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第1篇

高校主要通过提供相同的文化氛围和相似的生活选择,使得不同个性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大学生认同于母校相同的文化范型之下。这个趋同的过程是以不停地群体间互动为主要形式的。之前这种群体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或者“听报告、开大会、读报纸”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一传统的模受限于时空的限制,而微网络突破了时空界限,校园文化活动传播的方式、传播的速度及广度等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大学生可以利用微网络工具自由地向教师咨询自己的疑惑,可以与教师探讨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或话题,可以与同学或他人进行各种文化交流等。这样一来校园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更贴近学生的现实,教育内容也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期文化校园的建设势必离不开微网络的建设,而微网络在高校这个独特的空间里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当代大学生往往倾向于追求标新立异的互动方式和沟通模式。此外,他们还喜欢模仿社会上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和语言形式。这些都加速了微网络工具在大学生中的时尚流行。以微博、QQ为代表的“微文化”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的生活主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通过跟帖、微博等渠道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意见与建议。毫不夸张地讲,当今大学生的信息传递与沟通、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友谊的发展、恋爱关系的确定,等等,都和微网络工具息息相关。这就为微网络文化高校建设提供了广泛的实施对象,微网络文化高校的建设也就获得生根发芽的土壤。

从对微网络文化高校形成条件的分析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微网络文化”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占领着大学生群体,高校文化建设的工作者必须面对这新的趋势,积极适应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途径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及时转变工作理念,不断探索“微时代”下高校文化建设的新机制。笔者认为,作为对网络教育实践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积极回应,新时期构建微网络文化高校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下面仅从两个角度对如何构建微网络文化高校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微网络文化高校中课堂教学的网络化与虚拟化。研究表明,课堂的空间设计与组织形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4]进而成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当今大量的新技术开始在课堂中使用(从最初的投影到今天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使得教学与学习环境发生了极大地变化。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课堂的进程大多被教师制作的课件所控制,学生仍是被动的参与学习。这种教学活动仅仅是形式上的信息化,而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而微网络的广泛运用则有可能从根本的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高校课堂教学的网络化与虚拟化。高校课堂教学的网络化与虚拟化,首先依赖于无线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近年来,中国移动加大了Wi-Fi热点的建设,好多校园里已经能够使用中国移动公共Wi-Fi网,这就为无线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样的教室里,教师可以直接将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链接到投影系统中,来演示教学课件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等,同时通过教室的无线网络与学生的移动终端设备互联,以此来实现课堂上师生直接交流学习心得,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发送问题等。课后通过通讯平台保持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密切联系,交流上课笔记,探讨学习心得,学生还可以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完成老师指定的报告或者作业。与此同时,移动终端设备还可以替学生的作品留下纪录,形成一份数字化的教学档案。这样一来高校课堂就具有了网络化与虚拟化的特征,教学也得到了大大的拓展。一言以蔽之,在微网络文化高校中,利用微网络技术实现课堂内各主体之间,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技术与环境等相互之间的无缝链接,使学习变得更为便捷和人性化。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技校语文教学 相辅相成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又与校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多彩的文化载体做保证;帮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境熏陶、浸润、哺育。

满足学生文化的需要,是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技校语文教学的发展还较慢,有的技工学校一心抓技能教学,忽视了学生文化(心理)的需求,有的技工学校把语文课作为的调味品,只是把它作为补充专业课的一种手段;有的技工学校根本忽视其客观存在;有的技工学校虽然也在抓语文教改,但仅仅是刻意为了服务于专业课而使语文课堂面目全非。

基于以上现实,本文试图结合技校语文教学实际,在技工学校校园这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努力探索一条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快捷方式,以此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促进技校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整合,从而达到既可提高技校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益,又可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之目的。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群体文化的一部分,是根据企业文化的理论内涵,结合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特点提出的新观点。它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教师、学生面对相同的校园环境,通过共同的教学活动、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逐步形成某些相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表现出独特的信念、作风和习俗。把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和广义的文化概念一样,由三个层次组成:核心层是指观念形态的价值观、人生观及行为准则,通常称为校园精神,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思想、目标体制等方面;中间层是呈行为形态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教学方式、学习气氛、工作态度等,通常称为学校校风,充分体现在教师、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层是物质形态的学生形象、校容校貌、教师仪容等,通常称为学校形象,它是校园精神、学校校风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是和“学校”这个载体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为学校教研及其它管理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风貌。不仅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帮助教工学生认识工作意义和学习目的;而且可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通过自觉的行为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的目的。

技工学校与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它主要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中级技术人才。近年来,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位置,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实现了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重大转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众多、务实的好政策,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规模、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特别是在十七大召开之前,出台了温暖人心、鼓舞人心、大快人心的国家助学金政策,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了面向人人的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有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惠民政策。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较多的学校都能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围绕技工学校这个特色去建设,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提升文化品位。

2.技校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技校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学应对校园文化起到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优质的语文教学也起到促进作用,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对于技校学生来说,语文课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桎梏,更能显示出其优雅、舒展的魅力。她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她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其人文教化的效果是所谓移步换景、铺垫那种理性分析无法望其项背的深刻内涵,这是语文学科独具的得天独厚的魅力,她以深厚的人文内蕴去吸引和感染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

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优质的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也起到促进作用,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标语格言、名人画像,对学生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激励、一种熏陶。如在我校校园里,校园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好学生的定义”(即凡是入学的新生都是可以健康成长的好学生,凡是有进步的学生都是好学生)、“管理决定素质,素质决定前途”等宣传标语,就醒目地张贴在教学楼宣传橱窗上方;“令行禁止、文明礼貌、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校训主题词也赫然彰显于校园;“只要努力就能进步,不断进步就能成材”的勉励词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学校实现无重大违纪日纪念牌、校风质量指数牌以及好人好事、拾金不昧的公示牌屹然设立在升旗台的上方和两侧,使学生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我校富有特色的育人环境。同时,通过在校园广播站,开辟的校内新闻、走进直播间、校园论坛、生活之友、点歌台等专栏,都为加强学生的自身教育、自我管理营造了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此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激励人向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在他们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勤勉、进取、励志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

3.在技校语文课中渗透校园文化的尝试性实践

语文知识的多少对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高低有重要影响。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应只局限于会熟练地掌握各种机器的性能、操作方法等枯燥的技能,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技校生也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因此,技校语文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从而使我们将来的技术工人在身怀绝技的同时也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通过语文课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以至终身受益,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

我首先在我所教授的文秘专业班里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对课程的设置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我把课文教学分为听力训练、说话训练、读诵训练和影视欣赏四个单元。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告诉学生学习的要点和目的以及测试的范围,以便让她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去掌握知识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将人文精神渗透其中,并试图把课堂氛围调动得更生活化、更通俗些。例如:

在《项链》课堂教学中,我运用了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引导大家理解了课文内容,找到了文章主旨之后,我进一步把主题引申开来,提出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像玛蒂尔德这样一位爱美的女性,她忘我地追求美、靠近美,而等待着她的只是一个啼笑皆非的悲剧。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位女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处的社会中,我们周围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后,争相回答:

“十年的时间,使她由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蜕变成一个干练的妇女。这十年,是不是也能洗净她心中的那份虚荣呢?”

“她诚实守信,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打击,这股强烈的自尊心值得我学习。她应该懂得珍惜所拥有的。”

“我们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认真去对待生活,这样才能快乐过一生,而不像玛蒂尔德一样,总是梦想不存在的东西。”

“作为技校生,我应该找准人生目标。每个人都应该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财富,不能图一时的利益而毁了自己的一生。”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乌云过后还是一片阳光灿烂的天空,我相信玛蒂尔德经过这件事,会变得更坚强、快乐!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能退缩。要勇于承担责任,要对他人对自己负责。”……进而有学生谈到了美的价值取向,他们认为有的同学喜欢打架斗殴,且屡禁不止,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会从打架斗殴中得到什么益处或愉快,主要原因是他觉得敢于打架斗殴是一种勇敢无畏的表现,可以让别人觉得自己有面子、有风度。这说明这位学生错误地把打架斗殴看作是一种美的行为去追求。再如有的学生学着大人偷偷地吸烟,这也不是因为他会从中得到什么,而是他觉得吸烟有风度;有的学生喜欢在大家面前搞恶作剧,引起大家轰堂大笑,也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实现自己的价值。有同学还提出了技校生谈恋爱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对自己今后的成长环境不利的事情。也有很多同学举出了与以上现象相反的正面事例,这些无形中使学生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是非观念、审美观念。课后,看到学生意犹未尽,我趁热打铁,指导学生排练《项链》剧本,选出最佳演员,参加了校园大舞台的演出。

由于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在让学生利用网络扩大阅读、增长知识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堵塞不良文化的侵袭,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危害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我在课堂上尝试了一次以"学生上网利弊论"为主题的辩论课,之前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准备辩论材料,让学生就上网中碰到的不良文化的侵袭现象展开交流讨论,由学生自行分组(正反方),经过课堂激烈的辩论后,由教师作最后小结,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并共同探讨抵制办法。

《荷塘月色》一文讲授结束后,本人在课堂小结中对学生讲了这样一句话:“希望同学们能像朱自清先生一样,心里总保留着一片荷塘,当你感觉颇不宁静的时候,看看那亭亭的叶子,宛如明珠般的花朵和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让自己疲惫茫然的心灵得以释放,并暂且享受片刻的宁静。”

此外,我充分发挥学校的图书资源的作用,每2周去一次阅览室上一次阅读课,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同时明确要求。课外经常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讲高技能人才故事”等活动,诱发学生读几本好书,让学生自择喜欢的名句格言作为座右铭,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操。这一切大大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逐步共同营造了一个人人关注社会、留心生活、爱校乐学的前所未有的优良的靓丽的校园文化,大大促进了语文教学,并从而促进了各科学习,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特别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及先前知识。他提倡“教育就是生活”。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校园文化最好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亲手营造并可以传承下去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实践证明,在技工学校里,语文课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中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融入到校园大家庭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我。语文课之于技工学校校园文化,犹如广不可及荷塘中的那株红莲,又似漫天纷然细雨外的那抹青绿,她既有入世的执着,又有出世的清逸,即便无法逃遁尘世,也如莲花般不蔓不枝,她以其高洁至美在俗世的洪流中独善其身,并给予我们些许清凉与慰籍。

参考文献

[1] 维果茨基:《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礼仪文化 大学校园建设 社会学

一、礼仪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对于文化的内涵,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克罗伯认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的人们所认同遵守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总结出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礼仪文化是属于精神文化中的一种,是一种规范文化,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经验。礼仪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礼仪文化具有共创性。

礼仪文化是由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它不是人类生来涉及的自然状态,而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谋求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人们对各种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进行规范化,并逐步积累起来,以便更好地维持共同的生活。

(二)礼仪文化具有共享性。

礼仪文化是被整个群体所共同接受、享用时被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群体接受了某些规范、认同了其中的价值,并成为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普遍价值和行为模式。

(三)礼仪文化具有符号性。

礼仪文化可以通过符号的传递赋予一定的意义,具有一定的符号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运用一定的社会符号进行传递信息。当一些符号作为礼仪文化被普遍认可后,这种符号就具有了独立的价值。能够表达复杂的社会意义,能够象征一定的礼仪文化。

三、礼仪文化对大学校园建设的意义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十九世纪的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也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礼仪教育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见,礼仪文化在历史及全球范围内都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大学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礼仪文化的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其对大学校园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礼仪文化是完善大学校园角色的基础。

人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都相应地扮演一定的角色。按照拉尔夫・林顿的说法,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社会学角色理论中的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的、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大学校园中的两类典型的社会角色: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社会赋予了这两种身份不同的角色期望。例如大学教师被期待为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优雅的举止,对学生关心、爱护,能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大学生被期待为精神饱满、热爱学习、尊敬老师、举止文明,是国家的建设人才。

礼仪文化对于大学教师和大学生角色完善有着基础的作用。“‘礼’是在行为活动中的一整套的秩序规范,也就存在着仪容、动作、程式等感性方面……所谓‘习札’,其中就包括对各种动作、行为、表情、言语、服饰、色彩等一系列感性秩序的建立和要求”。可见,礼仪主要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礼貌、仪节;然而它同时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亦即人们的道德修养。大学教师高尚人格是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优雅的举止、对学生的爱护又通过外在的行为和表情等方面表现,例如老师不傲慢,对学生谦虚有礼。这就是理想角色的实现;大学生能够在学校遵守各项规则,举止有度,不吐痰,不骂人等方面都体现了大学生期待角色的实现。

所以,由于礼仪文化在精神内涵方面约束人们提高道德修养,在言语动作等方面规范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角色行为,从而为大学校园中角色的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礼仪文化是团结大学校园群体的核心。

人的本质为社会性,人只有在社会群体中才能成为真正的社会人。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特定的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大学校园有两类群体: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都是由于业缘关系而形成的,所以相比于家庭关系的血缘群体,他们都属于次级社会群体,这种群体之间的亲密程度不是很强。

礼仪文化最本质的内涵是指“仁爱之心”。即“仁”是“礼”的内在道德情感基础,没有“仁”这一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就不能遵守礼。由于礼仪文化对于人的道德感培养的强调和要求,因此对于增强大学中群体凝聚力有着促进的作用。社会学中的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表现为三个层次:人际吸引、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把群体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礼仪文化促进个人良好德性的养成,能够增强人际之间的吸引;礼仪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规范文化。要求群体去遵从,进而将这种“仁”的道德要求作为群体的目标,从而加强群体之间的亲密程度,达到团结群体的目的。

大学校园礼仪文化的建设能够帮助教师形成共同的目标,在相互了解、共同活动中形成相互之间的认同。如教师的职业道德感认同,以及为学生奉献的道德意识的共识,而摈弃为了个人私利而工于心计,勾心斗角:学生之间能够在共同的规范意识下,形成真诚的友谊,互相帮助,互相进步;老师和学生在共同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能够促进次级群体关系转化为初级关系,这些关系的转变都成为建设和谐学校的核心力量。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第4篇

《功夫熊猫》是继《花木兰》之后,又一部原料产自中国的美国动画大片,早在十年前,美国制造的《花木兰》就席卷了三亿四百万美元的票房。如今,同是美国制造的《功夫熊猫》似乎更胜一筹,2008年8月,全球票房高达三亿六千四百多万美元。然而,在《功夫熊猫》大获全胜的同时,这种“中国材料,美国制造”的现象也悄然达到顶峰,而日本、韩国这两大文化产业大国也不甘示弱,他们输出的文化产业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直居高不下。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落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文化阵地的建设是深化文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作为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承担着为全社会培养人才和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在国际化、全球化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加强民办高校文化建设。

2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难和困惑

(1)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设置客观导致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轻视。民办高校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应用型大学,秉承的办学方针和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开设的专业大都是理工科应用型的,评估专家们重点关注的是教学和实训环节。软件方面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实习”等;硬件设施建设则关注“占地面积”、“生均占有教室、多媒体”,“仪器设备”等。对于学生管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对于学生的精神塑造,品质培养,校园文明建设则提得少之又少。纵算评估文件中体现出“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精神,但评估实施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量化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和指导下,民办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在管理和教学中,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向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设施和教学管理方面,而对于校园文化关注甚少。

(2)民办高校领导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其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不足,历史传统单薄,文化积淀稀薄。当前许多民办高校迫于高校竞争压力,把财力、物力和人力都投在学校物质建设上以扩大办学规模,对搞建筑,买设备,修道路,建广场等这些外在的、收效快的形象建设普遍比较重视,但对管理、制度的加强和完善,对隐性的、潜在的精神文化建设积极性普遍不高,只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在学生管理部门,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久而久之, 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流于形式,要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是根本不可能的。

(3)民办高校教师观念的偏差致使校园文化建设困难重重。一所学校的素质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作为高校文化的载体,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导向性作用,大部分教师提倡和认可的东西很快就会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民办高校,师资结构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地步,基本上“两头大,中间小”,离退休返聘的老年人较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较多,骨干教师较少,而且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形成稳定发展的校园文化;另外,教师们认为我们培养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往往注重的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塑造,而对于真正能给学生带去一生影响的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处世观念和价值取向等关注甚少,或者口头重视,实际轻视,停留在只“授业”而不“传道”的层面上。学生是校园文化中最广泛、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受益者。可是作为校园文化主体之一的学生,在民办学校,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后,因为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不少学生的学习的基础和自觉性都较差。从当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功利实用倾向明显,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分讲求利益目标,大多数学生希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收获看得到,用得上的成果。这种功利性也体现在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上,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人寥寥无几,而对于一些基础性课程由于实用价值不大,学生逃课现象极为严重。

(4)校园文化活动商业化、娱乐化在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一些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偏重于校园文化的娱乐性,忽略其哲理性、艺术性,时常举办一些唱歌比赛、选美竞技活动吸引大量学生参与其中,而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可以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艺术品位、陶冶情操的文化活动却如同凤毛麟角。

3 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方案,并制定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及要求,促使民办高校在评建工作中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民办高校办学历史“一穷二白”,要注重文化积淀和累积历史传统。在迎评促建工作中,校园人文景点(校园建筑,雕塑)的设置,校园制度文化的完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的推广,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记录和档案的保存以及校友文化的积累等都可以评估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督环节的政策落实,强化对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定期派专员深入各个民办高校了解情况,可以起督促作用。

(2)建议民办高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将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稳定发展,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领导一定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深刻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注意结合本校实际,从整体上、全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南疆高校;建议

中图分类号:D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10-02

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多次会议上,反复要求“新疆的现代化建设,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首先要以改革开放的文化来引领。”为新疆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工作方向。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鼓舞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从而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摆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课题组通过进行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访谈专家、召开座谈会、参观、走访等形式,搜集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录音资料,了解到南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贯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精神文化建设,崇尚顽强坚韧、扎根荒漠的胡杨精神和甘于奉献的红烛精神;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注重针对性、系统性、动态性和严格性的制度建设;在行为养成、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注重加强民族团结、、反渗透教育,自觉抵制来自西方敌对势力对校园文化的干扰;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南疆高校比较注意校园设施的建设投入,倡导中华一家,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美化环境的育人工程。

加快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然成为学校的共同心声,为此,笔者特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上,坚持“四个统一”

一是统一部署。南疆高校要把加快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建设领导小组,高校领导应当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倡导者和灌输者,校领导对校园价值观的积极倡导和表率作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学校领导要统领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由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各学院联合出台实施方案,对全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全校动员,上下联动,高位推进,在全校掀起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

二是统一机制。南疆高校应将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建设目标,纳入学校对各部门的年终考核里,首先明确各部门建设职责,建设项目责任人。其次,制定出建设的步骤与时间。形成全校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负责实施,教学学院配合开展,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三是统一规划。南疆高校需按照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体系,从学校发展、校园建设、培育新人、课程设置、管理育人等各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大学总体规划之中。在校园环境建设设计上更加凸显学校精神的“胡杨”与“红烛”的人文内涵、“师范”与“农业”教育理念。学校对外使用标识系统上,应统一风格、颜色、标志设计,让人一看便知,记忆深刻。

四是统一流程。南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出台、建设项目实施、专家评估验收、师生参与效果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校园为平台,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主导思想,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的工作还需统一部署、统一机制、统一规划、统一流程,这样既避免了建设工作中出现缺失,又保障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高质量、高效果。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上,落实“四个层次”

一是凝炼大学精神,构建精神家园。南疆高校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将中华精神、新疆精神、兵团精神紧密融合,构建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大学精神——胡杨精神。南疆高校都建设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是胡杨精神的本质表现。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献身精神。南疆高校要发挥大学传播优秀文化,引领社会前进,道德示范传承的作用。真正实现“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靠得住”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强化制度,守土有方。作为祖国西北边陲,在新疆办大学,首先担负着为国家、自治区稳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在新疆南疆办大学,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这一任务的意义更加突显。在南疆流行一句话:新疆的稳定看喀什,喀什的稳定看师院。南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学生行为或活动文化建设方面,把维护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反渗透,作为文化行为、活动的重要内容。把“守土有责”作为全校师生的坚强信念。

南疆高校应坚决贯彻区党委的决定,稳扎稳打,安排到位。坚定不移地站到、反渗透斗争第一线,不畏风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仅做到“守土有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而且,要做到高校在反渗透、反、讲法制、固边陲上的“守土有方”。

三是加大投入,环境育人。南疆高校,北倚天山,西枕帕米尔高原,南抵喀喇昆仑山脉,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环境较差,条件艰苦,既无地理优势,又无经济优势。在读学生人数众多,学校既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为广大师生创建优美的工作学习氛围,建设具有中华民族风情、文化艺术、独特的人文理念为一体的环境文化,同时,也需营造高雅优美轻松愉快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师生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精力、平衡心理、鼓舞士气、激励热情,确保以最佳精神状态投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是重视主体,行为养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四有”新人,这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首先是学生要学习教师,做教师知识的传承者,做教师精神的发扬者。

其次是学生要学习“自己”,依据学校的具体目标按规定进行严格的“自我加工”。

再次是向社会学习,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刻苦学习、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的关系,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