻炼的是学生在基础英语运用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非针对涉外护理与英语的课程衔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这一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对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了与涉外护理的专业特色不相符的情况,进而使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涉外护理所要求的专业化英语水平。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校期间通过大学英语AB级,四六级考试则更有吸引力,因为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增加在找工作等人才竞争中的砝码。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重点放在了背单词,追求通过率而非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的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基础英语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就处在被忽视的地位。另外,学生缺乏对专业英语的认知,并未认识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公共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的不同,也未认识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在以后的护理基础研究工作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单纯地认为只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夯实就足够了,不愿在英语上花费过多的精力。此外,护理英语本身学习难度较大,记忆困难,文章中复合句多,难以理解,使得部分同学产生了畏难情绪,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的学习缺乏动力。

二、英语教育师资配备缺乏专业针对性,存在重英语轻护理的现象

培养合格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在英语教育方面有两个侧重点,即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护理专业的英语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满足涉外环境下护理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这就要求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而且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将涉外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与英语教学实现无缝连接。目前从事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师资组成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老师是具有高学历的英语专业毕业,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背景知识的护理专业毕业,而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大。这两种情况下的英语教学各有利弊: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能够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口语进行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对护理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无法将护理专业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在英语大背景下将护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护理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对于护理方面的知识手到擒来,但是由于缺乏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无法充分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进行护理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而容易出现汉语化的英语教学。而以上这些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育是不利的。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缺乏涉外护理的语境,不能做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