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校园欺凌的心得体会

对校园欺凌的心得体会

对校园欺凌的心得体会

对校园欺凌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生;欺凌行为;预防和干预

一、引言

笔者在任教的第一年,任教班级里就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一位比同班同学大三岁的男生,经常以老大自居。对从外地新转来的另一名男生,收保护费。让这名男生付一学期的牛奶费,保证以后没人打他。还有校园里的,以大欺小,高年级低年级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校园除了直接的肢体攻击(以强凌弱、群殴个体)外,还包括学生间私下起绰号,嘲讽、取笑他人的家庭背景、个人缺陷等等。 而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家长认为这是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基本上忽略了它的危害性。其实,这种行为的危害也是巨大的,这是一种变相的前兆性的校园暴力现象,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与校园现象相关的恶性事件和暴力事件频发,应当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

(一) 校园欺凌行为具有非均衡性:

1.力量上的非均衡性通常表现为以强凌弱、以大欺小,这是欺凌区别一般意义上的攻击行为的关键之处,也是欺凌行为的根本通过调查发现,超过70%的学生认为欺凌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身体弱小,相对于被欺凌者而言,欺凌者总是年龄偏大、身体更强壮、脾气比较暴躁,在欺凌行为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受欺凌者则处于不利地位。除了身体方面上的优势外,欺凌者可能作为一个群体,在力量上、心理上,或其他社会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优势,这是欺凌行为区别于以往攻击的关键。

2.年龄上的非均衡性,欺凌行为在年龄上的非均衡性表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欺凌者和受欺凌的比例都有显著的下降。在调查中也发现小学的欺凌与被欺凌者的比例分别是27.8%、8.4%,小学的欺凌与被欺凌者的比例分别是16.6%、3.7%。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成为潜在的欺凌对象的可能性将逐渐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社交能力也逐渐增强,儿童有可能逐渐摆脱原来体力上的劣势,减少受的几率。而欺凌他人的行为则可能有着更深层的机制或原因,与儿童人格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有联系。

3.性别上的非均衡性,“2000年Khatri、Kupersmidt和Patterson经研究发现,通过受欺凌可以对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预测。这种预测受到性别的影响,即女孩更易受同伴受欺凌的影响。这个研究发现,和男孩相比,受欺凌女孩更多的表现出弱小、胆怯、性格抑郁或不受同伴欢迎,这也造成了女孩的受欺凌形式与男孩不同,多是间接受欺凌,如社会孤立、排挤等。因此,总体上说,男生受欺凌者多数只受到来自同性的欺凌,而女生受欺凌者不但受到来自同性,还受到来自异性的欺凌。”【1】

(二)校园行为具有隐蔽性:校园欺凌行为虽然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但一般的欺凌行为却往往得不到教育者足够的重视,直至发生严重的暴力事件。校园欺凌行为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欺凌行为发生地点比较隐蔽,欺凌者为了躲避成人和老师的监管和避免被其他同学发现后举报,大多选择在隐蔽的场所对他人实施欺凌。校园里的操场、宿舍、厕所、上放学路上等其他比较隐蔽的场所都是欺凌事件的多发场所。在调查中发现操场的欺凌事件发生率相对最高,占到53.5%。宿舍占到40.1%,厕所占47.5%,这说明,学校的物理环境有待加强监管。

2.受欺凌者通常会隐瞒欺凌事件。受欺凌者在欺凌事件中处于弱势方,长期受欺凌使得他们的性格特点比较软弱,导致他们对欺凌者采取的都是屈服、顺从的行为,长时间的受欺凌形成的习惯性屈服的性格,不但不会揭发检举欺凌行为们还会隐瞒自己被欺凌的事实,以避免因为自己的泄密会引起欺凌者再次的打击报复。

(三)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持续性:学生间的欺凌并不是偶然一次或几次的行为,偶发的一次或几次的行为叫做捉弄、开玩笑,这种行为本身是无恶意、非蓄意的,可以看成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过程。“而学生间的欺凌行为通常是重偷胤⑸,受欺凌者多次地或者持续地遭受侵害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稳定的欺凌/受欺凌关系,欺凌者习惯上认定受欺凌者不敢也不可能将受到欺凌的事件告诉他人,或确定即使事件泄露,自己也不会受到处罚,因此他们会重复把受欺凌者作为攻击的对象,而受欺凌者由于其自身的弱点和习惯性,则长期遭受强者的欺凌。”【2】

三、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原因分析

小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和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薄弱,自控能力差,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逆反心理较强,爱模仿,情绪易偏激,对朋友很讲哥们意气。在这种模仿天性的驱使下,他们可以模仿自己崇拜的一切行为,这些行为反映到同伴、同学间常常表现为欺凌。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文化市场活跃,随之糟粕文化大量涌现,封建文化残渣泛起,特别是宣扬凶杀、色情、黑道等腐朽文化的影视和书籍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思想。

(二)学校管理层面的原因。

1.校规控制性过强。当前学校总是对校园安全问题过于谨小慎微,怕学生出现安全事故承担责任,校园各项规章过于严格,因此学生对校园环境及学校管理不满。学校氛围和教师对待欺凌问题的态度与学生中欺凌的关系最为密切。“学校的整体氛围影响着学生对于学校欺凌的认识与态度。与那些欺凌现象较多的学校相比,那些欺凌现象较少的学校的特点是,拥有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以及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3】

2.预防治理措施匮乏。对于学校来说,通过制定有效的针对校园欺凌的防范措施是制止和减少校园欺凌的必要条件。“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开展有效防止欺凌行为的项目和计划,甚至有些老师和领导对校园欺凌也没有很清醒的认识,更有甚者许多学校根本未将发生在校园里的欺凌、暴力事件及时上报,他们一般将欺凌事件当作纪律问题而不是犯罪问题进行处理,他们担心人们会排斥带有不安全标签的学校,给学校的日常工作带来不便,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4】这种不敢正视现实的后果丧失了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机会。

3.校园隐蔽场所监管不力。欺凌行为毕竟是一种违反校园规范与法规的行为,是对个人权利的一种侵犯,因此,校园欺凌行为往往发生在比较隐蔽的地方。通过对三所学校的调查,操场、宿舍、厕所等等隐蔽的地方占欺凌行为发生的80%以上,主要是这些地方人员流动不大或者欺凌行为容易被日常行为所掩蔽,如果能够对此类地方加强监管,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4.教学管理方式简单粗暴。,“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教师处理问题的公平度和对待不同同学的亲和度以及对学生的暴力与体罚都很可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中的欺凌发生率。如果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和随意,就容易激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抗,而且,对学生有偏见、歧视或冷落同样会刺激学生的过激情绪。”【5】

四、小学生欺凌行为的预防和干涉

校园欺凌在我国是一个普遍、严重而又缺乏足够重视和干预的问题,然而,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国外很多国家如挪威、美国、日本等针对校园欺凌的干预策略都取得了很好效果。结合国外对校园反欺凌经验的研究,对于我国的校园反欺凌措施主要从社会、学校、个人和家庭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 社会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

1.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依据。在处理校园欺凌问题时往往无法可依而陷入两难的境地。青少年法制建设的开展,不仅仅关系到每一个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在法律的层面上给期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界定,以避免传统的定义过于狭隘,学校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对校园欺凌界定的多样性,为校园欺凌案件的合理、合法、有据的解决提供法律层面的保证。

2.教育部门配合,制定反欺凌措施。“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增加,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在关注暴力事件原因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重视校园欺凌问题,在校园暴力的源头阶段将其斩断,积极督促学校制定、实施反欺凌措施,并且通过对欺凌问题发生原因、类型、频率等的调查对校园反欺凌工作做出及时的评估。”【6】

(二)学校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宣传反欺凌政策。

1.提高教师干预能力学校管理层及教师要达成共识:任何人都不应该受到欺凌,校园决不允许欺凌存在。学校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反欺凌政策,减少校园欺凌发生率。教师可以通过板报、主题活动周、家长会、专题演出等形式宣传学校反欺凌政策,努力促进安全校园气氛的形成。通过这种活动,让每个人都知道,学校对欺凌的各项干预措施正在实施中。

2.加强隐蔽场所监管,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操场、厕所等校园隐蔽场所是欺凌事件多发地带,学校要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监管。学校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干部共同配合,在课间和课外时间在这些校园隐蔽场所轮流值班,对发现的欺凌事件及时阻止。

3.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班级氛围。教师学生心目中不可替代的权威,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粗暴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滥用暴力、粗话等不良言行对学生进行身w和人格的攻击。教师要时刻维护自己的教育形象,拥有崇高的师德。良好的班级气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好的学生卷入欺凌行为中的比例相应很少,同伴支持可以有效地减少欺凌行为。”【8】

(三)家庭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加强亲子沟通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了解孩子的思想心理状况,也有利于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言行。在交流方式上可以采取电话交流、书信交流,在交流的时间上要定期定时和孩子联系,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言行不是没有人管教的。在交流内容上要全面细致,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像孩子的生活饮食、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要关注。对孩子的欺凌行为要及时发现,争取消灭在萌芽期。父母给予的家庭温情可以预防或者减少孩子,欺凌行为发生的概率。

对校园欺凌的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为贯彻落实《特克斯县初级中学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相关精神,根据县教育局相关要求,特克斯县初级中学围绕制定校园欺凌相关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举行多种形式法制安全主题教育、开展按照要求全面自查自纠、进行家校联系及校内外安全秩序状况调查几个方面对专项治理情况进行了专项治理,现将第一阶段开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会精神,明确目标

我校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积极主动和扎实认真地做好预防和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障校园安全、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领导,科学部署

1、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领导组及具体工作小组,责任分工明确。

2、工作职责:

总 指 挥:对校园暴力和欺凌专项治理负总责。审订《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预案》,对此次治理活动督查并评定实施情况。

副总指挥:对《校园暴力和欺凌专项治理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进行评审,治理过程督促班主任、安保员、宣传员宣传教育到位,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并召开以预防校园暴力和欺凌为主题的知识讲座。

成员:服从领导,各司其职。总务主任备好“三防”等相应防范器械;安保员做好门卫出入安全管理工作和校园巡查监督工作;班主任等做好对学生的一日安全教育管理、宣传工作,为学生保驾护航

三、多措并举、专项治理

(一)完善制度。学校制定了完善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了《特克斯县初级中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和《特克斯县初级中学校园欺凌应急预案》,明确了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二)开展活动、加强教育

一是邀请公安干警来我校开展预防校园欺凌法制安全报告会。报告会上,从校园暴力欺凌行为特有的欺凌逞强型、恶意斗狠型、蓄意报复型、无故滋事型、模仿暴力型的五种表现形式入手,列举了大量鲜活案例,阐述了校园暴力欺凌行为发生的人群、地点、动机及危害性,分析了校园暴力欺凌行为产生的根源,随后对预防校园暴力欺凌行为提出了五条预防措施。要求学校经常开展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防范能力,预防、避免、抵制校园欺凌暴力行为的发生。还要求各学校师生及家长携起手来,加大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专项治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奉献爱心和力量,共同营造关爱学生的社会氛围。

  二是阿扎提江书记为学生做校园安全专题讲座。

阿扎提江书记结合近年来一些校园暴力事件、校园欺凌案例进行了剖析。通过某些学校因学生打架、敲诈事件造成严重后果,让家长承担经济责任的典型案例,警示并教育学生要洁身自好,不通过言语侮辱别人,不与社会闲杂青年交往,不参与学生打架,敢于与来自校园外的欺凌行为进行灵活机智的斗争,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进行自我防范、保障生命安全的一些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教育性。并强调学校在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及时发现校园欺凌隐患,对有欺凌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从而使校园欺凌事件能够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

三是各班召开校园欺凌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各班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分析、教师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校园欺凌及其危害,校园周边哪些地方是校园欺凌的多发地点,知道了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欺凌,并懂得了实施校园暴力欺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是加强家校联系及校内外安全环境状况调查。

我校利用“三进两联一交友”和“精准帮扶”活动为契机加强校园欺凌家校沟通,通过家长意见反映、实地走访摸排、校内外信息整合收集校园欺凌问题,多措并举保障学生校内外安全。

四、制度齐全,措施得力。

学校还制定了相应的防校园欺凌制度及措施。具体如下:

1、相关岗位教职工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实行全体教职工一岗双责制,对玩忽职守,对学校安全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其责任。

2、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的建设,如有丢失、损坏、不健全的相关器械总务处要及时配备。

3、班主任要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多观察、勤关心,发现学生有异常情绪及时询问调查。

4、当天值班教师要认真负责,对学生厕所、宿舍等容易发生纠纷的地段要做好巡查工作。

5、学校利用主题班会、教育讲座、国旗下讲话,校园展板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对校园欺凌的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据媒体报道,2014年至2016年,仅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严重暴力事件就多达60多起,其中不仅有暴力殴打,更有逼着衣服、喝尿、吃大便、塞垃圾箱,乃至造成死亡等等极端情形,一次次引起社会舆论哗然,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培育人的校园却屡屡发生如此恶性事件?这到底是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学校教育严重缺失,抑或是我们这个社会出了问题?

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八部委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舆论一片赞誉,认为依靠这一“武器”来一次全面整治,就能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笔者身处教育一线,对校园欺凌的复杂性有着切身感受,破除校园欺凌的症结,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次大规模的专项整治,更需要遵循“人”的教育目撕凸媛桑检讨并改进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一整套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欺凌教育、预防、整治、善后等规章细则,并纳入学校教育管理、文化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方能遏制校园欺凌势头的上升蔓延。

以《焦点访谈》披露的小华的遭遇为案例,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反思呢?首先,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该如何界定?挪威学者丹・奥威斯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同学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欺凌并非偶发事件。由此释义,校园欺凌一般是指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等手段,对他人实施的造成其身体或心理上伤害的行为。

小华在一年多时间中遭两个“小霸王”随时传唤购物、倒垃圾,并用烟头烧小华的枕巾,脏水倒被褥等。但“小霸王”并不认为存在“欺凌”,是和小华“闹着玩”,班主任、学校也不认为存在“欺凌”,因为小华身体并未受到暴力伤害。而事实却是,小华的心理因欺凌发生了畸形变化,最终走上“自残自杀”路,实际危害特别恶劣严重。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龙迪认为:小华长期处在人际暴力的环境中,生理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所以用自伤的行为来缓解情绪。这到底算不算欺凌?谁来界定欺凌?就目前而言,国家权威机构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对何为校园欺凌还未作出具有效力的界定,更没有制定出专门的法律和部门规章。当前,对于欺凌,往往看重的是被欺凌者身体外在的伤害以及造成的肉体伤害后果,只看“结果”,忽略“过程”,因此小华的“欺凌者”不承认存在欺凌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社会呼吁“法律介入”治理校园欺凌现象,那么,怎样用法律武器介入?由谁来“介入”?如何“介入”?

对校园欺凌的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学生法律规则意识淡薄是校园欺凌产生的内在原因

(一)学生法律规则意识与校园欺凌

首先,学生法律规则意识淡薄直接导致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是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元素。任何社会,都有其运转的基本规则;任何单位,都有其运转的基本规则。生活在社会和组织体系中的个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就会造成社会、单位运行秩序的混乱。法律并不对所有的社会运转规则进行规范,而是仅规定社会运转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规则,将其他规则交由道德、团体自治等进行调整。换言之,法律规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底线,是社会正常运转的保障。分析校园欺凌现象,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规则意识是导致校园欺凌的直接原因。例如,恃强凌弱是对平等原则的违反,敲诈勒索是对等价交换原则的违反,谩骂、嘲笑、戏弄、殴打他人则是对主体人格的践踏。

其次,学生法律规则意识的畸变加剧了校园欺凌现象。任何主体参与社会活动都有其行事规则。在校园欺凌者身上,欠缺的是法律规则意识,取而代之的是畸变的社会规则。一方面,成人世界中潜在的“丛林法则”在部分孩子的心目中代替了法律规则,他们以恃强凌弱的成人为榜样确立自己的行事规则。另一方面,伴随着教育功利化现象的加剧,一些所谓问题学生的“江湖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些“兄弟帮”抱团取暖,形成校园灰色文化共同体,以“江湖规则”作为行事规则。这就加剧了校园欺凌现象的蔓延。如果说欠缺法律规则意识,校园欺凌只是可能发生的话,在畸变的规则支配下,校园欺凌则必然发生。

最后,对生命权利的漠视使校园欺凌现象变得触目惊心。生命权利是人生存的基本保障,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漠视生命权利,这就使得他们在实施校园欺凌时毫无顾忌,肆无忌惮地殴打其他学生,将自己的建立在受辱者的痛苦之上。欺凌者对生命权利的漠视与网络上流行的暴力游戏有很大关系。在暴力游戏中,游戏角色的生命是虚拟的,即使被杀死了还可以复活。游戏所展示的血腥、暴力行为也是虚拟的,但可以给游戏者带来感官上的强烈刺激。一些孩子沉迷于这类游戏,久而久之,就会漠视生命,崇尚暴力。他们如果将游戏规则带入现实生活,就会导致校园欺凌甚至犯罪行为。

(二)校园欺凌反映出法治教育的短板

校园欺凌现象的日益严重,反映出我们法治教育的低效。法治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在培育学生知法的规则意识基础上,培育学生信法的规则意识和守法的规则意识。目前的法治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一,重视对学生法律知识的灌输,轻视对学生法律规则意识的培养。其二,只重视对学生知法层面的规则意识培育,轻视甚至忽视对学生信法层次的规则意识的培育和守法层次的规则意识的强化。其三,功利化倾向严重,多为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应付上级的检查,较少重视实际教育效果。其四,目前的法治教育教材或者只重视法律规则体系的编排、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或者充满说教意味,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本来应当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但由于其中宣示性的内容较多,且缺乏对各种情形后果模式的设定,削弱了应有的教育效果。

法律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通过简单灌输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反复矫正才能完成。矫正学生错误的过程离不开教师、家长的批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敢轻易批评学生,不敢指出学生在行为规则上的错误。目前,不少学校和教师在处置校园欺凌事件时很少用法律手段明辨是非,而是一味强调采用调解、教育、感化、挽救等人性化手段,这容易使欺凌者形成错误的观念:犯了错不要紧,家长可以摆平。不同于其他侵权行为,校园欺凌事件中往往有许多协助者、围观者,协助者本身就是校园欺凌的参与者,围观者则加剧了校园欺凌的气氛。在处理校园欺凌的时候,我们一般是重点处理直接欺凌者,对协助者从轻处理,对围观者则不作处理。这就起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是校园欺凌产生的外在原因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以此审视校园欺凌现象,法律制度不健全应是校园欺凌的外在原因。

(一)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过分保护与迁就,不能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现象

从法律定性角度分析,校园欺凌属于单独或者共同侵害他人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的侵权行为,严重的话可能构成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遏制校园欺凌现象,需要综合运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法治方式处置校园欺凌事件。

民事责任是对受侵害者利益的填补,但是对违法行为也有一定的遏制作用。目前的民事法律,如《侵权责任法》规定无行为能力人的侵权责任由监护人承担,这就导致监护人、未成年人对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后果产生错误认识,不能起到遏制校园欺凌的作用。

行政责任着重于通过对违法行为人的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来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我国目前关于未成年人行政责任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九条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对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但由于法律规定的歧义,很多监护人不同意送孩子到工读学校接受专门教育。《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不满14周岁违反治安管理者,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至于监护人怎么管教,则缺乏细化的规定和落实监督措施。虽然我国《刑法》规定了收容教养制度,但在实践中用得很少。

刑事责任是对违法犯罪人最严厉的处罚,对违法犯罪的遏制作用最为强大。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仅对故意杀人、故意重伤或致人死亡、抢劫、等重刑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这种规定过分保护未成年欺凌者,不利于遏制校园欺凌、保护受欺凌者的合法权益。校园欺凌中常见的侮辱、轻伤害等暴力行为在《刑法》中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受害学生或家长往往不提起刑事诉讼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从而使刑事责任遏制校园欺凌的功能落空。

(二)惩治校园欺凌的程序性规则缺失,导致学校对校园欺凌束手无策

即使法律规定完备,如无合适的程序进行追究,法律规定也将落空。目前,我国缺乏细化的惩治校园欺凌的程序性规则,导致学校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束手无策。首先,教育惩戒可以有效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但是教育惩戒经常被视为体罚或变相体罚,缺乏操作规程,结果导致教师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学生违反规则的行为以及不良习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恶”就这样在没有批评、矫正的环境下,慢慢演变为“大恶”的校园欺凌。其次,学校在处理具体的校园欺凌事件时,缺乏追究欺凌者责任、保护受欺凌者权利的程序性规定。这就导致有的学校将学生打架斗殴等丑闻加以掩盖,仅作内部处理,放纵了校园欺凌;相反地,有的学校对欺凌者处罚过重,不能体现公平、公正,同样也起不到遏制校园欺凌的作用。

三、治理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律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校园欺凌的惩处力度

首先,完善刑事法律规定,增强对校园欺凌者的法律威慑力。立法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必要的保护人身安全的罪名,加强对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公民人身安全的保护力度;可以考虑加大对手段恶劣、屡教不改、主观恶性大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甚至可以考虑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其次,完善行政法律规定,加大对校园欺凌者的惩处力度。平衡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双方的利益,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是遏制校园欺凌最合适的法律措施。例如,美国新泽西州2010年的《反欺凌法》规定:任何欺凌行为都将受到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将欺凌者暂时停课或者开除出校。在德国,学校有权把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进行强制管教。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加大公权力对校园欺凌案件的介入力度,细化对严重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强制送工读学校接受教育的制度规定。同时,要完善对制止校园欺凌不力有关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

最后,完善民事法律规定,强化欺凌者个人的责任意识。为避免家长直接承担责任导致学生对民事责任的漠视,民事立法可以考虑规定由校园欺凌者直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只有在其个人财产不足赔偿时才由监护人承担补充责任。

(二)健全惩治校园欺凌的程序性规定,为治理校园欺凌保驾护航

在建立健全教育惩戒规则的基础上,要建立健全惩治校园欺凌的程序性规定。上文提到的美国新泽西州的《反欺凌法》详细设计了对欺凌的处置程序、学校安全小组的组建、反欺凌专家和反欺凌协调员的任命等。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应建立由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等组成的校园欺凌处理机构,规定严格的调查程序,全面了解校园欺凌事实,充分听取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意见,公平、公正地做出处理。

对校园欺凌的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什么是霸凌或者欺凌?

霸凌行为(Bullying)是指带有敌意地使用攻击、威胁、强制等手段令他人感到恐惧,从而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它有两个重要特点:霸凌是一种不对等行为,只有攻击者强于受害者时,所进行的攻击行为才能被视为霸凌。霸凌往往是一种习惯,极有可能会反复发生。

校园中霸凌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能是聚众行为,即一群人对于某一个人的霸凌。后者通常以一个主要霸凌者为首,其他人或起到协助作用,或坐视不管,然而起哄和默许都使霸凌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霸凌的发生要比我们想想的频繁得多,也普遍得多。2016年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2%的高中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曾遭受过霸凌,5~18岁的学生中有21.8%表示曾经被霸凌过。我国的数据暂缺,但情况可以想象,并不乐观。

欺凌有哪些表现?

言语上: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或使用羞辱性的话语;嘲笑讽刺;威胁 、恐吓、强迫他人做不想做的事;敲诈勒索。行为上:故意忽视,在群体中把你当透明人,集结他人一起排挤孤立你;暴力行为、肢体攻击。这是校园中最常见的欺凌形式,却常常被认为是“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网络欺凌:社交网络上的言语攻击;威胁恐吓的邮件和短信;信息、照片令他人难堪等。

被欺负的孩子往往并没有什么错,可能因为ta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ta不爱说话,或者因为体型、外貌等等。但这些原因从来都不能成为被欺负的理由,没有人应该受到欺负。但现实是:每个人都有受到伤害的风险,我们不能只顾保护好自己,而不去从根源制止这种行为的发生。

校园欺凌会波及到哪些人?

除欺凌者与受害者外,参与欺凌的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协助者(assistant)是欺凌中最大的帮凶,也是最软弱的。在欺凌者首先实施欺凌行为之后,协助者会迫切地想要加入到其中。我们校园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一开始只有一个人欺负人,后来更多的人加入。协助欺凌者好像是一种保护自己的行为,类似“站队”:我跟你是一拨的,我帮你欺负别人,你别欺负我。

起哄者(reinforce)如果个体对于反抗欺凌的预期是偏负性的,例如会认同“枪打出头鸟”、“我并不能改变什么”,那么将很有可能成为起哄者。

局外人(outsider)在面对欺凌行为发生时可能会选择回避、直接走开。但他们是欺凌事件中变数最大的角色,如果他们能改变对于反抗欺凌的负性预期,那么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抵抗者(defender)是欺凌行为中与受害者站在一边的。这些敢于反抗欺凌者的孩子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也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较少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校园欺凌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1.失眠。 在校园中曾受到过欺凌的孩子可能会有更多的睡眠问题,并且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欺凌次数的增多而提高。2.心理失常。 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没有遭受过欺凌的孩子。3.缺乏自信,自尊降低。被欺凌经历越多、时g越长,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4.影响正常学习。欺凌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5.严重行为问题。被欺凌的孩子很可能会发展出品行障碍,以及成年后的型人格。美国每15起校园枪击案中,有12个枪击者都曾经被霸凌过。长期的逆境会导致人的情感反应系统一直处于激活状态,这种慢性压力会永久损坏大脑神经元。

对于欺凌者,行为实验表明,他们并不会获益。这类孩子有很高的患有抑郁、焦虑情绪障碍以及自杀的风险。可见,欺凌者并不是胜利和强势的存在。据调查,小时候曾作为校园欺凌者的孩子,在长大后有更高的风险参与暴力事件、酗酒、吸毒以及犯罪行为。

我们应该怎么做?