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052-02

中小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融资方面的问题却愈加严重,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企业在融资时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信息不对称。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对企业融资的不利影响是非常迫切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融资方式一般有两种: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由于多数中小企业家在投资过程中留存有短期心态和短视心理,致使融资额少,内源融资依然匮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外源融资包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不能进入公开的证券市场,这种融资方式变得非常有限;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等。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目前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自我积累占56.3%,向亲友筹资占13.5%,有近80%的经营者几乎无法获得稳定的追加资金。据一项对500户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仅有2.7%的企业,其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全部由金融机构贷款提供,能够通过金融机构贷款解决流动资金的企业仅占5.6%。在对民营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的调查中,66.7%的民营中小企业认为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抵质押物不足,经营活动不透明等等,这些与生俱来的缺陷,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利益严重不对称,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社会信用偏低,存在大量的逃避债务的现象。道德风险的存在使金融机构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持惜贷、慎贷态度,故而间接融资也变得十分困难。

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的一方拥有相关信息而另一方没有这些信息,或一方比另一方拥有的相关信息更多,从而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

1.中小企业融资时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中小企业融资时的逆向选择是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在企业融资的过程中,表现为企业掌握了投资方事前并不知道的信息。由于在投资、融资双方之间这种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申请融资的一方为了能获得资金就有可能捏造信息,歪曲事实;投资者则因为无法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情况,难以根据对方提供的信息判断企业的优劣,只有通过各种方式来规避风险,谨慎投资。结果,在资本市场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优秀企业不愿承担高额融资成本而退出。市场上充斥的多是劣质企业,出现劣质企业“挤出”优秀企业的“逆向选择”。中小企业融资时的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发生之后出现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中小企业不按照与商业银行达成的协议或对商业银行的承诺使用资金,或在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不偿还银行债务。这就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成本过高。在企业融资过程中,它表现为投资者无法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使投资者承担风险和代价,其根源在于企业与银行利益的不一致性,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有意或无意损害银行的利益。

2.中小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往往处于信息弱势,而中小企业则处于信息优势。由于银行处于信息劣势,它无法甄别出信用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和信用状况较差的中小企业,因此银行就不可能对高信用度企业实行低利率,对低信用度企业实行高利率,而只能用企业平均的信用状况确定利率。这样做显然不利于具有较高信用度的企业,随之这些企业就会退出市场,不向银行申请贷款。最后这个市场上只剩下了信用度较低的企业。当银行认识到市场上只有劣质客户时,便不再发放任何贷款,最终的结果是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的萎缩甚至消失。在银行与中小企业交易之后往往会产生道德风险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拥有银行所不具备的私人信息,在银行与中小企业建立借贷这种委托关系后,银行的信息劣势地位使它无法观察到中小企业的私人信息,从而中小企业有了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通常情况下是中小企业改变贷款前的承诺,改变贷款用途,或通过假破产、真逃债的方法来逃避债务。造成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中小企业本来经营风险就大,平均存活时间较短,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低、投资者的权益难以保障等现象,这些都导致企业的融资极为困难。中小企业经营中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很难获得,银行自然愿意向大企业贷款。此外,多数中小企业并不需要由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在寻找贷款或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对许多中小企业而言,提高自身财务信息透明度也意味着增加管理成本,因此中小企业也缺乏信息公开的主动性。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北部湾经济区;金融竞争力;SWO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118-03

一、金融竞争力的概念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博士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的观点, 作为区域竞争力概念的子概念,区域金融竞争力表现为某一个区域所拥有的、可以控制的或者可以利用的金融资源的数量,获得的便利性、获得的成本以及区域金融产业的发展状况,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金融人才的竞争力,以及其制度环境因素和开放程度等;它充分体现了在区域发展的框架内,代表性区域在金融资源吸纳、配置过程中的突出优势。当然,它同样需要通过区域最终所实现的金融项目的价值收益来衡量。

二、金融竞争力的分析方法

目前,对于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定性分析与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方法,不同的研究者有各自不同的方法。本文主要运用SWOT分析法对环北部湾的金融竞争力进行分析。

SWOT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安德鲁斯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现已成为战略管理的一种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SWOT分析法,就是对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和客观的识别评价,据此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它通过对区域金融主体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来判断金融主体的实力,通过对金融主体所处的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来判断环境的吸引力。

优势和劣势是金融主体的自身因素,机会和威胁是金融主体面临的对外因素。优势是指金融主体的能力与资源能力较对方强的地方,劣势是指金融主体的能力不如他人的地方,他们有明显的针对性。机会与威胁是指金融主体面临环境中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一种变动趋势或事件,如果这种趋势或事件对金融主体的活动有利,则是一种机会,反之则是一种威胁。SWOT分析法不仅能给出一个对区域金融战略地位的比较清晰、全面、系统的判断,而且也为制定提升区域金融竞争力、发展区域金融的战略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思路。

三、环北部湾金融竞争力的SWOT分析

运用SWOT分析法,对环北部湾金融竞争力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优势分析

(1)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市领导的高度重视。(2)经济金融相关政策支持。由于多层次多领域的区域合作圈层在广西实现重叠,使得环北部湾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凸显,拥有沿海、沿边开放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多项优惠政策。2005年12月,广西首府南宁市获中国银监会批准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为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开辟了绿色通道,鼓励外资银行在南宁这样的西部省会(首府)城市设立分行,开展业务,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其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的申请。这些优惠政策为环北部湾地区的金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3)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环北部湾的金融生态环境已有所改善。一是法律环境逐步好转。随着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司法效率的不断提高,金融机构案件执行率有所提高。二是政府金融意识不断增强。在出台地方投融资政策、土地开发利用政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诸多政府行为中都考虑和维护了金融部门的利益,减少了对金融的直接干预。三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顺利推进。2006年,广西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广西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人民银行加大了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非银行信息的采集力度,并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企业和个人融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四是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初步建立。由广西区政府金融办牵头,组织“一行三局”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稳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经济和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4)良好的产业合作优势。环北部湾经济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拥有沿海、沿边开放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可以满足加快金融发展的基本要求,转移已成为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5)市场发展空间较大。环北部湾经济区基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可以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特别是在加强与越南全面经济贸易合作以及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这些都将为环北部湾金融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有力的支撑。

2.劣势分析

(1)经济区内僵化的行政区划,不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国内其他金融机构一样,由于受历史因素影响,广西区内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和资金管理体系的行政区划色彩颇浓,所形成的“区划壁垒”使得各种金融资源被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行政区划范围之内,阻碍了区域金融合作和区域经济的整合和提升,市场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金融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2)信贷结构失衡,贷款呈现长期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短期贷款与长期贷款结构失衡。广西区内的银行偏重于支持中长期的投资需求,压缩了短期贷款的投放,而短期贷款主要用于当前生产,短期贷款投放的不足必然导致对企业正常流动资金投放的减少,使企业流动资金偏紧,同时贷款的长期化也会给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带来负面影响。二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十五”时期,广西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非常有限,直接融资比例过低,也使风险过度向银行部门集中。三是从市场的服务层次结构看,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或大中型企业,缺乏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组织。(3)金融业总体规模偏小,发展的稳定性较差。从金融机构的设立看,没有一家跨区域的金融机构将总部、数据中心或结算中心设在该区域,外资、合资的金融机构也不多,著名的大银行则更少。从金融机构的规模上看,中小金融机构如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发展缓慢;证券市场总体规模较小,市场品种比较单一;资本市场实力不够,支持经济发展能力有限。截至2007年7月,全国已有上市公司1 500家,广西的上市公司只有22家,仅占1.47%,在全国32个省市中排第27位,上市企业的数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金融工具单一,业务创新能力不足,如金融租赁、个人理财及其他业务创新等均属空白等,与广西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从增速上看,“十五”时期,广西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其中2003年增长速度最高,高达82.3%,2005年只增长10.6%,高低相差71.7个百分点,发展稳定性不强。(4)金融市场层次低,服务功能不完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应该包括货币、资本、保险、外汇、黄金、期货等市场。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广西没有一家全国性的金融市场,区域性市场作用不明显,服务范围不广,功能不完善,难以形成聚集和辐射效用。(5)金融专业人才数量少,整体素质不高。

3.机会分析

(1)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都对这一区域的开发开放工作做出明确指示,经国务院批准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将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纳入重点经济区,研究采取综合措施推进这一区域加速发展。(2)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十一五”期间,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WTO框架下的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为环北部湾合作引进境外银行、证券公司、投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政策基础。(3)优良的天然地理位置。环北部湾经济区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以及泛珠三角、西南六省区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是中国西部唯一兼有海路和陆路两大对外通道的地区,也是促进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基地。(4)“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一轴两翼”是指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形成形似英文字母“M”的大格局。提出和实施这一战略,将形成一个太平洋西岸新兴的经济增长带,将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内涵,促进东亚整体合作的深入发展。(5)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品牌效应。

4.威胁分析

(1)国家的相关配套政策还处于研究规划阶段。随着《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中央将继续坚持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不减弱。但许多相关的配套政策还处于研究规划阶段,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区金融发展的需要。(2)广西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势头迅猛。从国内看,东有广东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火车头的趋势,西有大西南地区云南、贵州等省市加快发展的势头,北有湖南、湖北等地区的迅速崛起。从周边国家和地区看,东盟国家特别是越南的发展势头迅猛,竞争压力日益加剧。(3)广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近几年,广西经济总体上在快速增长,但结构上很不平衡。据统计,2004年南宁、柳州和桂林三地累计新增贷款就占全自治区贷款增量的71.06%。自1999年以来,广西区内金融机构从县域撤并的营业网点多达2029个,其中四大行县域网点降幅达51.64%。不理想的经济环境加剧了信贷资金流向的不平衡,制约了广西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和优化,也不利于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四、环北部湾金融竞争力的SWOT战略矩阵

SWOT分析是将分析对象的内外部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其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着眼于分析对象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则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可能影响上。但是,外部环境的同一变化给具有不同资源和能力的分析对象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却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在利用SWOT分析工具进行战略设计时有必要将内外部条件加以组合。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SWOT战略矩阵包含四大战略:利用机会发挥优势战略(SO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劣势战略(WO战略)、发挥优势克服威胁战略(ST战略)和规避威胁减轻劣势战略(WT战略)。下表就是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有关环北部湾金融竞争力的SWOT战略矩阵。

参考文献:

[1]曹玉书.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剖析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J].中国投资,2007,(5).

[2]胡均民.区域创新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培育[J].当代广西,2006,(9).

[3]苏辛.探讨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金融支持问题[J].学术论坛,2007,(1).

[4]张贤文,张中华.环北部湾发展重化工港口经济的SWOT分析[J].中国港口,2006,(4).

[5]唐琮沅,刘庆龙,景保峰.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战略体系的探索[J].物流技术,2007,(11).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gional Financi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conomic Zone in Beibu Gulf Rim (Guangxi)

CHEN Xin1,2,LI Xiao-chen2,JIANG Qun-xin3

(1. School of Public Finance and Tax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430060, China;

2.Business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3.Guilin Branch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 Guilin541001, China)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优劣势分析;策略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与方式的研究》(项目编号:060503C,主持人:鲍丽雯;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所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与方式的研究》(项目编号:06D013),主持人:鲍丽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湖南文化创意产业优劣势分析及发展策略选择

收录日期:2012年9月21日

一、湖南文化创意产业优势分析

从产业经济角度来看,湖南的文化产业绝对算是湖南各种经济产业中在全国的一张王牌。湖南卫视、体坛周报、湖南出版、宏梦卡通、今日女报、长沙的歌厅等等文化产业品牌在国内都是极具品牌号召力的。统计数据也同样证明湖南文化产业目前的实力:2011年,湖南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012亿元,占GDP比重5.2%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收入过亿元的文化企业达110个,利润过千万元的企业达235个,上市文化企业4家。预计“十二五”期间,湖南省文化产业投资需求为5,900亿元,年均投资1,180亿元,年均增速20%,2011~2020年投资需求总量约17,900亿元,湖南“十一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大发展大繁荣,并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和多元化。“十二五”规划的新兴产业发展又重点定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三大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四大产业成为先导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未来湖南发展的支柱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长沙为例:“自主创新+动漫先行”模式。

长沙自主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有“橘洲音乐节”、“金鹰电视艺术节”等其他众多以特色主题打造的活动,截至2012年,“橘洲音乐节”和“金鹰电视艺术节”在长沙成功举办了3届和9届。其活动影响力已覆盖全国,特别是“金鹰电视艺术节”已成为国内电视年度盛会。

长沙为中国动漫产业基地之一,年产动漫1.5万分钟,占全国原创动漫电视节目的50%。全国首个驰名卡通品牌——“蓝猫”诞生在长沙。作为全国动漫产业的先行者,长沙的动漫产业始于1993年。长沙创造了“蓝猫”这一渗透着中国文化融通、亲和、乐观的卡通形象,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在“蓝猫”带动下,长沙动漫产业迅猛发展,动漫企业由一家发展到三辰卡通、山猫卡通、宏梦卡通、哆咪七彩、宏梦银河、圣堂卡通、盈博数码、艺文国际8家,动漫工作室达103家,原创人员1,640多人,相关从业人员2万人,教育培训机构9家,卡通卫视频道1个,形成了动漫原创、制作、出版、发行,再到衍生产品生产、动漫教育、媒体播出等较为完整的动漫产业体系。

二、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劣势分析

根据信息分析,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日本为18%;增加值排在我国首位的广东,占GDP的比重超过7%,增加值排第二的北京占GDP的比重为11.8%;而湖南目前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只有5.1%,对比之下,2011年湖南人均GDP超4,000美元,湖南还是有差距的。尽管这几年湖南进入了高速赶超阶段,但毕竟底子比较薄,这直接制约了湖南文化产业做大。目前,支持湖南文化产业的金融主力军是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湖南文化产业贷款总量偏小,资金供需缺口较大。从领域看,主要支持广播影视等传统领域,动漫、数字媒体等新兴业态急需资金得不到满足。省文化产业贷款中,广播影视业贷款占比接近80%。这种间接融资领域上比例不协调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湖南文化企业融资结构比例失调,银行贷款占比达到68.1%,而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和理财产品等直接融资仅占6.4%。从这点来看,充分说明目前湖南文化产业与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的结合远远不够。湖南文化产业的上市公司极少,引进VC或者PE的也不多。目前,华声在线、湖南出版集团都在积极推进IPO,但从湖南出版集团引进的一些成分不足的战略投资者来看,湖南文化产业要想在资本市场上有大的改变,短期看起来不容乐观。

出现湖南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融合力度不够的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湖南文化产业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缺乏。目前湖南文化产业中,懂文化的人很多,但懂产业经营、懂资本运作、懂高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人才少。

三、提高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策略选择

“十五”以来,湖南省形成了以国有文化创意产业集团为主导,以民营、合资文化企业为重要力量,以丰富独特的地理、人文资源为依托,以省会城市和市州相呼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一是“一区三带”的区域格局,即以湖南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区和以一点一线、大湘西和大湘南为重点的三个特色产业带,形成相互呼应的集群化产业空间格局;二是“四轮驱动,两翼齐飞”的产业格局。笔者应用SWOT分析图表从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内部资源能力的优劣势和来自环境与竞争对手的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竞争态势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表1)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弈;IPO;定价

1、IPO定价与博弈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即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指那些实力较强、拥有较好发展前景的私有公司或公众公司,在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帮助下,第一次公开在股票市场向潜在的广大投资者发售股份,筹集所需资金的制度。IPO定价涉及的发行主体主要包括发行人(上市公司)、承销商(投资银行和保荐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政府。在定价过程中,各主体在IPO基础价格之上,根据自身获知的信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相互博弈,最终达成某种协议,确定IPO的发行价格。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研究如何使人们在市场经济中,做出大家都遵守的有效制度,以增进社会福利。简言之,博弈论研究人们的策略互动行为,它认为:人们是理性的,即在约束条件下,人人都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们在交往合作中有冲突,行为相互影响,而且信息不对称。现在人们所说的博弈论一般指非合作博弈论,即人们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不能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

IPO发行涉及四大因素,分别为发行人、承销商、机构投资者及投机者,也即本文的四大博弈主体。其中,发行人是资金的需求者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股票的供给者。承销商是为企业发行上市服务,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并收取一定的佣金与手续费。机构投资者是新股的主要购买者,是承销商的询价对象。个人投资者在一二级市场买卖股票,赚取差价。

2、与IPO发行有关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2.1政府利益诉求

政府部门在IPO定价过程中充当监管者,在某些经济体以及某些经济阶段也充当参与者角色。概括起来,政府即作为独立利益主体参与IPO定价,同时又作为监管者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我们可以简单的把政府行为的效用函数表示如下:

,其中是关于股票市场规模、国企融资额、股票指数以及股市税收收入的增函数。代表政府作为市场监管者追求社会公平和效率的函。代表政府为实现其目标而付出的成本,包括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付出的组织监管成本,以及作为独立利益主体追求自身目标时付出的各种直接和间接成本。

在和之间,政府目标存在着间接的替代关系,尽管这并不是政府的初衷。假设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运行效率及预算约束下的成本不变,那么政府总体效用,稳定,便有了两者之间的替代关系。换言之,为国有企业改革必然实现以牺牲公平为代价。

2.2发行者利益诉求

上市公司IPO唯一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就是融资,利用所融资金去投资项目,开发新产品,扩大公司规模,增强自身竞争力。其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代表首次发行价,代表首次发行规模,二者相乘结果代表IPO成功融资额度。代表再融资发行价格,再融资规模,二者相乘得到即再融资额。成功与否与密切相关,因为再融资企业为优质企业,为了与劣质企业相区分,提高劣质公司的模仿成本,一般其定价 较低。代表上市成功后所带来的广告效应,促使上市公司的产品价格和销量上升所带来的好处。代表企业上市的发行费用,包括承销费用、专业顾问费用、其他必要费用、隐藏的和后续费用等;代表发行前期的信息披露、首次公开发行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以及企业控制权的稀释等成本。

因此,发行者尽可能的避免发行失败,一旦发行失败,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发行费用、准备时间的浪费,还有社会声誉的丢失。

2.3承销商的利益诉求

承销商的利益函数可以表示为

。承销商在为发行人提供财务支撑、资本运作等金融中介服务的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尽职调查等投资价值的分析服务,综合考虑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和市场热度为发行人的证券价格合理估值。因此,承销商代表发行人、投资者以及自身三者的利益,而这三者利益有时候存在互相冲突和制衡,如何平衡三方之间的利益,关系者IPO发行成功的成败,也关系到一级市场的发行效率。

2.4投资者的利益诉求

投资者包含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的利益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IPO资本利得为一级市场发行价格与二级市场首日收盘价的价差,价差越大,即IPO抑价率越高越吸引投资者。如果预计IPO抑价率偏低,但是投资者可以通过股票配额获得更多的股份,综合起来获得利益并不比单纯高抑价率下低,此时,投资者也会积极参加询价并购买新股。

3、IPO发行有关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3.1政府与发行者、承销商、投资者以及他国政府之间的博弈

3.1.1政府与发行者之间的博弈

在成熟的市场中,政府和发行者之间应该是监管与约束的关系。政府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制定上市准则,并审核企业是否达到上市所要求的各项指标。发行者的主要目的是上市融资,因此为了达到上市标准,发行者有动机去尽力包装自己。因此政府和发行者分别代表的利益差异使得存在博弈的可能,此时政府可能通过窗口指导干预定价。但是在股票发展的初期阶段或者行政干预较为浓厚的经济体中,政府没有能力辨别那些劣质公司,同时又要完成国企改制。因此政府将短缺的上市资源全部或者优先分配给国有企业,此时政府充当市场参与者和决定者的角色。

发行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发行公司在承销商的协助下,争取政府的配额和取得发行上市许可,这一阶段也是寻租过程。

3.1.2政府与承销商、投资者之间的博弈

政府和承销商之间为监管和约束的关系,监管者会设置一系列市场准入限制以及违规惩罚措施;政府和投资者之间首先为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监管者以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为最终目标;其次两者监管和约束的关系,会设置一系列市场准入限制以及违规惩罚措施。

3.2发行者与承销商、投资者以及其他发行者之间的博弈

3.2.1发行者与承销商之间的博弈

表发行者与承销商之间的博弈矩阵

企业类别 策略 承销机构

承销 不承销

绩优企业 上市 (Y1-C1,M1) (-C1,0)

不上市 (0,0) (0,0)

绩差企业 高价 (同绩优)上市 (Y1-C3,M1+r1+r2-R) (-C2,0)

低价上市 (Y2-C2,M1+r1-R) (-C3,0)

不上市 (0,0) (0,0)

首先对博弈模型作如下假设:发行企业按业绩可分为“绩优”和“绩差”两种类型,我们把企业策略分为绩优企业上市和不上市,绩差企业高、低价上市和不上市,证券机构的策略为承销和不承销。

证券机构承销绩优企业的收益为M1;承销绩差企业低价上市的收益为M1+r1-R,其中r1表示相比绩优企业的风险溢价,R表示承销绩差企业所带来的声誉降低;承销绩差高价上市的收益为M1+r1+r2-R,其中r2表示相比低价上市企业所带来的风险溢价。绩优企业发行成功的收益为Y1-C1;绩差企业高价发行成功的收益为Y1-C2,低价发行成功的收益为Y2-C3。

对发行者来说,Y1>Y2,C1Y2-C2。若此时Y1-C1>0,Y1-C2>0,Y2-C3>0,无论哪种方式发行成功对企业都是有利的。当然企业最有选择为成为优质企业,此时发行成功带来的收益最大。

对承销商来说,若r1+r2-R>0,此时,承销商的最优选择为承销绩差企业高价上市;若r1-R>0,此时,承销商的最优选择仍为承销绩差高价上市;若r1+r2-R

3.2.2发行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

在只有投资者和发行公司两个主体的情况下,发行公司虽然有动机从事机会主义行为,增加发行收人,但如果信息是对称的,博弈双方完全了解对方的动机和策略,投资者有充分的鉴别能力,劣质企业就不能通过“包装”传递虚假信息,达到以次充好提高发行价格的目的。如果发行公司和投资者之间信息是不对称的,就有了劣质企业利用财务信息“包装”来粉饰业绩,以次充好的现实可能性。在虚假财务信息未被识破之前,劣质企业的虚假业绩和优质企业的真实业绩同样会支持较高的股价。一旦投资者知道真相,海市厦楼就会破灭。这也就是劣质企业尽量提高发行价,取得一次性收入。而优质企业通常降低发行价以提高劣质企业的模仿成本,以期股权再融资的成功。

3.2.3发行者与其他发行者之间的博弈

根据前述分析,在信息不完全市场下,优质企业为与劣质企业相区分,通常发行价定价较低,以提高劣质企业的模仿成本,通过股权再融资的成功来弥补首次发行的损失;而劣质企业会聘请承销商帮助其粉饰企业财务业绩,因此发行费用较高,而且通过二级市场交易以后,投资者迟早会辨别出企业质量高低,劣质企业无法实现股权再融资,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一次性的通过较高的发行定价来来弥补较高的发行费用。

3.3承销商与投资者以及其他承销商之间的博弈

3.3.1承销商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

此时承销商买断了发行的所有股份,是惟一的卖者,而且熟悉公司的经营情况,也有较完备的关于公司发展前景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众多的投资缺少有关信息,处于不利地位,容易买到高估的股票,但是投资银行出于长期的考虑和面对激烈竞争,会主动限制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建立较好的声誉,为以后发行打下基础。

两者之间的博弈主要围绕工IPO定价和分配展开。在询价机制下,承销商定价需要获得市场的真实需求信息和可能接受的价格区间。为了获得这信息承销商可以通过簿记来记录投资人的报价和相应的需求量。而投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具有尽量压低报价的动机。因此承销商为得到真实信息需要付出成本:给与股票份额和IPO抑价的回报。由于中小投资者没有博弈的筹码,所以在跟承销商的互动博弈中处于发行价格和分配的接受者地位。这里的博弈主要是指承销商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如前面分析二者之间有“合作”的关系也有竞争的关系。

3.3.2承销商与其他承销商之间博弈

承销商之间会尽量争取客户资源,特别是绩优客户资源,这样不仅积累行业经验,还以获得极好的市场声誉。

一般来说,声誉优良、历史悠久、资本雄厚的券商承销费用较低,而且IPO抑价率较低,其客户一般为绩优客户。而那些小券商一般承接的为劣质客户,其承销费用比例较高,IPO抑价率水平较高。

3.4投资者与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博弈

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主要表现为机构之间的配额竞争,因此在询价机制下,投资者为获得更多的配额,会尽量与承销商建立良好的关系,特别是在承销商询价时,会尽力提供真实的报价。

相对于散户,机构无论在信息还是资本上都处于绝对的优势,机构拥有更多的筹码,一次二者之间的博弈是一种不均等的博弈。从长期来看,散户作为一个整体都是输家。那散户为什么还有极大的参与热情呢?在一级市场由于资金少,散户参与申购的中签率极低,有人将这比作的概率。他们的参与热情来自于二级市场获利的希望。相对机构投资者,散户的中签率极低。散户参与市场的热情一方面来自于对中签的幻想,另一方面来自于自我认知的偏差,表现为过度乐观和过分自信。期望中签是希望得到新股的高额溢价收入。而过分自信则是认为自己在高位接盘,相信有人能够在更高的价格接自己的盘子。

总体看来,投资人之间的博弈近乎零和博弈。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影响与冲击 创新

一、互联网金融相对于商业银行在融资方面的优劣势

(一)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是通过一种非抵押、低成本、便捷的信贷模式来解决企业与个人的融资问题的。当前互网融资可以大致分为四大类:一是纯中介型,此种融资方式在投资人借款出现逾期时,不承诺垫付本金和利息。它的优势在于降低了成本和运营风险。二是逾期垫付型,此种融资方式在投资人出现逾期时,将由平台垫付本息。三是第三方担保型,此种融资方式将坏账风险进一步转嫁到第三方。四是数据支撑型,此种融资方式的优势在于借助于外部数据从而摸清客户的还款能力等情况,此种方式也是四种当中较为成熟的。而和传统的商业银行融资模式相比较,互联网金融融资方式的优势主要在于:从平台方面来看,收集用户数据相对方便,能更好的从中匹配出信誉较高的投资者;从客户方面来看:需要的时间较少,且不需要抵押物或担保,贷款成本较低。

(二)互联网金融的劣势。反过来看,虽然互联网金融具有很多极具诱惑力的优势,但是其体制相对不是很成熟。首先,国内的信用机制的建设还需要提高,平台在融资过程中往往依靠的都是有限的网络抓取数据,这容易造成大量的成本消耗。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融资功能的影响

(一)使商业银行支付功能的弱化。支付结算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域,正在遭受着互联网金融韵强有力的挑战。互联网金融具有支付快捷、资金配置效率高、资金匹配成本低等优势,产品更新换代的平率较快,能适应新的商业模式,这对传统的商业银行是一种持续、强力而又全面的挑战。

(二)对商业银行本身融资格局的冲击。互联网融资的出现,包括个体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的直接和间接的融资业务形成了替代效应,互联网融资在服务个体和小型公司方面因为其便捷的特点而具有优势,小型公司往往因为其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互联网融资往往是他们更好的选择。再者,互联网融资的借助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多元化的借贷模式,也会对商业银行的融资格局进行冲击。

(三)对商业银行贷款类型与模式的冲击。目前,一些互联网企业通过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推出的例如蚂蚊花呗、京东白条等服务,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的信用卡业务和贷款业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与此同时,这些互联网企业也在积极扩大其业务,包括通过申请个人征信业务牌照等方法,加上通过自身数据系统对用户数据的分析,也会使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面临着挑战。

(四)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经营模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金融超市等几种,第三方支付通过大量交易数据,个性化的设计理财产品和信贷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有着更安全、更高效、低成本等众多优势;P2P网络借贷则具有资金优势,通过资金的不断循环来扩展业务;金融超市则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与传统的金融行业包括商业银行的本身业务进行交流与融合。

三、商业银行应对冲击的对策

(一)吸取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加强交流,优势互补。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相比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并不能真正替代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所以,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弥补和延伸商业银行无法触及的劣势部分;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做的是应用互联网金融的较为领先的技术和模式,实现经营模式的更新升级和一些产品上的创新;另外,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需要成为“伙伴”,而不仅仅是竞争对手。商业银行需要吸取互联网金融在数据积累和挖掘方面的优势,借助于互联网的力量,降低交易成本。

(二)加大自身产品的创新,进行积极性调整。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中,传统的商业银行必须要做的就是加大自身产品的创新,能跟上互联网金融的脚步,只有有了创新的产品,才能从根本上吸引到顾客。可以在产品中加入虚拟化的因素,同时使产品变得更加便捷和人性化,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方面紧跟其步伐。商业银行在大方向上需要做出积极性的调整,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挑战,挑战本身也是一次机遇,只要能够找到实现模式更新的方法并发挥自身长处,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就能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

(三)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稳定自身客户。商业银行想要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中稳住阵脚,就要发展互联网支付业务,这也面临着第三方支付的挑战与合作,但是,第三方支付本身也是有自身限制的,所以,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支付方面还是具有较大空间。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支付机构,要合理利用第三方支付来加强传统金融与兴起的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同时这也能加强支付信用与安全方面的管理有效性。方便快捷的新兴支付,是金融业务的核心环节,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这个核心环节,来获得新的客源,使自身的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