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集成电路技术分析

集成电路技术分析

集成电路技术分析

集成电路技术分析范文第1篇

国内IP市场规模和交易领域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之一,但是相对应的中国集成电路IP(知识产权)市场只有5610万美元,仅为全球市场的2.8%,仍属于起步阶段。根据Semico Research的分析,到2010年中国IP市场将增长到2.47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6%,年均增长率高达44.9%,远超过全球IP市场的18.3%的增长率(见图1)。

根据对国内Ic设计公司的调查,主要的IP应用领域集中在以下几个范围:数字音视频、移动通信和无线通信、汽车电子、信息家电、信息安全和3C融合。根据CSIPI的IP需求调查,IP交易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发难度较大和应用复杂的高端CPU和DSP:二是标准的接口IPf例如USB接口、PCI Express等);三是模拟IP(如PLL,ADC等)。这三类IP需求占到总需求的一半多。而其他的交易类型如标准的内存模块,以及一些面向特殊应用的IP,则占据国内需求的三分之一(见图2)。

国内IP主要商业模式

IP商业模式

目前国际IP市场最常用的商业模式是基本授权费(License Fee)和基于版税(Royalty)模式的结合:设计公司首先通过支付一笔价格不菲的IP技术授权费来获得在设计中集成该IP并在芯片设计完成后销售含有该IP的芯片的权利,而一旦芯片设计完成并销售后。设计公司还需根据芯片销售平均价格(Asp)按一定比例(通常在1%~3%之间)支付版税给IP厂商。通常IP厂商要求用户支付的授权费用用来支付一定的IP开发成本、公司商业运作成本和人员成本,而从用户处收取的版税部分就是公司的赢利部分。

国内IP交易主要模式

这里我们仅从基本授权费用和版税的支付方式来分析国内IP主要交易模式,根据支付内容和时间段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1、仅支付License费用;2、一次支付License和Royalty费用;3、分期支付License和Royalty费用;4、仅仅支付R0yalty费用。

不同交易模式的发生情况见图3,其中分期支付的交易方式发生次数是总交易方式的一半。

免费IP设计套件

有些IP公司提供免费的IP设计套件下载,使用户完成前端设计,降低用户前期投入风险和IP使用门槛,用户可以到设计基本完成后再决定是否需要购买授权。

国内的设计公司比较习惯于8位CPU系列IP核的免费使用,目前32位CPU IP厂商中也开始提供一种以可以免费下载32位CPU IP部分设计套件的新商业模式。

设计授权和制造授权分离

设计公司要获得一个成熟的IP完成设计并最终生产出合格的芯片。必须既获得设计部分的授权完成设计,叉获得制造部分的授权完成芯片的制造,最终才能销售芯片成品。随着半导体行业生态从IDM(集成设备制造商)为主向以Foundry(代工)形态为主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专注芯片设计的所谓Fabless(无芯片生产线)设计公司应运而生,IP厂商针对分别以设计和制造为主的两大群体―Fabless设计公司和Foundry厂商也进行了商业模式的革新以减轻设计公司的授权成本,将由一些设计用仿真模型组成的设计套件部分授权给设计公司,将GDSII部分(所谓的硬核)授权给Foundry厂商,在制造环节实现设计部分和制造部分的合并(Merge)完成芯片的制造。这一模式使设计公司的32 bit CPU IP授权成本从原来的百万美元级降到几十万美元级,尽管这一授权费用对大多数创业不久的IP设计公司而言依然很高,但比原先难以逾越的高门槛变得可以接受。

IP定制化

IP模块面对的是广泛的Ic设计公司,每个用户都有差异化需求,这就要求Ip产品方便不同的客户使用。IP公司可以通过预先根据客户的需求设置参数,提供整合多个IP的集成方案、统一产品说明和用户手册等方式改善产品的易用性。

售后服务

IP公司成功的诀窍不仅在于采用适当的商业模式将IP授权给用户,以及开发出具有性能满足需求的产品,提供配套的开发工具和本地化的技术支持,使用户能较快而方便地完成从获得IP到完成芯片的设计也是竞争能力的体现。用户的Ip服务需求比对配套的开发工具的要求还高,需要提供无时区差别的在线支持,以及用本土工程师提供咨询和服务来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交易渠道与交易障碍

国内IP主要交易渠道

根据我们对92家国内芯片设计企业的调查,国内IP交易的主要渠道可以大致划分为:从Foundry厂购买和从IP的Vendor(供应商)处购买两类。其中从Foundry厂购买IP是主要的交易渠道之一,因为从芯片的Foundry处购买IP。具备了质量可靠和集成方便等优势。因此大部分的IP供应商也会将自己的IP核绑定到多个Foundry厂的工艺线上,来扩大IV销售渠道。

而境外的IP Vendor因为能够提供具备质量优势和技术优势的IP核,也成为主要的IP交易渠道之一。具体的数据参见图4。

IP核交易的最大障碍

根据我们对92家芯片设计企业的问卷调查,IP质量、IP保护和IP费用是目前国内Ip核交易中的主要障碍。(见图5)

而Ip质量和IP保护问题会进一步推动芯片设计厂商从Foundry厂处来寻找经过流片的硬IP核来使用,促使Foundry厂成为高质量IP的主要交易渠道。其他一些交易障碍还包括难以找到符合应用需求的IP核,以及非标准化的IP集成到系统中的问题。

集成电路技术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元件 失效分析 技术 发展

1 失效分析的常用方法

1.1 拔出插入法

拔出插入法是监视将组件板上的电子元件拔出又插入的过程,通过监视判断故障是否发生,确定失效的具体部位。这种方法看似操作简单,但拔出插入法不一定有效,因为有时会存在特殊情况,例如焊接不牢和接触不良,这些因素会使技术人员产生错误的判断,影响下一步分析的实行。

1.2 感官辨别法

感官判断法就是通过人体的一些感官判断是否故障。包括眼睛观察电子元件外形是否正常,手触摸电子元件判断电子元件的温度、软硬程度等,鼻子嗅电子元件的味道是否正常,耳朵倾听电子元件的声音判断电子元件工作过程中发声是否正常。感官辨别法的优势是操作简单,节约成本,但要求工作人员有丰富的经验,并且技术人员的判断容易受到环境和感官敏感程度的影响。

1.3 电源拉偏法

电源拉偏法就是将正常电源电压升高或降低,使器件的工作处于异常状态,从而使损坏的电子元件将故障或薄弱环节暴露,以此确定故障电子元件的的位置。但是电源拉偏法通常适用于器件工作较长时间后造成的故障或是电压波动造成的故障,而且不管是拉高电源还是拉低电源都对电子元件会产生一定的破坏性,会对器件造成一定的损伤,操作不慎就会使器件完全损坏。

1.4 换上备件法

换上备件法就是将怀疑有问题的那个电子元件取下,换上一个新的、合格的备件,如果换上后,整个器件工作正常,说明换下的电子元件是有问题的,如果没有正常工工作则说明有问题的电子元件不是换下的电子元件。这样通过一次次的换上备件法可最终确定器件的故障部分。但这种方法的缺陷之一是耗时长,操作不便。

2 失效分析的思路

失效分析不仅受技术的限制,还收思路的影响。为了对电子元件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析,清晰的思路是必备的。一般情况下,电子元件的失效分析思路有以下几步:(1)确定电子元件是否失效。(2)从失效的现象入手,运用理论分析确定某些可能失效的电子元件。(3)确定排除疑点的方案,对可能失效的电子元件一个个分析。(4)通过实践,运用分析方法找出失效的电子元件。(5)结合理论,分析失效可能存在的原因。(6)用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找出失效的电子元件。(7)针对电子元件失效的原因提出可行性的建议。(8)用大量实验检验建议是否有效。(9)通过对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找到更可行、更合理的方案。

3 失效技术挑战

电子元件的发展中最有代表性的产品就是集成电路,未来的集成电路必将向更精细,更精密,更复杂的方向发展,但现有分析技术已经不能适应集成电路的发展。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分析技术必须实现相应的发展速度才能适应它的变化。

3.1 失效定位与电测

失效定位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一步步缩小电子元件故障的范围,并最终确定失效的具体部位。如果是对集成电路进行失效分析,可以将范围从整个电路板缩小到某个范围更小的部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判断、试验,最终确定失效的具置。但是未来的集成电路是朝着规模更大,精细度越高的方向发展,这会使失效定位变得越来越困难。

3.2 系统级芯片

失效分析的另一个难题就是系统级芯片。随着科技发展,集成电路的电路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大,互联层的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多使得失效分析越来越困难,同时由于一般的系统级芯片的频率都较高,要想使电子元件故障再现,通过系统级芯片是难以实现的。

3.3 新材料处理

失效分析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物理分析,对物理分析影响较大的是金属化层,传统的金属化层材料,如二氧化硅、氮化硅、铝等都已经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分析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但随着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也被应用在集成电路上,同时因为新材料的应用,技术人员对新材料的相关属性并不了解,这使新材料的处理面临着难题。

电子设备提高其可靠性是通过不断与失效作斗争实现的,通过对电子元件进行失效分析,研究失效原因,找到失效的原因,发现电子元件本身存在的缺陷,针对电子元件自身缺陷进行工艺上的改良,使电子元件的可靠性得以提高,最终使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运行正常,某种程度上也会使电子设备或电子系统的寿命增加。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电子元件的失效分析技术发展的也也越来越快,很多都使用到高科技产品进行失效分析,例如光学显微镜分析技术、红外分析技术、声学显微镜分析技术、液晶热点检测技术、光辐射显微分析技术、微分析技术等。但传统的分析方法仍然有它自己的优势,在依赖高科技产品进行分析的同时也要注重传统分析方法及技术。

参考文献

[1]徐爱斌,刘发.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技术促进国产电子元器件质量提高[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2(05).

[2]武金锋,万传波,徐皓,毛玉鹏.角度传感器失效分析及工艺控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3(04).

[3]张军,陈铮,唐建锋,刘超.DC/DC模块输入端电压反加后的影响分析[J].电子设计工程,2012(03).

[4]付军.安富利公司电子元件部推出的“未来之家”在2004中国数字家电展览会上抢尽风头[J].集成电路应用,2005(01).

[5]何小龙,吴先献.对电子元件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的综合分析[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0(06).

作者简介

刘逸潇(1990-),男,四川省广安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机械电子。

集成电路技术分析范文第3篇

 

1.引言

 

《数字电子技术》是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1]。随着数字应用电子技术、数字系统的高速发展,以FPGA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和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为代表的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的广泛应用,使传统“板上数字系统”被“片上数字系统”替代[2]。为适应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传统《数字电子技术》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革,在教材内容的安排和例题选用上,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2.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

 

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处理数字电子技术的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传统分析设计方法与现代分析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是教材内容改革的重点。教材以“基础知识器件原理器件应用器件仿真系统构建系统仿真”为主线,构建数字系统的知识框架。在教材内容组织上,将数字电子技术和数字系统有关知识融为一体,系统介绍数字电子技术与数字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在教材内容编写上,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采用案例式或项目式编写思路,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把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作为主要方向,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既强调理论基础,又突出应用性。对于集成电路注重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介绍,增加EDA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技术基础知识[3],利用Multisim 软件对部分电路进行功能仿真,并介绍VHDL语言、QuartusⅡ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利用VHDL语言设计部分数字电路,利用QuartusⅡ软件进行仿真分析,适应现代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的需要。

 

3.教材的主要特点

 

3.1 教材内容组织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数字电子技术》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将教材内容分为十章[4]。第一章介绍逻辑代数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各种数制、常用的编码规则、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和化简方法等。第二章介绍EDA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Multisim、VHDL语言、QuartusⅡ的基础知识。第三章介绍分立门电路、集成门电路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特点,并介绍利用VHDL语言设计门电路的方法。第四章首先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基础知识,然后讲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应用,最后利用Multisim对组合逻辑电路进行功能仿真和设计分析,并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VHDL语言设计方法。第五章介绍各种触发器的功能和应用,并利用Multisim对触发器进行功能仿真,介绍触发器的VHDL语言设计方法。第六章介绍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介绍常用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和应用,并分别利用VHDL语言和Multisim进行功能描述和仿真。第七章介绍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电路,重点介绍集成电路的应用。第八章介绍半导体存储器的特点和应用。第九章介绍A/D转换和D/A转换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对集成DAC和ADC的基础知识及应用进行简单介绍,并利用Multisim对基本转换电路进行功能仿真。第十章介绍数字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通过3个实例介绍数字系统的不同设计方法。

 

3.2强调基础理论

 

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作为高校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走向数字化时代的第一门课程,也是某些高校相关专业的考研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编写强调《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将逻辑代数基础、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等基础知识作为教材核心内容,并结合部分高校相关专业《数字电子技术》研究生考试大纲的要求,增加部分教学内容。例如,在第六章“时序逻辑电路”中增加利用观察法和隐含表法进行状态化简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传统设计方法。

 

在教材内容编排上,反复训练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第四章“组合逻辑电路”首先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然后介绍常用集成组合逻辑电路的原理和应用,其中译码器、数值比较器按照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编码器、数据选择器、加法器按照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阐述,使教材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适用于学生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突出实践应用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注重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强调具体操作过程中学习理论基础,将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整本教材,突出教材知识的实践应用性。在介绍集成电路时,删除集成电路内部电路的分析,强调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5],例如,介绍555定时器时,在简单介绍555定时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触摸式定时控制开关电路”、“双音门铃电路”等应用电路介绍555定时器的使用方法。

 

在第九章“数/模和模/数转换器”中,以DAC0808、DAC 0832、AD7543为例介绍常用集成数/模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分别给出DAC0832、AD7543与单片机AT89C51的接口电路,既加强与后续课程单片机、微机原理等的联系[6],又突出教材内容的应用性。3.4增加EDA技术知识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是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教材第二章EDA技术基础知识介绍了Multisim和QuartusⅡ两种EDA工具的操作界面和使用方法,并介绍了VHDL语言的基本结构、数据对象、数据结构、操作符和基本语句结构,使学生借助EDA工具进行电路分析和设计。教材给出了74LS138、74LS153、74LS194、74LS160等常用集成电路的Multisim仿真电路和VHDL描述方法,并在第十章“数字系统设计”中,以“计数报警器”、“简易交通灯控制器”、“函数信号发生器”为例,结合Multisim和QuartusⅡ软件,详细介绍简单数字系统的设计过程,丰富教材内容。

 

4.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必将对教材内容产生深刻影响。本教材于2012年10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出版,2013年12月被评为河南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教材经过3年多的使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收集了各方面建议和意见。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改革。

集成电路技术分析范文第4篇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的缩写,EDA技术作为现代电子技术的核心,它依赖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在EDA工具软件上,对以硬件描述语言HDL(HardwareDescriptionLanguage)为系统逻辑描述手段完成的设计文件,自动完成逻辑编译、逻辑化简、逻辑分割、逻辑综合、结构综合(布局布线),以逻辑优化和仿真测试,直至实现既定的电子线路系统功能。EDA技术在硬件实现方面融合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IC版图设计技术、ASIC测试和封装技术、FPGA/CPLD编程下载技术。自动测试技术等,在计算机辅助工程方面融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以及多种计算机语言的设计概念。EDA技术为现代电子理论和设计的表达与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2.EDA技术的发展过程

EDA技术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近代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的一段历史进程,就过去几十年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将EDA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早期阶段即是CAD(ComputerAssistDesign)阶段,大致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已经出现,传统的手工制图设计印刷电路板和集成电路的方法效率低、花费大、制造周期长。人们开始借助于计算机完成印制电路板一PCB设计,将产品设计过程中高重复性的繁杂劳动如布图布线工作用二维平面图形编辑与分析的CAD工具代替,主要功能是交互图形编辑,设计规则检查,解决晶体管级版图设计、PCB布局布线、门级电路模拟和测试。(2)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EDA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阶段,即进入到CAE(ComputerAssistEngineeringDesign)阶段。

由于集成电路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电子系统的日趋复杂,人们进一步开发设计软件,将各个CAD工具集成为系统,从而加强了电路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该时期的EDA技术已经延伸到半导体芯片的设计,生产出可编程半导体芯片。(3)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微电子技术突飞猛进,一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上亿个晶体管,这给EDA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进了EDA技术的大发展。各公司相继开发出了大规模的EDA软件系统,这时出现了以高级语言描述、系统级仿真和综合技术为特征的EDA技术。

3.EDA技术的特点

EDA技术代表了当今电子设计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它的基本特征是采用高级语言描述,即硬件描述语言HDL(HardwareDescriptionLanguage),就是可以描述硬件电路的功能。信号连接关系及定时关系的语言。它比电原理图更有效地表示硬件电路的特性,同时具有系统仿真和综合能力,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1)现代化EDA技术大多采用“自顶向下(Top-Down)”的设计程序,从而确保设计方案整体的合理和优化,避免“自底向上(Bottom-up)”设计过程使局部优化,整体结构较差的缺陷。(2)HDL给设计带来很多优点:①语言公开可利用;②语言描述范围宽广;③使设计与工艺无关;④可以系统编程和现场编程,使设计便于交流、保存、修改和重复使用,能够实现在线升级。(3)自动化程度高,设计过程中随时可以进行各级的仿真、纠错和调试,使设计者能早期发现结构设计上的错误,避免设计工作的浪费,同时设计人员可以抛开一些具体细节问题,从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系统的开发上,保证设计的高效率、低成本,且产品开发周期短、循环快。(4)可以并行操作,现代EDA技术建立了并行工程框架结构的工作环境。从而保证和支持多人同时并行地进行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4.EDA技术的应用

EDA技术在电子工程设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验证电路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设计方案确定之后,首先采用系统仿真或结构模拟的方法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这只要确定系统各个环节的传递函数(数学模型)便可实现。这种系统仿真技术可推广应用于非电专业的系统设计,或某种新理论、新构思的设计方案。仿真之后对构成系统的各电路结构进行模拟分析,以判断电路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及性能指标的可实现性。这种量化分析方法对于提高工程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2电路特性的优化设计

元器件的容差和工作环境温度将对电路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传统的设计方法很难对这种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也就很难实现整体的优化设计。EDA技术中的温度分析和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分析各种温度条件下的电路特性,便于确定最佳元件参数、最佳电路结构以及适当的系统稳定裕度,真正做到优化设计

4.3实现电路特性的模拟测试

电子电路设计过程中,大量的工作是数据测试和特性分析。但是受测试手段和仪器精度所限,测试问题很多。采用EDA技术后,可以方便地实现全功能测试。

集成电路技术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设备;状态监测;智能管理系统;智能信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TM711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我国电力技术的监测技术在我国大中型电力企业已经广泛运用,通过设备监测技术监测出的电力设备问题也正在从检修策略逐步向状态维修方向转化。从目前电力设备对监测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我国的发展速度较国外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上还不够成熟,在整体的运用上投入产出比较低,设备的性能价格还不理想。而跟随着网络、通信、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力设备的监测技术也正在朝着从集约化向系统集成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状态监测为设备智能的管理系统,对设备的传感器技术等多项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对电力设备的评估发展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1 电力设备的故障类型

电力设备通常发生的故障类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横向故障。横向故障主要是指在电力设备的短路故障,短路故障主要包括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项接地短路及两相接地短路等。当设备出现三相短路时,由于短路的三相抗相相等,因此造成三相电流和电压相对称,所以造成设备短路。另外几种短路类型都会使三相对称结构遭到破坏,其中包括网络中的三相电压,这种情况是由于电流的不对称产生的,因此造成了不对称短路。通过一些实验可以看出,在电力系统中的各个短路故障中,单相短路时造成短路的大多数故障之一,所占比重达到三成以上,因此在三相短路过程中的短路只占5%~10%,由于三相短路的发生故障几率较小,因此其故障产生的后果也比较严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三相对称短路过程也是不对称短路计算的基础。另一方面的故障主要是纵向短路,纵向短路主要是指在不同类型下的断线故障,包括单相断线、两相断线和三相断线等。

2 电力设备的监测技术

2.1 智能管理技术

电力设备的智能管理技术主要是对电力设备故障系统局部的分析来进入系统研究的阶段,是在监测系统上的智能管理系统,此系统对设备有状态监测、故障报警、故障诊断以及状态评估的功能,并且通过对状态提供智能化维修的状态下,该系统能够实施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并提供几种检修体制和状态。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包括:首先是传感器。传感器主要是提供对电力设备的电量、物理量、化学量等转化成数据采集装置处理的电信号。主要依赖于状态监测采用的方法和被监测设备的故障产生。在正常状态佳应考虑在线监测,这种监测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抗干扰的特点。其次就是数据限集技术,数据限集技术主要是通过传感器来输出信号,对信号进行选区和过滤,并且对传感器进行补偿和校正等。然后通过故障检测技术来明确电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初期的故障,通过故障报警来进一步分析故障原因,并提供有效数据。然后就是诊断和决策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电力设备的检测来对设备发出的异常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并制定维修策略。在目前的研究发展方向上都是通过采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对设备进行处理和在线自动分析,从对设备的故障类型和故障定位进行分析决策的方法。最后就是对设备的评估。在对设备影响状态下进行因素分析,通过这些因素的定义进行设备的嘉安策和综合分析,最终还不能对电力设备的状态进行评估,为设备提供相关的使用和维护提供数据。在新型的传感器技术和数字信号技术的处理下,能够加大对电力设备的数字处理能力进行评估,并且能够自动分析并在线处理简单的故障。

2.2 智能处理技术

电力设备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是指将完全不同的电力设备信息逐步转变为完全准确并且可靠的、一致性的信息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不精确和不确定的信息来对电力设备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可以依据有效的诊断、评估、分析来进行设备信息的综合处理。通过对设备故障类型的分析和诊断,设备故障类型的复杂和故障原因不能严格按照规则进行分析,由于欧在监测信息中有很多特殊的因素导致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传统的处理方法中应该确定影响因素的信息,通过对你不确定信息的智能处理来使设备的智能管理系统能够重新获得在线的、准确的预防性试验和历史数据,但是,智能处理技术如何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准确提取设备的相关故障信息则需要从设备的运行状态下进行评定,这也是对设备进行维修的可靠性依据,作为系统处理的关键,智能管理系统中采取的对各种智能信息技术的整体融合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智能处理系统的可靠性,例如在进行变压器故障的检测与诊断过程中,就能够将网络系统和粗糙的系统集成相结合,能够使复杂的网络在中间删除很多不必要的属性,这样做不仅能够扩大规模和分类的速度,还能够利用很好的分类能力来处理数据。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设备监测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对电力设备进行实时的掌握,并且能够及时发现潜伏性的故障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电力设备监测技术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监测设备功能系统单一,数据分析抗干扰能力弱,监测设备的数据整体准确性不高等,总体来说在线监测系统的投入性价比不理想。通过对在线监测技术的现状分析,能够将监测设备的状态进行统一的检测和统一的管理,实现向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电力设备监测技术的应用,必将能够使电力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从而发挥设备更大的技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炎升.电器设备故障与环境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