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快速提高教学能力

如何快速提高教学能力

如何快速提高教学能力

如何快速提高教学能力范文第1篇

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意味着适切,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随着初中物理的弱化,高中物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几乎从头开始!高一学生学习物理更多的是迷茫!如何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掌握学习高中物理的科学方法? 不同层次的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如何选择或整合不同的学习方式?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的思考和对比教学,做出了种种尝试,现与同仁一起探讨!

新课程的学习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明显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接受学习和个体学习。如何完成师生角色的转换?如何让学生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式的学习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如何让学生从单纯的记忆变成理性的有效的学习?

一、对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规律, 基本概念的学习引导

1.落实知识与技能

不同阶段的知识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有的学习策略也不尽相同。高中物理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以及对物理问题的解决?

教学现状:2013级高一新生,笔者学校的安排是这样的,开学第一周安排学生军训,空闲时间安排学生自学,一周后,进行入学考试,物理考试范围为第二章第一、第二两节内容,只涉及概念和最简单的计算,结果年段平均分是40分。由此可见,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预习效果并不好。接下来进行了新课教学(第二章、第三章),习题课教学、实验教学(共计9个课时),到国庆节后再进行第一次月考。

过后总结发现,运动学这两章,学生主要难点集中在:

(1)对矢量、质点的理解。由于一时概念过多,导致概念混乱。

(2)对匀变速规律公式太多,不知如何运用。

(3)对物理情景的构建,出现所学与所用的脱节。

(4)对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不够,比如:理想化模型,无限分割的极值思想方法,逻辑推理等。

(5)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不清。

(6)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及处理方法等均属第一次接触。要在9节课内完成这么多的任务,确是对学生高中物理学习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所以学生普遍反应高一物理学习的种种不适。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今年笔者采取了相关的教学调整,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和讨论,使得抽象的物理学概念、规律在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中变得容易接受。比如:

微课一:在学习了平均速度概念后,引入瞬时速度概念的教学。

播放牙买加选手博尔特破100米世界纪录的比赛录像。提出两个问题:1.谁跑的最快?2.他整个过程都是最快的吗?

通过以上讨论,让学生明白博尔特并不是整个过程都是最快的,而是全程平均后最快。若要比较跑的过程中,在某个位置或某个时刻到底谁快(比如起跑的时候)?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极限的方法,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求法。

二、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引导:落实过程与方法

关于物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教学对策方面,高中物理教师如何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掌握进而内化物理学科知识并形成能力?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突破物理教学难点。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体验、顿悟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微课二:对加速度的教学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学生对概念没有什么认识,在不同选项中无法找出区别。笔者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速度变化指什么?与速度有什么关系?②、快慢与什么有关?那么加速度与?V与t同时有关,引导学生应该去找这两个量。如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或单位时间速度变化是越大,加速度越大。类比生活中,某人有多少钱,花了多少钱,花钱的快慢.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变化率的概念。

微课三:对自由落体的物体下落快慢的教学

学生已有匀变速真线运动规律的知识,给出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后,设计学生实验如下:

1.纸片与更币

2.纸片与纸团

3.纸团与硬币

接着教师再演示钱毛管实验,不断抽出玻璃管内的空气,引导学生观察羽毛和铁片落地的时间差,从而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相应正确的结论.

微课四:对静摩擦教学,一直是高中物理的难点。学生原有学习方式,记住静摩擦定义,但不理解,在实际应用时,不能触类旁通。本节优化设计如下:

1.以上情景都可以简化为沿某一方向拉。

2.是否拉动取决于这一方向拉力与最大静摩擦关系。

3.各种情景可等效为一个模范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设一组学生实验。让甲同学拉乙同(水平拉)让甲乙两位同学拉丙同学,沿同一直线拉。去感受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

创设亲身体验,提高对物理模型的理解和领悟. 有利于转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和观念的改变,提高教学水平。

三、课堂模式: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使学生更好地自主、主动、合作、创造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施中,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不断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让高中物理的学习能有效和有趣的进行。指导好课堂教与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用物理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创设读图训练,读题训练,提高审题能力,建立相关物理模型能力。

原有学习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由于缺乏主动参与,缺乏独立思考、体验、理解与领悟,学的知识很死,更别说变通了,课堂几乎都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学的优化,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动手动脑,丰富体验。

微课五: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科学家生活背景介绍,观点来源,科学方法,科学家精神,科学的发展等都在以上的归纳中得到了新的认识。

微课六: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设计学生实验,问题:若衣服上有一根线头,要扯断它,怎么办?缓慢拉,演示毛衣线头。快速拉,实验结果很显而易见。

微课七:乘车中的惯性,先请经常坐公交车的同学介绍在以下三种情况:1.车启动时;2.车刹车时;3.车向左转弯时,

人会往什么方向倒?

接着用惯性分析,解释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让学生真正理解惯性的本质。

接下来再和一起讨论当船在以下三种情况下:

1.船加速;2.船减速;3.船匀速

如何快速提高教学能力范文第2篇

一、注重柔韧练习

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我们观察到一些教师在短跑教学课时,准备部分往往是以游戏与加速跑、小步跑等练习相结合,不大注重柔韧练习。在夏季时候甚至让学生利用球类活动来代替专门的准备活动,这样做显然是不符合短跑技术练习的要求的。众所周知,提高短跑速度能力的主要依据是步频和步幅。科学研究表明:步频的快慢先天遗传的因素占到了80%以上。这个结果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要提高学生的短跑速度,必须注意提高学生跑步中的步幅,而提高步幅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柔韧练习,通过柔韧练习,从而提高跑动中的摆臂幅度和下肢步幅。具体练习方法如下:1. 肩臂绕环练习 2. 摆臂练习 3. 左右弓压腿 4. 跨栏步压腿 5. 纵劈叉练习 6. 正踢腿和侧摆腿练习。

二、注重上肢练习

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传递这样的概念:短跑不仅是腿脚的功夫,要想真正做到跑得快,就必须依靠上下肢的协调用力合理配合。在短跑练习过程中要想提高速度,就一定要想到上肢带动下肢的道理加快上肢的摆臂就自然提高速度。

在前面我们已经强调了关于如何进行柔韧性练习的方法,在这里就不再重复。就着重谈一下如何进行上肢的力量练习,根据我们在教学的实践情况认为:增强上肢力量可以采用一些因地制宜的方式,这样利于学生平时也能够进行练习,从而使课堂内外能够成为一个整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方法:1. 俯卧撑练习;2. 快速冲拳练习;3. 手持轻哑铃的扩胸和绕环练习;4. 手持轻哑铃的摆臂练习;5. 徒手快速摆臂练习。要求每组为50次,以提高学生的耐力。

三、注重节奏练习

对于中学生来讲,要想跑得快,还必须掌握正确的跑步节奏,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速度感。良好的节奏不仅依赖于快速的步频,开阔的步幅,更重要的是需要学会体力的分配与放松跑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对学生培养,并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循序渐进,让学生明白要想跑得快、动作矫健,就必须掌握良好的节奏。培养良好的节奏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主要体现在准备活动的短跑辅助练习中:

1. 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快速摆臂的练习,让学生的摆臂节奏必须根据教师的掌声节奏练习。

2. 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原地小步跑,高抬腿的练习,但学生的步频节奏必须根据教师的掌声节奏练习。

第二个步骤:体现在辅助练习中:

1. 根据教师的掌声节奏,进行加速跑练习,先从30米开始,后以每20米为一个练习阶段增加练习距离,最终增加到100米。

2. 每两个水平与能力相近的学生为一个练习小组,并排进行跑步练习,不要求跑的速度,要求练习节奏整齐划一,动作自然放松。

第三个步骤:体现在速度练习中:

1. 30米计时跑,要求尽全力冲刺、体会速度感受。

2. 100米放松大步跑要求体会开阔的步幅和流畅的节奏。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循序渐进的练习,学生基本上就能掌握正确的跑步节奏了。

四、注重心理训练

如何快速提高教学能力范文第3篇

一、小组合作式自主学习

通过小组互助式自主学习,可促进生生互动,使信息交流不再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以不同方法来分组,如把相同学习能力与水平的同学分为一组,以增强信息交流的对等性,降低层次差异;或将学习能力与水平不同的同学分为一组,实现以优带弱,使其共同发展.此外,班级整体分组时,还可混合上述两种方法.一般而言,以4~6人为小组,构建信息交流的小“局域网”.在教学中,教师是控制中心,引导不同“局域网”组合为“广域网”,这样,以缩短信息传输进程,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让每位同学参与其中,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课前,教师向学生提供相关实验配备:若干张纸片、打点计时器、纸带、重锤、铁架台、铁片、刻度尺、米尺.引出探究问题: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经验:下落时,重的物体要快于轻的物体,那么物体下落时其速度和物体质量存在联系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物体下落时其速度快慢的影响因素吧.你们猜猜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相关?学生交流、讨论后,通过总结得出这可能与物体表面积、重量相关.教师继续诱导:请你们借助桌上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于是不同小组展开了不同探究:①利用一铁片与一张纸进行实验,使其于同一高度同一时下落,实验观察后,发现在空中下落时,纸片慢,小铁片快.②将一张纸片揉成纸团,然后与铁片下落,观察到它们同时落地,这表明物体大小、形状影响着物体下落快慢.③取出两张大小一样的纸片,把一张揉成纸团,让它们由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到纸团下落的快.④将两个纸片揉成不同大小的纸团,使其由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到纸团越小,所受空气阻力则越小,这表明空气阻力对下落快慢有影响作用.教师提问:通过实验可获得什么结论?于是学生总结出:空气阻力是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影响因素.无空气阻力时,在同一高度物体自由下落时其运动状况一样.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学习源于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若缺少一定的问题,亦或学生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则会制约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学生提问,或者师生共同提问,然后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师则需适当提示、点拨、引导.

例如,在讲“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时,有学生会猜测:要探究的是什么功?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说明其原因,其他学生则加以点评,然后统一认识:本课探究的是合力功,其原因是加速度决定于合力,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相关.接着教师提问:若想求出速度变化,则要测速度,那么在实验室中有何方法来测速度?生:打点计时器.接着诱导:请你们设计一个探究合力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方案,说说需要的器材有哪些,如何安装器材?通过讨论、总结,最后得出实验方案(略).

三、课题型科研探究式自主学习

如何快速提高教学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问题引领;课程改革;高效课堂

“问题引领”指的是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问题引领学生有效地学习的教学手段,适用于高中物理概念、规律、实验和习题的所有教学。对学生来说,有问题才有事做。通过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强化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路,促进思维发展;

一、“问题引领”具体作用

1.以景入情,以情入课

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速度概念为例。教师让学生比较行人、自行车、汽车、飞机哪个快,哪个慢。学生答:飞机最快,行人最慢。教师问:运动的快和慢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物理概念:速度。这样引入新课,学生一下就明白了速度的物理意义是用来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以加速度为例,教师:“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到,速度是用来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但是平时我们说的快与慢都是速度吗?注意听这么几个例子判断哪些是指速度,哪些不是。马儿跑得快、摩托车启动快、飞机飞得快、汽车制动快。”学生答:“马儿跑得快、飞机飞得快是指速度。其他两个不是。”教师:“摩托车启动快、汽车制动快指的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答:“指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教师:“速度变化的快慢用哪个物理量来描述呢?又怎样来描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表述速度变化快慢的加速度。这样引入新课,简单扼要。直指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2.引导学生思路,促进思维发展

以速度为例。教师:“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我们怎么比较快慢呢?有两种方法,方法1:相同时间看位移,位移大的运动快;方法2:相同位移看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也就是说位移和时间在一起与速度有关,不能仅说位移,也不能仅说时间。那么速度应该如何定义呢?”这种提问带有启发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思考。

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教师:“自由下落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快,动能越越越大,同时重力势能在减少,增加的动能和减小的重力势能是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动手做,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学生的印象。

3.拓展探究,深入认识

以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为例。教师:“由v-t图像我们可知,图像与坐标轴在一段时间内围成的面积代表位移,我们又知道位移有“+”“-”之分。那么“面积”如何表示位移的“+”“-”呢?”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以洛仑兹力为例。教师:“只在洛仑兹力作用下,运动的带电粒子除了做圆周运动,还可能做怎样的运动?”引起学生的思考,最终得到可能做螺旋曲线运动的结论。

4.获取反馈信息,调整教学

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做到“知识成网、方法成套、习题成精”这不仅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也要求培养的学生有较强的总结能力、做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知识的梳理、总结。再由教师补充。比如,在复习运动学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运动学分几部分,每一部分都有那些内容。这样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哪些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哪些是个别的问题。获取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学调整。教师可进行针对性更强。也通过总结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问题引领”的反思

提问如何能成功导课。又要注意哪些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有四个方面教师应该多下点工夫。

1.要注意有效提问

提问或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要引导学生思维,或是就疑难之处提问。提问不能让学生摸不清问的是啥。比如,电场。教师:“带电粒子在电场中怎样运动?”这就没法回答,考不考虑重力?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是怎样的?什么样的电场?这样的提问没有效果。提问一定要表达清楚。让学生明白教师要问什么。

2.要有针对性

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模糊的问题提问。要有典型性,比如运动的描述,教师:“位移大,速度大对不对?”“速度大,加速度大对不对?”“速度变化大,加速度大对不对?”这样的提问针对性强。正是学生易错、易混的问题,经过提问,学生思考就会弄清楚。

3.要分清阶段

提问过程是分阶段的,引入新课的提问,进入正课的提问,拓展性提问,复结的提问各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引入新课的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学生的注意力。进入正课的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性提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复结提问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让学生在总结知识的情况下,仅说某一个知识点就没有意义了。

4.提问的时机要得当

一堂课,该问时问,不该问时不问。提问应该开始时发问,有难处提问,有疑时提问,结尾时提问、提问达到效果应见好就收,不能没完没了。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问题引领”在课堂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课堂上教师重视提问,善于提问,发挥提问的引领作用。对课堂教学能起到促进作用,适应新课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如何快速提高教学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歌曲教学

一、参与表演,让孩子们唱得更有趣

传统的唱歌教学过多地注重教师的教唱学习,使许多教师依赖于练声、试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教学套路。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失去自我发展的空间,致使唱歌教学显得呆板、枯燥、缺乏生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借助学生的表演力,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添歌曲教学的趣味性,使唱歌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小朋友学会演唱《同坐小竹排》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情境演唱——“游览、比赛、休息”,让学生在情境表演中体验速度的变化。

在比赛环节,我让小朋友随着伴奏的速度表演划竹排的动作。速度一次次加快,小朋友划竹排的动作也不断加快,从开心的笑脸、起伏的身姿可以看出他们有多么的投入。小朋友显得很兴奋,一遍划完要求再来一遍,还要求再快一点。

学生通过划竹排动作的不断加快,充分体验了什么是快速,之后进入休息环节,用“噜”慢速演唱,这一快一慢的对比,加深了学生对快速、慢速及速度变化的体验和感受。把力度的学习同歌曲的情感表现、划竹排的感受和情境演唱等因素紧密融合,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也在这样有趣的表演中,享受到了快乐。

教师要多思考,设计出一些可以让学生参与的体验性表演活动,通过活动对相关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有更深刻的体验,在一次次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会越唱越有劲,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鉴赏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二、音乐创作,让孩子们唱得更新颖

在传统的教学中,歌词教学时间少,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只是跟着琴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样枯燥的教学,不仅降低了歌曲教学的学习效率,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去挖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让学生在熟知旋律的基础上,通过创编歌词、创作乐曲、为歌曲编配伴奏等富有创造力的方式,让学生学得轻松,唱出新意。例如我在教学《我的家在日喀则》时,在学生会唱歌曲后,我让学生为歌曲创编歌词,孩子们展开了充分的想象,编创了一首《我的家在绍兴》,还把绍兴的特产霉干菜、臭豆腐编进了歌曲中,赋予歌曲新的魅力,也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另一种音乐乐趣。又如在执教《过新年》时,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歌曲的伴奏型,用鼓、锣、钹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孩子们边唱边奏,在乐器的带动下,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被学生演绎得十分到位。课后孩子们还依依不舍地说:“老师,今天在小乐器的帮助下,我们唱得真过瘾!”

我们要把音乐创作教学融入经常性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尤其是歌曲教学活动中,让这种创作活动更好地为歌曲教学服务,让孩子们能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越来越喜欢上音乐课。

三、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唱得更轻松

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与此相应,学生在传统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练习与作业使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疲于应付,难以达成在身心方面的和谐发展。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例如我在教学《手拉手》这首歌时,在学习歌谱的环节我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让大家各自提出难点,并互相帮助解决难点。学生们通过这种方式很轻松地学会了歌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生生合作的方式下,学生的潜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