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提高罗辑思维

如何提高罗辑思维

如何提高罗辑思维

如何提高罗辑思维范文第1篇

目前,国内自媒体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种:文字、音频和视频。文字类的门槛较低,数量最多,音频和视频类节目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日益完善正逐渐兴起。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经攀升至世界第一。庞大的用户群、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产业的日新月异,为我国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视频网站的崛起以及流量费用的降低,则为自媒体视频节目开辟了道路。高晓松的《晓说》、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王凯的《凯子曰》等自媒体脱口秀视频节目,继承了新媒体在时空传播上的优势,依托一批跳出体制的传统媒体人,以专业化的运作方式,弥补了网络自制节目草根化和分散化的弱点。

这类节目基于普通民众对意见领袖信息分享的需求,使一群自媒体人各成一派,搭建起无框架的、相对自由的网络平台,打造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自媒体视频节目。它们在打破传统媒体垄断信息传播资源、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中,《晓说》和《罗辑思维》在众多的自媒体节目当中脱颖而出,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和热议。

《晓说》和《罗辑思维》收看率高的原因

首先,主持人是具备一定知名度的意见领袖。不论是舆论监管严格把关的传统媒体,还是在言论相对自由的网络平台上,公众对于公共事务信息的官方获得渠道仍然十分有限,转型期社会产生的不安全感使公众转而依赖于意见领袖。《晓说》的主持人高晓松是著名音乐制作人,《罗辑思维》的主持人罗振宇原为央视著名制片人,两人在其各自领域中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他们作为意见领袖所具备的知名度和公信力使节目更具有可信度。

其次,运营渠道和推广平台多样。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人们的信息接受方式正在逐渐改变,移动终端平台在当今的传媒格局中占据着更加有利的席位。《晓说》和《罗辑思维》依靠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以及传统媒体等多重渠道进行推广和宣传,利用多元化的传播介质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

再次,自媒体视频节目集聚了优质内容资源。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开始超过传统媒体,节目制作成本相对来说更加低廉。《罗辑思维》的节目形式虽然略显单调,缺少绚丽的演播室,用单一机位摄像机进行拍摄,但凭借内容取胜,节约了昂贵的制作费用,用低成本做出了相较于其它网络平台更加精良和专业的节目。

自媒体视频节目的传播特性

自媒体视频节目与传统电视节目相比,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有了新的突破点和创新点。

1.自媒体节目的传播主体既不是传统媒体的专业主持人,也不是“网络草根”,他们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知名度和权威性的意见领袖,身份已经得到了公众认可。主持人依靠个人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体”。③作为传播主体的主持人能够吸引观众,在公共事务的舆论中起着引领作用。高晓松能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对公共事务发表独到的见解;罗振宇注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从一个小事件或某本书的小片段中以小见大,通过某一个话题引发对社会的思考。《晓说》和《罗辑思维》两档节目的内容和质量都依赖于主持人,作为意见领袖,主持人提升了整个节目的专业性。

2.主持人既是传播主体也是传播内容,受众接收的信息是主持人传递的内容信息,受众同时要接受主持人作为“人格魅力体”的存在。从宏观来看,主持人作为个体存在,放在节目的整体中,主持人是节目中的一个元素、一个部分,受众接收的传播内容是主持人的整体形象;从微观来说,主持人的人格魅力由多个部分组成,受众从中选择性地挑选符合自己标准的内容。从一方面来看,传播内容是主持人表达的观点和思想;从另一方面来看,受众接受的信息是节目打造出来的以主持人为原型的“人格魅力体”。主持人在节目中不仅起到了连接观众和媒体的串联作用,也成为节目的标签,从而打造了节目独一无二的特性。

3.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自媒体视频节目凭借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汇聚不同平台的优势进行整合传播,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爱奇艺、腾讯视频、乐视网、优酷网等视频网站的影视资源丰富。《晓说》作为优酷网的主打节目之一,能够依靠优酷网的强大平台,再加上高晓松的微博以及节目的官方微博进行推广,传播平台得到了延伸。2012年9月,《晓说》正式落户浙江卫视黄金档,开创了依托网络的自媒体视频节目反哺电视媒体的先河。《罗辑思维》的独特之处则在于,除了主打视频依靠优酷网之外,每天早上的60秒微信语音推送锁定了超过110万新用户,另外“罗辑思维图书”和“罗辑思维微刊”等副产品也同时上线。2014年上半年,罗振宇开始“罗辑思维月饼实验”和“罗辑思维全国巡演”,试水互联网社群经济,开启了自媒体盈利模式的新探索。

4.传播对象定位明确。《罗辑思维》主要服务于70后到90后中有“读书求知”需求的群体,试图打造一个互联网知识社群。罗振宇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经济特点解释《罗辑思维》的受众定位――强化用户认同感与“连接”。对于受众来说,《罗辑思维》的存在价值在于这个受众群体对自我价值认可的需要,而节目恰好将这种“认同”转化为连接受众的纽带。“在知识中寻找见识”的求知热情,“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人生信条,契合了当代知识青年的精神诉求。社会地位和个人兴趣相似的人之间的交往,通常是一种高效率交往,由于知识结构大致相似,他们容易在认知、态度、行为转变等方面相互影响。对于《罗辑思维》的受众来说,《罗辑思维》的根本价值在于这个群体对自我价值认可的需要,而节目将这种认同转化为连接受众的纽带。

《晓说》和《罗辑思维》对自媒体节目制作与传播的启示

1.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依托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和渠道,文字加视听化传播成了自媒体节目“全媒体”发展的载体。除此之外,还要在推广机制上做到多样化,自媒体视频节目必须打造品牌,形成产业链。例如《罗辑思维》除了主阵地优酷网之外,它的微信公众平台也拥有大量关注者,在每天微信语音60秒之后,回复关键词可以阅读相关文章,这是语音推送的延伸。另外《罗辑思维》图书正式出版,节目还利用微博、贴吧等新媒体平台推广线下活动。“视频+音频+文字”,不同平台间资源共享,全媒体传播为受众带来更加直观化的感受,也更有利于信息的送达。

2.打造主持人强烈的人格色彩。《晓说》和《罗辑思维》的成功要素里,主持人强烈的人格色彩是关键。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形象和定位,主持人的人格色彩是吸引观众以及寻找认同感的来源。在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的流通传播中,受众更需要的是情感的价值,而不仅局限于功能的价值,这就需要主持人的个性化和人格化。在自媒体视频节目当中,主持人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都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样的直观感受更加有利于打造人格魅力。对于高晓松和罗振宇来说,他们传达给观众的不仅是节目的信息,同时还有一个清晰的人格展现在观众面前。

3.内容微型化,追求小而精。《晓说》和《罗辑思维》每期视频节目内容都在45分钟左右。据统计,前20分钟达到播放量的高峰值,后面20多分钟逐渐呈下降的趋势,而罗振宇每天的60秒微信推送赢得了大量的听众。在简短的时间内让观众收获最多的信息,是自媒体视频节目相对于其他媒介产品的优势。在海量信息时代,内容简短精练能够快速地锁定受众。

4.多向互动,增强受众黏合度。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指出,“新媒介出现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颠覆着社会的沟通和交流的模式”。④移动终端的出现带给用户交流的便捷性、信息的易得性,这种新媒介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方式和交流方式。《罗辑思维》致力于打造小众型的知识社群,每天不间断的60秒微信语音推送则是《罗辑思维》锁定忠实用户的关键。微信语音直达用户的推送模式,为受众营造了点对点的传播,大大增强了受众的黏合度。主动参与的订阅模式和回复方式使受众参与了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信息一旦被受众认同并转发至朋友圈,强关系带来的信任感就使信息有机会得到“二次传播”。

跟传统电视媒体相比,自媒体视频节目依托互联网平台,不仅在节目制作和宣传成本上占有优势,节目受到的各种限制也相对较少。依靠主持人和背后团队,自媒体这股新生的力量正在挑战着传统媒体的霸主地位。人们越来越需要自媒体发挥其媒体属性,然而如何提升自媒体视频节目的竞争力,是自媒体人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注释:

①【美】Chris Willis,Shayne Bowman:We Media[M],The Media Center,2003年版

②薛芳:《自媒体 看上去很美》[N],《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第16期

③李成:《“罗辑思维”的运行逻辑和想象空间》[G],《中国记者》,2014年第3期

如何提高罗辑思维范文第2篇

同时,老苗的文章中也经常用《罗辑思维》的成功作为营销案例,还会引用些从罗胖那里听到的观点,比如“国民总时间”,比如“不变的东西比变化的更重要”,可能原创并不是他,但至少我是在他那里先听到的。

前段时间《罗振宇的骗局》刷屏了,身边很多人都有共鸣,后面出现转机,原作者说被人篡改了原意,事件才算过去。作为一个从事营销工作的罗粉,老苗觉得有必要从营销角度说点自己看法。先给罗胖洗洗地,再黑黑他,尽量做到四面树敌,把罗粉和罗黑都得罪光。

我不是罗辑思维的会员,却是罗振宇产业的浅度消费者,听过不下50次的《罗辑思维》视频,买过罗胖的几本书,还在《得到》上给自己上小学的儿子订过《老浦识字》,儿子听的很不满意,就又订了《儿童博物学》,现在儿子听的很嗨,那就听下去,哪天要是不爽了,不听就是了,但我不会因此觉得罗振宇是骗子。

在《罗振宇的骗局》刷屏之前,罗胖的质疑声就很多,大概归为以下几类:

1、罗振宇提供的是“二手的知识”,就像别人已经嚼过的饭或者嚼过的口香糖,没有什么营养没什么味道。

2、消费了知识付费的人并没有因此得到提高:思维没有升级,能力没有提升,薪水没有涨,反倒因此多增加了许多焦虑,甚至因此疲惫不堪。这是罗辑思维最被诟病的地方。

3、碎片化学习不值得提倡,更应该进行系统化学习。

4、所谓知识付费是大忽悠。现在的知识付费被吹成了风口,被神话了。

5、罗就是商人,说的东西广告味太浓,为了利益啥都说。

那老苗就跟看官们挨个扒一扒,尤其是关于罗是不是骗子,还有知识付费的事。

虽然“嚼过的口香糖”的比喻很生动,很能煽动人,但所谓“二手知识没营养”,在逻辑上还是站不住脚的。

知识号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小到我们的生活常识,大到高大上的相对论,基本没有那样知识是百分百原创,总是跟前人的总结、创造有关。

而解读知识,难免也会带上自己的角度和看法,有可能带给人新的启迪,当然也有可能遗漏了真正重要的东西。这跟解读人水平有关,比如老苗觉得易中天《品三国》就很有意思,而于丹讲《论语》就很“鸡汤”。所以一味强调二手知识像“吃别人嚼过的”是有些矫情的。

《罗振宇的骗局》中最让人共鸣的是那个叫“刘刚”的例子:一个“知识焦虑症患者”,通过“知识付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反倒更加焦虑。

这事归罪于罗胖,有点表错情了。焦虑者恒焦虑,以前他们缓解焦虑的方式可能是成功学、学英语、跑步、练气功,现在又多了一个手段,所谓知识付费而已。

看书也好,听培训也罢,还是听得到的“知识付费”,对于你最大的帮助只可能是获取信息和启发,离真正的能力提高和获取技能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单手托球,另一只手扶住,置于身前,上臂和小臂呈九十度,眼睛盯着篮筐上方。从腰腹开始发力,用上臂和小臂力量将球推之最高点,手腕集中发力,用手指将篮球拨出。球投出后,呈向后旋转姿态向前飞行”

上面这段话,是关于篮球投篮教学的几乎所有基础知识了,请问您知道了这段话后,离成为一个神投手还有多少距离?

答案很简单,您知道这个知识跟成为神投手几乎一毛线关系都没有,因为成为神投手需要的是几十万次、上百万次的有效投篮练习。

同样,哪怕你啃完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大部头,并不会对你的营销技能带来质的提升。听完马云的系列讲课,也不会提高你创业成功的几率。凭什么听了罗振宇的课,订了得到的知识付费,就希望能够脱胎换骨,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呢,否则就要骂罗胖骗子呢。

提高能力和技能的唯一途径是有效训练,行为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刻意练习”,有个粗放的定律叫“一万小时法则”。

网传蓝翔校长荣兰祥有句名言:

“你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你学厨师就把菜做好,你学裁缝就把衣服做好。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呢”。

这么扯的一句话在网络上却很有市场,因为我们见过太多的大学生,甚至已经工作了多年的,却依然身无所长,其创造价值的能力远不如开挖掘机的、会炒菜的等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其社会竞争力自然也不高。

博学、思维深度、眼界、格局、视野等等,这些很重要,但往往并不能直接给你带来变现。真正能让你学以致用的是你的技能和能力,这些罗胖不能带给你,任何人都不能带给你,只有自己通过有效练习才能达到。

同样,看“老苗撕营销”也不能提高你的营销能力,能够给看官们一点思路上的启迪我就觉得很满意了。如果你指望看我的文章直接提高营销技能,那一定会失望,即便你看科特勒也不会达到这个期望。如果我是收费内容,相信也会有不少人骂老苗是骗子。(后台还真有类似留言,觉得看了老苗撕营销貌似很厉害,但实际没用,不是在文章下留言,否则就放出来让大家看看了)

至于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化学习的争论,老苗觉得完全取决于学习者本人。如果你是个系统思考的人,有系统知识结构的人,碎片的学习时间、碎片的信息,都会对你系统学习有帮助。马桶上放本书,学到的东西照样能系统化。反之,你就是接受系统的培训,得到的也只是一鳞半爪的。

好,洗地结束,下面开黑。罗胖有那么多的质疑声,而《骗局》的那篇文章反响又是如此热烈,除了一些人表错情,罗胖身上真有不小问题。

从“你身边的读书人”到坦陈“我就是个商人”;从付费会员到卖书卖月饼,到社群营销,最后扎根到现在的“知识付费”;一开始罗胖自己死磕60秒、每周一期的视频节目、跨年演讲,现在又开始“去罗胖化”。罗振宇在创业道路上做了很多值得称道的尝试,可能由于定位和模式的多变,罗振宇说过很多自相矛盾的话,但每次都是振振有词,给人一种“横竖都有理”的感觉。

比如早期倡导U盘化生存,大谈市场化的各种作用,无所不能;后面做大了,估计是担心政治风险,又开始强调国家集中力量做大事的好处。早期鼓励大家创业的时候,跟大家说不要有存量思维,反复说自己把北京的房子卖了,后面又说“我半年后把房子又买回来了,难道还要告诉你吗?”

这种例子很多,罗胖对此的解释是:“对创业者来说,最重要一条:甭管听谁忽悠,你的责任你自己负,因为,别人不会把他选择的所有维度参数都告诉你。”

这句话是对的,但打碎了罗胖在原有粉丝中可信赖、有情怀、亲切甚至贱萌的可爱形象,变得冷酷而狰狞。

第二,在老苗看来。所谓的“知识付费”仅仅是个概念,罗振宇就是个文化商人。

知识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共享,而赚钱的基本逻辑则是垄断。做营销的讲究定位,在消费者心智阶梯中占据一个地位,本质上也是垄断。

而打着“知识付费”旗号的产品,得到也好知乎也好,并不提供通过其它方式得不到的知识内容。它跟传统的图书、杂志发行、出版、音像制品发售没啥本质的区别,只是形式上不一样而已。

身边有朋友说的好,“看罗辑思维,听得到,我都是当娱乐节目看的。”我觉得这才是“知识付费”的正确打开姿势。

但“知识付费”的概念,给了用户花钱把知识买到的感觉,客观上造成了用户的期望值提高,结果却是交了智商税。就像同样是褪黑素,用“脑白金”的概念就能卖的更贵一样。

第三,罗辑思维的营销手法,太像传统的“保健品”了。

保健品抓的是“老年人的怕死,女人的臭美,男人的心虚”,而罗胖抓的则是“现代人的焦虑”,罗辑思维在宣传中充分利用了保健品中常用的“恐吓诉求”,尽可能的放大这种焦虑,而在产品宣传中则明示和暗示可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

打开现在罗辑思维的公众号,到处都是“顶尖学者”,“名家大课”,“权威学科带头人”,类似“错过XX你就亏大了”的惊悚标题,以及“节约两倍笔记时间,节约三倍以上学习时间”的承诺。

一种“八金八钻”“候总”的既视感扑面而来。吃相确实有点难看。

作为互联网时代第一个成功的文化商人,罗振宇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在获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非常多精彩的内容。而我们要做的是,不管是谁,都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思考。

最后,吐槽一下《罗振宇的骗局》事件中罗胖的公关。

罗胖没有正面回应,而是引用了一个叫刘润先生的评价,说这和自己看法一样。

而那位刘润的评价又是啥呢?

“不值得讨论。写这篇文章的人,放在20年前会写《读书无用!做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放在10年前,会写《MBA无用!读完总裁班后,公司终于倒闭了》。”

这个公关很糟糕,傲慢不要紧,怕的是傲慢又浅薄。既然罗胖觉得“不值得讨论”,不发出任何声音也是一个办法,显得很有逼格,也会让罗粉们很有面子。

如果要回应一定要掷地有声,罗胖的选项显然错了。那位刘润先生应该没看或者没看懂那篇《罗振宇的骗局》,那篇爆文中丝毫没有“知识无用”论调,而刘先生用了个抖机灵的类比推理,却打错了靶子,这就有点“猪队友”了。作为一个罗粉,老苗也表示有点尴尬。

如何提高罗辑思维范文第3篇

这种分歧在维特根斯坦的最早著作《逻辑哲学论》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当时,为了促成维特根斯坦这部著作提早出版,罗素专门为该书写了一个序言,但是维特根斯坦不能认同罗素在这个序言中对自己著作的解释。他坚决认为罗素根本上误解了他。

他并没有明确指出罗素是在哪几点上误解了自己,亦或是根本上完全没有把握自己的思想,以至于现在的研究者认为这种误解纯粹来源于英德译文之间不可避免的歧义。我认为维特根斯坦的这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罗素确实在不同场合认为维特根斯坦太过于狭隘地专注逻辑。

但无论维特根斯坦在自己的著作中是否仅仅专注逻辑学,他都是要解决所有哲学问题的。也就是说,他在这部著作中思想所朝向的标的是整个哲学问题,是哲学作为整体而可能产生和存在的问题。他要解决和提出的是一种完整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如果他的工作不小心证明他说的一切关于这项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东西归根结底不过是逻辑。那么这并不是维特根斯坦的错,而是世界的错,是逻辑的错。

《逻辑哲学论》全书由7个总命题构成,但是这种倾向随处可见。维特根斯坦开篇即说道:“全部实在即是世界。”[1]这里的实在并不是指具体的独立的物理物,而是事件或者事实,就是说,我们传统认识的物理物,如果不能被纳入一系列的事件之中,不能构成对人类有意义的事实的一部分,那么就是无意义的,就不能构成我们的世界的一部分。是的,这里不啻于在暗示我们,意义就是世界存在的理由。[2]我们所以能够认识世界,就在于我们具有同世界一致的根本结构。但是世界的结构,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们不得而知,维特根斯坦也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在他看来,此类不可言说之物,不能道说,只能显示。

如何提高罗辑思维范文第4篇

在今天这个时代,消费升级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不是供给问题,不是大家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大量中产阶级有钱之后根本不知道买什么。

我们面临着营销史上最大的挑战,有钱的同时也有旺盛的购买欲,但不知道该买什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于是人们就只能追随其信任的人,不断地扩展自己对周边世界的认知。所以,无论买什么东西,本质上都是精神消费,购买的物质属性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这也是“网红”在这个时间点上突然爆热的根本原因。

“杀时间”or“省时间”

在消费升级这轮大潮当中,只有人和人格才能够对用户产生真正的影响。而在现阶段,这个影响相对传统的传播、营销以及投放来说,其实是低成本的。网红或者内容生产,可以分为两类:“杀时间”和“省时间”。

孔子有一句话叫“未知生,焉知死”,对于今天的内容创业,特别是具有人格特质、网红体质的创业来说,这个话应该倒过来讲,叫“未知死,焉知生”。

比如,当《罗辑思维》推出“得到”App时,很多人说产品有个漏洞,因为订阅式服务的时间是固定的:今天5月30日,你就只能订到明年的5月29日。所以很多人觉得这不合理,甚至连内容方也觉得不合理。如果从第四季度进来,那就意味着只能享受一个季度的内容更新,其他的内容已经更新完毕。

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笨才这么固定的。很简单,我们知道罗振宇的痛苦,同时也想给后来的内容创业者一个下船的机会。如果你在一年之后,觉得创作动力枯竭,生活不愉快,或是觉得被网红身份锁死的状态不舒服了,你可以宣布在订阅到期那天不再生产新的订阅。

但是,如果是一个滚动的订阅方式,其实就意味着这些人会一直写下去,哪怕你每天都喝琼浆玉液。有句话叫做“一个不能离开的天堂就是地狱”,可能这对于大部分“网红”来说都是“心有戚戚焉”。

今天如果你已经开始成为一个网红,或者想要立志当一个网红,我建议先想好怎么样下船,然后再决定到底要不要上船。在整个《罗辑思维》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有特别强烈的感受:内容生产本质上是时间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内容生产可以分为两类:

“杀时间”――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离钱最近的一类,用户希望更有趣地来度过自己的时间。

“省时间”――同样以时间为维度。你会发现在内容生产上还有一条路:当大家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在最短的单位时间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任何占用时间的行为,都是彼此之间有相互竞争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杀时间”还是“省时间”就成了两条不同的路。

现在从事“省时间”的内容生产者比较少,因为这条线看起来钱少。但是就整个内容生产来说,或许可以总结为“过去是要解决人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现在解决的是世界向你呼啸而来”。

的确如此,当我们每天一睁眼,把微信一激活,整个世界就呼啸而来,所有的信息、所有的选择、所有的问题都推送到你的面前。

在这种情况下,“省时间”这个维度上,出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整个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人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中心,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位“君王”。

罗振宇经常举例说,当他站在办公室里,掏出手机来,就觉得自己比路易十三还牛。只要打开几个App,就知道周边有好几百个厨子在等着为你做饭,好几千辆专车等着你叫车出行。也有像Papi酱这样的“弄臣”,随时准备好免费来给你讲笑话,博陛下一笑。

很多人说《罗辑思维》孵化了一个App叫“得到”,当然不是,“得到”才是我们真正想做的事,《罗辑思维》只是它的一个MVP。可能最多不超过一年,今天大家所看到的《罗辑思维》的内容,只是“得到”上的其中一部分而已,它会和《李翔商业内参》《雪枫音乐会》站在一起,为大家共同组成一个翰林院,来为我们的用户,为每一个“君王”提供服务。

付费内容的四点心法

其实,中国的内容消费者真的被忽略很久了。过去,内容消费一直以内容创作者为中心,我们认为唱歌、跳舞的才叫艺术家,写字的叫作家,感觉地位高于内容消费者,没什么人以服务的角度来为内容消费者提供一个小小的标签。

对用户来说,最感兴趣的是两个部分:第一,你又为内容打了什么标签;第二,每一条内容底下有李翔自己的评论。

这里我想分享的,是《罗辑思维》在运行这些产品的过程当中,形成的一些最简单的心法。

第一,人格化。付费的前提是人格化,没有人格化绝对不可能形成付费。

第二,高频化。除了订阅产品,《罗辑思维》还卖过一个小奇迹,就是华兴的研究报告。当时华兴到我们这里做调研,我们就问这报告是给谁看?他说给如真格基金,这些基金经理、投资人、二级市场的分析师看,但是只有极少数人。如果从知识服务心法出发,普通人仍然会关心,只是过去是圈子文化,没有打破壁垒。所以,我们就把报告的独家权买下来,我们的用户可以抢先看七天。结果第一天就卖出11 000份,写报告的人一下成了分析师领域的网红。

我跟他说,不要老憋着做大产品,过去的投资机构很高大上,的确是做大的产品。但是现在已经不需要,你可以用非常高频的方式,慢慢把大服务拆成小服务。例如《李翔商业内参》,大家并没有觉得它是二百元钱的产品,而是一天五角钱;《雪枫音乐会》,一个古典音乐的服务,一天五角钱,用户自然觉得很值。所以,高频、持续的内容生产非常重要。

第三,功能化。功能化不是技能化,而是给用户一个明确的预期管理,这点应该向教育产业学习。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面临巨大的机会,正是互联网把教育、出版、传媒这三件事情的壁垒打破了。

第四,服务化。一定要用服务的姿态给你的用户提供某一个领域特定的服务,没有服务特征的产品是没有办法赚到钱的。

当变现绑架了内容,就是“自杀”

今天的内容生产者包括自媒体都纷纷站在了变现的风口,内容也逐渐被变现绑架。而在这个道路上,真正变现的第一步,或许就是公司化。许多自媒体或者“网红”刚开始往往依靠的是个人的品牌魅力,例如罗振宇、咪蒙、Papi酱等。

在自媒体时代,“人”变得更加重要了,但完全依靠个人魅力又能够走多远呢?或许锤子手机的罗永浩就是一个例子。罗永浩成功将自己打造成了“网红”,但同时又是一个绝对的内容生产者。不过,当个人魅力盖过了产品魅力,或者说当个人魅力遭遇了危机,这对于完全寄托在一个人之上的公司而言,是巨大的打击。

一旦决定变现,向公司化转变的同时,内容运营者也要考虑到自我角色的转变,很多的内容创业者并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团队领导者。而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从一个人到公司化、团队化,一个人要活成一个队伍,一个队伍又要活成一个人。

如何提高罗辑思维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地质学;实践活动;断裂控烃

0.引言

(1996)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 关键是人才之争、人的智力与智能之争, 归根结底是人的创新能力之争。1998年,随着《断裂控烃理论与实践-断裂活动与油气聚集研究》[1]一书的出版,在地质学界就引起石油学家们的广泛争议[2],评论褒贬不一。本文避开该书的学术水平不谈,仅从哲学角度探讨创新思维在地质学系统中的应用,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机制,对于提高地质行业的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地质人的首创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创新思维的哲学含义

所谓创新思维[3]是指在科技创造的过程中由已知探求未知, 从而获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的思维活动。

非逻辑思维是最重要的创新思维, 尤其是其中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而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是创新的量变过程。只有非逻辑思维才能实现创新的质的突破和飞跃。

形象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 它以形象作为思维的元素, 通过想象、猜想、联想,模拟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既包括感觉形象, 即人的感观对客观形象的反映,也包括观念形象即以图形、模型、象征物反映外界对象的、被人的思想改造的映像还包括艺术形象。形象思维在于比较容易保持思维同对象的联系, 思维面宽, 形象而生动, 具有概括性、形象性和创造性。

直觉思维也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常常是通过直觉和灵感实现的。直觉就是直接的察觉,是人类思维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它是经过长期的沉思之后受偶然因素的启发而迅速闪现出来的顿悟。科技创造中出现的灵感也是顿悟式的、突现式的直觉, 是直觉的一种特殊状态, 所以有时也把直觉思维称为灵感思维。

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都具有极大的创新性。逻辑思维则为创新奠定基础, 如果说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导因, 直觉和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突破口, 那么逻辑思维则为形象的获得与灵感的产生铺平道路[4-7]。

2.断裂控烃理论的提出背景

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汇地带,太平洋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一方面使中国大陆受到强烈挤压,形成众多的逆断层;另一方面引起大陆下面上地幔物质的向上运动,在地壳产生水平拉张应力,导致张性、张扭性断裂形成。中国陆相盆地中,与其他构造类型相比,断裂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断裂活动的普遍性、周期性、层次性、特殊性、继承性、差异性、阶段性等特点决定了它与油气藏的形成、演化与分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1998年,罗群博士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大地构造理论,结合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和油气藏的特点,在充分掌握断裂控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散失和分布的证据之上,提出“断裂是控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和分布的根本原因”为基本观点的“断裂控烃理论”。

3.理论创新背后的哲学思考

3.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当代的地质科学理论,不少都是从对具有特色的或用现成的理论难于解释的地质区带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往往是同一代的不同地质学家或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学家对这些区带的创造性探索和反复认识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量找矿勘探和建设工程向地质科学提出了许多基本规律和学科理论的研究命题,为发展科学并指导实践开辟了广阔天地,为罗群的断裂控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一个理论的提出,不仅要解释人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现象,给人们的实践活动以指导,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打碎人们的思想禁锢,开拓一条探索未知的道路。

3.2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

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过程[9]。一个新科学理论的提出,不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简单的自然总结,而是科学家在广泛深人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理论思考迸发出来的或经过灵感顿悟显现出来的一种闪光的思想火花。这种理论来自实践,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但又不只是实践的堆垒和概括,而是高于实践的一种理论思维的突破。我们承认人类认识的长河是按实践-理论-实践的规律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认为,在人类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科学成就积山入云,科技信息浩如烟海,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对于一个具体的人的创造活动,不必要也不应该都从最基本的实践做起,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按照一定的理论思维进行实践活动,这才是可以产生科学创新的实践活动。

3.3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科学发展史上,任何一项理论的提出和科学的发现都不是某种集体研究的自然结果,而总是先由个别先驱者突破原先的理论局限和认识束缚,而后由众多的研究者或先驱者所领导的集体予以发展的。

断裂控烃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正是这样,许多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也大体如此,个人突破和集体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种科学创新,一个理论创造,不可以没有科研人员和科研集体在理论形成、完善和发展各个阶段中的认知积累,但也不是简单地由集体讨论而自然形成。科学家的创造,一方面来自包括自己在内的广大科研人员的实践和认知。一方面又能从这些实践和认知中聚焦出理论的闪光,带领和参与各自学科领域内广大科研人员向新的高度冲刺。

我们赞同继承、借鉴,这是科学创新的一个基础,因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因此,对那些读书不下功夫,不对文献资料进行深人分析,不知道巨人的肩膀在何处,就自以为发现了新大陆的现象,我们应当加以抵制。我们赞同模仿、对比,国外一些新地质理论及时在我国得到验证和应用是值得称道的。但是,确有一些越仿越真,越比越像,缺乏自己的理论思维,缺乏自己的创造性和开拓性的现象,是我们应当加以避免的。

4.结束语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科学的精神就是要本着“求新、求异、求变”的创新意识,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出新理论。“断裂控烃理论”的提出为地质界的同行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群,白新华.断裂控烃理论与实践——断裂活动与油气聚集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顾树松,徐旺.对“运用断裂控烃理论实现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大突破”一文的商榷[J].石油学报,2003,6(24):107-112.

[3]吴兴宗,戴桂康.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4]陈传尧.启发式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8(5):62-64.

[5]李小平.论潜意识思维的可控性及其对大学教学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8(5):75-78.

[6]贺自爱.突破地学研究中思维的单一定势[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19(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