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经济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县域 经济 发展 生态保护

县域是以行政区划分出的地理区间,在县域范围内,设立县级政权。由于县域无论是在地理位置还是在行政结构划分中,都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设,不仅关系着县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更关系着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对上承接着城市经济,对下引导着农村经济,对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建设工作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说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保障县域经济的发展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但发展县域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以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也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正确的发展策略。以建筑业为例,目前绿色生态建筑这一全新的理念,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两者的统一和谐发展。

一、生态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行业不仅是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建筑行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全面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建筑设施,如公路、铁路、车站、通讯建筑等等,这些基础建筑设施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必须要建设的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建筑行业的发展却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比如任何建筑工程都要修建地基,而修建地基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当地的植被造成破坏,影响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甚至对地下水脉也会造成影响。除此之外,建筑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粉尘、噪音等污染,建筑材料如果不妥善处理,还可能会污染周边的应用水、农业耕地等等。因此建筑与生态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筑行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表,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共存,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

二、推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必要性

所谓的绿色生态建筑,目前我国业内对绿色生态建筑的的概念定义是节约型建筑。绿色生态建筑的特点是健康、节能节水节地、循环利用以及制污。随着工业发展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概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绿色生态建筑,必然会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1)有助于人们的健康生活。建筑综合症的出现,让人们提出了健康建筑的概念,而绿色生态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健康,完全符合人们对建筑提出的健康要求。建筑综合症主要是由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室内用具等造成的。这是因为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室内用具等物品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甲醛、氡气、石棉等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1]。除了这个因素之外,厨房燃料在燃烧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焦油等,都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绿色生态建设应运而生,将人们的健康融入到建筑要求之中,为人们赢造出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

(2)有助于节约土地。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占用了农业耕地,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使建筑更加节约占地面积,是建筑工程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绿色生态建筑通过科学的设计以及对新材料的应用,真正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的节约。比如在墙体的建设施工中,使用新型的空心砖来降低墙体的厚度,从而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

(3)有助于节约水资源。淡水资源短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北方城市普遍存在着资源性缺水的问题,即便是在水资源分布较多的南方,部分城市也存在着水质性缺水的问题,甚至已严重到直接威胁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我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既有水量的问题,也有水质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节水就成为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共同努力解决的生存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绿色生态建筑的节水功能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需要大力发展建设。首先,绿色生态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了水的大循环概念。水的大循环概念不仅包括对自来水的循环,还囊括雨水、地下水、污水等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优化设计,实现水的大循环系统。其次,要采措强制性节约措施,以确保节约效果,如分段、阶梯式水费计算法,对特耗水量较高的设备或器具,要尽量使用新型的节水设备来代替。再次,管道直接饮用水进入小区这种新型输水方式的出现,使建筑的供水渠道由原来的单一渠道变为双渠道,将直接饮用水与生活用水区分开来,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饮用水,还起到了节约用水的作用。最后,绿色生态建筑建立了水回收再利用系统,包括对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大大提高了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

(4)有助于节约能源。工业化发展让全球的能源被快速消耗,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高耗能以及能源结构的不合理,让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刻面临着能源短缺的威胁。在我国,建筑耗能在全部耗能中大约占四分之一,由此可见,绿色生态建设的节能功能,对实现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5)有助于减轻污染。绿色生态建筑与传统建筑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融入到了建筑理念之中,因此在绿色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工作都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形成了废物循环利用的环保节约系统,最大限度的达到了减轻污染的目的。

三、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前景

社的不断进步让人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工业发展对各种资源、能源的消耗,更让人们意识到节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正因如此,绿色生态建筑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的。在未来的发展,绿色生态建筑也将是主流发展方向。

县域经济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一、关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是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演化而来的,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主要有四种观点:“县域资源配置能力”、“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能力”、“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

综合上述观点可知,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范围限定,是指一个县域范围之内;二是内容方面,县域经济竞争力不是仅指包括经济方面,而且还包括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容;三是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县级区域同另外的区域相比较的竞争能力、影响力,它是一种内在能力;四是县域经济竞争力不仅指现实竞争力,而且还包括潜在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1、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是由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和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提出并展开。其评价指标体系由总量指标、平均指标和速度指标组成。

二是县域经济竞争力深度评价指标体系。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深度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和深化了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现存力、自然优势力、政府能动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人力竞争力、经济活力、外界互动力等8个一级指标及33个二级指标。

三是朱允卫等(2003)提出的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综合经济实力、自然资源优势与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政府管理能力、产业与企业竞争力、农村与农户竞争力、人力资源与科技教育、发展活力与潜力、对外交流程度、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等10个一级指标及细化的55个二级指标。

四是王秉安等(2003)提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实力竞争力、农业竞争力、工业竞争力、服务业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科技教育竞争力和城市化水平7个一级指标和40个二级指标组成。

五是胡荣华等(2004)提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3个一级指标,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发展速度、贸易与外资、投资与文化、财政、生产效率、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环保11个二级指标及32个具体指标。

六是蔡坚等(2004)提出的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自然优势力、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政府能动力、人力竞争力、县域经济活力、外界互动力、技术创新力和环境创新力10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55个二级指标。

七是靳贞来(2006)提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辅助竞争力3个一级指标及32 个二级指标。

八是朱翔(2009)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综合经济实力、三农竞争力、社会综合服务力、经济发展活力、环境承载力、资源配置力等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

九是周泽炯(2010)提出的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及43个三级指标。

从以上县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发展来看,我国县域竞争力评价已经从简单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发展为多种评价体系并存的局面,但总体上看,大多数的县域竞争力评价研究仍局限于县域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这两个方面,这对县域竞争力的评价显然是不够完备的。评价县域竞争力如果仅仅评价经济指标,则和以前进行的以经济指标为主的百强县排名没什么区别,竞争力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县域竞争力评价研究,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县域竞争力评价的研究真正起到促进县域竞争力提高的作用。

2、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根据权重的确定方法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根据所用研究方法的数量来分,可以分为单一研究方法和多种研究方法并用。

(1)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评价法采取定性的方法,由专家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而得到权数,然后再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如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分法、模糊评价法、指数加权法和功效系数法等。客观赋权评价法则根据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确定权数进行综合评价。如熵值法、神经网络分析法、TOPSIS 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等。

(2)单一研究方法和多种研究方法并用。①单一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方法,该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灰评估法、主成分分析法。吴育华等(2009)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决定其发达程度,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转变,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高树勇(2010)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2006年的30个城郊县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张志琴等(2011)运用灰评估方法对山西省96 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山西县域经济对资源及能源工业的依存度较大,表现为二、三、一产业结构特点,第一产业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王林伶(201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宁夏16个县2009年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价。评估结果表明:宁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县域经济竞争力有待全面提高。

②多种研究方法并用。多种研究方法并用,该类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秩和比法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高辉灵等(2010)运用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福建省67个县( 市) 2008年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结果将福建省67个县(市、区)划分为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经济发展实力较薄弱、经济发展实力薄弱四类地区。仇方道等(2004)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全国的1682个县域和427 个县级市1999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水平和人口素质,而不单是经济因素;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自沿海向内陆表现出高─低─次高─低的4 元结构;全国县域综合发展可分为高度协调发展型、中等协调发展型、社会经济结构滞后型、初级协调发展型、整体发展滞后型。张丽等(2005)运用秩和比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河北省136个县域单位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李松志等(2011)运用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西省2006年的鄱阳湖生态区的部分(28个)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综合评价的方法较多,每种方法都有理论和实际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对象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选择出合理、适用的评价方法。

三、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1、在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指标选择上呈现出全面化、动态化和科学化的趋势

评价指标的选择不单单是由原来只注重经济指标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民生等指标的全面化发展,而且也由原来只注重现状的评价向现状和潜力的综合评价发展。在指标的舍取上方法更加科学。并非选用指标越多越好,因为指标太多,一来可能有些指标相关性很强,重复反映某些方面的信息,二则引入一些无关紧要的指标,对评价结果只会起到干扰作用, 这样将会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但若选择的指标数量太少,又不能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综合发展情况,就达不到综合评价的目的。因此,有些学者通过对运用相同方法来测度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文章的度量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出每一大类下各指标的使用频率,从每一大类中选出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作为其评价指标。

2、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呈现出多种方法组合应用的特点

评价方法已经由单一的评价方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灰评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向多种方法组合应用(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秩和比法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转化。

县域经济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的重大决策,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惠及我国8亿多农村人口的民心工程。县域是农村地区基本行政单元和经济实体,县域经济的状况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集中反映。《广东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把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抓好县域经济。

将镇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围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把“农村”的概念弄清楚。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因此要弄清农村的概念,首先要明确城市的定义。

依照1989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也就是说城市包括设市城市和建制镇。然而我国的市、镇建制标准经历了多次变动,没有统一和明确的标准。对于设市的标准,1955年公布的标准基本上是聚居人口10万人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1983年、1986年和1993年又进行了调整;1993年的设市标准分为设立县级市的标准和设立地级市的标准,综合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城市功能和非农产业发达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设立县级市的最低人口标准是非农业人口8万人。而对于设镇的标准,1955年和1963年都公布过不同的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是1984年颁布的。现行标准规定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__人的,或者总人口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可以撤乡建镇;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

按照上述规定,行政意义上的农村则应是人口尚不足以设镇的地域,包括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村一定区域内经济、文化、科技、服务的中心,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教育、福利、服务设施,是农工商综合发展的综合体,绝大多数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村庄分中心村和基层村两个层次,中心村一般是村民委员会所在地,除是农民聚居和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基地外,还设有农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为本村和所属基层村服务;而基层村除住宅和生产性设施外,一般没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

行政意义上的一个农村地域十分狭小,一般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同属一个镇管辖。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如果我们仅把目光放在行政意义上的农村孤立地考虑其发展、规划和建设,必然会缺乏区域统筹,造成村与村之间的重复建设。因此应把镇也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范围里来。虽然《城市规划法》将建制镇作为城市范畴,但它与城市还是有着一定区别的,它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联系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概念应超越行政概念,将建制镇也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畴;即农村是一个区域概念,是包括村社、集镇和建制镇在内的县域(包括整县立市、整区立市)范围,称农村区域。

在农村区域内存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诸要素,是由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开放型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有经济基础,也有上层建筑;有物质性的,也有非物质性的。“三农”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很多问题都集中在其中,事关8亿多人口的生存、生活和生产问题,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稳定和发展大局,真可谓“小县域,大战略”。

建设新农村关键:发展县域生产力

县域是农村地区基本行政单元和经济实体,建设新农村关键是抓好县域经济,即发展县域生产力,这是基础和前提。发展县域经济的切入点是工业,包括外来工业企业和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业。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在乡镇,尤其是县域中心镇和县内重点镇。工业发展了,就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这是最直接给农民带来实惠的有效做法。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改造村庄环境的意识也自然增强了,对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迫切性、积极性也提高了;为了适应务工就业的需要,学习相关文化科技知识的自觉性和目的性也提高了。

据我们对不同类型县域,尤其是对我国中部地区县域农村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农村的农民收入水平都很低,基本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子女不远万里外出打工收入维持家庭生活,除少数靠近城镇的村民外,绝大多数农民目前首位考虑的重点是如何解决生活问题、子女上学问题,很少或根本无能为力考虑如何改善村容村貌、搞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有些村前些年通过上级有关部门对口扶贫或干部挂职,搞了些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如修水泥村道或乡道、办文化站等,奈因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太薄弱,拿不出资金来管理和维护,公益设施名存实亡。没过几年,水泥路就变成了沙土路,沙土路又变回“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的泥巴路。这就说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通过抓工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才有可能拿出资金配合国家搞农村基本建设,发展路、水、电、气和科、教、医等设施,农民收入提高了,才有能力消费和共享这些公益设施。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回过头来又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下之间两种积极性、两种动力有机结合,党和国家的良好愿望和宏伟目标与农民的期望和农村的现实结合,促进城乡之间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有明确的区域定位和产业定位,要抓住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抓准区域经济增长点和经济重心区域,这是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多年来研究的重点和深刻体会。如何根据县内的资源和初级农产品的特点,瞄准国内外市场,选准发展节点,营造发展环境,全力招商,引进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工业企业,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是县内领导班子执政为民的主要任务。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

新农村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个全面的观点、长远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既要有个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又要立足当前实际;既要从全面着眼,又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建设新农村,要做的事情很多,笔者认为当前要做的重要工作是搞好农村区域发展 研究和规划。

要运用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以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把县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摸清制约县域发展的主导因素基础上,根据县内外的资源、环境条件特点,制定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向、目标、任务、模式、重点、突破口以及措施和对策。目的在于为县领导提供一个科学的发展思路和科学决策依据。大量的实践证明,这一步对于一个区域,尤其是启动发展阶段的区域,实现快速、健康、有序、协调、持续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

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对全县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行统筹规划和布局。规划首先要把县域作为一个整体,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切入点,按照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空间协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战略目标要求,对县域内产业、经济、社会、城镇体系、土地、环保、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进行专项发展规划和各项协调发展规划与布局,既注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又注重经济与资源环境双重效应的协调发展。该层面的规划为县领导和县各相关主管部门提供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决策依据。

在如上规划指引下,按照城乡统筹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开展镇域发展规划和镇区总体规划。中心镇是产业集聚的主要节点,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基地。建设新农村不要忘记乡村城镇化这个社会发展趋势,因此开展中心镇规划和建设,从一开始就要清醒地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作为实现乡村城镇化、农业和农村区域现代化的载体,重视产业、经济和人口集聚。按照“今日中心镇,明日小城市”的目标,规划和配套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立足于营造一个比较理想的生产、创业环境和舒适、和谐的生活居住环境,增强其在区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心镇的规划建设要注意合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注意保护和弘扬城镇风貌和文化特色。

县域经济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文明型态,生态文明产生的重要现实背景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工业文明虽然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但同时也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开始反思工业文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是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循环经济、低碳发展,从而减少各类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

(二)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赖的关系,而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经济的发展壮大,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行不通,没有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必然会严重受阻。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二者并不存在所谓的冲突,这是实现二者和谐发展的基础所在。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颇多,这些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之间存在冲突与相悖,对于未来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巨大威胁。

(一)发展理念落后

我国县域经济在发展理念方面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在政绩考核重心为GDP的情况下,各县级政府都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提升,忽视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质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举例而言,一些县级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往往不顾本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一味引进三高一低的产业,给地区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

(二)生态经济滞缓

生态经济发展滞缓是很多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态经济本身属于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广义层面的生态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经济。县域经济在生态经济发展方面重视不足、基础薄弱,生态农业、生态观光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缺少新的增长极。

(三)发展模式粗放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粗放,只重视经济总量,忽视经济质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相悖,容易导致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粗放还表现在低水平重复性建设、传统产业占比过高、科技水平整体偏低、生产设备落后等方面,这些经济问题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消耗、更多的环境污染,会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更大的阻力。

(四)人力资本不足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力资本不足,尤其是一些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发展更是严重依赖于人力资本。当前我国县域在人力资本方面储备不足,不仅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的流入,同时本地区一些优秀的人才资源也不断流失,给地区经济发展转型、产业升级、生态产业发展等带来危害,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重点从多个方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更新发展理念

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要更新发展理念,树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理念,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金山银行”,更要“绿水青山”。在政绩考核模式方面,政府要将绿色GDP纳入到政绩考核中去,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坚决不能突破的底线,在生态保护方面进一步发力,力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

(二)发展生态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要将生态经济作为一个重点,将生态经济打造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高科技新兴产业等,壮大生态经济规模,发展生态经济的带动及辐射作用。在生态经济发展中,政府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经济发展环境,从财税、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生态经济更好地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三)转变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摒弃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推进集约经济模式。经济模式的转变要从产业布局、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等方面着手,从产业布局方面来看,要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引入高附加值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要依托技术创新来提升生产效益,减少污染;在设备更新方面,要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发展模式转变。

(四)加强人才引进

县域经济的概念范文第5篇

1新型城镇化对县域经济的作用分析

1.1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创建县域经济发展平台的关键因素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城镇发挥着中心平台的作用,只有提高了新型城镇化,才能合理配置县域各行业,切实发挥出集聚效益,发展成该地区主导产业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整合有限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大力建设水电路及住房等基础设施,从而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1.2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目前,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所以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应该紧紧抓住现代城镇发展过程中城乡经济结合部和各个交汇点,以此加快现代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促进现代城市逐步朝着新型的工业化和服务化发展,从而逐步在新型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新格局,促进县域经济能够更快的发展。

1.3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劳力转移促农增收的重要手段

目前,西部一些还不够发达的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数量较多,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居住非常分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新型的城镇化更好的发展,则可以通过发展第二、三产业来创设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民能够顺利转移,从而有效提升西部农民的经济收入。

1.4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现代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中心,也是各个城市之间交流的中介。这样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能够让城市文明逐步辐射到农村,让农民能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起新的观念,积极更新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识,从而为现代新农村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应该逐步强化县与县域范围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以便能够逐步构建起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平台,让整个县域经济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

2新型城镇化创建“升级版”县域经济

为了更好的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则需要做好下列几个方面。

2.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强化产业升级

在现代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水平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原动力,所以优化产业化结构是实现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现代新型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促使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工业反哺农业和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让产业转移和优势产业能够更好的承接起来,从而促使信息、物流、文化等服务产业能够真正得到壮大。

2.2优化社会分配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在当前城镇化建设速度越来越快的背景下,通过优化社会分配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之间的距离,从源头上打破二元结构,以保证分配机制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同时,还应该严格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网络化经营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以便将城市的人文精神充分体现出来。着力健全社区组织,尽量采用个体、民营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创办的形式建立社区服务企业,强化整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社区服务设置和网点建设,以便能够让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事业更加和谐的向前发展。

2.3重视环境保护,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了让城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动态平衡,便需要落实生态建市的战略,实现低碳和绿色发展。同时,还应该积极向城镇化居民灌输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的理念,让广大局面与生态环境能够更加和谐的相处,从而有效提升城镇的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