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范文第1篇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中国 北京 100875)

【摘要】本文探讨了积极情绪的功能和意义,并对积极情绪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

关键词 情绪;积极情绪;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1 情绪的概念和情绪的分类

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情绪一直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情绪一直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对人际交往、态度改变、工作表现、乃至学习和记忆的效果上都起着重要的影响[1]。

近代研究中常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即原始情绪。由于情绪的千变万化,又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复合情绪。很多关于情绪的研究表明情绪可以分为两大维度,不同学者对情绪的分类也持不同看法和态度:一种看法是情绪的一个维度为愉快与不愉快, 另一个维度为活跃或唤起[2];第二种看法是根据 “效价—唤醒度”的划分方法: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3]。两种看法的区别是在第一种模式中两个维度不同情绪的程度上有一定的联系,而在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这种区分方法中,两种情绪是相互独立的。

对于情绪的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二级分类方法为基础。关于情绪的分类不尽相同,但是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心理学家对情绪体验的探索[4],也为情绪以及情绪调节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5]。

2 积极情绪

2.1 积极情绪的定义

积极情绪的英文翻译为positive emotion,positive即正性情绪、积极的意思。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 积极情绪是能激发人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 所谓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 就是指产生情绪的主体对情绪的对象能够出现接近或接近的行为趋势。Fredrickson 认为“积极情绪是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的独特即时反应,是一种暂时的愉悦”[6]孟昭兰(1989)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7]。任俊等(2006)[8]认为,积极情绪是指能激发人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所谓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就是指产生情绪的主体对情绪的对象能够出现接近或接近的行为趋向。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愉快和快乐是积极情绪的特性。虽然不同学者对积极情绪的定义不同,但是这些定义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可积极情绪是个体在接受外界刺激后所伴有的一种愉悦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积极的、正性的的一种体验。

2.2 积极情绪的分类

汤姆金斯(Tomkisn,2004)认为积极情绪包括兴趣和快乐[9]。弗瑞德(Frijda,1986)认为积极情绪可分为愉快、兴趣、期望、和惊奇四种情绪[10]。拉扎勒斯(Lazarus,1991)认为积极情绪包括愉快、自豪、希望、和爱[11]。弗瑞克森认为,积极情绪包括快乐、满意、兴趣、自豪、感激、和爱)[12]。从上述分类中可以看出,各种积极情绪分类中都大致包含兴趣、自豪、愉快、快乐等情绪,这些情绪都算是从最基本的原始情绪发展而成的复合情绪。

2.3 积极情绪功能和意义

2.3.1 积极情绪的表达能够促进心理健康

随着近年来对积极情绪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与积极情绪同心理健康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往研究表明,越多积极情绪的体验可以让人保持良好的自信,保持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Fredrickson通过研究表明,在激发积极情绪的情况下,个体会有一种较好的心理弹性,从而可以很好的缓解消极情绪所带来的压力。Gross通过研究表明,当个体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时有利于积极情绪的体验,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王振宏(2011)[13]通过研究表明,个人资源在积极情绪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积极情绪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是通过个人资源起到促进作用的。郭玉琴(2014)[14]以6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积极情绪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同心理弹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积极情绪和心理弹性的增加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综上所述,消极情绪的产生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导致而积极的情绪体验对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3.2 积极情绪促进生理健康

关于情绪同生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大多关注于积极情绪同疾病以及疾病预防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认为情绪同健康之间存在着一种动力关系,一定范围内,积极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着促进作用。首先,积极情绪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康复。Ekman( 1992) 认为情绪的核心因素是生理唤醒,可通过情绪来调节生理唤醒水平,在对患有乳腺癌的女性的研究发现,通过团体干预的方式,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可以减少患者的复发率。阎秀梅(2007)[15]通过研究发现,对中年冠心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负性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其次,积极情绪可以增强个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众多研究表明,情绪对生理健康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的免疫系统功能,积极情绪体验可增强S-IgA 的分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一般来说笑是一种积极情绪的表达,通过对笑的研究表明,“笑”可使免疫系统功能得到改善,尤其对于老人,可以通过免疫系统功能的增进,提高对疾病的抵御,从而提高健康水平[16]。因此应通过体育活动、心理干预等方式培养个体的积极情绪,学会情绪调节的策略,合理宣泄消极情绪,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

2.3.3 积极情绪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大量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同健康人格之间存在这密不可分的关系,积极情绪可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而消极情绪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郑日昌[17]通过对大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表明,SCL-90中的多数维度同正向情感为显著负相关,而负向的情感同量表中的多数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研究说明积极情绪的培养可以减少不良的心理状态,而消极情绪的生成会导致不良心理状态的形成。积极的情绪通过积极的归因方式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研究发现,同具有乐观、积极归因方式的个体相比较,消极、负性归因的人抑郁程度更为严重,抑郁程度较严重的人会将成功归因为外部、暂时的,对失败做内部、稳定的归因,因此会将成功看为是偶然的,将失败看为是持久的和无望的。因此,具有积极情绪的个体,在遇到任何生活事件时,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事件,并且可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并且在行为上积极的应对。同时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行为特征久而久之就会逐步稳定下来,成为持久、稳定的心理资源,构成积极而健康的人格,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林.情绪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综述[J].心理学动态,2000(1).

[2]Lang P. J. The varieties of emotional experience:A meditation on James-Lange theory[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4: 101, 211-221.

[3]杨利珠,董光恒.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大脑反应差异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3):224-228.

[4]Remington N A, Fabrigar L R, Visser P S. Reexamining the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 79(2): 286-300.

[5]Davidson R J. Well-being and affective style: Neural substrates and biobehavioral correlate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2004, 359: 1395-1411.

[6]Fredrickson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218-22.

[7]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3-42.

[8]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Fredrickson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218-226.

[10]Frijda N. H. The Emotions[M].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11]Lazarus R. S. Emotion and adapt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14.

[12]Fredrickson B.L.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8(2): 300-319.

[13]王振宏.大学生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人资源的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7):521-526.

[14]郭玉琴.积极情绪、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6(30):42-43.

[15]阎秀梅.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情绪、人格特征及其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5):530-531.

[16]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10-815.

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绪智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09-01

一、情绪智力的理论模型

萨洛维和梅耶在1990年首次使用“情绪智力”这一术语,并且认为情绪智力是以下三种适应能力组成:评估和表达情绪,情绪管理以及情绪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他们将智力概念扩展到情绪领域,认为情绪智力是智力的一种,情绪智力是情绪过程与认知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对情绪信息进行准确和有效的加工。1997年他们将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在这个模型中,情绪智力被看做是一种社会智力,它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分辨这些情绪信息并且用这些信息来指导思想和行为。

巴昂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人格和人际能力的总和。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情绪智力高的人能更好的识别和表达他们的情绪,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并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可以乐观、灵活地解决现实问题和应对压力。巴昂的情绪智力模型由五个维度构成:个体内部成分(情绪自我觉察、自信、自我尊重、自我实现和独立性);人际成分(共情、社会责任感和人际关系);适应性成分(现实检验、问题解决、灵活性);压力管理成分(压力承受、冲动控制)和一般心境成分(幸福感、乐观主义)。他提出此模型是希望心理学家能把认知性智力和情绪智力结合起来,以便更准确地预测人们成功应对环境要求的能力。

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力包括认识、管理、激励自我情绪的能力以及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情绪智力结构则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社交技能等4个因素及其20种能力。戈尔曼把情绪智力界定为“有效管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但是他的定义混合了能力、人格、动机和情绪特征,将智力的内涵无限扩大了,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并没有显现出情绪智力的独立性。

二、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情绪智力连接着认知和情绪两个基本系统,认知过程引导情绪过程,即个体对于情绪信息的知觉、鉴赏以及对情绪信息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情绪过程对认知过程的促进作用,情绪通过参与认知过程,可以引导认知过程的方向,促进认知活动,使认知过程更加积极、更具适应性和建设性,这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情绪智力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资源,是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

研究发现情绪智力与许多社会和心理问题相互联系。心理健康专家非常强调情绪智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Woolery和Salovey等研究者提出,情绪智力是心理和身体健康尤其是抑郁的潜在危险性或保护性因素。情绪智力也与压力和心理健康有关,并且在压力和抑郁之间起调节的作用。

情绪智力包含个体对情绪信息的知觉、鉴赏和表达能力以及对情绪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促进个体对于所处环境的认识,并且采取适合的行为来适应环境。如果该能力缺乏,那么个体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适应障碍。研究发现,对情绪的知觉不足容易导致个体产生躯体主诉、抑郁,甚至容易诱发进食障碍等疾病。Taylor的研究发现,情感表达有障碍,对自身情绪感受缺乏自觉能力,尤其不能用语言表达情绪时,容易患心因性的生理转换疾病。相反,情绪觉察高的个体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和工作绩效,从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甚至还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情绪智力包含个体对于情绪、情感的调节控制能力。在个体的情感体验中存在大量认知成分,这些认知成分在引导人们如何经历情绪、调节情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Gross认为,在情绪发生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但最常用和最有价值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认知重评是个体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表达抑制则指抑制将要发生的情绪表达。Gross及其同事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善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具有更高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抑郁的水平也相对较低。

三、基于情绪智力视角的心理健康促进

培养健全的情绪智力,对于个体形成积极的情感、增强个体的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提高对于自我情绪的意识能力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对于自我情绪的认识能力是个体有自我觉察的能力,知道自己在一定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感觉,并能够使用恰当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内在状态。意识自己的情绪并且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合理对待消极情绪,并且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从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其次,合理表达、控制和管理情绪。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情绪应对并不总是消极的,合理的情绪表达也有助于身心健康。国外也有研究表明,与不善于表达者相比,善于表达的人很少有抑郁倾向,拥有更多的快乐、体验到更少的焦虑和内疚。因此,通过对自身情绪合理的表达,可以使周围的人更加了解我们的需要和态度,并且根据我们表达的情绪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达到减少焦虑、抑郁的目的。

最后,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改变不合理信念,培养积极的情感,从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调整认知是指使个体在看待问题时,学会从不同视角对事情或任务进行评价、总结,使感情趋于平缓。积极的情感可以改善个体的情绪,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境,从而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使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情绪;组织和管理;精神卫生;儿童;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294-03

Correlation Study About Emotional Management Ability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Boarding Countryside Civilian Workers' Children/XIAO Min* , GE Ying , CAO Cheng-gang. * Southwest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0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management capacity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boarding countryside civilian workers' children for education policy. MethodsThe revision of "Mental Health Diagnostic Test (MHT)"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Capacity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530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ResultsIt appeared to be a positive trend and some correlation in their mental health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ability. Dat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gender, grade and parents work.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tryside civilian workers' children and non-countryside civilian workers' children, the boarding countryside civilian workers' children and the non-boarding countryside civilian workers' children in rural in mental health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ability. Conclusion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emotional 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 Compared to non-boarding, boarding could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ability of countryside civilian workers' children.

【Key words】 Emotions;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Mental health;Child;Rural population

农村留守儿童即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或外出打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未满18岁的孩子[1]。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即指由于学习需要而寄宿在学校的儿童[2-3]。中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4]。情绪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学校环境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生活的营造等[2]。因此,本研究拟从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入手,研究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4-6月在重庆市永川区抽取4所农村中学、2所城镇中学的初一~高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30份,回收有效问卷465份,有效回收率为87.7%。其中非留守儿童182名,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193名,农村非寄宿制留守儿童90名。考虑到初三和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学业压力有很大相关(由于所处阶段的特殊性),为排除这一因素干扰,故本次研究并未对初三和高三学生进行取样。

1.2 方法 让所有被试按照统一的指示语要求填写MHT量表和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张小丽等[2]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简称MHT),包括90个题项,8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采用5级评分制,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该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950 3,分半信度为0.845 5。

采用王飞飞[5]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将问卷中相关题目加以修改,形成更适合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共由5个维度组成: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积极补救能力。采用5级评分制,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明情绪管理能力越高。该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715 0,分半信度为0.475 3,说明本研究修订后的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和维度模型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各维度与总分相关系数在-0.735~0.624之间(P值均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辅以事后的个别深度访谈。

2 结果

2.1 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 对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在性别、年级、父母工作情况上的交互效应和主效应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未见交互反应。分别就主效应进一步分析。农村寄宿制留守男、女儿童在情绪管理能力上总体水平相当,总分分别为(3.39±0.44)和(3.45±0.4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5,P>0.05)。只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男女得分分别为(3.33±0.68)和(3.50±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7,P

2.2 农村寄宿制儿童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总体上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控制消极发泄与控制消极暗示能力与MHT各维度呈显著相关(P值均

2.3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2.3.1 心理健康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状况总分、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见表2。

2.3.2 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能力上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及总分上,农村留守儿童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

2.4 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与农村非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差异比较 由于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与农村非寄宿制留守儿童人数相关较大,所以下面采用二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中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心理健康状况得分仅在孤独倾向上,寄宿制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其他各心理健康的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情绪管理能力总分及控制消极发泄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上,寄宿制留守儿童高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见表4。

3 讨论

研究显示,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的情绪管理总体呈现正向趋势,这说明他们在多数情况下能够理智地调控情绪[6]。在寻求外界支持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与王飞飞[5]在大学生中的研究结论相似。这可能与青春期男女生心理[6]与生理发育高峰差异以及传统文化对男性的要求[7]有关。不同父母工作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父母工作情况不是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主要原因。

寄宿制留守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表明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心理不健康程度就越低,情绪管理能力越差,心理不健康程度就越高[8]。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9-12]一致。在恐怖倾向与冲动倾向上,留守儿童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觉醒 ,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常常感到过分自卑,却未进行正确疏导。尤其是处于高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更易于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10,13]。

在情绪管理能力方面,留守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总体显著好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控制消极发泄能力上。这说明留守状态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但它并非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所有方面[14]。此外,独立处理事件促进了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父母长期在外地,这就要求他们根据不同的场合调节自我情绪[15]。

寄宿制留守儿童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刘朝军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孤独倾向上,寄宿制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这与张小莉等[2]的研究结果相反。根据刘霞等[17]对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特点的研究结果来看,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而对于寄宿制留守儿童来说,长期生活在学校环境中,缺少父母及家庭其他支持系统的支持。非寄宿制留守儿童,虽然父母也外出打工,但家庭里其他成员可以一定程度弥补家庭功能和家庭亲密度[18],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年龄增长,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随年级增加而下降的趋势[19]。

寄宿制留守儿童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控制消极发泄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及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寄宿制留守儿童高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这2种能力高表示在消极情绪的引境下,当个体出现强烈的本能性的宣泄念头时,能够控制冲动,冷静头脑,告诫自己要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5]。而有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应付方式具有不成熟性[20]。这与本研究的结论稍有出入。根据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本阶段是实现自我与赢得他人关注与尊重的重要时机[6],为了赢得同学和教师的认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处于消极情绪或遇到不良事件时,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分析原因直至解决。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但相对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增强。表明寄宿制这一学校制度可能对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儿童生理成熟和心理发育的最关键阶段无法得到父母的直接教育的情况下,寄宿制不失为弥补这一缺憾的良好制度。

4 参考文献

[1] 刘祖强,谭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与前瞻.教育导刊,2006(6):62-64.

[2] 葛缨,张小丽,曹成刚.初中寄宿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1):45-48.

[3] 唐喜梅,卢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70-72.

[4] 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02.

[5] 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06.

[6]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46-387.

[7] 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1):39-43.

[8] 黄荣生.由农村女劳动力转移造成的母教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6(3): 33-36.

[9] 黄艳平,李玲.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9-671.

[10]程龙.安徽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校医,2009,23(2):134-136.

[11]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182.

[12]高文斌,王婷,刘正奎,等.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238-240.

[13]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4(1):102-104.

[14]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15]张新招.福建长乐海外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状况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16]刘朝军,田素英,寻广磊,等.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782-5784.

[17]刘霞,武岳,申继亮,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325-327.

[18]梁静,赵玉芳,谭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7(28):631-633.

[19]王良峰,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39-640.

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师在这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对心理健康及标准的理性认识

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首先应正确认识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可归纳成以下几点:①正常的认识能力。②健康的情绪和情感。③健康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④没有异常心理。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够使人们转移各种不愉快的情绪、行为和意识,从而使人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学生常常由于名目繁多的考试、各种竞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在高中生中,这种由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

2.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活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系列的调查表明,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际间的交往,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一些团体项目,学生们大都是进行自由组合和分组,其中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均由学生自己担任,在其过程中,同学间的感情更易建立和加深,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社会高级情感亦得到锻炼和培养,同时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体育运动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目前为止,虽然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高中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1.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者要全面认识体育在当代社会教育中的功能与价值,体育不仅仅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而且还包括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培养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的功能。学校应在教育理论课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感情,学会在运动中寻找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的快乐。

2.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积极、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具有饱满的热情,温暖的情怀,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及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健康、稳定发展。

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内容: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其中,积极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健康情绪作为人类情绪中很有适应意义的一类情绪,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人类生命活力,改变不合理认知,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调整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当今高校大学生由于情绪管理问题而导致的身心受到伤害,成长成才中的阻碍等相关问题的不断发生,是摆在当今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解决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策略,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不仅是适应当前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更是满足提高大学身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一、发挥积极心理学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 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