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矛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矛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矛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矛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矛盾观;正视社会矛盾;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中图分类号:D61,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12-0020-05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总书记对“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论述是对、邓小平、社会矛盾观的深化。社会矛盾比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和范围更广,它涵盖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在现阶段,虽然“人民内部矛盾”的提法还会经常使用,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人民内部矛盾”的提法将会渐渐淡出,而“社会矛盾”则将成为表述当代中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问题的一个基本概念。基于此,本文以历时态维度对、邓小平、和等中央领导的社会矛盾观进行文本梳理和比较,以期对实践界和理论界思考相关问题有所助益。

一、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状况发生变化,加上当时国际共运中的动荡,在社会上引起许多思想混乱,致使社会矛盾日益突现。于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准确理解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鲜明地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和在理论上明确的阐述,列宁初步地接触了这些问题,但也没有明确地加以说明。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结合当时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在《论人民民主》、《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述中对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问题进行了开创性探索。

(一)科学地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的核心概念

1949年6月,在《论人民民主》中明确提出“人民内部的矛盾”这个概念;[1]1956年4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全面阐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十个重大关系,正确反映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诸多内容;1957年2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准确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正确协调利益关系指明了方向。首先,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指出这个矛盾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其次,提出在现阶段中国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2]205,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都是人民的敌人”,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再次,指出敌我矛盾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已居于主要矛盾的地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最后,认为,这两类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要尽可能地促成敌我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二)精辟地说明要用不同方法来解决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把民主的方法作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方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提出要通过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并概括为一个公式,即“团结――批评――团结”,以之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认为,人民内部矛盾首先是对于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的矛盾,要通过经济的手段去解决。“我们必须经常注意从生产问题和分配问题上处理上述矛盾”[3]755,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3]783,实行农、轻、重并举,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兼顾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三者的利益。其二是对于共产党和派的关系问题,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其三是科学文化工作问题,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的风格和形式自由发展,不同的学派自由争论;其四是民族关系的问题,要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既要克服,又要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2]8这充分说明高度重视、预防和化解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系统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学说,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并对其作了科学的阐释,第一次提出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的理论同时也带有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他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立足于阶级划分,是从矛盾斗争的视角上来把握“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但需要强调的是,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今天仍能继续发挥作用。

二、邓小平的社会矛盾理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处理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态势,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化解社会矛盾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著述中,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化解我国社会矛盾的问题进行了创造性探索。

(一)科学指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粉碎“”后,邓小平谈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时指出,按照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邓小平在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分析了我国当下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矛盾,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普遍存在的症结和最深刻根源是生产力水平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接受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明确指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不相适应方面,认为这种不适应的原因主要不是旧社会的遗留问题,也不完全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个别环节上的问题,而是现行社会主义社会的体制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他分析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联系与区别,创造性地提出体制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动力。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4]250,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优越的,但“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4]327。邓小平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体制之间又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认为基本制度决定着体制的发展趋向,而体制是基本制度的具体体现,并对基本制度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现行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严重束缚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因此,必须对陈旧的僵化的体制进行改革。在他看来,体制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中心环节,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邓小平关于基本制度和体制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这个理论把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明确提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保障是民主和法制建设

1980年,邓小平指出:要在“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4]322。邓小平认为发扬民主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而发扬民主不仅是用说服的方法、批评的方法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更重要的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克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弊端,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333。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就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146。这表明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保障。在处理人民内部存在的物质利益矛盾时,邓小平在“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他说:“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4]364他形象地描述了让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另一部分人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

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事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指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中心环节是通过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是在经济生活中贯彻“效率优先、兼政公平”的原则。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的新贡献。

三、关于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深入探索

党的十三大以来,国内国际形势和我们党的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社会转型与体制创新阶段,社会的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社会结构经历巨大变迁,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日益错综复杂,并呈现出利益矛盾突出、上升、对抗程度增强、矛盾变数增加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又一次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新考验。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结合当时我国改革开放新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发展要有新思路》和党的报告等著述中,对如何正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问题进行了拓展性探索。

(一)社会稳定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了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邓小平时代又有不同。如何妥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防止矛盾激化,提高解决矛盾的能力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的基础。对此,郑重地向全党提出:“各级领导同志要善于分析和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向,特别是要注意在深化改革中由于进一步进行利益格局、利益关系的必要调整而可能发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千万不可疏忽大意。”[5]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传统的高度集中政治整合的社会结构逐渐解体,社会非稳定性有所扩大,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出来。贫富分化、腐败现象、突发性事件、社会治安、民族宗教等社会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任凭这些矛盾和问题累积与发展,势必会带来更多不安定因素,危及社会政治稳定。在分析新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基础上,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出发,阐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各种社会矛盾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认为在当代中国,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能否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攸关战略的重大问题。强调:“实践表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党的十六大报告上他又强调:“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因此,“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准确地抓住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为及时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提供了指导思想。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

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社会矛盾处理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指出:“从根本上说,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要靠深化改革,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对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新矛盾,要深入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有效预防的发生,不要等到出了事才去做工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消释党群、政群、干群等之间的隔阂,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形成社会和谐思想道德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协调稳定。还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改进工作方法,建立起利益协调、诉求表达、预警预测和矛盾调处等工作机制。强调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是新时期需要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告诫全党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促进改革和发展,以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对社会矛盾思想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方略,为我们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党的报告等著述中,对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一)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需要以科学发展为前提

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与邓小平当年讲的“发展是硬道理”相比较,今天的“发展”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强调的是发展的“科学”内涵。基于科学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问题的理论进行了创新性发展,指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这就把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从战略高度看问题,认为,面对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现实,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高度关注民生,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高度关注民生,切实把党建设成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需要创新社会管理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同志及时指出: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为此,在2010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三个最大限度”和“四个注重”。这是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新思路,其实质内容是通过体制创新,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办事制度,建立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新机制,发扬民主畅通民意管道,保障群众话有处说、难有处解、事有处办。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针对这种现状,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化解社会矛盾,以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他明确指出,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改变过去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2011年2月中央党校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提出八个方面意见,强调要通过创新社会管理,将化解社会矛盾的“关口”前移,使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要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协商,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要防止借用“维护社会稳定”的名义,将不恰当的社会管理方式固定化、格式化,由此混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界限,模糊民众捍卫基本权利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内涵;要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提供公共服务并努力改善民生,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当前中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在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结构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况下,注重社会公平、强调共同富裕、关注弱势群体、重视利益协调等等,已成为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大课题。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等基本理论,阐述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等基本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学说,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斗争理论。

在过去半个世纪,我国四代领导人科学把握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始终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作为事关全局的重要政治课题。同志第一次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科学概念,在中国开启和推动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历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为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志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论证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提出了“善于分析和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理念;同志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等重要观点,在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理论上迈出了新步伐。他们关于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思想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党登上一个又一个理论台阶,已达到了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2].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矛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紧密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创新,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毛泽东对建国初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形成了科学、完整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导。邓小平根据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表现,对毛泽东的理论给予了极大的创新与发展,使毛泽东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方法更具现实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我们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根本指导。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深人学习和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增强人民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毛泽东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内容丰富,集中体现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这篇文章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

1.科学界定人民内部矛盾。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结束,人民内部矛盾取代敌我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新的时代特点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从过去长期形成的对敌斗争的范式中解放出来,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此,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和“敌人”作了严格界定,指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r};c}}}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除了这些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外,人民群众同人民政府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的一个矛盾。

2,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毛泽东根据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一是根本方法。毛泽东认为,群众路线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性原则和根本方法。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尤其是人民内部矛盾错综复杂,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必须走群众路线,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依靠群众做好工作。他指出:“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川( P559 -460)即使在‘4反右”斗争全面展开的时候,毛泽东也没有忘记提醒人们:“什么叫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11(P4545二是民主的方法。毛泽东强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n(1](P371)他认为,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地表现为思想认识上的是与非的矛盾,“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i}l(})。后来,毛泽东又进一步把民主的方法概括为“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川( P36v )三是具体方法。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系统,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在民主方法的指导下,制定出具体的方法。毛泽东提出,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方面,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处理党群关系、克服某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上,实行整风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在经济问题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对民族资产阶级,则采取团结、批评、教育的政策。

毛泽东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杰出代表,对此又有了极大的创新与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方略。

(1)提出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加快经济发展、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毛泽东曾从总体上提出用民主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同时还指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法,但在这一系列的方法体系中明显缺少一种带有根本性的方法。以往的事实证明,虽然人民内部矛盾形态各异,但其存在和发展与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得不到普遍满足有密切关系。因此,邓小平把加快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作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措施和方略。强调我们各项工作的中心是经济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

(2)提出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了力A'决我国经济发展,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邓小平就此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另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邓小平认为,只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才能形成激励和竞争机制,才能创造出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高效率,才能为人民内部矛盾的缓解创造根本条件。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邓小平没有忽视解决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问题。他指出,这个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就会转化为政治上的矛盾,就会使人民内部矛盾升级、扩大。如何防止两极分化呢?“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r [31 c P3}a)“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

(3)提出民主与法制相结合,要充分运用法制手段。在充分肯定民主方法的同时,邓小平倡导把民主的方法与法制的方法结合起来,并充分运用法制手段。社会主义法制具有规范性、公平性、强制性、稳定性的特点,是协调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处理敌我矛盾还是人民 内部矛盾,都必须充分依靠群众,严格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也 要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矛盾,也有不少要通过 法律来解决。‑[z7(Pla},以往我们之所以用对敌斗争方法去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这“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 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2](P333)“为了保 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 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 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4)提出不同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毛泽东把民主的方法看作是与“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相并列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法。而实际上,人民内部矛盾多种多样,并不是单纯用哪种方法所能奏效的。邓小平根据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不同表现,把人民内部矛盾分为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矛盾,提出不同领域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经济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直接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活动中发生的,单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行的,邓小平主张在民主的基础上,运用经济的、法制的、行政的手段,通过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来解决。政治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集中表现为党群、干群矛盾,涉及到经济利益问题,必须在解决经济问题上下功夫,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反腐倡廉、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等方法来解决。在解决人民内部思想观念上的矛盾时,邓小平主张“用事实来说话”。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n [3](P374)这样反而不利于思想问题的解决,“处理的办法,就是拿事实来说话,让改革的实际进展去说服他们。., [3](P156)当然,适当回避人民思想观念上的矛盾,并不意味着对它们听之任之。邓小平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疏通和引导,弘扬主旋律等方法。

从毛泽东、邓小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都是中国革命、建设的产物,都在新的实践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紧密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创新,是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同时,我们也看到,邓小平对毛泽东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不仅仅是继承和坚持,更重要是扬弃与发展,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创新。

1.毛泽东过多地从政治思想方面关注人民内部矛盾,侧重于从是非角度看待人民内部矛盾,并把“团结—批评—团结”看作惟一的方法。1957年,他说:“我们现在的任 务,就是要在整个人民内部继续推广和更好地运用这个方 法,要求所有的工厂、合作社、商店、学校、机关、团体,总之, 六亿人口,都采用这个方法解决他们内部的矛盾。,. y ] ( P37o>尽 管他也提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涉及经济问题的题目, 但没有具体展开。事实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是非问题 相比,物质利益往往是引起人民内部矛盾的更为深刻的原 因,单靠“团结—批评—团结”有时难以奏效,需要以调 整利益关系来解决,邓小平提出了用经济的办法解决问题, 体现了邓小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针对性、实践性 和可操作性。

2.建国初期毛泽东对政治问题的思考带有更多的哲学 色彩,侧重于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审察人民内部矛盾,而如何 从制度安排上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民主则关注 不够,把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解决,过多地建立在各级干部 提高政治水平的基础之上,通过发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完成,而没有用精确、严格的规范和法律程序加以限制,因而显得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手段过于单一并有较大的随意性。邓小平根据现代社会特点,认真总结毛泽东的理论成果,明确提出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的方法,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使毛泽东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更具应用性、规范性和程序性,使政治哲学的原则得以具体化、制度化。

矛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人民内部矛盾 和谐社会 启示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在以苏联为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际,1957年2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重点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方针原则。在纪念《正处》发表五十周年之际,学习借鉴这些有益成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完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在《正处》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并且首次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批评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强调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特点,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决定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不仅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革和不断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把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运用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等于没有矛盾,和谐社会也存在矛盾,只不过和谐社会的矛盾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矛盾统一体中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是否定矛盾,否定差别和多样性,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解决矛盾、不断求得和谐统一的过程。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矛盾运动发展中实现的,是一个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敢于正视矛盾、不断化解矛盾的长期历史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重要的战略目标,又是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清醒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的责任感和不懈的努力来妥善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从目标变为现实。回避社会矛盾、漠视社会矛盾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也无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社会,需要在不断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启示我们,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在《正处》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相互冲突的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劳动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的非对抗性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解决的方法也不相同: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解决敌我矛盾主要用的办法;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主要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公式是:团结―批评―团结。在阐述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由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性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人民内部矛盾开始突出起来,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要求全党根据形势的变化,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目的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重点讨论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并且提醒全党注意:“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

当前我国各种关系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问题: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差别、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呈继续拉大趋势,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贫困问题表现突出,各种利益关系方面的矛盾日益凸现,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突发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党群、干群关系、劳资关系在一些单位和部门存在不和谐现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和关系趋于复杂紧张,有时甚至以暴力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存在不容忽视的不安定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矛盾,并不是说就不可能出现对抗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出现对抗和激化,我国社会日益增多就是人民内部矛盾对抗和激化的具体表现。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观点,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改革与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可以说,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又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

三、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

在《正处》中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提出了解决这些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如做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实际出发,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派问题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经济建设上实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建国的方针;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实行团结、依靠和改造的方针;在少数民族问题上克服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方针。这些具体方针的提出贯穿了一根红线,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民内部矛盾纷繁复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对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对策有的放矢,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些方针原则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透过这些具体方针和对策措施,可以深切感受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深刻认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精髓,是党正确的思想路线。早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就对“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作出了精辟论述,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行动的向导。”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和蕴涵的科学世界观,启示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要看到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主要解决的是社会缺乏活力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方面要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分阶段有重点按步骤进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旧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把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重点问题抓紧抓好。

四、处理群众闹事问题的观点启示我们,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矛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范文第4篇

一、教学构思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人教版政治教材必修4《哲学生活》中重要的一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即对立统一,“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通过本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属方法论的要求,在全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主要内容及解析

要明确教学内容,对立统一的实质就是矛盾分析法。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意义、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含义、矛盾分析法的内容就是指要识记相关含义,能够区分相似概念。理解并会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就是指通过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2.教学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难以区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及其方法论的运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二者有相似的概念。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其中关键是选择适当的例题进行比较分析。重点要让学生掌握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以及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原则。

二、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即“复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内容”。

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情境导入:故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问:为什么老人的马丢了,邻居觉得很倒霉,老人却不以为然呢?为什么当丢失马带回了骏马,老人不觉得高兴呢?为什么儿子摔断了腿,老人不悲伤,反而觉得有可能是一种福气呢?

答:老人第一次丢马,却带回了另一匹骏马,因而是福气。虽然拥有了新的骏马,但是儿子却因此摔断了腿,但正是因为摔断了腿,因而躲避了征兵,保全了性命,因而是福气。

教师:中国有句古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跟上面的故事其实说的是同样的道理,今天我们就从哲学的角度讲讲其中的道理。

讲授新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板书: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

(1)含义

(2)地位

(3)意义

教师提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解决以上3个问题。

2.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3)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4)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

3.统一的认识方法。板书:

(1)两点论

(2)重点论

(3)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巩固新课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师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列出。并请一个同学来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2012高考中关于该部分的真题解析

1.选择题

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哲理及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材料表明用不同的艺术形式都可以歌颂爱情,说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部,故①项正确;无论哪个民族的何种形式,对爱情的歌颂都为世人所接受,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所以②项正确;③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求同存异,和谐相处,所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要承认文化的差异性,故第4项舍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考点定位:必修3、4:文化的多样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等。

2.材料题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达到2.5亿,占网民总数的48.7%,政府部门通过认证的新浪微博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微博在多起公共事件和公共讨论中,充分展现其及时传播信息、快捷言论和反馈舆情的功能。对此有网民认为:微博是健康的现代沟通渠道。

(1)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评析材料中网民的观点。 答案: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2、该网民的观点指出了微博健康的一面,看到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忽略了其不健康的一面,即事物矛盾的次要方面。

3、对微博既要看到它的主流是积极的,又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还应该认识到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解析:本题的最大特点是自选原理,在唯物辩证法范畴中,看似有较大的自由度,但分析材料可知,其实,本题还是有很大的限定性。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网民对微博作用的认识是积极的,但忽视了微博的消极作用,因而是片面的,一点论的。材料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哲理,也可以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原理评价材料中的观点。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抓主流的同时,不能忽视支流,因为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本上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的目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意外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节课的瑕疵。主要有以下几点:

矛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哲学;高考;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区别

哲学是爱智之学,也是思辨之学。其发展始终伴随着沉思,提问和解答,思考宇宙问辩人生。哲学的使命在于对四方上下的探索和对古往今来的追寻,并在这种探索和追寻中为人类提供生活的航标,展示思维的形成,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不在于对所提出的问题或所产生的疑问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观点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仔细辨别,深入掌握其本质并融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矛盾分析法一向是高考的重点,纵观历年高考试题,涉及矛盾分析法的题目的分值占总分的比例都比较高。试题设问的指向主要有: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原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以及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原理。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多以社会现实材料为背景,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问题是《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最主要、用途最广泛的问题之一,它们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都表现了矛盾存在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准确地使用这两组概念,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矛盾的特殊性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人生和社会的重大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学生最难掌握,最易混淆使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要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在已有的经验中,通过把握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的具体表现,将二者在含义、存在前提,数量、方法论方面加以对比进行认识,或者将二者的比较通过材料的侧重点上“若材料侧重于解决问题适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若材料侧重于看问题则适用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这种意会法进行区分,也有通过对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进行判断。如,题目中出现“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等等是抓主要矛盾的表现,体现主次矛盾关系原理、题目中若出现“抓主流”“抓本质”“识大局”等等关键词则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还有依据典型的俗语、成语来判断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这些方法都很好地帮助了学生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这一对原理的理解。但这些方法仅仅使学生在材料具备这些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使用,一旦材料不具备这些条件下学生就会显得不知从何处入手,就乱套了。

首先,破解这一难点的第一步是对概念的准确把握。认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前提是要弄清什么是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范畴,简而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见《生活与哲学》第67页)注意这里的“相反相成”。所谓“相反相成”,即对一件事物的分析存在一反一正两种情形,可形象地表示为“A±”,在材料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去寻找这一现象。如,在《经济生活》教材中关于经济全球化利与弊存在的分析,在哲学关于朴素辩证法思想中“万物负质阴而抱阳”中的“阴”与“阳”,“投之亡地而后存”中“亡”与“存”等,其共同点都体现了“相反相成”的这一矛盾思想,再进一步区分哲学所讲的矛盾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讲的矛盾,体会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更具广泛性和抽象性,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多结合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常遇见的具体事例加深理解,如“上下,左右,前后,阴晴,正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化与异化、遗传和变异”生活中的、课本知识中的随手拈来。

其次,在认清矛盾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其表现之一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生活与哲学》第70页)。我们可以先分析“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这是认清主次矛盾的第一步。众所周知,在一个复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至少两个和两个以上的矛盾,其中必有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的则都叫次要矛盾。换句话说,就是存在多个问题或多件事,比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处理好“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生、政史地”等众多学科的学习。它们之间本身没有“相反相成”的关系,是不同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对主次矛盾先入一步,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基本含义”(《生活与哲学》第72页)。例如,在全面小康建成过程中,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某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能有一科对自己影响最大,那它就是主要矛盾了,其他的就是次要矛盾。用图表示为“A、B、C、D、E”。其中如果“B”是主要矛盾,其他的则就为次要矛盾了。这里的A、B、C、D、E之间只有地位的差别,而没有相反相成的关系。下来我们再谈对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解。“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见《生活与哲学》第73页)我们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这样来认识: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讲一个矛盾,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事物或一个问题,它们自身内部存在“相反相成”的属性和特点,用图表示即为A±、B±、C±、D±……如,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成绩(+),也存在问题(-)”或“学生的各科学习既存在优点(+)、也存在不足(-)”。其中“+”或“-”哪一方面是主要的即那一方面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面则为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之间既存在相反相成的关系,也有地位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