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型农庄经营策划方案

小型农庄经营策划方案

小型农庄经营策划方案

小型农庄经营策划方案范文第1篇

1 农庄的兴起及国外农庄的发展现状

“农庄”的雏形来自于国内外的乡村旅游。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逐渐兴起,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开创世界乡村旅游的先河的是西班牙。随后,乡村旅游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全面发展。

1.1 美国“农庄”经营现状

美国是举世公认的农业大国和强国。美国以350的农也劳动人口养活了3.15亿美国人,还有近四分之一的农产品可供出口。美国农业的高度发达,得益于高超的农业科技水平、高度的机械化程度和农场经营制。2012年美国的农场约有220万个,农场占地面为9.2亿英亩,平均每个农场的面积为418英亩,约合2508亩,农场的性质以家庭农场为主,约有190万个,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家庭两三个农民经营着上百甚至上千英亩的农场。

美国农业部农业统计处统计显示,2007年有2.3万个农场提供农业旅游项目,每个农场因此增加收入2.43万美元;2006-2008年间,2/3的美国成年人参与过农业旅游活动,包括乡村文化遗产旅游,乡村自然生态旅游和以休闲体验为目的的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大大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加利福尼亚州大学2009年针对该州农业旅游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加州旅游农场经营者中,75%选择经营旅游农业的原因是增加收入,有62%选择了销售农产品;另外,43%的接受调查的经营者已经经营超过10年。可见,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对美国的农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2 法国“农庄”经营现状

法国有各类家庭农场66万个,其中主要是中小农场,占农场总数的81%,平均经营耕地42公顷。法国农场的专业化程度很高,按照经营内容可以分为畜牧农场、谷物农场、葡萄农场、水果农场、蔬菜农场等,大部分只经营一种产品,产品特点鲜明。法国的农业旅游由以农业旅游协会为代表非政府机构推动。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行业自律以实现农业旅游的持续发展。1998年,法国农会常设委员会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续服务处,为法国农场设计研发“欢迎莅临农场”组织网络,成为法国农场强有力的促销策略,每一家农场可以向其申请加入。这一网络将农场划分为三大类型,即美食品尝,休闲和住宿。其中,这三大类型又细分为九种不同属性的农场,包括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露营农场。农业及旅游接续服务处专门制定了管理条例,严格规范不得贩售或采买其他远方农场的某些农产品,严重违规者,将被取消“欢迎莅临农场”资格,并不得再使用有关标志。这样可以突出每个农场的经营特色,有效地区分市场,避免形成恶性竞争。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户从事农业旅游,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休闲旅游,占全国旅游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

2 国内农庄的发展现状及形成原因

2.1 我国农庄的整体现状及特点

我国农庄最早出现于四川成都,后来在整个四川盆地乃至全国铺展开来。1987成都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的桃花节是我国最早以“农庄”命名的乡村旅游。目前国内的农庄类型主要有传统农家乐、景观型农庄和生产型农庄等几种类型。以上农庄在各地都有出现,但整体上我国农庄发展水平不一,主流形式仍旧是传统农家乐,管理上普遍缺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理念,且农庄规模较小,设施条件简陋,经营粗放,产品单一,大多数仅停留在提供住宿、观光和餐饮的低层次上,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

2.2 我国农庄的形成原因分析

农庄的发展现状跟落后的农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由于我国人地矛盾突出,每户家庭所承包土地上的产出基本上只能满足该家庭自身的需要。受制于较小的农地规模、落后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无法在农地上进行大规模投入,也不能在农地上获得足够收益来满足日常开支,只能在农忙之余,外出打工或者经营副业来增加收入。

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体验农村生活逐渐兴起,农家乐等各类农庄应运而生,但在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上存在着先天不足,这也是我国农庄和发达国家农场很大的区别所在。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许多农民不再从事农业,农村出现了土地抛荒现象,自发性的农地流转现象开始出现,随之出现了一些规模农业。2005年3月1日出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从法律层面上对土地流转进行了规范,间接促成了长沙圣毅园、东阳花园村等大规模农庄的出现。

3 圣毅园农庄和东阳花园村经营情况及农庄的盈利原理分析

3.1 圣毅园农庄和东阳花园村经营概况

圣毅园农庄在2008年时计划投资15亿元、流转土地37000余亩,种植无公害有机水稻1.2万亩、间种油菜1万亩、油茶1万亩,综合种植、金银花和板蓝根1万亩,并计划建设圣毅园板蓝根凉茶生产有限公司。通过借助农业种植,进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后逐步拓展至商贸、住宅建设、休闲旅游等诸多领域,当地还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农庄以325公斤稻谷/亩/年的租金,向合作社统一租赁土地。圣毅园在2009年被长沙市政府列为“长沙市农村土地流转综合配套改革示范点,政府行政影响较大。2010年圣毅园就曝出农田严重荒废,遭遇资金短缺,拖欠巨额农民合同款。圣毅园的失败,表面上看是因为扩张过快,资金链断裂,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从事房地产业务的经营者对农业经营风险没有足够认识。根据圣毅园投资计划,如果年利润是1亿,15年后才能收回投资成本。且不说这期间气候变化会对农作物产生巨大影响,农产品深加工市场的波动可能也会导致该项目的失败。圣毅园在没有合理盈利模式的情况下,没能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采用大规模的机械作业以及科学的管理,仅仅靠扩大规模,产生不了规模效益,资金链断裂是早晚的事情。

东阳花园村位于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拥有“花园生物”上市公司和“花园红木家具城”大型家具市场以及木材木线市场等专业市场。花园村依托强大的经济实力,先后建设整合了游客服务中心、吉祥湖休闲区、中华百村图、生态休闲园、生态农业园、花园民俗馆、南山寺佛教文化园、泰山农民乐园(水上乐园)、花园旧民居、拓展训练基地、健身休闲公园、花园大厦(四星级)、花园购物广场以及花园陈列馆等旅游资源,形成了一个吃、住、行、游、娱、购齐全的综合开放式景区,是全国村官培训基地和全国新农村建设A级学习考察点和浙江省首批特色旅游村和首批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实验示范区。花园村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游客量达到几十万人次。在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花园村还会举办花园村节,通过展示和节摄影大赛(通过网络投票评选一、二、三等奖),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增强了影响力。花园村娱乐休闲设施丰富,覆盖人群广泛,着重于游客的游玩体验,自身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收入占比较少,其盈利模式是门票+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农产品销售。

3.2 农庄的盈利原理分析

圣毅园农庄和东阳花园村都是大型农庄,分属于生产型和景观型农庄,只是前者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失败,后者因为游客众多而获得稳步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农庄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决定农庄项目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农庄的盈利原理,农庄的经营利润=农产品生产经营利润+旅游服务利润。根据各地农庄的整体水平来看,包括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在内的旅游服务利润率相对稳定,总利润跟游客人数成正向关系。农产品生产经营利润则相差较大。在特定的农业成产技术水平之下,农产品种植品种对生产经营利润率有较大影响,如水稻种植,通常情况下每亩纯收益为600元左右,马铃薯则为2000元左右,草莓则有上万元。如果考虑游客能否在农庄现场采摘购买带来的增值收益(包括鲜活农产品购买溢价,采摘成本、运输储存成本以及销售成本减少等),则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可见,游客的多少及参与程度对农庄的经营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增加农庄的收益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提升农庄的农业经营管理水平,采取大规模的机械作业和科学管理,提高农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二是有效衔接农产品市场,引导农民种植收益较高的农产品。三是大力发展农庄旅游,增加旅游服务收益,同时带动农产品的销售,提升农产品增值收益。

4 政府在农庄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及作用

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年来,为了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政府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如连续多年进行粮食直补、良种和农机补贴等农业补贴,以及正在农村开展的确权赋权改革,提供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来引导农地流转等,对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代农庄的发展也因此直接受益。但是,现代农庄本身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政府不可能参与农庄的经营,只能以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做好发展农庄的服务性工作,如果政府介入农庄经营过深,则可能会起到反效果,圣毅园农庄就是鲜活的例子。

5 现代农庄的发展对策――政府视角

本着以上原则,结合我国农庄的发展现状和盈利原理,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5.1 成立专门部门,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随着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为了更好的为农庄经营者服务,政府应该在现有机构设置基础上进行适当整合,便捷审批程序,强化服务职能,提升专门针对性。如由地方旅游局和农业局及有关部门开展一体化办公,提高办事效率,并设立专门的办公室,为农庄经营者提供各类咨询和服务。包括

5.1.1 农庄的可行性研究服务

我国的农庄发展是自发形成的,尤其是中小型农庄,很多时候由于经营者素质较低,对农庄的经营规划往往不够科学,对市场风险研判不足,导致其在今后的经营中面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可能。农庄项目在上马之前,完善的可行性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政府而言,不能要求农庄经营者必须做此研究,但政府可以建议经营者这么做;也可以和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等行业组织或第三方合作,委托有关专家小组在本地农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勘察并对农庄经营方案进量化打分,让经营者能对该项目经营风险有较好的了解。把这一环节设计在行政审批过程中,但不能作为行政审批的依据。该过程产生的费用并不大,可由政府埋单,但对提升当地农庄的经营质量却有很大的帮助。

5.1.2 农庄规划设计服务

规划、设计是农庄建设的前提,也是将可行性研究转化成现实农庄的必然过程,其质量好坏会对农庄经营产生直接的影响。除了农庄的建设要符合所在地旅游景区(点)发展总体规划、选址要考虑交通便利之外,农庄规划设计更多是要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对于大型的农庄,规划设计任务当然应该由专业企业来完成,对于中小型农庄,经营者未必会请专业的规划设计公司设计,政府部门可以提供有关规划设计企业的信息,并和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等行业组织或第三方合作,以不盈利为目的,提供规划设计服务。

5.1.3 综合性咨询服务

农庄在经营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各种问题,如技术、管理和市场问题。农庄经营者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以及上门的方式寻求政府部门帮助,政府部门在接到帮助请求之后,及时记录并联系有关专家帮助农庄经营者解决问题,必要时,可联系有关专业人员到农庄现场帮忙解决。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做好相应的统计工作,平时收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可在农业信息网等平台上公开,以提升当地农民的农业经营水平。

5.2 理顺供需关系,规范农地流转

农地流转是发展规模农业的前提,也是发展大中型农庄的必然途径。大中型农专的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在没有稳定的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农庄经营者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农庄流转的土地在时间上长短不一,但土地租金一直在上涨,农民不愿意签订长期协议,有的农民为了获取更高的租金,甚至出现了毁约现象。这样一来,原本规划好的农庄有可能变得“支离破碎”,不利于农庄的规模经营。农地流转必须兼顾农民和农庄双方的利益。政府部门有必要组织相关机构制定各类用地租金的参照标准,并根据物价水平尤其是粮食水平进行相应浮动,并对矛盾双方进行协调。

5.3 创建区域营销平台,助力农庄市场对接

农庄经营收入由旅游服务收入和农产品生产经营收入两部分构成,不论是旅游服务还是农产品生产经营,游客的多少都会对其收入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农庄应该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农庄的营销上面。除了农庄本身可加入旅游协会等行业组织以及借助地方团购网络等其他营销渠道以外,政府借助公信力的优势,也可以为中小型农庄构建统一营销渠道,完善与市场的对接。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政府信息网专门开辟“绿色农场”专栏,内容是本地区特色农庄的介绍以及旅游服务信息。政府也可以和旅游协会等行业组织合作,借助行业组织网络平台对本地的农庄进行营销,同时可推出一些诸如团购优惠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纳入营销平台的农庄必须具有相应特色和较高的服务质量,才能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或者政府也可以借助旅游协会等行业组织,制定严格标准,结合游客体验,将农庄进行分类、分级,如此可将本地区的大部分农庄纳入营销平台,游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选择,同时也给农庄的发展增加了竞争动力。

5.4 落实补贴和金融支持,加大监管力度

目前国家对规模农业有各样的补贴,包括粮食直补、良种和农机补贴等,另外对流转农地以及确权农地鼓励农村信用联合等金融机构发放抵押贷款,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及缓解农庄融资难的问题。但是,这中间也存在落实难的问题。如,有地方存在骗取各类农业补贴和专项补贴的现象,也有地农地流转抵押贷款规模过小等。对于前者,政府除了要将信息在政府网站平台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之外,还必须对骗补机构和人员进行严厉惩罚,对举报人员从惩罚款里拿出一定比例以匿名方式给予奖励,仅仅要回补贴和取消补贴资格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补贴项目进行回访。对于后者,政府除了鼓励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之外,只能是在完成农地确权的基础上,增强咨询和服务质量,通过增强农庄的竞争力,保障农庄的经营效益来获取金融机构贷款。

5.5 组织农庄经营人员培训,提升农庄经营管理水平

在农庄经营者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对农庄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培训也是传达政府有关精神的途径,但主要还是应该从拓展农庄经营人员眼界、传播农业新技术以及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着手。培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有专家讲座,也可以到示范性的农业经营现场参观学习。在灌溉,施肥,育种等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政府部门也可以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到农庄现场去,对农庄经营人员开展现场指导。

5.6 定向招商引资,建设示范性农庄

定向招商引资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大型农庄来带动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给地方农庄起到示范作用。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可以考虑引进经营范围跟当地特色农业相近或相同的大型农庄,这样可以降低产业资本跨行业进入农庄经营带来的风险,避免类似圣毅园的悲剧。大型农庄的示范效应将会非常显著,有利于地方上中小型农庄学习农庄经营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水平,从而提升当地农庄的整体经营水平。为了保证招商引资的成功,地方政府在完善规划的前提下,选择一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土地流转成熟的地块,通过大型的土地经营权交易平台对外招商,并在农业补贴、金融等多方面进行支持,但同时也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避免公共资源浪费、给土地流出农户带来损失。

6 政府工作的落实和监督管理

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的政策和措施,如果执行得当、落实到位会对当地的农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政策落实和监督管理机制显得非常重要。政策、措施未能落实,往往由三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政府“懒惰”,行政效率低下,服务能力不足;二是政策不对路,扶持对象(农庄和农民)弄虚作假,应付了事;三是政策对路,却让钻营分子钻了空子,扶持政策落空。因此政策、措施的执行必须将其放置在阳光下,让全社会监督,对其中的责任人、钻营之徒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确保政策能真正惠及农庄和农民。

6.1 政策、措施信息公开,多渠道、多方式进行

目前许多政策措施信息,诸如农业补贴等地方政府都会将其公布在政府网站上,但这只是一条渠道而已。在农村,许多农庄经营户和农民都不懂电脑,或者很少使用电脑,因此采用多渠道公布信息非常重要。地方政府可公布信息的途径有地方电视台,地方报纸。报纸和电视是农庄经营者和普通农民经常使用的媒体,在报纸和电视上公布政府政策、措施,信息传播范围会更广,监督效果会更好。地方政府也可以将政策措施信息的传播当成公益事业来做,召集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群体,到农村去现场传播,散发相关资料。

6.2 农庄和农户电视问政政府有关部门,提升政策、措施落实效果

电视问政是近两年出现的普通民众参与政府政务的形式,因为电视现场直播,场内参与者和场外观众可以互动,确保政府政务公开透明。在电视直播现场,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可以介绍农庄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让现场农庄经营者进行问询,并接受场外电视观众评议,监督,可以有效提升政策、措施自身的科学性,提升落实效果。电视问政应该形成稳定机制,如半年一次问政,固定问政时间,并在电视问政前在地方电视上做宣传,让更多的农庄经营者和农户能够参与进来,切实提高电视问政效果。

7 结论

小型农庄经营策划方案范文第2篇

为加快我县农家乐旅游建设步伐,促进全县旅游业健康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思路

“农家乐”是指以乡村农庄和农民家庭为基本接待单位,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以旅游经营为目的的旅游项目。发展农家乐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吸引外地游客、集聚人气,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氛围。

我县发展农家乐旅游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健康休闲开发为重点,以山区自然生态和乡村民俗特色两大优势为依托,以产业发展、百姓受益为目标,坚持培育重点、扶持重点的原则,按照统筹规划、全面启动、政府引导、农户自愿、分类指导、示范带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思路,逐步把农家乐旅游培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增长极。

二、建设类型

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农户基础条件、经济水平和区位特点,宜改则改,宜建则建,改建并重,改建结合,探索适合不同类型村庄、农户的农家乐建设途径。

对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以侯家庄乡杏峪、招乜、平头铺、岗底村等为代表,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吃、住、行、摘、憩、嬉等配套设施,利用地势地貌、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依山建房,就势建景,浑然天成,新建筑与古建筑融为一体。

对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突出、特色鲜明的村庄。以乡村、镇村等为代表,积极探索产权置换、政府补贴、农民改造等方法,重点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将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融于建设之中。

对景区周边、城镇周边、交通干道沿线,区位条件优越、通达性好、进出交通安全便捷的村庄。以城区、东庞矿以及国、省道两侧,尤其是隆昔线两侧山区四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以特色饮食为切入点,引导农家乐建设。

三、目标任务

农家乐建设应具备“五个基本条件”、达到“六个好”。“五个基本条件”即:乡村干部群众对发展农家乐有热情和有信心;村领导班子要有较强的战斗力;交通方便、通讯无障碍,游客可进入性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各项资源比较丰富。“六个好”,即:构建一个好环境;保持一个好的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管理好一个农家菜园;选用好食品材料;落实好一个卫生制度;建好一个高标准卫生间。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计划利用五年时间,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分期分阶段完成目标任务。

第一阶段(-年):启动培育阶段。各乡镇要利用自有或租赁农家房屋、院落、场地通过改建、新建、巩固提升等方式,使第一批农家乐经营户发展起来,示范带动其他农户发展农家乐。年,每个乡镇要发展10家以上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其中重点发展5家高标准农家乐示范经营户,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山区四乡镇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上述目标的基础上,再发展培育一定数量的农家乐经营示范户。到年底,全县农家乐经营户达到100家,其中高标准的达到50家。年全县农家乐经营户达到200家,其中高标准的达到100家。

第二阶段(-年):迅速发展阶段。到年底,全县发展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力争达到300家,使农民从农家乐旅游业中获得明显的经济利益。

第三阶段(年):完善普及阶段。年,推行以“乡村特色,现代经营”为指导,创建农家乐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的新模式,农家乐旅游发展形成良好态势,全县发展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力争达到500家以上,努力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四、工作要求

(一)科学编制规划。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农家乐发展总体规划;根据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农户家庭经营能力,按照“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龙头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编制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详细规划。

(二)体现本地特色。农家乐项目的建设应符合我县农家乐发展空间布局,依托重点景区与重点农业、新民居、经济沟建设相结合,抓住自身特点来定位,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农家乐发展格局。应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体现地方民俗特色,重点突出特色,开发适应城乡居民崇尚自然、向往田园生活以及求新、求特、求变消费需求的健康休闲旅游项目。

(三)强化环保意识。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重点旅游景区内的农家乐发展应符合旅游区规划。在环境敏感区域内的农家乐建设项目方案编制,必须有环境影响评价,办理环保审批手续。

(四)注重安全防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家乐特色村(点)、经营户防火防灾等旅游安全意识,加强危险路段、涉水项目、厨房防火、休息场所等安全隐患排查,完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坚决杜绝卫生、消防、食品、接待设施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游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五、政策措施

(一)落实优惠政策。县工商、税务、公安、卫生、消防、交通、水务、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对发展农家乐经营户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理证照手续,减免县内有关规费。同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在农村新民居建设、沼气、一厕三改、饮水安全、乡村道路、村庄绿化、农网改造等涉农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要与农家乐建设工作有效衔接,集中向农家乐示范村、户匹配项目、投放资金。

(二)金融信贷支持。县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研究制定农家乐建设信贷办法,实施农家乐建设贷款优惠政策,简化贷款手续,增加对农家乐经营户的有效信贷投放,解决农家乐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问题。

(三)用地政策支持。在符合农家乐规划布局的前提下,鼓励农户利用住宅或旧宅基地、院落改建成农家乐,对利用农村闲置地、未利用地新建农家乐的优先提供用地支持。但不得以借发展农家乐为名侵占土地用于其他建设。

(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赞助等方式支持农家乐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户)企自愿、互利双赢”的原则,进行农家乐旅游开发,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县政府成立县农家乐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县旅游、公安、水务、交通、国土、农业、林业、发改、农办、建设、规划、开发办、环保、工商、卫生、食药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主要负责农家乐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农家乐管理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和处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县旅游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旅游局局长兼任,负责产业发展的指导、服务和行业管理;编制农家乐发展的规划、星级评定标准等有关管理办法;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农家乐发展和服务工作,形成服务和管理的合力。各乡镇政府都要明确一名乡镇领导同志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小型农庄经营策划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生态农庄;脉络;概念;牵头人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046-03

农业在我国一直以来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尤其是在“工农剪刀差”政策下,农业发展落后,城乡二元结构严峻,生态破坏亦愈发严重[1]。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的生态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启动了第一批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到2000年,我国已然拥有2000多个县、乡、村开展了多层次、多种类的生态农业试点,面积超过1亿亩,使得18.1万生态农户走上了生态致富的道路[2]。安徽、浙江、江苏等地更是在近几年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先后颁布了《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等推动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方针,在积极鼓励发展公司、合作社和农户组合模式的生态农庄建设上取得了初步成功。

一、国内外现代庄园农业发展的基本脉络

现代庄园农业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纪的西欧。英国经济史学家斯利彻・范・巴思在《西欧农业史》中曾详细论述过:大约自1150年开始,西欧的粮食和畜牧业的生产已经从“直接消费”阶段转入到“间接消费”阶段[3]。当然,这样的转变,最典型的表现是在当时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英国。正是从12世纪开始,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的深化、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大批城镇的兴起和工商业的日新月异,使得社会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急剧上升、农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自给”为主要目的的庄园农业开始采取面向市场、集中管理、自主经营的尝试,一步步向庄园农业商品化方向转变,奠定了现代庄园农业的基础。

到了13世纪后期、14世纪初,土地租金的高居不下,使得庄园农业开始趋于分散,“商品化”进程减缓。然而,现代庄园农业并没有因此戛然中止。当历史进入15世纪时,“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促使了以敞田制为基础的公共型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走向集约化经营,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业。

直到20世纪中期,现代意义上的成熟的庄园农业才开始在美国、荷兰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成功地改变了该国的农业经济状况,美国新奇士橙、荷兰花卉等经济奇迹享誉全球,成为该国的农业生产标志和主打品牌。

而在我国,庄园农业的尝试最早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广东、福建一带,以种植具有当地特色的龙眼、荔枝等热带水果为主。真正的兴起是起源于革命老区――左权县,经过四年的发展,2009年左权生态庄园走出了一条山区县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创新之路。2010年,榆次成功“嫁接”左权经验,掀起了生态庄园开发的热潮,涌现出了北京郊区文化庄园、海南现代农场等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现代庄园农业,继而引发对庄园经济的新一轮探索[4]。

二、现代生态农庄概念的梳理及问题的提出

到目前为止,虽然现代生态农庄已经在实践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国内外学界尚没有对现代生态庄园的概念形成统一的定义,对现代生态农庄的类型划分也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不同的学科对生态庄园形式的属性判定更是有着不同的侧重。

国外对生态庄园的研究以越南最为突出,越南庄园,主要是依靠家庭的力量,进行农、林、园和水产养殖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5]。越南的学者主要是从“量”和“性”这两个维度来研究现代生态农庄,在性质方面都强调以家庭为单位,以面向市场、出售产品和盈利为目的。但在庄园生产的产品数量、耕地面积、雇工人数和投入资金方面等数量方面还存在争议,未取得共识[6]。

纵观我国学者们的理论研究成果发现,主要是从经济学和生态学两种主体立场,根据庄园的经营范围、庄园主、庄园的所有制结构和庄园经济的发展过程这四个维度来展开对于现代生态庄园这一新型农业发展形式的研究的。

经济学认为,现代生态庄园由多元投资主体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转让等多种经营方式,获取一定规模的土地经营使用权,通过建立庄园开展种、养、加、销等经济活动,实行企业化集中管理,运用高科技的新型经济组织实体[7]。这一主体是以“理性的经济人”为假设前提,主要强调的是庄园的土地使用权、规模经营、企业的重要性和农业的科技化水平,是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主,忽视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而生态学认为,现代生态庄园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通过资源有效组合和集约经营,以保护环境为主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集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学主体对生态庄园的定义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8,9]。然而,以生态为主,却往往忽视了生态庄园是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模式存在的,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其必不可少的目的之一。

就庄园的经营范围而言,以汪信尊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庄园主要是以经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强调的是大农业内除粮棉种植之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即将棉粮种植、畜牧水产等排出在庄园农业范围内[10]。但一粟在《值得探讨的现代庄园经济》一文中提出,庄园的内涵和外延应该十分广阔,在经营内容上是选择多元化的,只要条件和技术允许,可以单一的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某一种农业产品,也可以多种产品有选择的或是季节性的混合生产和经营,既可以以传统的“绿色农业”为主,也可以以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蓝色农业”和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的“白色农业”等多种农业产品为主[11]。

就庄园主而言,以孙文军、赵昌文等学者为代表的“土地开发商”论[12]和以一粟为代表的大中型企业、土地开发商、私人农场主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经营农业的村集体等主体共同[13]构成了庄园主的“多元主体论”在学术界分庭抗礼。

对于庄园的所有制结构,李剑锋等认为庄园不是股份企业,因为各庄园都不实行股份制,其投资者不以参股形式而成为股东,实行的是一种共同投资开发,集中经营管理的模式[14]。这仅仅是对生态庄园现状的描述。另有一些学者基于对未来发展的趋势的预想认为,现代庄园在所有制结构上不应该是单一制经营。根据我国生态庄园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其所有制结果多以股份制存在,即农户以土地、林权等方式参与入股,企业以资金、科技等方式参与入股,形成了“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随着生态庄园的发展,其所有制结构可能出现私人生态庄园、农民家庭生态庄园、国家生态庄园等多种形式。

对于现代生态庄园发展过程的争论则集中于我国现代生态庄园的开端,究竟是以自发形成的现代庄园为起点还是以政府部门认定的现代庄园经济方案为起点?究竟是以庄园经济形成为开端还是以庄园经济首次开始招商引资为开端?

上述这些观点的碰撞,往往都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现实的复杂性所导致的,尤其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让现代生态农庄从其产生到发展都具有极强的个性,难以将农庄进行归类,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形成类型化的发展和管理模式。

三、对现代生态农庄概念的再思考

生态庄园作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之一,应该是建立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综合的基础上的。这里认为,现代生态庄园应该定义为是以城市投资者进入农村或以农村自生力量为牵头人,以现代农、林、牧、副、渔产业为主体,以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为基础,以吸引市场、扩大利益为目标,以土地流转为手段,通过资源有效组合和集约管理,实现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集生产、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以上对现代生态农庄的重新定义创新的从牵头人角度入手来划分现代生态农庄,注重农庄建设的主体性特征。

(一)“两类牵头人”

在现实实践中,现代生态农庄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学界普遍认同的“企业+农户”、“政府+农户”等的运营结构和管理模式划分法,还是从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类型划分法,亦或是所有制结构划分法,都难以囊括当下所有的现代生态农庄,均存在着不属于任何同一维度、同一标准下的特例。笔者认为,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分类困境,是因为我们将关注的焦点均放在了现代生态农庄这一成型的客观存在上,没有从庄园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源头出发。笔者根据实地调研、结合相关文献,认为从农庄的发起人入手可以更好的划分现代生态农庄的类型。

现代生态农庄的牵头人有两种。

一是城市投资者,这一主体既可以是独立的个人,也可以是现代法人公司。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较强的现代科技背景、广阔的人脉网络、先进的管理和生活理念是这一群体比较突出的综合特点。他们一方面受到土地的不断增值、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人们对于返璞归真、享受乡野情趣的新型生活方式的渴望等商机的诱惑;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政府为发展农村经济、进行美好乡村建设而开展的农村招商引资活动以及随之相附的各种优惠政策,加之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完善,给予了城市资本进入农村投资建设现代生态农庄以巨大支持。

二是农村自生力量,这一牵头主体并非是指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日复一日长久的扎根在黄土地上的传统农民,而是指那些出生在农村,成年后进入城镇务工、创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以后重新回到农村进行现代生态农庄建设的群体,是属于现代农民工的一种。简单的理解,可以说是回乡进行庄园农业建设的一代农民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大批二代农民工正在涌现,那么这一群体是否可以算作是现代生态庄园建设的农村自生力量呢?笔者认为,不可以。一方面,大部分二代农民工生在城市、长在城市、教育在城市,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价值观念都相当的城市化了,与城市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即使回乡进行生态庄园投资也应该归入城市投资者的行列;另一方面,二代农民工尚且处于年轻化状态,自身实力还不足以牵头投资生态农庄。因此,二代农民工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二)“牵头人”划分法的原因及合理性

自然环境、政策导向、市场需求、文化资源等客观条件是生态农庄得以建成的基础,而资金、人才和科学技术等主观条件却是农庄是否能够建成、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种小农经济,农地资源的稀缺和众多的人口是长期存在的客观矛盾,均田承包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又造成了农地的过度细碎化和农地经营的超小规模化。虽然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为将我国细碎分布的土地及其使用权有效的集中起来提供了可能,为现代生态农庄的建设提供了土地支持,但土地资源的规整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后盾。根据土地流转基准价的计算方法,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各地差异较大,以较低水平的一亩一万元来计算,一个占地40亩的农庄的土地流转费用就高达40万元。

现代生态农庄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新形式,要求生产机械化、技术科学化、农业产业化、管理信息化、劳动者高素质化和发展的可持续化。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走出的农户,缺乏采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与条件,抗自然风险能力弱,缺乏先进管理经验应用的基础和条件,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显然,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工业化程度更高,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是先进生产技术的诞生地,是开放进步的前沿,它能够提供农村完全无法承担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更为关键的是,农业投资作为一种回报周期长、投资过程风险大的项目,需要相当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持久的资源供应能力,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明显不具备这样持久坚实的发展动力。

此外,中国农村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使得他们比较重视眼前的利益,忽视长远的利益;重视一点一点地积累收获,忽视大手笔的投资;重视自我需要的满足,忽视市场的潜力。因此,无法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机遇的前瞻力和风险的规避意识,不具备放眼全球的机会和统筹世界资源能力的农民更是在意识层面上不可能进行生态农庄建设。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就业分配制度,使得社会职业和阶层的流动渠道相对闭塞,农民往往被局限在土地上。这就从人才的角度阻断了生态农庄建设的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这才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增长见识,改善生活,提升自我的机会。所以,只有城市资本进入农村,或者农村自生力量进入城市经过充分的城市化以后才能够进行生态农庄建设,成为农庄的牵头人。

(三)两种类型间的差异

城市投资者建立的生态农庄多以休闲旅游农庄为主,这也是目前现代生态农庄最普遍的一种类型。这类生态农庄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城市中高端收入群体,以体验农业生活、亲子活动、休闲度假、享受乡野情怀为主打方向,集生产、住宿、饮食、娱乐于一体,农产品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但精细化程度高,多采取深加工精包装的方式增加附加值,科技化水平高,产品种类高端多样。比如安徽禾泉农庄利用音乐养猪,提高猪肉质量,最便宜的部位售价也高达五十多元一斤;合肥小团山香草农庄不仅定期在庄园内开展各种夏令营,还利用自产香料制作各种香草茶、香草精油等高档周边产品。此类农庄并非是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发展农业,而是利用人们对于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来吸引城市消费,推广生活理念。

由农村自生力量建设的生态庄园往往是建立在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当地的特色农作物,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善农业生产方式。这类庄园规模较大,产品种类数量有限,但产量高,深加工产品有限,多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主要雇佣当地留守劳动力进行劳作,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王河山.城市化进程伴生的五问题[J].中国县域经济报,2012(76).

〔2〕张壬午.生态农业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11―36.

〔3〕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史.(B. H. Slicher V an Bath, T he Ag ra ianH istory of Western Eu rope, A. D.)纽约,1963.24.

〔4〕〔5〕孙光堂.生态庄园经济的探索与实践[N].山西经济日报,2011(004).

〔6〕项东.迅速崛起的越南庄园经济[J].当代亚太,1999(2):63-64.

〔7〕〔11〕〔13〕一粟.值得探讨的现代庄园经济[N].特区经济,1999(1):39-40.

〔8〕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16-17.

〔9〕闫永,刘志峰,韩玉勇.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生态农庄[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17-9718

〔10〕汪信尊.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庄园经济[J].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版),1998(4):95-99.

小型农庄经营策划方案范文第4篇

1.1农村规划建设中思想认识不到位

过去各级政府不够重视村庄建设,普遍存在“重城轻乡”的现象,对贯彻国家提出的“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决策尚未落实到村庄规划建设层面,缺乏实质性措施。村委会本身更缺乏对村庄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导致无序建设严重,往往既浪费土地,又破坏资源与环境。此外,基层方面把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村庄村貌建设,变成了拆旧房、建新房等简单建筑行为。

1.2农村规划建设缺乏资金支持

政府对农村规划缺少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往往将争取来的农业项目资金全部用于种、养、加工等产业的扶持,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资金支持。再者,农民增收缓慢,也限制了规划的进一步开展。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在长期二元结构下,对农村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目前多数农村的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编制规划的经费,限制了规划编制的启动以及后期建设的顺利展开。

1.3农村规划建设缺乏公众有效参与

传统的农村规划是一种偏重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的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使得规划不能体现满足村民的普遍愿望。村庄规划中即使存在公共参与,也只是被动的、初级阶段的参与,仅停留在有限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的较低层次上。首先,公众参与范围小、广度和深度不够,较少涉及参与主体利益平衡等深层问题。其次,目前的技术手段多为问卷调查、一些意向性地选择和规划成果展示,它们仅被作为辅助设计手段,起不到协调、平衡作用。

1.4农村规划建设缺乏长期投入机制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偏低,多年来的建设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甚至有些旧的建设由于缺乏后期资金投入尚未完成,加之新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又十分庞大,对农村建设所需资金试图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解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至今难以得到保障,地方政府明显“力不从心”。

2我国农村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村规划编制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农村规划编制质量参差不齐。首先,有的规划是多年前编制的,没有预计到村庄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后来也没有及时修订,明显滞后于村庄发展的需要。其次,有的规划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结果丧失了农村的地方风格。此外,以往农村规划不全面。有的规划仅有建房规划,缺乏交通、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对于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等更是很少涉及到,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农村所必需的。

2.2农村基础设施长期缺乏

农村居民点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其建设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致使房屋排列无序、各年代建设的房屋并存,道路曲折不整,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普遍缺乏,用地结构失衡。此外,由于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且缺乏稳定的财政支持,无法维持诸如教育、文化、卫生、交通、娱乐、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的运营,因此很难在每个村庄都配置适当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这就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3农村生态环境普遍堪忧

目前一些农村的生活垃圾、污水、乡镇及个体企业废弃物等缺乏处理,严重污染了生活环境、水源和农田,破坏了生态系统。在农村,农业污染非常突出,包括肥料污染、农药污染、地膜污染等。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化肥中的部分成分挥发到空气中污染大气,部分成分随水流入河流和湖泊造成富营养化,甚至污染地下水体,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土壤酸化、板结、不好耕作,且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其引起的耕地环境污染已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

3政策建议

3.1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措施

农村规划建设不仅受到村庄周边地形地貌的影响,还受到区域内重大项目建设、现有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将农村规划建设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统筹规划,才能统筹协调村庄与周围区域的关系。政府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当地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地域资源经济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的生态和经济系统效益,通过科学设计,提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方案: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村庄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

3.2大力引导资金投入农村建设

地方的农村面貌与农村发展直接体现了领导部门对农村建设的认识与决策水平,规划管理部门应从长远、社会各个方面考虑,不断提高宏观决策水平,不要盲目建设与急于求成。同时,要切实落实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对于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违背农民意愿的建设应坚决制止、追究责任。此外,政府应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放在首位,立足于公共利益,注重每一项规划措施的社会效益。

3.3不断提高农民参与规划的水平

农民是农村规划和建设的主体,因此在进行农村建设规划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必须争取到农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提高村民的决策参与度,充分调动村民贯彻落实各项决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农民参与村庄规划和建设中,应该赋予农民一定的决定权,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4制定长远的农村规划建设方案

农村规划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才能引领农村规划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为此,各地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界定建筑和建设标准,防止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其次,农村规划一定要量力而行。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在具体操作中,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地分步实施。

参考文献

[1]沈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2).

[2]李铜山,陈明星.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3).

[3]洪音.新农村规划建设要突出农村特色[J].城乡建设,2008,(5).

[4]施利红.谈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科技资讯,2008,(6).

小型农庄经营策划方案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坚持政府主导、镇(开发区)村实施、政策扶持、资源整合、科学组织的方针,坚持近期整治与长远设、整治改造与出新提升、群众参与与政府推动、镇(开发区)为主与部门支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改变面貌与富民兴村相结合,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改善村庄设施条件,推动农村集中居住点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

(二)基本原则

政府组织、群众参与。通过政策鼓励、典型示范等措施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优先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以及影响村庄环境最突出的问题。整治方案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方案制定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做细做实解释说服工作,取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科学规划、注重特色。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空间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特色彰显等要求,优化村庄布点,完善村庄规划。切实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倡导集约设,突出整治重点,挖掘地方特色,展现乡村风情。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村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条件,确定不同的整治目标和方式,并正确处理近期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庄的分类指导,科学有序实施环境整治。

健全机制、协调推进。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镇(开发区)、村是村庄环境整治实施主体,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保证;各相关部门要整合各方资源、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立区、镇(开发区)、村三级联动机制,形成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合力。立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巩固整治成果,持续改善村庄环境。

二、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

(一)目标任务。用5年时间对全区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普遍改善环境面貌。规划布点村庄突出抓好“六整治”、“六提升”,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非规划布点村庄要结合实际,突出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沟塘等环境卫生整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有效改善村庄环境。主要目标是:

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得到有效治理,乱堆乱放得到全面清理,村容村貌得到普遍整治,环卫保洁机制基本立。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各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集约利用,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河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提高。

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山水田林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得到弘扬,筑特色得到彰显,地区更具田园风光,区更具山村风貌,水网地区更具水乡风韵。

公共服务更加配套。推进乡村道路、给水排水、绿化环卫、清洁能源、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达村到户,村庄公共管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

(二)实施步骤。全区村庄环境整治分两个阶段推进。

1、突出重点、初见成效阶段。全面动员部署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组工作机构,制定考核标准及办法,开展技术培训,兼顾不同区域和村庄类型实施示范项目。全区36%(26个)村庄实施环境整治,完成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城镇、开发区以及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周边村庄环境整治。

2012年春节前,完成2个位于城镇主要出入口附近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完成高速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1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任务。

2012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高速公路两侧,以及城镇、开发区和其他重要窗口地带共4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创1个三星级“康居乡村”。

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一级公路、其他铁路沿线两侧共19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创1个三星级“康居乡村”。

2、全面实施、显著改善阶段(2013—2014年)。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实现环境整治目标,村庄环境面貌得到普遍改善,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其中2013年完成40%、2014年完成24%。

3、巩固提高,长效管理阶段(2015年)。对全区村庄进行复查、完善、提高,落实长效管理责任、机构、资金,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提高整治效果。

三、全面整治村庄环境

(一)整治生活垃圾。立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快村庄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制度设,集中清理积存垃圾,配置必备的环卫设备设施,实现村庄保洁常态化。积极推动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到2015年,立比较完善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80%以上。

(二)整治生活污水。突出蔷薇河、鲁兰河、妇联河等重点区域,优先推进位于环境敏感区域、规模较大的规划布点村庄和新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立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已设施正常运行。加快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步伐,完善村庄排水体系,实现污水合理排放,有条件的村庄实行雨污分流。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卫生设施条件和公共设施布局,配水冲式公共厕所,原则上每个村庄至少配1座。到2015年,基本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全区15%的规划布点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三)整治乱堆乱放。加强村容村貌管理,全面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整治露天粪坑、畜禽散养、杂物乱堆,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整治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无残垣断壁。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敷设以架空方式为主,杆线排列整齐,尽量沿道路一侧架设。

(四)整治工业污染源。加强村庄工业污染源治理,立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三同时”制度。开展小化工、小制革、小漂染等“十五小”企业专项清理整治,对已审批的落后、淘汰工艺,责令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对未经审批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以及未取得资质认可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加工点,要坚决依法取缔、关闭。

(五)整治农业废弃物。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禁止随处堆放和就地焚烧秸秆,推进秸秆工业原料化、能源化、饲料化等多形式综合利用,加快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设。积极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设施设,对污染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5%。

(六)整治疏浚河道沟塘。全面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加快河网生态化改造,加强农区自然湿地保护,提高水系自净能力。推进河道沟塘轮浚机制设,实现农村河道沟塘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经常化、制度化。到2013年,全区村庄河道沟塘基本疏浚一遍;到2015年,全面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

(七)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按照村级“四有一责”(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设行动计划要求,实施面积较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改扩。结合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设,优化配套教育、卫生等资源,强化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平安服务、文体活动、群众议事等功能,形成功能完善、覆盖面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基本满足城乡居民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更加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八)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突出自然、经济、乡土、多样,大力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村庄绿化应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少用草坪;注重与村庄风貌相协调,通过植被、水体、筑的组合搭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到2014年,全区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

(九)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区域供水,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使用自备水源的村庄要配套设净化、消毒设施,满足村庄用水水量和水质要求。靠近城镇和基本具备区域供水条件的村庄,优先选择城镇配水管网延伸供水。大力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集中开展水源地整治,有效改善水源地水质。

(十)提升道路通达水平。结合村庄规模形态、地形地貌、河流走向和交通布局,合理确定村庄内部道路密度、等级和宽度。村内道路铺装形式根据道路功能确定,主要道路实现硬质化,并合理配套照明设施;次要道路及宅间路可采用砖石、沙石等乡土生态材料进行铺装;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道路宜采用传统筑材料。到2015年,全区规划布点村庄道路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开通镇村公交的乡镇比例达50%以上。

(十一)提升筑风貌特色化水平。引导促进农村民居筑风格与村庄整体风格相协调,充分体现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特征,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既有筑物出新。严格规划管理,依法处置违法违章筑。对具有传统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和救灾救济工作,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十二)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农民参与和自主管理村庄环境的有效途径,引导制定农民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落实设施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垃圾收运、公厕保洁队伍。立专项规章制度、固定管护队伍以及村民参与的监督制度,做到运行有效、管护到位、群众满意,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确保环境整治有成效、不反弹。

四、提高村庄规划设水平

(一)优化完善村庄规划。结合城镇总体规划修编,适时优化调整镇村布局规划,综合考虑当地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乡村特色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劳作半径和集聚规模,选择与生产相适应的居住方式,科学确定村庄布点和数量。根据实际需求充实完善村庄规划,统筹安排村庄各项设以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等工作,强化对村庄环境整治的引导作用;注重保护村庄地形地貌、传统肌理,营造优美环境和鲜明特色。村庄规划报批前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依法批准的村庄规划要在村庄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二)推进康居乡村设。以“布局合理、道路通畅、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为目标,组织开展省级康居乡村设试点示范,引导各地加快推进康居乡村设。在优先引导和鼓励有条件农民迁入城镇的同时,以改善农民最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有序推进康居乡村设。

(三)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取自、联与统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稳妥引导农民向规划布点村庄有序集中。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村庄以低层独院式联排住宅为主,引导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村庄设多层公寓式住宅,限制设独立式住宅。新农房要结合地形地貌及道路走向等灵活布局。加强农村集中居住点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确保新农房符合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抗震等要求,切实提高农房筑质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成立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住房和城乡设局,抽调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组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制定、目标任务分解、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镇(开发区)对本地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负总责,将这项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实际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职责分工,落实政策措施,切实加大统筹推进力度。

(二)突出工作指导。根据各地村庄基本条件,分区域、分类型指导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加强环境卫生治理,营造整洁、自然的村容村貌。突出规划布点村庄的环境整治,靠近城镇的要按照城镇社区标准进行整治,具有自然和人文特色的要注重特色保护和培育,经济条件较好的要加快配套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经济薄弱的要优先设和改善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的道路、供水、排水、垃圾收运、河塘疏浚整治等基础设施。加强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结合,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促进村庄环境整治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落实。

(三)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农村集体设用地政策,探索跨村组宅基地置换,保障村庄规划设整治用地需求。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农村设和集体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土地和农民住宅确权登记发证,探索立城乡统一的设用地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严格执行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村庄环境整治和康居乡村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并按照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对符合支持范围和条件的项目给予补助。通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村集体经济收入、区镇财政补助等,筹措河道管护、道路维护、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绿化养护等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经费。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资捐的方式,支持村庄环境整治。

(四)提供技术保障。加强设管理服务机构设,提高指导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基层干部村庄规划设和环境整治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组织实施村庄规划设和环境整治的能力。选择不同类型村庄开展示范,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环境条件下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的有效途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庄实地进行技术指导,大力开展科技、规划、技术下乡,立科技、规划、设计单位“一对一”技术帮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