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宣传本地特色文化

如何宣传本地特色文化

如何宣传本地特色文化

如何宣传本地特色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博 媒体 地方政府形象

中图分类号:E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278-02

一、当前地方政府形象宣传的媒体选择及对微博认识的现状

1、地方政府形象宣传的媒体选择:

地方政府形象是当地政府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和施政业绩在公众中获得的认知与评价,形象指标一般反映在两个指标上:知晓度和美誉度,对于政府形象的概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是政府形象要素构成,具体表现为地方差异性特色、政府运作的效率与导向目标,是公众对地方及对政府认知的客观因素;二是对政府形象的评价,即地方政府在社会上的知晓度和美誉度。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与传播和沟通的媒体选择有关,如果政府与公众沟通传播的选择的时机,或选择的媒体未有效送达,就可能得出错误的评价,从而影响政府的形象。

当前地方政府目前选择投放形象宣传的媒体基本是传统的四大媒体上,如电视主要集中在中央四套如四川成都的形象宣传《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报纸如《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的宣传等,媒体选择主要还是以电视为主,因为电视是传统媒体中覆盖面比较广的一个。

2、当前地方政府对微博媒体认识的局限性:

微博是专供人们创作、传播和发现的领先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为个人和组织提供前所未有的简便方式来实时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庞大的社交平台上与他人互动、与世界各地保持联系。微博自在中国出现后,已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写照和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

目前地方政府开通微博的目的仅仅是将微博作为政务沟通的平台来进行社会管理,用微博处理危机公关,我国政务微博数量超过12万,覆盖中央到省市县的各级行政机构,微博日活跃用户达到7660万,其中78%来自移动端,2014年上半年通过微博粉丝服务平台与政务微博互动的用户每天就超过18万,有近3000个政务微博开始提供信息自定义回复、业务咨询和预约等在线服务……可以说,在政务沟通和服务社会的角度上,地方政府运用微博发挥了很大的“沟通”和“服务”作用,但是,地方政府并没有认识和发挥微博平台的进一步作用:塑造形象和形象传播,当前政务性质的微博实际上也是为下一步通过微博平台展开政府形象宣传打下了良好的受众基础。

二、微博媒体对地方政府形象宣传的价值与运用难点

1、微博媒体对于形象宣传的优势

菲利普・科特勒在谈及政府部门如何做营销时曾说过:“一个国家的各地区相互之间都会为了自己的区域利益进行事实上的竞争,这种竞争关系的存在,决定了各地区为取得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进行区域营销”“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充当着营销主体。”,那么,竞争的重点是什么?同质化的硬件如交通设施、招商引资政策等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软件指标――地方政府形象,地方政府形象综合来定义的话就是地方政府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投放非盈利性的广告,以塑造地方政府形象为核心,展示宣传及推广城市的综合实力、人文风貌和独特个性,打造城市品牌及形象传播,那么,形象传播的双向互动性等属性条件决定了传播媒体选择的标准,如何选择一个低成本又能快速传播又能及时互动的媒体呢?

当前微博的“自媒体”属性解决了以上的问题: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记录自己想要表达的文字(140个字以内)或图片(低成本),然后将信息传送到自己的网络空间上(快速传播),供他人分享、交流和讨论(互动性)。微博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实时互动等优势使得地方政府也开始利用微博做形象宣传及树立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为地方政府带来更长远的利益和价值……总的来说,微博快速的裂变传播模式,其高效而实惠的平台使地方政府意识到微博除了政务沟通作用之外的新价值:塑造形象和形象宣传。

2、地方政府运用微博进行形象宣传的难点

第一,微博媒体的开放性对地方政府形象宣传而言是一把“双刃剑”。2010年3月“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在微博上迅速发散开,宜春旅游局的本意是为提高城市注意力,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和投资者关注宜春,把“宜春,一座叫做春的城市”形象宣传用语改为“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在追求城市形象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上没有处理好,在此个案中可以看到:借助博客网民,这条微博在当时得到巨大的转载量,导致宜春的城市微博粉丝数量在短时间内得到巨大的提升,原本默默无闻发的宜春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但是微博的开放性,各种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宜春政府宣传部门无法控制甚至引导,相当的被动,即制造话题易,引导与控制弱,微博的开放性对地方政府形象宣传而言是一把“双仞剑”。

开放的互动平台使民众聚集到微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社会化媒体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它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总体上来说,当前调查的结果显示,这把“双刃剑”对地方政府形象宣传来说,负面的效果更明显了点,这是地方政府运用微博展开形象宣传的一个难点。

第二,地方政府形象宣传的单一性设计与说教式宣传策略与微博使用者的阅读碎片化、跳跃化与是个矛盾。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形象宣传的时候,宣传设计的要素集中在风景名胜、人物历史等“过去时”,脱离了当前微博使用者的兴趣,难于激发关注。同时宣传策略过于注重短期的群众运动式,强调自上而下的单向信息传递,互动是社交媒体本身的一大优势,但信息方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与在线受众沟通时如何保证与巩固受众的注意力是个难点。当前微博受众是那些拿着鼠标,用手指点来点去长大的人,在互联网上,数字化本身意味着成千上万个渠道,搜索无处不在,通过各种链接进行跳跃性阅读;人们等公交车的时间里掏出手机看一段优酷视频或者读一段网络小说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微博的移动化使得阅读出现了碎片化,如何保证政府形象宣传对微博群体的兴趣与吸引,如何让微博群体长时间保持对地方政府形象的关注是个难点。

三、以微博为媒体的地方政府形象宣传策略建议

1、地方政府形象设计要素针对微博的特点进行

地方政府形象宣传和一般商品宣传广告不同,地方政府形象宣传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很多,一部成功的地方政府形象应综合城市自然地理特色、历史和文化、人文积淀,更应注重城市的发展及未来。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形象宣传有这些特点:包容性:信息量大,表达更全面;导向性: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辐射性:可以激发广大市民的城市自豪感和责任感和崇尚心理;文化性:能够更深刻的反映出本城市文化的特点及内涵等,以上是一般特点,针对微博媒体与使用者的特点,地方政府在形象设计时应更表现出微博特点:

传统与现实的融合,更注重当前的城市特点,如杭州的“IT数码城市形象”再融合传统的西湖等特色;以民生为聚焦点,更能为地方政府形象取得微博人气,更高的关注度,参与感强;也能取得更好的双向沟通效果;适当运用争议性元素,善用鲶鱼效应,选择中性事物如名人故居的归属如风景名胜的典故考据等,取得微博受众的持续关注。

2010年成都政府开通官方微博,名为成都,2011年就获得了全国上下重大的关注,成都地方政府形象塑造的很成功。自此后,地方政府纷纷试水微博,全国上下开通微博的地方政府和官员不计其数,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有政府微博专版,在新浪微博风云榜中,现在影响力排第一的是“上海”,风云人气榜第一是“成都”。从以上的两个个案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地方政府之所以获得了众多的关注,不仅是有效地运用了微博这个时尚而高效的平台,同时也和其摆脱了传统公文式的信息平台形象有关,微博上的“共话上海”等有效定位于互动与人文,改变了传统单一说教式宣传方式,成功塑造了自身良好的政府形象并得以良好的传播。这两个城市的地方政府形象在微博上的成功当然也有其必然性,一个是劳务输出大省,一个是劳务输入大市,在多元化碰撞的城市里,借助微博关注地方政府形象以达到寻根与追求归属感的目的。

2、地方政府形象宣传策略要针对微博受众的社交需求

微博平台太过宽泛,用户有各种类型,名人、明星、媒体、白领,草根等,政府微博发出的形象宣传要是不得当就会引来争议,反倒损害形象。所以地方政府开设微博要有组织,微博平台要加强建设,加强“经营微博”的理念;同时,当前的微博用户相对年轻,是跟着感觉走的一代,交流分享的感受都是个性而感性的,如当下流行的文艺与小清新等,对于传统的形象宣传符号持排斥态度,对于微博,更看重的是一种“社交”的元素,排斥的是高大上的形象设计或大一统的形象符号或说教式的形象宣传用语。

首先地方政府形象在微博上的展示背景要体现城市特色,色彩要明亮清新,要能表达出这个城市是个怎样的城市。比如“南京”的背景是“古鸡鸣寺・樱花道”的图片,色彩基调温和而鲜明,表达了南京的旅游特色;其次运用微博做形象宣传时表达的方向要明确,如果想吸引旅游那就当下流行的关于城市的美景和美食攻略,比如“成都”会抓住成都的特色小吃和成都值得去的小巷子来相关信息,告诉大家路线和该怎么玩比较好;如果想招商引资那就城市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未来的发展前途,要让投资者找到值得投资的地方;再者地方政府形象宣传时尽量使用文字与图片或者文字加视频的方式,色彩要明亮温和,形式要创新,使用的文字语言要活泼,将适当的网络用语与表情图片结合,比如一直人气很高的“成都”的微博中会不经意地打出形象广告,2013年5月14日20:51的一条微博就是几句可爱的语言和一个《90秒爱上成都》的视频,视频中用以辣椒为主角,展现了四川的美食文化麻辣,展现了川剧的变脸艺术,还有四川的熊猫基地、茶文化,最后还展示出四川是一个现代化都市,整个视频将古老与现代结合,很好地展现出成都这个城市,让大家欣赏到了成都并产生兴趣从而有去成都的想法。

总之,微博具有“简操作,及时发,微距离,易转发,广传播”的特点,其拥有庞大的应用群体,每个人都可以在微博平台上表达自己的心声,如何运用微博等新媒体做地方政府形象宣传是一个有发展前途也是具有挑战性的新任务。

参考文献:

[1] 缪为建:论政府形象的构成与传播.《中国行政管理》 2001-03-15.

如何宣传本地特色文化范文第2篇

1 现状

自学校整体搬迁开始,学校就一直注重古吉州窑传统文化特色教育。不论在师资力量还是在设备的配置上,都有了一定的积淀,师生的技艺水平也较具影响力。尤其是学校的校园电视作品《发掘本土特色、传承民族文化》荣获国家银奖,激发了全体师生创建特色的积极性。较为完整的设施、多年的经验积累、丰硕的教育成果,为特色项目的创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地域环境

学校旁边的吉州古窑,始建于晚唐,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驰名,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享誉中外。2012年,永和古镇“宋街”(即“古吉州窑”)仿古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建成的江西省最大的镇级古文化博物馆已具雏形,为陶艺文化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地域优势和生动的素材。吉州古窑绵亘数十里,有丰富的制瓷原料。如今,行走在永和古镇,仍见废窑累累,古瓷片、窑具还俯拾皆是。一条条用窑砖铺成各种图案的长街古巷,纵横交错。永和中心小学充分利用这一本土特色资源,就地取材,引领学生发掘本土特色,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3 创建目的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情感素质和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反映地方文化,坚持以“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想情感。同时,学校通过陶艺氛围熏陶,争创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通过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加强陶艺知识教育,开拓视野,宽阔学生心胸,让学生了解家乡得以繁衍的地域优势,了解本地陶艺发展历史以及兴衰过程,传承祖先勤奋创业的精神。也让学生在陶艺学习中,运用揉、搓、捏、接等方法自由改变形体,激发学生探索陶土和塑造新方法的浓厚兴趣,强化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4 创建途径与方法

传统文化特色创建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处室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发掘本土特色、传承民族文化”特色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陶艺文化特色项目创建的规划和实施。

完善特色创建管理办法,建立特色创建工作制度,把陶艺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定期研究、布置、检查特色创建活动。

建立陶艺文化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培训和考核制度,保证学校陶艺文化特色项目的正常开展。

陶艺文化特色创建阵地和基本设施建设 学校专门新建了“陶轩苑”大楼,设立陶艺制作间、陶艺陈列室、配有专用陶艺教育教室、购买了一台电动拉坯机、拥有自制陶艺制作工具、备有大量的陶泥。

营造浓厚的陶艺文化特色氛围。积极向学生宣传学校创建“发掘本土特色、传承民族文化”特色教育和学生参与陶艺活动的重要意义;校园文化环境布置具有陶艺宣传教育氛围,体现学校陶艺教育特色;在校园内的走廊、楼道布置陶艺方面作品。

设立陶艺文化宣传橱窗、陶艺活动室和陶艺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室等宣传阵地,定期展出陶艺图片、活动照片等。在校园网开辟陶艺文化特色教育栏目,不断更新和扩充宣传内容。

设立校外陶艺文化教育基地——永和古吉州窑博物馆,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参观学习。

积极开展系列陶艺文化教育活动 每学年定期举办陶艺展示活动,做到师生全员参与,活动富有特色。陶艺文化教育活动与课程改革、周三活动相结合,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讲座、观摩、小制作、绘画、小论文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陶艺兴趣小组,开设陶艺美术、陶艺小发明等陶艺特色的兴趣小组,做到“五定”:定指导教师、定活动计划、定活动内容、定时间、定地点。

坚持陶艺文化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陶艺文化教育是十分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它包含了人类学、艺术学、历史学、美学等多种知识在内的人文学科教育。在中国传统陶艺文化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了解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增进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创作品质。

每天早上早读前5分钟时间,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让学生了解本国的民族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使陶瓷文化达到人物和谐、淡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每学期以“践行《弟子规》创‘五星’学生”读书活动构建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能挖掘反映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和永和本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

坚持陶艺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素质教育是以开发青少年、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的教育,特色创建活动旨在通过陶艺文化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审美、如何健体、如何劳动、如何创造,学会做人,促使学生发挥潜能,达到全面和谐发展。

陶艺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文化是一种能力,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命所在,陶艺文化建设是我校发展内涵的目标。

创造鲜明的陶艺环境文化 学校充分发挥隐性教育作用,提升师生审美情趣。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以环境和氛围来教育每一位学生,学校在专栏、橱窗介绍中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走廊处悬挂先哲、艺术家和精妙陶艺作品,操场上、校门、办公室将处处可见世界各国陶艺作品,还设想通过学生一代又一代来塑造“秦皇陶俑”“万里长城”,以丰富学生文化艺术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如何宣传本地特色文化范文第3篇

出版特刊与网络专题,为地方搭建外宣平台

特刊,又名Special Issue,是纸质媒体为了纪念某一节日、事件、人物等编辑的版面。《中国日报》为众多国家使馆、跨国企业、文化交流活动等出版过多次特刊,同时《中国日报》也同样以特刊形式为地方搭建对外宣传平台。《中国日报》特刊随报纸一同出版,平均每周都有地方特刊出版,以专业的英语语言、有吸引力的摄影图片展示地方经济实力与项目没施建设近况。

网络专题是《中国日报》“报网融合”项目中的一环,是《中国日报》特刊在网站上的体现,利用网络模板制作相关内容的专题,其特点是信息容量更大,表现形式更丰富(如图片、视频等)。网络专题的建立可以为特刊建立一个长期查询搜索的入口,保证信息的时效性更长。

建设地方外宣英文网站。向境外受众介绍各地信息

为了帮助各地进一步扩大海外影响,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日报》已与近50个地方在英文网站建设方面建立了合作,向境外受众介绍中国各地的政务公开信息,最新招商政策信息、品牌发展项目、重大经济和文化活动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等。

外宣英文网站的建设是《中国日报》扶持地方外宣工作的重点项目。长期以来《中国日报》网搭建了杭州国际频道(省略/e/index.省略/m/tianjin/e/)、大连投资促进英文频道(http://dalian,chinadaily.省略/)等一系列侧重政策宣传、经济、旅游等不同功能与定位的外宣刚站,成功地为中国各地打开了对外宣传的大门。

《中国日报》山东英文频道对山东省内丰富的文化特色、旅游资源以及经济资讯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网页运用了泰山云海、泉城济南、淄博鲁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青岛海滨的景色作为背景图片,并用“孔子之乡”作为山东的品牌宣传语,将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进行完美融合,给访问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经济新闻、地方新闻以及旅游资讯这样的常规频道版块以外,还设置了“故事山东”和“城市介绍”两个栏目。

《中国日报》大连投资促进网作为一个专业投资网站,以国际化的页面设计、及时全面的英语新闻报道和大量品质优良的图片,受到广大网民的好评。网站栏目设置参考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招商网站以及中国商务部的“投资中国”网站,吸收国际同类网站所长,同时结合大连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页面设计风格清新,布局简洁明了,力求符合英语语言使用者的阅读习惯。开设Hello Dalian BBS板块,为广大网友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频道力求从国际角度报道本地新闻,当地重大新闻基本覆盖。频道及时抓住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时机,例如大连软交会召开时,大连投资促进网及时跟踪报道,并制作了软交会专题,所采写的多篇稿件比如“Dalian focuses on new engine forgrowth,software park takes modelto other cities”(《大连重视发展新动力,软件园为其他城市做样板》)受到广泛关注。大连输油管道爆炸发生后,大连投资网连续报道大连在灾后如何应对及其在油污清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所采写的稿件“Dalian seeks to containoil pipeline spill,Little impact onDalian shares”(《大连竭力控制石油管道泄漏,对大连股票影响不大》)等文章被广泛转载,并被《新闻周刊》(Business Week)转。

中国日报丽江古城英文频道自上线以来坚持“丽江特色、国际视野”定位,围绕“推广丽江旅游资源”的理念,以国际化的视角介绍丽江古城特色,推介丽江资源。借助《中国日报》网,丽江古城又多了一个向世界展示城市品牌的新平台。

新“七个一”工程助推地方外宣工作

1992年《中国日报》提出“七个一”工程,2010年,《中国日报》再次提出新“七个一”工程,助推地方外宣工作。

一个准确的外宣定位

“定位”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营销专家艾尔,歹・斯(AL Ries)和杰克・特罗(JackTrout)提出,他们认为“定位”是产品在受众脑海中一个固定的合理位置。《中国日报》网借助多年的外宣工作经验帮助地方政府确定正确的外宣定位,避免地方外宣网站与本地新闻网站、商业网站“为敌”,而是相辅相成,发展战略协作精神,共同长足进步。

一个完善的外宣英文网

网络传播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具体表现在具有无可比拟的时效性和全时性,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和开放性以及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交互性等。因此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地方资源的对外宣传是颇有效的一条捷径。《中国日报》充分利用多年的英文语言优势、网络技术及网站设计优势为地方搭建外宣英文网站,助力地方外宣工作。

一套精准的海外舆情分析在互联网影响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中国日报》常年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与研究,可以为地方提供国内外众多重要媒体的舆论导向报告。

一个标准的地方对外开放指数《中国日报》联合各省省级对外开放指数,该指数为:

一个良好的外媒合作平台《中国日报》是亚洲新闻联盟ANN(Asia News Network)的一员,亚洲新闻联盟以“崛起的亚洲,唱响世界”为己任,《中国日报》长久以来与亚洲新闻联盟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借助该联盟实现地方外宣的多重合作平台。

一次专业的外宣方法培训《中国日报》常年聘用40余位来自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的资深新闻从业人员,确保英语新闻的纯正与语言的国际化。《中国日报》因此有能力帮助地方进行外宣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地方本土外宣力量,帮助地方外宣工作长久发展。

一系列线下支持活动

《中国日报》举办过多次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线下活动,曾授权出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官方英文会刊,奥运村报、残奥村报,曾多次成功举办“北京――东京论坛”、“中国日报总裁圆桌论坛”、“动感亚洲――亚洲图片新闻赛”、“21世纪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等。

如何宣传本地特色文化范文第4篇

摘要:千年古城苏州,拥有众多文化资源以及自然资源。但在现代城市化大建设局面下,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苏州非遗虽资源丰富,但众多项目发展不平衡。本文着眼于苏州非遗资源整合,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宣传五个方面,探索打造苏州非遗特色的城市名片的创新性研究。

关键词 :苏州;非遗;城市名片城市名片,反映城市自然、人文、历史、现实,代表城市的形象、气质和品格。

苏州非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何整合非遗资源,打造特色,是当前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着眼于非遗整合的角度,为苏州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的创新实践研究,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做出努力,也是为了积极响应社科联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宗旨。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探索性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一、建设一个非遗数字博物馆:

旨在保护,开创资源共享工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博物馆正在显现出它与传统实体博物馆不同的强大的功能和价值。数字博物馆容量大,传播快,不受时空限制,更有利于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它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介质的图像、文字、声音、影像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保存和管理,从而实现知识增值,规范加工。对于非遗众多的门类和海量资料,可通过网络传播、数据集成等方式进行信息存储和社会平台展示交流,形成博物馆资料综合收藏,使博物馆从传统的“实物展示”转变为现代的“信息展示”,让文物真正走出库房服务于大众,体现博物馆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功能。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将会丰富苏州城市文化建设,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开展对苏州非遗数字博物馆应用领域的可行性研究,通过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将苏州地区非遗资源整合利用,能及时补充及时更新,并实现共享,打造一个能体现苏州非遗精髓的博物馆,为苏州城市又添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二、建成一个非遗项目传承教学研发的教学体系:旨在传承,开创非遗传承新模式

通过建立非遗研习、传承、教学基地,将非遗项目引入到本地高(职)校,开发为非遗学科课程与非遗特色教学,可扩大受众,培植土壤,培育新时代人才。2007年苏州科技音乐学院首次将地方非遗纳入到正常的课程体系中,此后掀起了一股浪潮,带动一批非遗项目走入了校园。然而,对目前非遗入校园传承普及教育开展的活动,大部分项目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师徒家庭教学的传承方式上,这已经不适合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高(职)校有着较强的科研力量,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创作非遗新品,有利于非遗的有效传承。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之路,将是众多非遗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条路径。要针对非遗不同特性,在原有基础上推广非遗入校,分批分级地开展,逐步形成非遗传承研发的网络体系。在本地高(职)校办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将非遗传承结合,将有效发挥高校学生这个动态传承群体的力量。因此,加快非遗传承教学网络建设,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三、加强一支涵盖传承人、工作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志愿者在内的队伍建设:旨在创新,增强非遗活力和创造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才队伍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工作的关键,也是打响城市特色名片的又一资源。要建立包括非遗传承人、工作管理人员、研究人员、高校专业教师、志愿者等在内的非遗人才库,开展行业交流、技艺理论、研发新品、活动赛事等。苏州政府极为重视保护和发扬本土文化,加强专业机构建设。苏州政府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建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对非遗的扶持不仅在政策上,还在经济上每年有300万元的专项扶持基金;并对传承人和责任保护单位每年进行考评。政府同时采取积极措施,为传承人开拓各类专项交流活动,让他们走出省市,走出国门,拓展非遗影响。为非遗的传习工作提供保障,积极开展对传承人的政策培训等,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和苏州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更好地促进传承工作的开展,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形成一支专兼职的保护队伍。2013年6月,苏州文保办促成建立了苏州首支非遗志愿者团队,以教师、学生、退休人员等为主,首批入选者一半为在校大学生,另一半则是对本地文化较了解的“老苏州”,能够为“非遗”保护提供新的线索。志愿者们将接受免费培训,了解“非遗”特点以及如何进行抢救记录工作,还将对濒危“非遗”进行普查。通过志愿者活动更加促进了社会对非遗的关注,扩大了其影响。

四、着眼苏州本土文化特色,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开拓一条非遗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旨在发展,增强非遗项目行业繁荣,开创苏州特色旅游街区名片

文化差异是诱发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的独特性、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天生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街区已成为了现代旅游业的又一新亮点。苏州非遗结合区域旅游,目前大都停留在单个或几个项目方面,旅游地分散,路途远交通不便,旅游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感受到苏州非遗文化魅力,导致非遗的旅游价值远远被忽视了。如何整合非遗资源,对其科学开发利用,利于非遗整体发展,本文认为开拓一条非遗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将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加强苏州西北街打造成苏州非遗文化旅游特色街区的可行性研究,对特色旅游街区功能定位做出探究,对西北街商铺现状和西北街独特的优势如地域位置、交通线路、人流状况、文化特点、原住居民等进行分析,对西北街开拓为非遗文化特色旅游街区的框架初步设计,以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延伸文化产业链。

五、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文化地图以及各类非遗宣传海报:旨在宣传,开创非遗宣传新活动苏州非遗资源具有在不同区域内相对集中、形成不同分布区的特点。综合苏州地区的非遗项目,制作一张形式精美、内容丰富的苏州非遗文化地图,把世界级6 项、部级29 项,按照项目所在的区(市)分布排列,做鲜明直观的地图式介绍,尤其是对外省市在宣传上更加有力,更能充分展示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设计相关非遗项目的宣传海报或宣传手册,形成系列广告模式,争取在苏州各级各类文化活动举办期间,把它作为苏州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通过各类旅游集散中心、互联网络等,免费发放和提供给中外游客,使他们全面了解苏州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苏州非遗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代表了历代能工巧匠的辛勤创作,具有浓郁的地方独特风格。苏州非遗资源急需寻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来支撑。要积极响应苏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文化繁荣、旅游兴盛的现代化苏州”的号召,将非遗资源整合开发,加强苏州非遗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弘扬吴文化,打造苏州非遗特色的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柴选.有新意的城市名片[J].新闻与写作,2008(1).

[2]韩之玖.浅析城市形象策划趋势[J].沙棘:科教纵横,2010(5).

[3]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如何宣传本地特色文化范文第5篇

二、活动策划承办方: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社团联合会绿色之风环保协会等各高校环保协会。

三、参与学校: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吉林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

五、活动形式:本次活动已选取了四个长春标志性建筑或广场由各高校现场进行活动接力,各高校在相应点上进行开展现场活动,以各种活泼欢快的形式吸引民众的目光,推广低碳生活,整个活动。

六、活动时间:5月15日9:00am.——11:00am.

七、长春地区部分:

地点选取:

文化广场、南湖公园、五环体育场、新天地购物公园。

路线图:

各区域之间以自行车或公交等作为绿色代步工具,进行接力式连结,以体现“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思想。

制作“低碳嘉年华”春城绿地图(可用灯箱布)。制作接力主城区简易地图(南关、朝阳),在接力到达每一站时在“绿地图”上做出醒目路线图和“通关标志”(貌似邮戳一样的标记,包括地点和主题等),当完成所有地点的传递后,形成完整传递路线图。

第一站:新天地——低碳时尚

以“衣食住行”作为活动的切入口对市民进行“低碳生活”的宣传,教会市民们真正从“衣、食、住、行”这几个实处来进行“低碳生活”。可选择一栋综合性商场(如新天地),在服装层宣传穿衣中的低碳;在美食层宣传如何低碳饮食;在家私装饰层宣传如何住的低碳;在汽车展厅层宣传低碳出行。

在地图上贴上首站标记后接力开始,第一棒带着地图及本站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出发。

出行方式——公交车。

第二站:文化广场——绿色心情

活动形式:制作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风筝,体现放飞绿色梦想的主题。可邀请附近市民一同参与,广场设立宣传点,结合历次20活动的总结,或者低碳生活的介绍,以及野生动物保护等与绿色生活相关的知识点展开。接力人员到达之后,进行简单的交接,标记路线和地点后带上风筝,环城自行车车队出发。

出行方式——自行车。

第三站:南湖公园——播撒希望

地点:南湖风雨四亭(为中国三十四大中心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

接力人员到达南湖后手持盆栽以步行方式开始接力,穿过风雨四亭,最后一人以“绿色钥匙”交换盆栽,并将其栽种。接力再次开始,带着绿色钥匙前往下一站。

出行方式——步行。

终点:五环体育场——绿意春城

轮滑舞蹈表演。最后一棒到达之后,用手中的“绿色钥匙”开启宝盒,演员拿出盒中绿色长布(可用条幅布)进行演出,结束时条幅布在地面摆出“20”形状;现场志愿者及参与观众手执完整接力地图和相关宣传旗帜一同喊出宣传口号作为接力活动的结束。

八、本校区活动负责部分: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将和吉林农业大学携手负责长春地区接力的第一站:新天地——低碳时尚。

(一)、低碳从“衣”开始:以低碳时装秀作为开场,宣传避免不必要衣服的购买,购买生产过程污染物排放少的衣物制品以及自己DIY改装旧衣物。互动形式:进行一场废旧衣物改装秀。由各社团事先制作好废旧衣物的改装,要求美观,改装合理。在走秀完成之后由志愿者讲解员就衣物如何改装,以及穿衣之道进行讲解。吸引游客进入到我们低碳穿衣的风尚中来。(这一部分的模特将由本协会从参与过“模特大赛”的选手中选出。)

(二)、低碳从“食”开始:提倡吃有机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少食用肉制品,尽量食用本地食物,合理处理剩饭剩菜等。互动形式:美味素食品尝。以欢快的形式现场制作营养而低碳的素食食品供市民品尝。同时进行图片宣传,让市民在体会美味的同时感受素食的健康,素食主义的低碳生活。(同时用各种材料制作寿司,沙拉,韩国拌饭教会市民合理使用食材)

(三)、低碳从“住”开始:宣传在居家中少使用化石燃料,节约使用家用电器,购买低碳住宅,选择低碳健康的装饰材料等。互动形式:搭建一个象征性的卡片纸屋,拉动市民参与其中的“模拟低碳居家生活”,以扎破“屋体墙壁”上象征亮起的灯泡的黄色气球的形式向市民传递合理用电的理念。

(四)、低碳从“行”开始:宣传低碳出行,购买小排量汽车,多骑自行车和电动车等。互动形式:邀请市民填写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车型贴于公告板上,评选出最环保车型。

九、活动援助申请:

1、由于本次活动比较大型,为更好的在其他学校面前展我发展学子之风采,也为加大校园文化的宣传,本协会申请校园电视台跟踪采访长春地区的活动,跟好的将活动资料带回到咱们学校内部进行更深入的宣传。

2、由于活动参与的本校志愿者人数比较多,还有,若电视台同意参与,为保护采访设备,降低志愿者来回车费成本,本协会特申请使用校车接送活动志愿者。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支持!

十、其他: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点滴做起。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影响更多的人参与低碳生活,保护我们的地球。(十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党的光辉在我心)

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社团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