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素养心得体会

艺术素养心得体会

艺术素养心得体会

艺术素养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的模式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1世纪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学内容也从传统知识的传授逐渐转变为职业发展教育、职业操作能力教育等。艺术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综合社会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内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艺术认识,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一、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概念

艺术教育以培养受教者的基本素质或品质为最终目的,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的激发,是挖掘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教育。从广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从狭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对培养艺术家或相关专业艺术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当前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对人类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既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具有教育、认知、审美三大社会教育功能,这三大功能与真、善、美的本性教育是契合一致的,即“真”作用于认知、“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当前,我国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全面认识与全面展开,是实现大学生美化自身、完善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正处于知识、思维、价值取向的重要时期,艺术教育能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和谐,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文化、纪律、道德的全面提高。

二、高校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校德育效果

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艺术教育时,通过对学生讲解艺术作品,促进学生审美观念的树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使学生逐步建立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此外,艺术教育中会使用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而我国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中饱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诸多题材的艺术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学习对象,也让学生在艺术作品描绘的场景中及艺术作品的情感中得到情感升华,从而丰富学生自身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相关脑科学研究指出,人体的左脑主要具有记忆、读写、计算、语言等相关机械功能,而右脑主要具备想象、情感、意志等相关非机械功能。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会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想象和创造,通过强烈的情感体验来促进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进而促进学生逐步培养审美思维,提高审美素养。艺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形式上:发散性思维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方面;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是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多角度思维、内涵理解、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促进艺术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提升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而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又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在艺术教育中充分体会到自然科学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学生艺术审美

艺术审美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审美是学生理解艺术活动主题、艺术作品内涵、提升自身人格的基础。艺术是连接人类思想及现实审美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理解艺术的情感表达特征,进而提高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以审美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事物。此外,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别,艺术教育主要采取轻松、愉快的教育形式来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能获得更多自我情感表达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承载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者,高校教育必须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的作用。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身心素质三个方面。

(一)道德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功利性,其具有的教育功能可使人们遵守道德底线,具备很强的道德修养辅佐性。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冀道德”,美术的最终目的虽然与道德不是完全符合,但美术可陶冶个体内心世界,使人崇尚美好,让人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生活。

(二)智能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科学与艺术分别作用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者相辅相成。科学能够促进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包含着科学的普遍规律。科学难以到达的方面可通过艺术进行反映与掌握,从而把握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通过艺术可以发现世界微妙的过程与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美。学生通过艺术可让感情更加丰富,内心更加纯真,艺术是个人心中折射世界万物文明的棱镜。艺术教育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然事物中隐性的特征,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可让学生受到自然美、人格美、现实美、文化美的陶冶,并从中受到艺术技能的训练。

(三)身心素质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作为美学的需要,不仅开发学生的个体智力,还会激发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求知欲。人格教育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机水平,形成一个高效能、高层次的调节系统。艺术教育能在美学教育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前,高校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美的现象,逐步养成鲜明的个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及表现,从而使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得到丰富、学生集体更具凝聚力。学生通过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可表达个性的美学志向、意识及需要。此外,艺术教育还能促进学生将审美运用到生活中,积极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时,可适当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和艺术比赛,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艺术的意识,提高学生身心素养。

四、提高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

(一)结合课堂与课外艺术教育

艺术课程教学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要作用,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以侧重于绘画、书法、声乐等艺术门类。此外,还可开展辅助课堂活动,通过学生艺术研讨、艺术观摩等方式,延伸与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结合艺术训练与知识传授

以往进行的艺术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技法训练也同等重要,如绘画表现、发声方式的训练等。在单纯的知识教授下,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且难以在实践中运用课堂的教学知识,使得艺术教育的效果不佳。任何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实践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亲身体会与实践,才能深刻感受与理解艺术的隐性精神。

(三)结合显性、隐性的艺术教育

课堂、课外教育作为显性教育,对学生的艺术培养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略隐性教育的方式。校园内的环境同样可以传递艺术信息,可以对学生的素质的发展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四)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艺术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比赛、画展等活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表现方法与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五、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以华侨大学为例华侨大学在艺术教育中,采用多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下笔者主要从教学模式突破出发,阐述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华侨大学在艺术教育形式突破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采取多形式、多途径教学形式。传统艺术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华侨大学进行教学模式突破后,教学模式逐渐走出校园,转向社会。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时,会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及观摩实践。其中,教学实习主要是进行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堂上课实习、课外工作实习等,促进学生自我能力的展示,促进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华侨大学将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如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其实习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功、模拟教学、教育调研等。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校外相关教育实习单位,促进学生与中小学生直接接触。在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让学生在教授中小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第二,在校内加强对话剧社、交响乐团、礼仪团、合唱团、动漫社、摄影协会、文学社等多种社团建设。让学生自主选择社团,激发学生艺术追求兴趣,满足学生的艺术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学校在诸多社团成立后,各社团成员互帮互助、互相探讨,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比赛。如2014年,华侨大学音乐协会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项目出台后,积极组织协会内成员排练节目,并在学校相关部门及校团委、学工办等的支持下,在校内各院系中招募了近百名演员,并根据演员的实际状况分为多个小组,排练多个音乐节目,进行团体表演。各小组成员在排练过程中不辞辛苦,积极面对困难,使得学校在最后的全国性表演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获得了高度评价。同时,也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升了艺术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艺术教育的内涵中可发现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受教者的基本素质或品质,是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挖掘个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教育。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导向具体体现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三个方面。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时需通过课堂艺术及课外艺术教育结合、知识传授与训练结合、显性艺术与隐性艺术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不断提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晶.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徐振祥.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维度[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

[3]张锐瑞.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

艺术素养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世界关注的问题,文章以艺术专业为例,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指出了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专业技能、审美观念及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

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以艺术专业为例,艺术类学生是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与结构,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艺术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必须坚持社会道德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观念,忽视集体荣誉,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加强组织观念,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一直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又是理论学习的充实和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早已逐步形成及完善“订单式”“产学合作”等多种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在相关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培养与提升技能创造条件,使其在毕业后能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三、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更是艺术专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这些都束缚和制约着其向高层次方向的发展,折射出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的严重缺失。

要提高审美能力,还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养成,如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审美素质,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在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时说:“在清华大学生物室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其实审美,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不断能发现身边的美,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关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鉴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抓好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基础,抓好专业技能和专业审美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注 释:本文出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团建课题《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淑英,石凡.浅析艺术类学生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的失衡[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艺术素养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 传统文化素养对艺术创造的重要性

我国文化传统历史悠久,是长期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传统文化能够帮助社会大众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提升我国民众的道德修养,提升我国国民素质,提升我国对外形象。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能够提升个人的认知水平,使个体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传统文化素养还能够开阔个体的知识面,使个体能够了解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这些对于高校艺术生的艺术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能够为艺术生提供大量的创作思路,从而为高校艺术生的艺术创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1丰富的传统文化素养是艺术独创性的来源

艺术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较高的价值品质,艺术的独创性就是艺术生的生命所在。但是,艺术活动并不是异想天开的,艺术活动的开展需要以丰富的文化素养为基础。传统文化能够为艺术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数量众多,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艺术建筑、饮食文化、服装首饰、舞蹈乐器等方面,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了我国的民族特色。对于高校艺术生来说,艺术创作是其主要任务,这些民族素材为艺术生的创作活动提供广阔的来源。由于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视角,即便对于同一件事物来讲,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其艺术作品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由此可见,丰富的传统文化能够为高校艺术生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是艺术独创性的重要来源。

2艺术功能的实现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密切相关

艺术活动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三大重要功能,其中审美功能主要强调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段,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实现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思想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是艺术功能实现的重要基础。当今,受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影响,很多人将艺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忽略了艺术的真正价值,个体往往走进了艺术技术化的误区,并且在高校艺術教育中,教师过度重视艺术生的技能培训,忽略了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甚至一些高校和教师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对艺术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得高校艺术生出现了技能高、文化低的状况。由于传统文化素养对艺术生艺术道路引导作用的缺失,高校艺术生的艺术创作活动和艺术作品缺乏艺术价值,影响了艺术功能的实现。

二、高校艺术生传统文化素养较低的原因

高校艺术生传统文化素养较低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事实。在调查中发现,多数高校艺术生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学习中保持慵懒的态度,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艺术生已经成为公共课的常见逃犯。同时还发现,高校艺术生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涯和未来发展,而且对艺术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艺术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缺失。此外,高校艺术生艺术生涯活动难以开展,由于缺乏有力的文化支撑,艺术生的艺术作品不仅缺乏文化意义,对生命力缺乏关照,而且艺术活动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期发展下去,高校艺术生的艺术使命难以实现,也难以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和认可[2]。总体来讲,造成高校艺术生传统文化素养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体方面

第一,在学习方面,高校艺术生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严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高校范围内的影响不断扩大,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高校过度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更多的是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很多学生的价值追求从精神方面向物质方面进行转移。除此之外,本位主义的加剧膨胀和就业难现象的出现,使得高校艺术生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追求高收入的工作岗位,忽略了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功利心严重。第二,高校艺术生思想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自制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重点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快了优秀人才、先进技术、资本信息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西方文化的融入,给高校艺术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惑,这些学生难以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外来文化,不能将文化产品辨别出来。同时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有较大不同,具有许多新鲜的特色,吸引了广大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环境下,一些高校艺术生逐渐否定我国的传统文化,追逐西方文化。

2社会方面

第一,我国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自身的一些属性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相违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利欲熏心,丧失自身的道德底线,败坏了我国的社会风气。文化作为我国对外的重要窗口,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作品的创造者更要坚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为自己负责,为作品负责,为国家负责。但是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播介质,大众媒体为了盈利,迎合大众的口味,传播一些其他内容,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导致高校艺术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不够了解。第二,政府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扶持力度尚待加大。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参与度尚待提高,政府很少组织各种传统文化讲座活动,没有运用自身的号召力引导社会大众学习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急需加大。第三,社会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较少,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多出现在小摊上,而正版书籍数量稀少,盗版书籍比比皆是。在书店和图书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不是过于简单,就是深奥难懂,与现代生活结合较少,难以迎合大众的口味,这样就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传播与现实发展相脱节[3]。

3高校方面

第一,高校忽视了对艺术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对艺术生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校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尤其是对艺术生,把教育培养的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程上,学生的文化课程成为了辅助选修的课程,成为了专业课程的一种补充,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素养教育更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校对于艺术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不重视,认识不足。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并且在古时候,我国的文化一直处于世界文化的前列,深受西方国家的仰慕。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播中心,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有责任去发扬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艺术生一般分为音乐和美术两大类,我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美术占据重要的地位,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从我国传统的壁画、绘画、建筑、乐曲等资源中就可窥一斑。这些都是艺术生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因此,培养艺术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势在必行的,需要引起高校充分的重视。第二,缺乏从事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的教师队伍。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师都是某个学科方面的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丰富,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普遍不高,缺乏足够的传统文化知识,日常的教学工作繁重,科研压力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高校自身又没有引进传统文化方面的专业教师,影响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最后,教育手段单一,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教育管理评价机制。传统文化的学习大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得到落实,使得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得不到保障和提高[4]。

三、 跨文化背景下提高高校艺术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对策 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加快课程改革,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在高校艺术生培养过程中,高校要从艺术生、高校和社会等方面着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我国高校艺术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文化素养与高校艺术生的艺术创作活动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根据艺术生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并将其贯穿在艺术生的教育全程中,这是涉及到高校艺术生发展的第一要务,这个问题如果能够得到良好解决,其他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但是高校要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单纯依靠简单的宣传教育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政府和高校的相关政策为引导,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师的思想问题。

2加强艺术生文化素养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高校艺术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学生就业方向产生剧烈影响,但是也不能忽视高等教育的初衷。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批有责任、有担当、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平高的人才。但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对高校艺术生的思想产生较大的影响,高校人文课程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影响,高校和社会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在解决高校艺术生发展问题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能够解决艺术生的思想问题,帮助高校艺术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艺术生要充分利用教育机会学习我国传统文化,阅读大量的传统文化教育书籍,主动参与高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转变成自身的优秀素质,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为创作活动提供思路。

3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开发展历程中,我国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为我国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精髓,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当今时展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例如,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是以京字为主要元素,不仅直接点明了奥运会的主办地和承办方,并且通过文字的变形将京字演化成跳舞的人物形象,從不同角度来看,组成龙的形状,同时又像一个文字,传递了四个重要信息: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民的热情,仅仅一个标志就将我国的主要文化传达出来了[5]。这个例子都是传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体现,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能够为艺术生的创作活动提供灵感来源,在高校艺术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正视实际,把握人类文化需求

人类对文化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文化意识能够增强个体的审美情趣,便于艺术作品形象的传播,能够带来更多的受众群体。例如各大吉祥物最初是以独特的卡通形象获得大众的好感的,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便于人们记忆,从而减少大众对产品和企业文化的认知困难。但是随着后续发展,吉祥物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意料,只要大众看到吉祥物就能想到吉祥物背后所代表的企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企业的一个重要符号。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海尔兄弟的成功。随着动画片海尔兄弟的热播,这两个卡通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尔电器同样以这两个卡通形象为标志,人们只要一看到这两个卡通形象,就能够知道这是海尔的产品,不需要过多的文字说明就能被消费者所认知。这就是艺术设计的魅力之处,事实上吉祥物只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企业文化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与实物相比,文化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能够从内心深处对产品进行接纳,促进艺术设计者与受众之间情感的交流,提高受众对艺术作品、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

5促进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改革

艺术素养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艺术设计;摄影教学;核心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80-02

一、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

真实性是摄影艺术超卓的审美品质。

摄影是一门把“瞬间”凝固成“永恒”的艺术。将素材的“瞬间”凝固为形象的“永恒”,其负载的丰富含义从不同角度诠释着摄影艺术的审美品质,那就是“真实性”。将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客观的自然现象通过创造性地再现为艺术形象,因而“真实性”是摄影艺术超卓于其它形象艺术的审美品质。

摄影艺术是科技介入程度最高的艺术门类之一,是人文创意与科技创造的完美结合。在摄影创作实践中,我们在掌握摄影的材料特性和技艺特征的基础上不能忽略作为有思想的人的认知基础上的“创意”表达,不然将会陷入只见图像不见形象、只见技术不见艺术、只见形式美不见思想美的误区。“创意”是摄影者艺术审美之创造意愿的表达。是摄影者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深刻的感受力、洞察力和概括力之上的一种艺术创造。美的“创意”是摄影艺术重要的审美支点,赋予“创意”能使作品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观赏者凭借它获得某种美学意义上的深切感受。强化“创意”的根本原则是要符合艺术创作的特殊品质,即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的反映。

二、摄影艺术的审美价值

摄影的诞生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审美诠释垄断,使得艺术得以平民化,在当今高度自动化的数码相机以及影像洗印设备普及的条件下,摄影技艺已不是考量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而摄影者的艺术素养凸显重要。设备的高度智能化使拍摄者可以贯注于发现和认识自然本体的美与秩序,获取直接发现和阐述美的能力。同时,摄影将审美与大众的视觉感受和生活经验统一起来,提供了能够获得普遍认同的艺术表达模式,消除了艺术传达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审美隔阂。摄影创造了易于解读的文化与艺术的视觉语汇,将自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同时,加深了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促使我们对人类行为及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这就是摄影的审美价值所在。

三、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进行摄影课教学时,在进行摄影基本知识技艺传授的同时,则应遵循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因为设计专业的摄影课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摄影家,而是在掌握这门技能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并为所学专业设计所服务。

为实现摄影课审美教育目标,摄影课的教学环节就必须紧紧围绕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及艺术属性来进行。根据摄影的造型艺术规律,从摄影独特的艺术语言入手,培养学生在构图、用光、色彩、形体与线条等方面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真正做到使摄影艺术地反映现实世界,充分地表达审美感受、精确地塑造视觉形象。

四、摄影审美教育的方法手段

(一)加强摄影艺术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基本艺术素养

传统的摄影教学,过于注重摄影知识的讲述与技能技巧的训练,照相机和镜头的种类和应用就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描述,就事论事的教学方法,忽略了人与社会,艺术与人生之间必然联系,教育中缺失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思想的培养。

由于艺术本位、技能本位观念根深蒂固,使得艺术教育缺乏关注社会及人生,教育者自身人文精神匮乏、人文素质偏低误导学生形成不正确的、不全面的观念意识。

摄影艺术具有纪实性的本质属性,与社会人生的联系较为真实和直接,受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较大。它能如实地记录社会生活的典型瞬间,揭示事物的本质。

加强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为学生进行摄影艺术创作奠定基础,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艺术素养的提高。快门开启的瞬间积蓄着作者艺术素养的体现,构图和用光的把握,主题的表达,主体的呈现等摄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都将大大扩展摄影过程的自由度。

在拍摄练习中,独到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是揭示艺术生命力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诸如线条、影调、景深等各种摄影艺术造型理论,以此培养学生对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技能,形成敏感而细腻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千变万化事物的瞬间完美把握。用美的视角审视周围事物,用镜头记录美好瞬间。

摄影艺术理论知识的熏陶,使学生学会了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独特的美质,他们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积聚于内心,从而升华成稳定的艺术素养,进而创造出完美的艺术作品。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摄影是视觉艺术,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是摄影教学的重要任务。以往的摄影教学注重技术层面的训练,虽也注重画面构图、用光等造型技能,但对视觉感受力的培养却有所忽视。

摄影又是瞬间的艺术和观察的艺术,若不具备以敏锐性、准确性和整体性为特征的视觉感受力,就难以创作出好的摄影作品,因此,加强视觉感受力的培养才能方能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活动的顺利开展。

审美教育是通过训练人的感觉器官开始的,训练能够准确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是摄影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双眼睛的培养是在不停地感受训练和不断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的。

从摄影创作到摄影欣赏,从对焦取景到画面构图,从光影到色彩等。所有内容都与培养视觉感受力关联,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影调、色彩、点线面、结构、空间等视觉要素和人物、景物等视觉形象中发现美感、秩序感、韵律感。培养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力,激发其发现美的潜能。

在教学中,要加大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要善于透过现象发掘本质的能力,全面整体地把握艺术形象,感受艺术情景,体味情感境界,领悟人生百态。

审美教育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与大自然进行心灵与情感交流,陶冶和历练性情的过程,是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也是高尚的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

在摄影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作品的人文资源,深入地发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构建文化心理结构和健全人格,以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分析评价作品时,要引导学生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深入理解其中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视角进行解读。

结合拍摄者的思想倾向、创作动机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帮助学生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在鉴赏、分析中努力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通过体验、感受和理解的交汇融合,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开展摄影创作实践,提高探索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创作实践可有效地让学生体验创作乐趣,积累创作经验,理论掌握的再扎实,没有创作实践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得以活化和升华,激发灵感,表现美的事物。将审美理念转化为艺术实践成果,使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得以提高。这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摄影艺术如同其他造型艺术,操作性强是其基本特点,摄影创作在摄影艺术活动中应当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在课程教学上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一方面可让学生在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中得到启发和灵感体验,主动地去发掘美、体验美、捕捉美、表现美,同时激起创造美的欲望和行为。

一幅好的摄影艺术作品,不但要表现自然美,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人对社会美的感受,表现作者个性的审美情趣。在不同的摄影题材创作体验中创作出自己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富有感情的摄影作品。摄影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也逐渐形成其基本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情操。

(四)加强体验交流,培养审美评介能力

只有提高了美的分辨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开展各种形式的体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是摄影教学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总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通过对佳作的欣赏,可以体验到原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从而能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体验。让学生分析从构思到各种造型因素的成功运用,分析对作品的感情投入,领会摄影作品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范例欣赏教学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剖析自己的作品,因为自己的作品都是作者投入了真感情的,从拍摄前后的各个环节都是有体会的,让其自己体味习作的经验得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摄影赏析课中还要加强流派风格剖析,使学生系统掌握摄影发展的历史,做到以史为鉴。逐步形成自身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

除了通过欣赏佳作获得审美感受外,还让学生对摄影艺术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培养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使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付诸于语言,能够抒写摄影评论文章,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使借鉴交流更加丰富实效。

总之,摄影审美教学让学生在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体验中,提升了审美素养和艺术素养,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也使得我们对摄影教学的本质和成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以上是作者单就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教学的粗浅探索,旨在抛砖引玉,不对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振民.摄影审美纵横[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艺术素养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舞蹈编导 文学素养 艺术意境

文学与艺术具有共通性,且文学对艺术发展的总结与启发,在舞蹈编导中起到了支持性的作用。文学素养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类的优秀素质。培养舞蹈编导的文学素养,对舞蹈创作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舞蹈编导的文学素养对其舞蹈创作能力的影响

舞蹈编导作为一种复杂、综合的实践过程,需要“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上的修养”①,是艺术出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提炼与结晶的舞蹈体现。其中,编导自身的文学素养对其舞蹈创作能力的影响很大。

(一)构建自然的舞蹈剧情背景

舞蹈与文学作品具有共性,在舞蹈剧情背景的构建上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运用文学构思的技巧构思舞蹈剧情。从文学艺术的统一性而言,舞蹈作品的创作和表现本身,就是文学作品的舞蹈艺术化。舞蹈编导的文学素养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舞蹈编导创作能力的高低。如在藏族舞蹈的编导中,地区的藏族与其他的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文学作品对舞蹈编导自身具有基础性与启发性的作用,其中需要编导者具有藏族的宗教文学素养,如对藏族的史诗、民歌、说唱艺术、藏戏与藏族的打击乐器有一定的研究,才能把底蕴丰厚的藏族文化创作为具有青藏高原风情的舞蹈;第二,运用文学作品结构优化能力使舞蹈剧情艺术化。舞蹈与文学作品一样有着发生、发展和高潮,并运用肢体语言讲述人间的真、善、美和做人的真理。因此,舞蹈编导者的文学素养对舞蹈剧情结构的布局与优化具有切实的支持作用,能以更加简练的舞蹈语言去表达更为精美的舞蹈艺术与舞蹈故事。

(二)创作开放的舞蹈艺术意境

站在舞蹈作品的欣赏性视角,舞蹈编导需要创作一种主题鲜明且外延开放的舞蹈艺术意境,让广大的观众能在把握主题的情况下,结合个人的阅历、心情和学识等领略与欣赏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这是文学形象性思维在舞蹈艺术中的发挥和艺术化的表现。文学素养体现在舞蹈艺术的舞蹈编导中,其表现手法有两种:一是创造一种美的情调。从文学与舞蹈的共性而言,包括以力量美、速度美、造型美、姿态美、表情美与服装美等为内涵的情调。如杨丽萍舞蹈中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美好情调,她用充满灵性的舞蹈动作,展现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美;二是创造一种理想的美的境界。相对文学的静态而言,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的、动态的美的艺术。舞蹈动作本身是运用静态的造型及其动态的变化,去展现文学中的各种美,是对舞蹈文学脚本的具象化和直观表现,在舞蹈服装、演员化妆、舞美灯光和舞台布置的综合因素中,会呈现出美的境界,引导人们追求和向往。

二、结合舞蹈编导自身文学素养来提升其舞蹈创作能力的方法

从文学素养到舞蹈艺术的创作,既有舞蹈编导个人的“艺术心灵感受”的天赋才华,也有文学灵感“艺术形式创作”的“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结合”②。舞蹈编导应该立足于自身文学素养,并不断加以提升,进而培养训练自己的舞蹈创作能力。

(一)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训练

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的工作中,具有操作性的训练方法有两种:第一种,通过舞蹈题材类文学作品去学习舞蹈艺术的创作训练。即通过对那些直接描述舞蹈的文学作品,描述有关舞蹈的美术作品、雕刻作品、瓷器作品与其他艺术品等的文学作品,以及其他与舞蹈相关的服装、舞美与道具制作等文学语言的学习和思考,去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舞蹈灵感、舞蹈动作创新启示、舞蹈剧情与舞蹈表现手法等,让舞蹈编导养成文学阅读、文学思考与文学学习的良好习惯,在不断的文学素养积淀中去积累与孕育自己的舞蹈编导才华和灵感,使其成为以后舞蹈编导“厚积薄发”的素材,达成从文学到艺术的自然创作。第二种,舞蹈编导的感悟、灵感与创作心得的写作训练。这属于从舞蹈艺术到文学素养的逆向训练法。实际的心得写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舞蹈编导对其他人创作的舞蹈写作观看心得。这既可以是评价性的心得,也可以是学习性的心得。只要舞蹈编导运用自己喜欢的文字语言,将其充分、恰当和专业地表达出来,就完成了从舞蹈艺术到文学素养的补给与提升。另一种是舞蹈编导对自己创作的舞蹈写作创作心得。这是总结反思性的心得,从个人创作的灵感产生、剧情构思、高潮设计与其他的相关设计,运用自己最满意的文学语言抒发出来,在充分展现自己文学素养的基础上,对自己文学构思与写作能力加以不断地训练和提升。

(二)思想性与技能性的统一训练

思想性是文学作品和舞蹈作品的灵魂,是其主题的根本体现。开展思想性与技能性的统一训练,对培养文学素养创作为舞蹈艺术的能力,以及创作思想性鲜明的舞蹈作品具有积极的作用。训练实践中有两种方法:第一,思想性对舞蹈技能的取舍与规范。思想性作为文学素养的首要元素之一,对文学与舞蹈艺术有共性的严格要求。为了确保舞蹈的整体美,会对那些相对拖沓、多余甚至不够完美的技能动作做出取舍,对那些表达相对模糊或美感不够明确的技能动作做出修正与完善等,以追求单项舞蹈技能动作与整个舞蹈剧情的统一。既烘托主题,也充分开展了思想性的教育,实现文学素养的艺术化及文学与舞蹈艺术的统一。第二,舞蹈技能整体的思想性体现训练。不同思想性的舞蹈题材有着不同的舞蹈技能要求,会以力量美、速度美与姿态美等不同的侧重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素养对文学作品要求的统一性会作用于舞蹈编导的创作中,要求舞蹈技能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如在抗洪救灾的舞蹈中,就会以速度美与力量美来侧重体现其思想性。

结语

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同根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互通性和灵犀性。舞蹈编导要站在提高个人内在文学素养、文学写作能力和文学灵感捕捉与积累的视角,去加强个人的舞蹈编导学习,探索具有个性化的文学素养到舞蹈艺术的创作之路,创作出与时俱进的舞蹈作品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

注释:

①李凯伟.论新时代对舞蹈编导的“苛求”[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