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年级下册语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范文第1篇

七年级下册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

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新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

综合性学习,第一、三、五单元仍旧是三次规模小、层次少的小活动,我们称之为“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二、四、六单元为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活动,我们称之为“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三次小活动分别是: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漫话探险,它们都是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每个综合性学习都提供了若干个活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增删。这样,既有选择的余地,又有创造的机会,真正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可能。

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鲁滨孙飘流记》与探险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课外古诗词背诵,选取了十首著名古诗词。主要由学生读读背背,增加文化淀集。

汉语知识:了解实词。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二班,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锻炼,突出的特点是:

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3、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4、课堂上有用于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还行。

存在的不足是:

1、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2、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3、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4、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特别是有两个考20分左右的差生。

5、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三、教学设想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8、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9、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10、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1、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3、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14、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15、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6、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五、培优辅差计划

主要措施:

1、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6.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六、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 从百草园到百味书屋(4)爸爸的花儿落了(3)

第二周丑小鸭(2)诗两首(2)伤仲永(3)

第三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四周黄河颂(3)最后一课(4)

第五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2)土地的誓言(2)木兰诗(3)

第六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2)邓嫁先(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

第七周音乐巨人贝多芬(2)福楼拜家的星期天(2)孙权劝学(3)

第八周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3)复习(4)

第九周段考

第十周五一放假

第十一周评讲试卷(自修)社戏(4)安塞腰鼓(3)

第十二周竹影(2)观舞记(2)口技(3)

第十三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3)伟大的悲剧(4)

第十四周荒岛余生(4)登上地球之巅(3)

第十五周真正的英雄(2)短文两篇(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2)

第十六周 珍珠鸟(3)斑羚飞渡(4)

第十七周华南虎(2)马(2)狼(3)

第十八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3)作文讲座(4)

七年级下册语文范文第2篇

一、恢复原貌

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桑葚” 改 为“桑椹”。“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一句中原来的“吧”都改为“罢”。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椹”同“葚”,“罢”作助词时同“吧”。那为什么要进行修订呢?笔者查阅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重印,1973年4月第1版,1973年6月第1次印刷的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中使用的是“桑椹”和“罢”而不是“桑葚”和“吧”。笔者认为教材修订者进行这些修订是在两词通用的前提下,本着尊重历史原作的原则,恢复作品的使用原貌 。又如第十六课《社戏》中的“模糊”改为“模胡”, 这也是恢复了作品的原貌。

二、修正翻译错误

第四课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的“需”为什么改为“须”呢?这要从词性、词义和语法功能上区分“需要”和“须要”两个词。从词性上看,“须要”是助动词 ,一般作句子的状语,表示“一定要”的意思,如:教育儿童须要耐心;“需要”是动词,一般作句子的谓语,表示“应该有或必须有”的意思,如:我们需要一支强大的科学技术队伍。所以,课文应该是“须要镇静”而不是“需要镇静”。

再如第七课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画眉在婉转地唱歌”的“宛”改为“婉”也是纠正了译者翻译的错误。

三、修正量词误用

第十六课《社戏》中“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支”为什么改为“只”呢?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就能找到答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量词“支”解作:a)用于队伍等:一~队伍|一~文化队伍。b)用于歌曲或乐曲:两~新的乐曲。c)纱线粗细程度的英制单位d)用于杆状的东西:一~枪|三~钢笔|一~蜡烛。而对用作量词的“只”解作:a)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的一个:两~耳朵|两~手|一~袜子|一~鞋。b)用于动物(多指飞禽、走兽):一~鸡|两~兔子。c)用于某些器具:一~箱子。d)用于船只:一~小船。由此看来,课文原来使用的“支”就是量词使用有误。另外,修订后也与前文“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一句中“只”的使用完全一致了。

第九课《土地的誓言》中“稻颗”为什么改为“稻棵”? 笔者查阅到1941年9月18日刊登此文的《华商报》,上面用的是“稻棵”而不是“稻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颗”与“棵”虽然都是量词,但词义却有所不同。“颗”一般用于指“颗粒状得东西”,如一~珠子|一~牙齿等。而“棵”则“多用于植物”,如一~树|一~牡丹等。所以这里应是“稻棵”,而不应该是“稻颗”。

第七课《最后一课》中“他转身朝着黑板……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原来的“两”改为“几”,也是纠正了量词使用不当的错误。

四、使语言表达更准确

第十二课《闻一多先生说和做》中“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中“作”改为“做”,是根据现代汉语规范的用词习惯。

第二十三课《登上地球之巅》中“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00米高度冲击”将原来的“380”改为“300”则是纠正了错误。

七年级下册语文范文第3篇

一、用词不当

(1)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冰心《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111页)

“各种彩色”是不能说的,应将“彩色”换为“色彩”。因为“彩色”为“多种颜色”,“色彩”为“颜色”(见《现代汉语词典》,下文的释义均引自本词典),“各种彩色”等于说“各种多种颜色”,所以是不通的。

(2)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 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篇目同上,114页)

这段文字中最后一句话里的“包括”义为“包含”,在此使用不妥当,换成“概括”方能说通。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她实在无法描写出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跳“蛇舞”时的精彩,只好用白居易的诗句来“概括”。

(3)现在我对于自己的处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么船来……(笛福《荒岛余生》,徐霞村译,149页)

“把眼睛望着海面”中的“把”应该换成“用”,因为“眼睛”是“望着海面”的工具,而不是受事。

(4)不过只要你不跟我们族里任何人结婚,这对我们倒也没有什么大关系。(安徒生《丑小鸭》,叶君健译,14页)

“这对我们倒也没有什么大关系”中的介词“对”应该换成连词“和”或“跟”。

(5)相反地,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布封《马》,范希衡译,194页)

“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其中的“整齐”用得蹊跷,换作“协调”才觉合适。

(6)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里根《真正的英雄》,张天伟译,159页)

“得到”义为“事物为自己所有”,多用于具体事物;而“获得”语义上也是“取得、得到”,但多用于抽象事物,“力量”为抽象事物,故改“得到”为“获得”比较适当。

二、 语法错误

(7)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不得了。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着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4页)

“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着穿上肥大的夹袄,……”这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关联连词“不但”用错了地方。这个复句是围绕“我”而不是围绕“上学”展开的, 所以“不但”应该放在“我”之后,“不但上学要晚了”与“而且要被妈着穿上肥大的夹袄,……”共同说明“我”面临的两种尴尬状况。

(8)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来,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篇目同上,4页)

“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来”一句的状语“一个个”用得不妥。因为按汉语表达的习惯,“一个个”表示“每一个、全部”的意思,且语义上只能与“同学们”搭配,不能与“眼光”搭配。可是,句子主语的中心词“眼光”放在了“同学们”与“一个个”之间,使得二者间失去了语义联系,只能理解为“一个个”是修饰“眼光”的。语义的误配造成了语法上的不搭配。改成“同学们会一个个把眼光向你投来”方合文意。

(9)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篇目同上,6页)

根据文意,“过去了”的是“这样的早晨”,而文中让“一年年”直接放在“都过去了”前,给人的感觉是“一年年”做主语,“都过去了”是陈述“一年年”的,很显然,这并不是文章要表达的意思。说成:“一年年地,这样的早晨都过去了”才会符合文意。

(10)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小孩子呀!(篇目同上,6页)

“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读起来不通,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一是“怕”的对象没有交待清楚,给人突兀之感;二是语气词“呢”使用不当,句子表达的是感叹语气,应该用语气词“啊、呀”,用“呢”则表达不出感叹语气。综合两个因素,应改成:“我们又是多么地怕长高长大啊!”

(11)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舒婷《在那颗星子下》,25页)

(12)电影还没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空了。我的三个“同谋犯”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由于良心的谴责,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篇目同上,25—26页)

“然”为副词和形容词后缀,在单音节形容词后加“然”一般构成副词,如“贸然、忽然、怅然、欣然、断然”等,“然”功能上类似于助词“地”。单音节形容词或动词重叠后加“然”构成的词均为形容词,如“飘飘然、昏昏然、轻轻然”等,“然”意为“……的样子”(如“轻轻然”意为轻轻的样子),但这类形容词一般只做谓语,不做状语和定语。例11中的“轻轻然”与“分外清晰”处于并列关系又做了状语,不妥。把“然”换成助词“地”即通。例12中的“惴惴然”用得也不妥,去掉“然”即通。

(13)对那些失去亲人的父亲、母亲、丈夫和妻子们,对那些兄弟、姐妹、尤其是孩子们,在你们悲痛哀悼的日子里,所有的美国人都和你们紧紧地站在一起。(里根《真正的英雄》,张天伟译,160页)

这是一个语法病句,原因是前边两个“对”的使用多余造成了后面两个小句中的“你们”指称上没有着落。应该去掉两个“对”,使“对”后的成分都变成称呼语,这样后面两个小句中的“你们”在指称上才有着落,句子才能合法。

(14)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杨振宁《邓稼先》,73页)

“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语法有毛病。介词“对”后的“国防武器”只是“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的领域,不是具体的对象。根据文意,通顺的说法是:“为国防武器的研究与设计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或“在国防武器的研究与设计上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三、逻辑矛盾

(15)我整天为这凄凉的环境而悲哀着,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野人所嚼,就是冻饿而死。(名著导读《〈鲁宾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219页)

(16)从中午12点到下午2点,我照例要躺下睡一觉,因为岛上天气非常热……(篇目同上,222页)

这是课文后附加的名著导读中的两段话。同一小说,前有“冻饿而死”的字样,后面又写到“岛上天气非常热”,这不自相矛盾吗?这还不算,如联系前面课文中所选的《荒岛余生》中有关的气候环境的描写,就觉得更加不可思议了。

(17)但我是在一个热带气候里,即使有衣服,也穿不住。(笛福《荒岛余生》,徐霞村译,148页)

课文中还有“我是在北纬9度22分”(笛福《荒岛余生》,144页)的交代,一个在热带生活的人担心热死可以理解,怎么可能担心“冻饿而死”呢?这是作者虚构鲁宾孙在荒岛生活的故事时考虑不周而造成的。这种失误虽在作者,但是当我们把作品编进教科书时,应该对这样的问题有所提示,这反映了编写者审慎态度和对学生负责的精神,这样做也可以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起到一种警示的作用。

(18)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沈石溪《斑羚飞渡》,179页)

如果独立地读这段话,倒也没有什么毛病。但把文中镰刀头羊成功指挥斑羚群体飞渡山涧最后又迈着坚定的步伐从容赴死的表现联系起来看,就能感觉出本段对它的描写与它的精神不相吻合。它是斑羚群体的精神领袖,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到老年斑羚那拨,甘愿像其他老年斑羚那样给年轻斑羚做“死亡的桥墩”,是它主动的选择。由此推知,“悲怆地”咩叫和“沉重的步伐”不足以显示它从容赴难的决心,难以体现这个斑羚“领袖”的情怀与品质。或许有人会说,贪生怕死是人与动物的本能,为何能单单要求斑羚这么高尚呢?这种质问或许有道理,但联系那些老年斑羚都自觉自愿、义无反顾地做“死亡的桥墩”的整体表现,作为领袖的镰刀头羊在飞渡前如果如此贪生而怕死,它与其他勇于牺牲的老年斑羚相比,不是太渺小了吗?再联系镰刀头羊自始至终的表现,特别是他最后面对死亡那种大义凛然的态度,我们就能推知,这种质问是脱离本文主题的一种想当然的说法。基于上述考虑,建议这段话改为:“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轻咩了一声,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

四、语义重复

(19)“管夫人是谁?”“她是一位善于画竹的女画家。她的丈夫叫赵子昂,是一位善于画马的男画家。他们是元朝人,是中国很有名的两大夫妻画家。”(丰子恺《竹影》,107—108页)

“她是一位善于画竹的女画家”中,虽然“她”与“女”似乎重复,但“女”为有标志形式,有特定的语用意义,因为画家中女性少见,故在此特意注明,并不显得多余,就如同“他是一位男保姆”中的“男”作为有标志形式出现一样。而“她的丈夫叫赵子昂,是一位善于画马的男画家”,情况就不同了,其中的“男”作为“画家”的有标志形式出现就与前面的“丈夫”语义重复,画蛇添足,应该去掉。

(20)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舒昌善译,132页)

“这天晚上”和“夜不成眠”处于同一小句,“晚上”和“夜”语义重复,应该说成“这天晚上他们还是难以成眠”。

(21)如果它们受到其他动物的攻击,它们并不屑于和对方搏斗,仅只把它们赶开或者把它们踏死。(布封《马》,范希衡译,193页)

“仅”与“只”都是范围副词,表义相同而出现重复,应去掉一个。

五、表达不清

(22)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舒昌善译,131—132页)

“数以……计”是文言格式,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用……计数”,“计”前应是整位数,而不是基数、个数或约数。如:数以百计——以百来计数,等于说好几百;数以万计——以万来计数,等于说好几万。而文中用的“数以几百万个月计”是约数加个数,表意不清,不合汉语表达习惯。应该改成“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月计……”

(23)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什么困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很难精确估计。(郭超人《登上地球之巅》,152页)

“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是个“在”打头的介词结构,这个结构中的成分太多,容易引发歧义。“人类从未到达过的”是“珠穆朗玛峰”呢,还是“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根据文意,应该是后者。为表达精确、避免歧义,宜改为“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人类从未到达过,在这段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什么困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很难精确估计。”

(24)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远在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岑参《逢入京使》导语,20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范文第4篇

姓名: 分数:

一、 解释词义。(每空1分,共20分)

1、惟吾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2、鸿儒(大)

3、案牍( 官府文书)

4、甚蕃( 多)

5、益清(更加)

6、鲜有闻( 少 )

7、宜乎众( 应当 )

8、濯清涟(洗)

9、濯清涟(水波)

10、而涕下( 眼泪 )

11、造化钟神秀(天地、大自然)

12、造化钟神秀(聚集)

13、凌绝顶( 登上 )

14、临河干( 靠近)

15、圮于河(倒塌 )

16、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

17、求二石兽( 寻找)

18、竟不可得( 终了,最后)

19、曳铁耙( 拖 )

20、究物理( 研究、探求 )

21、是非木杮( 这)

22、湮于沙上(埋没 )

23、啮沙(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

24、转转不已(停止 )

25、固颠(颠倒、错乱 )

二、文学常识。(每空0.5分,共21分)

1.《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被称为 “诗豪”。

2.《爱莲说》作者是 北宋(朝代)哲学家(身份),字茂叔 ,号濂溪,著有《太极图说》、 《通书》。(作品)

3.《河中石兽》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朝代) 学者 、文学家(身份)。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总纂修官,著有志怪小说 《阅微草堂笔记》。

4. 《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唐代(朝代)文学家(身份),被称“诗骨”

5.《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官至宰相,北宋(朝代)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6.《游山西村》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 放翁, 南宋(朝代)爱国诗人。

7、《望岳》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称 “少陵野老” ,唐代 (朝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作“诗圣” 他的诗被称作 “诗史” ,与 李白 合称 “李杜”

四、默写诗句。(每题1分,共35分)

1.《陋室铭》主旨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写陋室环境的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描写陋室主人交往对象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描写陋室主人每天日常情趣的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描写陋室主人从容恬静、厌倦世俗生活的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描写作者喜爱莲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8、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4.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15.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6.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7、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18.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9、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20.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2.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23.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24.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25. 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26.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7.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8、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9、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

30、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3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2、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33、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34、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

35、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五、回答下列问题。(共44分)

1、写出词类活用,并解释词义。(每题1分,共7分)

(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2)苔痕上阶绿 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

(3)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4)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5)一览众山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

(6)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

(7)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作名词,大水

2.写出特殊句式。(每题2分,判断句式1分,分析1分,共10分)

(1)何陋之有?倒装句,宾语前置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求当求之于上流 倒装句,状语后置

(4)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动句,“为”表被动

(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省略句,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3.写出下列“之”的用法。(每题2分,共14分,用法<词类和释义>写完整)

(1)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2)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4)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5)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6)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讲学家“求之地中”的观点

(7)求之地下代词,指石兽

4.翻译句子。(第1题1分,其余每题2分,共13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从远处观赏但是不能靠近赏玩啊

(3)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

(4)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6)众服为确论

七年级下册语文范文第5篇

如果可以养小动物,你想养什么?写写你的理由,试着多写几条。

范文1:

我很想养小兔子,因为小兔子很可爱,而且我妈妈和妹妹属兔。小兔子有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和短短的尾巴。它吃白菜的时候,三瓣嘴动得飞快,时不时还观望一下周围的环境,可爱极了。

范文2:

我最想养的小动物是小猴,因为它很机灵。小猴全身金黄金黄的,两边的耳朵像是弯弯的月亮。它还有长长的尾巴,可以帮助它保持平衡,让它能在很细的树枝上行走,尾巴还可以挂在树上荡秋千。有时候它还会表演翻跟斗,我真是太喜欢小猴了,所以我最想养的小动物是小猴。

范文3:

我最想养的小动物是仓鼠,因为它非常呆萌。小仓鼠跑得很快,吃东西的时候却总是不紧不慢的,但它吃得不多,所以不一会儿就吃饱了。我很喜欢黄色,而小仓鼠一般长着棕黄色的毛,所以我真希望能够养一只小仓鼠。

范文4:

我最想养的小动物是鹦鹉,因为鹦鹉很漂亮。它有一身五颜六色的羽毛,好看极了。它也很好动,总爱飞来飞去,有时候就在屋子里盘旋,有时候会站到人的身上头上玩耍。鹦鹉还很聪明,被人说话它会跟着学,我见过一只鹦鹉,每次看见有客人光顾的时候都会说:“欢迎光临,欢迎光临!”所以,我很想养一只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