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培养

How the teaching of geography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creative quality

Liu Hui-yun

【Abstract】Geography course is basic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culture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it i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evel of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with other disciplines can not be replaced. How geography teaching students' creative quality is geography teaching workers pres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Key words】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Innovation; Innovative thinking; Culture

21世纪,谁能勇于创新、坚持创新,谁就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一、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的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全面培养人才和实现人才全面发展之目的。

1、地理教学创新的目标

地理教学创新的基本目标,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该受到足够的地理知识教育和相应的地理应用教育。地理应用教育包括从事社会工作所具备的地理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应使学生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所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并能对社会产生结构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地理教学过程的创新

地理教学过程创新的特点是教学方式具有启发性和多样性;能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和更多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消化性的理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理解是对所接受知识的理性认识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在地理教学创新中,由于评价制度的改革,记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新才是目标。因此,地理教学创新应该是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规律、原则有深刻性的理解,为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敬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发挥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如:课上要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题;用尊重学生的言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赞扬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例如,在讲“环境和环境问题”时,提出下面问题: (1)人类所产生的垃圾最终到哪儿去了? (2)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吗? (3)为什么地球上垃圾并没有堆积成山? (4) 哪些污染损害了你的健康和生活?(5)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吗?通过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新颖”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教师通过与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得出合理的结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演讲辩论、联系时政热点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心理学上说: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美好的人生和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去创造。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 研究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高中学生已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应及时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补充知识,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别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通过亲历实践,调查研究,进而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展课内课外活动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在课堂中组织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活动。另外,在学生创造力形成上,课外活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而且可以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敢于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3、养成创造性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质疑 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尊重差异,发展个性;鼓励质疑,促进思维;启发想象,激发创新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一、尊重差异,发展个性

高科技时代,由于人的千差万别,所以个性特点也就不同,尊重学生个性,是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天赋,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发展的自信,使学生能够最充分和谐地发展,使他们的某一方面达到或远超过一般水平,这是个性发展的规律。对于学生比较专注、思维能力强又喜欢语文的学生,教师可成立语文兴趣小组,设计一些思维性强、思路开阔的问题给学生研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善于动笔的学生,如学习《陈焕生上城》时,大家对陈焕生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理解的可能不到位,因为学生对历史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熟悉,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材料和内容,并要求学生联系鲁迅笔下的阿Q,让学生明白中国革命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自由想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想像力;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同中求异,发现问题,如陈焕生与阿Q有何异同。

青少年个性潜能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他们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谈思路,谈想法,谈问题,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也可组织开展各种技艺竞赛活动,经过活动环境的锻炼,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鼓励质疑,促进思维

质疑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生疑--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胆生疑,保护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提出的问题很幼稚,也要加以肯定、鼓励,消除学生怕问的心理,使学生肯把学习上的问题向老师“曝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发言,提出问题,俗话说:“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如在学习《报任安书》一文时,初读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司马迁在此文中抒发的感情是什么?”激起了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他们也有了自己的疑问:“身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感情为何如此激动呢”?有了这些疑问,他们便会主动地去读课文,积极地去思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指导学生质疑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利用矛盾,激发学生产生疑问,要求学生多读课文,启发学生从内容联系、写作意图、文章思想和文章题目等方面提出问题,突破性地发现关键词语、重点内容,促进学生自己动脑,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思索问题,最后获取思索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善问、善思的具有创造性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追求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保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自行答辩解决,以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主体探索作用,在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自行解决时,教师应加以点拨,启发他们析疑、解疑。

三、启发想象,激发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心理学家认为:想象是智力活动最具活力的心理现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表象,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教《荷塘月色》时,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放映一段荷花录像资料,再配合优美而有诗情画意的古典音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境界。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想象,讲出自己眼前出现了什么。学生个个讲得绘声绘色,把荷花的美描述得如诗如画,独具个性,使人大开眼界,不得不惊叹学生的创造力真是无法估量!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开发并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诱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让静态的文字符号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字里行间出现了栩栩如生的画面。如教《再别康桥》时,教师可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后,让学生看着画面,听着音乐,随着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景象,学生神思飞扬,如临其境,不知不觉地步入诗情画意之中,感受诗人对康桥真挚而深沉的恋恋不舍之情。教师也可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插图,让学生图文结合,展开想象,使图活动起来,使文字生动起来,做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为理解语言文字提供凭借。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引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才能,如教《艺术创造的天地》一文后,可这样延伸:“对于熟悉的诗歌,我能不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还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新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师的重任,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创新,为学生营造最佳思维氛围,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少一分匠气,多一分灵气,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向永久.听说能力的培养还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

[2]张彤辉.张志公语文教育理论及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0.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第3篇

一、设置合理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把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以多媒体的形式加以再现是创设物理情景、形成“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引入“受迫振动,共振”的课题时,我们可以用视频再现这样的情景:关闭正在脱水的洗衣机,当转速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洗衣机会剧烈震动几下才逐渐停下来。学生会对这种经历过,但不曾深入思考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信息的冲突也是引爆学生思维的常用方法。例如在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课题引入时,我们不妨提出这样一个判断命题:某游泳健将横渡水流湍急的大河,如果他想在最短时间到达彼岸,他实际游过路径可能是哪一条?他以最短路径过河,路径又可能是哪一条?让学生自己画图比较,正确的答案可能出乎预料。当新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冲突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便油然而生。

二、通过物理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建立物理概念是一种创造性脑力劳动,它是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在一定背景知识的指导下,充分分析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和特征,利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类比、比较、等效等物理思维方法,抽象出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的过程。因此,物理概念的形成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在认识这些物理概念时,由于感性认识不足或思维方法不当,很难形成正确的理解,这时教师要给予指导帮助其建构概念。例如电磁感应这一概念的教学,教师应设计足够多的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进行观察、总结、体会。又如电场强度这一概念的教学,首先用“理想实验”的方法,把理想化的“检验电荷”放入电场中,先考虑电场中某一点,抽象出该点F/q是一个恒量。其次将检验电荷q放入电场中的不同点,考察F/q值的变化,得出一般情况下对于不同点,F/q的比值不同(特殊情况:比如在匀强电场中F/q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最后概括以上两个实验结果得出: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电场力跟它的电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用E表示。这一概念在建立过程中用到了理想实验、理想模型,物质的某种属性隔离出来,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概念,其中一个环节出错,就可能导致物理概念的不理解或误解。

三、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物理教学中的学生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及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如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我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如为什么用单摆可以测重力和速度?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秒表计时从摆动到什么位置时计时最好,为什么?摆长如何测定?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做试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这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考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

当然,学生的创造性由于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切不可加以讽刺、挖苦。出现错误是他们试图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这种精神有可取之处,应加以肯定。粗暴地否定,只会使学生谨小慎微,不敢尝试,以致思维封闭,创造性思维培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总之,通过物理教学,我们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推导,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是进行创造思维训练的良好素材,充分利用物理教学中的合理条件,必将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是一门以实验、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物理学研究问题的结构原理和科学方法囊括了人类尝试各种创新活动的途径、思想和方法,物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当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任。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通过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教学中渗透介绍物理学家科学研究、发现的经历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渗透介绍物理学家科学研究、发现的经历和故事,不仅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与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相关教学中渗透介绍:牛顿通过发现苹果落地现象得到启示,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联想到物体的平抛运动扩展到月球绕地球运转,才有了人造卫星上天;阿基米德从在浴缸里洗澡的感觉中发现浮力定律;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了亚里斯多得的观点;发明大王爱迪生各种发明创造背后的艰苦经历和不折精神;天文学家第谷经过几十年长期不懈的观察,积累了750个星体有关运动的“天文”数字;开普勒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整理第谷的天文数字和自己亲身实践运用猜想、假设、计算、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发现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志趣和严谨、求实的创新科学态度。

2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开放具有创新性

人的思维只有处于开放积极状态,才最具活力和创新性。在教学中要通过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适合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真想知道……”的问题研究、探索型课堂结构。

通过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打开思维想象空间,大胆提问、引发猜想、想象。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在物理学家们提出新的物理概念、物理模型和物理实验,创造性地建立新的物理理论之前或过程中,想象力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比如法拉第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提出“场”和 “场线”的概念,为电磁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在实验前和实验中,想象力都不断作用和指导着他。对法拉第来说,没有他大胆的想象就没有他的“场”。

3 创设生动、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一种不必经奖励与强化而自觉激励自己不断进行某种探究活动的动机,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启发、导向的功能,是发掘创新思维、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生动、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中,对于竖直上抛运动,通过引入两个假设来创设情景:若没有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消失),上抛物体将如何运动?若物体没有惯性,抛出后的物体将如何运动?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上述两种情景下物体的运动方式分别为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然而,重力和惯性同时存在,竖直上抛物体将同时参与两种运动,可视为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竖直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学生对竖直上抛运动的位移公式s=v0t-gt2/2和速度公式vt=v0-gt就能有更深入的体会。通过创设情景激起好奇能启迪思维,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追求新知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正是学生对这种学习活动持主动参与的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活跃的状态,变被动的学会为主动的会学,思维才最具有创造性。

4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批评;实验;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56

物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物理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对创造型学生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养创造型学生是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物理教学中的观察和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提供给学生一种具体形象刺激,有利于建立形象思维。物理学科的内容较亲近生活、亲近社会、亲近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研究物理问题提供了条件。实践活动给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概念、认识规律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深化、灵活运用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社会意义。数学是表达物理概念、规律的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用数学公式和图象表达物理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一、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望,这种渴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一节前,可以先布置了一个课下作业,让学生观察用水壶烧开水时有哪些现象发生?学生们能提出哪些问题?上课时收集学生们发现的现象及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想知道发生现象的原因,想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一种对新知识的需求,这样就实现了教师“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变。

重视问题的提出就是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我国教育学家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的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是经过对物理现象的体验和感悟后提出的疑问。在科学探究的七要素中,首先是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的问题需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才能提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激发质疑究难,培养思维批判性

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究难,学生有了质疑自然就会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这种不唯书唯师、人云亦云,敢于“挑刺”的良好品质,应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的意见有失偏颇,也应先肯定其质疑的勇气作适当解释,不要挫伤积极性。

要改进选择题、是非题的教学。对于选择题,不公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还应对错误答案进行分析;对于是非题,不光是简单地找出对与错,还要求说明理由,并将错误处给予纠正。还可以将学生作业、试卷中的典型错误拿出来分析,适当编制改错题,让学生接触一引起反面材料,进行“改错”练习,也能有效地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三、重视学生分组实验

这类实验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遵守预习――实验(操作)――总结(报告)的规程要让学生有充分操作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必要的实验类型。我们将各个实验归类为“基本仪器的使用、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四大类,指导好各类实验的特点和通用的实验方法。“基本仪器的使用”要能记住基本仪器、仪表和量具的构造、用途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和读数方法。“测定性实验”往往是通过测定某些物理量再借助某些物理规律,间接地得到待测的物理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两种科学方法,即由理论到实验和由观察、实验到理论的方法,通常是先测定与规律有关的物理量,然后看一看这些物理量的关系是否符合所要证实的规律。“探索性实验”又称研究性实验,则是对学生进行用实验归纳法研究未知物理规律的训练,此类实验难度较大,在课本中数量较少,我们按照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有条件的学校应发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实验(如牛顿第二定律、玻意耳定律)。增加学生对该类实验的训练,同时有利于学生知道重要定律的由来和培养控制实验条件及设汁实验的能力。对实验进行分类指导,有利于使学生摸索到做各类实验的基本规律,不致于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掌握情况如何,除了进行书面考试外,还进行了单独实验操作考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鼓励独创,培养思维独立性

传统的物理习题中巩固型、难型习题较多,这类习题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型习题的练习,如按要求设计实验来证明某一物理规律或测定某个物理量等等。这种设计型习题,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有一定帮助。练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于有创见的想法、独特的解法,应予以肯定和鼓励。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一遇问题便急于发问,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钻研的毅力;有的则解题缺乏自信,爱对答案。对于前者,教师应仅作提示点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马上作详细解答;对于后者,则可通过一些解法错而结果对、解法对而结果形式不同的例子,说明对答案并不可靠,促使其独立思考。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在实践中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开展课外活动

结合课本中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一些简单器材和自制仪器独立完成。如:初中学生学完“浮力”知识后学会制作潜水艇模型,学完“光的反射定律”后制作简易潜望镜,学完“安全用电”后学会安装照明电路,排除照明电路的故障。实践活动不受教学大纲限制,形式多样,多渠道开设实践活动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意识、竞争意识和实用意识,对于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学习兴趣都是很有效的。

六、理清思路,培养思维逻辑性

教师应首先注意讲课的逻辑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为此,课前应认真备课,列好简明扼要的提纲,上课板书要清晰,层次应分明,必要时可将思维的逻辑过程作出图解。例如,在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力学两类问题时,即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或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分析这两类问题时,要抓住力与运动状态的紧密联系,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关键找出联系力与运动的中间桥梁加速度,作出分析问题的简单流程图,使解题脉络清楚,思维过程一目了然。为培养思维逻辑性,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物理量、解题根据等作扼要的文字说明十分必要。此外,重视物理说理题材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解答说理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也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