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范文第1篇

何林渥斯(Hollingworth)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这“过渡时期”内,青少年生理的急剧变化对其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心理的急剧变化在不当的条件或诱因下青少年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犯罪心理主要表现在自主心理、逆反心理、自我心理、关注异性、从众和模仿心理、义气心理、报复心理、利己心理、享乐心理、道德由动荡到基本成熟等十个方面。

青少年时期是每一个个体一生中必经的过渡阶段,以上十种心理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但它们不是犯罪心理的充分条件,只有当个体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和某一种或几种心理朝向不健康发展的时候才会成为犯罪的心理因素。

一、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原因探究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不一致的情况。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编写重原理轻操作。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大多停留在对理论和原理的梳理和描述而对具体的操作方面说得很少。这使得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操作性不强。(2)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实践。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大多只停留在说教上而没有让学生有所实践和体验。这个阶段的学生又特别反感说教,所以,这种方式的教学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3)重学习指导轻“心理辅导”。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向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4)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应该体现,教师既要“教书”更应该“育人”。

2.学校的教育重“智商”,轻“德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现行的教育由于有“中考”和“高考”的存在使得教育违背了它的初衷,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对德行的关注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成绩优秀但品德较差。品德不好体现为对社会规范的漠视,做了坏事之后没有自责感与内疚感,道德约束力差,最后会走到极端危险的地步。

3.学校对家庭心理教育不够重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有人将家庭称为“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与专制型和放纵型教养方式相比较而言,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人格品质。在新的形势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管理方式不当。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常常以传统的打压控制的手段,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或“附属物”。这种暴力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与孩子沟通,更不利于其人格的发展。(2)网络面前无能为力。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网络越来越普及,家长对网络的了解也不太全面。家长只知道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而对网络产生恐惧心理,但没有意识到粗暴的干涉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3)家长对孩子的“闲散时间”没有系统地安排,导致其在“闲散时间”内可能沾染不良行为。所谓“闲散时间”是指双休日、寒暑假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在“闲散时间”里,如果家长没有系统地安排学生的日程,采用放任自由的方式,其孩子为了打发无聊空虚的时间而有可能沾染不良行为。

4.学校对社区心理辅导不够重视。社区也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场所,在社区内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关于社区心理卫生,美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发起社区心理卫生运动,60年代就将社区心理卫生纳入法律范畴。我国的社区心理卫生或心理教育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展起来,但是发展的范围非常有限、速度非常慢。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现在对青少年的犯罪可以进行社区矫正而不用进监狱或劳教所,但我们更应该着手怎样在社区内预防青少年犯罪。学校只关注在学校里怎样预防其犯罪,没有意识到和社区联手形成综合的预防体系。

二、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职学校;教育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严重地呈现于我们的面前,解决中职学校学生在校其间的心理困扰,帮助其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性格,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同样是中职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分。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一、开展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概述

1.落实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室日常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室定期准时开放。心理咨询开放时间为每个工作日中午的12:40~13:40和下午的15:40~16:20,其他时间预约。认真做好个体咨询记录整理工作,并且在咨询之后做好跟踪随访工作,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利用板报、刊物、活动日、团辅课程等途径宣传心理知识,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心理老师指导学生心理小组成员出版心理刊物《心灵导航》,组织心理小组成员到各班级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来,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学知识。

3.与各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了解各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个别辅导;针对班级学生呈现出来的普遍状况,开展班级主题团体辅导。只有与班主任共同一起做好心理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有序开展团体心理活动

1.利用中职学校新建的团体心理活动室,有效开展团体心理活动。团体心理活动作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认识自我、打造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了有特色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自信心团体辅导系列,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常规团体心理活动,包括团体心理游戏、心理沙龙、心理测试等形式,面向中职学校所有兴趣参加心理活动的学生,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带领他们分享更多的心理学的乐趣,通过心理活动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2.开设团体心理课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辅导的主题包括青春期教育、情绪调节、人际关系、高考前心理调节等,这些课程都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聘请了校外的知名医生给中职学校财学生开展了青春期知识的讲座,解答了同学们一直埋藏已久的疑惑,他们纷纷表示喜欢这种形式的讲座。

三、办理心理刊物《心灵导航》

定期与学生开展例会,指导学生编辑心理刊物《心灵导航》。为了更有效地办好该刊物,在例会上,我指出了以往《心灵导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建议,同时也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想象,争取把《心灵导航》办得更好。经过平时的交流和指导,《心灵导航》的版面和内容在逐步改善当中,投稿的质量也逐渐提高,希望下个学期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

四、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

我校学生志愿者一直以来都积极参加黄埔区青少年志愿者活动。在本学期里,我作为学校青少年志愿者的负责人,先是从各班级里积极招募学生志愿者,然后组织他们到黄埔区启智学校开展志愿者活动。学生主要是与启智学校的小朋友进行相互交流,与他们共同做收工、玩游戏等,并在六一儿童节当天,带他们到少年宫参加游园活动。同时,我们也组织志愿者到庙头残联康复中心探望残疾人士,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

五、继续开展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

1.坚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以科研带动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更高一层的台阶。

2.继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方面的探索研究,力争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创出一片新的天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增添新的内容。

3.要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对个别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的个别辅导,争取积累更多的经验。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成瘾;矫治策略;心理健康教育

一、网络成瘾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

网络成瘾又可以称之为是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社会,心理功能的一种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强上网的时间,从上网的整个过程当中可以得到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到不快乐,焦虑以及抑郁,强令中断会出现戒断症状,在个人现实生活中很少花时间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烦恼与情绪的问题。

造成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好奇心,网络灵活而且是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时空界限,广泛的人际交往,梦幻般的体现,无不强烈吸引着青少年。还有补偿心理,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偏差时的时候,人总是希望能够寻找到合理的补偿,而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网络中的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着自己一个满意的角色,以此弥补生活中所缺失的缺憾。逃避心理,当个体遭受挫折后,面对压力情境,产生一种轻微的神经症状如抑郁症或者狂暴症,为了寻求解脱沉迷于网络世界,成瘾者上网实际上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自己所无法面对的遭遇,同时也是为了获得一种被认可的一种认同感。

网络成瘾者利用各种聊天软件以及网络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过迷恋网络友谊以及网络爱情,并用其代替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家人,网络强迫行为,指的是强迫性的参与网上讨论,过度关注在线购物,交易拍卖等等活动的行为。收集和下载毫无意义的软件等网络行为,信息超载,指强迫性的在网上浏览网页以及搜索过多的对现实生活毫无意义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是迫切需要的资源或者数据,话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查找和搜索信息,同时伴随着强迫性冲动倾向。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治策略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与现实世界脱节,容易引起各种社会现象问题。矫正的方法有:

1、行为矫正法

行为矫正法的基本理论来自于行为主义的理论,是依据条件发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改正人们不良行为的一种技术。

2、团体心理辅导

与个别心理咨询相比,团体咨询具有有利于治疗网络成瘾的独特的特点,首先,团体为成瘾者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环境,其实成瘾者在团体中可以获得归属感,还有团体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另外在团体中通过助人也可以增强成瘾者的自信心,帮助其注意到自身的优势以及力量所在,在小组在通过自省、谈论等方式帮助成瘾者找出造成网络成瘾者的具体原因,了解其上网行为,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成瘾者体会到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乐趣与重要性并且联系社会交往的技巧。同时交给成瘾者一些有效控制上网行为的方法,帮助其逐步摆脱对网络成瘾的状态与现象。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的矫治,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社会的参与,共同创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三、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学样心理辅导

包括厌学,逃学,上网成瘾,学习效率低,阅读障碍,计算智能障碍,考试焦虑,学校恐惧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

2、人际关系的指导

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戚关系,爱情友谊关系,等各方面的关系的问题,如社交恐惧,缺少社会兴趣,社交过度,人际冲突等。尤其是同学之间的关系经常出现不必要的冲突。

3、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包括自信,缺乏自知,自我膨胀,自我优越感太强,沉溺于自我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偏差太大,以及各方面的自卑,自贬,甚至有的是自暴自弃。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方向。

4、从认知发展辅导

包括情绪稳定辅导,意志优化辅导,以及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

四、抗拒诱惑

抗拒诱惑使道德社会学习论的基本概念,班杜拉认为,生物界弱肉强食的现象说明了有机体为了生存,必须在环境中寻求满足其生存的东西,如果人类只保持生物性的求生本能的话,就根本谈不上道德,人类这个词,作为社会的人,必须要有组织,纪律,有规范,因为要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必须学会两种求生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又不违背社会的规定,抗拒诱惑就是指在面对诱惑的情况下,就是个人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以及自己自身的克制能够抵挡得住多方面的诱惑,比如我们这篇文章中所试论的青少年成瘾问题,面对此诱惑学生是否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动上不至于做出伤害自己以及对违纪社会规范的行为,自我控制也以为着道德的问题,抗拒诱惑实际上就是依据所学的社会规范在生活情景之中的所有约束以及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最后要想使当代青少年以及学生能够很好地抗拒诱惑,你仅需要适时的惩罚,而且需要适度的惩罚,在学生青少年表现出不良的行为的苗头状态时就应该提出警告并且给予相应的说服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目前存在心理疾病折磨全球十几亿人,在总人口当中有10%~25%的人均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现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基础和关键问题,那么心理健康就是指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在的行为适应相一致相统一的一种良好状态,这种心理健康既表现在学生与环境互动时的适应行为,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青少年面临的日益严重的问题,联合国专家曾预言;未来的五十年里将面临一种灾难,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够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越发显得迫切而重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潘菽.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张文新.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 张德. 教育心理研究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 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 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教育模式;建构;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51-02

青少年作为我国社会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问题关乎重大,不仅直接影响到其自身各方面的成长,而且对其以后踏入社会也起着相应的决定作用。心理教育作为解决心理疾病的主要手段方法,应该树立起高度重视的态度,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应努力建构心理教育的整合模式,为其健康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心理教育的现状

我国具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不在少数,其心里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这其中普遍青少年都存在着自卑,任性,嫉妒,孤僻,交流困难,逆反心理,或者逃避学习,抽烟饮酒,自杀犯罪等等心理问题,据有关统计,在江苏省与浙江省对一千多名青少年进行心理调查,其中有心理疾病的占了16.53%,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调查数据比例为26.17%,对广州市的一千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测试,有53.2%的青少年有心理疾病,而对北京市的8869名青少年调查发现,存在心里疾病的青少年占了32.0%[1]。

在我国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家长与学校老师都单一地追求学生升学率的高低,偏重于学生智力方面的培养,对于那些非智力方面的因素直接忽视,使青少年学习任务担子重大,从而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另外在如今的大网络时代,各种移动手机铺天盖地而来,网络信息充斥各个角落,其中不良的信息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现今社会各种心理诊所,心理医生等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纷纷建立,但其中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少之又少,一些借着心理诊治的名义大行敛财之道的大有 人在,对社会与公众造成极为不好的负面影响。

二.心理教育模式建构与整合的重要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是我国的主要目标,而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建设与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其心理健康与否极其重要,因此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整合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具有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

首先,心理教育是青少年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其次,心理教育在我国的中高等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对青少年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在非常大的帮助。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各种心理疾病与健康性格与人格等有非常好的预防作用,能够消除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多疑,恐惧,焦虑以及胆怯,敏感,嫉妒等各种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与情绪释放等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从而知道自己的重心在何处,为自己定下远大的目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健康的人格以及健全的性格等。

根据目前来说,我国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心理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第二个是地方性的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这其中主要有心理诊所,心理医院等医疗机构,但无论哪一种心理教育模式对于我国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治疗都没有显著的作用。在心理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上,教师往往较为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系统知识传授,却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果“不小心”忽视掉了,这严重违背了心理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心理咨询治疗机构在我国现阶段的心理教育中起步较晚,于20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流行于我国内地,而这其中真正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机构却是少之又少,许多都是徒有其表,缺乏真正的心理医疗方面的专家学者,难以发挥出心理咨询治疗机构的真正作用,因此,新的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整合的措施方法

据上文所述,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整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建构与整合的措施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教学与课外辅导活动相结合。在心理教学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青少年可以有效了解自身心理的发展规律与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力,同时,在课外学校应该组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各种心理知识竞赛活动,心理主题班会以及各种心理讲座等,并督促青少年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校方与教师应坚持以理论课堂教学与课外心理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实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其健康成长[2]。

2、心理教学与道德思想相结合。道德思想教育是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之一,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后期的身心以及性格与人格健康成长问题,建构以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有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道德思想哲学教学为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其思想境界,为心理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3]。

3、心理教学与生物学相结合。在心理教学上,以青少年学生对生物学的理解,以其独特的进化论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世界观来进行心理教学教育,促进学生对我国生物资源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情怀,以及崇高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心理教育模式应以心理治疗为辅助来整合课堂教学。在心理教学上,青少年学生首先通过教师对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对学理学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并适时地经过心理咨询治疗机构的辅助治疗,经过心理专家医生的悉心疏导,对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疾病慢慢起到治疗作用,长期坚持教学以心理治疗为辅助这样的整合心理教育模式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势必会起到改善作用,从而保障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与建设的接班人,其心理健康问题需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而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整合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其自身各方面的成长,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相应的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景贵.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0,06:41-44.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不良行为;学校;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5-0005-06

学校是集中、系统的教育阵地;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主要地方和重要途径。我国在校青少年每天大约8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在校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学校教育在我国青少年成长和教育中始终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我国学校教育早已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内容,即学校教育除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外,还要传道、授业,即对青少年进行传授伦理道德,职业、事业、生活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品德修养、行为习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等内容。但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大部分学校往往只强调“授业、解惑”,而不重视“传道”,没有注重青少年的品德的培养,性格的形成。这种偏差一方面背离了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使青少年在成长中道德、行为、习惯出现了偏差,这些偏差有的已经成为了社会的普遍问题。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做人、做事”。“人”做好了,“事”也就做好了。也就是说,“人”端正了,“世界”就端正了。因此,在学校教育的问题上,我们要认真反思,更新观念,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理念,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有用的人才。

一、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品格教育,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一味地强调“升学、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重视考试知识的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的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导致对自我约束不够,或对一些不良行为的严重性缺乏高度的思想认识。

我国教育目标其实很早就明确指出,学校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在我国的实际中,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以考试、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迫使大部分学校继续运行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升学率”,重视考试课程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成绩的标准,在学校,考试课程的课程及老师受到同学及学校的重视,而非考试课程被严重地忽视甚至于被遗忘。但从教育学理论来看,这些被忽视的所谓“副课”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些课程对于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培养、后天性格的形成,对于坚强意志的锻炼、良好品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近几年新闻报道中频频出现对我们教育负产品一些恶性事件的报道,以及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自杀事件的不断出现,心理健康疾病频发,这些现象和事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我们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折射出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因此,要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我们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人格的塑造。通过教育让青少年明辨是非,锻炼其坚强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转变重视“成才”、不注重“成长”的思想,强化素质教育,注重品格教育,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重视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的自律精神

调查数据显示,关于“学校是否设置法制课程?”33.30%的学生认为“没有”,18.68%的学生认为“有,但没有上”,29.87%的学生认为“有,偶尔上”,只有19.79%的学生认为“有,正常上法制教育课”。也就是说,51.98%的学生认为“没有上法制课”。调查中部分学生对于“不良行为”知之甚少,成为教育的盲区。学校对法制教育的忽视,致使一些学生法律意识淡漠,法律规范约束性弱,这对我们的教育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中学时期正是培养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的关键阶段,此时抓好法制教育,对于青少年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承担法制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发挥法制教育的主体。我们要杜绝和预防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就必须把法制教育真正摆在重要的地位,重视法制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更是离不开法制教育。建设法治社会,全民必须学法、懂法、守法,法制教育从小抓起,贯穿人的一生。

(一)学校必须设置法制教育课程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7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所以,中学应该依法设置“法制教育课程”,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强化法制意识。

(二)法制教育课程要有“实在的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结合社会治安状况,有步骤地进行《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的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各自调节的社会关系,以及违犯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要真正地重视法制教育课堂教学。有了法制教育课程,还要认真对待,确实要“上法制教育课程”,不能“形同虚设、做样子”给上级管理部门看,给学生看。

(三)重视法制教育的实践活动

法律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法制教育同样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必须要有实践教学,以实践推动法制活动。法制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够立体化、活灵活现地体现法制理论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法制教育的内容,检验、巩固法制教育成果,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法制教育,预防不良行为。同时,推动、提升法制理论教学的质量。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八条第二款:学校应当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丰富法制教育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第一,举办专题讲座。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围绕“遵守校纪校规,预防不良行为”等主题,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征文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鼓动全体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组织校内治安联防、应急演练活动,增强安全意识。第三,外出参观学习。参观监狱、少管所、工读学校,法庭旁听审判等,以真实事例,现场警示教育。第四,普法宣传活动。走进街道、村镇、企业、社区开展法律宣传,服务社会,了解社会生活。通过实践活动,鼓动学生学法、用法、守法,从日常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遵纪守法,文明行动,减少、杜绝不良行为。

同时,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黑板报、展板、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站等载体,多渠道,多途径加强法制宣传,拓展与延伸宣传的力度与广度,使校园内形成浓郁的法制教育氛围。

(四)开展“校地合作”模式,合力进行法制教育

学校要拓展思路,整合、利用校内外的资源优势,充实法制教育力量,结帮对扶,综合性地、立体化地开展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学校可以与当地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少管所、监狱等实务部门共建“校地合作”模式,开展教学、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比如,邀请实务部门的人员“送法进校园”,参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既可以进行“青少年不良行为法律法规解读”,又结合司法部门的真实事例,“以案说法”,生动形象讲述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发展、危害结果等的严重性与后果。以真实事例感化、教育青少年,提早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另外,学校与实务部门还可以结帮对扶,对“重点人”进行一对一教育,帮助,矫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如sv县中学,近三年与sy县法院建立“校地合作”教育模式,共同开展中学生法制教育,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心理正在迅速发育,其认知、情感、意志、自我认识也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此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由于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教育方法等因素可能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与困惑。有专家个案分析,2/3的成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因此,学校一定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困惑与问题,维持心理健康。

(一)加强宣传,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基本原则、要求等做了具体规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指出,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壮,意志坚强。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育人单位的学校也必须重视,并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校领导、教导主任、班主任、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学生,都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好老师会带出一批好学生,力争转变全体教师的观念,以健康的心态教育学生,影响、感染学生,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保护学生的身心发展。借助各种形式与渠道,宣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开展主题征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通过黑板报、展板、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站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作为构筑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法制教育、思品、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等共同建设校园文化,打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发挥环境预防不良行为的功能。

(二)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不是人人都能做的。教师是关键,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是无法开展的。学校要建设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引进心理学教师,或者是把校内教育学、思政等专业的教师送出去培训。同时,还可以开展“校地合作”,学校与心理学会、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高校等横向合作,聘任兼职心理学专业人员,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学校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心理调控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简单方法,学会自我调节。同时,结合教学、学生管理实际情况,在学期内的不同时间点、时间段,进行学习辅导、生活辅导、青春期辅导、应试辅导、人际交往与人格辅导,缓解学生的压力与焦虑,平和心态。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分享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方法与技能,调节学生的心理,释放压力。比如,组织心理沙龙、团体心理素质拓展、心理健康小游戏、心理小组活动等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打开心扉,舒缓、释放压力,平稳心理;培养自己的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开发自己的潜能,训练自己的心理素质。

重点关注特殊学生。对于家庭贫困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身体健康欠佳的学生等,要重点关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要重点关心这部分学生,经常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与困惑,多提供咨询、帮助和服务,解决困难。对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要进行专业咨询、辅导、约谈,帮助疏导心理。学校要慎重、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采取多种措施,协同家庭教育、社区服务,为学生提供专业、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矫治。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教师、班主任进行培训,不仅让他们懂得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技巧,同时,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调适,保证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教师、管理人管理员首先是一个心理健康者,“只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适当的教育行为,健康的进行教学与管理”。

另外,学校还要对家长进行指导与培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4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它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学校通过讲座、培训等活动,帮助家长学习、掌握心理调适与辅导方法,如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家长主动谐调与孩子的关系、调整家长的心理期望值等。家庭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与家庭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根本上预防学生的不良行为的产生。

四、构建青少年不良行为预防的管理机制

管理学家莫纳汉曾说,“面对现代化社会的每一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问题。”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对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制定、完善详细的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制度

通过行为规范模式,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标准和要求,通过管理制度的约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预防不良行为的产生。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不够了解,对某些不良行为缺乏认识。我国处于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传统的与现代的、正确的与错误的泥沙俱下。青少年心理、思想正在成长期,对外界事物非常敏感,也具有较强的模仿力,但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对这些新生的事物缺乏一个正确的判断与分析,反而往往被一些不良行为所吸引。因此,在管理中必须用制度明确青少年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同时,建立长久的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确保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方向明确、思想端正,从根本上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

(二)实行“家校联动机制”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阵地,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青少年的教育中二者缺一不可。在现实的教育中,有些孩子表现出两面性,有的孩子在家里表现很好,但在学校表现较差;有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但在家里表现较差。这种现象一方面发映出我们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在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预防中,我们必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联互通,避免教育某些方面的漏洞,建立有效的、持续的家校联动机制。

家校联动机制旨在有效地推动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最终开创一个家校互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教育模式。学校与家庭联动,综合发力,共同进行教育与管理。家校联动,互相沟通、交流学生的动态信息,便于学校全面了解、掌握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学校在教育的策略、方法、管理上,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实有效地预防学生的不良行为。

家访是家校联动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关系的桥梁。但在现实中,学校很少进行家访。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学校是否家访?”72.67%的学生认为“从未”,只有2.11%的学生认为“经常”。因此,学校应重视家访,建立家庭与学校密切沟通的渠道。比如通过教师上门家访、家长进校、电话、QQ聊天等多种方式及时交流意见。学校、家庭有的放矢,共同预防学生的不良行为。

(三)营造人性化的管理氛围

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教育的前提,是要营造良好的、人性化的管理氛围,为分类教育提供柔和的可行性环境。不是每一所学校都适合分班教学的。假如条件许可,可以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类,比如分为“快班、慢班、普通班”,分类教学。假如条件不许可,管理跟不上,就不要分“快慢、普通班”,否则“差生”会有“被歧视”的感觉,而且,慢班的学生被贴上“差生、不良行为学生”的标签,发生“标签效应”。另外,原本学习一般,但思想、行为习惯、纪律、现实表现还可以的学生,与行为纪律现实表现差的学生在同一班级,也可能发生“交叉感染”,增加了不良行为发生的几率。

五、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陶冶情操,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包括“物质环境,制度行为,精神观念。”表现形式多样化,如校风、学风、教风,文化活动,墙壁文化,校史校情,师生的行为、观念,校园环境建设、安全等各种表现方式。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熏陶、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预防不良行为的产生。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一)学校要重视优良的校风建设

青少年各方面尚未成熟,思想行为容易受到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营造积极的、健康的文化氛围,构造道德高地,营造“书香校园”,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健康、积极、感人的优秀作品,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橱窗等宣传阵地的作用,树立正确舆论。通过各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性学生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以校园文化活动专业化、精品化、普及化为目标,着眼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全面性和创新性,着力设计更多受学生欢迎、与第一课堂接轨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提高校园文化覆盖面和参与效益,努力构建多层次、受益面广、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体系,不断满足青少年深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以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活动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优化人际关系,创建和谐校园,使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