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防医学的研究

预防医学的研究

预防医学的研究

预防医学的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质学;预防医学;中医药干预

中图分类号:R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848-02

笔者在社区中风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发现,在中风病后遗症阶段,预防中风病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成为患者第一诉求,品类繁多的中成药(包括静脉制剂)以其方便、有效,满足了市场的很大需要,但用药上的重辨病、轻辨证以及辨证上的繁、乱仍困扰着中医药市场。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可重复性,必须以辨证治疗的标准化、客观化为基础,针对此,笔者对中风病后遗症期患者进行了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形成了《老年脑血管病数据库》[1],在对中风病后遗症期主要证候分型研究中,笔者发现,在包括类中风的广义中风病中,特别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传统中风病五大主症或不明显或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部分病人甚至无症可辨,此阶段辨证的结果更倾向于一种病理体质或体质证候。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通过《老年脑血管病数据库》,采取两阶段抽样(two stage sampling),随机调查165例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被调查人群中,年龄最小60岁,最大83岁,平均(69.63±5.08)岁,其中男80人,占48.5%;女85人,占51.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2年西太平洋会议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人。全部病例均经头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

1.2研究方法及内容参考1988年由王永炎、孟家眉等制定的《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198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涉及的症状及体征,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指导原则(试行)》(2002,)关于症状与体征的轻、中、重分级标准,设计了51项指标,设计出四诊调查问卷;通过中风病后遗症期四诊信息的采集,剔除四诊信息中低于10%阳性率的指标,最终挑选出38个指标(即38个变量),作为下一步因子分析的对象,应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降维处理得出中风病后遗症期主要证候分型。

1.3统计方法因子分析、t检验、χ2检验。

2结果

2.1中风病后遗症期证型研究根据查阅既往文献,提取6个共因子(以F表示)更接近临床,从6个共因子对全部变量贡献度来看,已经达到62.48%,(Cumulative=0.6248),故取特征根值=1.76,用最大方差旋转法取得6个共因子,分别代表6个证候分型。根据每个症状对应6个因子中,哪个因子的系数最大,则该症状属于哪个因子的原则,可以得出6个共因子所包含的变量数,结合临床,可以确定该共因子对应证候类型。通过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F1=∑38i=1 βiYi=证候的标准化积分,可以得出每个患者在各个因子的得分,针对每个病例来说,其所对应的6个因子之中,哪个得分最大,可得出该病例属于哪个因子。165例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中,气虚血瘀证型49例(29.70%),气虚血瘀兼痰阻者30例(18.18%),阴虚阳亢证19例(11.52%),痰热腑实证10例(6.10%),肝郁证28例(16.97%),类体质证29例(17.58%)。

2.2类体质证的研究类体质证29例,占17.58%,所含变量为舌胖或有齿痕、面唇紫黯、脉沉三变量的组合,属舌、脉象和体征组合,并无症状表现,实为一种气虚血瘀病理体质。该部分患者以轻度中风患者为主,特别是体检后查出的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

3讨论

王宏伟等[2]总结证候的涵义:证候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所产生的综合反应;是生命物质在疾病过程中具有时相性的本质性的反映。在众多关于证候的论述中,均提到了证候与体质关系密切。人类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他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3]。一般来说,体质决定疾病的易感性,决定了疾病证候的类型、转归和疾病的预后;证候与体质的关系体现在:(1)证候是易变的,而体质往往是相对稳定的;(2)形成体质差异以内因为主,形成病证以外因为主;(3)证型的治疗是比较容易的,质型的调整往往是较为困难的;当病因去除以后,病证可以消失而质型仍存在;(4)分型繁简不同,体质分型要简单的多。匡调元[3]认为,证是病因作用于人体体质之后产生的一种反应形式。没有病因即没有证。强调了病与证相结合的观点。同时指出正常体质、病理体质及证候之间存在量变到质变的关系,提出病理体质的概念,一种将病未病的病前状态,或者说是隐匿状态、回归状态。周小军[4]等认为构成中医证型的证候包含体质证候和疾病证候,这种中医体质证候是构成中医证型的核心要素,是辨证论治的重点。体质证候既可存在于疾病状态,也可存在于非疾病状态,但一般在疾病状态下表现更加明显,因而具有存在的长期性;疾病证候则只在疾病发生时才表现,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体质证候的普遍性原则是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

笔者在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中风病后遗症期证候规律时,发现存在一类类体质证,即患者常无症可辨,只有体征和舌脉变化,呈现出一种病理体质状态。该型缺乏症状表现,提示中风后遗症患者有相当部分患者的辨证,要结合体质特征进行辨证。临床上该型患者没有气虚血瘀的典型症状表现,却存在气虚血瘀的病理体质,按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等相关量表辨证时,常常表现为气虚证和血瘀证等级或分值均不够,这与体质证候观点一致。事实上,在中风后遗症期,在包括类中风的广义中风病中,特别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传统中风病五大主症或不明显或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部分病人甚至无症可辨,此阶段辨证的结果更倾向于一种病理体质或体质证候。与急性期比,中风病后遗症期病理体质的存在往往是长期的、相对稳定的。由于病理体质具有易感性、普遍性、长期性、难调性几大特点[4],因此,针对病理体质或体质证候的调理也是长期甚至终生的过程,与西医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强调终生服药的理念应是一致的。正是基于以上结果,笔者认为:中医证候不仅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特点[5],还具有“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的特点。这种相对静止状态就是机体内外环境的一种相对平衡,是归于原有体质状态,或正常体质、或病理体质。内伤疾病中病理体质呈现易感性、长期性、相对稳定性,因此病理体质是内伤疾病干预用药的终点,这种干预可能是终生的。绝对运动就是证候不断变化,在失衡与平衡之间摆动,呈现“动态时空”的特点。这种“动静观”是中医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基础。

在中风病后遗症阶段,预防中风病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成为患者第一诉求,品类繁多的中成药以其方便、有效满足了市场的很大需要,但用药上的重辨病、轻辨证以及辨证上的繁、乱仍困扰着中医药市场。事实上,由于“证”是生命物质在疾病过程中具有时相性的本质反映,具有动态时空的特点,许多中风病患者后遗症期,特别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并无症可辨,患者却有预防需求,因此,针对病理体质的调理成为必要。

参考文献

[1]江涛,刘金民.建立中西医结合脑病数据库的探索[J].中医药学刊,2005,23(2):252-254.

[2]王宏伟,许鑫梅.中医证候及其与体质关系浅谈[J].河南中医药学刊,14 (2):1-3.

[3]匡调元.论辨证与辨体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81-85.

预防医学的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生态医学思想农村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方法

1、问题的提出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由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 NCD)发病率在我国农村人群中呈现逐年增加的局势。NCD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和新农村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峻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

NCD防治已引起我国各级政府和专家高度重视,例如国家制定了《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治方案》,2007年卫生部联合其他部门公布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倡议书》等,但是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依然面临一些问题:(1)慢性病的干预措施更多地停留在个体水平上,忽视了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2)慢性病的干预措施主要是医学干预措施,忽略了政策、法律、经济等措施在慢性病干预中的作用... [1]。目前关于主要由生活方式引起的NCD的研究只停留在狭义的生活方式内涵与NCD关系的层次上, 缺乏深层次的系统研究。

2、中医生态医学思想和大生态医学思想为NCD预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早在几千年前,《内经》对人体疾病的的认识就不仅局限于人体本身,而是全面考察与整个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外在环境和内部机能的综合效应。生存条件的生物、气候、环境、时间、物候、地域、饮食五味、社会等因素的变动,人的内在环境的情志、体质、阴阳、气血等的异常,两方面的综合变动才造成疾病的产生。中医以《内经》为理论基础,形成了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认识的整体观和辩证观[2]。其理论和实践体现了对疾病认识的生态观。并形成了和现代医学模式相近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生态医学模式[3]。

“大生态医学”的倡导者陶功定教授提出的大生态医学模式强调优化生存环境(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经济家庭环境),提高生命质量和增进身心健康为重点,顺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战略考虑的第三次卫生革命,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丰厚的社会人文与医学相统一的辩证思想,特别是传统中医学以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为特征的整体论思想相一致。大生态医学模式在健康观念上强调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良性互动);在对疾病的认识上认为疾病是一种健康不良状态,本质是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失谐;在思考的范围更广泛和深刻,强调人的身体与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依存关系。大生态医学模式的医学思想是优化生存环境,辅以防治(绝非否定防治,而是从更高意义上理解和突出防治),充分体现医的本质―医的最高境界是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人类最佳生存状态,一切医学手段必须以此为向导,为此服务等思想[4]。

3、中医生态医学思想和大生态医学思想下NCD预防研究方法和内容

基于中医生态医学思想和大生态医学关于疾病防治强调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和相互协调的重要性思想,NCD预防研究应以NCD调研为主线,运用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探讨不同经济、生态地理区特定生活方式形成和群体和个体生命NCD发生、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家庭环境三大类系统因素各要素相互关联的规律,分析并得出不同生态地理和经济环境下利于农村人群NCD预防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家庭环境等系统各因素理想的定量值阈或定性指标或以及各因素的优化组合。

3.1研究方法

在资料检索、搜集和典型样点调查的基础上,以量化分析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进行。定量分析以NCD发病率为因变量,以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与和家庭环境各因素为自变量,运用统计检验、单因数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量化回归分析和模糊聚类等方法进行分析。

3.2研究内容

(1)不同地理区域农村NCD总体发病状况差异分析。

(2)不同地理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NCD相互关联分析。

(3)不同地理区域社会生态环境各因素与NCD相互关联分析。

(4)不同生态地理区域农村NCD个体的家庭环境因素和个体生活习惯的共性分析。

(5)不同地理区域内经济因素与NCD关联分析

(6)不同生态地理区域不同经济水平下系统其它要素与NCD关系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孙晓东,吕筠,李立明. 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及其预防策略的发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538-400.

[2]柴科夫.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

预防医学的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因素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类的疾病谱和死因谱也随着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外,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卫生服务体系与居民健康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城乡居民相对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1]。社会对于公共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等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要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就是解决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新背景下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康达学院为例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是从2004年开始招生的,自办学以来,康达学院依托南京医科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南京医科大学的带领和支持下,已成为一个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管理严格、品牌优良、社会声誉良好的独立学院。办学母体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同度,也制约着独立学院的发展。然而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到2013年,所有独立学院必须与母体高校脱钩,实现真正的独立。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于2013年6月份举校迁徙至连云港,当年9月份正式招生。脱离了母体学校,离开了母体学校的品牌优势效应,以及学校地址的变迁,对于康达学院未来的发展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于康达学院预防医学的发展更是一个考验,从依赖母体学校到脱离母体学校真正独立起来而不被市场所淘汰,这势必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独立学院所要面对的是如何办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入读,并且对于教学质量、就业率等等这些问题的把关,当然,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更要严格把控。

二、新背景下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如今,目前全国开办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院校有一百多所,江苏省共有6所本科学校开办这个专业,其中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以及徐州医科大学均属于公立大学,重点在于培养和造就出高层次的预防医学研究型人才,只有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是独立学院,如果继续沿用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会在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才能较好的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发展特点和预防医学领域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在这激烈的竞争中,逆流而上。

21世纪的到来对预防医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伴随着这种要求和挑战,我们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空前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预防医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不断培养优质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优化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研究目的,应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影响对人群健康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预防对策的学科。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然而多所大学调查发现,由于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实验教学条件不足以及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强等原因,导致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应急能力较差[2]。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首要环节。

加强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建立以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为专业基础的涵盖本专业各主干课程如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检验学等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综合实验室,有利于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设计和实验室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新型的实验教学综合平台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完整系统的预防医学实验研究体系。

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创设学生开放性实验室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精神食粮,直接关系着将来的人才培养质量。我国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中的课程设置是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卫生、卫生毒理学基础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专业主干课程,偏重于卫生学类课程和理论课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运行下,虽然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过大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不适应从事疾病控制与预防、卫生监督、卫生保健、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的要求。为此,必须改革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3]。改革的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遵循适应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等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的原则,要求设置的课程除了指导公众进行自我保健、预防疾病、控制疾病流行、消除或减少致病因子的作用外,还应增加卫生行政执法的相关课程。

因此预防医学这一学科群内各课程的内容必须要做到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既有交叉又有相关。整体优化学科群课程体系已成为新世纪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大趋势之一[4]。

(三)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独立学院的师资一般由学院自主招聘的专任教师、母体高校教师以及外聘教师所组成的。这些专任教师大多都是刚毕业的非师范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可能浑身充满激情,但相对老教师而言缺乏教学经验,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其次,独立学院的教师流动性较大,由于大部分教师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由于职称晋升的需要、个人意愿进一步深造等原因,迫使一部分青年教师选择去读博,博士毕业之后又不一定返校工作;还有一部分教师抱着骑驴找马、短暂过渡的心态,造成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不稳定。所以从现有的实际状况看,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是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首先,青年教师比较年轻,可塑性比较强,所以要健全培养机制。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采用导师制,实行名师“一带一”指导。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成长为一名教学经验丰富和成熟的教师。学院本身也可组织类似于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活动,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另外,可以鼓励青年教师去提升自己的学历,例如去读在职博士。只要对青年教师加强培养和管理,优化青年教师的成长环境,假以时日,这部分青年教师就可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学院的栋梁。

其次,教学调控力度大。许多独立学院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且加以实施。如我院正在积极的探索绩效考核制,完不成一定的工作量不仅会扣除部分薪金,甚至连评优评先都会受到影响。在这样一种监控体系下,青年教师不得不加足马力,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否则,便会遭到无情的淘汰。所以,青年教师本身也要增强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例如现在所流行的微课、慕课、PBL(案例教学法)等等,站在时代的前沿,做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一轮创新课程的改革。另外,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也要适当的做些科研,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毕竟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有时候课堂上的素材更多的是来源于科研创新过程。

(四)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学生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实践模式

对于预防医学专业而言,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预防医学教育还处于封闭状态。大学前四年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较少接触到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实践,尽管有少部分学生会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但并不普及。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不仅要教给学生预防医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预防医学校内教学应该注重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投身到人群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践工作中去,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起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他们具备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预防医学学科进展迅速,知识更新较快,书本上的知识常常落后于实际,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与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广泛合作,有利于强化学生对预防医学的专业素养,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加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假如学校条件不足,可以将不能开设的实验或实践课与以上这些单位合作,以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以此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素质的公共卫生医师[5]。

三、结语

进入新世纪,预防医学将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同样,独立学院预防医学的发展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高度重视社会需求,培养适应我国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预防医学实用人才。展望未来,预防医学的发展将会更加迅速。正如俄国著名医学家皮罗戈夫在上个世纪预言的那样“未来是预防医学的世纪”[6]。

此外,公共卫生领域一线工作内容在不断变化,对专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预防医学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并且适时调整。培养具有综合实践技能的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我们只有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从社会的需求出发,才能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黎志敏,罗彬,汤艳.关于加强医学生专业法律知识教育问题的探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7):232-233.

[2]林立,刘永春,高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10-11.

[3]孙维权,王月云,熊光练等.新时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278-280.

[4]陆荣柱,姜庆五,陈自强.美国建设21世纪公共卫生体系的十项原则介绍[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2):182-183.

预防医学的研究范文第4篇

 

一、报名条件:

 

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二年以上工作经验;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 预防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公共卫生导论 卫生经济学评价 流行病学研究方统计研究 专业外语 临床流行病学 生物统计 流行病学分支学科介绍 统计诊断 临床试验设计与分析 生存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 多元统计分析 抽样技术与方法 定性数据研究方法 试验设计

三、培训方式:

 

上课时间为寒暑假中国人民大学校内集中授课。

进修期间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为学员指定教材,规定必读及参考书目,以利于自学。

每门课程进行考试或考核。

 

四、证书授予:

预防医学的研究范文第5篇

1.1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是预防医学研究的基础设施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系,需要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实践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预防医学档案真实记录了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全过程,为现代预防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是预防医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建设科学的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就是建设现代预防医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一个国家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先进程度,将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预防医学的发展水平。

1.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是国家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的重要指导

预防医学档案是对人类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医学实践的宝贵结晶。疾病的预防控制体系,不仅需要医疗工作者的全程深入参与,更需要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者、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体系属性。建设科学有效的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激发群中的参与热情,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全面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2.1动态记录

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首先应注意对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进行动态记录和动态处理。同时,预防医学档案管理还应注重资料获取和管理的时效性。疾病防治的规律告诉我们,很多类型的疾病,尤其是地区重大的传染疫情,其发展速度和变化速度都是非常快的,因此需要我们建立动态监测和观察体系,以求能够及时、高效、真实的记录疾病发展变化的每个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经常性检测记录、突发性检测记录、跟踪记录等记录方式相结合的动态监测记录体系,并能够根据疾病发展的阶段不断调整记录方法。所以,建立一个动态监测记录体系,是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

2.2注重基础数据的整合

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另一个核心就是对预防医学档案基础数据的处理和整合。预防医学档案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声音、标本等等,但是,随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将这些材料整理成基础性的数据进行存储和交流,以方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数据处理和整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较少的运用医学理论对原始材料进行处理,而需要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语言去客观描述一个原始材料,这是因为医学具有很强的证伪性和扩展性,随着现代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很多过去的理论已被证明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而数学和统计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上的稳定性和传递性,有利于保证预防医学档案基础数据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的稳定性。

2.3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